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貧困人口為什麼不斷增加
據《巴黎人報》報道,歐盟統計局在「國際消除貧困日」發布的這份報告顯示,2009年至2012年歐盟貧困人口大幅遞增,一度佔到歐盟總人口的25%,之後隨著經濟的好轉情況逐漸改善,2018年面臨貧困威脅的人口為1.092億人,占歐盟總人口的21.7%,歐盟的一些新成員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很大進展。
然而,法國消除貧困的進展並不樂觀。2008年至2018年,法國受貧困威脅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從18.5%下降到17.4%,僅降低1個百分點,是歐洲貧困人口降幅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且,按照「貨幣貧困率」標准,即以「(接受補貼後)收入低於人均中位數60%」為貧困線標准,2008年以來,法國貧困人口從12.5%上升到了13.4%,不降反增,消除貧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報道稱,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了一項「扶貧計劃」,涵蓋保障兒童教育、支持青年就業等多個方面,政府為此斥資80億歐元,但預計該計劃很難在三年內產生效果。
2. 世界上最富有,最貧窮的國家分別是哪個國家
根據調查結:瑞士均財富約81.7萬瑞郎首屈指世界首富衣索比亞均財富2500瑞郎世界貧窮家
3. 國際貧困標準的國際貧困標準的由來和發展
提出國際貧困標準的初衷是要使社會救助制度乃至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符合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化的大趨勢。湯森指出:「經濟的急劇國際化已經使得在各民族國家之間將他們確定基本收入需求的方法論和實踐以及實際上向貧困者支付的津貼比率作一比較變得更加重要,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將『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貧困的定義統一起來。這種統一的二元進程(在富國之間和在富國與窮國之間)可以說僅僅在最近才開始,它對長期以來已經確立的各民族國家貧困標准不一的觀點,並且也對今後科學地確定社會需求是意義深遠的。」
正是受到上述發展趨勢的影響,為了便於進行國際比較,在70年代中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救助標准作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成員國的個人社會救助標准大約相當於個人社會中位收入的三分之二,於是提出以此作為制訂貧困線的基礎。並據此推算出二口之家(一對夫婦)的社會救助的標准相當於個人社會中位收入。
1979年,貝克曼參考上述數據,計算出一整套系統的國際貧困標准。他以英國政府的社會救助量度表為基礎,為不同人口規模的家庭制定出不同的貧困標准,即單身救助對象的貧困標准相當於個人社會中位收入的50%,二口之家的貧困標准相當於個人社會中位收入或二口之家的社會中位收入的50%,三口之家的貧困標准相當於三口之家三口之家的社會中位收入的50%,以此類推。
國際貧困標准問世之後,主要是用作國際比較。奧本海默在《貧困真相》一書中論及歐洲的貧困時,就談到:「歐共體中央統計局於1985年進行的最新調查公布了歐共體各國的貧困比率的比較。它採用了兩種方法來度量貧困:第一種方法使用了國別貧困線,即按照各成員國現行的生活標准來度量貧困;第二種方法使用了歐共體通用的貧困線。」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統計結果有著極大的差別。
若用第一種方法,即用歐洲各國本國的貧困線來考察貧困比率,貧困線被界定為本國平均家庭消費支出的50%,並根據家庭規模進行調整,這樣得出的結論是:「在1985年:葡萄牙的貧困比率情況最糟——它的人口將近三分之一生活在貧困之中。隨後是愛爾蘭、西班牙和希臘,它們的貧困人口在18.4%到19.5%之間。。英國在較為富裕的國家中貧困比率是最高的,達18.2%。法國和義大利的貧困人口在15%左右。比利時、丹麥、德國和荷蘭的貧困比率最低——大約占人口的6%到11%之間。」
若用第二種方法,即用歐洲共同體通用的貧困線來考察貧困比率,貧困線被界定為歐共體的平均家庭消費支出的50%,並根據家庭規模進行調整,這樣得出的結論是:「1985年,歐共體邊緣的國家貧困比率最高:葡萄牙有69.5%的人陷於貧困,西班牙是32.4%,愛爾蘭是25.6%,希臘是20.9%。在歐共體中央和北面的國家貧困比率最低:比利時、丹麥、荷蘭和德國都在1%到7%之間。」「盡管英國相對比較富裕,但比起它的歐洲夥伴來,貧困比率令人震驚地高出許多。在歐共體中它的貧困比率之高排在第五位(15.8%)。」
在歐洲,由於馬斯特里克特條約的簽訂,歐洲聯盟和歐洲統一市場已經提上了正式的議事日程。為了造就統一的歐洲勞動市場,歐洲聯盟傾向於將其成員國的社會保障標准也統一起來,貧困線自然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奧本海默寫到:「統一的歐洲市場的發展將帶來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又將導致共同體內出現新的貧困和不公平的問題。按照這種劇烈變化的眼光來看問題,為了估計我們和我們的歐洲夥伴究竟有多少共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趨向,並測定在我們的社會中歐洲自由市場的影響究竟有多大,考慮與左鄰右居有關的貧困問題甚至變得更重要了。」「與統一市場的發展相聯系,嘗試使各成員國之間更為一致,現在開始考慮使用一個歐共體通用的貧困定義是適時的。」
同時,從70年代中期以來,在歐洲,人們對貧困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奧本海默指出:1989年歐洲共同體進行的一次調查發現,人們更有可能將貧困解釋為社會不公平的結果,而不是懶惰或喪失意志力的結果。與1976年的一個類似的調查相比較,這是一個實質性的變化。變化尤其在那些有著很強烈的信念認為懶惰導致貧困的國家表現得很明顯。
譬如在英國,1976年40%的被調查者認為貧困是由於懶惰,但1989年只有18%的人這樣認為。在愛爾蘭和盧森堡,1976年有30%和31%的人認為貧困是由於懶惰,但1989年只有14%和25%的人這樣認為。這種觀念上的變化,使這種建立在相對貧困概念基礎上的測量貧困線的方法得以走向實際運用。
事實上,歐洲共同體也正在為統一歐洲的貧困線作出努力,這在歐洲反貧困計劃中就有體現。正如阿特金森所說:「在這個計劃的評價部分,委員會將界定貧困的標准具體落實到每一個成員國的成人可自由使用的平均收入的50%。《歐洲統計》發表的官方統計資料表明,以此為基礎,12個成員國對貧困的統計統一了口徑。」可以預見,在這樣的趨勢下,在歐洲,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貧困標准超越研究的范圍而走向實際運用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可能。
4. 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地區是哪裡
「最不發達國家」一詞最早出現在1967年「77國集團」通過的《阿爾及利亞憲章》中。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正式把最不發達國家作為國家類別的2678號決議,並制訂了衡量最不發達國家的3條經濟和社會標准: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美元以下;2、在國內生產總值中製造業所佔比重低於百分之十;3、人口識字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下。根據這個標准,當時聯合國把24個成員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即所謂「最窮國」。
後來,聯合國對最不達國家的標准作了幾次修改和調整。
1981年,負責復審和評估這項工作的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下屬的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把第一條標准改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50美元以下,當時全世界有39個最不發達國家。
1991年3月,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又對最不發達國家的劃定作出新的規定。這一規定把最不發達國家定義為那些長期遭受發展障礙的低收入國家,特別是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低和有嚴重結構性缺陷的國家,並將其衡量標准調整為:(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600美元以下;(2)人口不超過7500萬;(3)擴大的實際生活質量指數(包括預期壽命、人均攝取熱量、入學率、識字率等)不超過47點;(4)經濟多種經營指數(包括製造業、工業就業比重等)不超過22點。
根據這4條現行標准,截至2002年,全世界經聯合國批準的最不發達國家已增至50個,亞洲9國: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寮國、馬爾地夫、緬甸、尼泊爾、葉門;非洲34國:安哥拉、貝南、布吉納法索、蒲隆地、維德角、中非、查德、葛摩、剛果(金)、吉布地、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索托、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尼日、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蘇丹、多哥、烏干達、坦尚尼亞、尚比亞;大洋洲5國:薩摩亞、萬那杜、吐瓦魯、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拉丁美洲的海地。
據世界銀行統計,這些國家佔世界人口十分之一,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低的僅80美元,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文盲比例最高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達百分之十六點二,居世界之最;人均壽命最短的39歲,僅及日本人均壽命78歲的一半。世界銀行最近還把最不發達國家中的10個國家列為全球最窮國家,他們是莫三比克、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獅子山、蒲隆地、烏干達、查德、盧安達、尼泊爾和不丹。這些國家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00美元以下。世界最窮國是莫三比克,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 2美元,約為瑞士的五百分之一。瑞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6410美元,人均每天近100美元。
為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擺脫貧困,聯合國在1981年和1990年兩次在巴黎召開了關於最不發達國家問題的會議,分別通過了援助最不發達國家的《80年代新實質性行動綱領》和《90年代行動綱領》。這兩個《綱領》為最不發達國家確定了具體的發展目標,並在官方發展援助、商品貿易和減免債務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國際支援和幫助措施。但是,由於最不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外部經濟條件沒有明顯改善,國際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指標和減輕債務負擔的安排未能兌現,加之最不發達國家本身受國內政治動亂、武裝沖突等不利因素影響,最不發達國家的貧困狀況仍在惡化。
5. 歐洲最貧窮的國家是
按前幾年的GDP來計算,摩爾多瓦從獨立以來一直是歐洲最貧窮國家。近幾年,由於希臘債務危機、烏克蘭事件的發生,也有人認為這兩國已經成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但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撐。
摩爾多瓦國土面積的80%是黑土高產田,適宜農作物生長,盛產葡萄、食糖、食油和煙草等,曾是蘇聯水果和漿果、玉米、向日葵和蔬菜等農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全國播種面積約185萬公頃,谷類占播種面積的50%,經濟作物佔22%。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冬小麥、大麥、裸麥;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草、甜菜、大豆、向日葵、亞麻和大麻。向日葵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全境均有種植,尤以東南部為多。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的70%。葡萄種植業和園藝業在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葡萄種植面積為25.3萬公頃,占蘇聯葡萄種植面積的30%以上,水果種植面積為17.2萬公頃。葡萄園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果園主要在北部和東南部。葡萄和煙草產量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居首位,水果和甜菜產量居第3位。另外,摩爾多瓦的草葯、香精、玫瑰油、母菊油、熏衣草油、鼠尾草油等享譽國際市場。農作物的產值在農業產值中佔65.7%,畜牧業在農業產值中約佔34.3%,為肉有兼用畜牧業。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關的部門是摩爾多瓦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全國有46%以上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直接關繫到全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視。
摩爾多瓦的工業基礎薄弱。蘇聯時期,摩爾多瓦工業的發展速度首次超過農業。到80年代,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產值已比農業產值高出1.3倍。在工業產值中,食品加工工業的產值居第一位,重工業居第二位,輕工業居第三位。各工業部門在工業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電力23.5%、機器製造業和冶金加工工業13.7%、木材和木材加工工業3%、建材業8.5%、輕工業9.6%、食品工業36.7%。
摩爾多瓦工業的致命弱點是完全依賴於外部提供原料、能源和技術聯系。
摩爾多瓦的冶金工廠21世紀初仍被認為是歐洲最好的企業。它生產的高質量產品被挑剔的顧客購買。但是本土原料只能滿足該企業所需的15-20%。
6. 世界最貧困的國家是哪裡
世界上最窮的國家:蒲隆地、尼日、中非共和國、索馬里、剛果民主共和國。下面詳細介紹:
1、蒲隆地
蒲隆地是位於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的一個小國家,國土面積27834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為1052萬,人均GDP只有 286美元,是世界上最窮的之一。從未間斷的內戰是導致蒲隆地貧窮的最大原因,整個國家幾乎完全依靠國際援助才能生存下去。
2、尼日
尼日是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內陸國,位於非洲中西部,國土面積為126.7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 2067萬,人均GDP 363美元,是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尼日國土80%以上都被撒哈拉沙漠覆蓋,生存環境非常惡劣,隨著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整個國家在將來極有可能被沙漠吞噬。
3、中非共和國
中非共和國是一個位於非洲大陸中部的內陸國家,國土面積為622984平方公里,全國總人口數量459萬,作為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中非共和國的人均GDP只有382美元,大約40%的進口收入來源於鑽石的輸出,國家福利基本依賴其他國家以及非利益性組織的支援。
4、索馬里
索馬里是位於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里半島的一個國家,國土面積637660平方公里,人口數量1432萬,人均GDP 434美元。這里的居民是在是太窮了,很多人被逼的都去當海盜了,因為海盜可以賺到錢,據說這里年輕人從小的夢想就是當海盜。
5、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位於非洲中部,國土面積為2345409平方公里,是非洲國土面積排名第二的國家,人口數量達7874萬,位列非洲第四,人均GDP 445美元,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民主剛果也是一個被戰爭侵襲的國家,據估計在2010年剛果每個月將有45000人在戰爭中死亡。
7. 背景資料:歐洲難民來自哪裡
歐洲目前正面臨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難民潮。聯合國難民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已有38萬人經地中海進入歐洲。而據國際移民組織統計,至9月10日,經地中海進入歐洲的難民和移民總數已經超過43萬。此外,還有大批難民經陸路進入歐洲。
地中海地處歐洲、非洲和亞洲大陸之間,經由地中海前往義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等國成為難民入歐的重要通道。國際移民組織的數據顯示,在上述難民和移民中,約70%經地中海進入希臘,約28%進入義大利,還有一小部分進入西班牙。抵達歐洲大陸後,他們再輾轉前往德國、瑞典、英國和法國等富裕的歐洲國家。
而經海路進入歐洲的難民和移民主要來自敘利亞、阿富汗等中東和亞洲的戰亂國以及利比亞、厄利垂亞等受戰亂和貧窮困擾的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
【來自敘利亞、阿富汗等國的戰爭難民】
經地中海到達希臘的主要是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國家的戰爭難民。
國際移民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在希臘登記的約24.6萬入境難民和移民中,敘利亞人數最多,達17.5萬,其次是阿富汗人(5萬)、巴基斯坦人(1.1萬)和伊拉克人(9000)。
這些難民抵達希臘後,通常會取道巴爾干前往西歐,沿著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匈牙利這條前往歐洲的「黃金路線」北上,進而往西前往德國等國家。
【來自非洲的難民和非法移民】
經地中海前往義大利的難民和移民主要來自北非的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其中也包括一部分中東地區難民。他們通常會選擇從利比亞或突尼西亞乘船偷渡到義大利,也有一小部分選擇從北非偷渡到西班牙。
國際移民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義大利共登記接收難民和移民逾11.6萬人,比去年同期多3%。其中難民和移民的主要來源國有厄利垂亞(3萬)、奈及利亞(1.5萬)、索馬里(8800)、蘇丹(7100)、敘利亞(6700)和甘比亞(5500)。另有2000多難民和移民經地中海到達西班牙。
多年來,由於戰亂和貧困等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國家是歐洲非法移民的主要來源地。近年來北非阿拉伯國家發生動亂後,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成為難民和非法移民的重要源頭。同時,由於利比亞安全局勢失控和管理癱瘓,大量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非法移民以利比亞為中轉站,穿越地中海偷渡至歐洲國家。
【巴爾乾地區的經濟難民】
除了通過水路進入歐洲的難民和移民外,在歐洲還有大量來自西巴爾乾地區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波黑和馬其頓等國的經濟難民。他們通過陸路進入西歐國家。據德國官方數據,至今年7月底,來自西巴爾干前南斯拉夫地區的經濟難民約佔德國難民申請量的42%。不過,經濟難民通常會被相關國家視為非法難民或非法移民,而被驅逐出境或遣送回國。
8. 世界上的貧困國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現在世界人口大約有60億.如果把貧困線定在每天每人1美元的標准,那麼全世界還有12億貧困人口,佔全世界人口的20%.由於貧困,在低收入國家有很多兒童營養不良.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在低收入國家,5歲以下的兒童有50%營養不良;由於營養不良,低收入國家的兒童有20%活不到5歲.貧困人口中6億人屬於赤貧,生存問題受到威脅.而貧困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又很大,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世界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其中又以南亞、東非、中非與南美安第斯山地區的貧困人口最集中、貧困度最深.世界排名最窮的國家第一名的是衣索比亞,人均財富僅1965美元,世界排名最富的國家第一名的是瑞士,人均財富達到了648241美元,兩者相差將近330倍。而世界排名最窮國家的第十名馬達加斯加,人均財富5020美元,世界排名最富的國家第十名比利時和盧森堡,人均財富451714美元,兩者相差90倍,越是往上差距越是有所縮小。
從世界最富的國家和最窮的國家排名榜上來看,非洲仍然是世界上最窮的地方,非洲的貧窮與非洲的生產力落後,戰爭和動亂不斷有很大的關系。歐洲仍然是世界上最富的地方,這與歐洲較早地進行工業革命有很大的關系,而亞洲惟一進入世界最富前十名國家的日本,與其很早進行的明治維新有很大的關系,也可以說,是明治維新讓日本躋身於世界最富國家前十名。
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人類起源於非洲,世界上所有的人類都是從非洲走出去的,這似乎已經成為定論。而人類的發源地卻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地方,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歐洲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地區?首先是工業革命為歐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從蒸汽機到電動機、再到電子工業等都是首先從歐洲大陸開始發展的,歐洲擁有世界上許多最傑出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因斯坦、愛迪生、諾貝爾、牛頓等都出現在歐洲,有著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歐洲發展最快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地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地區,另外一個原因是歐洲列強的朝外擴張,從十九世紀初期,英國開展的工業革命,圈地運動開始,他們國內的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於是列強開始向外擴張,發展殖民地,掠奪其他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兩次鴉片戰爭,讓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掠奪了許多財富,而非洲更是成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許多黑人成為奴隸被人販子買到歐洲,許多寶藏被列強掠奪到歐洲,一系列的擴張讓歐洲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財富的原始積累。
雖然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從歐洲開始的,但是歐洲的一些國家痛定思痛,消除戰爭隱患,發揮整體優勢,整個歐洲已經結盟,統一貨幣,統一協調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歐盟共同體當中的各個國家政治制度比較穩定,此舉讓歐洲成為唯一和美國抗衡的經濟實體。
非洲成為世界上最窮地區原因所在,有著很深的歷史根源,被西方殖民國家掠奪,生產力的落後,其次是戰爭和動亂不停,在非洲的一些國家動輒就是發生政變,動輒就是種族分裂,結果是生民塗炭,幾十萬人遭受大屠殺,更不要談發展經濟了。
9. 中國日本法國主要經濟來源各是什麼
中國的經濟GDP來源約50%靠第二產業,即工業,製造業,中國有世界工廠之稱。第三產業在發展,佔35%,農業15%。國家財政主要靠稅收。
2.現在已經是經濟、軍事大國。要達到可以同美國叫板,或達到同美國接近,還要20年(順利發展才行),那時GDP約8萬億美元,軍費2000億美元,三軍二炮現代化。
日本的主要產業發展狀況
不同產業發展狀況差別很大。
從產業分類來看:
第一產業進一步萎縮。農林水產業的綜合產量指數逐年下降,主要農產品除大米、雞蛋、牛肉、牛乳較為穩定外,其餘產量均大幅下滑。近年來日本農產品市場不斷開放,日本農產品越來越受到國外廉價同類產品的沖擊。
第二產業大多數陷於停滯,少數呈增長勢頭。
日本礦業資源並不豐富,礦業成了衰退行業,礦業和製造業除在96年短暫繁榮時期生產指數超過140之外,其餘時期均低於基期水平(1995=100),2000年通產省對製造業中的15類產品調查發現,有9類產業如通用機械、紡織呈下降趨勢,而有6類產業包括電子機械、化學工業開始回升。從商品系列而言,受景氣對策影響,投資品、建築商品、耐用及非耐用消費品需求開始緩慢回升,信息關聯產品(如傳真機、行動電話、尋呼機、個人電腦等)的需求和供給則呈上升勢頭。總之,製造業情況復雜,但總的來看大多數行業陷於停滯,少數行業呈增長勢頭。
第三產業尤其是信息關聯服務發展很快,不僅在產值上還是在就業人數上,增長速度都很快,稱的上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火頭車產業"。
1.3.2 產業結構呈現兩極分化的特點。
現有的傳統產業已趨於成熟,缺乏新的增長點,債務負擔沉重;新的主導產業雖然尚未形成,但是信息、通訊、電子、軟體等與IT產業相關的新興產業正在迅速增長。
產業結構成熟表現在:產品的國內市場飽和,技術已經標准化、成熟化,如鋼鐵、石油化工、汽車、家電、機械等行業。對於象日本這樣的出口導向型國家,產業結構成熟還表現在主導產業出口趨於減少,競爭優勢下降或不明顯,再進口對國內產業形成壓力,主導產業海外生產比率(Overseas Proction ratio)不斷上升。為了尋求新的比較優勢,日本傳統產業持續向亞洲轉移,面向海外的設備投資比率及再進口額持續上升;同時,再進口額中80%來自亞洲地區。
新的主導產業是"多峰型"的產業群,符合日本國情需要,盡管這些新型產業還沒有上升到主導角色。但隨著信息技術和R&D投入加大,日本正在形成自己所擅長的新的比較優勢產業Thirdwave,它迎合了信息時代的消費需求,具有廣闊發展前途。信息通訊、生物技術也是容納大力發展的新興高技術產業。利用互聯網革命促進全球金融與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試圖保持金融與經濟領先地位的基本方略。隨著傳統產業不斷向新領域滲透,信息產業與金融業等重要產業逐步走向聯合。在2000年8月結束的日本沖繩八國首腦"峰會"上,第一次將網路與信息技術革命,同金融與債務問題聯系在一起。在2000年產業重組戰略中,日本企業紛紛以IT產業為重組的首選目標,涉及信息網路與高新技術產業,爭取成為新興行業的主導企業。許多傳統的綜合商社,開始參與信息、通訊、電子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信息產業的美好前景不僅吸引了傳統企業,同時也在不斷改變金融業投資及結構調整方向和步伐。與疲憊的製造業和其他傳統產業相比,信息產業的投資期望值大,回報率高。因此,對信息產業的投資已成為目前日本各大銀行的重要決策方向。屬於日本四大金融集團首位的勸(業)富(士)興(業)銀行為例,雖然它是日本擁有不良債權最多(不良債權余額達47388億日元)的銀行,但它對信息產業的投資超過了1500億日元,居日本銀行界第一,世界第四。
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美、日、德、中、英,居世界第六位。
國內生產總值(2006年):15810億歐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6年):25220歐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7年):1.9%
貨幣名稱:歐元(EURO)
匯率(2008年2月):1歐元=1.52美元
通貨膨脹率(2007年):1.5%。
失業率(2007年11月):8%。
10. 世界上有哪些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
富裕國家比如美國 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等等,貧窮的像非洲的,衣索比亞,肯亞,利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