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歌劇如何產生

法國歌劇如何產生

發布時間:2022-08-19 19:05:26

❶ 西方歌劇藝術的發源及演變

西方歌劇誕生於1600年,義大利的弗洛倫薩。它的直接來源是宮廷的幕間劇。之後分別在義大利的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進行發展。其中,那不勒斯的發展在早期達到頂峰,出現了那不勒斯學派。

義大利歌劇早期最重要的作曲家是夢特維爾迪,代表作品《奧菲歐》,是早期歌劇歷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歌劇誕生之後,傳入了英國、法國和德國。其中,英國歌劇在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國歷史上重要的作曲家浦賽爾,代表作品《迪多與伊尼》。法國歌劇的代表人物是呂利,這位義大利人在很小的時候就來到法國,成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寵信的臣子,他奠定了法國歌劇序曲的創作。德國的代表人物是許茨,代表作品是《達芙妮》,這是第一部在德國創作的歌劇。

❷ 法國音樂的發展歷程

法國的專業音樂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的宗教音樂。直到8世紀上半葉,高盧人都是用高盧聖詠作為禮拜儀式用的音樂,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紀末,由於加洛林王朝採用羅馬教會典禮,格列高利聖詠排擠了高盧聖詠而居統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魯昂等地修道院成立聖歌學校推廣格列高利聖詠。諾曼底、利莫贊等地有了符號記譜法,並有專門從事音樂研究的理論家。9 世紀查理曼大帝國崩潰和教廷衰退時期,宗教音樂中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魯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聖加爾修道院的僧侶創造了「西昆斯」(散文詩花腔歌調)和「特羅普」(填詞花腔歌調)。這是世俗音樂對宗教音樂的滲透。利摩日城的聖馬夏爾修道院的復調音樂活動,形成了歐洲音樂史上最初的樂派。自此至15世紀末,法國成為高度發達的復調宗教音樂中心。從11世紀起,世俗音樂有了很大發展,在流浪藝人、民間歌手中普遍流傳的是抒情獨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紀,法國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詩人成為單聲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創作者。他們之中一類是出身於貴族的業餘音樂愛好者,一類是出身於平民的專業作曲者。貴族出身的吟唱詩人由流浪藝人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詩人把手藝匠、市民的特點帶到這種藝術中來,所以它不僅僅是騎士的藝術。吟唱詩人演唱的多為愛情的、世態風俗的、十字軍東征的內容。體裁有田園歌、晨歌、史詩歌、對唱遊戲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詩人以阿拉斯城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亞當?德拉阿爾(約1250~約1306)創作了帶有音樂的戲劇作品《羅班和馬里翁》。 12世紀後半葉到13世紀,教會多聲部音樂活動的中心從利摩日轉到巴黎,出現了以萊奧南和佩羅坦為代表的巴黎聖母院樂派。這時的體裁除給格列高利聖詠曲調加上新曲調一直到 4個聲部的奧加農以外,還有在聖詠曲調上加不同歌詞的新曲調的經文歌以及所有聲部的曲調都是作曲家新創作的「孔杜克圖斯」等新體裁的出現,完成了所謂「古藝術」的發展階段。
14世紀是所謂「新藝術」時期。法國是「新藝術」的發祥地,它已經表現出人們開始擺脫中世紀教規束縛,文藝復興初期的世界觀和美學觀,音樂表現手法大大豐富了(見彩圖[法國14世紀的音樂狂歡節(繪畫)])。這個時期的經文歌的最大特徵是採用了等節奏型,即固定歌調和其他聲部用同一節奏型反復,大大加強了樂曲結構的統一性。維特里在他的理論名著《新藝術》(約1320)中探討了有量記譜法以及節拍等問題,他稱這種新型音樂為「新藝術」。「新藝術」的大師為馬紹,他從事世俗音樂和宗教音樂兩方面的創作。他所作的巴拉德、迴旋歌多為兩三件樂器伴奏的獨唱曲,他所作的4聲部彌撒曲《聖母彌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獨立完成的大型復調音樂。
15世紀,勃艮第公國的政治、經濟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榮,勃艮第樂派躍居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前列。這個樂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費和G.班舒瓦,這個樂派主要從事復調音樂風格的探索和實驗,因而大型復調音樂體裁得到發展。這個時期標志著從「新藝術」向文藝復興風格的過渡。 16世紀,在文藝復興鼎盛時期法國音樂得到繁榮發展。代表法國人文主義精神的音樂體裁是世俗的歌謠曲。歌謠曲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好,確立了法國音樂的民族性,有意識地不再模仿後期尼德蘭樂派的繁瑣的復調技法,向主調音樂演變,並恢復了法國式的簡潔流暢和描繪性。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內坎。他的著名作品有《馬里昂戰役》、《狩獵》、《鳥之歌》、《巴黎的喧嘩聲》等。歌謠曲流行全歐,後來義大利以它改編的器樂曲稱作「法國坎佐納」,是巴羅克時代飛躍發展的器樂的萌芽。這時的主要樂器是琉特、六弦維奧爾琴等,當時小提琴還是純民間樂器,它在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成為主要樂器,這過程反映了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的尖銳斗爭。 17~18世紀上半葉,法國史學家稱為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史上稱為巴羅克風格時期,此時盛行代表法國宮廷審美趣味的洛可可風格。在路易王朝的君主專制下,宮廷音樂興盛起來。同時,由於與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數次聯姻,也帶來強大的義大利影響。1659年,上演了R.康貝爾(約1627~1677)的宮廷歌劇──田園劇《伊西》。1671年他的5幕田園劇《波莫娜》,在第1座法國宮廷歌劇院的開幕式上演出佛羅倫薩人J.-B.呂利是法國民族歌劇的奠基人。他的歌劇《阿爾米達》、《忒修斯》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和歷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劇的特色。有許多舞蹈與合唱場面,戲劇性的獨白──朗誦調吸收了法國古典悲劇的朗誦特點,從而表現出法語詩歌的韻律。呂利還設計了由慢、快、慢 3部分組成的「法國序曲」形式,對歐洲器樂發展有很大影響。呂利以後,法國歌劇向娛樂方向發展,抒情悲劇變成了嬉遊演出。
18世紀中葉,J.-P.拉莫的田園詩般的牧歌式風格的歌劇問世。他的歌劇顯然是受到當時流行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是《嫵媚的異鄉》、《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拉莫還創立了關於和弦、和弦轉位、基本和聲功能的學說。他和F.庫普蘭是法國哈普西科德學派的完成者,這個學派的風格以優美、典雅、運用民間舞曲素材、描繪日常生活情景、富於裝飾音而著稱。他們創造了舞曲性組曲和標題小品,並預示了近代鋼琴的織體手法。 18世紀中葉,義大利趣歌劇傳入法國,在音樂界引起激烈爭論,史稱「丑角論戰」。實際上它是以網路全書派為代表的平民知識界與貴族藝術代表之間、平民美學觀點與貴族美學觀點之間的斗爭,結果產生了法國歌劇的新體裁。它的第1部作品就是 J.-J.盧梭的《鄉村卜者》。劇中主人公不再是神話傳說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以對白代替朗誦調。1702年巴黎建立義大利喜歌劇院,經常上演法國喜歌劇。 從18世紀後半葉到19世紀,一直到H.柏遼茲以前,法國民族音樂處於衰落時期,在法國樂壇上起主導作用的都是外國作曲家,如C.W.格魯克、L.凱魯比尼、G.斯蓬蒂尼、G.羅西尼、G.邁耶貝爾等,他們長期居住在法國,許多作品都在法國創作和上演。格魯克的歌劇改革是以義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為基礎的,特別是他在巴黎時期創作的歌劇《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它的抒情場面和世態風俗的場面,顯然是借鑒了法國的歌劇傳統。他的歌劇也影響了法國歌劇創作。
法國大革命前夕,出現了一種嚴肅喜歌劇。它宣揚人的高貴與卑賤不取決於它的出身,而取決於個人的品質,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拯救歌劇」作了准備。它的代表作曲家是比利時人A.-E.-M.格雷特里。他善於運用交響性的描繪手法,採用了後來稱為主導動機的手法。他的著名作品是《獅心王理查》。 19世紀10~20年代法國喜歌劇開始浪漫主義化。它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F.A.布瓦爾迪厄。他的喜歌劇《白衣姑娘》的主人公接近當時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運用了富於色彩的管弦樂手法(如採用了豎琴),在旋律上使用了蘇格蘭的音樂語言,從而使這部歌劇面目一新。19世紀30~40年代,在D.F.E.奧貝爾、A.亞當、E.L.阿萊維等人的喜歌劇中加強了抒情因素,運用了民歌素材。奧貝爾的喜歌劇《弗拉?迪亞沃洛》、《黑斗篷》、《青銅馬》等,犀利機智,充滿了法國式的俏皮。他的大歌劇《波蒂奇的啞女》是以169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義為題材,配合了當時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它在布魯塞爾的首演(1830),激發了比利時人反抗荷蘭人的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國音樂進入繁榮期在歌劇創作方面有阿萊維的大歌劇《猶太女郎》,亞當的舞劇《吉賽爾》,以及創立了法國浪漫主義歌劇藝術的邁耶貝爾,他的代表作有《惡魔羅貝爾》、《胡格諾派教徒》、《非洲女郎》等。在器樂方面,作曲家H.柏遼茲對法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創立了標題交響曲。柏遼茲的交響音樂的特點表現在突出其舞台效果和標題性;他發展了拉莫、格魯克、勒絮爾、斯蓬蒂尼在序曲方面的成就,並把維吉爾、莎士比亞、拜倫、歌德等古典文學大師筆下的人物形象帶到音樂中來,恢復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群眾性、民主性的藝術傳統。柏遼茲是配器領域的革新家,他使管弦樂隊具有了現代的編制和表現力,著有《配器法》。
30~40年代的巴黎是歐洲音樂文化的一個中心,許多國家的音樂家如F.F.肖邦、N.帕格尼尼、G.羅西尼、F.李斯特等都被吸引到這里來。法國小提琴學派從19世紀初起,對歐洲發揮了影響。它的鼻祖是J.-M.勒克萊爾。後來義大利小提琴家G.B.維奧蒂從1782年起在巴黎住了10年,他與他的弟子P.羅德、R.克魯采和P.巴約的演奏形成了法國小提琴學派的風格。40年代末,法國歌劇受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出現了抒情歌劇。其中浪漫曲、謠唱曲、敘事曲、詠敘調等比較生活化和室內性的形式代替了大歌劇的龐大結構,合唱與重唱得到發展抒情歌劇的題材多取自文學名著,如C.古諾的《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A.托馬的《迷娘》和《哈姆雷特》,J.馬斯內的《維特》等。這些作品大都把愛情主題提到首位,而未能充分展示出原著的社會的和哲學的意義。有些則取材於東方,如G.比才的《採珠人》,L.德利布的《拉克美》等。
法國抒情歌劇的現實主義手法,在比才的歌劇《卡門》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可說是19世紀法國歌劇藝術的頂峰。它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逼真而生動,戲劇結構嚴整緊湊;世態風俗場面的音樂色彩豐富。但是比才的現實主義成就在以後的法國歌劇中沒有得到發展。由於義大利真實主義思潮的影響,使法國歌劇創作出現了自然主義的傾向。
芭蕾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在法國盛行,那時的最高成就是亞當的《吉賽爾》。到70年代,德利布把完整的戲劇結構和廣闊的交響氣勢帶到芭蕾中來,他的代表作是《葛蓓莉亞》和《希爾薇亞》。
50年代末出現了新的音樂戲劇體裁──輕歌劇。J.奧芬巴赫的輕歌劇題材多樣,但中心主題都是描繪當代風尚,針砭當時的資產階級道德,同時卻又縱容了當時的輕佻低級的趣味。奧芬巴赫的抒情風格在他最後一部創作──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得到充分發揮。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C.德彪西受到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徵主義詩歌戲劇的影響,在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東方音樂的因素,創造出嶄新的風格,使音樂的表現力大大豐富,他的創作傾向於描繪性,缺乏更深刻的思想性。德彪西在和聲、調性、題材和配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對現代主義音樂有重大影響。印象派的另一位大師M.拉韋爾,他和德彪西具有同樣敏銳的色彩感和細膩的審美趣味。但德彪西是任憑想像力的自由馳騁,而拉韋爾更注重形式的嚴謹,喜好運用民間音樂素材,尤其是西班牙的旋律和節奏。這一時期對法國音樂有所貢獻的還有P.迪卡斯、福雷、C.科什蘭、V.丹第、A.魯塞爾等。 20世紀初,法國音樂界異軍突起,E.薩蒂舉起反對印象主義的旗幟,他的代表作是舞劇《炫技表演》。在薩蒂的影響下,被稱為「六人團」的D.米約、A.奧涅格、普朗克、G.奧里克、L.迪雷、G.塔耶費爾(1892~1983),他們在創作上和思想上並沒有統一的原則,只是在反對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共同立場上聯合在一起。其中最多產的是米約,他醉心於各種手法的創新,一直到運用多調性的寫法。奧涅格是瑞士人,他的管弦樂曲《太平洋231》使他名震全歐,他的最有價值的作品是清唱劇《火刑堆上的貞德》和交響樂作品。年紀最大的迪雷是法國共產黨員,作有大提琴協奏幻想曲、弦樂四重奏曲等,他根據毛澤東的詩詞譜寫了由男高音、合唱與樂隊的《長征》。奧里克是薩蒂的繼承人,他頭腦敏銳,天性幽默,音樂寫得俏皮而富於獨創性。普朗克的創作把古典的明晰和潑辣的諷刺結合在一起,晚年轉為嚴肅的新風格,表現在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和弦樂定音鼓協奏曲中。塔耶費爾是位女作曲家和鋼琴家,作有鋼琴協奏曲、鋼琴敘事曲等。
1936年法國出現了一個新的青年作曲家團體「青年法蘭西」,參加的作曲家是O.梅西昂、A.若利韋等。他們公開聲明擁護唯靈論,用現代的音樂技術宣揚天主教教義。梅西昂是現代西方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鑽研印度音樂,研究鳥的歌唱,又深受19世紀C.-A.弗朗克作品的薰陶,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若利韋探求西方音樂與非洲、波里尼西亞、遠東音樂的綜合。他為電子樂器「馬特諾電琴」和管弦樂隊寫的協奏曲,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A.勛伯格和A.von韋貝恩的學生R.萊博維茲以自己的創作和理論著作宣揚十二音技法。他的學生P.布萊茲從韋貝恩的創作原則進一步演繹成整體序列的創作方法。

❸ 歌劇藝術起源於哪裡

歌劇是一種綜合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美術等藝術門類,以歌唱為主的一種音樂戲劇形式,其中聲樂和器樂是歌劇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

❹ 大歌劇是怎樣產生的

「大歌劇」產生於19世紀的巴黎,這是一種具有國際風格的大型歌劇,採用歷史的或虛構的歷史故事為題材,舞台上充滿了奇景艷服、芭蕾舞和各種跑龍套的方陣隊列。它幾乎摒棄了美聲唱法的精巧細微,極大地擴充了樂團本身和它在戲劇中的作用。第一出公認的大歌劇是梅耶貝爾的《魔鬼羅伯特》。梅耶貝爾和阿勒威之後,大歌劇開始反映出新的音樂趨向,發展成多種多樣的混合形式。這時期的法國歌劇作家還有白遼士和奧芬·巴赫,二人主要作品有《天堂與地獄》、《特洛伊人》、《霍夫曼的故事》等。

德國浪漫主義的歌劇是《自由射手》等作品,它們是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先導,這時期興起的還有輕歌劇,約翰·史特勞斯的名作《蝙蝠》使之發展到顛峰。

❺ 世界聞名的巴黎歌劇院的由來和歷史你知道嗎

早在17世紀時,義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歌劇舞台。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因致力於發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義大利歌劇相抗衡,與宮廷貴族追求時髦的庸俗趣味進行斗爭。就是在這一時期,法國吸取了義大利歌劇的經驗,創造出具有本國特色的歌劇藝術,法國歌劇也由此發展起來。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決定了法國將建立自己的歌劇院。1667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國第一座歌劇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後於1763年被毀於大火。1860年,年僅35歲的沙爾勒加尼葉承擔了新歌劇院的設計重任,1875年新的歌劇院建成,這是舉世公認的第二帝國時期最成功的建築傑作,建築正面雄偉庄嚴、豪華壯麗,透過歌劇院廣場及歌劇院大街,直視國王宮殿(Palais Royal)及盧浮宮博物館。巴黎歌劇院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芭蕾舞團和一個管弦樂團,其演藝人員總共近1100人。
巴黎歌劇院是是折衷主義代表作,其建築將古希臘羅馬式柱廊、巴洛克等幾種建築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規模宏大,精美細致,金碧輝煌,被譽為是一座繪畫、大理石和金飾交相輝映的劇院,給人以極大的享受。

❻ 歌劇的起源與發展

起源:歌劇在西方語言的代表字Opera來源於拉丁語「作品」的復數形式(Opus, Opera),後經義大利文推廣至其他歐洲語言,顧名思義歌劇原意不單單包括舞台上的獨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對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台表演藝術。他們相信古希臘的戲劇中的「合頌」部分實際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實際上就和今天的歌劇一樣,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當現知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贊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

但《達芙尼》最終不幸失傳,但佩里的另一套首演於1600年的歌劇《尤麗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劇界最古老的標準保留劇目的歌劇,當數1607年首演於曼都瓦宮廷的克勞迪奧·蒙泰韋爾迪作品。

歌劇發展:歌劇誕生於17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歌劇是1607年由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奧菲歐》。從此,歌劇以它獨特的魅力逐漸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體裁。

1、17世紀末

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他於1681年創作的歌劇《善善惡惡》確立了歌劇序曲的典型模式,即「快-慢-快」三段式。

這一時期同時也確立了ABA式的詠嘆調格式。此時的音樂常用盛大的場面和合唱,給歌劇帶來重音樂、輕戲劇的傾向。這樣的傾向使得歌劇在日後的發展日趨僵硬。於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於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朴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

義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範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1733年首演),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

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出於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卜師》就是在這場論戰和這部歌劇的啟示下誕生的。

義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而與法蘭西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呂利是法國歌劇(「抒情悲劇」)的奠基人,他除了創造出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旋律外,還率先將芭蕾場面運用在歌劇中。

在英國,普賽爾在本國假面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展成德奧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

至18世紀,格魯克針對當時那不勒斯歌劇的平庸、浮淺,力主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與戲劇必須統一,表現應純朴、自然。他的主張和《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對後世歌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2、19世紀以後

義大利的g.羅西尼、g.威爾迪、g.普契尼,德國的r.瓦格納、法國的g.比才、俄羅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爾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劇大師為歌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型於18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ta,意為:小歌劇)已演進、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

它的特點是:結構短小、音樂通俗,除獨唱、重唱、合唱、舞蹈外,還用說白。奧國作曲家索貝、原籍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這一體裁的確立者。

3、20世紀

歌劇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納影響的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玫瑰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是將無調性原則運用於歌劇創作中的貝爾格(《沃采克》)。

40年代迄今則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米約、曼諾蒂、巴比爾、奧爾夫、賈納斯岱拉、亨策、莫爾以及英國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頓等。

(6)法國歌劇如何產生擴展閱讀

歌劇往往具有感人肺腑的戲劇故事情節,在演出中,聲樂的表現形式可同時包含獨唱、重唱、女聲合唱、男聲合唱、童聲合唱、混聲合唱等等,加上龐大的管弦樂團的演奏。

另外,在舞台的立體空間中,除了通過演員表演,展示出人物之間的關系和戲劇情節外,還運用了服裝、化妝、燈光、繪畫布景、道具、機械裝置等舞台美術手段。

其音樂部分通常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序曲:在歌劇演出開始時的一段樂曲。多數歌劇的序曲會把歌劇中出現人物的音樂主導動機和有鮮明個性的旋律交織在一起,在序曲的演奏中顯現。也有的序曲只是一個開頭的序奏,與後面的音樂關聯不多。

2、宣敘調:一種歌唱形式,更接近於戲劇朗誦,有和聲作為襯托,通常用於樂段之間的連接,多用於人物對話與角色的獨白。

3、詠嘆調:專指獨唱曲,是與朗誦或宣敘調相對而言的,在歌劇中多用於人物情感的抒發。

4、重唱:在歌劇中有多種形式的重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直至十一重唱等。重唱是指在同一時間段,各種人物用自己不同的旋律構成復調或和聲的織體來唱出每個角色相同或不同的情感,進行內心描述或敘事。

5、合唱:合唱是聲樂中表現力最強的表演形式,它能夠充分地表現歌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推動劇情的發展。歌劇在戲劇高潮出現時也會使用合唱這一豐富的表現形式。歌劇中的合唱能體現一種力量和升華了的群體境界。合唱以多聲部的音樂單色織體拓展了音樂表現力。

6、舞台美術製作:布景的安放、製作材料的選用,首先考慮有利於舞台上演員歌聲的傳送。製作往往反映了當時繪畫、建築和服裝的藝術理念。

7、舞蹈在歌劇中的運用:在講求豪華場面的「大歌劇」中,都有舞蹈的場面,用以調節氣氛和配合戲劇情節的發展,例如《卡門》中的二幕與四幕舞蹈場面。舞蹈場面的運用使歌劇的舞台演出增強了動感和視覺效果,更富於觀賞性。

8、歌劇清唱:歌劇清唱是將歌劇的演出音樂會化,以欣賞歌劇音樂為主。通常保留歌劇中的純音樂內容,在不影響音樂和戲劇脈絡完整的前提下,作一些縮減,刪節一些戲劇表演和過渡音樂段落,使音樂演出相對集中,更加符合音樂會的現場氣氛。

資料來源:網路-歌劇

❼ 歌劇藝術發展的歷程是怎麼樣的

1.歌劇在義大利的起源
歌劇起源於巴洛克時期(1066-1750),最初是由義大利佛洛倫薩的一群人文主義者為了復興希臘時期的戲劇傳統而創造的音樂形式,其淵源除了古希臘戲劇還有世紀神秘劇、假面劇,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藝復興後期興起的牧歌(madrigal) 。1599年佩里創作的《達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劇,1600年他創作了《尤麗狄斯》是現存最早的歌劇。這兩部歌劇已經有了詠嘆調與宣敘調分工,但總體看來並不成熟。1607年蒙特維爾第創作的《奧菲歐》是第一部成意義上的近代歌劇,作者運用了相當近代化的管弦樂隊為戲劇配樂,用不諧和音烘托氣氛和展現矛盾。在他的歌劇里,獨唱(宣敘調、詠嘆調)、重唱、管弦隊和舞蹈綜合在一起為劇情服務。蒙特威爾第認為歌劇的音樂要表達人類深刻情感,並且要與歌詞意義相吻合。鑒於他對歌劇這種體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爾第被譽為「近代歌劇之父」。
此後興起的是威尼斯歌劇學派。1637年威尼斯開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劇院—聖卡西亞諾劇院,使得這門藝術走出了少數貴族的沙龍,迎接一個更廣泛的市民階層的青睞。此後半個多世紀里,威尼斯前後開放了十幾家歌劇院,一大批有才華的作曲家、劇作家為之譜曲、寫腳本,比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這個時期的威尼斯歌劇場面有時奢華到了誇張的地步,開始運用燈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襯托劇情。
與此同時,17世紀中期,以A·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學派也發展起來,並統治了義大利樂壇和歐洲舞台近一百年。這個樂派特別注重在歌劇中發揮人聲美的作用,使聲樂獨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強了歌劇的主調風格(即與復調多旋律特點性對的單旋律風格)。當時的詠嘆調已固定採用A—B—A的反復三段體形式,在第三段重復第一段音樂材料時, 歌唱者可以隨意添加裝飾和花腔,以顯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劇旋律優美親切,選擇不同的詠嘆調表現不同的情緒。在重視人聲的同時,他重視器樂的獨立表現,採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劇情相似的劇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樂;首創了歌劇啟幕前的器樂合奏—序曲(又稱辛孚尼亞 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組成。他樹立的這種歌劇典範形式,被稱為義大利正歌劇(opera seria)。正歌劇注重人聲的特色導致了閹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閹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華麗而具有彈性)在歐洲的廣泛運用,但後來也出現了單純追求「美聲 」的形式而忽略內容的傾向,最終走向了衰敗(後來因為劇情雷同、單調,聽眾只聽炫耀技巧的詠嘆調,宣敘調一概不聽)。
至於羅馬歌劇,由於處於羅馬教廷的心臟地帶,教會的保守勢力對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諾森十二世下令封閉並拆毀了羅馬最大的一家歌劇院托爾·德·諾那(Tor di Nona)並宣布此後在教皇領地內禁演歌劇,從此羅馬歌劇一蹶不振。
2.法國早期歌劇的發展
法國歌劇的開山鼻祖無疑是讓·巴蒂斯特·呂利(1632-1687)。此人原籍義大利後被貴族帶到巴黎。他從宮廷樂手起家,幾年之內就掌握了宮廷的歌劇上演的批權,成了法國音樂界的國王。他很好的把義大利歌劇移植成為適應法國國情藝術形式,把當時法國宮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藝術融入歌劇,同時把法語詩優雅獨特的韻味充分的用歌詞表達出來,布景服裝也十分奢華,炫耀了當時法的富強。劇情大多現出對王權的崇尚和贊美,這一切都被打上了法國貴族階層 (而不是像其他國家一樣帶有市民色彩)的意識形態烙印。
到了18世紀,宏大華麗的巴羅克風格歌劇開始向簡潔實用的羅可可風格轉變,此 時出現在法國歌劇界的傑出人物是拉莫。他對傳統的法國歌劇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改革,使得唱腔、歌詞和配樂更好的為劇情服務。他的《卡托斯與玻呂克斯》成為18世紀法國上演次數最多的歌劇劇目。
3.德國早期歌劇發展史
17世紀的德國是一個災難深重的國度。1618-1648的三十年戰爭主要在德國國土上進行,使德國人口銳減,工商業凋敝,國土四分五裂,這樣使得本應成為歌劇主要觀眾的市民階層沒有發展起來,國土的分裂使得眾多的小領主無力自己興建歌劇院和組織上演大型的歌劇,很多喜愛歌劇的諸侯甚至常年住在義大利欣賞歌劇,使得這門藝術在德國的發展遲緩了許多。
1627年,許茨(1585-1672)創作了第一部德語歌劇《達芙尼》,德國開始有了自己的歌劇藝術。許茨1609年、1628年兩赴威尼斯學習音樂,曾師從蒙特威爾第。他的突出成就是把義大利單旋律作曲家的新風格帶入德國音樂。他的音樂在感情上富有德國特色,成為德國巴羅克音樂的鼻祖。許茨的學生凱賽爾和庫賽也成為德國歌劇界的中堅。1687年,漢堡成立了第一家上演德語歌劇的劇院。漢堡沒有經受三十年戰爭的打擊,加入了壟斷波 羅的海貿易的漢薩同盟,工商業很發達,有廣泛的市民基礎,這里是當時德語歌劇的唯一一片樂土。但是當時致力創作德語歌劇的作曲家只有凱賽爾、庫賽、瑪特森等不多的幾位,再加上德國人認為義大利為了歌劇而製造閹人歌手是殘忍的做法,只好從義大利"進口"閹人,阻礙了德語歌劇的發展。1738年,漢堡歌劇院被迫關閉,早期德語歌劇在與義大利歌劇的交鋒中敗下陣來。直到半個多世紀後,在莫扎特的筆下,德語歌劇才迎來了春天。
4.英國早期歌劇發展史
17世紀上半期的英國同樣動盪不安。清教徒(致力於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余成分的加爾文派新教徒)為主要成分的資產階級新貴族在與國王的斗爭中佔了上風,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內戰奪取了政權。清教徒信仰的加爾文派教義宣揚禁慾,力圖避免一切塵世的快樂,音樂被看作是邪惡的、引誘人進入"危險的"愉悅的手段遭到禁止。歌劇傳入英國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們封閉了一切歌劇院,廢除了原來英國國教宗教儀式上的音樂。英格蘭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1658年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復辟。這一歷史的倒退卻成了英國音樂得以發展的轉機。17世紀後期英國最重要的音樂家是普賽爾(1659-1695)。普賽爾短暫的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宗教音樂、歌曲、話劇配樂,最重要的貢獻是晚年的歌劇,帶有明顯的英國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戴伊和達朵》成為英國本土歌劇不可多得的佳作。普賽爾去世後,英國歌劇發展再度陷於停頓,義大利正歌劇充斥英國劇院 。1714年,亨德爾定居英國,為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活力。他的正歌劇《里納爾多》等在英國大受歡迎。但18世紀二十年代末,傳統的義大利正歌劇因為其沉悶的腳本、空洞的內容和雷同的劇情不能適應隨著貿易和殖民發展起來的日益壯大的有產市民階層的口味,逐漸失去了市場。這時一部針砭時弊的《乞丐的歌劇》 (約翰·蓋伊詞,佩普什曲)在倫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採用通俗幽默的對白和流行的曲調,贏得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劇中對以亨德爾為代表的義大利正歌劇作了無情的諷刺,使義大利歌劇在英國受到了沉重打擊,亨德爾經營的歌劇院最後因虧損而關閉。這時亨德爾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義大利歌劇在英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5.歌劇的改革
歌劇這門古老的藝術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其中一些華而不實的弊病逐步顯露出來18世紀中期的階級構成、意識形態、審美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有識士開始了改革的嘗試。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徹底、影響最深遠的是魯克的歌劇改革。他的主旨是:「質朴和真實是一切藝術美的偉大原則」;歌音樂的「真正使命」是「和詩配合,以便加強情感的表現」。在他的歌劇中,待劇情的宣敘調具有重要地位,並且加強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細致的情感表現;他精簡了戲劇結構,刪去了詠嘆調中華麗的炫技段,追求朴實無華的真情表,序曲也不再脫離劇情的孤立存在,而是預示劇情的有機部分;劇中的合唱、蹈都隨劇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刪。格魯克在記譜時廢棄了數字低音,之以具有明確的各聲部現代寫法。他的改革使當時腐化的歌劇藝術為之一新,僅影響了18、19世紀之交的歌劇舞台,包括羅西尼、瓦格納在內的整個19世紀 歐洲歌劇都從中得到了有益的啟發。
發格魯克的歌劇形式主要是喜歌劇。喜歌劇18世紀中期興起於義大利。1752年一家義大利歌劇團在巴黎上演《管家女僕》一劇,引起了有名的喜歌劇之爭。保守派站在維護封建貴族的藝術趣味的立場上反對喜歌劇,而以啟蒙思想家盧梭為首的改革派則熱情贊揚這一新生事物,並且於同年親自寫了一部喜歌劇上演。這場爭論促進了法國歌劇的發展。1762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劇院,這種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很快在歐洲各地風行,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等也具有明顯的喜歌劇色彩,而腳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國人。
19世紀,義大利歌劇在貝利尼、唐尼采蒂、羅西尼三位歌劇大師手中再次煥發出征服全歐的魅力,特別是羅西尼的創作,集中體現了義大利人圓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至此,歐洲各國早期歌劇的發展史已經介紹完了。其實,從格魯克開始的歐洲歌劇,已經基本屬於現代歌劇的范疇

閱讀全文

與法國歌劇如何產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