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有哪些著名軍火公司
法國達索飛機公司 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公司 法國軍工企業DCNS集團 克勒索-盧瓦爾工業公司 G 法國軍用光電電子行業主要企業包括泰利斯公司、激光工業公司、測試儀器製造公司、GDI模擬公司、塞爾日-達索電子公司、薩吉姆公司等。[1]
在法國,彈葯的研製和生產基本由GIAT和SNPE兩家公司壟斷,若干生產槍炮彈葯的私營企業都已被GIAT收購
❷ 四大壟斷組織,除托拉斯外,其他三個壟斷組織的代表公司是什麼
它是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通過簽訂關於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協定而建立的壟斷組織。比較流行的卡特爾有三種: ①劃分銷售市場的卡特爾; ②規定統一價格的卡特爾; ③規定生產規模的卡特爾。根據美國反托拉斯法,卡特爾屬於非法。
辛迪加在法國的冶金、製糖、玻璃、造紙、石油、化學、紡織、採煤等工業部門中,也有很多辛迪加。其中特別重要的有:隆維商行,它生產了法國幾乎全部的鑄鐵;製糖辛迪加幾乎完全控制了法國的製糖市場;聖戈班玻璃總公司也居於絕對的壟斷地位。
辛迪加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關於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而建立的壟斷組織。參加辛迪加的企業,其商品銷售、原料購買,都必須由總辦事處統一辦理。
托拉斯康采恩一般是大銀行
康采恩是由不同經濟部門的許多大企業聯合組成的壟斷組織。參加康采恩的既有單個的企業,又有其他的壟斷組織如辛迪加、托拉斯;既有工業企業,又有商業企業、交通運輸企業以及銀行和保險公司等。其中最大的銀行或企業則是這個龐大復雜組織的核心。康采恩最明顯地表現出帝國主義時期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相結合的特點。壟斷組織形式的不同,主要是由壟斷程度和組織方式的不同決定的。不論何種形式的壟斷組織,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它們憑借在生產和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對國內外廣大無產者和勞動人民進行殘酷剝削和掠奪,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在帝國主義時代,壟斷統治就是通過上述各種不同形式的壟斷組織實現的
❸ 法國有什麼出名的財團
法國的財團
產生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二百個家族」控制了整個法國的國民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約有10個金融集團,目前最主要的是:巴黎荷蘭銀行集團,洛希爾集團和巴黎聯合銀行集團等。美國壟斷資本在戰後也大舉侵入法國。法國壟斷資本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量,除了加速本國大壟斷企業之間的合並以外,還通過同西德等其他西歐國家的大壟斷企業進行超國家的聯合(六十年代以後,這種趨勢更為明顯),來進一步對抗美國壟斷資本的競爭,以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
❹ 世界500強企業:印度7家,德國27家,法國31家,中國和美國呢
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是一個什麼概念,如果一個企業發展成為世界五百強,那麼它在行業中一定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從某種層面來講,它可以代表這個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趨勢。
個人的強大並不叫強大,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是真的強大,我們需要齊心協力共同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助力。需要不斷創新,在心中培養創新理念,激發創新思維,讓創新成為一種意識。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當中生存下來。我國各行各業的人才精英都需要不斷努力和學習,在奮斗中創造價值,助力企業和國家走向更高峰。
❺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主要壟斷企業有哪些還有反應他們對生產力發展作出貢獻的實例、數據。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過渡。隨著世界被列強瓜分完畢,資本主義體系最終確立起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新的發展特點。而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則導致列強爭奪矛盾加劇,最終爆發一戰。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出現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呈現空前活躍的局面,並取得許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學同技術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19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所要求的新技術革命創造了條件。這些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廣泛地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是近代以來科學技術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業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即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2)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建議以【歷史縱橫】《印度工人正在鋪設電纜》為素材,引導學生了解近代電訊業的發生:在這一時期,電訊事業廣泛地發展起來。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作了重要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隨後,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華沙等地相繼成立了電話局。無線電的發明是19世紀末最為重要的技術成就之一。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人馬可尼制出了無線電通訊設備。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3)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 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4)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5)「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教學建議:初中教材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介紹僅限於「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高中教學需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在回顧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壟斷組織的出現。教材從主要介紹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以及壟斷的影響。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教材並未直接說明,可以請學生解答【探究學習總結】中「本課測評」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產業結構側重以及廣度及深度等角度對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2)壟斷的產生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3)「壟斷」的影響 19世紀晚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正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進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夠提供條件,使科學技術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夠較快地運用於生產。托拉斯等高級形式壟斷組織的出現,更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增強,資本主義各國的壟斷資本家從控制國家經濟命脈進而控制國家政權,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以賺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潤。隨著各國壟斷組織的出現,國內市場也相對狹小,壟斷資本家極力到全球各地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形成了國際壟斷集團。代表壟斷組織利益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已被瓜分完畢。 教學建議:關於「壟斷組織的出現」,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答【探究學習總結】的問題,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學習。教學時可以首先讓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思考什麼叫壟斷?什麼是壟斷組織?壟斷組織——大企業之間為控制生產與市場以獲取更大利潤而結成的經濟聯合體。這種控制是通過訂立各種協議規定價格、劃分市場、分配產量來達到目的的。然後再問壟斷是怎樣出現的?有何作用與影響?引入學習內容。教學建議,可指導學生從壟斷組織的出現原因來分析壟斷組織的影響。最好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壟斷組織的出現有何影響?有人說壟斷加劇了競爭,是資本主義走向衰亡的表現,對此你有何評價?評價歷史事件的標准應當是什麼?」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和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第六目世界連成一體。教材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度、廣度、提供的技術進步和物質手段等角度闡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所起的推動作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帶來各國民眾社會生活新變化的同時,也影響到全球人類共同體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第二次工業革命為資產階級「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物質手段,成為將局部性的國際交流推進到全球性的溝通,將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變成互動的、聯成一體的整體性世界的根本動力。19世紀最後30年間,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的經濟有了飛速發展,世界工業總產量增長了兩倍以上。1870~1913年,世界貿易增長了3倍多。在生產力大發展的基礎上,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獲得極大提高,國際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國際間的聯系更趨密切。隨著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壟斷資本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資本輸出成為金融資本向全球擴張的主要經濟手段。相應地,資本主義列強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後將世界瓜分完畢。此時,國際分工達到「世界城市」和「世界農村」的分離與對立的完成階段,形成日漸明朗的分工格局:糧食和原料的生產越來越集中於發展相對滯後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工業生產則集中於工業化程度高、科技先進的歐美和日本諸國。於是,由少數金融寡頭壟斷的統一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最終形成,並且形成「中心一邊緣」的世界經濟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建議組織學生討論「第二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之間的關系。請學生思考:所謂「世界市場」的概念是什麼?它需要什麼條件?(世界市場在廣義上指的是國際間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合,它的出現,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從而引導學生明確兩次工業革命對於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的推動作用。
❻ 分析19世紀末壟斷組織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壟斷組織的概念:壟斷組織,一般是指資本主義大企業間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的壟斷經濟同盟。壟斷組織有多種形式,如卡特爾是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通過簽訂關於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辛迪加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托拉斯是由若干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大企業合並組成的壟斷組織;康采恩是共同依賴某一大金融資本集團的不同經濟部門的大企業、大公司和銀行聯合組成的壟斷組織。不論壟斷組織採取何種形式,它們都是以生產集中,個別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的前提而形成的,卡特爾和辛迪加的參加者雖然在生產上還是獨立的,但它們都是一些大型企業;托拉斯和康采恩則已是大型企業合並組成的規模極大的企業和企業群。因此,壟斷組織既是一種旨在攫取高額利潤的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又是生產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
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1870年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興起,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要求的資本也就越來越多,於是股份公司這種早已出現的集資經營方式開始得到廣泛的發展。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資本與生產迅速地集中了。此外,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生產的集中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早在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歐美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中就已開始出現個別的壟斷組織。1873年的經濟危機使許多中小企業破產,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的集中,於是壟斷組織較多地發展起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地發展起來,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在各國的表現:由於各國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條件不同,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1.美國:美國的壟斷組織主要採取托拉斯的形式,這同美國工業生產的集中程度很高有密切聯系。美國的許多企業是在採用當時最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的,創業之初規模就很大。它們在競爭中擁有優勢,很快擠垮了技術落後的中小企業,把生產集中到自己手中。這樣,同一部門的少數大企業為了壟斷銷售市場和加強競爭能力,又進一步採取合並的形式組成「托拉斯」,確立了它們的壟斷地位。1904年,產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約有1900個,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占工人總數的25.6%,它們的產值占總產值的38%。美國出現的第一個托拉斯是1879年成立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它在建立之初就掌握了全國石油的90%,是美國最大的壟斷組織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美國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04年,美國共有318個工業托拉斯,擁有全部加工工業資本額的40%。美國的各重要工業部門都已被一兩個或少數幾個大托拉斯所壟斷。
2.德國: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僅次於美國。由於德國農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國內市場狹小,它作為較晚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擴大國外市場方面又面臨激烈的競爭,因而解決銷售市場問題十分緊迫。德國雖然也在生產集中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大企業,但還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條件,使得在產品銷售上進行壟斷聯合的「卡特爾」成為德國壟斷組織最普遍的形式。1857年德國出現了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187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卡特爾迅速增加,1879年已有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在19世紀末的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期間,壟斷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05年卡特爾已發展到385個,壟斷組織遍及採煤、冶金、電氣、化學、食品等工業部門。再20世紀初,卡特爾開始向高級形式——擁有統一銷售組織的辛迪加發展。與此同時,在一些主要生產部門還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世紀初壟斷組織已成為德國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1907年,擁有50個工人以上的大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總數占工人總數的39.4%,佔佔有的蒸汽馬力和電力分別高達75.3%和77.2%。特別是重工業和運輸業中,許多往往被一兩個壟斷組織所支配。1910年,萊茵—威斯特法利亞煤業辛迪加的煤產量超過全國的一半以上。德國鋼業聯盟和鐵業聯盟壟斷了全國鋼鐵產量的98%。電氣工業基本上被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兩個集團控制,航運業則集中於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意志航運公司手中。
3.英國: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的發展速度緩慢,占優勢的紡織業等舊工業部門的生產集中程度較低,以及擁有龐大的殖民地為資產階級帶來高額利潤等因素的影響,壟斷化的進程比較緩慢,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也比美、德兩國要低。就壟斷組織的形式而言,由於英國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在銷售方面較少實行聯合的辛迪加和卡特爾。它的壟斷組織一般都是經過激烈的競爭,由若幹家大企業合並改組為大股份公司,並進行一系列兼並活動後形成的生產上的聯合。壟斷組織在各工業部門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業方面,特別是新興工業中發展較快,壟斷程度也較高,並開始出現跨部門的壟斷聯合企業;在輕工業方面,特別是在棉紡和棉織這兩個部門中甚至尚未形成壟斷組織。而在生產比較集中的棉線和染整業中也出現了壟斷組織;為了抵制美國煙草公司的傾銷,英國的制煙大企業也於1900年合並成帝國煙草公司。
4.法國:法國向壟斷階段過渡時,工業生產的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法國中小企業比重很大,工業生產集中程度比較低,因而在壟斷組織的發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國和德國。同時,它也沒有形成某種比較突出的壟斷組織形式,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國都有所發展。法國的壟斷組織首先發生在重工業部門,特別是冶金工業以及與冶金工業密切有關的部門。
5.俄國:俄國資本主義起步雖晚,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開始進入壟斷階段。在俄國,辛迪加成為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這是因為重要工業企業一般都分別掌握在不同國別的外國資本家手中,它們在生產上難以聯合組成托拉斯;而政府的大批訂貨和保護關稅政策,又使資本家爭奪訂貨和國內市場的斗爭異常激烈。於是它們便組成辛迪加加以調節彼此間的矛盾。早在19世紀80年代,俄國就出現了一批壟斷聯合組織。但壟斷組織的廣泛發展是在1900至1903年的危機以後。
6.日本:日本經濟發展水平雖然比歐美先進國家落後得多,但它的近代工業一開始就操縱在得到政府特殊保護與扶持的少數特權資本手中。這類特權資本原來就廣泛從事商業、金融、運輸、工業生產等各個部門的活動,以後它們又在對外侵略戰爭和殖民掠奪中膨脹起來,很快便轉化為壟斷資本。它們大多採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等財閥。
在工業生產集中並形成壟斷的同時,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也達到很高的程度。隨著銀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它們控制了全社會工商業的經營,並在此基礎上開始與工業資本相融合,形成所謂「金融資本」。在比較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德國,金融資本形成的過程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這些國家,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一些資本家缺乏創辦這類企業的資金,於是銀行的貸款成為它們所需要的重要來源,這就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結合。如美國的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銀行集團不僅統治者美國的整個銀行業,還是擁有成百家工業企業的巨頭。
影響:壟斷組織作為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體,必然會帶來停滯和腐朽的趨勢,但作為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它的出現卻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的。
1.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又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壟斷是在競爭中形成的。由於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必然是設備精良、經營管理有方的大企業。它們在發展成為壟斷組織後,使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良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所能提供的條件,使科學技術的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從而取得新的成果,運用於生產之中。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2.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工業產品的增長幅度暫時超過了市場需求的增長幅度,結果導致了價格、利潤的普遍下降以及經濟危機的更加頻繁、深刻和持久。因此,為了擺脫危機,國內同一工業部門的大生產者聯合為一個「托拉斯」,即一個以調節生產為目的的聯盟,他們規定應該生產的總量,在他們中間加以分配,並且強制實行預先規定的出售價格。
3.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級形式的壟斷組織,對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通過企業合並而極大地擴大規模之後,在生產和經營管理方面可以產生如下一些優越性:企業合並後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這就有可能使用那些位置最有利的工廠和最有效率的機器設備來進行生產;大規模的生產可以實行更有效的分工,在不同的工廠里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同時它也能使副產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當一個托拉斯擁有生產同一產品的許多工廠時,就可以通過對各家工廠進行仔細的比較,發現既節約又效率高的生產方法;通過許多企業的合並,可以取消重復的高薪職位,以減少行政費用,並獲得最有才乾的技術專家和經營管理人員;如果托拉斯進一步實行縱向聯合,不僅控制生產,而且控制原料資源和加工以及產品的銷售,就可以進一步改善企業的經營,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4.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在經濟上開始成熟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壟斷並不意味著完全排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競爭仍然是生產發展的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壟斷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沒有使經濟發展的速度放慢,反而使它加快了。20世紀初,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很高的美國和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其工業生產的年平均率分別為4.8%和4.2%。相對緩慢的英法兩國也分別為1.4%和3.3%。
壟斷組織雖然有促進生產發展的積極一面,但是它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1.壟斷組織壟斷市場、壟斷價格,勢必降低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壟斷組織的形成,意味著加強對於勞動人民的掠奪。
2.壟斷資本的形成,就是大生產吞噬小生產的結果,其間充滿了暴力、欺詐的行為及種種卑鄙丑惡的手法。
3.壟斷組織的形成,必然伴隨者食利階層的出現,他們靠海外投資及向外國放貸(如法國對俄國的貸款),坐享超額利潤及高利息收入,因而成為游手好閑的寄生蟲階層。
4.壟斷組織推動了殖民擴張。它不僅繼續要擴大商品銷售市場及原料供應地,而且也要求擴大資本輸出地,因此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國家、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5.壟斷資本是戰爭的根源。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必然導致它們之間的爭霸,不可避免地導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夠全面了吧?!
❼ 法國國家航空宇航公司的介紹
法國國家航空宇航公司Société Nationale Instrielle Aerospatiale,Francais,法國宇航工業最大的公司,國家壟斷資本企業。根據法國政府的決定,於1970年1月1日成立,由南方飛機製造公司、北方飛機製造公司和彈道導彈研究製造公司合並組成。由政府控制資本和經營。總部設在巴黎。
❽ 雷諾公司簡介
雷諾汽車公司是法國第二大汽車公司,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創立於1898年,創始人是路易·雷諾。而今的雷諾汽車公司已被收為國有,是法國最大的國營企業,也是世界上以生產各型汽車為主,涉足發動機、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機床、電子業和塑料橡膠業的壟斷工業集團。公司總部設在法國比楊古,懂事長為喬治·貝斯,雇員總數為22萬人,汽車年產量達205萬輛。
雷諾公司第一次大發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為軍隊生產槍支彈葯和飛機,並設計出輕型坦克車,使雷諾公司大發戰爭財。戰爭結束後,公司裝向農業機械和重型柴油汽車生產,其柴油機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二戰期間,雷諾公司為德國法西斯效勞,為德軍提供大量坦克、飛機發動機和其他武器。因而戰爭結束後,雷諾公司被法國政府接管,路易·雷諾被逮捕。戰後,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雷諾公司進入了第三次大發展的時期。公司利用國家資本,兼並了許多小汽車公司,並發揮了雷諾公司的技術潛力,開發出多品種汽車新產品。
雷諾集團本身有機床、自動化和電子分公司,因而雷諾的機械設備非常先進,自動化程度很高。電子技術成果能較快地應用在汽車上,也使雷諾公司在汽車高技術上佔有優勢。
雷諾汽車公司汽車產品十分齊全,除小客車和載貨車外,各種改裝車、特種車應有盡有,在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中也是獨此一家。公司下分小轎車、商用車、自動化設備以及工業產品四個部,統管國內外所有的子公司。
雷諾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是被譽為法國汽車工業之父的路易·雷諾。1877年他誕生在一個從事布匹生意的富商家庭。公子哥兒的生活習氣使他在學業上一事無成。但他對機械的嗜好和極強的動手能力,為他未來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雷諾21歲時脫下軍裝回到家裡。服兵役時他在機械上的小發明已使他初露鋒芒。一天他突發奇想,把自己那輛帶拖斗的摩托車發動機拆下來,用鋼管焊成一個底盤,再配上減振器、離合器、轉向器、制動裝置,當然還有他的專利發明——變速箱和直接傳動系統,第一輛雷諾a型汽車就問世了。1899年聖誕節,他興致勃勃地請朋友們來參觀他的傑作。出乎意料的是當場竟有12人向他預購此車,而他的初衷只是想自己享用這一勞動成果。
一花引來萬花紅。這種重250千克、最高時速為50公里的雷諾a型汽車,吸引來源源不斷的定單。一直無正當職業的雷諾,此時才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生產汽車。於是他親自設計。讓他的兩位哥哥投資並參與管理。雷諾兄弟有限公司成立了。兩年後,年產量達到180輛。為了提高知名度,雷諾兄弟駕駛著自己製造的汽車參加巴黎市郊的汽車比賽。多次冠軍得主的成績使雷諾車名揚四海。到30年代,雷諾汽車公司已生產了290多種型號一百多萬輛汽車,成為世界上有名的大汽車公司之一。
❾ 當代法國有哪些領先世界的工業成就
六,法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與美國並列的軍事工業體系完備的國家。從坦克到大炮,從飛機到艦艇,從常規武器到核武,法國均具備先進的生產系統和很強的生產能力。法國是目前世界上除美國外唯一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