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盧梭的主要作品有那些
法國教育家盧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社會契約論》(1762)、《愛彌兒》(1762)等。
(一)教育要順應自然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盧梭反對那種不顧兒童的特點,干涉並限制兒童自由發展,違背兒童天性的傳統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思想。
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3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說, "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聯系的。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3種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於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達到他自己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盧梭還進一步分析:"在這3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應該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從於自然的教育,使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並趨於自然的目標,才能便兒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盧梭所說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教育。盧梭強調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在他看來,如果以成人的偏見加以干涉,剝奪兒童應有的權利,結果只會打亂自然的次序,破壞自然的法則,從根本上毀壞兒童。
盧梭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二)教育要培養 "自然人"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這種"自然人",從小就被訓練盡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沒有永遠求助於人的習慣,也沒有向人誇耀的習慣;能夠對事物進行觀察、判斷、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從小就以自然為師獲得許多經驗,而不以人為師;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煉,不僅身體健壯,而且頭腦聰明,富有見識。這種"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是能夠盡到社會職責的社會成員,而不是回到原始社會的沒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脫離現實的野蠻人。
應該看到,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不受傳統(等級、階段、職業)的束縛,按本性發展;第二,不依附於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第三,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當社會責任;第四,體腦發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齡特性
從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和教育要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出發,盧梭強調指出,教育應該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性。根據年齡階段的分期,盧梭提出,在不同時期所進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嬰兒期,主要是進行體育。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兒童身體的健康發育。因為健康的體魄是智慧的基礎,是兒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條件。盧梭主張應該讓嬰兒在鄉村環境下自然地生長,注意嬰兒對於食物的自然選擇能力。他反對用襁褓去束縛嬰兒,更反對對嬰兒嬌生慣養,指出要 "鍛煉他們的體格,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能夠忍受飢渴和疲勞"。
2、在兒童期,主要是進行感覺教育。這一時期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都發展了,他們的感覺能力也發展了,但還不適宜進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識方面的教育。應該指導兒童鍛煉及發展各種感覺器官,積累豐富的感覺經驗,為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感覺教育上,盧梭指出首先是發展觸覺,其次是發展視覺,最後是發展聽覺。盧梭提出了感覺的具體方法,並把游戲、繪畫、唱歌等活動看作是感覺教育的最好途徑;此外,還提出應加強兒童的體育鍛煉,以促進感覺能力的發展。
由於兒童的理智還處於睡眠狀態,因此,不要強迫兒童去讀書。盧梭認為,在兒童根本不喜歡讀書的時候,讀書對他們是無用的。寧願讓兒童一個字也不識,也不便他們為了學到一些學問而把其他有用的東西都犧牲了。
在紀律教育方面,盧梭反對體罰,也不贊成口頭說教。他提出,當兒童犯了錯誤和過失後,不必直接去制止或處罰他們,而讓兒童在同自然的接觸中,體會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和過失帶來的自然後果。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後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由於兒童已經受到良好的體育和感覺教育,因而己經具備了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的條件。
盧梭認為,智育的任務不在於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而在於發展兒童獲得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兒童不能學習一切東西,只需要學習應該學習的東西。他說: "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但是只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從而也才值得一個孩子去尋求,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養成那樣的聰明人。總之,問題不在於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在智育的方法上,盧梭主張讓兒童通過實地觀察,在大自然中獲得知識;強烈反對讓兒童靠死記硬背去掌握書本知識,甚至提出"以世界為惟一的書本,以事實為惟一的教材"。他還指出,成人對兒童的指導要少,不要教給兒童正確的答案,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獲得,引導兒童獨立解決問題。
盧梭對勞動和勞動教育也非常重視。他指出,勞動是每個自由人的社會義務,只有靠勞動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勞動教育的任務是使兒童通過勞動學會適應各種工具以及相關技術,鍛煉身體,發展人的心靈。盧梭最推崇手工勞動,認為它最自由,最近於自然狀態,最獨立,不受他人束縛。總之,盧梭希望兒童能夠"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進行道德教育。由於青年人處於激動和熱情的階段,需要用道德准繩的力量加以調節,指導他們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善良的情感、正確的判斷和堅強的意志。盧梭指出,應該通過各種善行練習,即通過道德的實踐來培養兒童堅定的意志。同時,他指出,應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進行。
孟德斯鳩——近代法學的網路全書
簡要評價:他的法的精神論連接了18世紀的理性主義和19世紀的歷史主義,他的政體理論和分權理論是近代憲政的理論基石。
生平概述:18世紀上半葉法國啟蒙思想家,社會學家。資產階級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先驅之一。1689年1月18日出生於貴族家庭,1755年2月10日卒於巴黎。曾任律師、波爾多議會議長。從1728年起到奧、匈、意、德、荷、英等國作學術旅行,實地考察其社會政治制度和其他情況。1731年回國後專門從事著述。
他是一位網路全書式的學者。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榮譽。曾被選為波爾多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論法的精神》。
孟德斯鳩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公開承認上帝是世界的始因,認為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和保養者」,但又認為世界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上帝不能改變自然規律,它的活動同樣要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他在自然神論外衣的掩蓋下,揭露和批判了天主教會和僧侶的無恥罪行,指出了宗教世界觀對人類社會的危害,猛烈抨擊了宗教裁判所迫害異教徒的殘暴行為,提出了各種宗教之間應該互相寬容、和睦相處、互不幹擾、互相尊敬的主張。
孟德斯鳩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是一個唯心主義者,認為人類歷史的命運歸根結底要以個別政治活動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為轉移。他特別強調地理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地理環境,特別是氣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對於一個民族的性格、風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質和政治制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他這種地理環境決定論雖然是錯誤的,但卻具有反宗教神學的性質,它企圖證明: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不是由上帝的意志決定的,而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決定的。
孟德斯鳩站在新興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對封建專制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主張進行社會改革,建立以「開明君主」為首的君主制即君主立憲制,用三權分立的辦法來限制君主的權力,剝奪君主及其政府幹預司法事務的權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財產的安全。
孟德斯鳩的社會政治理論尤其是關於分權和法制的學說,對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產生過相當巨大而又深刻的影響,對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霍布斯
國籍:荷蘭
年代:公元1583年至1645年
派別:自然法學
著作:《論海洋自由》、《戰爭與和平法》
主要思想:以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為基礎的國家學說;以自然法推演出國際法關系;主張主權在君。
霍布斯的自然法思想建立在「性惡論」基礎上,而自然法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普遍法則,用來禁止人們毀滅自身或放棄保存生命的手段。
在主權方面,霍布斯主張主權在君,並認為主權者的權力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且不受他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與孟德斯鳩等人的分權主張不同,霍布斯認為構成主權的各項權力都是統一不可分的,他反對分權的主張,認為主權如果由幾個機構分掌,就會使國家機能失調。他將國家分為三種政體,即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民主政體,並認為君主政體最好,因為君主政體能避免內亂。霍布斯主張的是一種極端的專制主義,他將布丹的主權至高無上理論發展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以至到了主權者不服從任何權威的地步。霍布斯的著作涉及最多的是刑法,他是從對罪與惡的區別與聯系中得出犯罪的概念的,他把屬於道德范疇的「惡」與屬於法律范疇的罪加以區別。關於犯罪的原因,霍布斯認為一切罪行都是來源於無知、謬誤,來源於仇恨、淫慾和貪婪等激情,虛榮是導致犯罪的主要原因。關於罪行輕重的衡量,他認為應該根據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後果及時間、地點和人物的不同,區分各種犯罪程度的輕重,要參考犯罪的原因、後果、時間、地點和人物。他對刑罰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刑罰就是國家的統治者,根據人們對於法律的禁與令的作為與不作為,而對違犯法律的人所施加的一種痛苦,目的在於使他人知道違犯法律必受懲罰而守法。他把刑罰分為神罰和人罰二類。霍布斯是英國新興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忠實代言人,盡管他有許多反復,但仍不愧為一位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家、反封建的鬥士。
洛克
國籍:英國
年代:公元1632-1704
派別:自然法學
著作:《教育漫話》、:《政府論》、《人類理解論》
主要思想:國家權利的唯一合法源泉就是人民。
約翰洛克(Johe-Locke。1632-1704),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教育思想家,經驗論哲學家、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分權論思想史上起到承上繼下作用。
洛克認為,國家是人民為了保護其天賦的、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而以簽訂契約(實際上就是憲法)的方式成立的,其權利的唯一合法源泉就是人民,其職能是保護人民的天賦權利。任何國家的統治者,一旦破壞了和人民的「契約」,損害了人民的天賦權利,人民就享有革命的權利--推翻現有的國家統治者,訂立新的契約,另立新的統治者。
⑵ 盧梭隱居在巴黎近郊期間,創作了哪些作品
盧梭從1756年起,他隱居在巴黎近郊的蒙莫朗西森林附近直到1762年。他在1762年給馬爾舍勃的信中說:「那種不羈的自由精神,那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使之降服的,和它相比,功名富貴和名譽,對於我都不過是浮雲而已。」這期間是他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發表了《致達朗貝論戲劇書》(1758年)、《新愛洛伊絲》(1761年)、《社會契約論》(1762年)和《愛彌兒年》(1762年)。
⑶ 盧梭的生平簡介
1712年6月28日,讓·雅克·盧梭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父親依薩克·盧梭是新教教徒、鍾表匠,母親蘇珊·盧梭,本名蘇珊·貝爾納,出生於牧師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去世,之後,盧梭由姑姑撫養。
1722年,盧梭的父親和人發生糾紛,逃往裡昂避難。盧梭寄居舅舅家,後與表兄前往包塞,寄宿在郎拜爾西埃牧師家,學習古典語文、繪圖、數學。
1724年,與表兄回到日內瓦舅舅家。1725年,在馬斯隆先生處打雜。在雕刻匠杜康曼處當學徒,養成偷竊的惡習,閱讀大量雜亂的書籍。1728年16歲從雕刻匠家逃跑,漫遊數日,在安納西結識華倫夫人。從安納西經歷七八天的旅行到達都靈,在都靈改信天主教。在巴西勒太太家當僕役。在維爾塞里斯伯爵夫人家當僕役,偷一條絲帶,並誣陷一個女僕。
1730年,護送勒·麥特爾逃難到里昂,在麥特爾犯病的時候離開他。送麥爾賽菜小姐去弗賴堡。與麥特爾先生前往裡昂,在洛桑當音樂教師。盧梭不懂樂譜卻給人教音樂,自稱是巴黎人。期間有短暫旅行,常到樹林散步給一位希臘主教當隨從,從弗賴堡經伯爾尼到索勒爾,得到資助去巴黎。在巴黎做軍官的隨從。
1732年,輾轉回到尚貝里華倫夫人處,做土地測量工作,自學數學沉漫於音樂當中,結識音樂愛好者,教授音樂,大量閱讀學術著作。和管家克洛德·阿奈一起成為華倫夫人的情人,三人和諧相處。
1734年,克洛德·阿奈病逝。幫華倫夫人管家,研究植物,制葯。1737年,因化學實驗雙眼受傷,到沙爾麥特村養病。他享受鄉村生活,享受愛情,並專心鑽研學問,閱讀洛克、笛卡爾等人的哲學著作。
1740年,到里昂馬布利神父家當家庭教師,結識孔狄亞克。1742年,在巴黎科學院提出《新樂譜記譜法》,未被接受。將《新樂譜記譜法》改寫成為《現代音樂論》並出版。結識狄德羅和一些啟蒙運動思想家。在盧森堡公園背維吉爾和讓·巴蒂斯特·盧梭的詩,往返於劇院和咖啡館之間。進入杜賓夫人的沙龍,向杜賓夫人求愛被拒。學習化學。
1743年,寫成歌劇《風雅的繆斯》,以教音樂、抄樂譜為生。到威尼斯法國大使館,給蒙太居伯爵當秘書。1744年,與蒙太居伯爵吵翻,離開大使館。回到巴黎,仍舊以抄樂譜為生。1745年,結識戴菜絲·瓦瑟,並與之同居。結識伏爾泰(1694-1778年),幫助修改他的歌劇《拉米爾的慶祝會》,他對歌劇的修改卻沒有得到承認。1747年,到都靈寫成喜劇《冒失的婚約》、詩劇《西爾維的幽徑》等。1748年,結識霍爾巴赫男爵、杜克洛、埃皮奈夫人和烏德托夫人。
1749年,為狄德羅、達朗貝爾撰寫《網路全書》的音樂部分。狄德羅因發表《論盲人的信札》被捕入獄。盧梭設法營救狄德羅。為應征第戎學院徵文而寫《論科學與藝術》,該文得到狄德羅的賞識。
1750年,應征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獲第戎學院獎金,盧梭聲名鵲起,卻因《論科學與藝術》一文和眾多文人筆戰。疾病纏身,改變奢侈的生活,打算以抄樂譜謀生,過獨立而清貧的生活。
1752年,歌劇《鄉村卜師》成功上演,受到國王和王後的青睞,路易十五打算接見盧梭,並賜給他一項年金,然而盧梭顧慮會因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迴避,遭到普追的譴責。《鄉村卜師》後來曾多次上演,但盧梭從中獲益很少。
1753年,到聖日耳曼短期旅行,為應征第戎學院徵文而寫《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754年,與果佛古爾、瓦瑟去日內瓦。受到日內瓦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恢復日內瓦公民權,重皈新教。起草《政治制度論》。後選取其中一部分出版為《社會契約論》。因厭惡頻繁的社交生活,經常到樹林里散步。
1756年,與瓦瑟遷往退隱廬,退隱廬是埃皮奈夫人的房產,盧梭在退隱廬期間受到埃皮奈夫人的資助。盧梭在退隱廬生活將近兩年,盡管無法完全避免交際,他還是很享受這種孤獨寧靜的鄉村生活的。
1757年,因與鳥德托夫人戀愛一事,和狄德羅、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鬧翻。寫《新愛洛伊絲》,沉漫在對故事情節的幻想之中。准備寫《愛彌兒》。年底搬出退隱廬,遷至蒙莫朗西。盧梭在蒙莫朗西一直受到盧森堡夫婦的資助和龐護,直到《愛彌兒》一書出版為止。
1761年,《新愛洛伊絲》出版,受到女性讀者的熱捧。盧森堡元帥去世。1762年,因出版《愛彌兒》,法國法院對盧梭發出逮捕令,查禁他的書。在《愛彌兒》出版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盧梭漸漸感到氣氛不對,但他認為自己是正直無辜的,因而並不慌張。巴黎大主教畢蒙對《愛彌兒》發出禁令,接著,巴黎高等法院也發出禁令,並下令追捕盧梭。
之後長達八年的時間,盧校直在逃難。在各種迫害、譴責甚至是密探的監視下生活,盧梭變得敏感多疑,以致後來不斷懷疑身邊的人要謀害他盧梭隻身從巴黎逃至日內瓦,日內瓦當局焚燒《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並下令追捕作者。
1763年,逃至普魯士轄內納沙泰爾,和瓦瑟居住於莫蒂埃。結識喬治·吉斯元帥。接受普魯士國王的庇護,但拒絕接受國王的饋贈。取得納沙泰爾公民權,放棄日內瓦公民權。出版《致畢蒙教皇書》,抗議教會當局對他的迫害。
1764年,出版《山中書簡》,責問日內瓦當局。科西嘉解放運動領袖德·布達福柯邀請盧梭為科西嘉起草憲法。
1765年,《科西嘉憲法草案》出版。謝絕普魯士國王的年金遷居伯爾尼的聖皮埃爾島,瓦瑟搬來和他同住。在享受幾個月寧靜的隱居生活之後,盧校再次遭到驅逐。盧梭的《山中書簡》和伏爾泰的《哲學辭典》在巴黎一起被焚燒。潛回巴黎。
1766年,在大衛·休謨的帶領下,與瓦瑟前往英國休謨家避難,後與大衛·休謨發生沖突。後前往英國武通。編寫《植物學術語詞典》。寫作《懺悔錄》第一卷。盧梭寫作《懺悔錄》的目的,與其說是要懺悔,不如說是辯護。在逃難的四年中,盧梭經歷種種迫害、誣蔑和攻擊,他感覺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他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做些澄清。
1768年,與瓦瑟正式結婚。到格勒諾布爾進行植物學考察,和植物學家通信。以抄寫樂譜為生。1769年,遷居布戈市農場居住。《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寫成。重新使用真名。1770年,重返巴黎,謄寫樂譜和作曲,准備寫《對話錄》。參加植物學家儒錫葉領導的採集標本旅行。
1771年,在瑞典朗讀《懺悔錄》,後因埃皮奈夫人的請求,朗誦會被禁止。應波蘭威爾豪斯基伯爵的邀請,寫《對波蘭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計劃的考察》。1774年,結識生物學家拉馬克。1775年,未經盧梭同意,他的歌劇《匹克馬梁》在法蘭西歌劇院成功演出。
1767年,英國友人幫他領取英王喬治三世賜給他的年金。誤解英國友人,化名勒努,潛回法國加萊。《音樂辭典》出版。
1776年,完成《對話錄》,想放在聖母院的祭壇上,未能成功。寫《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未竟。在散步時被馬車撞傷。
1777年,健康惡化,停止抄寫樂譜。生計困難。1778年,移居巴黎附近的埃爾默農維爾庄園。羅伯斯庇爾慕名來訪。病逝於愛隆美爾鎮,葬於愛隆美爾鎮,1794年靈柩遷往巴黎國葬所。
盧梭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專制的精神影響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傳統,他的文學創作也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同樣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許多作家。
盧梭反歸自然、崇尚自我、張揚情感的思想,直接導致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許多詩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響,就連歌德、雨果、喬治·桑、托爾斯泰都無一例外地聲稱是盧梭的門徒。
⑷ 盧梭的代表作有哪些
1、《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2、《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該書探討了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級關系。作者認為生產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產生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揣測到了矛盾斗爭會發生對立面轉化,以及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到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又認為每人有少量私有財產是社會平等的基礎。
3、《懺悔錄》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丑惡腐朽。
4、《愛彌兒》
是盧梭自認為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關於人類天性的哲學論文,致力於探討關於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政治和哲學問題;特別是個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趨於墮落的社會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國家,影響巨大。
5、《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此書由十篇漫步組成。前四篇漫步大約寫於1776年春季到1777年春季,隨後四篇完成於1777年,第九和第十篇也許是在1778年1月到4月12日寫的。1778年5月20日,盧梭終於接受吉拉爾丹侯爵邀請,離開巴黎住到埃蒙農維爾時,帶走了《孤獨漫步者的退想》的手稿。盧梭於同年7月2日突然去世,全書戛然而止。
⑸ 盧梭的代表作有哪些
盧梭,法國思想家、文學家,1749年寫了《論科學和藝術》參加第戎學院的徵文比賽,獲得成功,文章指出人類道德的敗壞是由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引起的。1755年《伊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以辯證方法說明私有觀念和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把原始社會看作人類的黃金時代。這兩篇文章以驚世駭俗的叛逆思想奠定了盧梭在歐洲思想史上的地位。1756—1762年他隱居在巴黎近郊,創作了大量文學和哲學著作,對封建等級制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後流亡多年,晚年生活凄清。他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書信體小說《新愛洛伊絲》和哲理小說《愛彌兒》,引發希臘聯軍討伐特麗和她年輕的家庭教師聖·普樂的戀愛悲劇,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後者討論人的教育問題,提出教育要「順乎天性」。盧梭張揚自我、抒發感情、熱愛自然,故被看作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先驅。晚年懷著悲憤的心情寫出了自傳性作品《懺悔錄》和續篇《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前以赫克為「文學史上的奇書」,他把自己作為人的標本來剖析,控訴了封建專制社會對人的迫害和腐蝕,也是維護人權宣言的一部宣言書。
⑹ 盧梭的代表作有哪些
盧梭的代表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僕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魯士、英國,1778年在巴黎逝世。
盧梭人物評價:
在面對巨大的困難時,盧梭既沒有表現出排山倒海的氣魄,也沒有表現出驚天動地的力量,但這卻正是其非凡之處的真正體現。他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的意志力,決不是那種勇不可擋的勇士所具有的力量,而是另外一種特殊的東西。
比如,一個正在痙攣發作的人,可能六個人都無法把他制住,但他並不能被稱為強大有力。一個肩負重擔,卻還能保持穩健的步伐、努力前進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⑺ 讓雅克盧梭有什麼樣的成就
讓?雅克?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反封建的勇敢戰士,又是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
盧梭1712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他的高祖父因改信基督教新教遭到迫害,於16世紀中葉流亡到日內瓦定居。他的父親是個貧窮的鍾表匠,母親在生下盧梭幾天後就去世了。因為家境貧寒,盧梭小時候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系統教育,他淵博的知識都是依靠自學獲得的。
10歲時,盧梭被寄養在一個牧師家裡,在那裡他學會了拉丁文。兩年後,盧梭在一個公證人家裡當僕人,後來又跟著一個雕刻匠作學徒。因為不堪虐待,兩年後盧梭逃離了這個難以忍受的地方,從此開始過顛沛流離、像乞丐一樣的生活。
16歲時盧梭流浪到薩瓦,投奔華倫夫人。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盧梭來到都尼。在那裡,盧梭改信天主教,並得到一小筆錢。此後為了生活,盧梭當過雕刻匠、僕人和音樂教師。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盧梭於1730年再次回到富有的華倫夫人身邊,依靠她生活了10年。
1740年,盧梭隻身來到里昂,在那裡做家庭教師。經過長期勤奮的自學和個人奮斗,盧梭已經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他所從事的職業也從最初的打雜轉變到此時的靠知識謀生。
1742年,盧梭來到巴黎,開始並沒有什麼收獲,直到1743年秋,才在一位貴婦人幫助下任法國駐威尼斯大使的秘書。卸任回到巴黎後,盧梭又從事了一段時間的音樂、戲劇和舞劇的創作,但是沒取得什麼成就。
1749年第戎科學院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能使道德改善,還是使道德墮落》為題懸賞徵文。盧梭於1750年以《論科學與藝術》一文應征。在這篇論文中,盧梭堅決地反對社會上的不平等,反對貴族和不勞而食的寄生者,反對封建社會的文化。這篇論文獲得第一名,盧梭也由此成為哲學界的著名人物。1752年,盧梭創作了歌劇《鄉村魔術師》,上演後獲得極大成功,法王路易十五授予他一筆年金,但是被盧梭拒絕了。盧梭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要求,以便讓自己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
盧梭的第二篇專著《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於1755年初發表了。這篇文章所闡述的思想基本是對第一篇徵文的進一步發揮。他認為,人人平等、自由的社會是人類的「自然狀態」,私有制使社會出現貧富對立,使人類失去了天賦的自由和平等,發展到極至便是專制制度,人民有權利反抗專制君主。
在這之後,盧梭患了一種受迫害的妄想症,使他的身心不時受到嚴重摺磨。然而在1761~1762年間,他卻完成了三部最主要的著作:哲理小說《新愛洛綺絲》和《愛彌兒》,論著《民約論》(也譯《社會契約論》)。在這些著作中,他對封建社會的不平等和封建的奴役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系統闡述了「天賦人權」的政治主張。
《民約論》和《愛彌爾》的出版,給盧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兩部著作中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神學家的抨擊,激起了政府當局和教會人士的極大憤怒。法院下令通緝盧梭,盧梭的這兩部著作在巴黎被當眾焚毀,盧梭被迫逃往國外。在逃亡中,又有人發表小冊子,對盧梭本人的個人生活和道德品行進行人身攻擊。盧梭懷著滿腔悲憤撰寫了自己的自傳《懺悔錄》及其續篇《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
1766年,盧梭接受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到達倫敦,這期間他所患的妄想症嚴重摺磨著他的精神。翌年,他獲准重返法國,化名勒奴。1770年,法國政府宣布對盧梭的赦免,盧梭於是遷往巴黎。1778年7月2日,這位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與世長辭,終年66歲。
盧梭的一生經歷極其坎坷,但是他的光輝的思想卻照亮了整整一個時代。他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專制的精神影響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傳統;他的文學創作也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同樣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許多作家。
⑻ 盧梭的三大代表作品
盧梭沒有「三大代表作品」的說法,盧梭的代表作品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1、《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法國思想家盧梭創作的哲學著作,1755年4月初版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該書探討了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級關系。作者認為生產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產生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
揣測到了矛盾斗爭會發生對立面轉化,以及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到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又認為每人有少量私有財產是社會平等的基礎。
該書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可看作是盧梭全部思想的基礎,並可視為《社會契約論》的緒論。
2、《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譯《民約論》,或稱《政治權利原理》)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於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
《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3、《愛彌兒》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
該書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新教育的原則和理想。
並且借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書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闡述性善論。其思想對後世許多教育家都有啟發和影響。
該書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統提出了新的兒童教育觀,從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4、《懺悔錄》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自傳。從1766年,他已54歲的時候開始寫作,一直寫到1770年,前後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丑惡腐朽。
該書名為「懺悔」,實則「控訴」、「吶喊」並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 傾注了深切
5、《新愛洛伊絲》
這部作品主要用五個朋友相互間的通信這一單純的手法構成,緊緊圍繞朱麗、聖普樂、沃爾瑪三個人物的友誼和婚戀這一中心主題來展開情節,竟將全部內容有機的糅進主人公們的故事中去;
故能多側面多層次的刻畫人物,又讓讀者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運上,懸念迭出,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梭的文藝創作強調歌頌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純潔感情的特點。在《新愛洛伊絲》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讓-雅克·盧梭
⑼ 1761~1762年間,盧梭完成了哪幾本著作
盧梭患了一種受迫害的妄想症,使他的身心不時受到嚴重摺磨。然而在1761~1762年間,他卻完成了三部最主要的著作:哲理小說《新愛洛綺絲》和《愛彌兒》,論著《民約論》(也譯《社會契約論》)。在這些著作中,他對封建社會的不平等和封建的奴役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系統闡述了「天賦人權」的政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