❶ 孟晚舟歸國,對華為乃至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9月25日消息,被加拿大政府非法羈押1000多天的孟晚舟女士,終於在9月24日乘坐中國包機離開了加拿大,即將於今日回到祖國的懷抱。
這同時也說明,世界多邊發展、多極化態勢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改變不了的、阻止不了的。
❷ 法國為什麼要把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
1803年,美國以每英畝三美分的價格從拿破崙手中,拿下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即法國路易斯安納屬地,總價為1500萬美元。
美國政府選擇向歐洲銀行貸款,最終與法國達成了交易。所以,雖然是1500萬的價格,但如果算上貸款利息,這場交易花了美國2300萬美元。
❸ 國際經濟合作案例分析求高手!並購方式是中國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捷徑 ——中國藍星企業收購法國安迪蘇集團
這是中國企業國際化又一場噩夢的開始,還是會成為經典的成功整合案例?
10月26日,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藍星)和法國羅地亞集團(以下簡稱羅地亞)在北京簽署了全資收購羅地亞有機硅及硫化物業務項目的協議。藍星憑藉此次收購將有機硅單體的生產能力提升至每年42萬噸,藍星也由此躍居為世界第三大有機硅單體製造商。
無論當地輿論,還是國內業內人士,都對這次並購給予高度評價。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費加羅報》驚訝於藍星的並購能力,「中國在法國的投資總量不大,投資的時間晚,但他們在法投資所帶來的影響卻不能說小」。而國內普遍認為,中國迅速增長的有機硅市場和羅地亞在有機硅技術方面的優勢,使此項收購的協同效應十分明顯,「不僅僅能彌補藍星技術上的不足,更為有利的是將幫助藍星建立一套完整的上下游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有機硅教授傅積賚說。
事實上,這是繼藍星2006年1月17日以4億歐元收購世界第二大蛋氨酸企業法國安迪蘇集團(以下簡稱安迪蘇)之後的又一次出手。在並購羅地亞時,盡管雙方並沒有公布交易金額,但業內普遍估計也在4億歐元左右,兩者相加,不少法國輿論已經認定,藍星實際已經成為投資歐洲金額最多的中國公司。
在某種程度上,藍星的國際化道路也通過這兩次並購而清晰可見——通過並購不僅彌補了技術的不足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而且藍星獲得了在化工領域中一些單項國際競賽的決賽權。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TCL、明基在歐洲市場失敗的事實已經證明中國企業在收購後的整合上還缺乏經驗,而且對行業大勢的判斷還有誤區。盡管藍星面對的市場並非如TCL、明基一樣的大眾消費品,但它同樣需要費心思完成跨文化管理和整合工作,而這是所有中國企業國際化中的短板。
【形勢比人強】
藍星的創始人、現任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任建新與羅地亞談判始於三年前。當時雙方商討的主題是在天津建立一個合資的有機硅加工廠。
但是羅地亞一直顯得很猶豫—如果一旦合資,相當於將技術轉移到了中國,羅地亞將徹底喪失掉有機硅的產業競爭優勢。而且,當時坊間還流傳另一種說法,羅地亞的要價太高,根本無法降低當時售價低廉的有機硅單體成本。合資項目也因此一度陷入到僵局之中。
而當時的情形是,亞太地區的市場是全球有機硅市場增長最為迅猛的市場,歐美跨國公司也紛紛將投資重點轉向了亞太市場。中國成為了跨國公司降低成本的首選地,羅地亞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趨勢,幾經權衡後,終於決定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
「對手很強大,我們必須發展得更快點。而中國是我們加快發展的關鍵所在。」時任羅地亞有機硅公司總裁克萊蒙物·托尼雷說。這是使羅地亞加強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非常重要的機遇。
另一方面,中國的有機硅工業一直以來受到國外的技術封鎖,發展依然遲緩,目前國內所需的有機硅單體60%仍依賴於進口。藍星1996年兼並江西星火化工廠。半年後,藍星自主研發的有機硅單體生產技術取得突破,並順利投產。藍星破解了有機硅的生產技術難題,跨國公司對中國有機硅技術的封鎖也隨之破滅。另一方面,藍星目前已經擁有10萬噸的有機硅單體產能,加上目前在建的10萬噸,藍星的有機硅產能排在羅地亞之後,位列全球第六。
最終,羅地亞同意與藍星建立一個全球范圍內的戰略聯盟協議。組建該聯盟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股本結構為50:50的全球合資公司,有效發揮雙方各自優勢,進行有機硅技術研發、中間體生產及深度加工,增強聯盟的競爭優勢以及創新能力。天津的合資項目並沒有放棄,而是作為協議的一部分。
但盡管已經達成合資方案,但「這個全球聯盟在當時還是很難得以實施。」藍星一位內部人士對《環球企業家》說。因為全球的產業格局正在被顛覆,競爭熱點轉向亞太市場,羅地亞的有機硅業務已經被道康寧等對手拋在身後。「如果他們不願出售有機硅業務,兩家公司的合資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邁出實際的步伐,依然是在兩條平行線上各走各的路線。」
藍星於是開始了一場與羅地亞漫長而艱苦的談判。在任建新、藍星集團總經理楊興強和副總經理陸曉寶等人的努力說服之下,羅地亞的管理層開始接受了藍星的觀點——如果能與藍星合作,羅地亞的難題能夠迎刃而解;而且兩者的強強聯合,羅地亞在下游產品的優勢和技術能力將彌補藍星的不足。
「這將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產業鏈。」傅積賚教授認為,藍星在上游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已經大大縮短,更重要的是,藍星具備來自中國的製造成本優勢,綜合競爭成本將在未來的合作中進一步攤薄。
談判過程中的兩件震動業界的大事件也加快了並購的進程:2006年3月,全球有機硅業務排名第一的美國道康寧公司和第三的德國瓦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在張家港聯合投資的40萬噸有機硅單體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放行;2006年9月14日,全球第二的美國通用電氣(GE)高新材料集團將有機硅業務整體出售給美國阿波羅公司。
而羅地亞在全球有機硅市場僅僅名列第五,2005年有機硅單體年生產能力22萬噸,擁有6%的全球有機硅產品市場份額。當時,羅地亞集團正在效仿GE剝離全球非排名前三甲的業務,其中有機硅和硫化物業務也在出售名單之列。
【樣板案例】
「真正促使羅地亞下定決心的是,並購安迪蘇談判和交割改變了他們的看法。」陸曉寶對《環球企業家》說,同時由於羅地亞的硫化物業務與安迪蘇的蛋氨酸業務同屬一個工業園區,解決了安迪蘇蛋氨酸生產的上下游配套。
藍星內部認為,安迪蘇並購的效應得以體現主要是兩點:第一,並購安迪蘇之後,藍星並不急於去調整管理層和經營策略,保證了安迪蘇的完整性和連貫性;第二,有機硅是藍星的主業之一,與羅地亞有機硅公司的發展一脈相承,使得羅地亞有機硅公司的管理層和員工有了認同感。
相比高調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公司而言,藍星一直以來都沉默寡言。然而,藍星的並購一直以來都遵守自己的法則:先合作,後合資,再並購。並購安迪蘇是藍星開始涉足蛋氨酸行業的起點。而之前,藍星在蛋氨酸領域沒有絲毫的生產能力,認識僅僅停留在一些書面的研究上。並購安迪蘇之前,中國每年對蛋氨酸的需求在10萬噸左右,而蛋氨酸生產一直以來都是國內的一項空白記錄,為此每年要花費至少30億人民幣來進口。
而1990年代初,當時的化工部引進了一條安迪蘇的生產裝置落址在天津,但是項目一直沒有正常運轉。蛋氨酸作為主要的動物營養飼料添加劑,在中國苦於沒有成熟的生產工藝和管理,但一直處於技術攻關過程中。
「技術雖然成熟,但是國內的研發能力、設計能力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軟硬體配合上不成熟,使得這個項目陷入停頓之中。」據說原化工部的一位老領導對此耿耿於懷。有一次,他對任建新說,「藍星這些年的發展成績以及整合化工部項目的能力都是擺在面前,但是藍星唯一就是蛋氨酸項目沒有做。如果你能把蛋氨酸項目也做好,我就服了你了。」
於是,任建新立即讓公司著手研究蛋氨酸行業的相關資料。從2002年起,任建新就開始考慮引進生產技術或合資生產。藍星曾經向安迪蘇聯系引進其技術改造停產多年的天津蛋氨酸裝置,但遭到了安迪蘇拒絕。
2002年羅拉普朗克遭遇了一場反托拉斯訴訟,又准備與賽諾菲公司合並,將安迪蘇出售給英國CVC集團。對於藍星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藍星即刻找到安迪蘇,提出要與之合資天津項目。安迪蘇管理層深感英國CVC集團不會繼續投入做大安迪蘇——CVC整合完安迪蘇之後,肯定要出售安迪蘇以求套現。於是,安迪蘇的管理層乾脆提議,讓藍星並購。此時正是全球爆發禽流感、動物飼料前景不明的2005年。
藍星2005年7月啟動了並購項目洽談,並開展了項目盡職調查。最終,雙方於2005年9月16日草簽收購協議。2005年10月19日,任建新出訪歐洲,中國化工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藍星與英國CVC集團在安迪蘇的注冊地比利時布魯塞爾簽署了藍星全資4億歐元收購安迪蘇100%股權的正式協議。
「藍星之所以作出收購的決定,主要是看中了安迪蘇的技術和研發能力和市場體系。」陸曉寶說,「由此掌握了蛋氨酸的生產技術,節省了研發時間,而且還獲得了安迪蘇的全球市場網路、生產能力和研發能力。」
安迪蘇2005年的銷售收入達5.12億歐元,2006年可望超過5.6億歐元,在全球擁有5家主要生產工廠,擁有800項左右技術專利和世界上最先進的蛋氨酸生產技術,經銷網路遍及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中國基礎化工行業第一例海外並購,也是當時中國企業收購法國企業最大的交易。
【成功幾率】
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藍星就先後並購安迪蘇和羅地亞,使得藍星在蛋氨酸和有機硅兩個領域進入了全球排名前三甲,使得中國公司開始參與高技術化工原材料領域的定價權。
事實上最初藍星的國際化並不限於化工,蛋氨酸和有機硅等六項主業逐步清晰,藍星尋求一些在國際市場上尋找更好提升技術和實力的並購機會。2003年12月,藍星負責收購項目的中車汽修集團受挫於收購韓國雙龍汽車。
但2004年5月9日,隨著藍星、中國昊華化工(集團)公司等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合並重組為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後,藍星將國際化的重點轉向化工領域。
在TCL和明基相繼敗走歐洲市場之後,外界也對藍星在歐洲的整合擔心。但陸曉寶認為,整合安迪蘇所取得的經驗將有利於藍星更加熟練地去整合羅地亞。在並購完安迪蘇之後,任建新曾表示,「藍星搞國際化經營,需要培養國際化經營的人才,通過在國際資本市場引資融資,把整體或分項的業務單元推向國際市場,實施規范的公司治理,打造國際化的企業」。
全球有機硅市場增長日益迅猛,但是由於歐洲、美國、日本等其他主要消費市場均已飽和,難以尋覓新的市場空間。跨國巨頭們早已經在中國屯下重兵,而藍星並購羅地亞有機硅業務之後,一場日漸激烈的競爭將難以避免。
而藍星如何融合雙方的優勢,能否對羅地亞有機硅下游產品技術和市場力量有效吸收,將成為衡量此次收購行為成敗的關鍵。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藍星並購安迪蘇不同於中國企業以往對法國企業的收購,以前的收購往往出於擴展市場的目的,但藍星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藍星的技術實力在並購後得到進一步加強。
事實上藍星並購羅地亞的有機硅業務後,將在保持現有業務穩定高效運行的基礎上,實施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的年產40萬噸有機硅項目建設計劃等,進一步壯大藍星在國內的有機硅生產規模,完善產業布局。同時,羅地亞的有機硅深加工技術、全球營銷網路、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優秀的管理團隊將使藍星保持在全球范圍內的技術領先和競爭優勢。
目前,藍星也正在計劃在中國建立一套世界級別的液體蛋氨酸生產裝置。藍星兩年內將會使有機硅上下游總體生產規模由合並後的全球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我們希望在年底之前能夠實現羅地亞的交割成功。」陸曉寶信心十足地說。
❹ 美國共和政體與法國共和政體區別的闡述
美國是總統共和制的,以總統為核心,實行三權分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法國是典型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的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國家政權帶有鮮明的階級性,法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總理是政府首腦。
美國政體。美國共和制的特點是實行三權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機構中,又以掌握行政和軍事大權的總統為核心,因此美國政體是「總統共和制」。美國是多元主義民主政體國家,同世界上其它國家相比,美國的政治生活是處於一種獨特的權力結構之下,政治權力廣為分散於社會各階層之中,權力的安排不是等級式的,而是競爭式的。作為美國權力機構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個系統,每個系統起著各自的作用,同時又相互制約,它們是最直接的政策制定者,而參與和影響政策制定的還包括其他各種力量和角色,這種多元化的結構是美國社會權力分配的重要表現形式。美國政府政策的制定決不只局限於政府機構和最上層領導人,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機構發揮著重要的乃至決定性的作用。國會制定法律,總統實施法律,這是一個復雜得多的充滿互動和制衡的體制。作為一個共和國,美國政府的根本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通過定期舉行的總統、國會議員以及州和地方政府官員的選舉行使權力。民選官員及其工作班子制定政策和法律,並負責政府的日常運作。
法國政體。是典型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的民主共和制的國家。主要特徵之一:具有總統制的特點。總統是國家元首,由選民選舉產生,不對議會負責,實際掌握最高行政權,有權任命政府總理和部長等內閣成員,主持內閣會議,並負責公布法律, 有權要求議會重新審議已通過的法律,統帥軍隊等。顯然,這些與美國的總統制很相似。但與美國的總統制也有不同之處,法國總統還有權將重要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有權在征詢總理和議會兩院議長意見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並享有採取緊急狀態措施的權力等。特徵之二:有議會制的特點。總理為政府首腦,領導政府的活動,政府決定並指導國家的政策,政府掌管行政部門,政府對議會負責,當國民議會通過不信任案或者表示不贊同政府的施政綱領或者總政策聲明的時候,總理必須向總統提出政府辭職。這顯然與內閣制(議會制)相同。但也有不同於內閣制(議會制)的地方,政府成員不能兼任議會議員,解散議會的主動權主要在總統而不在總理,而且議會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要比內閣制嚴格。法國的司法機構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司法部。
❺ 如何看待法國阿爾斯通被美國通用電氣收購
之前有在微信工作,好好看過一篇介紹這個驚天收購案的內幕,我來簡單說兩句吧。首先,阿爾斯通被美國通用收購,這是法國人民不願意看到的。有新聞媒體稱,這次收購簡直就是一次搶劫。不知道題主對阿爾斯通了解有多少?阿爾斯通在法國的地位,就好比華為在中國。說錯了,華為是私企,阿爾斯通是法國的國企,所以阿爾斯通在中國相當於中國電力公司被美國通用收購。想想看,一個關乎於國民日常用電的公司,被外國企業收購了,那人家想怎麼定價就怎麼定價。是什麼促使這次跨國收購案呢?原因是美國抓住了阿爾斯通一些高管的把柄,以此來威脅,法國政府把阿爾斯通低價轉讓給美國通用。具體的一些細節,你可以去微信公眾號上搜索一下,烏鴉上尉。
❻ 美國和法國關系好不好
美國與法國有近似的政治、歷史和文化背景,都稱得上最古老的現代化國家,但也正是這種近似之處讓兩個國家都懷有推廣自己「完美」社會制度的全球抱負,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法國仍然陶醉於自己文雅的文明模式,不屑於美國所代表的現代化、資本主義和猶太主義;而美國則看不起法國對恐怖主義的懦弱態度,更憤怒於法國居然不顧與美國國力上的巨大差距,出來阻礙其全球戰略。美法矛盾對雙方都有傷害,但法國所立足的國內和歐洲基礎還在,而美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失去一個重要盟友的損失要大得多。戰後,法美既能合作,又有爭斗,而法國是西歐國家中唯一長期不畏於同美國直接爭取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盟國。法美最重要的矛盾焦點事件包括美國反對法、英、以發動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提出填補中東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爾主義」;戴高樂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1966年),提出「緩和、理解、合作」、「從大西洋到鳥拉爾的歐洲」的東方政策;法國公開反對美國里根總統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1983年)等,貫穿整個冷戰時期。
二戰後以維護法國大國地位為核心的戴高樂主義始終是法國外交的基本特徵。
❼ 為何每次法國對美國強硬之後,國內就出現問題,法國工會和美國有什麼關系
法國工會其實和美國之間並沒有明面上的關系,但是筆者推測,可能法國工會確實和美國有一些聯系,不過這種可能性非常的小,畢竟法國的工會是所有法國工人的領導團體,在政治上和美國並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系,也沒有任何交集。
所以筆者認為之所以法國隊美國強硬之後,國內就會出現的問題的原因還是和美國之間的利益之爭導致的,畢竟法國和美國的關系一直不錯,而且法國不是伊朗,伊朗可以被美國制裁,甚至可以讓美國通過北約對其進行制裁,但是法國不一樣,法國在二戰之後一直都是美國的盟友。
而法國工會這次組織的罷工主要原因和24年前的那場罷工性質完全相同,都是關於養老金的問題,所以筆者認為,法國工會和美國政府之間真的沒有什麼太大的關系,而這幾次在法國對美國強硬之後,國內出現問題的實際狀況,真的可能只是個意外了。
❽ 現在法國與美國關系怎麼樣
因為特朗普的關系,變得不大好。
但是總體而言,法美關系比較穩定。
.
法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而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對恩仇很重視--------或者說,除了央格魯撒克遜文明的國家,普遍重視報恩也普遍記仇。
眾所周知,因為二戰的原因,法國實際上是被美國從納粹手中救出來的,美國為此付出巨大犧牲,而法國人,絕大多數法國人,也深深記住了此事。
二戰後,法國與美國多次有矛盾,讓很多憎惡美國的人看到了在法國美國之間挑撥離間的可能性。
實際上,這僅僅是個假象。
因為有矛盾的,是法國和美國的政客,是國際政治領導權之爭,是西方世界領導權之爭。法國自認為是歐洲領袖(德國不敢出頭),認為整個歐洲擁有和美國相提並論的地位。而美國的政客們也對爭奪領導權很熱衷,自然顯得法美矛盾重重。
這里舉一個例子,你看美國總統大選斗的熱火朝天,這時你中國或者俄羅斯覺得美國已經處在內戰邊緣了,出兵攻擊美國,這時斗得你死我活的兩派一定會聯手狠狠揍你。這是民主政體的特點之一,即將矛盾和沖突擺在檯面上,讓那些最惡劣的陰謀詭計無所遁形---------今天的特朗普,即使當選了美國總統,不依然被通俄問題糾纏不休?以至於非常喜歡普京的特朗普,上台後不得不用比奧巴馬更嚴格的手段制裁俄羅斯?
.
法國,或者說整個歐洲,或許會在領導權問題上、經濟上、各種各樣問題上和美國不斷發生矛盾,但是在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上,法國(或者說整個歐洲)絕對是美國堅定的盟友。
不要說法國和美國擁有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單單二戰中美國對法國的恩惠,就足以讓法國人再記住100年。
在小問題上,法國會不斷和美國鬧意見、鬧矛盾。但是任何關系國家安全的事情上(比如向中國開放武器禁運),只要美國提出懇切的要求,法國(或者說整個歐洲)絕對不會和美國對著來。
順便,法國會利用中國急於對抗美國的心理,表面上做出一些反對美國的姿態,然後從中國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而實質性的,關乎法國價值觀、世界觀的事情上,法國絕對不會讓一點點步。事實上,法國的反華態度之強硬,遠遠高於美國------自始至終,法國對胎毒、藏獨、疆獨的支持,遠遠超過美國。
美國,反的是中國執政黨;
法國,反的是華夏文明。
.
最後,回答樓主的問題:法國是美國堅定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