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賽曲 創始於什麼時期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創作背景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全部封建制度,發布了《人權宣言》。人權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則一經確立,就意味著廢除封建貴族王權。法國大革命引起了歐洲鄰國封建統治者的不安和敵視,他們企圖以武裝干涉扼殺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奧地利和普魯士聯合發表宣言,要求法國恢復國王的權力。法國逃亡貴族在國外招募軍隊准備復辟,瑞典、俄國、西班牙、撒丁王國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宣戰。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鑒賞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89年冬,飢荒籠罩著斯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里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里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鋒里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贊歌找到了!
魯日·利勒因市長演唱自己的歌而高興,他請人抄寫歌片,分送給萊茵軍的指揮官們,希望軍隊採用作隊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樂隊根據市長的意思在廣場上演奏了這首曲子,為開赴前線的國民自衛軍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萊茵軍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Rhin》),以示愛國熱情。事情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這首歌並沒有真正激起人們的熱情。作者本人因寫作這首歌曲而產生的激情也漸漸消退,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卻無聲地在人們手裡流傳。
兩個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入法國;並且發出威脅,如果法國國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對巴黎進行「軍事懲罰並全部毀滅,處死暴徒以懲其罪行」。這個宣言激怒了法國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紛紛招募新兵,組成結盟軍開赴巴黎,展開廢除王權的共和運動,並准備抗擊外國軍事於涉。
在遠離斯特拉斯堡的法國最南端城市馬賽,迅速組織起一支500人的結盟軍向巴黎進發。一個叫米勒的醫科大學生把他得到的《萊茵軍戰歌》推薦給馬賽軍。歌曲的激昂氣勢振奮了人們,馬賽結盟軍一路上高唱這首革命歌曲開往巴黎,沿途還散發印刷的歌片。當他們到達巴黎時,以軍旗和這首歌為前導,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這支部隊。他們聽到馬賽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一支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那歌詞唱出了此刻他們要喊出的戰鬥口號。這首歌,很快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於是馬賽人帶來了這首歌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盪盪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馬賽曲》迅速地傳播,在集會上、劇院里、宴會上都要集體合唱;後來,甚至在教堂里唱完贊美詩後,也唱這首歌;再後來竟由它取代了贊美詩。《馬賽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蘭西共和國的軍事部長看到它具有振奮人心、激勵鬥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萬份,分發到軍中所有的連隊。在前線,士兵們在向敵人發起沖鋒時必是齊聲高唱《馬賽曲》,在這首軍歌的作用下,隊伍像咆哮的海浪撲向敵陣,勢不可擋,敵方的將領發現這首歌帶有一種可怕的力量。
後來,路易十六人頭落地,激怒了全歐洲的王室成員,普、奧、俄、英、西等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國民公會宣布了總動員令,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大量法國青年正是在馬賽曲的雄壯歌聲中開赴前線。不到一年的時間,戰場已經轉移到國境之外,1795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正式確立馬賽曲國歌的崇高地位。
通過「霧月政變」而執掌政權的拿破崙,沒有停止征討的號角。在1804年加冕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後,拿破崙不僅率領法國軍隊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歐洲大部分領土。從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從北海延伸到亞得里亞海,馬賽曲的強悍音符響徹寰宇,震撼人心。
為了迎接拿破崙勝利歸來的軍隊,1806年,偉大的凱旋門破土動工。但隨著歐陸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凱旋門建設一度停滯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崙的遺體被從聖赫拿勒島運回巴黎,悲壯地從凱旋門下通過。
凱旋門右側門柱的浮雕也被命名為馬賽曲。其中象徵自由、正義、勝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劍,左手高舉,號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進。在她神聖寬廣的羽翼下,一群志願軍戰士,或高歌猛進,或負重前行,馬賽曲的雄壯號角再次響起,映襯著香榭麗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陽萬丈和落日余輝。
弗朗索瓦·呂德完成凱旋門的雕塑任務時,已經52歲了。這位與德拉克洛瓦齊名的雕塑大師,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又有浪漫主義的激情,為那段輝煌而悲壯的歷史刻下了與音樂同名的經典。
在閱讀政治學的經典著作時,我曾一度對法國那段風起雲涌的大革命歷史心存疑慮。那些推翻王政的人民民主代表們,卻用最不民主的方式施行起恐怖統治,以致塞納河血流成河,代表左派的埃貝爾、代表右派的丹東、以及最鐵碗的羅伯斯庇爾先後被送上斷頭台。在沸騰的革命熱血中,究竟有多少是真誠的拋灑,又有多少是殘忍的沖動和卑微的利用?
但我還是喜歡聽馬賽曲,去遙想那個閃爍著人道主義光輝的動盪歲月。因為僅對個人來講,在一切都軟綿綿的時代里,這是最好的鼓舞。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馬賽曲》;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斗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批准唱《馬賽曲》。
B. 馬賽曲被定為國歌是在第幾次法國大革命
1795年,《馬賽曲》被正式定為法國國歌。應該在法國大革命熱月政變之後。
大革命只有一次。
C. 《馬賽曲》是如何成為法國國歌的
在法國歷史上,《馬賽曲》曾先後作為革命歌曲和愛國歌曲激勵著人們。以創作成功到被確定為法國國歌,經歷了將近90年時間,幾經磨難,數起數落。
這首歌於1792年4月24日深夜創作於斯特拉斯堡。1795年7月14日,根據一項法律,《馬賽曲》成了法國國歌。
D. 《馬賽曲》是哪一個國家的國歌
馬賽曲 ( La Marseillaise ),法國國歌,又譯 馬賽進行曲 ,原名 萊茵軍團戰歌 ( 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Rhin ),詞曲皆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晚作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同年8月10日,馬賽志願軍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這歌,因得現名,馬賽曲亦因此並風行全法。1795年7月14日法國督政府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E. 《馬賽曲》是哪一個國家的國歌
法國《回聲報》7月13日文章 題《馬賽曲》的漫長歷程
法國從1880年開始,在7月14日舉行國慶遊行時奏《馬賽曲》。這首歌於1792年4月24日深夜創作於斯特拉斯堡。1879年2月14日,在萊昂。甘必大(法國共和派政治家,在建立第三共和國過程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主持下,國民公會選定《馬賽曲》為法國國歌。從創作成功到被確定為法國國歌,《馬賽曲》經歷了將近90年時間。正像歷史學家米歇爾。沃韋勒指出的,在這近90年的時間里,《馬賽曲》幾經磨難,數起數落.這首歌具有兩重性:它既是反對「舊秩序」的革命歌曲,又是宣揚愛國主義的戰歌。正是這種兩重性使它在通向合法存在的道路上屢遭波折。
《馬賽曲》的作者是魯日。德。李爾(1760—1836)。他當時是斯特拉斯堡駐軍工兵上尉,業餘音樂家。這首歌曲最初名叫《萊茵軍戰歌》。當時法國正同奧地利交戰,《馬賽曲》鼓舞了士兵。樂隊指揮格雷特里對魯日。德。李爾說:「你的《馬賽曲》是具有大炮一樣威力的音樂。」《馬賽曲》原有6段歌詞,第7段和最後一段(並非魯日。德。李爾所作)是後來增加的。習慣上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法國國歌僅用第1段和第6段。歌詞對敵人毫不憐憫,而是號召人們,「讓他們(敵人)渾濁的血液/灌溉我們的田野。」
這首歌曲很快流傳開來。馬賽的義勇軍十分喜歡它,他們一開到首都就高唱這一歌曲。於是,巴黎人便稱這首歌為《馬賽贊歌》,後來又稱之為《馬賽曲》。當時法國已經有兩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但《馬賽曲》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承認並取代了那兩首革命歌曲,成了戰斗的共和國之歌和革命之歌。1795年7月14日,根據一項法律,《馬賽曲》成了法國國歌。
但是,《馬賽曲》面臨保皇派的反對。在霧月18日政變後不久,《馬賽曲》被禁止。
《馬賽曲》的作者也遭遇坎坷。1792年8月10日,同自由派軍官關系密切的工兵上尉魯日。德。李爾被停職。
魯日。德。李爾只好離開軍隊。1793年9月,他以「嫌疑犯」的名義被捕。兩年後,熱月黨人解放了他並恢復了他的軍籍。但是,他不喜歡拿破崙。1804年,他直截了當地寫信質問拿破崙說:「您把自由變成了什麼?您把共和國變成了什麼?」1817年,他在巴黎定居下來,但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現在巴黎的舞台上和國家圖書館里。他甚至在70歲時因為欠債被關進監獄,後來在朋友的擔保下才被釋放。光榮的三天(指1830年7月27日—29日,巴黎人民舉行起義推翻查理十世的三天)使《馬賽曲》復活了,人們在巴黎歌劇院演唱了這首歌曲。魯日。德。李爾領到了撫恤金,並且得到了一件很講究的大衣。但這件大衣沒穿多久他就去世了。
魯日。德。李爾於1836年6月26日去世,享年76歲。1915年,法國總統普安卡雷下令將他的骨灰移至巴黎榮譽軍人院,並發表講話說:「《馬賽曲》是一個不願意屈膝於外國的民眾發出的復仇和憤怒的吶喊。」
在法國歷史上,《馬賽曲》幾經浮沉,曾先後作為革命歌曲和愛國歌曲激勵著人們。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普推崇這首歌曲,把它看成是1792年結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象徵。但在1834年的政治審判中,《馬賽曲》卻被誣蔑為「煽動暴亂」的歌曲。1848年,《馬賽曲》開始在歐洲傳播,而在它的祖國,第二帝國卻宣布它為「煽動顛覆」的歌曲。但是,拿破崙三世曾一度模仿其已故叔叔,在普法戰爭時允許唱《馬賽曲》。1880年最終確定了《馬賽曲》的地位,政府規定學校必須教唱《馬賽曲》。第一次世界大戰證實了《馬賽曲》具有凝聚人心以面對死亡威脅的作用。但在國外,《馬賽區》仍是一首革命歌曲。結束流亡生活的列寧就是在《馬賽曲》的歌聲中回到俄羅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抵抗運動接受了這一歌曲,在巴黎獲得解放時,戴高樂將軍曾高唱《馬賽曲》。和平時代來臨了,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當時的法國總統)讓人對《馬賽曲》作了進一步潤色。然而,在21世紀前夕,《馬賽曲》卻在法國體育場被一些人報以噓聲(喝倒彩)。因此,它現在能否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令人懷疑的。
F. 《馬賽曲》是什麼時間誕生的
緊隨著法國對奧宣戰,1792年4月24日深夜,《馬賽曲》誕生在斯特拉斯堡。最初這首歌曲名叫《萊茵軍戰歌》或《1792年義勇軍出征》,它的作者是魯日·德·李爾(1760~1836)。他當時是斯特拉斯堡駐軍工兵上尉,業餘音樂家。時值法國大革命,並且法國與奧地利交戰,所以這首歌曲具有了兩重性質;它既是反對「舊秩序」的革命歌曲,又是宣揚愛國主義的戰歌。
G. 《馬賽曲》誕生於什麼 時期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在法國路易十六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新興的資產階級同情農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賓派的影響,阿爾諾帶領馬賽港的市民設計奪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並驅逐了公爵,他們舉行集會通過決議組織500名義勇軍進軍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議員,馬賽市民積極參軍,高唱著馬賽曲向前進發,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而這個時期創作的進軍歌曲《馬賽曲》也成為了鼓舞鬥志的贊歌。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後下令取消《馬賽曲》國歌地位;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改國歌為《巴黎的王子回來了》;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斗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定《馬賽曲》為國歌。【拿破崙沒有禁止唱馬賽曲。】
H. 法國國歌馬賽曲 是那一年創作的
法國國歌,又譯馬賽進行曲,原名萊茵軍團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Rhin),詞曲皆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晚作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1795年7月14日法國督政府宣布定此曲為國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三部共和國憲法皆定馬賽曲為共和國國歌。
I. 《馬賽曲》這首歌是什麼時間在哪裡創作的什麼時期被確定為法國國歌的
《馬賽曲》這首歌於1792年4月24日深夜創作於斯特拉斯堡。1795年7月14日,根據一項法律,《馬賽曲》成了法國國歌。
J. 《馬賽曲》誕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馬賽曲》體現了什麼樣的時代精神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全部封建制度,發布了人權宣言。引起了歐洲鄰國封建統治者的不安和敵視,他們企圖以武裝干涉扼殺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馬賽曲是全民之歌、共和之歌,具有振奮人心、激勵鬥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