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豆剛到傳入法國時人們為什麼不敢種植
土豆剛傳入法國,當時的法國人民對於這種之前從未見到過和聽說過的食物自然就會感到好奇,但是又不放心,怕這種食物對人的身體有害,而且當時的法國受歐洲一些事情的影響比較注重黃金那些財富,對土豆這種東西完全提不起興趣,更何況加上宗教的一些宣傳,使得人們更加害怕土豆。
野生的馬鈴薯毒性較高,茄鹼中毒會導致頭痛、腹瀉、抽搐,昏迷,甚至會導致死亡。其品種上比較特殊與罕見,起初,由於馬鈴薯不是種子植物,不同於歐洲原有作物,歐洲農夫對於這種外來作物完全提不起興趣,甚至認為它是發燒的誘因、催情的食物。
2. 原產地在安第斯山脈的農作物有( )、( )、( )。
玉米 紅薯 土豆
Sara——玉米,就是你平時吃的苞谷、棒子,典型的「泛美作物」~~
Papa——馬鈴薯,願意叫它土豆、地蛋都行,不過這確實是最地道的安第斯原產、由當地土著培育的主食農作物!
Apichu——甘薯,另一種在美洲原產地沒受到重視,卻在中國充分發展的農作物,甚至在秘魯這原產地上,現在種的甘薯也都是打中國引進的
Purutu——菜豆(特指),在中國俗稱「芸豆」「四季豆」,其實吃法一般也和原先在美洲不大一樣的。
Uchu——辣椒,大家都知道辣椒原產於美洲,而且也和玉米一樣屬於「泛美作物」。
Sapallu——筍瓜,是南瓜的一種,南瓜也屬於「泛美作物」,而產於安第斯這種果實特別大的就是筍瓜。
Inchik——花生,它確實是原產於熱帶美洲的,但後來卻在中國興盛了起來~~
3. 為什麼快餐店薯條英文叫「French fries」,和法國有什麼關系嗎
炸薯條是最常見的快餐之一,從美國和歐洲逐漸流行起來,現在風靡全球。很多人知道炸薯條在英語中是「薯條」。
例如,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士兵在比利時吃這種炸薯條,他們認為這是炸薯條,所以他們稱之為炸薯條。雖然「炸薯條」的確切來源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炸薯條」確實與法國無關。
美國人希望取消所有與法國有關的名字,甚至建議把「炸薯條」改為「自由」
4. kidney bean同French bean的區別。二者同譯為芸豆、四季豆。
kidney bean: the common bean plant grown for the beans rather than the pods (especially a variety with large red kidney-shaped beans). large dark red bean; usually dried.
French bean: very small and slender green bean.
前者應該是產於美國的深紅色的干豆,後者是產於法國隊綠色小豆。沒吃過還真是不能清楚地了解。
5. 菜豆一詞的來源
菜豆(Phaseolusvulgaris,即普通豆)原產於中美和南美,其重要性僅次於大豆。收獲種子或食用嫩豆莢的品種都有。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俗名∶法國豆、四季豆、腎豆等。但腎豆一詞在美國專指一個外形似腎,紅色、深紅色或白色的種類。一些菜豆品種僅栽培以收獲其乾燥種子,一些種類用以收取未成熟的可食莢果,另一些則收取成熟及不成熟種子。巴西、中國和美國菜豆種子的產量佔世界產量的1/3以上。在拉丁美洲和克里奧爾人(Creole)的菜餚中占重要地位。
6. 法國小農經濟現在還有沒有
法國小農經濟為什麼會長期大量存在
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中提到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並對法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造成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大革命時期頒布的法令和拿破崙頒布的《民法典》,為法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大量存在提供了政治、法律保障。在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專政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使農村中的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民公會頒布的法令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並按當地人口分配農村公有土地,使法國廣大農民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這樣,在全國范圍內大量廣泛地建立起小土地所有制,造成了小農經濟的普遍存在。拿破崙上台後,又頒布《民法典》,使在大革命中「新建立的小農土地所有製得到法律上的保障」。也就是說,法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大量存在具有法律依據。
第二,農村中異常猖極的高利貸活動,為法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大量存在提供了經濟庇護。大革命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法國小農並未擺脫貧困、破產的命運。在19世紀中期以前,幾乎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小農戶淪為無產者,更多的小農則瀕於破產,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盡管破產的現象非常嚴重,法國的小農經濟並沒有被摧毀。這主要是因為「法國農村中猖獗異常的高利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小農與土地分離的過程」。貧困的農民以土地作抵押向高利貸者借款,本來就是竭力保存自己的小塊土地。而當小農不能清償債務時,高利貸者寧願把已經破產而不能清償債務的農民仍然留在土地上,讓破產的農民繼續租種,以便繼續吮吸他們的膏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雅各賓派雖然比較徹底地鏟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礎,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小農土地所有制,但是,雅各賓派卻保留了革命前半封建的「對分制」地租。這種高額地租使土地分散出租比集中經營資本主義大農場更為有利可圖。同時,由於法國的銀行利息和工業利潤都很高,高利貸者往往把從地租收入中積累起來的資本投放到銀行和工商業中去,變成坐收地租和坐食利息的雙料寄生蟲,而不願去經營資本主義大農業。這就使得法國的小農土地所有製得以長期大量保存下來。
第三,中小企業的長期大量存在,為法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大量存在提供了勞動力保證。19世紀60年代,法國工業生產雖然居世界第二位,工業中雖然也出現了不少千人以上的大企業,但中小企業仍占很大比重。全法國有75%的企業是只有10名以下工人的小企業,將近60%的工人都從業於這些小企業。而且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手工工場,這些手工工場平均只有工人1.7名。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由於資本大量輸出和對德巨額賠款,影響到工業中採用新技術和更新設備所需的資金,中小企業大量存在的狀況得不到改變。到19世紀末,法國工業的大多數還屬於工人不足100名的小型和中型企業。紡織工業是法國最主要的工業部門,而紡織部門又多半使用女工和童工。因之,喪失土地的農民不能被工業部門充分吸收。加之拿破崙訂立的所謂「工人手冊制度」繼續有效(這種手冊由僱主保管,工人沒有這種手冊到哪裡都找不到工作)。這就為資本家迫害和刁難工人提供了一種合法依據。有的資本家不給被解僱的工人或是主動辭職的工人簽發手冊。從而,在工業和農業領域形成了大量潛在的過剩人口,他們也不得不忍受高額地租的剝削,租種一小塊土地來養家糊口。
此外,由於人口不斷增長,農民的土地也日益分成更小塊,而出現新的小農戶和細小農戶。所以,直到19世紀後半期,法國的小農經營不僅在農業中占絕對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有所增加。1862年,法國佔有土地1~10公頃的小農戶有244萬個,1882年增為266萬個,另外還有佔地不到1公頃的細小農戶有220萬個。到1893年,佔地不足5公頃的小農戶有400萬個,占農戶總數的71%。
總之,法國的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結果。
7. 二戰法國為什麼投降了,而英國沒有
1、法國投降的原因
①戰爭准備嚴重不足,大部分軍隊匆忙徵集
德軍佔領了波蘭以後,沒有繼續進攻東方的蘇聯。德軍主力開始掉頭進攻西歐各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政府頓時開始手忙腳亂。由於法軍兵員嚴重不足,法國臨時徵集了150萬士兵,其中大部分都是農民。
這些新徵集的士兵在軍事訓練上嚴重不足,在裝備上的差距更加明顯。由於法國沒有制空權,在德軍閃擊戰的進攻之下,法軍一敗再敗。士兵的戰斗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走向,而法軍與德軍在普通士兵上的差距十分明顯。
②法軍內部矛盾重重,發生了嚴重的決策失誤
按照法國的實力,原本不至於敗得這么慘。但是法國指揮機構內部矛盾重重,這極大的限制了法軍戰術上的靈活性。法國為了防止德國的進攻,在邊境上修了一條漫長的馬奇諾防線。
從戰術上的角度來說,這條防線是相當完美的。但是前提是德軍必須進攻這條防線,只可惜德國人沒有那麼傻。德軍出動了一部分力量進攻比利時,使英法聯軍誤認為德軍要採用一戰時期的策略借道比利時、進攻法國。英法兩國果然上當,英法兩軍主力進駐比利時抗擊德軍。但是真正的德軍主力卻穿越阿登森林直逼法國境內,德國的戰略欺騙成功了,法國境內的兵力十分空虛。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_網路
8. french bean是豆角嗎翻譯說是四季豆,我看圖和豆角長得一樣。
豆角們的總稱應該是豇豆,又分了不同的長 短豆角 四季開花結的四季豆 刀豆 蛇豆 梅豆等很多品種
9. 為什麼有人說法國的領土面積比德國大,實力卻不如德國呢
首先,法國領土面積大,但是人口卻比德國少,如果有戰爭的話,德國人多勢眾呀;其次,沒有哪個國家論實力的時候,只因為領土面積大就被劃分為實力強大的國際;最後就是法國是個追求浪漫的國家,感情多餘理性,不太會追求我們所謂的實力。
再來就是法國這個熱愛浪漫和自由的國家,一直是歐洲的上流社會,思想和行為都不是能組建鐵血部隊的形象,而且他們更喜歡在時尚方面引領潮流,而非軍事。
即便如此,法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政治影響力絕對是超過德國的。在裝備上,法國擁有核動力航母,又有核武器的傍身,保護自身的安全還是沒有問題的。
10. 法國為什麼輸得那麼慘
法國隊,群龍無首導致失敗
6月17日,法國隊球員埃夫拉賽後失落離場。當日,在南非波羅瓜尼舉行的南非世界盃A組第二輪比賽中,法國隊以0比2負於墨西哥隊。新華社記者李尕攝
在近二十多年中,法國隊征戰世界盃的表現和戰績一直忽好忽壞、忽冷忽熱,一次大捷之後必然相隨一次潰敗,反之亦然。1986年世界盃,法國隊點球勇克如日中天的巴西隊,進入四強,而此後兩屆世界盃乾脆連入場券都無法拿到。1998年,借東道主之利,闊別世界盃12年的法國一舉奪冠,成為世界盃冠軍俱樂部新成員。而2002年,衛冕者法蘭西居然連小組一關都未闖過。到2006年,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法國隊跌跌撞撞地闖入了決賽。如果不是齊達內那一記「世紀頭槌」,法蘭西再加一顆星又有何難!
按此軌跡推算,亞軍法國隊南非世界盃必然走不多遠。果然,繼首輪平庸地戰平烏拉圭之後,法國隊今天以0:2負於從未輸過的墨西哥隊,真是宿命難遁,天意難違!
法國人崇尚自由和浪漫,體現在足球上就是靈巧、優雅的歐洲拉丁風格。表現出色時的法國隊,踢球如同在綠草地上寫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他們也許不如德國隊嚴整,不如義大利隊堅固,但卻彈性十足,在舞步中化險,在優雅中出刀,一劍封喉。但正如法蘭西民族需要一個拿破崙式的強悍領袖一樣,法國足球也一直渴望一名精神領袖、中場大師。有普拉蒂尼,法國隊就是歐洲冠軍;有齊達內,法國隊就是世界冠軍。沒有領袖,德國隊依然所向披靡,義大利隊仍可屹立高山。但法國隊沒有領袖,卻什麼都不是,能在一夜之間從一個超級強隊淪落為二流甚至三流球隊。今天,一盤散沙的法國隊再次印證了這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