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這三個國家都是怎麼形成的
公元840年,查理曼的兒子「誠篤者」路易死了,路易的長子羅忒爾即位。但二兒子「日耳曼人」路易和三兒子「禿頭」查理不滿意這種安排。於是,842年,這兩兄弟發表聯盟宣言,要發動內戰,將哥哥推下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斯特拉斯堡哲言》。公元843年,羅忒爾不堪重負,終於妥協,簽訂了《凡爾登條約》,將神聖羅馬帝國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為萊茵河以東的土地(東法蘭克王國),屬於「日耳曼人」路易;一部分為神聖羅馬帝國西南的土地(西法蘭克王國),屬於「禿頭」查理;剩下的全歸羅忒爾。於是,這三片土地後來就發展成為了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三國。這一場兄弟之間的圈地運動,把他們爺爺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家業給毀了。至1806年,拿破崙一世強迫奧地利君主弗朗西斯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於是這個在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年之久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便最後滅亡了。
Ⅱ 求法國崛起歷程
1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
路易十四對文化藝術的喜好培育了國民對思想文化的推崇,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法國得到了普遍傳播。
啟蒙思想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理性的大門,而法國社會一直無法解決的三個等級之間的矛盾卻愈演愈烈。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人權與公民權宣言》頒布。但是,歐洲各君主國的絞殺使法國出現了極端事件和長期動盪。這時,拿破崙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現,用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顛峰。
然而,武力擴張並不能維持大國地位。直到二戰之後,法國才在戴高樂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帶領下,恢復了往日的光榮。
崛起原因:
一、民族特性的與眾不同:
法國人對權勢的追逐和對自由的嚮往非常強烈,首先,法國人對自身利益或者說私有制的看重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空前爆發,其次,對於歐洲大陸霸權的追逐最後導致拿破崙的崛起,而這兩者為法國崛起帶來的分別是民主政治和強國之路。
二、文化藝術的空前強大:
西歐貴族所說的「沙龍」盛行於法國,這從側面證明了法國對文藝的空前愛好,這也使得民主思想以及知識的傳播達到了頂峰,同時使得法國大量思想家的想法輕易地向全法擴展。而文藝的發展與思想家的出現也使民智大大發展。
三、國家權利的大力爭取:
歐洲各國對於國家權利都非常看重,而法國也在此時對於國家權力非常的看重。
Ⅲ 法國是怎麼誕生的
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簡稱「法蘭西」或「法國」(la France)。國名來源於古代的法蘭克王國名——Frank,它在日耳曼語中原意為「自由的」「勇敢的」。今之la France是從拉丁文francia演變而來的。
「禿頭查理」根據《凡爾登條約》建立的西法蘭克王國基本上構成了法蘭西國家的疆域,而且它的國名不久亦被改稱為法蘭西王國。從這一意義上說,《凡爾登條約》堪稱法蘭西獨立建國的標志。而且,及至此時,法國史才算真正開始。
Ⅳ 法國的起源
法國起源於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分裂後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是日後的法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罷黜,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今日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地被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所佔領,他們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公元800年國王查理曼在羅馬被封為皇帝,法蘭克王國成為法蘭克帝國,也就是查理曼帝國。843年帝國分裂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
此三國成為未來的法蘭西王國、義大利諸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成為今日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領土的雛形。
(4)法國如何形成國家擴展閱讀: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其後法國經過了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其中後兩個王朝與卡佩王朝有血緣關系。其中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國力達到了頂峰,路易十四也被稱為太陽王。
卡佩王朝(987~1328)Capetian Dynasty雨果·卡佩在西法蘭克王國國王路易五世去世後被選為西法蘭克國王,開創了法國的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的歷代國王通過擴大和鞏固王權,為法蘭西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Ⅳ 法國的成立
法國最早的根源大約在10世紀,查理曼帝國分裂;根據843年《凡爾登條約》,東部的部分形成現下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後來逐漸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則逐漸成為現在的法蘭西。經歷過與英國交戰足足113年的百年戰爭後,在15世紀末,法國逐漸地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直到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並開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蘭西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這三個詞就是從法國大革命中來的。而且在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崙帝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
其後,法國於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擔任總統,直至1852年的帝制恢復。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度(創立第三共和),並一度於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巴黎公社,但隨即被推翻。然後法國民眾在普魯士軍隊撤走後,又再次恢復了第三共和。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第三共和終於到1940年被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滅。在二戰中,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稱為「自由法國」,與「納粹德國」的附庸「維琪政權」抗衡;抗戰其間,再改名為「戰鬥法國」。
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雖然法蘭西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但是法蘭西在這兩次戰爭中的財富、人力等等均損失慘重。第四共和一直維持到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布結束舊憲法,推行新憲法,並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共和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議會民主制度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始創立並執行半總統半議會民主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並未改變。而最近幾年法國和德國的密切合作成為歐洲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例如在1999年歐元的流通就是一例。今天,法國站在歐洲國家尋求在更多領域進行更密切合作的最前端
Ⅵ 拿破崙時期的法國也很強勢,法國是如何形成的
法國起源於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分裂後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是日後的法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罷黜,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今日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地被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所佔領,他們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公元800年國王查理曼在羅馬被封為皇帝,法蘭克王國成為法蘭克帝國,也就是查理曼帝國。843年帝國分裂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
此三國成為未來的法蘭西王國、義大利諸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成為今日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領土的雛形。
(6)法國如何形成國家擴展閱讀: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其後法國經過了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其中後兩個王朝與卡佩王朝有血緣關系。其中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國力達到了頂峰,路易十四也被稱為太陽王。
卡佩王朝(987~1328)Capetian Dynasty雨果·卡佩在西法蘭克王國國王路易五世去世後被選為西法蘭克國王,開創了法國的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的歷代國王通過擴大和鞏固王權,為法蘭西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Ⅶ 法國發展史(詳細點的)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法國作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與其的歷史根源性有很大關系,法國有著歐洲交通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讓它能快速的發展變強,但是由於法國的面積並不太美好,又被歐洲其它五大強國包圍,所以實力一直很一般。
當歐洲逐漸從羅馬崩潰的陰影中走出,當時阿拉伯帝國也在東方崛起,在近東重創拜占庭帝國,沿著北非攻佔西班牙,入侵法國。
由於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敗給法蘭克王國,最終入侵歐洲的核心區的理想沒有實現,攻佔西班牙已經是阿拉伯帝國對歐洲擴張的極限了。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為歐洲帶去沉重的災難,同時也給歐洲人帶來了適合他們的重騎兵技術。
但是當時的重騎兵的昂貴開銷,讓法蘭克帝國難以承受,於是分封土地分攤成本的封建主義在法蘭西漸趨流行,以至於封建主之間相互爭斗,弱化了中央權威,此時的法國分崩離析,而這種時刻更大的災難在等待著法國,法國周邊的群狼正在等待法國的自相殘殺,而後進行吞噬。
法國這個歐洲樞紐的位置早有多人貪慕,這次恰好給了這些國家機會,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在此刻發生了,當一個國家內部分裂外部入侵的時候,往往國家會放棄私仇選擇大義法國就是這樣,法國的統一也由此開始;
一個叫做勃艮第的態度影響了當時法國的統一,勃墾第是第一個願意在英法戰爭中鼎力相助的諸侯,而後更多的諸侯加入進來,一起為法國而戰,那一刻法國是統一的,是一心對外的。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重騎兵在英國長弓、火葯、防禦工事面前極其脆弱,而更強大的軍事投入需要中央集權對資源的統一調度,這再一次讓法國看到統一的必要性,這次法國的統一勢在必行,因為法國人面對的外敵不僅僅是英國人。
由於法國兼具陸地與海洋國家的地緣屬性,在維持一支海軍抗衡英國人的同時,也要有一支龐大陸軍面對來自歐洲大陸的競爭,法國面臨的是多線作戰,這種情況也迫使著法國政治朝著集權化發展。
Ⅷ 法國是何時建國
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崙帝國)
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2年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建立第三共和),1940年被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滅
二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布結束「舊憲法」(法蘭西第四共和憲法),推行「新憲法」(法蘭西第五共和憲法,即現今法國憲法),第四共和結束,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法國國慶的7月14日是紀念1789年的巴士底獄的法國大革命,對他們而言這是現代法國的起始.不過由於歷史原因(上述),法國又經歷了5次共和國.所以對於年份他們就沒有那麼確切(來紀念),對法國而言最重要的年份還是1789年的7月14日
Ⅸ 哪些因素導致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最早成形的民族國家
首先,自然環境上法國氣候單一、地勢相對平坦,四周擁有天然疆界,而且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由此產生了法國人相對安逸的民族性格,這種民族性格易於統治者統治。而德國、義大利與英國都擁有與法國不同的民族條件,例如,英國是島國,島國的國民性格不利統治,而且英國民族成分復雜;德國是森林國家,從森林走出的民族民風凜然,對自由有著特殊的熱愛,不利統治;義大利最復雜,它不僅是兩代文明(古典文明,中世紀歐洲文明)的交匯而且是兩種文化(基督教,伊斯蘭教)斗爭的前沿,多種勢力爭奪的陣地,所以義大利民族國家形成最晚。
其二,就是英法百年戰爭的推動作用。第一,法國人在戰爭中逐漸形成強有力的認同感,例如聖女貞德的出現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而且由於領主死傷眾多,法國王權得到加強,從而結束了各領主混亂無序的統治。第二,戰爭之前,英法兩國是連在一起的,雙方王室都是相通的,戰爭使英法兩國迅速分離,無論政治上與民族感情上,這也為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Ⅹ 誰告訴我法國從1792年建立共和國開始帝國和共和國是怎樣演變的,(歷史書上說的不全)
法蘭西王國(843年—1791年)〔君主專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憲制(1791年—1792.8)〕→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維希政權(1940年—1945年)→
臨時政府(1945年—1946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現在)。
①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法蘭西王國實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在路易十四時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國王權空前強化,「太陽王」實行「朕即國家」的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專制統治,此時是法國封建專制君主制的鼎盛時期;路易十五時期,法國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法國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時期,法國專制制度已到了腐敗透頂的程度,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反抗情緒與日俱增,革命一觸即發。
②1789年大革命後大資產階級當權,保留國王同時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三級會議轉變為制憲議會,取代王室成為法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為改造舊制度,創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作出了重大貢獻。8月頒布著名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告了「主權在民」、「天賦人權」、「權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資產階級民主法治原則,實際上宣告了舊封建王權的的滅亡和一種全新的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誕生,1791年的法國憲法就是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的。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也是歐洲大陸歷史上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普選產生的國民大會宣布廢除王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開始建立民主共和政體。1793年初宣判國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將其推上斷頭台。法國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斗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中間經過吉倫特派掌權、雅各賓派專政和熱月政變後的督政府的政權,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體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名義上仍屬於共和政體。
④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實行資產階級的帝制。拿破崙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革新政治,發展經濟,頒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對外發動多次征服戰爭,沉重打擊了法國和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秩序,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⑤1814、1815年,封建的波旁王朝兩次復辟,恢復了法蘭西王國,與第一帝國一樣,都是君主專制政體。
⑥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新憲法明確限制王權,擴大議會下院的權力,取消貴族的特權,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
⑦1848年,二月革命後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的侄子君主派路易.波拿巴當選為總統,他一心恢復帝制,鎮壓共和派的反抗,強行通過新憲法,使總統獨攬大權,建立了名為總統制共和制的個人獨裁統治,共和形同虛設。
⑧1852年路易•波拿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又實行帝制。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壽終正寢。
⑨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經過共和派與君主派的激烈斗爭最終恢復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最終確立了共和政體,總體上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政體。為什麼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共和制呢?其法律依據如同高中歷史選修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與實踐》第71頁中的講述:「1875年初,國民議會僅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確認實行共和制。同年,國民議會又先後通過一系列法律,合稱1875年憲法,又稱第三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有:A、立法權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行使。參議院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以普選方式選出;B、行政權由總統和內閣掌握。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議會,依絕對多數票選出。總統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議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之權。內閣部長(即後來的總理)由總統任命。總統和內閣部長(總理)共同向議會負責。從中可以看出憲法賦予當時法國總統的權力還是相當大的,體現了當時法國君主派的力量還不小,企圖憑此為以後借機復辟創造條件,也反映了它是共和派與君主派妥協的產物,但它又不同於總統制共和制,因為總統的產生由議會選出,其行政權被總理分享,還要對議會負責,故為共和國的長期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據,限制了君主派今後的復辟帝制活動,因此仍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更何況在憲法公布後不久,1879年初共和派贏得總統大選,掌握法國全部關鍵權力部門,最終完全確立了共和制政體,之後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議會和內閣手中,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法國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國解體,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和維希傀儡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後,法國進入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1946—1958年),法國議會的權力達到巔峰,擁有選舉總統、決定政府組成、任免總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綱領等權力,此時的法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⑾為了克服第四共和國時期黨派紛爭、議會濫用權力而導致政局不穩、政府無能的弊端,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宣告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此後,權力中心逐漸由議會轉移到總統,但又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這表明法國已逐漸成為一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共和制國家。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近現代法國政體如何變化,其實質基本上不變,還是資產階級專政,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只是對資產階級內部各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權力關系進行了重新調整,從而採取了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