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歷史上有哪些大帝

法國歷史上有哪些大帝

發布時間:2022-01-27 09:04:51

Ⅰ 歐洲歷史上最出名的帝王

普魯士王國:弗里德里希一世
法國:拿破崙一世、路易十四
沙皇俄國:葉卡捷琳娜二世、彼得大帝
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
瑞典王國:古斯塔夫一世

以上都是歐洲歷史(古羅馬滅亡之後)上傑出的君王、政治和軍事上都有想當輝煌的成就、當然了、如果你還想再多找些、可以看看以下的幾個:

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大帝
羅馬共和國: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凱撒大帝)
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大帝(屋大維)
波斯帝國:薛西斯、大流士一世

大概就這么多了、當然不是很全面、如有必要可以去網上查查影響世界的100位君王...嘿嘿...

Ⅱ 歐洲歷史上有哪些君主被尊以大帝稱號

有查理曼大帝、奧託大帝、普魯士的菲特列大帝、彼得大帝、阿爾弗雷德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康斯坦丁大帝,葉捷卡林娜二世查士丁尼二世奧古斯都狄奧多西

最近的一個是泰國的拉瑪九世國王,被國會通過法案,尊稱為「普密蓬大帝」

Ⅲ 歐洲被尊為大帝的君主有哪些

羅馬帝國(包括東羅馬)
凱撒——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獲得「magnus」稱號的統治者,但是因其並非君王,因此翻譯為「大帝」不妥。(另:凱撒未從任何渠道獲得「magenus」稱號,也並非君王,凱撒大帝的稱呼實際上來自於90年代進入國內的impressions games公司的caesar系列游戲的翻譯,因為游戲的受歡迎性,凱撒大帝的稱呼也在國內得到普及)
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王朝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恢復帝國榮光的君主,羅馬帝國第一位大帝。
狄奧多西大帝——最後一位獨自統治整個羅馬帝國的皇帝,在其治下東帝國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恢復,但未能挽回西帝國的衰落。
查士丁尼大帝——查士丁尼王朝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一個幾乎恢復羅馬帝國舊域的君主。
曼努埃爾大帝——科穆寧王朝皇帝曼努埃爾一世,與威尼斯、諾曼人周旋,恢復東羅馬帝國在地中海的霸權。
法蘭克
克洛維大帝——墨洛溫王朝國王克洛維一世,法蘭克王國的創建者和第一任國王。
查理曼大帝——加洛林王朝皇帝查理曼,在西歐又建立了一個帝國的君主。
神聖羅馬帝國
奧託大帝——聯合了各德意志部落徹底擊退了西進的馬扎爾人,捍衛了德意志王國的獨立,並成功加冕為羅馬皇帝,成為後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締造者。
巴巴羅薩大帝——霍亨施陶芬王朝皇帝腓特烈一世,一個希望恢復帝國榮光的失敗者。
法蘭西
於格大帝——巴黎伯爵,又稱大於格,卡佩王朝開國君主於格·卡佩的父親,一個奪取加洛林王朝權勢,並讓兒子登上君主之位的「歐洲曹操」。後世與於格二世(也稱大於格)混淆,於格二世作為一個共治國王不足以稱大帝。
腓力大帝——卡佩王朝國王腓力二世,布汶戰役的勝利者,奧古斯都。
亨利大帝——波旁王朝國王亨利四世,王朝建立者,建立法國復興基礎的君主。
路易大帝——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把法國重新擠身於歐洲一流的君主。
拿破崙大帝——法蘭西第一皇帝拿破崙一世,幾乎統一歐洲的超一流君主。
普魯士
腓特烈大帝——霍亨索倫王朝國王腓特烈二世,奠定普魯士強大基礎的君主。
威廉大帝——霍亨索倫王朝皇帝威廉一世,建立第二帝國的君主。
西班牙
阿方索大帝——萊昂國王阿方索三世,擴張的君主。
桑喬大帝——納瓦拉國王、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拉貢伯爵桑喬三世,初次統一西班牙的君主,獲「西班牙之王」稱號。
費爾南德大帝——萊昂-卡斯蒂利亞國王費爾南德一世,早期鼎盛時期的君主,曾自稱皇帝。
英國
阿爾弗雷德大帝——威克塞斯國王,打敗了維京人,保衛了人民的君主。
威廉大帝——諾曼底王朝國王威廉一世,號稱「征服者」,奪取了英格蘭王位的諾曼底君主。
葡萄牙
若昂大帝——阿維什王朝國王若昂一世,王朝開創者,開辟了大航海的君主。
俄羅斯
伊凡大帝——莫斯科大公國大公、沙俄留里克王朝沙皇伊凡四世,又稱伊凡雷帝,俄國第一個沙皇。
彼得大帝——羅曼諾夫王朝沙皇彼得一世,正式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君主。
葉卡捷琳娜大帝——羅曼諾夫王朝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擴張的君主。
匈奴
阿提拉大帝——上帝之鞭,偉大的匈奴王,擊敗過羅馬和日耳曼的名將。
保加利亞
西蒙大帝——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沙皇西蒙一世,被拜占庭承認為皇帝的君主。
維京
克努特大帝——一個兼任英格蘭、丹麥、挪威三國的國王,其統治區被稱尊為「北海大帝國」,維京人最後的龐大帝國。
哥特
狄奧多里克大帝——東哥特王國國王、西哥特王國攝政,創建王國的君主。
希臘(含馬其頓)
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後世尊為帝國,開創廣袤的領地的君主。
瑞典
古斯塔夫大帝——瓦薩王朝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向中歐進軍的君主。
匈牙利
貝拉大帝——阿爾帕德王朝國王貝拉四世,被蒙古蹂躪後復國的君主。
拉約什大帝——安茹王朝國王拉約什一世、波蘭安茹王朝國王路德維克一世,擴張的君主。
波蘭
波列斯瓦夫大帝——皮雅斯特王朝大公/國王波列斯瓦夫一世,被教皇加冕為國王的君主。
卡西米爾大帝——皮雅斯特王朝國王卡西米爾三世,
立陶宛
維陶塔斯大帝——立陶宛公國大公、波蘭國王維陶塔斯,建立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接受基督教的君主。
瓦拉幾亞
拉杜四世——瓦拉幾亞大公,強化大公權力,引入印刷術,使奧斯曼帝國容許瓦拉幾亞獨立,偉大者。

Ⅳ 法國17世紀的皇帝是誰

沒有皇帝,只有國王,准確的來說,只有路易十三算是十七世紀的法國國王。

亨利四世 1589~1610
路易十三世 1610~1643
路易十四世 1643~1715

「皇帝」(Empror)和「國王」(King)兩個詞,在歐洲歷史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國王」從一開始就指世襲專制君主,而「皇帝」在拉丁文中最早是「將軍」「軍事統帥」的意思。因此,羅馬帝國的君主可以自稱「皇帝」,但絕不能自稱「國王」——因為從理論上,羅馬皇帝的權威來自人民和元老院,是元老院授權的首席元老、執政官、軍事統帥、護民官和大祭司,並不是「世襲專制君主」。直到18世紀,「皇帝」這個稱號都是與羅馬帝國分不開的,只有羅馬帝國精神的繼承人,才有資格稱為「皇帝」。18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君主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但他也從來沒有想到過自稱「皇帝」,因為法國王位與羅馬帝國並沒有什麼聯系,而且西歐當時還存在唯一合法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掌權時,形勢就大不一樣了。拿破崙將教皇召到巴黎,要求其為自己加冕,稱自己為「法蘭西人的皇帝」——這也是近2000年來,皇帝的稱號第一次脫離「羅馬」二字。

Ⅳ 法國有名的國王是誰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蘭西王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使法語成為整整兩個世紀里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使自己成為法國史上最偉大、也是世界史上執政最長久的君主之一,與康熙同時代的西方大帝,時人尊稱「太陽王」。

Ⅵ 四位法國歷史上的帝王,哪兩位差點就把歐洲統一了

在世界歷史上,要說哪個國家最奇葩,估計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義大利和法國,至於這兩個國家誰更奇葩,估計還是法國要略勝一籌。在歷史上,法國強盛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還三度成為歐洲霸主;而現在這里就來盤點下,歷史上帶領法國走向強大的四位帝王。

TOP、1 克洛維一世



歷史上的法國,還真的強大過,尤其是在查理曼大帝和拿破崙統治時期,幾乎算是統治了整個歐洲;而路易十四在位時期,雖然軍事上沒有查理曼大帝和拿破崙時期強大,但也是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可惜在拿破崙之後,法國的戰鬥力迅速下滑,最典型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堅持了僅僅一個多月就投降了……

Ⅶ 歐洲歷史上的皇帝有哪些

「皇帝」(Empror)和「國王」(King)兩個詞,在歐洲歷史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國王」從一開始就指世襲專制君主,而「皇帝」在拉丁文中最早是「將軍」「軍事統帥」的意思。因此,羅馬帝國的君主可以自稱「皇帝」,但絕不能自稱「國王」——因為從理論上,羅馬皇帝的權威來自人民和元老院,是元老院授權的首席元老、執政官、軍事統帥、護民官和大祭司,並不是「世襲專制君主」。
事實上,早期羅馬帝國很少使用「皇帝」一詞來稱呼君主,而一般稱之為「愷撒」或「奧古斯都」(到了哈德良時期,「愷撒」又被用來稱呼皇帝的繼承人),直到現在,德語、俄語中的「皇帝」和「愷撒」還是一個詞根(「沙皇」就是「愷撒」的意思)。到了戴克里先執政之後,拉丁文的「皇帝」一詞才普及起來,成為羅馬君主比較常用的稱呼。
歐洲的第一個皇帝是羅馬元老院「第一公民」屋大維(雖然當時「皇帝」的稱呼並不普及),理論上講,此後的歐洲各國的所有皇帝,繼承的都是屋大維傳下的羅馬皇冠,否則就是不合法。那麼,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從屋大維開始的帝國皇冠,後來究竟傳給了誰?有多少個家族、多少個帝國,曾經有幸擁有「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
從屋大維到戴克里先,雖然帝國的中心向東轉移,但羅馬在名義上還是帝國的首都。戴克里先即位後,實行「四帝共治」,帝國的四個首都中根本不包括羅馬,這標志著羅馬帝國開始喪失向心力、喪失統一的政治基礎。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狹義的羅馬帝國),象徵分裂的「雙頭鷹」從此成為帝國徽章。這樣,歐洲就有了兩個合法的皇帝系統。其中西羅馬帝國很快於公元5世紀滅亡,皇冠無人繼承;而東羅馬的皇帝系統則一直維持下去,直到1453年被阿拉伯人滅亡。
西羅馬帝國覆滅後,西歐經歷了一段「沒有皇冠的」時代。雖然法蘭克王國的勢力非常強大,也誕生了克洛維、丕平這樣的強大君主,但他們畢竟是「國王」,是繼承蠻族法統的地方君主,不是繼承羅馬法統的「歐洲共主」。直到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在羅馬大教堂接受了教皇的加冕,教皇宣布他為「羅馬人皇帝」「奧古斯都」,這才結束了西歐300多年沒有皇帝的歷史。「羅馬人皇帝」可不僅僅是一個榮譽稱號,它意味著查理是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羅馬帝國的權利和義務都轉移到了查理及其繼承人的身上,早已滅亡的西羅馬皇帝系統,現在由查理重新接續。
但是查理的帝國很快分裂,皇帝頭銜由查理的孫子、中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繼承。中法蘭克王國繼續分裂,帝國皇冠落到了義大利北部的一群小王公手中,喪失了它的神聖性。直到公元11世紀,出身東法蘭克(今天的德意志)貴族的奧托從羅馬教皇手中再次接過了皇冠,宣布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從此直到19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直是名義上的歐洲共主,一切其他國家君主都沒有資格稱帝,在名義上都必須服從神聖羅馬帝國管轄。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等地區,但這個帝國是由許多封建領地構成的,很不穩定,皇帝根本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到了13世紀以後,皇帝不再世襲,而是由波希米亞(捷克)國王、科隆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邊地侯等「七大選侯」選舉產生。從16世紀開始,來自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又逐漸把持了皇帝位置,「選舉」成為走過場。由於東羅馬帝國已經於1453年滅亡,因此歐洲只剩下一個合法的皇帝,那就是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給了同為東正教的俄羅斯以可趁之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東正教教士的強烈建議下,決定以「東羅馬帝國繼承人」的姿態出現,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自稱「沙皇」(愷撒),到了彼得大帝時期又改為「皇帝」(但一般習慣上仍稱「沙皇」),這也是歐洲歷史上誕生的第四個帝國(前三個分別是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雖然在名字上與「羅馬」沒有什麼關系,但歷代沙皇都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並聲稱自己繼承的是東羅馬的東正教傳統,因此從法統上來說,沙皇的皇冠仍然是來自羅馬帝國。
從以上的歷史事件,我們可以看到,直到18世紀,「皇帝」這個稱號都是與羅馬帝國分不開的,只有羅馬帝國精神的繼承人,才有資格稱為「皇帝」。18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君主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但他也從來沒有想到過自稱「皇帝」,因為法國王位與羅馬帝國並沒有什麼聯系,而且西歐當時還存在唯一合法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掌權時,形勢就大不一樣了。拿破崙將教皇召到巴黎,要求其為自己加冕,稱自己為「法蘭西人的皇帝」——這也是近2000年來,皇帝的稱號第一次脫離「羅馬」二字。但是,拿破崙此後又迅速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取消了哈布斯堡家的「皇帝」稱號,事實上也是想造成一種「法蘭西皇帝是歐洲正統」的印象,而這個「正統」與羅馬也是分不開的,否則拿破崙又何苦一定要羅馬教皇為自己加冕,且封自己的兒子為「羅馬王」呢?
拿破崙帝國只存在了短暫的十多年,但拿破崙卻開辟了一個稱帝的先例,那些和羅馬皇位沒有任何關系的君主也都蠢蠢欲動,准備稱帝。拿破崙覆滅後,哈布斯堡家族迫不及待地再次自稱「皇帝」,但這時神聖羅馬帝國已經滅亡,哈布斯堡家族只好改稱「奧地利皇帝」。英國本來與羅馬皇位沒有任何關系,而且英國的民主傳統也不允許其君主自稱「皇帝」,但既然印度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君主也就改稱「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和哈布斯堡、羅曼諾夫家族平起平坐。1849年,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篡奪了法國政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自稱繼承拿破崙帝國的法統。這樣,在歐洲就同時存在三個半皇帝——奧地利皇帝,法蘭西皇帝,俄羅斯皇帝和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算半個),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
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國,是歐洲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帝國。普魯士王國連續戰勝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威廉一世在巴黎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雖然德意志帝國是在奧地利、法蘭西兩個帝國的廢墟之上建立起來的,但普魯士人並不認為自己的皇位是從奧地利或法蘭西「奪取」的,而是高傲地宣稱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因此這個帝國也被稱為「第二帝國」,與後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遙相呼應。雖然德意志帝國認為自己才是正宗的羅馬帝國繼承人,但他們也並沒有取消奧地利人的皇位,只是法蘭西帝國被革命推翻而已,歐洲仍然維持「三個半皇帝」的狀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個帝國紛紛被推翻。

Ⅷ 誰知道法國歷史上有名的將帥

拿破崙,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將軍,亨利四世,查理曼大帝等

Ⅸ 法國歷代皇帝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

Ⅹ 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

君士坦丁大帝、查士丁尼大帝、奧託大帝、阿爾弗雷德大帝、彼得大帝等。

1、君士坦丁大帝

弗拉維·瓦萊里烏斯·奧勒里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羅馬皇帝,在位期間從306年至337年。

曾在313年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其背景是基於政治的意圖,想要爭取廣大的基督徒的支持,並對幼發拉底河防務進行監督。

於公元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將該地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05年其父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成為帝國西部的奧古斯都(皇帝)。

君士坦丁隨父轉戰於不列顛。306年父死,在不列顛由軍隊擁立為奧古斯都。312年侵入義大利。後與東羅馬皇帝V.L.李錫尼結盟。

316年奪取李錫尼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 。324年在亞德里雅那堡和克里索普利斯大敗李錫尼,從而最終戰勝了所有帝位競爭者,成為帝國的獨裁統治者。

2、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又譯優士丁尼一世,拉丁文:Iustinianus I;希臘文: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Α´;約482年-565年11月14日),東羅馬帝國皇帝(527-565),史稱查士丁尼大帝(英文:Justinian the Great)。

查士丁尼一世早年輔佐叔父查士丁一世登基並執政,後作為其養子繼位。在內政方面,他通過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編纂法典(528-534)和發布新敕令(534-565),形成了歐洲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國法大全》。

鎮壓尼卡起義(532),改革行政,加強中央集權; 發展對外商貿,引進絲織業;干預宗教事務,迫害阿里烏斯派等異端;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

對外,在東部與薩珊波斯作戰,在西部以名將貝利撒留等大舉擴張,先後征服北非汪達爾王國(533-534)、義大利東哥特王國(535-554),還進攻西哥特王國並佔領西班牙南部(552前後)。

晚年潛心神學,死後不久帝國在西方的領土便相繼喪失。

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被學者瓦西列夫(英:Alexander Vasiliev)概括為「一個帝國、一個教會和一部法典」,其統治期一般被看作是東羅馬帝國由古典時期希臘化的的重要過渡期,其本人也被稱為「最後一位偉大的羅馬皇帝」。

3、奧託大帝

奧托一世(Otto der Große,公元 912 年 11 月 23 日~973 年 5 月 7 日),又譯鄂圖一世,德意志國王(936~973 年在位),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 年加冕)。

德意志國王亨利一世之子,母為林爾海姆的瑪蒂爾達。先當選為薩克森公爵,936 年由德意志部落公爵選為國王。936 年 7 月 31 日,美因茨大主教希爾德貝特在亞琛為奧托一世加冕。

德意志境內薩克森王朝的第二代國王,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其父亨利一世,原為薩克森公爵,於公元 919年被諸侯選立為王。

奧托於公元 936 年即位後不停地進行東征西討,積極打擊封建割據勢力,維護王室的中央集權,並且長期採取對外擴張政策,終於成為當時歐洲大陸最有實力的君王。

4、阿爾弗雷德大帝

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古英語:Ælfrēd,Ælfrǣd)中文譯名:艾爾弗雷德、阿爾弗雷德等,生卒年從848/849年~899年10月26日。韋塞克斯(Wessex)的國王,在位從871年至899年。

阿爾弗雷德(古英語:Ælfrēd,英語: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譯作阿佛列、艾爾弗雷德等,是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韋塞克斯王朝的國王。

他也是英國歷史上真正第一位稱呼自己為「盎格魯-撒克遜之王」的君主。由於其英勇的統帥臣民對抗北歐維京海盜民族的入侵,被後世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同時也是英國惟一一位被授予「大帝」名號的君主,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英國國父」。

他的生活細節被10世紀的威爾士學者和主教亞瑟記錄下來。他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鼓勵教育,翻譯大批古典名著,並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大力完善他的國家的法律體系和軍隊結構。

他被一些天主教徒視為聖徒,但從未得到官方認可。英國聖公會尊稱他為天主教英雄,並在他的忌日10月26日設立節日紀念他。他通常被描繪在英國教堂的彩色玻璃上。

5、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俄語: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史稱彼得一世(英語:Peter I),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位沙皇(1682年─1725年)、俄羅斯帝國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發動改革。作為俄羅斯帝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在位期間對俄羅斯推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

1697年他派遣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

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

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給俄羅斯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近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大帝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帝

閱讀全文

與法國歷史上有哪些大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