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生育率下降
1、是適齡婦女數量的持續減少,生育意願的持續降低。現在是90後處於生育高峰期,在未來的十年裡,處於生育高峰期的女性數量將減少40%以上。這是非常觸目驚心的變化。而民眾極低的生育意願和極高的養育痛苦指數,是阻擋生育的客觀條件,中國人要面臨最高的機會成本、最重的教育負擔,以及最貴的房價,這三座大山的存在,在源頭上遏制了生育率的提升。對比其他國家,中國婦女的機會成本體現在高就業率方面,比東亞、其他發達國家都高。同時,中國家長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增加了家庭的教育負擔。而中國高房價更是不爭的事實。被遏制了的生育意願,直接造成了中國的大城市的生育率極低,部分大城市目前已經下降到了0.6-0.7。
2、女性的職場隱形歧視嚴重!中國的整個職場環境本身就不容女性多生孩子,從應聘到晉升,生育都是女性職場發展的絆腳石。尤其二胎放開之後,很多公司(哪怕是體制內企業)更不敢輕易要女員工——確實我也有女同事入職不久就懷孕休產假,生完剛復職不久又懷了二胎准備休產假。企業的邏輯只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更不願意承擔這樣社會福利的成本,因而現在一些企業招聘時一聽說女性已婚未育,哪怕你發誓將來丁克不生都不信,直接拒絕,因為他們會覺得「你們每個人都說自己是丁克,結果都是一進來就生孩子」。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說,除非不打算長期聘用,否則一個女員工的孕產假幾乎就是一個不知何時會發作的定時炸彈,為了規避這一「風險」,甚至在招聘時就直接問:「你能保證在兩年內不生孩子嗎?可以的話就錄取你。」這樣,一個中國女性如果要生孩子,需要付出很大的生育成本,這還不僅僅是撫養孩子的經濟支出和自己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掉自己的職場機會、甚至一部分的自我。社會一方面要求女性多生,但自相矛盾的是,又不做任何能有助於她們撫育後代的改善舉措。國家想要人口紅利,呼籲多生孩子,但尚未見到實質性的補助:雖然法律規定了孕產婦的合法權利,但這部分的生育成本都由企業買單,而企業又忙不迭地推給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家人和丈夫也幫不上,那就只有女性自己單獨承擔。「人口紅利」是歸國家和社會的,但生育成本則落在你自己肩上,這自然讓許多人「想生都不敢生」。自「十三五」以來,上海女性總體就業形勢穩定,城鎮女性從業人員比重基本保持在40%左右,但很不平衡。最新的分區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總體城鎮女性就業率為40.3%,但有9個區該比重未達40%,其中最低僅為26.5%。調查者分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生育政策的調整,特別是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加重了女性的家庭角色屬性。用人單位在用工選擇上的隱性歧視加重,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面臨新的挑戰。
3、家長制更濃厚,觀念保守,傳統男權思想過重!在一個國家現代化之後,要提升生育率,到目前為止幾乎別無他途:降低女性生育成本、出台公共措施固然必要,但那還不夠,真正要做的是必須給予女性更充分的自主權,打破傳統的男權結構,承認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利。在法國和英國,非婚生育率(xtra-marital birth)在40年內從 6%-8%攀升到了40%-42%。只有女性獲得了更多解放、權利和自主權,而不必擔心自己遭到侵害或非婚生子女被社會歧視時,她們才願意生自己想要的孩子而無須顧慮。與此同時,這還需要社會福利的完善和法律的公平保障,否則開放同居、承認非婚生子女的結果可能又變成女性獨自承受結果:未婚媽媽更容易貧困化,反倒只是方便了男性甩手。這已經不只是提高生育率的簡單問題了,而變成整個社會結構、觀念和制度都要發生相應的變革。這也是為何南歐和東亞這些家長制更濃厚、觀念更保守的地區在現代化之後生育率更難回升的一大原因:因為婚前同居率很低,社會也不接受非婚生育行為,很多孩子被視為「不該出生」,那出生率就只能在1.4以下掙扎了。在這樣的結構下,對一個有充分自我意識的女性來說,多生孩子並非人生最佳選擇,因為在這社會里,僅僅「做女人」本身就已經夠累的了;但要賦予女性充分的自主權,則會帶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結構性變化。所以,問題的根本不在於沒有辦法,而是這個辦法你敢不敢接。
4、養育小孩的痛苦指數極高。這種昂貴的養育模式與少子化形成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也就是說,生育率越低,家庭平均孩子越少,每個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越高,這樣一般家庭越不敢多生孩子,反過來又導致更低生育率。除了需要承擔高昂的直接經濟成本,父母還面臨越來嚴重的看護困難。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的托兒機構普遍稀缺。可以說,在中國養育小孩的痛苦指數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這首先表現於高昂的養育成本。除了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具有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迫使家長不得不花錢上各種課外培訓。在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養育一個孩子的平均每年的花費月3萬元,從出生到18歲就需要50多萬元。實際上,這種昂貴的養育模式與少子化形成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也就是說,生育率越低,家庭平均孩子越少,每個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越高,這樣一般家庭越不敢多生孩子,反過來又導致更低生育率。如果家庭普遍生育兩三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就不會這么高,「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也許就不會成為常態,想多生的夫妻也許就不會望而卻步。
在中國養育孩子,除了需要承擔高昂的直接經濟成本,還面臨越來嚴重的看護困難。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的托兒所奇缺。所以,如果夫妻雙方在小孩兩三歲前都必須參與工作,通常擺在他們面前的選項只有兩個:一是長時間僱傭保姆,二是由家中老人來幫助看護。可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們,現在已經越來越不願意或者說沒精力來幫著帶孩子,尤其是二孩更難獲得來自祖輩的幫手。所以很多父母在自己堅持工作的情況下,就只能雇保姆或月嫂。可近幾年,月嫂工資薪資猛漲,與香港的菲佣薪資相差無幾。
對很多年輕夫婦來說,大城市高企的房價更是難以承受之重。2017年,北上深平均房價突破6萬元,廈門、廣州跟隨其後,均價達到3萬元,而三亞、杭州、南京、福州、天津則突破2萬元。房價如此之高並非因為土地不足,更非建築成本高昂,而實際上是城市化模式的問題。在這種模式下,政府高價拍賣土地獲取巨額收入來支持城市發展,這相當於讓新增購房者通過支付高額房價一次性承擔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負擔。這種模式在城市化初期非常有利於資源快速聚集,但不可持續。特別是,新增購買者往往是年輕人或外來者,而高房價恰恰在抑制城市中這些最有活力的新生力量。
如果算上二孩所需要的額外的住房面積和看護成本,在一二線城市生育二孩的直接成本就超過百萬,堪比發達國家撫養一個小孩的成本。然而中國一二線城市的白領工資還不到發達國家的1/3。可以說,在中國養育小孩的痛苦指數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這也是中國大城市的生育率處於世界上最低水平的重要原因。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生育率不到0.8,處於全球最低之列。
Ⅱ 法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法國經濟與統計研究所16日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1月1日,法國全國人口為6339.21萬,其中首都巴黎人口215萬,包括市區和郊區的巴黎大區人口有1149萬。
統計顯示,2006年法國新生人口83萬,是最近20多年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年份,同年死亡53萬多人,比上年有所減少,加上新增移民,全年實際新增人口39萬多。分析表明,法國人均壽命有所延長,男子平均壽命超過77歲,女子平均壽命達到84歲。法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正在繼續,截至2006年底,全國65歲以上的人口近1030萬,約占人口總數的16%,比往年有所增加,20歲以下人口近1580萬人,約占人口總數25%,比往年有所減少。
大體有以下社會因素:
①人的老齡化。因科學的發達、社會的進步等諸種因素的作用,人的壽命日益延長,使到達老年期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漸增加。人口學通常認為60歲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別達到10%或7%以上,就稱為人口的老齡化。這種狀況在古代和中世紀是不存在的,當時人的壽命普遍較短。19世紀70年代,法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②現代社會的工業化引起了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也使得贍養老年人的義務部分地從家庭轉向社會;工業化社會發達的生產力使得老年人和社會都有能力蓄積和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社會保險金、退休年金等。③現代醫葯科學的發展為老年人壽命的延長提供了科學保證。④都市化和現代化社會的發達,使老年人的社會可見度日益顯著,成為社會上引人關注的群體。
Ⅲ 為什麼發達國家生育率低
發達國家生育率低的原因:發達的國家制度比較完善,受到的教育比發展中國家更好,摒棄了如「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思想,而且社會保障體系完整,不用擔心老了說沒人養,所以出生率就降低了,而死亡率也低。
發達國家的人口模式屬於現代型,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處於傳統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我國大城市生育率低於歐美
我國的女性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享有和男性平等的競爭機會。而現代女性追求高品質生活和事業的成功,選擇不生孩子的人變多了。一項調查就顯示,在近萬名女性中,24.7%的人不生孩子,近一半的人選擇為了事業暫緩生孩子。
除河南省之外,其他省份和自治區的生育政策都做了調整,例如同為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兩個孩子。而在個別地區,夫妻中有一個為獨生子女則可生二胎。希望這些措施將改善大城市極低的生育率。」
Ⅳ 法國2020年嬰兒出生總數為二戰以來最低,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法國2020年嬰兒出生總數為二戰以來最低,也從側面說明法國人人均生育水平相對較低,這也可能和法國人普遍推崇晚婚晚育有關,而在社會發展今天,大多數國家更意識到優生優育的重要性,正是傳統育兒觀念的改變,導致發達國家的生育率也是逐年下降,所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來思考問題。
3,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我們會發現生育慾望相對較低,也是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深層次可能和現有社會資本財富的失衡,人類文明發展的演變有關。其實不得不說,是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我們會發現發達國家,人民普遍生育慾望相對較低,而對於我們來說可能確實存在優生優育的心理,另一方面盡管在國家福利政策的鼓勵下,大多數人還是不願意生育孩子,可能確實是因為不必要的負擔或者是傳統觀念的影響,所以對我們來說並非單方面的經濟狀況所造成的,而是潛移默化的育兒觀念和價值觀的影響。
其實對我們來說,法國2020年要出的人口總數為二戰以來最低點,也從側面說明法國人生育慾望並不是很強,而且人口老齡化也會更加的嚴重,但是對我們來說造成這種結果,最根本原因也是因為社會發展的今天,大多數人更崇尚優生優育的生育觀念,也正是因為如此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以及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導致大多數人少生或者不生。
Ⅳ 疫情造成法國嬰兒荒,2020年出生總數是多少
據法國24小時電視台22日報道,2020年全法國一共出生嬰兒74萬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低值。
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最新統計顯示,2020年,法國的生育率從2019年的每名婦女生育1.86個孩子下降到1.84個,為1945年以來最低水平。原以為疫情封鎖會誘發「嬰兒潮」的法國突然遭遇了「嬰兒荒」,這讓多年蟬聯歐洲「生育冠軍」的法國人十分吃驚。
專家認為,多種原因導致了低生育率的發生:不確定性和新環境帶來的壓力,讓人們推遲了要孩子的計劃;單身人士因封鎖更難遇到伴侶;第一次封鎖期間不能結婚、分娩診所的被迫關閉也加重了「嬰兒荒」。一項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歐洲育齡夫婦中有50.7%的人推遲育兒計劃,17.3%的人則完全放棄育兒計劃。
(5)法國生育率為什麼下降擴展閱讀:
法國或第三輪「封城」
據法國衛生部門24日發布的數據,全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305萬例,單日新增18436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7.3萬例。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目前住院新冠患者達到26393人,去年11月中旬尚不到500人;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的患者從60多人猛增至2965人。
多家媒體報道,法國政府擬27日召開疫情應對會議,討論是否採取更多防疫措施,包括第三次「封城」。
Ⅵ 2020年法國共出生嬰兒74萬,疫情造成的影響有多大
據法媒體報道,2020年,法的新生兒數量將只有74萬,是二戰以來的最低水平。
據統計,2019年,法總生育率為1.86,即一名婦女平均生育1.86個孩子,到2020年,總生育率降至1.84。歐洲約50%的育齡婦女推遲了原計劃,歐洲17%的育齡婦女完全放棄了生育計劃。
在疫情期間的長期封鎖下,法人以為生育率會大幅上升,但預期的「嬰兒潮」並沒有到來,取而代之的是「嬰兒短缺」。
在法,州,7歲以下兒童的保育費用可以從應付稅款中扣除,企業為雇員設立保育機構的費用也可以從稅款中扣除。
這一系列政策有效地降低了養育子女的成本,使收入較低的法人能夠養育子女,而不會因為他們的孩子而再次陷入貧困。
雖然這些福利措施聽起來很好,並有效地提高了生育率,但法國的政策並不完全適用於所有國家。雖然其他歐洲國家也出台了豐富的生育福利政策,但效果非常有限。由於法國和非洲國家特殊的歷史羈絆,大量移民湧入。這些從落後地區來到法國的移民,更容易被福利措施所吸引,願意多次生育,在法國紮根,如果缺乏其他國家的補充人口,即使有豐厚的生育福利,歐洲所有國家的國民也不會有太大的生育慾望。
此外,這種流行病的蔓延也揭示了一個事實,即長期的高福利政策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法國的低生育率
歐洲一半以上的夫婦推遲生育,法國的生育數量下降到7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些都是疫情的導火索?
當高福利政策帶來的吸引力被流行病的蔓延所抵消時,法國人民的生育率立即下降。有福利的話,他們生的孩子多,沒有福利的話,他們生的孩子少。這就是法國高生育率的本質
為了保持高生育率,法國仍然需要維持產婦福利。雖然長期高福利聽起來很美好,但它會慢慢拖垮法國經濟。歐洲國家疲軟的經濟形勢是這個問題最直觀的後果。
與法國,相比,中國的低生育率也非常嚴重。《中國生育報告2020》顯示,近年來我國出生人口大幅減少,女性生育意願大幅降低,人口總生育率降至1.52。
法國只有6000萬人口,而中國有14億人口。
生育率的急劇下降將加速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並給醫療保健和養老金制度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勞動人口的持續下降也會使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停滯。
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些人希望建立像法國,那樣的高福利制度,但錢不會憑空而來。在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實施高福利政策的成本是無法估量的。此外,在疫情影響下,歐洲,生育率最高的法國,已經初具規模。高福利政策雖然能在短期內提高生育率,但長期來看難以維持。
Ⅶ 法國陷入二戰以來最大嬰兒荒,為何歐洲國家大多都出生率極低
在1月20號的時候,根據法國的新聞報道,法國目前嬰兒出生率是有史以來最低的,據當地有關部門的統計發現,法國的生育率從2019年就開始持續的下降,成為幾十年來最低的生育水平,原本法國政府認為因為疫情封閉的原因,所以這一年的嬰兒出生率應該是最高的一年,但是沒想到卻迎來了出生率最低的一年,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震驚的消息,也讓他們十分的手足無措,於是連忙調查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Ⅷ 疫情造成法國嬰兒荒,法國人為何不愛生孩子了
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法國人都失去了工作,只依靠著社會保障救濟勉強維持著生活。而眾所周知,生育小孩需要花費很大的錢財,所以年輕人們才沒有生育動力,他們連自己好好地生活下去都無法保證,所以才不愛生小孩兒。在疫情的沖擊下,環境的不確定性。一直在加大,大家對於未來的掌控性也沒有把握。所以人是不可能在沒有自己完全把握的情況下,做好規劃的,尤其是像生小孩兒這樣重大的人生計劃,所以他們把要小孩兒這個計劃推遲。
在中國很多人需要孩子的原因就是為了給自己養老,如果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發展到那個水平的話,中國的生育率也會降低到一定的程度。而且現在的女性知識化程度不斷在提高,他們也不願意為了生孩子就放棄自己的誓言。如果生孩子之後,她們就不能隨意的離婚,因為離婚會對小孩造成非常大的影響。而那些離婚帶孩子的婦女,大部分人生活都非常的艱難,所以很多事業女性也會選擇不生孩子。這不僅僅是日韓歐美國家,現在中國的生育率也在不斷的降低,因為中國的年輕人也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無法給自己的下一代確定的未來,社會的大環境,也影響到了她們的生育觀。
Ⅸ 歐美多國的新生兒數量銳減,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現象的
主要是生活成本的高昂導致很多家庭不願意生孩子,雖然政府會給予補助,但與高昂的生育成本和撫養成本相比政府的補助遠遠還不夠。有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時間里,歐美國家的生育率出現大幅的下降,而原因就是,疫情的沖擊,導致女性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和生活壓力,包括很多家庭的收入來源也變得不穩定,所以導致女性生育意願低下,新生兒的數量也創下了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