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國王列表
http://ke..com/view/1247919.htm
這里有。
B. 法國有幾個皇帝
加洛林王朝(843年-987年) 843年8月簽訂的《凡爾登條約》將統一的法蘭克帝國一分為三,禿頭查理分得西部,稱西法蘭克王國,被視為近代法國的前身,從此開始加洛林王朝西法蘭克支系的統治。再次統一法蘭克帝國的胖子查理被廢後,西法蘭克王位輾轉於加洛林與卡佩兩大家族,直到加洛林末代國王路易五世駕崩,加洛林王朝最終被卡佩王朝取代,西法蘭克王國也隨之被法蘭西王國取代。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查理二世(禿頭王)CharlesII(leChauve) 843年8月(西法蘭克建國) 877年10月6日(駕崩)
路易二世(口吃者)LouisII(leBègue) 877年10月6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879年4月10日(駕崩)
路易三世LouisIII 879年4月10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882年8月5日(駕崩,無嗣)
卡洛曼二世CarlomanII 879年4月10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884年12月6日(駕崩,無嗣)
查理三世(胖子王)CharlesIII(leGros) 884年12月6日(王侄卡洛曼二世駕崩無嗣而繼位) 888年1月13日(被廢)
厄德一世EudesIer 888年2月29日(貴族推舉而繼位) 898年1月1日(駕崩,無嗣)
查理三世(糊塗王/單純王)CharlesIII(leSimple) 898年1月1日(先王路易二世幼子,厄德一世駕崩無嗣而繼位) 922年6月30日(被廢)
羅貝爾一世RobertIer 922年6月30日(先王厄德一世之弟,貴族推舉而繼位) 923年6月15日(駕崩,無嗣)
拉烏爾一世RaoulIer 923年6月15日(岳父羅貝爾一世駕崩無嗣而繼位) 936年1月14日(駕崩,無嗣)
路易四世(海外歸來者)LouisIV(d'Outremer) 936年6月19日(先王糊塗查理之子,拉烏爾一世駕崩無嗣而繼位) 954年9月10日(駕崩)
洛泰爾一世LothaireIer 954年9月10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986年3月2日(駕崩)
路易五世(懶王)LouisV(leFainéant) 986年6月8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987年5月22日(駕崩,無嗣)
卡佩(即於格一世)及其男系後代從987年開始統治法國直到1792年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歷時800多年,而1814年至1848年更成功地復辟了兩次(見波旁復辟)。1328年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絕嗣,之後其兩大支系瓦盧瓦王室和波旁王室相繼統治法國,但一般把它們與卡佩王朝的直系區別開來而分別叫做瓦盧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本段僅列出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諸王。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於格一世·卡佩HuguesIerCapet 987年7月3日(路易五世駕崩無嗣,貴族推舉而繼位) 996年10月24日(駕崩)
羅貝爾二世(虔誠者)RobertII(lePieux) 996年10月24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031年7月20日(駕崩)
於格二世(大帝)HuguesII(leGrand) 1017年6月19日(被父王立為共治者) 1025年9月17日(駕崩)
亨利一世HenriIer 1031年7月20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060年8月4日(駕崩)
腓力一世PhilippeIer 1060年8月4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108年7月29日(駕崩)
路易六世(胖子王)LouisVI(leGros) 1108年7月29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108年7月29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路易七世(年輕的)LouisVII(leJeune) 1137年8月1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180年9月18日(駕崩)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9]PhilippeIIAuguste 1180年9月18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223年7月14日(駕崩)
路易八世(獅子王)LouisVIII(leLion) 1223年7月14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226年11月8日(駕崩)
路易九世(聖王)(Saint)LouisIX 1226年11月8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270年8月25日(駕崩)
腓力三世(勇敢者)PhilippeIII(leHardi) 1270年8月25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285年10月5日(駕崩)
腓力四世(美男子/公正王)PhilippeIV(leBel) 1285年10月5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314年11月29日(駕崩)
路易十世(吵架王/頑固者)LouisX(leHutin) 1314年11月29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316年6月5日(駕崩)
約翰一世(遺腹子)(未實際統治)JeanIer(lePosthume) 1316年11月15日(父王駕崩,作為遺腹子一出生就繼位) 1316年11月20日(駕崩,無嗣)
腓力五世(高大的)PhilippeV(leLong) 1316年11月20日(王侄約翰一世駕崩無嗣而繼位) 1322年1月3日(駕崩,無嗣)
查理四世(美男子/公正王)CharlesIV(leBel) 1322年1月3日(王兄駕崩無嗣而繼位) 1328年2月1日(駕崩,無嗣)
瓦盧瓦王朝(1328年—1589年) 由於卡佩王朝直系的末代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堂兄瓦盧瓦家族的安茹伯爵腓力繼位,是為腓力六世,開始了卡佩王朝瓦盧瓦支系的統治,又稱瓦盧瓦王朝,而該王朝又分為瓦盧瓦嫡系、奧爾良支系和昂古萊姆支系。 瓦盧瓦嫡系(1328年—1498年) 瓦盧瓦王朝嫡系即瓦盧瓦王室,由腓力六世建立,至查理八世死後無嗣,王朝轉入奧爾良旁系。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腓力六世(瓦盧瓦家的,幸運王)PhilippeVI(deValois,leroitrouvé) 1328年2月1日(堂弟查理四世駕崩無嗣而繼位) 1350年8月22日(駕崩)
約翰二世(好人)JeanII(leBon) 1350年8月22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364年4月8日(駕崩)
查理五世(英明王)CharlesV(leSage) 1364年4月8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380年9月16日(駕崩)
查理六世(被喜愛者,瘋王)CharlesVI(leBien-Aimé,leFol/leFou) 1380年9月16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422年10月21日(駕崩)
查理七世(勝利王,忠於職守者)CharlesVII(leVictorieux,leBien-Servi) 1422年10月21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461年7月22日(駕崩)
路易十一(謹慎者,蜘蛛王)LouisXI(lePrudent,l'universellearagne) 1461年7月22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483年8月30日(駕崩)
查理八世(和藹的)CharlesVIII(l'Affable) 1483年8月30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498年4月7日(駕崩,無嗣)
瓦盧瓦-昂古萊姆旁系(1515年—1589年) 法王路易十二死後無嗣,王位轉入他的堂侄兼女婿、昂古萊姆伯爵弗朗索瓦手中,是為弗朗索瓦一世,開始了卡佩王朝瓦盧瓦王室昂古萊姆旁系的統治。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弗朗索瓦一世(昂古萊姆的,文藝之父和復興者)FrançoisIer(deAngouléme,lePèreetRestaurateurdesLettres) 1515年1月1日(岳父路易十二駕崩無嗣而繼位) 1547年3月31日(駕崩)
亨利二世HenriII 1547年3月31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559年7月10日(駕崩)
弗朗索瓦二世FrançoisII 1559年7月10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560年12月5日(駕崩)
查理九世CharlesIX 1560年12月5日(王兄駕崩無嗣而繼位) 1574年5月30日(駕崩,無嗣)
亨利三世HenriIII 1574年5月30日(王兄駕崩無嗣而繼位) 1589年8月2日(駕崩,無嗣)
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 法王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無嗣,王位由他的妹夫、波旁家族的那瓦爾國王亨利三世繼承,是為法王亨利四世,從此開始了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波旁支系的統治,又稱波旁王朝,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之後兩次復辟(見波旁復辟),最終被七月革命推翻,王位轉入奧爾良旁系。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亨利四世(那瓦爾的,大帝)HenriIV(deNavarre,leGrand) 1589年8月2日(大舅子亨利三世駕崩無嗣而繼位) 1610年5月14日(駕崩)
路易十三(英明王)LouisXIII(leJuste) 1610年5月14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643年5月14日(駕崩)
路易十四(大帝,太陽王)LouisXIV(leGrand,leRoiSoleil) 1643年5月14日(父王駕崩而繼位) 1715年9月1日(駕崩)
路易十五(被喜愛者)LouisXV(leBien-Aimé) 1715年9月1日(曾祖駕崩而繼位) 1774年5月10日(駕崩)
路易十六(殉教王)LouisXVI(leRoi-Martyr) 1774年5月10日(祖父駕崩而繼位) 1792年8月10日(被廢)
路易十七(未實際統治)LouisXVII 1793年1月21日(被廢的父王駕崩而被保皇派推舉繼位) 1795年6月8日(駕崩,無嗣)
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拿巴皇朝,1804年—1814年)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府的第一執政、波拿巴家族的拿破崙·波拿巴稱「法國人的皇帝」,是為拿破崙一世,開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拿巴皇朝的十年統治,後在萊比錫戰役中敗於第六次反法同盟聯軍,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復辟。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拿破崙一世(大帝)NapoléonIer(leGrand) 1804年5月18日(稱帝) 1814年4月11日(退位)
波旁王朝,首次復辟(1814年) 拿破崙一世退位後,被處死的路易十六的弟弟、早已自稱為王的路易十八在反法同盟聯軍的護送下回到法國。此為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波旁支系或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不久拿破崙回巴黎復位重建法蘭西第一帝國(即百日王朝),路易十八再次逃亡國外。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路易十八LouisXVIII 1814年5月2日(拿破崙一世退位,被波旁黨和反法同盟推舉繼位) 1815年3月13日(拿破崙一世復位)
法蘭西第一帝國復辟(波拿巴皇朝首次復辟,百日王朝,1815年) 百日王朝時期,被囚禁的前法皇拿破崙一世從厄爾巴島出逃,率軍登陸法國,入首都巴黎重建法蘭西第一帝國,趕走波旁王朝的法王路易十八,波拿巴皇朝和帝制首度復辟,開始了拿破崙的百日統治,故稱「百日王朝」,後在滑鐵盧戰役中被第七次反法同盟聯軍擊敗,被迫再次退位,使波旁王朝得以再度復辟。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因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拿破崙一世(大帝)NapoléonIer(leGrand) 1815年3月20日(復位) 1815年6月22日(退位)
拿破崙二世(雛鷹)(未實際統治)NapoléonII(l'Aiglon) 1815年6月22日(父皇退位而繼位) 1815年7月7日(路易十八復位)
波旁王朝,二次復辟(1815年—1830年) 法皇拿破崙一世再度退位後,流亡海外的法王路易十八回國,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後在七月革命中被推翻,王位轉入奧爾良支系。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路易十八LouisXVIII 1815年7月7日(復位) 1824年9月16日(駕崩,無嗣)
查理十世CharlesX 1824年9月16日(王兄駕崩無嗣而繼位) 1830年8月2日(退位)
路易十九(未實際統治)LouisXIX 1830年8月2日(父王退位而繼位,同日退位) 1830年8月2日(父王退位而繼位,同日退位)
亨利五世(未實際統治)HenriV 1830年8月2日(王伯退位而繼位) 1830年8月9日(被廢)
請注意:波旁家族在法國的最後一位國王被普遍認為是查理十世,這意味著路易十九和亨利五世從未真正登上王位。他們是波旁王室的直系,理應在王政復辟後成為君主。然而,王位最後歸於路易-菲利普一世。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七月革命後,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經過共和派與保皇派的妥協,王位由波旁王室的支系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繼承,開始了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波旁-奧爾良支系或奧爾良王朝的統治,也稱七月王朝,後在法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二月革命使七月王朝崩潰,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從1848年建立到1852年結束。後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 法國君主-法國君主制的黃昏——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波拿巴皇朝二次復辟,1852年—1870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前法皇拿破崙一世之侄、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波拿巴稱「法國人的皇帝」,是為拿破崙三世。他開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統治,波拿巴皇朝和帝制再度復辟。後在普法戰爭的色當戰役中敗於普魯士軍,拿破崙三世被俘,國內爆發革命,其帝位被廢,第二帝國和波拿巴皇朝被推翻。 名稱(第二行是法文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及原因 統治結束時間及原因
拿破崙三世NapoléonIII 1852年12月2日(稱帝) 1870年9月4日(被廢)
C. 歷屆法國國王
朝代 時期 國王或總統 執政年代
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法蘭克王國 查理一世 768-814
法蘭克王國 路易一世 840-843
內戰 西法蘭克王國 查理二世 843-877
路易二世 877-879
路易三世 879-882
卡洛曼 879-884
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三世 884-887
羅貝爾(卡佩)王朝 倭德 888-898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三世 893或898-923
羅貝爾(卡佩)王朝 羅貝爾一世 922-923
魯道夫 923~936
加洛林王朝 路易四世 936~954
洛泰爾 954~986
路易五世 986~987
卡佩王朝 卡佩 987~996
羅貝爾二世 996~1031
亨利一世 1031~1060
腓力一世 1060~1068
路易六世 1068~1137
路易七世 1137~1180
腓力二世 1180~1223
路易八世 1223~1226
路易九世(聖路易) 1226~1270
腓力三世 1270~1285
腓力四世 1285~1314
路易十世 1314~1316
約翰一世 1316
腓力五世 1316~1322
查理四世 1322~1328
瓦盧瓦王朝 腓力六世 1328~1350
約翰二世 1350~1364
查理五世 1364~1380
查理六世 1380~1422
查理七世 1422~1461
路易十一世 1461~1483
查理八世 1483~1498
瓦盧瓦王朝 奧爾良旁支 路易十二世 1498~1515
昂古萊姆旁支 弗朗西斯一世 1515~1547
亨利二世 1547~1559
弗朗西斯二世 1559~1560
查理九世 1560~1574
亨利三世 1574~1589
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 1589`1610
路易十三世 1610~1643
路易十四世 1643-1715
路易十五世 1715~1774
路易十六世 1774~1792
路易(十七世) 1793~1795
第一共和 國民公會 1792-1795
五人執政團時期 1795-1799
執政官政府 1799-1804
第一帝國(皇帝) 拿破崙一世 1804-1814,1815
拿破崙(二世) 1815
波旁王朝 路易十八世 1814~1824
查理十世 1824~1830
奧爾良王朝 路易-腓力 1830~1848
第二共和 總統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1848~1852
第二帝國 皇帝 拿破崙三世(即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 1852-1870
第三共和 總統 梯也爾 1871-1873
麥克馬洪 1873-1879
格雷維 1879-1887
卡諾 1887-1894
卡季米爾-佩里埃 1894~1895
福爾 1895~1899
盧貝 1899~1906
法利埃 1906~1913
普恩加來 1913~1920
德夏內爾 1920
米勒蘭 1920~1924
杜梅格 1924~1931
杜梅 1931~1932
勒布倫 1932~1940
維希政權 貝當
D. 法國有哪些國王
加洛林王朝 禿頭查理 843年-877年 即查理二世。後為皇帝。 路易二世(結舌者) 877年-879年 路易三世 879年-882年 與卡羅曼共治。 卡羅曼 879年-884年 胖子查理 884年-888年 是從東法蘭克來的攝政。 厄德888年-898年 是卡佩家族成員(不屬加洛林王朝)。 (昏庸的)查理三世 893年-929年,期間與厄德並立。 羅貝爾一世 922年-923年,屬於卡佩家族,期間與查理三世並立。 拉烏爾 923年-936年,期間與查理三世並立。 (海外歸來的)路易四世 936年-954年 羅泰爾 954年-986年 路易五世(懶王) 986年-987年 卡佩王朝 雨果·卡佩 987年-996年 他的名字不應翻譯為休·卡佩,因字母H在法語中不發音。 羅貝爾二世(虔誠者) 996年-1031年 亨利一世 1031年-1060年 腓力一世 1060年-1108年 路易六世(胖子) 1108年-1137年 (年輕的)路易七世 1137年-1180年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 1180年-1223年 路易八世(獅子) 1223年-1226年 (聖)路易九世 1226年-1270年 腓力三世(勇敢者) 1270年-1285年 腓力四世(美男子) 1285年-1314年 (愛爭吵的)路易十世 1314年-1316年 約翰一世(遺腹子) 1316年11月15日—1316年11月19日 夭折,但仍算國王。 (高大的)腓力五世 1316年-1322年 查理四世(美男子) 1322年-1328年 瓦盧瓦王朝 腓力六世 1328年-1350年 約翰二世(好人) 1350年-1364年 英明的)查理五世 1364年-1380年 查理六世(瘋子) 1380年-1422年 又稱可愛的查理。 查理七世(勝利者) 1422年-1461年 又稱終於職守的查理。 路易十一世 1461年-1483年 查理八世 1483年-1498年 路易十二世 1498年-1515年 屬於奧爾良支。 昂古萊姆王朝 弗朗索瓦一世 1515年-1547年 亨利二世 1547年-1559年 弗朗索瓦二世 1559年-1560年 查理九世 1560年-1574年 亨利三世 1574年-1589年 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 (偉大的 le Grand) 1589年-1610年 路易十三 (英明的 le Juste) 1610年-1643年 路易十四 (太陽王 le Roi Soleil) 1643年-1715年 路易十五 1715年-1774年 路易十六 1774年-1792年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2年-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 拿破崙一世 1804年-1814年 波旁王朝復辟 路易十八世 1814年-1824年 查理十世 1824年-1830年 七月王朝 路易·腓力1830年-1848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 1852年-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0年-1940年 維希法國(傀儡政府) 1940年-1944年 自由法國(流亡政府) 1940年-1945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58年-現今
E. 法國皇帝到底有哪幾個!
現在的法國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9月22日憲法通過,10月4日生效。自此,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取代第四代共和國,法國由議會制過渡到事實上的總統制(總統和總理雙首腦,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1958年12月28日經普選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總統創建者戴高樂就職。
第五共和國從來沒有皇帝。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2年)
國民公會通過了《廢除君主政體案》。9月22日,又通過了成立共和國的決定,這個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國民公會還公布了革命歷法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2-1815)皇帝拿破崙
波旁王朝復辟(1815-1948)三個皇帝波旁王朝(復辟)(1814-1830)1路易十八世(1755.11.17-1824.9.16)(法蘭西國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0.9-1836.11.6)(法蘭西國王1824-1830)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1848)
路易·腓力(1773.10.6-1850.8.26)(法蘭西國王1830-1848)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 French Second Republic 1848 年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1808.4.20-1873.1.9)(皇帝1852-1870) 1852年-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French Third Republic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後建立共和國。史稱第三共和國。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46年-1958年
F. 法國共有多少位皇帝
樓主,你的問題有些問題,請看下面的文章:
從羅馬到德意志:歐洲歷史上有多少「皇帝」
「皇帝」(Empror)和「國王」(King)兩個詞,在歐洲歷史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國王」從一開始就指世襲專制君主,而「皇帝」在拉丁文中最早是「將軍」「軍事統帥」的意思。因此,羅馬帝國的君主可以自稱「皇帝」,但絕不能自稱「國王」——因為從理論上,羅馬皇帝的權威來自人民和元老院,是元老院授權的首席元老、執政官、軍事統帥、護民官和大祭司,並不是「世襲專制君主」。
事實上,早期羅馬帝國很少使用「皇帝」一詞來稱呼君主,而一般稱之為「愷撒」或「奧古斯都」(到了哈德良時期,「愷撒」又被用來稱呼皇帝的繼承人),直到現在,德語、俄語中的「皇帝」和「愷撒」還是一個詞根(「沙皇」就是「愷撒」的意思)。到了戴克里先執政之後,拉丁文的「皇帝」一詞才普及起來,成為羅馬君主比較常用的稱呼。
歐洲的第一個皇帝是羅馬元老院「第一公民」屋大維(雖然當時「皇帝」的稱呼並不普及),理論上講,此後的歐洲各國的所有皇帝,繼承的都是屋大維傳下的羅馬皇冠,否則就是不合法。那麼,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從屋大維開始的帝國皇冠,後來究竟傳給了誰?有多少個家族、多少個帝國,曾經有幸擁有「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
從屋大維到戴克里先,雖然帝國的中心向東轉移,但羅馬在名義上還是帝國的首都。戴克里先即位後,實行「四帝共治」,帝國的四個首都中根本不包括羅馬,這標志著羅馬帝國開始喪失向心力、喪失統一的政治基礎。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狹義的羅馬帝國),象徵分裂的「雙頭鷹」從此成為帝國徽章。這樣,歐洲就有了兩個合法的皇帝系統。其中西羅馬帝國很快於公元5世紀滅亡,皇冠無人繼承;而東羅馬的皇帝系統則一直維持下去,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土爾其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覆滅後,西歐經歷了一段「沒有皇冠的」時代。雖然法蘭克王國的勢力非常強大,也誕生了克洛維、丕平這樣的強大君主,但他們畢竟是「國王」,是繼承蠻族法統的地方君主,不是繼承羅馬法統的「歐洲共主」。直到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在羅馬大教堂接受了教皇的加冕,教皇宣布他為「羅馬人皇帝」「奧古斯都」,這才結束了西歐300多年沒有皇帝的歷史。「羅馬人皇帝」可不僅僅是一個榮譽稱號,它意味著查理是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羅馬帝國的權利和義務都轉移到了查理及其繼承人的身上,早已滅亡的西羅馬皇帝系統,現在由查理重新接續。
但是查理的帝國很快分裂,皇帝頭銜由查理的孫子、中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繼承。中法蘭克王國繼續分裂,帝國皇冠落到了義大利北部的一群小王公手中,喪失了它的神聖性。直到公元11世紀,出身東法蘭克(今天的德意志)貴族的奧托從羅馬教皇手中再次接過了皇冠,宣布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從此直到19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直是名義上的歐洲共主,一切其他國家君主都沒有資格稱帝,在名義上都必須服從神聖羅馬帝國管轄。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等地區,但這個帝國是由許多封建領地構成的,很不穩定,皇帝根本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到了13世紀以後,皇帝不再世襲,而是由波希米亞(捷克)國王、科隆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邊地侯等「七大選侯」選舉產生。從16世紀開始,來自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又逐漸把持了皇帝位置,「選舉」成為走過場。由於東羅馬帝國已經於1453年滅亡,因此歐洲只剩下一個合法的皇帝,那就是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給了同為東正教的俄羅斯以可趁之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東正教教士的強烈建議下,決定以「東羅馬帝國繼承人」的姿態出現,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自稱「沙皇」(愷撒),到了彼得大帝時期又改為「皇帝」(但一般習慣上仍稱「沙皇」),這也是歐洲歷史上誕生的第四個帝國(前三個分別是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雖然在名字上與「羅馬」沒有什麼關系,但歷代沙皇都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並聲稱自己繼承的是東羅馬的東正教傳統,因此從法統上來說,沙皇的皇冠仍然是來自羅馬帝國。
從以上的歷史事件,我們可以看到,直到18世紀,「皇帝」這個稱號都是與羅馬帝國分不開的,只有羅馬帝國精神的繼承人,才有資格稱為「皇帝」。18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君主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但他也從來沒有想到過自稱「皇帝」,因為法國王位與羅馬帝國並沒有什麼聯系,而且西歐當時還存在唯一合法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掌權時,形勢就大不一樣了。拿破崙將教皇召到巴黎,要求其為自己加冕,稱自己為「法蘭西人的皇帝」——這也是近2000年來,皇帝的稱號第一次脫離「羅馬」二字。但是,拿破崙此後又迅速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取消了哈布斯堡家的「皇帝」稱號,事實上也是想造成一種「法蘭西皇帝是歐洲正統」的印象,而這個「正統」與羅馬也是分不開的,否則拿破崙又何苦一定要羅馬教皇為自己加冕,且封自己的兒子為「羅馬王」呢?
拿破崙帝國只存在了短暫的十多年,但拿破崙卻開辟了一個稱帝的先例,那些和羅馬皇位沒有任何關系的君主也都蠢蠢欲動,准備稱帝。拿破崙覆滅後,哈布斯堡家族迫不及待地再次自稱「皇帝」,但這時神聖羅馬帝國已經滅亡,哈布斯堡家族只好改稱「奧地利皇帝」。英國本來與羅馬皇位沒有任何關系,而且英國的民主傳統也不允許其君主自稱「皇帝」,但既然印度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君主也就改稱「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和哈布斯堡、羅曼諾夫家族平起平坐。1849年,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篡奪了法國政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自稱繼承拿破崙帝國的法統。這樣,在歐洲就同時存在三個半皇帝——奧地利皇帝,法蘭西皇帝,俄羅斯皇帝和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算半個),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
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國,是歐洲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帝國。普魯士王國連續戰勝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威廉一世在巴黎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雖然德意志帝國是在奧地利、法蘭西兩個帝國的廢墟之上建立起來的,但普魯士人並不認為自己的皇位是從奧地利或法蘭西「奪取」的,而是高傲地宣稱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因此這個帝國也被稱為「第二帝國」,與後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遙相呼應。雖然德意志帝國認為自己才是正宗的羅馬帝國繼承人,但他們也並沒有取消奧地利人的皇位,只是法蘭西帝國被革命推翻而已,歐洲仍然維持「三個半皇帝」的狀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個帝國紛紛被推翻。
(註:國內翻譯往往稱阿拉伯、奧斯曼乃至英國為「帝國」,這是不太准確的。阿拉伯的君主自稱「哈里發」,即「先知的繼承人」;奧斯曼的君主自稱「蘇丹」,即「軍事長官」;英國雖然也偶爾自稱「帝國」,但英國國王只擔任印度皇帝,而不擔任整個大不列顛的皇帝,他們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皇帝」)
G. 法國歷代皇帝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
H. 關於法國的歷代皇帝
法國稱皇帝只有波拿巴(即拿破崙),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拿破崙三世稱皇帝。
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崙·布宛納,人稱奇跡創造者。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數學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4)(1815),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保護人,瑞士聯邦仲裁者。
波旁王朝(Bourbon,House of 1589~1792,1814~1830) 波旁(bang 四聲,去聲,通「傍」)王朝 (法語: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848)、西班牙(1700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被某些人稱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詞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
國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建立的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1792年9月22日,新選出的議會即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經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權和雅各賓派的專政。熱月政變後,又相繼有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1804年5月為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所代替。
法蘭西第一帝國疆土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 First Empire of France 法國拿破崙一世統治時期的資產階級軍事專制國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憲法》頒布,宣布法國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為帝國皇帝,稱拿破崙一世。這就是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崙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崙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得以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簡稱第二共和,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間統治法國的共和政體。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成功後,七月王朝崩潰,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後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在歷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時間最短的政體。它是最後一個經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權,期間男性公民的普選權首次得到確認,奴隸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廢除。
法蘭西第二帝國於1852年12月2日建立,1870年9月4日廢除。1866年面積擴展到550,986 km²。1860年代,普魯士的崛起令法國深感不安,最後兩國因1870年的7月危機釀成戰爭,國民議會被人入侵,共和派代表萊昂•甘必大在巴黎大會堂宣布帝國滅亡,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皇後歐仁尼逃離杜伊勒里宮,到達英國,正式結束了被廢除的帝國。國號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翌年1月14日頒布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1852年11月 7日,元老院頒布法令建議恢復帝制。隨即舉行公民投票,絕大多數表示贊成。12月2日宣布恢復帝國,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語: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統治法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戰爭的失敗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後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時,因為納粹德國入侵法國而垮台。第三共和雖然從未被認為能長期執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國第一個長久而穩定的共和國,並贏得法國人對共和政體的支持。
I. 法國歷代君王及國王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