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人為什麼喜歡抽象

法國人為什麼喜歡抽象

發布時間:2022-08-17 11:40:44

A. 法國人有什麼性格特點

法國客戶特點
1、法國風土人情
(1)法國人喜歡交際,也很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2)法國人詼諧、熱情。面對好多事情,他們都喜歡開玩笑。所以如果要和他們相處,要知道只要保持該有的禮貌,法國人是很能開玩笑的。
2、與法國客戶談判需注意以下事項
(1)需要尊重法國禮儀,在談判中,切忌打聽法國商人的個人私事。
(2)法國人也許會堅持在談判中使用法語,所以請一個法語翻譯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學幾句法語會話,比如幾句問好、再見的法語,這樣就能在法國客戶面前留下親切的印象。
(3)法國人明顯地偏愛橫向式談判。這也就是說,他們喜歡先為協議勾劃出一個輪廓,然後再達成協議,最後確定協議上的各個方面。
3、法國人喜歡什麼禮物?
(1)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送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
(2)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法國人認為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B. 為什麼喜歡抽象派的畫

摘要 它否定描繪具體物象,也不以自然物象為基礎,僅以基本的繪畫語言和形式因素創作純粹的抽象繪畫,藉以表達某種情緒、意念等精神內容或美感體驗。

C. 法國人的一般特徵

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義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D. 西方繪畫是怎樣從最具象走向最抽象的

這是一個很大但很有趣的問題。
用全球和大歷史眼光看,藝術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人類文化交流的趨勢是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日益擴展和深化的。影響藝術交流和藝術發展最深刻的,是思想的傳播和交流,當然,也和藝術所面對的客觀世界的變化,以及藝術媒材的發展有關。
西方繪畫是研究人類文化藝術交流的一個很好的樣本。
這和地理有關,也和歷史有關。
在地理的舞台上,在歷史的背景上,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讓西方文明從全世界文明中率先跳了出來,這就是航海術的發展。這讓西方人大開眼界。
在藝術領域,因為航海術,英國人荷蘭人得到了中國瓷器藝術;法國人得到了給印象派帶來深遠影響的日本浮世繪;畢加索得到了非洲土著藝術……因為這些不同藝術背後蘊含的不同哲學的湧入,顛覆了崇尚理性西方的古典主義,顛覆了「具象藝術」。從此,日神精神變成酒神精神。
而此後的西方,又經歷了兩次重大的轉折點,一戰+二戰。
兩次大戰,讓西方人對曾經無比崇尚的科學、理性精神,也包括資本主義制度,帶來了疑問。這些東西,讓西方迅速主宰世界,卻也給世界、給西方自身帶來災難。而東方在遭受西方入侵以前,卻一直延續著社會的穩定。
藝術家、哲學家,無疑是對這些東西最敏感的人群。他們紛紛把目光投向東方。尼采、叔本華、存在主義,紛紛從佛教典籍以及別的東方思想中吸取非理性思想。各自提出懷疑理性的批判思想。或認為世界無意義(諸相非相),或提出酒神精神(諸行無常),或認為世界不是無聊就是痛苦(生老病死苦),於是,藝術不再是追求再現現實,而是追求表現內心的精神世界。
——而同一時期,表現主義、印象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分離派……到了二戰後,到了美國,更是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景象,波洛克的滴彩,安迪沃霍爾的番茄罐頭。在電影領域,也是一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無獨有偶地追求取消情節、解構意義。文學也一樣,意識流,達達主義,荒誕主義……二戰以後,冷戰的格局又繼續醞釀和釋放人們心中的這種反霸權情緒,英國的搖滾,美國的嬉皮運動……所有這些現象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是整個社會變化和個人變化的深層體現。
如果沒有這些西方現代哲學,很難想像西方藝術會從崇尚秩序、理性的古希臘藝術,會從追求結構的,演變為羅斯科的幾個色塊。而如果不理解這些歷史、地理、思想的演變,我們也無從理解西方藝術的整個嬗變。
=======
以及不能忽略技術、媒材的要素。
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既然攝影術都發明出來了,那麼繪畫「記錄現實」的功能是不是可以被取代了?我們還要繪畫幹嘛?】這就不多說了。

E. 抽象畫的吸引

藝術是抽象的,用你夢想中的東西取代自然吧!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
當你徜徉在世界各地的現代藝術館里,可以發現抽象畫無疑是比較吸引人的一種流派。那麼,為什麼看起來光怪陸離、非驢非馬的抽象畫能夠吸引那麼多的畫家去探索創作,吸引那麼多的觀眾去欣賞呢? 人類對抽象的符號、文字、幾何圖形和圖像的崇拜與敬畏可以追溯到3萬多年前(舊石器時期)。從留存至今的洞穴壁畫和石刻雕像中我們發現,原始藝術家在觀察自然、描寫外部世界的時候,已經使用了誇張、寫意等抽象畫法,取得了彰顯人(物)特點的效果。舊石器時期作品維納斯雕像,像高11厘米。這一尊雕像突出了女性肥碩的身軀、巨大的乳房和隆起的腹部,強調了母親生殖繁衍的能力和特徵,也體現了抽象藝術的表達魅力。
到了西方科學文化起源的古希臘時期,人們對抽象的數字和圖像的崇拜更是有增無減。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了「萬物皆數」的觀點,認為世界萬物的背後都隱藏著「數」,只要掌握了數的結構就能夠控制世界。
公元前5至4世紀,雅典成為古希臘文化科學的中心,由於在波希戰爭中獲勝,得到了大量的奴隸,城裡的平民過上了悠閑的生活。但是,他們既不想發財也不想做官,只想泡泡澡、聊聊天,討論的全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最具普遍性的哲學命題。對於與生產和商業相關的實用性問題,大家都不屑一顧。後人嘲笑這些人,整天討論幾何學,自己的住房卻沒有一面牆是成直角的(已經傾斜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古希臘人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迫切希望能找到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保佑自己的命運,所以對抽象的圖像、文字、數字都會頂禮膜拜、充滿期待。其二,抽象思維無疑是人類認知活動的核心能力,而且它又主要與個人的內稟和氣質有關,所以為貴族和上流社會精英所推崇。
在建築、雕刻、繪畫和裝飾等方面,古希臘人也同樣表示出對抽象和理性的偏愛,雖然他們也提倡模仿自然,但更關注隱藏在形式背後的秩序、比例和數字。他們孜孜追求和諧與平衡,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美。在雅典衛城的帕提儂神廟里,所有長方形的比例都符合數學中的黃金分割。當然,其中也不乏抽象元素:粗獷的多立克柱式體現了男性人體美,而纖細的愛奧尼克柱式則體現了女性人體美。古希臘的瓶畫,可以欣賞到古希臘繪畫藝術里的抽象特點(畫中的人和物是經過變形和誇張的)。
古希臘繪畫中的抽象元素在以後的年代裡得到了傳承,在伊斯蘭、拜占庭和中世紀的建築裝飾的圖案里常常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 抽象畫在西方的再次崛起已經是20世紀的事了。一枝獨秀的西方寫實繪畫光鮮了500年後漸漸露出了疲態,個別有想法的畫家開始嘗試新的探索。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說:「藝術是抽象的,用你夢想中的東西取代自然吧!」
認知科學告訴我們,人在觀察世界的時候並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視覺來感受。而視覺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有所選擇,它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來關註:刪去次要信息,抓住主要環節——這就是一個抽象過程。從20世紀荷蘭抽象畫家凡·杜斯堡的作品《奶牛》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美妙的抽象過程的記錄。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頭完全可以辨認的奶牛,在經過抽象過程的兩個階段,牛漸漸變成了幾何模塊,與此同時畫中模塊的明、暗對比增強了,亮處更亮,暗處更暗,最後呈現的就是牛的抽象畫。當你了解了這個抽象的過程,你也許會很快知道畫的是一頭牛。但是,如果你對這一抽象過程還不知情,那麼你可能會把這幅畫看成是煙囪、房頂,或者其他什麼的。
抽象畫代表人物荷蘭畫家蒙德里安與凡·杜斯堡可謂亦師亦友,他的藝術實踐也展示了抽象的過程。《紅樹》是他的一幅早期作品,使用了野獸派的色彩,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樹的生命力。幾年後他畫的《灰樹》突出了樹乾和分支間的結構和關系,抹殺了樹的環境和地點的特徵走向了抽象。爾後,他又畫的《開花蘋果樹》已不再表達真實的東西,以免引起情感而遮蔽純凈的自然。畫中只見幾何的曲線和弧線。
蒙德里安定型後的作品嚴格地只用紅、黃、藍三色(當時以紅、黃、藍為原色)以及黑色、白色,圖形的邊緣也都是直線,有人稱之為「格子畫」。《紅、藍、黃構圖》是一幅極具活力的作品,色彩的張力使這些絕妙的圖形顯得緊密,粗細不等的黑色邊界線包含著完美的平衡。許多人都對他孜孜不倦地重復畫同一類作品感到不解,事實上這與他的宗教信仰有關系。他相信自己看到的山水、樹木、房舍都有潛在的本體,畫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隱藏在其中的結構及和諧畫出來。蒙德里安與凡·杜斯堡等畫友組織了「風格畫派」,也稱「新造型主義」,他們的作品影響很大,也影響到建築和裝飾領域。
蒙德里安與畫家凡·高是同鄉,兩人的處世風格也有點像,都是「一根筋」。凡·高曾經邀請高更一起生活,可是住在一起不到兩個月就發生激烈爭執,最後凡·高一怒之下用刀割下自己的耳朵。而蒙德里安與凡·杜斯堡也是志同道合的畫友,一起創辦了《風格》雜志,組織了學術社團。不過,後來分道揚鑣了,分手的原因居然是蒙德里安堅持畫中只能出現豎線和橫線,而凡·杜斯堡卻堅持斜線也是可以的。凡·杜斯堡的一幅唱對台戲的作品《不和諧音對位構圖》,和蒙德里安的作品相比,你認為哪一幅更好呢? 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畫與傳統繪畫有很大的差異,觀眾看了也是反響不一。蒙德里安本人多次說過:「畫作中那些矩形並不是隨意安放的,它們構成的圖案是平靜的,遠離緊張。」
但是,平靜與否又由誰來裁判呢?1993年,英國倫敦大學教授、著名神經科學家西蒙·澤基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發現,觀賞幾何抽象畫者的大腦局部的血流量明顯增加,增加最大的區域是腹側通路的梭狀回。他的論文《動感藝術的神經科學》發表在1994年的《腦科學》雜志上,引起學術界許多領域專家的關注。因為這樣一來,對美感的研究不再依賴於對觀者的心理活動的估算,而是建立在用現代計算機技術跟蹤,並得到切實可靠的數據和圖像的基礎上。人們把這種方法稱為「神經美學」。日前這一項研究正在漸漸走熱,它不僅對繪畫的視覺效果做出了科學的解釋,還可以對大腦和視覺神經的疾患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手段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期待著它的新成果。

F. 為什麼會出現抽象藝術

一些美,抽象一下會更美,他會讓你去思考。只有思考過才會真正的美。藝術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抽象藝術正是反映一種人生的態度,以及對人生的認識。

閱讀全文

與法國人為什麼喜歡抽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