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教,納尓遜級戰列艦與黎塞留級戰列艦孰強孰弱。 最好有相關資料
黎塞留級,標准排水量35000噸,滿載排水量47600噸,裝備新型四聯裝1935年式45倍徑380毫米主炮塔兩座,並列布置於前甲板;後甲板分列三點式布制三座三聯裝152毫米高平炮,艦體兩舷布制六座雙聯裝100毫米口徑高射炮。
其水線附近的裝甲列板厚度為328毫米,且有15度內傾角,裝甲列板之後還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在艦首和艦尾處的非重要部位,裝甲厚度為127—152毫米。塞留級戰列艦擁有極強的水下防護能力,水線以下裝甲大大超出,水平裝甲及抗雷性能也超出不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多次實戰證明了黎塞留級戰列艦防護的優秀。
法國在設計黎塞留級艦的時候,要求具有較高航速。「黎塞留」號採用4台總功率為15萬馬力的蒸汽輪機,4軸推進,設計航速為30節。與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級的續航力則並不突出。「黎塞留」號可以裝6800噸重油,以18節經濟航速航行時,最大續航力為5000海里。不過地中海作戰也足夠了。
納爾遜級,標准排水量33950噸,滿載排水量,38000噸。
武器:3門三聯裝16英寸/45倍口徑主炮;6座雙聯裝6英寸/50倍口徑副炮;6門4.7英寸/45倍口徑炮;8門40毫米炮(1938年加裝16門40毫米高炮,戰爭期間加裝60門20毫米高炮);622.3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主裝甲帶13-14英寸;橫向裝甲(前部)8-12英寸, (後部)10-4英寸;裝甲甲板(動力艙)3英寸,(彈葯庫)6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頂部)7英寸,炮座15-12英寸;指揮塔13英寸。
動力:2台蒸汽輪機和8座燃油鍋爐,功率:45000馬力。航速:23.8節,儲油量:重油3805噸,巡航力:7000海里。
黎塞留級各方面數據都強於納爾遜級,而且建造晚了10年,設計思想和裝備技術也更為先進,
唯一不足的就是主炮稍弱,口徑少一英寸,數量少一門,主要是黎塞留級的假想敵是義大利和德國海軍,並不需要格外加強主炮。個人認為對戰的話,還是黎塞留級占優勢。因為實戰證明納爾遜級主炮採取高速輕彈的配置,貫穿能力其實還不如舊式15英寸主炮,況且納爾遜級航速太慢,根本不能伴隨高速艦隊行動,皇家海軍設計這級戰列艦的時候,為了片面追求主炮口徑,選擇了主炮全部前置,實際上超出了艦體排水量的基礎,造成了性能硬傷。
㈡ 黎塞留級戰列艦和大和號戰列艦哪個更強
沒可比性。戰爭史上從沒有噸位小一級的戰列艦擊沉大一級的戰列艦的先例。大和毫無懸念強的多
㈢ 黎塞留號戰列艦和北卡羅來那號戰列艦誰更厲害。
五五開的,誰先命中對方誰勝算大。原裝版黎塞留號不如北卡羅來納號,但黎塞留號有到美國進行改裝,火控系統和雷達系統也得到了補充。
火力上,北卡羅來納級裝備9門MK6型406毫米/45倍徑主炮,黎塞留級裝備8門M1935型380毫米/45倍徑主炮。北卡羅來納級要多一門主炮,火力投送量要大於黎塞留級。
彈種上,北卡羅來納級有超重彈,黎塞留級也有新式被帽穿甲彈,二者穿甲能力相當。
防護上,北卡羅來納級的裝甲防禦只有防356毫米炮的防禦水準,而黎塞留級的裝甲防護具備防380毫米炮的水準。黎塞留級防禦水平更強,但也只是互穿的水準。
(南達科他級到是可以碾壓黎塞留級,北卡羅來納級只造了2艘,而南達科他級造了4艘可見美軍自身對北卡羅來納級也不是很滿意)
㈣ 納爾遜級戰列艦和黎塞留級戰列艦哪個好
現實還是游戲?
現實當然黎塞留強
先對比防護:
納爾遜剛剛下水時,其設計思路是當時最先進的,大力壓縮主裝帶以及大角度傾斜內置主裝。但到了30年代已經落後了。尤其是皮帶甲和防雷艙
相對來說黎塞留作為40年代的戰艦有很多改進之處。另外由於黎塞留在壓縮主裝帶方面做的更好,加上無背板式設計,因此很不可思議地在大傾角的同時保持厚度,最後還能延伸到水下。
相對納爾遜那種最簡單的裝甲盒來說垂直防護可以說是完勝,在歐洲僅次於維內托排第二。
至於水平防護上,黎塞留的水平防護在40年代歐洲最強,連維內托都比不了。
下面說火力
納爾遜的Mk1
15000碼366mm
20000碼310mm
25000碼261
30000碼224
35000嗎193
作為20年代的炮,既沒用重彈,也沒嗑葯,能有這成績已經算不錯了。
再看黎塞留的Model1935:
24060碼393mm
29582碼331
38280碼280
41560碼249
看到了吧,這就是嗑葯炮的變態威力,雖然相比維內托還差點,但是完全能勝過英國和德國所有的艦炮了。
綜上,結果已經出來了,火力防護都是黎塞留完勝。另外黎塞留在機動上也有亮點,我們知道依阿華快是因為馬力高,前衛快是因為船型好,而黎塞留馬力也不高、船型也不好,但試航時依然跑出了32節的極速,這至少說明了其黑科技鍋爐不是吹出來的。
總體來說,黎塞留至少是和南達科他、維內托同一級別的戰艦,而納爾遜頂多是和俾斯麥、長門同一級別的
㈤ 如何評價法國海軍的黎塞留級戰列艦
總的來說是好船,好看也好用。30節的航速很搶眼,在戰列艦里算很快的了。綜合性能均衡沒有明顯短板,防空方面在換裝美國40mm博福斯後變得比較逆天。腿不算長,不過這是作戰區域帶來的設計問題,不能算是短板。380mm/45Model1935更是有著下表的優異數據。主炮方面布置的比較奇葩,有利有弊大家看看就好(圖來自戰列艦吧)。總體來說炮塔(含炮座)防護除了頂部以外均強於維內托級。TDS設計很新穎,還填充有泡沫橡膠來削減沖擊。整套系統經過實戰檢驗,效果自然沒的說。最後就是主裝,黎塞留的主裝是330m/15.4度,後面是防崩落襯墊和一層穹甲(當然穹甲很大程度上也參與著防崩落的任務)。「即便炮彈擊穿黎塞留的主裝,其後方也有50mm穹甲與30-50mm防雷裝甲兩道板材,處於強弩之末的炮彈,幾乎不可能擊穿這兩道防護層,而彈片更不可能穿透這兩道防護層。」——tuna。把這些因素匯總起來黎塞留可以說是很優秀的一型戰列艦,戰鬥力排名是和維內托爭奪第4的位置(又玩斗獸棋了2333)具體情況就是這樣,望採納。
㈥ 法國海軍黎塞留號戰列艦性能如何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號在布雷斯特鋪設第一塊龍骨。法國人希望,這艘以把法國推向頂峰的紅衣主教命名的強大戰艦以及所代表的法國艦隊能在法國歷史上書寫下華麗的一筆。然而4年後爆發的戰爭,以及法國在政治問題上的矛盾與掙扎將這支世界第四的強大艦隊推向了悲壯的深淵,然而,黎塞留號,卻以其強大的戰力與法國人高傲、堅韌、矛盾與浪漫的精神,在數次毀滅性的戰爭浩劫中倖存,以其傳奇的色彩在盟軍艦隊中發出了耀眼的光輝。 以下見網址: http://tieba..com/f?kz=157974495
㈦ 請簡介法國"黎塞留"號戰列艦的性能和戰史
在一戰後的20年裡,作為海軍五強之一,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法國戰列艦編隊的規模被定在5艘35000噸級戰列艦(總噸位不得超過17。5萬噸)。但一戰後的法國國力衰弱,沒有財力與英美展開造艦競賽。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的15年內,法國海軍的戰列艦從未達到或沖破17。5萬噸的條約限制線。然而,30年代中期,德國和義大利大力擴充海軍,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在此情況下,法國終於下決心建造數艘新型戰列艦,以保持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雖然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公約給各海軍強國帶來了15年的「海軍假日」,但戰列艦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並沒有停滯。隨著輪機技術和造船工藝的發展,在30年代中期的歐洲,開始流行「全能戰列艦」的設計思想,即在一艘戰列艦上集中過去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長處:新的戰列艦航速可達到30節左右;同時又裝有381毫米的大威力主炮,水線裝甲列板厚度在300毫米以上。為此,戰列艦的標准排水量也曾加到35000噸以上,並採用了新的高壓蒸汽輪機、更高強度的裝甲和新型主炮。
法國下決心撥巨款建造戰列艦,最直接的原因,是法國潛在對手的海軍擴充計劃。30年代中期,義大利開始建造標准排水量36000噸、航速30節,裝備9門381毫米主炮的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而德國秘密建造的俾斯麥級戰列艦標准排水量達到42000噸,設備更先進、戰鬥力更強大。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30年代初期的法國海軍,只有4艘一戰期間的舊戰列艦,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性能極差。1932年,法國建造了兩艘敦刻爾克級快速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但所裝的340毫米主炮的威力過小,不但無法與大型戰列艦對抗,與德國同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從30年代開始,設計和建造自己的新型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首艦「黎塞留」號在布雷斯特鋪設第一塊龍骨。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與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性海軍不同,二戰前的法國海軍,實質上是一支地區性海軍,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務就是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保障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海上聯系。因此,作為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它的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義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同時安裝用於攻擊小目標的副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
從敦刻爾克級開始,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布置數個副炮塔。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黎塞留」號設計之初,法國曾計劃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與後來的依阿華級類似,呈「前二後一」布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這樣一來,全艦主炮數量過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戰中無法有效覆蓋目標。最後,經過仔細權衡,在「黎塞留」號上採用了較小口徑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較輕,能夠以4聯裝方式安裝8門火炮,相應增大了火力密度。
法國和英國的火炮身管最短,為45倍口徑;義大利為50倍口徑,德國為52倍口徑。不過,法國的火炮的發射葯裝填量最大,因此,盡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彈丸較重,但在彈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並不低於同類火炮。380毫米艦炮的每個四聯裝炮塔重2274噸,與同時期一艘艦隊驅逐艦的排水量相當。炮塔採用液壓控制,使用電動液泵作為驅動動力。炮塔內的4門火炮分為兩組,每組內的兩門火炮聯動,而與另一組的2門火炮相對獨立。因此,從結構上看,黎塞留級的火炮布置方式實際上是2*2*2,而不是外觀上的4*2。法制380毫米炮塔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裝彈。一般的戰列艦由於結構限制,只能在固定角度進行裝填,如大和級戰列艦,其採用的460毫米火炮只能在+3度狀態下裝填炮彈。由於採用了名為「彈性裝填」的裝彈系統,從而提高了火炮的戰斗射速,此炮射速要明顯高於其他固定角度裝填的戰列艦。
戰列艦的設計原則之一,就是要求其裝甲能夠抵禦自身主炮的轟擊。「黎塞留」號在設計之初,也要求其主裝甲能夠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處的轟擊(此時的380毫米穿甲彈能夠穿透331毫米的裝甲列板)。由於主炮前置節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號有足夠的重量指標用於裝甲防護。其水線附近的裝甲列板厚度為328毫米,且有15度內傾角,裝甲列板之後還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在艦首和艦尾處的非重要部位,裝甲厚度為127—152毫米。炮塔也是防護重點。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430毫米,側面厚270毫米,座圈裝甲厚度為405毫米。指揮塔是全艦的大腦,裝甲防護的標准不能低於水線處。「黎塞留」號的指揮塔裝甲厚度達到340毫米,不過在其服役後的戰斗中,艦長通常不呆在指揮塔內部,而是喜歡跑到露天的艦橋上觀察情況。
在「黎塞留」號設計之時,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裝了大量的對空火炮之外,還加強了水平裝甲,艦上共有兩層甲板鋪設裝甲,第一層厚150—170毫米,第二層厚40—100毫米,這樣的多層裝甲甲板可以有效降低航彈對軍艦的破壞。炮塔頂部的裝甲也比一般的戰列艦厚,為195毫米。經過增強水平裝甲,有效提高了艦體的防護能力。
在地中海海區作戰,高航速有利於對敵主力艦隊的圍殲,同時也便於捕捉敵商船和運輸艦。地中海港口要塞眾多,一旦追趕不及,敵商船躲入海岸要塞的控制范圍內,就難以吃掉了。因此,法國在設計黎塞留級艦的時候,就要求其具有較高航速。
「黎塞留」號採用4台總功率為15萬馬力的蒸汽輪機,4軸推進,設計航速為30節。而該級2號艦「讓-巴爾」號由於戰後才完工,採用了17。6萬馬力的新型主機,航速32節。在「黎塞留」號下水後的試驗中,主機達到了15。5萬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達到32節,並且可以30節航速航行60個小時。與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級的續航力則不那麼突出。「黎塞留」號可以裝6800噸重油,以18節經濟航速航行時,最大續航力為5000海里。相比之下,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的載油量為9000噸,但排水量5。8萬噸的依阿華級續航力卻達到16000海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黎塞留」號採用的法國蒸汽輪機組效率偏低,二是前置主炮方案造成軍艦前半部分水線過於肥大,從而增加了航行阻力。但是,在地中海海域作戰,對於軍艦的續航力要求不高,因此這個缺點對於戰鬥力的影響並不大。
「黎塞留」號於1935年開工,但法國相對薄弱的造船工業使其建造速度無法與英美相比,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進度,艦上的主要設備雖然安裝完畢,卻都未經過調試,沒有形成戰鬥力。這時候,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為了避免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於6月15日離開布雷斯特,6月18日抵達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二戰期間,它加入盟軍英勇作戰。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的到來比法國人預計的快得多,海上戰斗尚未打響,法國卻從陸地上潰敗了。1940年上半年,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到1940年6月,巴黎淪陷,法國國防徹底崩潰。隨著法國傀儡政權與納粹德國簽定和約,法國成為德國控制下的仆從國,法國海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主力艦紛紛離開法國本土港口,有的直接向英國投降,但更多的戰艦躲進了北非法屬殖民地港口中,處於觀望狀態。其中,舊戰列艦「洛林」號和「庫爾貝」號正在英國訪問,法國投降後立即被扣留;快速戰列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與兩艘舊戰列艦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只完成了船體工程的「讓-巴爾」號也被拖曳到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黎塞留」號也面臨著投降或是戰斗的選擇。為了避免這艘戰艦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的艦員自行決定,脫離傀儡政權的控制。6月15日,尚未最後完工的「黎塞留」號帶著所能收集到的彈葯和零備件,離開布雷斯特,於6月18日抵達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的達喀爾。
法國淪陷後,處於觀望狀態得法國戰列艦達6艘,而當時德國海軍建成的戰列艦只有3艘。這些法國戰艦雖然未宣布效忠傀儡政權,但態度大多搖擺不定,萬一最終落入德國手中,對英國艦隊將是嚴重的威脅。為了消滅這些潛在的對手,英國制定了名為「拋石機」的行動計劃,政治勸降和武力解決結合,解除這些海外法國艦隊的戰鬥力。1940年7月3日,英國不宣而戰,對停泊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艦採取行動。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的4艘法國戰列艦首先遭到攻擊,在以「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為首的英國艦隊的炮擊,4艘法國戰列艦有3艘沉沒或擱淺,僅「敦刻爾克」號僥幸逃脫。
7月8日,厄運降臨到了「黎塞留」號頭上,以「競技神」號航母為核心的英國艦隊襲擊了達喀爾。「黎塞留」號作為打擊的首要目標,遭到從「競技神」號上起飛的「劍魚」魚雷機的攻擊。但「劍魚」投放的450毫米魚雷收效甚微。
第一次攻擊未果之後,1940年9月23日,英國皇家海軍派遣「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和「決心」號3艘戰列艦再次光臨達喀爾,目的仍舊是摧毀法國這艘最強大的戰列艦。錨泊狀態的「黎塞留」號用主炮奮力還擊,達喀爾的海岸炮台也對英國艦隊進行炮擊。在與這3艘3。2萬噸,裝備15英寸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的交火中,「黎塞留」號再次被擊傷,好在裝甲厚實,沒有傷筋動骨。戰斗中,英國「決心」號戰列艦被擊傷。迫於海岸炮台的強大火力,為避免更大的損失,英國艦隊不得不撤出戰斗。
英國的攻擊使法國海外艦隊與盟軍的關系僵化。在整個1941年,「黎塞留」號都在達喀爾錨泊,不宣布加入軸心國序列,但同時不與英國妥協。1942年,盟軍在北非的「火炬」作戰中,「黎塞留」號保持中立,即不參加登陸行動,也不對盟軍登陸部隊進行打擊。在美國的調解下,1942年底,自由法國與「黎塞留」號艦員最後達成和解:名義上由美國將』「黎塞留」號買下,在美國接受整修後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後再歸還法國政府。
1943年1月16日,「黎塞留」號抵達紐約,對艦上設備進行大整休。原先裝備的水上飛機彈射器和水上飛機機庫被拆除,法制37毫米高炮與13。2毫米高射機槍被換裝為盟軍制式40毫米「博福斯」中口徑高炮和20毫米「厄立孔」小口徑速射炮;但保留了100毫米大口徑高炮、152毫米副炮和380毫米主炮。
由於美國海軍沒有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最後不得不為「黎塞留」號特製一批380毫米口徑彈葯。在整修中,還對「黎塞留」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美國新研製的對空、對海搜索雷達。接受現代化改造後的「黎塞留」號渙然一新。
1943年10月,「黎塞留」號改裝完畢,劃歸英國遠東艦隊指揮,在東南亞及印度洋海域作戰。「黎塞留」號的主要任務,是依靠其高速和高炮,為航母提供近程空中保護,同時利用380毫米艦炮轟擊日軍守島工事。由於「 黎塞留」號具有30節高航速,它能夠跟隨艦隊中的航母行動,用艦上的大量中小口徑高炮為航母提供最後一層防空屏障,而航速23節左右的英國舊戰列艦只能作為火力支援艦使用。
194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展開全面進攻。同年3月,英國遠東艦隊從斯里蘭卡出發,以「光輝」號航母為核心,攻擊日軍占據的蘇門達臘島。「黎塞留」號作為艦隊中的對岸火力支援艦,與「伊利莎白女王」號、「剛勇」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共同對蘇門達臘島西北角的沙璜
港進行炮擊。在戰斗中,4艦共發射381/380毫米炮彈294發,各種副炮炮彈數 千發,幾乎完全摧毀了日軍的海岸炮台與工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 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法國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戰場苦戰的「黎塞留」號也奉命返回法國本土。
1944年10月,「黎塞留」號從印度洋穿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返回法國。
勒克萊爾將軍的「自由法國」戰士在巴黎進行凱旋門閱兵時,自由法國的戰艦也在土倫港進行了壯觀的閱艦儀式。當強大的「黎塞留」號緩緩開進土倫港時,受到了法國人的狂熱歡迎,「黎塞留」號成為自由法國的海上標志。
雖然法國全境解放,德國即將投降,但在太平洋戰場,戰爭還未結束。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
1945年初,日本艦隊中的航母和艦載航空兵基本損失殆盡,但仍存留有一定數量的戰列艦;在太平洋的多個島嶼,仍有日軍經營多年的堅固工事。
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陸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依阿華」號、「北卡萊羅那」號等名艦並肩作戰,將無數一噸左右的高爆彈傾瀉到日軍陣地上。
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並目睹了8月15日東京灣的日本投降儀式。「黎塞留」號的戰斗足跡遍及三大洋,是法國參戰地域最廣,航行里程最長的戰列艦,也是法國海軍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
二戰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回歸美國海軍控制,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在印支戰爭中,「黎塞留」號在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越南進行威懾。
戰後「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黎塞留級2號艦「讓-巴爾」號在1940年3月匆匆下水,1940年6月在只安裝了一個炮塔時,便匆匆撤退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由於卡薩布蘭卡被法國維希政府控制,因此「讓-巴爾」號仍落入軸心國之手。在盟軍「火炬」登陸作戰中,「讓-巴爾」號用它僅有的一門主炮炮擊了進攻卡薩布蘭卡的盟軍部隊,結果招致美國戰列艦「馬薩諸塞」號和美國轟炸機的「群毆」,被命中5發406毫米炮彈和3枚炸彈,艦體嚴重損壞。佔領卡薩布蘭卡後,法國重新得到了「讓-巴爾」號的艦殼,戰後繼續未竣工程,並最終於1955年建成。「讓-巴爾」號是世界上完工的最後一艘戰列艦,它在法國海軍服役了僅僅6年,1961年退出現役,在土倫港作為艦員訓練艦使用,並於1970年 解體。
參考資料:http://www.cuiweiju.com/htmpage/264/26470/65.htm
㈧ 黎塞留級戰列艦性能怎麼樣
黎塞留級戰列艦是法國海軍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亦為法國海軍史上最強大、也是最後一級戰列艦,本級艦共四艘,命名艦黎塞留號,次艦讓·巴爾號,三號艦克萊蒙梭號,末艦加斯科因號。
排水量:標准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7548噸(讓·巴爾號49850噸)
尺寸:長248米、艦寬33米,吃水10.7米(讓·巴爾號9.9米)
主機功率150000馬力(讓·巴爾號165000馬力),航速:30節(讓·巴爾號32節);續航力:5000海里/18節
武備:8門四聯裝380毫米/45倍徑主炮;9門三聯裝152毫米/55倍徑副炮;12門雙聯裝100毫米/45倍徑高射炮(讓·巴爾號24門);4座四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1942年於美國改裝後為48門40毫米博福斯機炮以及若干20毫米厄利孔機炮,讓巴爾完工後搭載大量57毫米高炮);艦載飛機:3架水上飛機(1942年改裝後拆除機庫及彈射器)
裝甲:水線裝甲帶(最大)330毫米/15.5度;上甲板150-170毫米,主甲板50-40毫米;炮塔正面430毫米;炮座405毫米;司令塔340毫米。裝甲總重量16,460噸
艦員:1550-1670人
㈨ 「黎塞留」號是二戰法國最先進的戰列艦,它究竟有多牛
雖然法國軍隊在二戰時期戰績令人費解,但是不得不說法國海軍的黎塞留號戰列艦還是法國海軍中非常厲害的艦艇。法國海軍從1930年開始設計和建造這艘艦艇。由於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航空母艦雖然已經出現,但是還沒有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此時的海戰模式仍然是雙方出動戰列艦,進行線性對轟。而此時的法國海軍並沒有合格的戰列艦,只有幾艘一戰之前建造的戰列艦,已經開始落後。所以法國海軍決定設計和建造了黎塞留級別的戰列艦。
最後說說黎塞留的裝甲,作為艦隊主力的戰列艦,體型龐大,所以往往成為敵人火力重點照顧的目標。所以黎塞留也不例外的設置了中心主裝甲帶,用來保護自己的彈葯室和油料庫。主裝甲帶採用的是330毫米裝甲,傾斜了20度進行布置。同時表面進行了滲碳處理。而且水下部分還有相當多的防雷設施,用來抵禦敵方的魚雷攻擊。事實證明,黎塞留級戰列艦的防護水平還是非常高的,起碼比一碰就炸的胡德強一些。總的來說,雖然我比較喜歡乳法,但是黎塞留級確實沒有給我什麼乳的機會,除了主炮位置需要吐槽。
㈩ 黎塞留級戰列艦與衣阿華級誰厲害
果斷衣阿華,黎塞留級的主炮設計是有問題的,主機出力什麼航速也比不上衣阿華,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