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人說法國現在是用另一種形式在殖民非洲,這是為何
因為他們覺得當前來講,法國在非洲採取的政策依然是阻礙了非洲經濟的發展,是帶有殖民色彩的政策,所以有人就覺得現在的法國不是直接的統治非洲,而是用另一種方式隱晦的進機子,繼續控制著非洲的發展。
同樣的,在殖民時期,法國並沒有對殖民地進行剝削,他們依然是實現了本土化的管理和統治,那麼和現在的法國,為非洲的14個國家進行貨幣印刷有什麼區別呢?一樣是沒有進行剝削,你要是進行本土化的管理,所以這樣的援助方式不免讓人懷疑法國的不安好心,非洲已經習慣性地把法國當成大哥,在非洲很多的工廠都是被法國壟斷了,這樣一來不是在變相地統治著非洲嗎?
Ⅱ 關於法國殖民地的問題
法國當年在北美洲的殖民地主要是兩個:北面是魁北克,南面是路易斯安那
魁北克的法國移民很多,17世紀末已經有數十萬人。雖然在7年戰爭時期被英國佔領,但是英國仍然無法改變當地的人口構成,所以同意當地施行一定程度的自治,法語傳統保留了下來。
路易斯安娜地區土地遼闊,佔有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但是法國殖民者人數極少,最多時不過萬餘人、卻分散在數百萬平方公里的一些據點里。
此後由於法國的戰敗,此地先後被英國、西班牙佔領過,而拿破崙重新獲得此地後又不得不盡快將其出售給美國,並沒有很好的經營。在美國移民的大舉移入下,這里很快被同化了。
當然,一些老殖民城市還是有一些法國傳統的,如新奧爾良,當地很多的飲食、生活習慣還有法國-克里奧爾傳統
Ⅲ 法國為何如此鍾情於越南殖民地
列強入侵東南亞時,法國進入最晚,當時,荷蘭已經佔了印尼,英國佔了緬甸,法國選擇餘地不多,所以佔了還在清朝保護下的安南,然後由此進一步控制了柬埔寨和寮國。與英國劃分勢力范圍時英國和法國達成協議,把泰國作為緩沖國,泰國以東為法屬印度支那。
越南是法國入侵清朝南大門的入口,中法戰爭的主戰場就在中越邊境地區。
越南也遠離英國勢力,是個穩固的後方基地。
而且越南有很長的海岸線,對於以海運為主的西方國家來說,這樣的地區容易建立運輸線,是最容易控制的地區;而寮國是內陸國,都是山區,柬埔寨雖有海岸線,但山區也很多。
越南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同時也是個好的市場。相反,寮國人口稀少,柬埔寨繁榮度遠也不及越南。
綜合所有上述因素,越南更值得投資。
Ⅳ 我就搞不懂法國那麼多海外殖民地,有幾個黑
法蘭西殖民帝國為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殖民地帝國。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了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地帝國。
這個龐大的帝國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布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總面積只有123,150平方千米,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在16世紀,隨著航海家韋拉扎諾及卡蒂亞開拓了航線後,法國漁民便開始在紐芬蘭一帶航行,這樣就揭開了法蘭西殖民地擴張的序幕。但西班牙在北美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在16世紀晚期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都使得法國有必要建立殖民地帝國。法國在早期曾經企圖以巴西作為殖民地,並在1555年及1612年入侵里約熱內盧及聖路易兩地,但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對法國的戒備及阻止,使得法國在兩地及北美佛羅里達的侵略均告失敗。
在1605年7月27日,當法國在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開始,就揭開了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的序幕。數年後,法國探險家山姆·德·尚普蘭建立起魁北克城,而它亦成為了一個以皮毛貿易為主的殖民地,稱為新法蘭西(或稱為加拿大)。其後,法國更把其勢力擴展至聖勞倫斯河河谷一帶。隨著勢力的擴展,法國都把這些新的疆土作為貿易之用。但法國在本土發展上有更大的野心,而對殖民地的發展的興趣則不大,因此後來的加拿大發展並不如英國在北美的發展,更在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中失去了阿卡迪亞的土地。但法國在1699年聲稱自己在北美的領土不斷的深入擴大,遠至北美的路易斯安娜及密西西比河。此外,它更在美洲從事非洲奴隸的交易。
法國的殖民地擴張不只在新大陸進行,更在其他地方發展。如1624年法國就在西非的塞內加爾岸邊建立第一個貿易站。此外,法國東印度公司亦在東方建立起貿易商旅,如孟加拉的金德訥格爾、印度的本地治里等。
18世紀中期,一連串的殖民地沖突在法國及英國之間展開,最後更險致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瓦解。這一連串的沖突就是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4年-1748年)、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美國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法國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崙戰爭(1802年-1815年)中衍生出來。
雖然法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失利,被迫割讓在印度的殖民地,並在七年戰爭中失去了新大陸的大部份殖民地,但它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調停卻使她可以收復一些在美洲的殖民地。此外,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便逐步奪取政權,最終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這使得法國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之路,並開始建立殖民地。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很多法國殖民地都被劃為英國所有,特別是南美洲北岸的法屬蓋亞那,以及在西非塞內加爾所建立的貿易站。因此,法國需要再次擴張殖民地,因而揭開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序幕。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建立,基於1830年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侵略。雖然法國在法皇拿破崙三世在位期間曾企圖對墨西哥以保護國之名進行殖民統治,但最後落空,使得法國被迫放棄了對墨西哥的企圖,但在中法戰爭中,法國卻能得到越南及柬埔寨一帶的東南亞殖民地。
雖然在普法戰爭中,法國的殖民地失去不少的財產,但它卻成功的建立起另一個殖民帝國。在中法戰爭後,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得到確保,建立起法屬印度支那。它其後更在北非開始擴大影響力,先後把突尼西亞、利比亞一帶建立勢力范圍。而在中非,法國逐漸把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幾內亞、馬里、象牙海岸、貝南、尼日、查德、中非共和國及剛果共和國等地納入自己的控制下,以及吉布地一帶東非的狹長海岸。與此同時,法國更在南太平洋建立起殖民地,包括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一帶的群島以及新海布里地群島。
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達到顛峰。它接收了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以及德國擁有的喀麥隆及多哥,使得帝國版圖再次增加,其後更在西非建立了法屬西非,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分解,當中大部份都為他國所佔領(如日本佔領印度支那,英國占據了敘利亞、黎巴嫩及馬達加斯加,英美聯合佔有摩洛哥及阿爾及利亞,德國搶奪了突尼西亞)。但不久後,由戴高樂重新控制這些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盡管法國是戰勝國,然而這無法掩飾法國國力衰退的事實,而在法國各殖民地興起的非殖民地化運動浪潮影響,紛紛走向獨立建國之路,這使得法國的殖民帝國面臨嚴重挑戰,雖然法國試圖嘗試繼續維持殖民地的統治,但各地反抗獨立力量,已非法國所能對付,如越南在胡志明的領導下經過9年奮戰,最終擺脫法國的統治,建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而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在經過8年的反抗後取得獨立。此外,其他受到非殖民地化運動影響的法屬非洲也有很多從法國殖民地中獨立,而這些殖民地也得以立於萬國之林。
Ⅳ 為什麼法國的殖民實力不如英國
第一,英國前期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具有探險意識的英國人開始像海外佔領土地,因為他們的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殖民地上開發管理,並且取得財產屬於他們自己。這使得大家蜂擁而至,擊敗西班牙、荷蘭、法國,殖民地范圍逐漸變多,到1914年,全球陸地面積中有四分之一是屬於英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而法國則是通過擴大殖民地規模,來增大數字實力,滿足法國對佔領土地面積的佔有欲,彰顯自己強國實力。
第二,法國佔領非洲時間比較早。殖民地的選擇也是要考慮多方面的,被殖民地的實力問題、距離遠近、管理便利與否等。法國與非洲僅隔著大西洋,非洲領土面積廣闊,並且非洲幾乎沒有什麼強大的軍事勢力,法國佔領非洲具有很大的優勢。事實也證明如此,在隨後法國佔領非洲領土時,幾乎沒有消耗很大的軍隊力量,很快就擴充到剛果河流域,迅速成為非洲殖民地最大的國家。
第三,法國選擇殖民地國家,盡量選擇實力低於本國的,以便利用最少的資源攻佔殖民地,減少本國損失。英國不管你實力強大不強大,他只看重將來發展潛力。所以英國四處佔領殖民地。
第四,海上戰爭打不過英國,實力敗給英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都在進行殖民地爭奪。英國是海上殖民地爭奪的主要國家。善於利用海上有利條件作戰的英國將法國打的節節敗退,海外殖民地逐漸被吞並。法國開始轉換思路,決定在非洲領土殖民范圍繼續進行擴大,佔領底盤,彌補丟失土地。最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超了英國。同時,奴隸買賣也是法國進行擴張的又一大好處。
可見,整體國力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
Ⅵ 歐洲在非洲的殖民地一般在沿海,為何唯獨法國卻去佔領了中非
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國在北美和亞洲的殖民計劃受挫,亞美兩州的殖民地被其與列強搶走,法國就只能集中精力殖民非洲,所以法國自非洲的殖民范圍達到了中非。而其他國家如西班牙等,它們在海外的殖民重心不是非洲,所以在非洲的殖民范圍以方便到達的沿海地區為主。
所以法國從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國家阿爾及利亞開始,將勢力不斷深入非洲,建立起從北非到西非,包括中非的廣大殖民地。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是連成片的,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中非地區,其中北非與西非都是沿海地區,只有中非不是。中非是法國在非洲殖民事業發展的表現,畢竟法國在其他地方的殖民事業都不穩定,所以它只能大力殖民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