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二戰時法國會敗得這么快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雙方面的,法國的敗是一方面,德國的勝是另外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德國一戰前有個總參謀長叫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他制定過施里芬計劃,以炮兵強大的火力引導步兵作戰,六個星期搞定西線,然後揮師東進。
施里芬計劃實際上就是早期的閃擊戰思維,快速出擊,以強大火力迅速打垮敵人,只不過那個時候最猛的武器就是炮兵。後來的一戰和二戰讓我們看到了,德國確實是這么打的,軍隊建設也圍繞著這個計劃建設的,所以德國早就有準備。
馬奇諾防線的宏大讓法國極端的不安全感變成了極端的安逸,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法國沒有修防線,因為法國覺得即便是德國人打過來也有比利時作為緩沖擋一擋,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調兵。可是德國人的打法是閃擊戰飛機加坦克快速推進,法國人估計的是步兵行進速度,因為這個時候坦克誕生才沒多久,在很多國家軍隊里,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作戰的意識還沒有形成,所以法國作戰思想落後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為進攻以前,德國軍隊里也曾為了該不該用坦克作為主要作戰力量使用進行過大辯論,一些年紀大的將軍認為它只適合當作移動的火炮用。
法國軍隊的作戰思想落後於德軍,加上過度依賴馬奇諾防線,讓法軍在德軍面前顯得異常脆弱,飛機坦克成為戰爭主力使戰爭更需要機動性,可是一條龐大的防線把幾十萬大軍死死地釘在這動彈不得。德軍的順利和法軍的無力更讓雙方軍隊的士氣一個更高漲一個更低落。
『貳』 在二戰的時候,為什麼法國會輸得如此之快
在一戰結束以後,法國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崛起。
所以在巴黎和會中,法國主要目的就是削弱德國,還有就是奪取更多的賠償。只可惜,削弱德國的想法,沒能實現。
而後,法國為了防德軍入侵,所以在自家的東北邊境地區修建了一條防線。
其實,自普法戰爭開始,德國就經常通過洛林進攻法國,由於德軍的入侵,嚴重威脅到法國北部的工業重鎮的安全。所以,為了抵禦德軍,法國就想要修建一條防線,用來確保自家邊境的安全。
最後,當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法國人還傻傻的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他們甚至還以為德軍會從防線那裡入手。
只可惜,德國不傻。他們從比利時那裡入手,直接繞過防線,進入法國北部,對法國發動閃電戰。由於德軍突然襲擊法國背部,這條防線,也就徹底的失去作用了。
而法國本土面積不大,腹地不深。
另外,在當時,法國的工業基地被德國佔領了,再加上法國在戰爭初期,通過敦刻爾克,撤離大量軍隊。雖然在法國本土,還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但是如果組織起來如和德國硬碰硬的話,勝算不大。畢竟,大部分國土被德國佔領了,軍隊也沒辦法進行補給。如果繼續打下去,被全殲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法國沒辦法,只能投降。
『叄』 二戰法國迅速失敗的原因,越詳細越好
法國戰敗投降的主要原因:
一、法國堅信一戰期間陣地戰勝利的戰爭經驗,軍事思想嚴重守舊落後,「在軍事上採取了保守落後的戰略戰術」。對大規模使用裝甲兵和航空兵的合成作戰熟視無睹,結果法軍不能抵擋德軍的強大攻勢。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對德國裝甲部隊的「閃電戰」認識不足,對德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
二、」法國的不幸是政治上長期掌握在綏靖主義手裡「。法國追隨英國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就是在大戰爆發德軍主力向東進攻波蘭的時候,沒有在西線向德軍發動進攻支援波蘭,錯過了有利的戰爭時機。
三、法國上層從政府到統帥部充滿失敗主義情緒與軍隊士氣低落。
總之,法國的政治、軍事、精神等綜合因素決定了迅速戰敗投降。
『肆』 二戰中法國為什麼戰敗
法國不算是戰敗國~~~
一戰的戰敗國是同盟國的: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
二戰的戰敗國是軸心國集團:德國、日本、義大利和他們的仆從國: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樂巴尼亞、泰國。
二戰結束時代表法國受降的是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自由法國也是其它盟國承認的法國的合法政權,所以法國不算是戰敗國。也就想當於法國國土淪陷但是仍有一個合法的法國政府堅持與軸心國戰斗。
『伍』 二戰法國戰敗最重要的原因
號稱歐洲大陸第一陸軍強國的,擁有300萬陸軍的,是世界坦克的初始國之一,空軍的初始國之一,世界第二號殖民帝國的法國在二戰中被綠色計劃輕一打敗,原因如下
1一戰後,法國作為戰勝國,獲得了巨大利益,國際威望提升,由此驕傲情緒上升,忘記了德國的實力,沒有加緊機械化國防的建設
2太相信東北部的馬奇諾防線,以為世界大戰將向一戰的方式展開,軍事思想嚴重落後。
3綏靖政策,容忍納粹德國撕毀凡爾塞條約,沒有制止,簽訂的慕尼黑條約,納粹野心大長。
4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後,沒有主動出擊,致使德國有了喘息機會。
5德軍攻入法國後,沒有頑強抵抗,過早的投降。
謝謝
『陸』 法國在一戰表現不錯」到了二戰為什麼會不堪一擊
法軍在二戰中的表現雖然還算不上是「不堪一擊」,但至少在二戰初期很糟糕卻也是事實~
個人認為這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一戰後,法國認為德國是戰敗國,且其受到多國(各種條約的)制裁和限制,很難再較短時間內「東山再起」,所以放鬆了警惕;二是法國也跟其他西方列強一樣,在二戰爆發前,試圖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先去對付蘇聯),所以在戰爭准備上並不充分;三是法國的軍事思想在一戰後一直停滯不前,幾乎沒有什麼發展。而德國卻「痛定思痛」,在戰略、戰術上敢於標新立異,比如將裝甲部隊集中使用、創造出了「閃電戰」等全新的戰法。這些「新玩法」一旦付諸實施,可謂是令法國措手不及、瞠目結舌!~四是法國斥巨資打造的(主要用來防範德國的)「馬奇諾防線」在實戰中形同虛設。德軍繞過「馬線」,直驅法國心腹之地,導致法軍瞬間崩潰!~
『柒』 二戰時法國戰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戰法國戰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戰結束的時候,由於法國和協約國其他主要成員為了從德國榨取更多的利益,簽訂了苛刻的《凡爾賽條約》,導致戰後德國強烈不滿。德國在戰後涌現出了極端主義思潮,特別是在1930年代初的大蕭條下,為了生存,德國不得不讓極端主義上台,並走上擴張路線。
其次,法國在開戰前,外交上執行綏靖政策,在德國吞並奧地利、捷克、波蘭、北歐的時候都沒有任何的表示,讓德國輕而易舉獲得了大半個歐洲。在軍隊實戰經歷豐富了之後,於是就入侵了法國。
最後,法國的作戰思想比較差,法國的軍備武器其實並不比德國差,但是法國的作戰思想還停留在歐洲的老一套,最關鍵是德國出奇招,從阿登森林發動進攻,然後法國就悲劇了。
『捌』 二戰中法國迅速敗亡的原因
1.法軍在一戰中損失慘重,未能及時恢復過來,之後又遭遇經濟危機的影響
2.人民疲於應戰,採取消極抵抗的政策
3.把軍事重點關注在戰事防禦上,花費大量資金在馬奇諾防線
4.德國積極對戰,德國軍民懷著一戰失敗後的打擊與壓力,軍氣大振
『玖』 二戰法國敗給德國的原因
1、原因
①法國國民士氣低落,無心應戰,軍隊戰鬥力較德軍而言堪稱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②(較其德國而言)法國軍事理論過於落後。在法蘭西戰役中法國仍沿用了一戰的陣地戰、防禦戰,而且盲目依賴馬奇諾防線,完全忽略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軍事技術和戰術思想的進步。而這次戰役中,精明的德軍實行了閃電戰,即各兵種立體式配合進攻,對敵軍進行突然毀滅。
③二戰時法國將領過分輕敵。
2、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3、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以軍事科技的發展為中介,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極大地釋放出來,戰爭的破壞力空前增大、戰爭手段空前增多、戰爭樣式空前豐富、戰爭空間空前廣闊。人類的戰爭活動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覺、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拾』 二戰法國的敗因
分析一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最根本的原因,德國綜合國力遠不及對手。看看二戰前的歐洲地圖,德國的版圖實在小得可憐,而且殖民地早被瓜分一空。屬於典型的沒地、沒錢、沒資源、沒人口國家。沒地,就沒有戰略空間;沒錢,就難以長期供養龐大的軍隊;沒資源,就不可能生產出數量龐大的裝備;沒人口,軍隊拼完了就沒法補充。所以,德國的國情決定了他一旦出手,就停不下來,必須連續作戰,才能以戰養戰,以對付更強大的敵人。這個更強大的敵人是誰呢?美國和蘇聯。即便是德國擴張到頂峰時期,佔領了歐洲一大片的土地,其綜合國力也遠不如美蘇兩國。看看下面的數據,是多麼觸目驚心:
美國的生產力就不說了,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何況美國的生產力大部分還放在最燒錢的海軍上,二戰期間,美國一共生產了131艘航母、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355艘驅逐艦、498艘護衛艦、203艘潛艇,其他國家加起來也沒這么多啊。
蘇聯更不用說了,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所以即使是純粹拼消耗,蘇聯也足夠把德國拖垮。其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軍備生產也從未落下,每年可以生產3萬輛坦克,1萬架飛機。
德國根本沒法和上面兩個國家比,即使是生產能力開到最大,也不過年產幾千輛坦克和幾千架飛機,根本經不起消耗。
2. 德國的擴張速度太過迅猛,進攻方向太多,已經突破了其國力的許可范圍。一開始德國的戰略方向還是狠明確的,先打下波蘭、丹麥和挪威,然後集中力量在法國和低地國家與盟軍決戰。然而希特勒被迅速滅亡法國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以為德國真的到了戰無不勝的地步,從此德國的戰爭步伐愈加緊湊。不列顛空戰的失敗,沒有把希特勒敲醒;反而使他將目光轉向了東方。於是德國又陷入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而且還不止兩線。北海和大西洋上,德國的潛艇一直在進行破交作戰;北非戰場,被義大利拖下了水;後來盟軍又在義大利登陸,於是分兵救義大利。結果,同時在這么多方向用兵,本來就不多的軍隊,更顯得捉襟見肘,所以德國的軍隊從來就不夠用,即使再精銳,也被拖垮了。
3. 科技實力落後。事實上德國的科技實力是走在前列的,但是關鍵的幾項科技,可以改編戰爭的進程。比如,雷達技術的落後,使德國在不列顛空戰慘敗。還有更重要的一項技術,保密技術,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使其在保密與情報工作上存在嚴重的失誤,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主動權輕易就丟失了。
4. 選擇的盟友實在是丟臉。日本先不說,就說義大利,有句話說得好,義大利軍隊的實力總是跟不上其領袖的野心。法國被德國打得都快亡國了,幾個邊防師硬是頂住了意軍的幾十萬人;北非戰場,意軍幾十萬人居然被3萬英軍打得潰不成軍;地中海戰場,明明大占優勢的義大利海軍,面對弱勢的英國地中海艦隊,居然不敢出戰,硬是給英國扼守住馬爾他島,成為北非戰場災難的根源。德國有這樣的盟友,還不如沒有。
5. 軍事行動多次犯嚴重錯誤。這個就多得去了,比如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放走了30多萬英法軍隊;比如希特勒擅自修改巴巴羅薩計劃,抽調中央集團軍的坦克軍南下,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比如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給德國軍隊帶來滅頂之災。還有很多事例,都說明了希特勒盲目插手軍事的嚴重後果。
6. 德國的種族政策,使其大失人心,給對手大肆宣傳的機會,憑空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比如德軍剛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聯的少數民族還視其為解救者,結果納粹分子實在做的太過分,硬生生的把這些人都推到蘇聯那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