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現在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法國的商業非常發達,法國的超級市場和連鎖店非常有名,例如家樂福和LV專賣店等等,但創造收益最多的是食品銷售。並且法國的電子商務額非常巨大,增長速度也非常快。法國的奢侈品也是非常領先的,也賺取大量的外匯收入,特別是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富豪。提起法國工業,不得不提法國的農業,法國農業要好於法國的工業。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大國。主產麥類,玉米,蔬菜和水果。當然,葡萄酒享譽世界,產量居世界首位。畜牧業非常發達,不僅自給自足,還能出口賺取外匯。並且農業高度機械化,節省大量人力。法國的旅遊資源超級發達,是世界上第一大旅遊大國。旅遊帶動法國服務業的發展,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從事服務業。另外法國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經貿大國。進出口總額都居世界前列。出口中農產品和汽車,化妝品和軍火等占很大比重。法國的經濟現狀還是比較穩定的。
B. 求世界GDP的排名
2008年世界各國GDP排名及分析
前15名如下: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
1. 美國遙遙領先,其領先地位至少還要保持二三十年。
美國2008年GDP14.33萬億美元,繼續居世界首位。但其實際經濟增長率僅為1.4%,是其近十多年來最低的,而2009年則會陷入負增長,表明美國經濟衰退已不可避免,什麼時候能復甦尚不能確定。名義增長率方面,2008年美國GDP僅增長了3.9%,而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4.2%,其PPI則是負增長,說明美國通縮的趨勢已經顯現。由於美國GDP總量比第2名日本、第3名中國、第4名德國的總和還多1.4萬多億美元,表明美國的領先優勢未來二三十年內不可動搖。
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經突破5萬億美元,接近6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50%,但是此後卻是連續十多年陷入滯漲期,如今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其人均GDP已是西方七國中最後一名。美國自1894年超過英國躍居世界首位以來,已經114年了,在今後的20-30年內,還將繼續占據世界經濟總量頭名的位置,總共可能要保持150年吧,超越美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一的任務也就只有指望中國了。
2.日本繼續穩居第二位,但領先第三名的優勢大大縮小。
2008年以美元計算的日本GDP為4.844萬億,名義增長了11.5%,這主要因為去年下半年最後幾個月日元對美元大幅度升值,因而拉高了日本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實際增長率日本2008年僅有0.7%,接近於零增長,因為2007年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還有2.1%。日本2007年的實際GDP為5608164億日元,名義GDP為5158048億日元(日本自2000年以來進入通貨緊縮期,因此各年的名義GDP都要低於當年的實際GDP),2008年實際增長0.7%,CPI上漲1.8%。
2009年,日元匯率如果繼續保持在高位運行,那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將是巨大的,因為升值以來的2008年11月份,日本出口負增長27%,12月份負增長35%,2009年1月份繼續惡化,有國際機構預測2009年日本經濟將負增長2.6%。也就是說日元如果不貶值,2009年日本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將只會比2008年略多一點,在4.9-5.1萬億美元之間。
2007年,日本GDP領先第3名中國9957億美元,2008年則只領先中國6220億美元,而2008年中國GDP的最終核實數加上經濟普查數,估計還得增加2-3萬億元人民幣,也就是增加2800-4200億美元,中國2008年最終GDP按照CIA的年平均匯率將達到4.502-4.642萬億美元,只落後日本3400-2200億美元。
3.中國急劇拉大和德國的差距。
2008年下半年以來,雖然歐元急劇貶值,最後幾個月就貶值了20%,但是上半年歐元兌美元卻是升值至歷史最高位,所以全年平均下來,歐元兌美元還是是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德國2008年名義GDP比2007年增長了17%,而其實際增長率不過1.7%,CPI為2.8%。2007年中國GDP超過德國,領先德國不過913億美元,而2008年則急劇拉大到4040億美元,如果以最終核實數和普查數來看,差距將會擴大到6000-8000億美元。
2008年,中國初步核算數據是GDP實際增長9.0%,名義增長21%,CPI上漲5.9%,PPI上漲6.9%,人民幣對美元升值7%。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到了6.80左右,之後就小幅貶值到6.83後保持穩定。2009年,人民幣不大可能大幅度升值,也不大可能大幅度貶值,可能就在6.83上下徘徊,全年平均匯率或許會小幅上升2%-3%。
4.英國和法國移形換位。
2008年,法國超過英國居第5位。2007年,英國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以2.756萬億領先法國的2.515萬億,領先法國2410億。2008年由於英鎊的加速貶值超過歐元,所以法國以2.978萬億,力壓英國的2.787萬億,由落後英國2410億變成領先1910億。其實,2008年法國經濟實際增長只有0.9%,不如英國的1.1%,CPI方面,法國也以3.4%低於英國的3.8%。
5.金磚四國的經濟增長大大高於發達國家。
2008年,金磚四國的實際增長率仍大大高於西方發達國家,最快的中國增長9.0%,最慢的巴西也有5.2%。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中國增長了29.9%,俄羅斯增長了36.6%,印度增長了13.5%,巴西增長了31.2%。
俄羅斯和巴西暴漲這么多是因為2008年石油和鐵礦石大部時間價格處於高位,暴跌也只是最後幾個月的事情,所以全年平均下來,再加上俄羅斯全年的通脹率在13.9%,巴西的通脹率在5.8%,俄羅斯和巴西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才能暴漲這么多,因而俄羅斯由第10位上升到第8位,巴西由第11位升至第10位。
但是2009年原油價格很難再次上漲到100美元以上,基本上在30-50美元之間徘徊,加上俄羅斯和巴西貨幣急劇貶值,這兩個國家的以美元計價的GDP可能出現負增長。印度全年經濟雖然增長了7.3%,通脹率也在7.8%,但在國際金融危機出現後,盧比也貶值了20%以上,所以去年以美元計價的GDP才只增長了13.5%。2009年,這三個國家的以美元計價的GDP可能增長幅度不大,甚至有的負增長。
6.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韓國的變化則是由於匯率的影響。
2008年義大利繼續保持第7位,以美元計價名義GDP增長16%,而其實際為零增長,這是因為歐元升值的影響。同樣的原因,西班牙增長18.9%,加拿大增長11.2%,墨西哥增長28.9%,澳大利亞增長20.2%,都是因為本國貨幣兌美元升值的影響,澳大利亞則還有鐵礦石暴漲的原因,而韓國負增長3%,則是因為韓元貶值。這樣,它們這幾個國家的排位就發生了變化。韓國由第13位降到第15位,墨西哥升至13位。
韓國總統李明博雄心勃勃「747」計劃嚴重受挫。韓國的「747」計劃是指GDP年均增長7%,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GDP總量躋身世界第7位。結果,韓國GDP由2006年的世界第11位掉到2007年的第13位,進而繼續掉到2008年的第15位。人均GDP方面,2007年韓國剛剛歡呼超過2萬美元,結果2008年又掉到2萬美元以內了。
2008年世界各國GDP前15位排名如下(單位:萬億美元):
國 家 GDP 實際增長率
[--]歐盟 18.93 1.5%
[1]美國 14.33 1.4%
[2]日本 4.844 0.7%
[3]中國 4.222 9.0%
[4]德國 3.818 1.7%
[5]法國 2.978 0.9%
[6]英國 2.787 1.1%
[7]義大利 2.399 0.0%
[8]俄羅斯 1.757 6.0%
[9]西班牙 1.683 1.3%
[10]巴西 1.665 5.2%
[11]加拿大 1.564 0.7%
[12]印度 1.237 7.3%
[13]墨西哥 1.143 2.0%
14名以後國家
14 澳大利亞Australia 1,069,000
15 韓國South Korea 953,500
16 荷蘭Netherlands 909,500
17 土耳其Turkey 798,900
18 波蘭Poland 567,400
19 比利時Belgium 530,600
20 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 528,300
21 瑞典Sweden 512,900
22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496,800
23 瑞士Switzerland 492,600
24 挪威Norway 481,100
25奧地利 Austria 432,400
26 台灣Republic of China 393,200
27伊朗 Iran 382,300
28 希臘Greece 373,500
29丹麥 Denmark 369,600
30 阿根廷Argentina 338,700
31 委內瑞拉Venezuela 331,800
32 南非South Africa 300,400
33 愛爾蘭Ireland 285,000
34 泰國Thailand 272,100
35 芬蘭Finland 287,600
36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 270,000
37 葡萄牙Portugal 255,500
38 哥倫比亞Colombia 249,800
— 香港Hong Kong 223,800
39 奈及利亞Nigeria 220,300
40 捷克Czech Republic 217,200
41 馬來西亞Malaysia 214,700
42 羅馬尼亞Romania 213,900
43 烏克蘭Ukraine 198,000
44 新加坡Singapore 192,800
45 以色列Israel 188,700
46 智利Chile 181,500
47菲利賓 Philippines 172,300
58 阿爾及利亞Algeria 171,300
49 匈牙利Hungary 164,300
50 巴基斯坦Pakistan 160,900
51 科威特Kuwait 159,700
52 埃及Egypt 158,300
53 哈薩克Kazakhstan 141,200
54 紐西蘭New Zealand 135,700
55 秘魯Peru 131,400
56 卡達Qatar 116,900
57 利比亞Libya 108,500
58 斯洛伐克Slovakia 100,600
59安哥拉 Angola 95,950
60越南 Vietnam 90,880
61 摩洛哥Morocco 90,470
62 伊拉克Iraq 84,090
63 孟加拉Bangladesh 83,040
64 克羅埃西亞Croatia 63,950
65 蘇丹Sudan 62,190
66 白俄羅斯Belarus 57,680
67 盧森堡Luxembourg 57,610
68 斯洛維尼亞Slovenia 57,010
69 阿曼Oman 56,320
70古巴 Cuba 55,180
71厄瓜多54,670
72亞塞拜然53,260
73塞爾維亞52,180
74保加利亞51,930
75立陶宛48,750
76多明尼加45,690
77敘利亞44,490
78斯里南卡42,160
79突尼西亞41,770
80瓜地馬拉36,280
81拉脫維亞33,900
82肯亞31,420
83格斯達里加30,380
84土庫曼28,820
85烏拉圭28,350
86黎巴嫩28,020
87葉門27,560
88烏茲別克26,620
89北朝鮮26,200
90塞普勒斯25,590
91愛沙尼亞25,210
92衣索比亞25,080
93卡麥隆25,000
94千里達與多貝哥24,610
95象牙海岸23,780
96巴拿馬23,420
97薩爾瓦多22,280
98坦尚尼亞20,630
99赤道幾內亞20,160
100冰島19,820
101巴林19,680
102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9,360
—澳門19,200
103喬丹19,120
104玻利維亞18,940
105迦納17,720
106汶萊17,180
107巴拉圭16,360
108加彭15,910
109尚比亞15,230
110烏干達15,040
111塞內加爾13,900
112波札那13,810
113宏都拉斯13,780
114緬甸13,700
115阿爾巴尼亞13,520
116牙買加13,470
117剛果共和國13,350
118喬治亞13,280
119剛果人民共和國12,960
120阿富汗12,850
121尼泊爾12,640
122亞美尼亞12,070
123柬埔寨10,820
124莫三比克9,788
125馬達加斯加9,729
126馬其頓共和國9,624
127查德9,106
128馬里8,776
129馬爾他8,584
130布吉納法索8,242
131模里西斯8,128
132納米比亞7,781
133海地6,966
134比寧6,940
135巴哈馬6,935
—西岸和加沙6,641
136尼加拉瓜6,561
137巴布亞紐幾內亞6,363
138摩爾多瓦6,197
139尼日5,322
140寮國5,187
—澤西5,100
141吉爾吉斯斯坦5,050
142列支敦斯登4,993f
143蒙古4,991
144塔吉克4,788
— Aruba 4,548
145辛巴威4,548g
146 Montenegro 4,515
147基尼4,454
148馬拉維4,082
149盧安達4,027
—法屬波利尼西亞3,800
150斐濟3,783
151巴布達3,777
152茅利塔尼亞3,625
—新卡里多尼亞3,300
—科索沃3,237
153多哥3,009
154蘇利南2,984
155史瓦濟蘭2,968
—關島2,773
—根西島2,742
—小島人2,719
156索馬里2,600
157中非共和國2,087
158塞阿里昂1,971
159維德角1,845
—法羅島1,700
—格陵蘭1,700
160賴索托1,652
161厄利垂亞1,479
162貝里斯1,383
163不丹1,368
164馬爾地夫1,296
165蓋亞那1,134
166安地卡及巴布達1,126
—直布羅陀1,066
167聖馬利諾1,048
168聖露西亞1,031
169吉布地|973
170賴比瑞亞926
171蒲隆地903
—英屬維爾斯群島839.7
172甘比亞779
173塞席爾群島779
174格林那達657
—北馬力安那群島633.4
175聖文森及格瑞那丁597
176萬那杜560
177聖徒基茨希爾和尼維斯島559
179葛摩557
180薩摩亞537
181東帝汶489
182索羅門群島460
182幾內亞-比紹442
183多米尼加365
—美洲薩摩亞333.8
184湯加258
185密克羅西亞島232
—庫克群島183
186貝勞164
187 S ?o Tomé和Príncipe 160
188馬紹爾群島144
—鰻鱺屬108.9
189吉里巴斯共和國71
190吐瓦魯14.94
C. 調整經濟結構的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金融國際化為核心的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推動了資本、生產、技術、服務、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快速流動,使世界各經濟體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使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新的特徵與運行機制。
(一)國際經濟結構調整主體多元化,「金磚四國」表現不俗
2003年到2006年,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連續增長最快的4年。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按實際匯率計算達到3.8%;世界貿易量增長了 9.4%,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了22%,達1.2萬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本輪世界經濟繁榮中,發展中經濟體出現了全面振興。據IMF數據,2006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7.3%,高出世界總體增速3.5個百分點;從2001年到2006年,發展中國家GDP佔全球比重從20%上升到了25%,對全球貢獻率為30%,按PPP計算超過50%。原因在於:一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得益於資源領域的投資和自身發展能力增強,經濟進入加快增長期;二是中東國家得益於石油收入和貿易順差,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更多的勞動人口提供長期穩定的工作機會,年均經濟增速從過去的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正在經歷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長,2006年經濟增長率達5.2%;四是拉美經濟穩步增長,主要大國削減公共支出、減少財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勵私人投資,承受外部沖擊的能力日漸增強,2006年經濟增長5.3%;五是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表現出色,雖然泰國出現了短暫的金融動盪,東盟經濟總體穩健,四小龍經濟增長較快,2006年亞洲(日本以外)經濟增長8.3%;六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金磚四國」成為美國之外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又一主要動力,有研究報告預測,今後5年它們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將超過G7集團。
(二)結構調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動性泛濫,導致全球性資產市場泡沫化
2007年,全球經濟盡管有所放緩,但仍高位運行。同時,各經濟體的結構不平衡問題依舊嚴峻。這種不平衡最主要表現在貿易不平衡上,美國的貿易逆差連年擴張,短短幾年翻了一番。這種不平衡反映出深層次的結構不平衡,美國的儲蓄相對不足,而其他國家消費相對不足,同時低端產業由美國向其他國家轉移。正是由於這種錯位和產業轉移,才造成貿易的不平衡。從目前情況看,流動性泛濫並沒有體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當中,經過連續不斷的加息和收縮流動性,主要經濟體的消費物價指數目前增幅相對溫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主要是由服務價格(特別是與居住相關的服務價格,如租金等)帶動上漲的,而可貿易商品(不包括原材料及能源)的價格卻由於全球化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呈現下降態勢。但是,流動性泛濫在資產泡沫化方面得到真正體現。不但房地產價格在經歷宏觀調控之後仍頑強上漲(美國房地產價格仍維持在歷史高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較小),而且股票市場不斷將泡沫化引向新的高度。2006年度,全球股票市場漲幅將近20%,並且已經超越了2000年初創造的歷史高峰。與此同時,商品市場在流動性的支持下一直高位運行。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可能觸動商品市場,富裕流動性將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高位反彈,重新回到上升的通道。綜合因素導致全球資產市場泡沫化。
(三)新一輪結構調整凸顯了產品價值鏈分工和要素分工特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特別是隨著FDI的增長和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傳統意義上以商品貿易為基礎的國際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國際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業內部,分工方式由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部產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產品分工和要素分工並存的新模式。主要有三種表現:
一是全球產業內貿易的迅速增長。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既進口又出口同一種產品的現象。從世界范圍來看,產業內貿易規模持續擴大,根據聯合國貿發中心的統計,20世紀90年代產業內貿易額已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4-1/3。同時,產業內貿易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是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分工的微觀主體。在國際分工新模式中,跨國公司扮演著全球生產和交換的「組織者」的角色。從目前全球價值鏈內部分工的地位來看,全球價值鏈的推動者主要是行業中處於領導地位的大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全球化生產帶動了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1999),美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在其進出口總額中占據了較大比重,特別是在化學、機械、電子、運輸設備等原材料和中間品標准化程度相對較高的製造業部門,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貿易關系更為密切。這表明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並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某一市場,而是要服從其全球競爭的需要。
三是產品價值鏈分工導致生產的「分節化」,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在產品內部,當分工形式從勞動密集生產環節向資本技術密集生產環節升級,由產品組裝環節向核心零部件環節轉移時,產品的「分節化」生產得以實現。產品不同生產環節可以在不同國家進行,這改變了產品生產只能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生產的傳統方式。目前,已經出現的一種貿易流現象:新興工業國家出口中間品和資本品--中國出口成品--發達國家,反映的就是在全球化形勢下新的資源配置方式。
(四)貿易總量增長,結構優化,發展中國家貢獻增加
貿易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形態和核心內容。經濟全球化帶動了國際貿易自由化,在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協調下,世界范圍內的關稅水平大幅下降,非關稅壁壘受到約束,從而為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創造了有利環境。在總量擴張的同時,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升級,國際貿易結構不斷改善。世界各國工業化總體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全球工業品生產和消費的迅猛增長,使工業製成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貨物貿易的發展帶動了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按名義價格計算,2006年發展中國家的貨物出口額增長了20%,達4.27萬億美元,在世界貨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為歷史最高水平;進口額增長了17%,在世界貨物進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
(五)國際直接投資地區間分配不均衡,服務業是FDI流入的主要產業
據聯合國初步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高達1.5萬億美元,超過此前2000年的1.4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07年,弱勢美元促使更多外國投資流入美國,使美國成為最大FDI引資國,估計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達1930億美元。英國緊隨其後,約1710億美元,成為第二大新增外國投資接收國,法國以1230億美元位居第三。歐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區,佔全部外國投資額的40%。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其金額達670億美元,較2006年的690億美元略有下滑。2007年,富國和窮國在吸引FDI方面均有增長的同時,全球很多地區的跨境並購表現活躍。生產性服務業跨國轉移成為新一輪國際投資的突出特徵,服務業跨國投資在全球FDI總存量中佔60%,在當年流量中也超過一半。世界跨國公司向服務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目前世界500強中一半以上為服務業跨國公司,其中製造業相當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第二產業相互融合,創造出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促進了外包的發展。2006年全球外包業加快重組,總規模估計達8600億美元。向低成本、高素質人才的發展中國家的離岸外包迅猛發展,外包業務種類擴大到軟體、後台服務、呼叫中心、研發設計等,服務外包豐富了產品供應量的內涵,成為服務轉移的重要形式。
(六)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快速發展
1、貿易領域的國際協調
國際貿易領域的多邊協調主要是由WTO推動的。同時,在雙邊和地區層面,各種「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訂和實施使貿易領域的國際協調手段和渠道不斷豐富、完善。
2、投資領域的國際協調
在各國和各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投資領域的國際協調機制已經初步建立:(1)在多邊層面,自烏拉圭回合簽訂了《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以來,WTO投資政策的國際協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在雙邊層面,投資領域的國際協調主要通過各國之間締結的雙邊投資協定(BITs)來實現。(3)在地區層面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區域性(包括外資流入較少的南亞、西亞和西非)經濟組織都進行了有關投資自由化的談判,並達成了相應的框架協議或旨在促進資本流動的合作計劃。
3、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
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使競爭政策國際協調成為日益重要的議題。盡管國際競爭政策仍然「缺位」,但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制定全球性競爭法規的必要性,正著手開展多個層次、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
D. 【論述】二戰後歐洲的發展,歐洲的現狀與前景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提出憑借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萊頓和喬治·凱南。
重建計劃最初於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被提出。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並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范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故意提出許多蘇聯無法接受的苛刻條款,最終使其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後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並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近年來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於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於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並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但事實上歐洲經濟後來的發展趨勢並未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通過一體化等途徑成為了世界經濟舞台上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美國國內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納稅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
馬歇爾計劃的執行
一批實質性的援助在1947年1月交付,目的地是希臘和土耳其。這不僅是因為那裡被視作抵制共產主義擴張的前線,還因為這兩個國家已經從杜魯門主義中受益,獲得了相當數量的前期援助。起初,向這兩個國家的反共力量提供援助的是英國。但由於其自身的經濟情況此時已相當糟糕,難以堅持下去,於是英國請求美國來繼續承擔這一責任。
馬歇爾計劃全文的第一頁 1948年7月,經濟合作總署開始進入正式運作。同年,這一組織發布了它的使命聲明(mission statement),內容包括:推進歐洲經濟進步、促進歐洲生產發展、為歐洲各國貨幣發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動國際貿易(特別是與美國,因為其經濟利益需要歐洲足夠富裕,以有足夠的市場容量以輸入美國商品)。而經濟合作總署(以及馬歇爾計劃)的另外一個沒有被官方承認過的目標,則是對蘇聯勢力在歐洲不斷擴張的影響進行遏制,特別針對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和義大利共產黨勢力的增長。
馬歇爾計劃涉及的資金通常都先交付給歐洲各國的政府。所有資金由所在國政府和經濟合作總署共同管理。每個參與國的首都都會駐有一名經濟合作總署的特使。這一職位一般都由一位有一定聲望的美國籍商界人士出任。他們的職責就是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提出建議。經濟合作總署不僅鼓勵各方在援助資金的分配上進行合作,還組織由政府、工商業界以及勞工領袖組成的磋商小組,對經濟情況進行評估,同時決定援助資金的具體流向。
歐洲人將大多數來自於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資金用於輸入美國生產的商品。歐洲國家在二戰中幾乎消耗光了他們的所有外匯儲備,因此馬歇爾計劃帶來的援助幾乎是他們從國外進口商品的唯一外匯來源。在計劃實行的初期,歐洲國家將援助大多用於進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但隨後大宗進口的方向又轉向了他們最初也需要的用於重建的原料和產品。而隨後的幾年內,在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以及朝鮮戰爭爆發的雙重逼迫下,美國還是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重建歐洲各國的軍備,且這一數字逐年增長。據統計,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億美元援助資金中,有34億美元用於輸入原料和半製成品、32億美元用於購買糧食、飼料以及肥料等、19億美元用於進口機器、車輛和重型設備等重工業品,還有16億美元用於輸入燃料。
同時設立的還有對應基金(counterpart fund),這一項目的作用是將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資金轉換成為由當地貨幣構成的資金。按經濟合作總署的章程規定,不少於60%的基金數目應用於製造業的投資。這一點在德國最為突出。在當地政府的調控下,這部分基金大多用於向私人企業貸款,從而使它們在推動重建進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筆基金在德國的再工業化過程中也起了核心作用。以1949-50年為例,德國採煤業投資總額的40%是由這個基金提供的。對貸款的企業來說,他們須按期償還貸款。而在償還後,這部分資金又會很快被再次貸出。在當時,這一過程是假借德國國有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的名義進行的。這一基金後來轉由德國聯邦經濟部(Federal Economics Ministry)管理。到1971年,其數目仍有100億西德馬克。而在1997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230億德國馬克了。通過這一循環信貸系統,截至1995年底,這一基金中已有大約1400億德國馬克的資金以低息貸款的形式貸給了眾多德國公民。而剩下的40%對應基金則用於償還外債、穩定貨幣以及投資非工業項目。法國對對應基金的使用最為廣泛。他們主要將這筆資金用於抵消財政預算赤字。不僅在法國,其實在大多數其他參與國家內部,對應基金中的款項大多被作為政府的一般收入,而不是像德國一樣用於反復循環的對民間貸款。
另一個花費更少、但同樣有效的計劃是同樣由經濟合作總署主導的技術援助計劃(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這個計劃資助歐洲的技術人員和企業家參觀訪問美國的廠礦企業,以使他們能夠將美國的先進經驗和制度應用於本國。同時,也有成百上千的美國技術人員在這一計劃的幫助下,作為技術顧問前往歐洲。
歐洲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
王鶴
歐洲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歐洲經濟基本情況
根據歐盟執委會的經濟預測報告,由於活躍的世界經濟和有利的內部條件,2006年歐盟27國的經濟增長率達到3.0%,歐元區13國達到2.7%,是近6年來的最高經濟增長率。2006年,歐盟超出預期的良好經濟形勢主要是由內部需求推動的結果,具體來說就是高公司利潤率、樂觀的企業預期推動設備投資明顯擴大,以及就業增加所帶來的私人消費適度增長。與此同時,歐盟國家的對外部門繼續保持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2006年第四季度歐盟國家的對外出口大增。
歐盟內部的經濟調查表明,從2005年中以來幾乎所有的經濟信心指標都處於上升趨勢(只有建築業在2006年秋天達到高峰後略降)。2006年上半年,歐盟經濟仍然保持強勁增長;歐盟執委會的「動態要素模型」預測,歐元區2007年前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均在0.6%~0.7%。這說明歐洲經濟已經形成基礎廣泛的穩定復甦態勢。因此,歐盟執委會預測,歐盟經濟在2007年將增長2.9%,歐元區將增長2.6%;2008年將分別為2.7%、2.5%。如果這些預測最終實現,歐盟的經濟增長率將連續三年高於其潛在增長率,這也將是歐洲本世紀以來最好的經濟形勢。
此外,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在2007年上半年度的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今年可能達到2.7%,這將使得歐元區自2001年以來的經濟增長率有可能首次高於美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也認為,歐元區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略快於美國。
歐盟經濟增長對其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在2006年已表現出來,歐盟增加了33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歐元區增加200萬個),其失業率降至8%以下。歐盟執委員會預計,今明兩年歐盟地區還將新增55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歐元區增加380萬個),失業率將降至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最低水平,歐盟的失業率將在今明兩年分別降至7.2%和6.7%,歐元區的失業率將分別降至7.3%和6.9%。
隨著經濟增長形勢的改善,歐盟的通貨膨脹和公共財政狀況均將有所好轉。由於受到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2006年初歐盟和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消費價格協調指數)均在2.2%以上,但下半年即降至2%以下;預計2007年歐盟和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仍將處於低位,分別為2.2%和1.9%。與此同時,歐盟的平均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從2005年的2.4%降至2006年的1.7%(歐元區從2.5%降至1.6%);由於經濟增長和稅收彈性的影響,預計2007年歐盟的平均財政赤字可以降至1.2%(歐元區降至1%),但是仍然有5個國家(葡萄牙、捷克、匈牙利、波蘭和羅馬尼亞)的財政赤字可能超過3%的上限。由於財政狀況的好轉,2006年歐盟的平均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下降了1個多百分點,為61.7%,歐元區降至69%;今明兩年歐盟和歐元區的平均公共債務仍將繼續下降,2008年歐盟和歐元區將分別降至58.3%、65%。
在歐盟的各大國中,德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達到2.5%和2.4%,其失業率將分別降至7.3%和6.5%;法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2.4%和2.3%,其失業率在今年將繼續保持8.9%的高位,明年有望降至8.5%;英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2.8%和2.5%,其失業率可望穩定在4.4%;義大利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也將達1.9%和1.7%。
二、歐洲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關於歐洲經濟增長,可以從周期因素和長期結構因素兩個方面分析。
在周期因素方面,歐洲經濟周期的基本變化規律是,出口增長作為前期推動力促進經濟復甦,隨後刺激內部需求(先是投資後是消費)的增長,從而繼續共同推動經濟增長。歐洲這次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由於沒有發生意外的經濟沖擊,因此基本上符合這一規律。目前,歐盟經濟增長仍然保持穩定,這主要得益於上升的內部需求和雖然略緩但仍屬強勁的出口增長,即出口、投資和消費均處於強勢或升勢。從內部需求方面看,投資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且由於上升的需求預期、高公司利潤率、有利的金融條件、高產能利用率和對新技術的投資,使得設備投資至今仍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與此同時,私人消費在2007年已經形成穩定增長趨勢,有可能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從2006年的1%提高到2008年的1.5%。其原因主要在於就業增長、工資增加和略降的通貨膨脹率支持實際勞動力收入的增加,失業率下降促使消費者信心增加。
從以往的經濟周期來看,歐洲與美國的周期時差約為半年到一年,2007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下滑肯定會對明年歐洲的經濟增長率產生影響。不過,2007年世界經濟受美國經濟下滑的影響較小,尤其是中國和亞洲的經濟增長形勢很好,而歐洲近年來由於增加了與亞洲的經濟聯系,因此有可能會部分抵消美國經濟下滑的影響。
關於長期結構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
一是新經濟因素。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美國在新經濟的推動下強勁增長,歐洲發展則明顯滯後。本世紀以來,歐洲在目標是建立知識經濟的里斯本戰略的帶動下開始追趕進程,如北歐國家在電子、網路技術等方面已經與美國並駕齊驅,歐洲與美國在新經濟方面的差距正在縮小。
二是經濟結構改革。歐洲的經濟結構改革旨在提高勞動參與率、促進研發與創新、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培訓)、創造有利的企業環境等。與勞動力市場有關的福利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變消極的救濟失業為積極的促進就業(如就業補貼、失業保險、培訓與介紹新職業)。歐洲在世紀之交開始的經濟結構改革雖然進展緩慢,但已逐漸產生積極影響,如歐元區的勞動生產率2006年增長了1%,而此前10年的年均增長不足0.7%。
三是德國經濟恢復增長。德國經濟基本上已經擺脫了兩德統一的後遺症,其經濟增長率從前10年的1%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2.7%,今明兩年預計為2.5%和2.4%,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將低於3%。德國經濟的內在變化包括:近年來工資增加緩慢(甚至在工資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工時)和將部分生產轉移到低成本地區使得外部競爭力提高;勞動力市場改革使得失業率下降至7.5%;兩德統一的負擔減輕,如向東部地區的轉移支付(社會救濟而非投資性)減少、基礎結構投資基本完成、住房補貼減少、超過實際生產率的高工資差距縮小等。隨著德國東部地區不再成為整個德國經濟的拖後因素並向自主型增長轉變,德國有望重新成為歐洲大陸的經濟發動機。
四是歐盟新成員國的經濟保持著強勁增長勢頭。新入盟的中東歐國家由於經濟轉型正處於加速追趕老成員國的發展期,而歐盟的一系列經濟一體化政策也有助於新成員國的經濟增長。因此,預計2007年歐盟新成員國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4%,雖然較2006年的5.9%小幅放緩,但其總體強勁的增長勢頭有可能保持若干年。
三、歐洲經濟存在的問題
目前,歐洲經濟也面臨著一些可能影響其持續增長的因素,如高石油價格的波動和歐元的繼續升值,它們有可能使歐元區的出口增長下降而失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國經濟今年增長下滑較大以及全球金融失衡加劇的話,則必然對歐洲的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而歐盟目前的消費支出水平尚難以支撐自身經濟持續增長的局面。
從這次經濟周期上升階段的本身特徵而言也存在一些問題。與此前的4次經濟周期上升階段的平均增長率相比,目前歐盟的經濟增長率低了大約1.5個百分點,而這一差距主要是由私人消費增長率過低造成的。其原因是雖然隨著經濟增長就業有所增加,但是工資增加的幅度大大低於以往的經濟周期,從而造成私人消費增長緩慢。如果今明兩年這一狀況不能得到改觀的話,歐洲經濟增長的後勁仍將不強。
從長期結構因素來看,歐洲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目前的潛在增長率低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盟旨在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福利體制改革在某些成員國進展遲緩;人口老齡化對穩健財政形成越來越大的壓力等。因此,面對當前比較樂觀的經濟形勢,歐盟執委會的經濟執委阿爾穆尼亞慎重警告:「我們必須通過使公共財政根基穩健和推進改革進程來保持經濟復甦的持續。這樣可以在老齡化問題重擊之前削減公共債務和提高潛在增長率。」
E. 運用國家制度的知識回答法國總統馬克龍支持率暴跌的原因
法國總統馬克龍遭遇最大執政危機,支持率暴跌,還能堅持嗎?
馬克龍不到四十歲當選法國總統,是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其高學歷,高顏值,傳奇婚姻一直是各國媒體追蹤的目標。
馬克龍能如此年輕就贏得總統寶座,可以說之前二十年是非常順利的,就職以後卻頻頻遇到國內外重大變局,致使經驗還不豐富的他壓力山大。
堅持推行改革意味著馬克龍和政府接下來要面臨更大的壓力,而且壓力來自多方:政黨派別、普通民眾和各類企業等。如果相關改革增加民眾階層的不滿情緒,這對民望持續下滑的馬克龍來講不是好消息。
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是,政客只講究短期利益,為自身利益謀劃,而政治家看重國家的長遠利益,即便當時民眾不理解,也會無視眼前的處境,堅持於國於民有利的政策。
F. 世界gdp排行榜2022
2022年一季度全球GDP十強分別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印度、法國、義大利、加拿大、韓國。
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增速有所放緩,但自2021年開始,美國的經濟增長開始復甦。到2022年一季度,美國經濟雖然環比下降,但整體總量仍然排在全球第一。
當然,美國GDP總量之所以增速比較快,通脹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按照GDP名義增速計算,其中大部分增長都是通脹帶來的。但是,高通脹對經濟的長期影響是百弊而無一利的,所以美聯儲從3月份就開始宣布加息,希望可以遏制通脹的增長,引導通脹下降。
盡管一季度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疫情反復,導致供應鏈受到影響,但是第一季度我國GDP仍然同比增長4.8%。盡管這個增速跟全年5.5%的增速有一些差距,但這已經超過了市場的預期目標,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經濟韌性仍然是非常強的。
從GDP總量的數值來看,我國跟美國之間的差距已經在小幅拉大,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國今年的GDP數據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8個百分點左右。
從環比角度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日本GDP經過歷年和季節調整後,實質性減少了0.2%,按年計算的降幅為1%。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日本經濟似乎又回歸到「20多年來的低迷態勢中」,經濟增長率繼續在大國中墊底。
一季度,德國GDP位居世界第四,與日本已經很接近了。而且,德國一季度GDP增速高達4%,遠超日本經濟增速。日本經濟對外貿進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而且國內消費市場規模有限,德國卻可以背靠整個歐洲市場,經濟復甦及未來的增長動力都要高於日本。
英國GDP位居全球第五,一季度英國GDP同比增長8.7%,環比增速為0.8%,由於經濟復甦的影響,所以印度遲遲未能反超英國。
至於2022年第一季度印度的GDP是多少,印度官方並沒有公布具體的數據。不過,從長期趨勢來看,印度擁有大量年輕勞動力,經濟增長潛力自然高於傳統發達國家。
印度之後是法國、義大利、加拿大和韓國,其中,韓國再度躋身全球前十。
G. 法國gdp2021年總量是多少
法國gdp2021年總量是3萬億美元。
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肆虐的當下,法國經濟遭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不少人好奇,法國經濟現狀是怎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2021第一季度gdp數據就知道了。
法國gdp的特點
不僅如此,英國的上半年GDP也擴大至11048.55億英鎊,並在英鎊與美元平均匯率提升的幫助下,其GDP換算成美元後約為1.534萬億,而且是2008-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的最高值。
上半年,印度經濟同比實際增長9.3%,GDP約為1.473萬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排名一致,即仍是全球第六名。但也因為經濟恢復增長,物價上漲,匯率因素的共同作用,印度的上半年GDP創下歷史新高。
還有法國,2021年上半年經濟同比實際增長9.6%,實際了較大程度的復甦。其經濟總量恢復至12125.92億歐元(約1.462萬億美元),雖然仍低於英國和印度,僅排全球第七名,但在歐元升值的幫助下,GDP離1.5萬億美元很近了。
H. 英國和法國誰的經濟好
根據西方經濟學家的預測:預計今年法國經濟增速將由之前預測的2%下降到1.7%。
英國更差一點。英國工業聯合會表示:英國的經濟增長在2018年很可能僅增長1.4%。
所以,數據顯示法國的經濟比英國略好一點點。
I. 2021年,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速,GDP總量預計能達到多少呢
美國經濟似乎將在2021年實現高增長,這已經成為許多經濟分析機構的共識。例如,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高盛(Goldman Sachs)的經濟學家將他們對2021年美國GDP增長的預測提高到8%,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增長預測。
J. 2021年一季度,德國和英國的GDP都是下跌,為何法國經濟卻是增長呢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同比實際大漲18.3%,美國經濟也實現了同比0.4%的增長,預示著:全球經濟已經在東亞、北美地區實現了局部地區的率先復甦,並將對全球經濟整體的復甦起到非常明顯的推動作用。
第三個重要原因是一季度法國的建築業表現突出,環比提升了4.2%。整體來看,一季度法國內需克服了疫情的影響,延續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的復甦態勢,最終促進經濟的升溫——環比和同比皆增長。
對此,法國央行法蘭西銀行行長弗朗索瓦·維勒魯瓦·德加約樂觀地表示,2021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表現出了積極跡象,尤其是消費者、企業主和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有利於歐盟和歐元區的經濟復甦。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