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雙城記》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雙城記》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7G3aGl_9WX0fMDGuTAJ17w
《雙城記》深刻描寫18世紀封建制度下日漸腐敗的歐洲貴族,鮮明地將貴族長期殘害百姓、草營人命的惡行公諸於世。狄更斯生動地刻畫出平民百姓受苦受難的悲慘生活。人民生活在困苦無助、飢寒交迫、貧病連連、受盡欺壓的困境中,他們心中郁積了對貴族的刻骨深仇,終於引發了推翻政權、爭取自由的法國大革命。 在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裡,英、法兩國的關系更加緊張,頻繁來往英法兩國的人們,常常被懷疑為通風報信的間諜。巴黎最貧困的聖·安東尼區里,匯集了許多窮苦的人民。
② 《雙城記》的故事情節
以法國革命為時代背景,律師席多尼·卡頓為中心,描寫在他周遭出現的許多人物,從事拚命的行動,即是本故事的主要題材。馬內特醫師由於掌握了橫暴侯爵的不良行為的證據,而遭入陷害入獄。在獄中度過長年的牢獄生活,被釋放後就帶著美麗的女兒露西前往倫敦生活。而律師卡頓,在偶然機會認識了露西,而逐漸產生私慕的戀情。根據查訪得來的消息,知道她已和身在英國的法國亡命貴族查理·得內訂婚了。得內是候爵的外甥,屬貴族出身,因此由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得知,他將會被新的革命政府逮捕。由於他是反對法國貴族的橫暴而離開法國的,這點頗令卡頓欣賞,而卡頓本身又是俠義心強烈的人,於是拋棄自己的私情,幫助他們結合。曾得到馬內特醫師照顧,而後經營酒吧的多法爾滋夫婦,尤其多法爾滋夫人,因為一家曾受候爵的凌辱,所以非常詛咒一般的貴族。於是對一般女子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率先高喊革命的需要來煽動民眾,最後導致候爵家的傭人卡貝爾及他的女兒瑪莉被逮捕。得內得知這種不合理的逮捕,非常氣憤,乃奮不顧身的前往巴黎搭救他們,然不出所料也遭到逮捕。後來,由於馬內特醫師的有力證言,曾一度被判無罪。但是,對貴族仍有餘恨的多法爾滋夫人舉出馬內特醫師在牢里寫的秘密文件,證明得內是候爵的血緣,革命政府針對此點,宜判得內死刑。斷頭台上行刑的聲音,令人感到十分恐怖。對於即將失去丈夫的露西,其心情的悲痛可想而知。而卡頓也打算結束他長期的游盪生活,想為露西救出她的丈夫,當他發現自己和得內的外表酷似,於是設法進入牢中,替代得內而挽救了得內的生命。
③ 誰能說說《雙城記》的故事么就是兩個男人為了自己的愛人的奉獻故事
{英國)狄更斯 著
[故事梗概]
一七七五年十一月間,一輛英國郵車正從倫敦通往杜佛的大道上行駛。當時英國國內社會秩序很不安寧,明火執杖在大路上行劫的事屢屢發生。郵車里的乘客都提心吊膽,生怕遭到什麼意外。其中有位乘客是倫敦台爾生銀行的職員勞雷先生,他有一對亮晶晶的眼睛和一張慣於抑制而鎮靜的臉。由於銀行的業務關系,他經常來往於倫敦和巴黎之間。不過,這次他去巴黎卻另有一項任務。
在杜佛的喬治旅館里,勞雷先生會見了梅尼特小姐。這是個十六七歲的法國姑娘,有著輕盈苗條的身材和一頭美麗的金發,身穿騎裝外衣,手裡還拿著她的旅行草帽的緞帶。她那對活潑的藍眼睛帶著審察的神氣。她要和勞雷先生一道到巴黎去。
事情是這樣的:十五年前,梅尼特小姐的父親梅尼特醫生是台爾生銀行的顧客。他和一個英國的女子結了婚,並把家產委託給銀行勞雷先生經理。梅尼特醫生在女兒路茜出生後不久,忽然失蹤了。迫害他的人是有填寫空白逮捕令特權的,可以任意把人禁錮在牢獄里。梅尼特的夫人多方打聽丈夫的下落,卻杳無音訊。過了兩年,她傷心地死了。小路茜由勞雷先生帶回英國撫養。現在,梅尼特醫生突然在巴黎被發現了,但已經失去了理智,由他以前的僕人得伐石照看著他。勞雷先生和路茜小姐此行,就是要去辯認他,以恢復他的生命、愛情、義務和歡樂。
巴黎聖安東尼區,滿目貧寒和飢餓的景象。一條彎曲而狹窄的街道,充滿著惡臭。街上的不規則的粗石頭,露出各式各樣的尖角,好象有意要傷害接近它們的一切生物的腳。在這里,「冷、臟、病、無知和貧窮,是伺候聖駕的五位大人」。尤其是那第五位大人--「貧窮」,充斥在每個角落裡,出入於每個門道里,從每個窗洞里伸出頭來,抖顫在被風飄曳著的破衣袖中。
在街的轉角處,有一家酒店,是市民們聚會的中心。店主叫得伐石。他穿著黃短衫艱長褲,頸粗如牛,神情勇武,大約三十歲左右。這是個有一定主意和決心的堅強的人。他的妻子得伐石太太也是個壯健的女人,生著一雙警惕的眼睛,粗大的手上滿戴著指環,臉色鎮定而堅毅,態度沉著。他們和出入酒店的人們有些奇怪的暗號。
得伐石夫婦引勞雷和路茜去見梅尼特醫生。醫生住在一間頂樓里,房間很暗,十八年的監獄生活已使他害怕光線、害怕人聲,變得麻木了。他們走進房間,便看見這個白發衰弱的老人,正坐在窗前做鞋子。他有一張凹陷的臉,臉上長著亂蓬蓬的白鬍子。由於臉的凹陷和瘦削,使他那兩隻眼睛顯得特別大。他對以往的事一概不記得了,也認不出勞雷先生。問他姓名時,他說是「北塔,一○五號。」他的聲音微弱得可憐而且可怕。露茜的金發似乎使他恢復了一下記憶,但接著他又失去了知覺。人們始終不明白這位善良的醫生,怎麼被關進了監獄?受到如此痛苦的折磨。
勞雷先生決定把梅尼特醫生帶回倫敦去醫治。臨上車時, 這位可憐的老人卻要索取他做鞋子的工具和尚未做完的鞋子。得伐石太太叫丈夫給他拿來了。於是勞雷一行便離開了巴黎。
五年之後,倫敦法院開庭審判了一樁案子。被告是一個法國人,名叫查理·代爾那。他被英國間諜約翰·巴爾塞誣告為犯有向法國提供軍事情報的罪行。代爾那是個二十五歲左右的青年,長得很好看,兩頰曬成棕色,眼睛是烏黑的。他是個出身於貴族的少爺。一七七五年,他由法國到英國定居,恰好是和梅尼特醫生父女同船到達的。露茜在法庭上提供了一些有利於他的證詞。律師史曲勒孚的助手卡爾登又以自己與代爾那的相貌相似,擾亂了人們的視線。法庭因找不出確鑿的證據,便將代爾那無罪開釋了。
卡爾登在做學生時代,就表現出純朴忠厚,誠懇能乾的好品質。但他具有懶散、消沉、無生活目的的弱點。後來當了律師史曲勒孚的助手,他的優點被利用。卡爾登雖然算不了一匹獅子,卻是一隻很好的胡狼。他低首下心地幫忙史曲勒孚,成為他進身的階梯。自法庭相識後,卡爾登常出入梅尼特醫生家;但他「樣子老是鬱郁寡歡,陰陽怪氣」,當他高興講話時,他講得很好;可是一種不高興的烏雲,老是致命地籠罩著他,很難得為他內心的光明所照透。
法國世襲大貴族厄弗里蒙特候爵是查理·代爾那的叔父。這人約六十歲,衣著華麗,態度驕傲,臉孔有如一張精緻的假面具,蒼白而透明。鼻尖上有兩點小小的凹渦。他整個容貌,「現出一種狡詐和殘酷的神氣」。有一天,他離開巴黎豪華的府第到鄉間別墅去。在路上,他的馬車輾死了一個小孩,便和在場的窮人發生了沖突。侯爵卻怪死者的父親不該讓孩子亂跑,扭傷了他的馬。然後,他扔出一枚金幣,便驅車走了。他寫信給英國的侄兒代爾那,要他回國處理財產問題。代爾那回來了,他和叔父進行了一番不愉快的談話。他反對叔父那樣專橫和殘酷地對待農民。他說:「我們曾經胡作非為,現在正在收獲罪惡的果實」,貴族豪華的家業,「只不過是一座由浪費、糊塗、勒索、放債、典當、壓迫、飢餓、貧窮和苦惱所堆積起來的破塔」。他要放棄自己的產業和貴族地位,長期定居到英國。叔侄爭吵後,代爾那便返回英國去了。
代爾那靠自己的努力,在英國成為一個精通法國文學的教授。他從法庭受審那天起,就愛上了露茜。一個夏天的下午,他找了個機會向梅尼特醫生傾吐了自己的衷曲。他的真誠的愛情感動了老人。他同意代爾那追求露茜,但不允許他說出自己的真實的姓氏。代爾那不明白其中奧秘,感到很驚異。
律師史曲勒孚,生得身材肥短,聲音洪亮,滿面紅光,他的每一個毛孔都流露出可厭的得意非凡的氣慨;無論交朋友或談話,他都有一種擠上前去的習慣,這頗可說明他的生活道路是如何擠上來的。他以自己的聲名和地位作為戀愛的資本,向露茜求婚。但露茜拒絕了他。卡爾登也愛上了露茜,但他認為自己是一堆能燃燒、而不能發光的材料,不能給她帶來幸福,因此放棄了對她的追求。但他向露茜表示:願為她犧牲生命來成全她所愛的生命。
露茜愛代爾那。不久後,他們舉行了婚禮。接著,又到鄉間去作蜜月旅行。梅尼特醫生在女兒離開後,又失去了理智,重新坐在窗前做著鞋子。勞雷想方設法,才在九天後恢復了他的健康。他並未把這件事,告訴新婚夫婦。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巴黎聖安東尼區沸騰起來了。人們全拿起了武器。得代石夫婦是起義人民的領袖,他們的小酒鋪就象是一鍋沸水的旋渦的中心。得代石滿身沾濡著火葯和汗水,發命令、發武器,出現在最需要他出現的地方。武裝的群眾向法國最大的監獄巴士的獄進攻。得代石特地到北邊高樓關押梅尼特醫生的一○五號房間搜查,意外地得到一封醫生在理智清醒時所寫的控告侯爵的信。他把它收藏起來。起義群眾放火燒了監獄,還燒了厄弗里蒙特侯爵府第,槍殺了一大批貴族和官吏。革命烈火蔓延到全國城鎮和鄉村。法國到處是人聲鼎沸,烽煙滾滾。
代爾那在倫敦接到法國的一封來信。信是他過去的管家蓋白勒寫的。代爾那的叔父已在革命前夕被農民刺殺了。蓋白勒被本村農民監禁起來了。蓋白勒希望他的小主人回去救他。代爾那為了不使管家受累,又自恃已放棄貴族特權,便瞞著妻子和梅尼特醫生,隻身回到法國。
代爾那一踏上法國土地就失去了自由。起義的群眾認為他是貴族,把他押赴巴黎受審。梅尼特醫生聞訊後,立即從倫敦趕赴巴黎營救。梅尼特憑自己關在巴士的獄十八年的苦難和崇高的聲望,使代爾那獲得了釋放。但代爾那旋即又被逮捕了。
第二天,法庭開庭審判。原告竟是梅尼特醫生自己和得代石夫婦。梅尼特醫生十分震驚,立即提出否認。這時,得代石卻不慌不忙地讀了一封梅尼特在監獄中親筆寫的控告信(這便是得代石在攻打巴士的獄時,從北邊高樓上撿到的。)
控告信記述:在一七五七年十二月,一個有雲的月夜,梅尼特醫生被豪門貴族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請去看病。病人是一個年青美麗的女人,她的雙手被貴族的腰帶和手巾緊緊縛著,她已神志昏迷了,但嘴裡還不停地喊著:「我的丈夫,我的父親,和我的兄弟!」在另一間房裡,關著一個少年,他受了致命的劍傷,已奄奄一息了。但他還掙扎著向醫生說出他被迫害的經過:他的一家都是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的佃戶,長期以來,這些貴族對農民的貞操和品德有任意破壞和蹂躪的權利。厄弗里蒙特的弟弟(即代爾那叔父)為了霸佔少年的姐姐(即醫生看到的那位昏迷的女人),逼死了她的新婚的丈夫。少年氣憤不過進行復仇,卻被侯爵弟弟刺成重傷……這位少年受傷者把事情的經過說完後,便斷氣了。過了一星期,那位少年的姐姐也死了。她留下了一個妹妹,即後來的得伐石太太。侯爵兄弟當時用一小盒黃金收買梅尼特醫生,要他不要把事情聲張出去。梅尼特醫生回家後,出於義憤,還是把他所看到的寫了一封揭發信交給一位政府大臣。可是那封信竟落到侯爵兄弟的手裡。在一天晚上,醫生被侯爵兄弟綁架了。他們當他的面把揭發信燒了。接著,醫生被送進巴士的獄。從此,他再也沒有見到自己的親人了,人們都以為他失蹤了。
梅尼特醫生在監獄中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他把這件血案和自己的遭遇全部寫在揭發信上。立誓要控告厄弗里蒙特侯爵的罪惡。可是,他一直沒有找到這樣的機會。十八年過去了。醫生由於失去了理智,已記不清有這份控告信了。
在得伐石宣讀控告信後,革命法庭便判處代爾那死刑,並在二十四小時內執行。勞雷先生和特地從倫敦趕來的卡爾登想盡辦法營救代爾那,都宣告失敗。於是,卡爾登決定實現自己的諾言,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他所愛的人的幸福。他吻了一下已昏厥的露茜,便走出門去了。
在一家小酒店裡。卡爾登找到了英國間諜巴爾塞。巴爾塞怕他告發,答應和他合謀。在巴爾塞的幫助下,卡爾登混進了關押代爾那的監獄。他以自己面貌和代爾那相似,想頂替代爾那受刑,讓代爾那逃走。當代爾那拒絕時,卡爾登便用麻醉葯使代爾那失去知覺,互換了服裝,由巴爾塞把代爾那偷運出獄去。早已等候在獄外的勞雷,便保護著露茜、梅尼特醫生和昏迷的代爾那,以卡爾登的護照,離開了法國。
與此同時,得伐石太太想以同犯人通信號的罪名捉拿露茜,可是露茜已走了,僅一保姆普洛斯留下。得伐石太太和保姆扭打,結果得伐石太太因槍彈走火,被打死。
最後,卡爾登從容地走上了斷頭台。他認為:「我現在所作的比我曾經作過的都更好。」
④ 《雙城記》的介紹
·內容提要·
1775年12月的一個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輕醫生梅尼特散步時,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強迫出診。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個發狂的絕色農婦和一個身受劍傷的少年飲恨而死的慘狀,並獲悉侯爵兄弟為了片刻淫樂殺害他們全家的內情。他拒絕侯爵兄弟的重金賄賂,寫信向朝廷告發。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醫生被關進巴士底獄,從此與世隔絕,杳無音訊。兩年後,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勞雷接到倫敦,在善良的女僕普洛斯撫養下長大。
18年後,梅尼特醫生獲釋。這位精神失常的白發老人被巴黎聖安東尼區的一名酒販、他舊日的僕人得伐石收留。這時,女兒路茜已經成長,專程接他去英國居住。旅途上,他們邂逅法國青年查理·代爾納,受到他的細心照料。
原來代爾納就是侯爵的兒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惡,毅然放棄財產的繼承權和貴族的姓氏,移居倫敦,當了一名法語教師。在與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對路茜產生了真誠的愛情。梅尼特為了女兒的幸福,決定埋葬過去,欣然同意他們的婚事。
在法國,代爾納父母相繼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繼續為所欲為。當他那狂載的馬車若無其事地軋死一個農民的孩子後,終於被孩子父親用刀殺死。一場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動的聯絡點,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貴族的暴行編織成不同的花紋,記錄在圍巾上,渴望復仇。
1739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終於襲來了。巴黎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把貴族一個個送上斷頭台。遠在倫敦的代爾納為了營救管家蓋白勒,冒險回國,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獄。梅尼特父女聞訊後星夜趕到。醫生的出庭作證使代爾納回到妻子的身邊。可是,幾小時後,代爾納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讀了當年醫生在獄中寫下的血書:向蒼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後一個人。法庭判處代爾納死刑。
就在這時,一直暗暗愛慕路茜的律師助手卡爾登來到巴黎,買通獄卒,混入監獄,頂替了昏迷中的代爾納,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備就緒,代爾納一到,馬上出發。一行人順利地離開法國。
得伐石太太在代爾納被判決後,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與普洛斯的爭斗中,因槍支走火而斃命。而斷頭台上,卡爾登為了愛情,從容獻身。
·作品賞析·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復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由於千百種原因——如收成不好、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把已經緊張的局面最後一次加緊、海外戰爭的失利、國內偶發事件等等——變成那次從未見過的一場可怕的大火。」可見,《雙城記》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鍾;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黛安娜,她出生於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後很贊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一步深入時,就筆鋒一轉,把她貶斥為一個冷酷、兇狠、狹隘的復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後,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和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一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一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和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系下,他們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設想的一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
《雙城記》有其不同於一般歷史小說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採取倒敘、插敘、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說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雙城記》風格肅穆、沉鬱,充滿憂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徐人望)
⑤ 《雙城記》故事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法國大革命時期,名醫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貴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營人命的暴行,因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獄,監禁了十八年。
出獄後,馬奈特之女露茜卻與仇家的兒子達奈墮入情網。於是,在法國革命的旋渦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惡、生、死在沖突中交融,在轉瞬間變換……《雙城記》結構嚴整,語言凝練,狄更斯對革命與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寫作才華,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首次出版於1859年。
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著曼馬內特醫生一家和以德發日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小說里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時代背景
該小說創作於19世紀50年代,正處於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種種罪惡和勞動人民生活的貧困化,導致下層群眾中存在極端的憤懣與不滿,英國社會處於爆發一場社會大革命的邊緣,這與18世紀末法國的社會現狀極為相似,狄更斯通過對兩個城市的對比,給當時的英國社會以借鑒及警醒。
小說《雙城記》中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的殘暴、搶占婦女、草菅人命等一系列行為與狄更斯提倡的人道主義精神背道而馳,像如此這般的惡魔勢力必遭到社會的唾棄,厄弗里蒙得兄弟是當時貴族的一個縮影,這樣有違人道主義精神的形象必定會被人民拋棄,正如小說中法國大革命的瞬時爆發,就是法國統治者有違人道主義的必然趨勢,這鮮明的傳達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小說中馬內特醫生的以德報怨,為了自己女兒的幸福,將自己發之天性的對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憎惡壓制心底,用寬容寬恕的心態接納查爾斯,以及文中最後深愛露西的卡頓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查爾斯上斷頭台,這一切無不體現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貴族與平民之間的仇舊沖突,作者狄更斯傳達「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的主旨,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
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作者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既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過於極端的暴力。
但《雙城記》備受爭議,因為在狄更斯筆下,失控階段的革命演變成了巨大災難,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殺,在憎恨貴族社會對他們殘酷壓迫的同時,自己也變成了一種畸形的社會階層,除了仇恨和報復,一無所有。
⑥ 有關《雙城記》最後部分的問題
呵呵。樓主看書很認真呢。
以下是我個人見解,如果聽起來像是胡扯請不要理我。。= =!
首先,「她懷中那個以我名字命名的孩子」我認為在歷史上並不確有其人,就像樓上所說,西德尼是為了成全路茜和代尓納,代替代尓納去死的,他的目的是使路茜能夠和她愛的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因此西德尼知道路茜會一直對他心懷感激,會一直記得他,甚至給自己的孩子用西德尼的名字命名(你知道,這在外國文學是很常見的,比如《哈利波特》里「十九年後」那一章,比如德赫同人里《你的名字我的姓氏》,額,扯遠了。。),表達對他的紀念。當然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樣取名了,在這里只是西德尼在臨刑前內心的想像,他想像將來的一切都會變得美好。
「他帶了一個和我同名、長著我所熟悉的前額和金發的男孩」, 同樣的,我也不認為歷史上一定有這個人(事實上很可能沒有),雖然雙城記是以法國大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但是這些故事應該都是他自己虛構的,不會把真實的人物(他沒有扯羅伯斯庇爾吧~囧~~)扯進來,況且他是想借法國革命前後的社會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開篇很明顯的)。但是這個「孩子」有點難解釋,照這表述,是指路茜的兒子帶這孩子到西德尼受刑的地方,給這個孩子講述西德尼的故事,而且這個孩子還擁有西德尼所熟悉的前額和金發!照這看,能讓西德尼覺得無比熟悉的前額和金發,這孩子一定擁有路茜的血統。不過又和西德尼同名,這個有點糾結。。路茜為自己的孩子取名叫西德尼來紀念他還很好理解,不會給自己的孫子也取吧。。不過也說不定。第二個的話,還真有點迷糊,但第一個是好確定的。等高人來看看,也解答解答我的疑惑。哈哈。
胡扯了這么多,希望對樓主有點幫助。樓主看起來對名著很感興趣呢,我也正好對文學和歷史挺狂熱的(= =!),交個朋友吧?
⑦ 雙城記講的是什麼
《雙城記》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小說,真實的反映了革命前夕封建貴族對農民的殘酷迫害。小說描寫了法國貴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恣意蹂躪農家婦女,並且殺害了她的弟弟。梅尼特醫生目擊這一暴行,寫信向朝廷告發。不幸信件落到侯爵手裡,梅尼特醫生受到誣陷,在巴士底監獄被關了18年。厄弗里蒙地侯爵弟弟所乘的馬車軋死了一個農民的孩子,又殺死了孩子的父親。 狄更斯從人道主義出發,闡明了法國革命的合理性,但革命爆發後,他又強烈譴責革命中的暴力行為,把革命描寫成失去理智的沖動。梅尼特醫生的管家得伐石的妻子對封建貴族的斗爭最堅決,但在狄更斯的筆下,卻被描寫成嗜血成性的瘋狂的復仇者。 小說還塑造了代爾那和卡爾登兩個人道主義的理想人物。代爾那是侯爵的兒子,他自動放棄貴族的特權,到英國居住,和梅尼特醫生的女兒結了婚。為了營救管家,他冒著生命危險回到法國,被革命者逮捕,判處死刑。卡爾登為了營救朋友,混入監獄,冒名頂替,代替和他長得十分相似的代爾那上了斷頭台。
⑧ 狄更斯的<雙城記>的時間背景和故事梗概
時間背景:
法國革命前夕
故事梗概:
1775年12月的一個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輕醫生梅尼特散步時,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強迫出診。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個發狂的絕色農婦和一個身受劍傷的少年飲恨而死的慘狀,並獲悉侯爵兄弟為了片刻淫樂殺害他們全家的內情。他拒絕侯爵兄弟的重金賄賂,寫信向朝廷告發。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醫生被關進巴士底獄,從此與世隔絕,杳無音訊。兩年後,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勞雷接到倫敦,在善良的女僕普洛斯撫養下長大。
18年後,梅尼特醫生獲釋。這位精神失常的白發老人被巴黎聖安東尼區的一名酒販、他舊日的僕人得伐石收留。這時,女兒路茜已經成長,專程接他去英國居住。旅途上,他們邂逅法國青年查理·代爾納,受到他的細心照料。
原來代爾納就是侯爵的兒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惡,毅然放棄財產的繼承權和貴族的姓氏,移居倫敦,當了一名法語教師。在與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對路茜產生了真誠的愛情。梅尼特為了女兒的幸福,決定埋葬過去,欣然同意他們的婚事。
在法國,代爾納父母相繼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繼續為所欲為。當他那狂載的馬車若無其事地軋死一個農民的孩子後,終於被孩子父親用刀殺死。一場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動的聯絡點,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貴族的暴行編織成不同的花紋,記錄在圍巾上,渴望復仇。
1739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終於襲來了。巴黎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把貴族一個個送上斷頭台。遠在倫敦的代爾納為了營救管家蓋白勒,冒險回國,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獄。梅尼特父女聞訊後星夜趕到。醫生的出庭作證使代爾納回到妻子的身邊。可是,幾小時後,代爾納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讀了當年醫生在獄中寫下的血書:向蒼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後一個人。法庭判處代爾納死刑。
就在這時,一直暗暗愛慕路茜的律師助手卡爾登來到巴黎,買通獄卒,混入監獄,頂替了昏迷中的代爾納,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備就緒,代爾納一到,馬上出發。一行人順利地離開法國。
得伐石太太在代爾納被判決後,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與普洛斯的爭斗中,因槍支走火而斃命。而斷頭台上,卡爾登為了愛情,從容獻身。
⑨ 雙城記有哪些主要內容
《雙城記》內容概述:《雙城記》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歷史小說。小說描寫了法國貴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恣意蹂躪良家婦女並且殺害了她的弟弟,但這一罪行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強虜來就診的梅尼特醫生目睹,於是他暗中寫信向朝廷告發,不幸的是這封信最終落到了侯爵手裡,梅尼特醫生反被誣陷,被關進巴土底獄,從此與世隔絕,杳無音訊。兩年後,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茜被好友勞雷接到倫敦,在善良的女僕普洛斯撫養下長大。
梅尼特醫生獲釋之後,曾一度被他以前的僕人得伐石收留。不久,他的女兒來到這里接他到倫敦居住。在他們去倫敦的旅途中,他們結識了法國青年查理·代爾納,並受到他的細心照料。很快露茜和查理·代爾納之間便互生好感,他們訂婚了。
這時有一位律師席多尼·卡頓先生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露茜,並對她逐漸產生了愛慕的戀情。根據查訪得來的消息,他得知查理·代爾納竟然就是梅尼特醫生的仇人侯爵的外甥。原來代爾納因為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惡,毅然決定放棄自家財產的繼承權和貴族的姓氏,移居倫敦,靠一份法語教師的工作自食其力。梅尼特為了女兒的幸福,決定埋葬過去,欣然同意了他們的婚事。
在法國,代爾納父母相繼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繼續為所欲為。當他那狂載的馬車若無其事地軋死一個農民的孩子後,終於被孩子父親用刀殺死。一場革命的風暴終於在巴黎如火如荼地展開了,而曾經幫助過梅尼特的得伐石一家正是革命活動的聯絡站。經營酒吧的得伐石夫婦,尤其得伐石夫人,因為一家曾受侯爵的凌辱,所以非常詛咒一般的貴族。他們率先高喊革命的口號來煽動民眾,最後導致侯爵家的傭人卡貝爾及他的女兒瑪莉被無辜逮捕。代爾納得知這種不合理的逮捕之後,非常氣憤,於是冒著生命危險回到巴黎搭救他們,但不久也遭到革命政府的逮捕。梅尼特父女聞訊後星夜趕到。醫生的出庭作證使代爾納回到妻子的身邊。但得伐石從巴土底獄的牆壁中找到了梅尼特醫生當年在獄中寫下的揭露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罪行的血書,他們要求代爾納必須為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罪行贖罪,於是很快代爾納又被逮捕並被法庭判處死刑。
斷頭台上行刑的聲音,令人感到十分恐怖。對於即將失去丈夫的露茜,其心情的悲痛可想而知。而卡頓也打算結束他長期的游盪生活,想為露茜救出她的丈夫,當他發現自己和代爾納的外表酷似,於是設法進入牢中,替代昏迷的代爾納上了斷頭台。而梅尼特父女一家,便在這革命的迷霧中迅速逃離了巴黎。
⑩ 雙城記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雙城記》寫的是發生在巴黎和倫敦兩個城市的故事。法國革命前,一個在巴黎開業、名叫馬奈特的外科醫生因為向政府揭發貴族厄弗里蒙兄弟將農村的一對兄妹無端迫害致死的罪行,被持有貴族特權的厄弗里蒙兄弟所陷害,馬奈特醫生平白無辜地被投入巴士底監獄,在獄中被關禁了整整18年。後來,厄弗里蒙侯爵失去恩寵,馬奈特醫生才獲釋出獄。馬奈特醫生在獄中曾設法記錄了自己受迫害的過程,立誓要向厄弗里蒙家族復仇。出獄後,和女兒路茜同在英國倫敦居住,路茜邂逅一位法國青年查爾斯·代爾那。她不知道查爾斯·代爾那就是把馬奈特醫生送進監獄的厄弗里蒙侯爵的侄兒。馬奈特醫生為了女兒的幸福,同意路茜和代爾那結婚。1789年法國革命爆發,替代爾那在法國管理事務的蓋白勒被革命法庭逮捕,代爾那為了營救蓋白勒出獄,冒險來到巴黎。當年被害兄妹的姐姐得伐石太太認出了代爾那是厄弗里蒙侯爵的後裔,決心要把他送上斷頭台。馬奈特醫生和路茜聞訊後,立即趕到巴黎,多方營救,但在法庭審判的關鍵時刻,得伐石先生和太太出示了馬奈特醫生隱藏在巴士底監獄牢房內的控訴書,於是代爾那被判死刑。臨刑前夜,熱戀著路茜的英國律師卡爾登由於和代爾那面貌酷似,混入獄中,換出了代爾那。當驛車載著代爾那夫婦和馬奈特醫生遠離巴黎的時候,卡爾登英勇地走上了斷頭台,為他心愛的女子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借古喻今,用法國革命前後法國的情況來暗示當時英國國內情況。用法國革命這一「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來暗示如果英國情況不發生根本的轉變,法國的歷史定將在英國重演。他在《雙城記》中一方面對被壓迫的法國貧民充滿同情,另一方面又對於積蓄起來的革命力量的爆發感到恐懼。在狄更斯看來,一旦革命爆發,群眾的怒火就將一發不可收,必然會將國家投入無政府、無秩序的深淵;互相殺戮不僅會毀滅人類固有的本性,最終還將導致自我的毀滅。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進一步發展了他在前期作品中所宣揚的以仁慈為核心的聖誕精神。他要人們「勿以暴抗惡」,用仁愛、寬恕的精神來對待敵對的階級。凡是「以暴抗暴」,違反這種基督教仁慈精神的必然會自食其果。小說描寫馬奈特醫生在已士底獄中立誓向厄弗里蒙的後裔報仇,結果是厄弗里蒙的侄兒查爾斯·代爾那被革命法庭宣判死刑,馬奈特醫生替代爾那求情的時候,得伐石先生當眾宣讀馬奈特醫生藏在獄中牢房裡的那份控訴書,馬奈特醫生便成了把代爾那送上斷頭台的起訴人。小說還描寫法國的貧民起來用暴力推翻壓迫他們的封建貴族,但是暴力使他們喪失理性,變成了瘋狂的野獸。他們摧毀了巴士底監獄,卻建立了新的監獄,在拉逢斯監獄中關押著未經審判就遭逮捕的貴族和平民。尤其是得伐石太太的形象,是復仇女神的化身。革命爆發時,她右手拿著斧子,腰間掛著手槍和短刀,率領婦女們攻打巴士底監獄。在恐怖統治時期,她根據編織的圖案瘋狂地向貴族階級復仇。她復仇心切,要把厄弗里蒙一家斬草除根,甚至連馬奈特和路茜也不放過。最後,她終於在和路茜的女僕普洛斯摔打時,被自己的手槍擊斃。
和這種瘋狂的復仇行為形成強烈對照的是體現在馬奈特醫生、路茜、代爾那和卡爾登身上的基督教仁愛精神。在狄更斯筆下,這種仁愛精神不僅能使敵對的階級、敵對的人們互相諒解,而且可以改變人們被扭曲了的心靈,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新生。
小說的第一部的標題是「復活」,描寫馬奈特醫生被關在巴士底獄中18年喪失了理智,是他的女兒路茜用愛的力量使他恢復了常態。後來,馬奈特醫生在路茜結婚前夕,知道未來的女婿就是他立誓報仇的厄弗里蒙的後裔,但是為了路茜的幸福,他不念個人舊仇,同意了這門婚事。這種仁愛精神發生了無窮的威力,使他在法國能夠經受得住精神上的沉重打擊,千方百計地營救代爾那出獄。同樣,代爾那也體現了這種仁愛精神。在法國革命爆發以前,他同情佃農的不幸遭遇,主動放棄了貴族財產和稱號。他為了讓管家出獄,自己被關進了禁閉死囚的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