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世界近代史上,法國是如何解決土地問題的
法國大革命中是如何摧毀封建制度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在雅各賓派掌權期間完成的。
1、雅各賓派把逃亡貴族土地分成小塊出售,購地款在10年內付清;農村公有地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地廢除貴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權利。
2、雅各賓派1793年頒布法令,逃亡貴族的土地一律沒收,分配或低價賣給農民。貴族地主在最近200年內從農村公社中奪占的一切土地,應當歸還農民,不分性別、年齡,按人口進行分配。這樣,數十萬農民成為小塊土地所有者,還無條件廢除了一切封建義務。
② 以前英國法國那麼少人 怎樣打那麼多國家他們是怎樣管理殖民地
首先,英法殖民時期,世界上的落後民族科技落後,軍力衰弱,而且民族意識淡薄,容易被征服,同時英法還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所以反抗較弱。而義大利打個衣索比亞都,美軍打個小越南、阿富汗、伊拉克,那是世界民族意識普遍覺醒,民族主義盛行,要求獲得民族獨立,加上其他大國的支持,反抗較強且前仆後繼。總而言之,就是文明程度的差別。
③ 殖民地的統治方式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意志帝國、義大利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法、西、葡、荷、德等國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英國在北美獨立之後的殖民政策則與之相反,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蘭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有觀點認為,與法葡等國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從未實現的殖民地體系——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與納粹德國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兩者有別於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理論中,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將日本、華北與偽滿州國作為「凝結不散的核心」,以東京為其中心,在其四周圍繞著一群衛星國家、附屬國、保護國和殖民地,會有一些屬國被日本用特殊的政治和經濟協定束縛手足,其安全受日本的「保護」,其外交政策受日本的指揮,如泰國和越南。日本這種體系為現代殖民地制度與古代封建關系的混合物:日本成為各附庸國的主人,各屬國將貢獻物品與服務,而日本以其陸海軍「保護」它們。這個「大東亞」當然不僅是一個政治的聯合帝國,並且是一個「共榮圈」,即一個經濟配成整體的區域,其物源的開發與使用受日本人的支配,並為日本人謀利益。納粹的殖民地問題專家則宣稱,在納粹德國殖民地制度下,德國統治者只是當地各部族與各組織所構成的等級體系中的最高一層,德國總督只是各酋長與小酋長的行政金字塔體系之頂端而已。納粹德國將來決不強迫土著人民信仰基督教,也絕不向其宣講非洲人與歐洲人是平等的。德國將不許非洲人在任何理由下離開殖民地而到歐洲去。土著不得成為德國公民。德國的種族法律將施行於各殖民地。土著學校不得講授任何「歐洲事件」,否則當地人會「視歐洲為文化發展的最高峰,而喪失他們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土著不得入高級學校與大學受教育,德國將專為土著設立特種劇院,電影場,及其他游戲與娛樂場所。顯然這兩種統治方式仍不過是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的變種而已。
④ 二戰結束後,為何法國仍然保留了大量海上領土
在二戰結束之後,法國仍然有非常多的海上領土,主要是因為法國在管理殖民地的時候,對當地的百姓進行奴化教育。也只有是實行這種管理方式,才讓法國留住了當時的殖民地。雖然法國在戰爭當中屬於失敗方,但是他比起其他那些失敗方的國家來說明顯要好的多。
法國當時對殖民地進行了非常特殊的管理方式。當時法國一直對殖民地實行的是奴化教育。法國在管理殖民地的時候,可以說把殖民地已經當成了法國本土來管理。法國要求當時殖民地所用的教材都要與法國本土教材一樣。而法國之所以這樣做,主要還是想讓殖民地的文化傳統得到破壞,讓人們從內心上服從法國的統治。
⑤ 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最大,法國是如何做到的
在殖民地時期非洲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對其前殖民地在政治、文化、教育、媒體、工業、金融方面慢慢滲透。法國的大部分企業在非洲都是領頭羊的地位,非洲幾乎百分之六十都是法國企業。文化影響力方面,西方文化從語言到衣著到食物到文化,幾乎全盤影響著非洲,『軟刀子殺人』最無形。
法國也通過與法語非洲國家的防務條約獲得貿易特權,例如規定締約的非洲國家只能采購法國的武器,並只能將其礦產品、原材料等產品出售給法國等,來促進兩國的軍事,經濟交流。在法國分別於1994年和1996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和《1997—2002年軍事規劃法》中,職業化軍隊建設、重構國防手段及發展新一代裝備成為重點內容。
⑥ 法國對越南殖民統治的特點
一般說來,法國在印度支那推行的殖民政策最明顯的特徵是:殖民地總督集權制度、軍事控制、分而治之和同化政策,總的特點是以僵硬而著稱。
殖民地總督集權制度是法國統治印支的一個突出特點。「法國人的殖民地統治的基本思想,不論在政治上或在經濟上,都是中央集權和地方服從中央的思想。」①「按照拿破崙一世模式而組成的一套象樣的法國殖民地行政機構」②,其核心就是總督的專制集權統治。總督在印支聯邦內擁有絕對的權力,他既是聯邦中央的行政首腦,又是印支武裝部隊的最高司令官。「總督擁有決定財政預算、管理遴選文武官員,負責內政治安、對外防務,使用和調動駐印支的法國陸海軍的權力,並且具有與遠東各國的外交代表或領事交換外交事務意見的權力。」③「只有總督才能代表法國政府的權力」④。1887年雖然成立了有當地人參加的印度支那聯邦議會,但它形同虛設,並不擁有任何實質權力~
⑦ 近代以來的殖民史,西班牙、英國、法國等主要殖民國在對待殖民地的經濟政策、行政、對待上層與底層有哪些
各殖民國家對殖民地的經濟政策主要是掠奪當地廉價的資源,運回本國加工成工業品,然後再傾銷到殖民地。行政上多是扶持當地的貴族,利用他們維持在殖民地的統治,如果遇到反抗,則是殘酷的血腥鎮壓。對上殖民地的上層是懷柔,底層則不太上心,
⑧ 歐洲在非洲的殖民統治
第一階段,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這是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的初步蠶食階段,先有西班牙對西北非沿岸,葡萄牙對南部非洲大陸兩側以及馬達加斯加島的侵佔,後有英國和法國對幾內亞灣黃金海岸,以及北非沿岸,埃及的佔領。但是都沒有深入非洲腹地,70%到90%基本上還屬於非洲國家統治。
第二階段,19世紀中後期到二戰結束,這是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入侵的高潮和巔峰期,1884年的柏林會議,標志著非洲大陸完全從屬於歐洲,是歐洲殖民主義最巔峰的象徵,除了西班牙 葡萄牙 英法之外,比利時,義大利 德國也都參與瓜分非洲大陸的狂潮中,柏林會議確立了這些國家的非洲領地的正式佔領。到了20世紀初,只有衣索比亞 賴比瑞亞處於獨立狀態。 90%以上的領土被佔領。
第三階段,二戰後至1990年,二戰以後,非洲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最先在北非展開。1952年,埃及爆發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發動武裝起義,獲得真正獨立。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後有30多個國家取得獨立。其中,僅1960年一年就出現17個獨立國家,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20世紀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深入發展。1990年3月,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的歷史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法國人對塞內加爾的行政管理:
1、法國人對自己在非洲的殖民地採取的是同化政策,通過使非洲人不斷吸收和接受歐洲的文化和文明,最終達到使非洲人被歐洲人同化的目的。
2、 法國人在自己在非洲的殖民地塞內加爾建立起4個共同體,即聖路易(St. Louis)共同體、戈雷(Goree)共同體、達喀爾(Dakar)共同體和呂菲斯克(Rufisque)共同體。
3、1895年,成立法國西部非洲殖民地聯邦,這一聯邦共包括塞內加爾、幾內亞、象牙海岸、馬里特.尼日(Malid Niger)、貝南、布吉納法索、茅利塔尼亞。
4、 法國人把本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分別看做是法國的一部分或法國的海外省。
5、下面所顯示的就是法國在塞內加爾的塔形行政管理體系的7個層級:
1)法國政府的殖民大臣
2)殖民地總督
3)副總督(代理總督)
4)總督府的部門行政長官(指揮官、司令官)
5)地區長官
6)縣長官或縣以下的鎮長官
7)村莊長官(村長)
其中,從殖民大臣到地區殖民長官均須由法國人擔任,只有縣或縣以下的鎮長官、村長可由非洲人擔任。
6、 法國人和英國人在對各自在非洲的殖民地的統治方法上也有共同點,那就是使用的都是進行間接統治和控制的辦法。
法國人對西部非洲統治的壓迫性和虐待性本質:
1、 法國統治非洲的體制的本質是壓迫性的和虐待性的;
2、 非洲人在法國人體制中充當官員和職員——縣長官或縣以下的鎮長官、村長——的分子同樣是殘忍、粗暴的,同樣遭到非洲百姓的厭惡;
3、 這些非洲人(給法國人當縣長、鎮長、村長的人)的職責和任務是:
1) 收稅和催款;
2) 強制招募勞工;
3) 抓捕年青人當兵;
4) 強制監管非洲人必須從事農作物種植。
4、法國人強制非洲人從事種植性勞動。
到了1945年以後,法國對非洲殖民地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變:
1、非洲人的強迫性勞動被取消;
2、容許非洲人參加巴黎的下議院,即國民議會;
3、容許個別的殖民者個人進入地方政府任職;
4、劃撥更多資金用於發展非洲人教育和其他社會管理服務部門;
5、非洲人開始建立政黨;
6、容許殖民地對是否加入法蘭西國民議會做出選擇;
7、幾內亞放棄加入法蘭西國民議會,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宣布獨立,此後,法國也斷絕同幾內亞的一切聯系。
比利時人對剛果的行政管理:
1、15——18世紀,葡、荷、英、法、比等國的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剛果;
2、1878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以組織商業而不是建立殖民地的說法,誘迫扎伊爾河流域的部落首領接受一系列奴役性條約;
3、1884——1885年,西方15國在柏林會議上達成協議,將整個扎伊爾劃為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采地」,稱「剛國自由國」;
4、1908年,剛國正式成為比利時的殖民地,比利時也派出大批官員對殖民地進行管轄,又將殖民地劃分為行政區(district)、地區(zone)和分區(sector);
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剛果的民族主義開始發展,政黨開始出現;
6、1960年6月,剛果獲得獨立;
7、獨立後,內戰幾乎接踵而至。
歐洲人對非洲進行殖民統治的後果:導致非洲傳統文化幾乎被侵蝕、腐蝕凈盡。破壞其生產力,導致其的貧窮
⑨ 歐洲在非洲的殖民統治採用的各種管理制度是什麼
英國人對辛巴威的行政管理
綜觀歷史,英國人管理和統治非洲殖民地的方式有些以老大帝國自居,統治方式上比較地赤裸裸和硬梆梆。
辛巴威是19世紀末被英國南部非洲公司(BSAC)最先控制的一塊地方,此後很快便被英國殖民軍佔領,改稱南羅得西亞。1923年,羅得西亞又整個成為由白人定居者控制的自治殖民地。那些白人定居者對非洲人分而治之,統治、分化無孔不入。1945年,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地民族主義者們的舉動更加具有政治性和進攻性。他們日益明確地反對英方成立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聯邦的主張(現在的辛巴威當時稱南羅得西亞,尚比亞稱北羅得西亞,馬拉維稱尼亞薩蘭)。這個聯邦終於在1963年被迫解散。
1964年,白人右翼史密斯在南羅得西亞上台執政。
1965年,史密斯單方面宣布脫離英國管轄,成立南羅得西亞國。但他的這一舉動受到大部分黑人族群的抵制。辛巴威境內的黑人團體開始進行激烈的游擊戰爭,試圖推翻白人當權者。這時,辛巴威的兩大政黨——辛巴威非洲國家聯盟(ZANU)和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相繼誕生。
1980年2月,辛巴威舉行該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民主選舉,穆加貝與他領導的ZANU在選舉中獲勝,取得政權。從此,辛巴威的國家政權轉移到黑人政府手上,辛巴威共和國於1980年4月18日正式獨立建立。
穆加貝此後又連續贏得大選,一直執政至今。
法國人對塞內加爾的行政管理:
1、與英國人不同,法國人對自己在非洲的殖民地採取的是同化政策,通過使非洲人不斷吸收和接受歐洲的文化和文明,最終達到使非洲人被歐洲人同化的目的。
2、 法國人在自己在非洲的殖民地塞內加爾建立起4個共同體,即聖路易(St. Louis)共同體、戈雷(Goree)共同體、達喀爾(Dakar)共同體和呂菲斯克(Rufisque)共同體。
3、1895年,成立法國西部非洲殖民地聯邦,這一聯邦共包括塞內加爾、幾內亞、象牙海岸、馬里特.尼日(Malid Niger)、貝南、布吉納法索、茅利塔尼亞。
4、 法國人把本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分別看做是法國的一部分或法國的海外省。
5、下面所顯示的就是法國在塞內加爾的塔形行政管理體系的7個層級:
1)法國政府的殖民大臣
2)殖民地總督
3)副總督(代理總督)
4)總督府的部門行政長官(指揮官、司令官)
5)地區長官
6)縣長官或縣以下的鎮長官
7)村莊長官(村長)
其中,從殖民大臣到地區殖民長官均須由法國人擔任,只有縣或縣以下的鎮長官、村長可由非洲人擔任。
6、 法國人和英國人在對各自在非洲的殖民地的統治方法上也有共同點,那就是使用的都是進行間接統治和控制的辦法。
法國人對西部非洲統治的壓迫性和虐待性本質:
1、 法國統治非洲的體制的本質是壓迫性的和虐待性的;
2、 非洲人在法國人體制中充當官員和職員——縣長官或縣以下的鎮長官、村長——的分子同樣是殘忍、粗暴的,同樣遭到非洲百姓的厭惡;
3、 這些非洲人(給法國人當縣長、鎮長、村長的人)的職責和任務是:
1) 收稅和催款;
2) 強制招募勞工;
3) 抓捕年青人當兵;
4) 強制監管非洲人必須從事農作物種植。
4、法國人強制非洲人從事種植性勞動。
1945年以後法國對非洲殖民地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變:
1、非洲人的強迫性勞動被取消;
2、容許非洲人參加巴黎的下議院,即國民議會;
3、容許個別的殖民者個人進入地方政府任職;
4、劃撥更多資金用於發展非洲人教育和其他社會管理服務部門;
5、非洲人開始建立政黨;
6、容許殖民地對是否加入法蘭西國民議會做出選擇;
7、幾內亞放棄加入法蘭西國民議會,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宣布獨立,此後,法國也斷絕同幾內亞的一切聯系。
比利時人對剛果的行政管理:
1、15——18世紀,葡、荷、英、法、比等國的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剛果;
2、1878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以組織商業而不是建立殖民地的說法,誘迫扎伊爾河流域的部落首領接受一系列奴役性條約;
3、1884——1885年,西方15國在柏林會議上達成協議,將整個扎伊爾劃為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采地」,稱「剛國自由國」;
4、1908年,剛國正式成為比利時的殖民地,比利時也派出大批官員對殖民地進行管轄,又將殖民地劃分為行政區(district)、地區(zone)和分區(sector);
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剛果的民族主義開始發展,政黨開始出現;
6、1960年6月,剛果獲得獨立;
7、獨立後,內戰幾乎接踵而至。
歐洲人對非洲進行殖民統治的後果:
非洲的主流媒體認為,歐洲人對非洲進行的殖民統治的後果,應從反、正兩個方面來認識和總結。
應該否定的一麵包括:
1、 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們不理解、不諒解、不同情非洲的傳統宗教,並同時傷害、削弱、破壞了非洲的傳統文化;
2、 致使在非洲,傳統的音樂、電影和舞蹈被時髦的流行音樂、電影和舞蹈所取代;
3、 傳統的非洲文化幾乎被侵蝕、腐蝕凈盡;
4、 對人民強迫征稅;
5、 在非洲人為劃定的國界和邊界割裂了非洲不少傳統國家、氏族和部族共同體;
6、 殖民的勢力、權力和武力將歐洲人的許多不適合非洲的東西強加或推行到非洲。
值得肯定的一面:
1、 殖民管轄將歐洲的教育制度和健康醫療中心(醫院)引入非洲;
2、 殖民者將商品經濟引入了非洲;
3、 殖民者們在非洲創立了非洲的現代農業經濟;
4、 殖民者們為非洲帶來了新式耕作和飼養機械、新的農作物和牲畜品種;
5、 他們也把警察、法院、監獄體系引入非洲;
6、 他們使非洲國家之間有了清晰而明確的國界線;
7、 他們在非洲開創性地發展和開辦起非洲前所沒有的一系列新的事物和事業,如:用柏油碎石鋪成的道路、鐵路、飛機場、電視台、過境簽證站、銀行、郵政系統、大學、工廠和高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