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貝當什麼時候不是法國總理的

貝當什麼時候不是法國總理的

發布時間:2022-08-21 13:24:58

① 法國總理的歷任首相、總理

蘇利公爵(Duke of Sully)1589年8月2日—1611年1月29日
尼古拉·德·紐夫維爾(Nicolas de Neufville)1611年1月29日—1614年
昂克爾侯爵(Concino Concini)1616年—1617年4月24日
黎塞留樞機(Cardinal Richelieu) 1624年8月12日—1642年12月4日
馬薩林樞機(Cardinal Mazarin)1642年12月4日—1661年3月9日
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1661年3月9日—1683年9月6日
職位空缺(路易十四絕對統治 1683年9月6日—1715年9月2日)
杜布瓦樞機(Guillaume Dubois)1715年9月2日—1723年8月10日
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三世(Duke of Orléans)1723年8月10日—1723年12月2日
波旁公爵路易·亨利(Duke of Bourbon)1723年12月2日—1726年6月11日
弗勒里主教(Cardinal de Fleury)1726年6月11日—1743年1月29日
職位空缺(路易十五絕對統治 1743年1月29日—1758年12月3日)
舒瓦瑟爾公爵(Duke of Choiseul)1758年12月3日—1770年12月24日
勒內·奧古斯坦·德·莫普(René Nicolas Charles Augustin de Maupeou)1770年12月24日—1774年5月14日
莫爾帕伯爵(Count of Maurepas)1774年5月14日—1781年11月21日
韋爾熱訥伯爵(Comte de Vergennes)1781年11月21日—1787年2月13日
艾蒂安·夏爾·德·洛梅尼·德布里安(Étienne Charles de Loménie de Brienne)1787年2月13日—1788年8月25日
雅克·內克爾(Jacques Necker)1788年8月25日—1789年7月11日
路易·奧古斯特·勒通內利耶·德·布勒特伊(Louis Auguste Le Tonnelier de Breteuil)1789年7月11日—1789年7月16日
雅克·內克爾(Jacques Necker)1789年7月16日—1790年9月3日
蒙莫蘭伯爵(Comte de Montmorin)1790年9月3日—1791年11月29日 貝尼文托親王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1815年7月9日—1815年9月26日
第五代黎塞留公爵(Duke of Richelieu)1815年9月26日—1818年12月29日
德索勒侯爵(Marquis Dessolles)1818年12月29日—1819年11月19日
德卡茲伯爵(Élie, c Decazes)1819年11月19日—1820年2月20日
第五代黎塞留公爵(Duke of Richelieu)1820年2月20日—1821年12月14日
維萊爾伯爵(Jean-Baptiste de Villèle)1821年12月14日—1828年1月4日
馬蒂尼亞克子爵(Vicomte de Martignac)1828年1月4日—1829年8月8日
第三代波利尼亞克公爵朱爾·奧古斯特·阿爾芒·馬里(Prince of Polignac)1829年8月8日—1830年7月29日 職位空缺(1830年7月29日—1830年8月13日
第三代布羅伊公爵-維克托·德布羅伊(Victor de Broglie)1830年8月13日 1830年11月2日 奧爾良黨
雅克·拉菲特(Jacques Laffitte)1830年11月2日—1831年3月13日 奧爾良黨
卡西米爾·皮埃爾·佩里埃(Casimir Pierre Périer)1831年3月13日—1832年5月16日 奧爾良黨
職位空缺(1832年5月16日—1832年19月11日)
達爾馬提亞公爵尼古拉·蘇爾特大元帥(Nicolas Jean-de-Dieu Soult)1832年19月11日—1834年7月18日
熱拉爾伯爵艾蒂安·莫里斯·熱拉爾元帥(Étienne Maurice Gérard)1834年7月18日—1834年11月10日
巴薩諾公爵(Duc de Bassano)1834年11月10日—1834年11月18日
特雷維索公爵(Édouard Adolphe Casimir Joseph Mortier)1834年11月18日—1835年3月12日
第三代布羅伊公爵(Victor de Broglie)1835年3月12日—1836年2月22日 奧爾良黨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Adolphe Thiers)1836年2月22日—1836年9月6日 奧爾良黨/運動黨
莫萊伯爵(Louis-Mathieu Molé)1836年9月6日—1839年3月31日 奧爾良黨
職位空缺(1839年3月31日—1839年5月12日)
達爾馬提亞公爵尼古拉·蘇爾特大元帥(1839年5月12日—1840年3月1日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Adolphe Thiers)1840年3月1日—1840年10月29日 奧爾良黨/運動黨
達爾馬提亞公爵尼古拉·蘇爾特(Nicolas Jean-de-Dieu Soult)1840年10月29日—1847年9月19日
弗朗索瓦·基佐(François Guizot)1847年9月19日—1848年2月23日 奧爾良黨
莫萊伯爵(Louis-Mathieu Molé)1848年2月23日—1848年2月24日 奧爾良黨 臨時政府領袖
雅克-夏爾·杜邦·德勒爾(Jacques-Charles Dupont de l'Eure)1848年2月24日—1848年5月9日 共和主義者
弗朗索瓦·阿拉戈(François Arago)1848年5月10日—1848年6月24日 共和主義者
路易-歐仁·卡芬雅克將軍(Louis-Eugène Cavaignac)1848年6月28日—1848年12月20日 共和主義者
部長會議主席
奧迪隆·巴羅(Odilon Barrot)1848年12月20日—1849年10月31日 秩序黨
奧普爾伯爵(Alphonse Henri, comte d'Hautpoul)1849年10月31日—1851年1月24日 秩序黨
職位空缺(1851年1月24日—1851年4月10日)
萊昂·費雪(Léon Faucher)1851年4月10日—1851年10月26日 秩序黨
職位空缺(1851年10月26日—1852年12月2日) 職位空缺(1852年12月2日—1869年12月27日)
埃米勒·奧利維耶(Émile Ollivier)1870年1月2日—1870年8月9日
八里橋伯爵夏爾·庫贊·蒙托邦(Comte de Palikao)1870年8月9日—1870年9月4日 軍人 國防政府主席
路易·茹爾·特羅胥(Louis Jules Trochu)1870年9月4日—1871年1月22日 軍人
部長會議主席
朱爾·阿曼德·斯坦尼斯拉斯·杜弗爾(1871年2月19日—1873年5月24日 獨立人士(溫和共和派)
第四代布羅伊公爵(Albert, c de Broglie)1873年5月25日—1874年5月22日 君主主義者
歐內斯特·庫爾托·德西塞(Ernest Courtot de Cissey)1874年5月22日—1875年3月10日 獨立人士
路易·布菲(Louis Buffet)1875年3月10日—1876年2月23日 君主主義者
朱爾·阿曼德·斯坦尼斯拉斯·杜弗爾(1876年2月23日—1876年12月12日 獨立人士(溫和共和派)
朱爾·西蒙(Jules Simon)1876年12月12日—1877年5月17日 左派共和
第四代布羅伊公爵(Albert, c de Broglie)1877年5月17日—1877年11月23日 君主主義者
加伊坦·德·羅切布埃爾(Gaëtan de Rochebouët)1877年11月23日—1877年12月13日 保守主義者
朱爾·阿曼德·斯坦尼斯拉斯·杜弗爾(1877年12月13日—1879年2月4日 獨立人士(溫和共和派)
威廉·亨利·沃丁頓(William Henry Waddington)1879年2月4日—1879年12月28日 獨立人士(溫和共和派)
夏爾·德·弗雷西內(Charles de Freycinet)1879年12月28日—1880年9月23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茹費里(Jules Ferry)1880年9月23日—1881年11月14日 左派共和
萊昂·甘必大(Léon Gambetta)1881年11月14日—1882年1月30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夏爾·德·弗雷西內(Charles de Freycinet)1882年1月30日—1882年8月7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夏爾·杜克萊克(Charles Duclerc)1882年8月7日—1883年1月29日 左派共和
阿爾芒·法利埃(Armand Fallières)1883年1月29日—1883年2月21日 左派共和
茹費里(Jules Ferry)1883年2月21日—1885年4月6日 左派共和
亨利·布里松(Henri Brisson)1885年4月6日—1886年1月7日 激進共和主義
夏爾·德·弗雷西內(Charles de Freycinet)1886年1月7日—1886年12月16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勒內·戈布萊(René Goblet)1886年12月16日—1887年5月30日 獨立人士
莫里斯·魯維埃(Maurice Rouvier)1887年5月30日—1887年12月12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皮埃爾·蒂拉爾(Pierre Tirard)1887年12月12日—1888年4月3日 獨立人士
夏爾·弗洛凱(Charles Floquet)1888年4月3日—1889年2月22日 激進共和主義
皮埃爾·蒂拉爾(Pierre Tirard)1889年2月22日—1890年3月17日 獨立人士
夏爾·德·弗雷西內(Charles de Freycinet)1890年3月17日—1892年2月27日 左派共和
埃米勒·盧貝(Émile Loubet)1892年2月27日—1892年12月6日 左派共和
亞歷山大·里博(Alexandre Ribot)1892年12月6日—1893年4月4日 左派共和
夏爾·迪皮伊(Charles Dupuy)1893年4月4日—1893年12月3日 左派共和
讓·卡西米爾-佩里埃(Jean Casimir-Perier)1893年12月3日—1894年5月30日 左派共和
夏爾·迪皮伊(Charles Dupuy)1894年5月30日—1895年1月26日 左派共和
亞歷山大·里博(Alexandre Ribot)1895年1月26日—1895年11月1日 左派共和
萊昂·維克多·奧古斯特·布爾茹瓦(Léon Bourgeois)1895年11月1日—1896年4月29日 激進共和主義
朱爾·梅利納(Jules Méline)1896年4月29日—1898年6月28日 獨立人士(中間偏右)
亨利·布里松(Henri Brisson)1898年6月28日—1898年11月1日 激進共和主義
夏爾·迪皮伊(Charles Dupuy)1898年11月1日—1899年6月22日 左派共和
勒內·瓦爾德克·盧梭(Pierre Waldeck-Rousseau)1899年6月22日—1902年6月7日 民主共和聯盟
埃米爾·孔布(Émile Combes)1902年6月7日—1905年1月24日 激進社會黨(左派聯盟)
莫里斯·魯維埃(Maurice Rouvier)1905年1月24日—1906年3月12日 民主共和聯盟
斐迪南·薩里安(Ferdinand Sarrien)1906年3月12日—1906年10月25日 激進社會黨
喬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1906年10月25日—1909年7月24日 激進社會黨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09年7月24日—1911年3月2日 共和-社會黨
歐內斯特·莫尼(Ernest Monis)1911年3月2日—1911年6月27日 激進社會黨
約瑟夫·卡約(Joseph Caillaux)1911年6月27日—1912年1月21日 激進社會黨
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912年1月21日—1913年1月21日 民主共和黨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13年1月21日—1913年3月22日 共和-社會黨
路易·巴爾杜(Louis Barthou)1913年3月22日—1913年12月9日 民主共和黨
加斯東·杜梅格(Gaston Doumergue)1913年12月9日—1914年6月9日 激進社會黨
亞歷山大·里博(Alexandre Ribot)1914年6月9日—1914年6月13日 民主共和黨
勒內·維維亞尼(René Viviani)1914年6月13日—1915年10月29日 共和-社會黨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15年10月29日—1917年3月20日 共和-社會黨
亞歷山大·里博(Alexandre Ribot)1917年3月20日—1917年9月12日 民主共和黨
保羅·潘勒韋(Paul Painlevé)1917年9月12日—1917年11月16日 共和-社會黨
喬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1917年11月16日—1920年1月20日 激進社會黨
亞歷山大·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1920年1月20日—1920年9月24日 獨立人士(民族集團)
喬治·萊格(Georges Leygues)1920年9月24日—1921年1月16日 民主共和黨(民族集團)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21年1月16日—1922年1月15日 共和-社會黨
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922年1月15日—1924年6月8日 民主聯盟(民族集團)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馬紹爾(Frédéric François-Marsal)1924年6月8日—1924年6月15日 共和黨聯合會(民族集團)
愛德華·赫里歐(Édouard Herriot)1924年6月15日—1925年4月17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保羅·潘勒韋(Paul Painlevé)1925年4月17日—1925年11月28日 共和-社會黨(左翼聯盟)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25年11月28日—1926年7月20日 共和-社會黨(左翼聯盟)
愛德華·赫里歐(Édouard Herriot)1926年7月20日—1926年7月23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926年7月23日—1929年7月29日 民主聯盟(民族同盟)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29年7月29日—1929年11月2日 共和-社會黨
安德烈·塔爾迪厄(André Tardieu)1929年11月2日—1930年1月21日 民主聯盟
卡米耶·肖當(Camille Chautemps)1930年1月21日—1930年3月2日 激進社會黨
安德烈·塔爾迪厄(André Tardieu)1930年3月2日—1930年12月13日 民主聯盟
特奧多爾·斯梯格(Théodore Steeg)1930年12月13日—1931年1月27日 激進社會黨
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1931年1月27日—1932年2月20日 獨立人士(保守主義)
安德烈·塔爾迪厄(André Tardieu)1932年2月20日—1932年6月3日 民主聯盟
愛德華·赫里歐(Édouard Herriot)1932年6月3日 1932年12月18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約瑟夫·保羅-邦庫爾(Joseph Paul-Boncour)1932年12月18日—1933年1月31日 共和-社會黨(左翼聯盟)
愛德華·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1933年1月31日 1933年10月26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阿爾貝特·薩羅(Albert Sarraut)1933年10月26日—1933年11月26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卡米耶·肖當(Camille Chautemps)1933年11月26日—1934年1月30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愛德華·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1934年1月30日—1934年2月9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加斯東·杜梅格(Gaston Doumergue)1934年2月9日1934年11月8日 激進社會黨(民族聯合政府)
皮埃爾-埃蒂安·弗朗丹(Pierre-Étienne Flandin)1934年11月8日—1935年6月1日 民主聯盟
費爾南·布伊松(Fernand Bouisson)1935年6月1日—1935年7月1日 共和-社會黨
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1935年7月1日—1936年1月24日 獨立人士(保守主義)
阿爾貝特·薩羅(Albert Sarraut)1936年1月24日—1936年6月4日 激進社會黨
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1936年6月4日—1937年6月22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人民陣線)
卡米耶·肖當(Camille Chautemps)1937年6月22日—1938年3月13日 激進社會黨(人民陣線)
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1938年3月13日—1938年4月10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人民陣線)
愛德華·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1938年4月10日—1940年3月21日 激進社會黨
保羅·雷諾(Paul Reynaud)1940年3月21日—1940年6月16日 民主聯盟
菲利普·貝當(Philippe Pétain)1940年6月16日—1940年7月11日 軍人 菲利普·貝當和皮埃爾·賴伐爾(Philippe Pétain)1940年7月11日—1940年12月13日
皮埃爾-艾蒂安·弗朗丹(Pierre tienne Flandin)1940年12月13日—1941年2月9日
弗朗索瓦·達爾朗(Franois Darlan)1941年2月9日—1942年4月18日
職位取消 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1942年4月18日—1944年8月19日
職位取消 費爾南·德·布里農(Fernand de Brinon)1944年8月19日—1945年4月22日
貝當在1940年和1942年既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事實上的1940年和1942年之間法國維希政府首腦,被稱為「委員會副主席」(Vice-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944年8月20日—1946年1月26日 無黨籍
費歷克斯·古安(Félix Gouin)1946年1月26日—1946年6月24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喬治·皮杜爾(Georges Bidault)1946年6月24日—1946年11月28日 人民共和運動
臨時 樊尚·奧里奧爾(Vincent Auriol)1946年11月28日—1946年12月16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1946年12月16日—1947年1月22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保羅·拉馬迪埃(Paul Ramadier)1947年1月22日—1947年11月24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1947年11月24日—1948年7月24日 人民共和運動
安德烈·馬里(André Marie)1948年7月24日—1948年9月2日 激進社會黨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1948年9月2日—1948年9月11日 人民共和運動
亨利·克耶(Henri Queuille)1948年9月11日—1949年10月28日 激進社會黨
喬治·皮杜爾(Georges Bidault)1949年10月28日—1950年7月2日 人民共和運動
亨利·克耶(Henri Queuille)1950年7月2日—1950年7月12日 激進社會黨
勒內·普利文(René Pleven)1950年7月12日—1951年3月10日 民主社會抵抗聯盟
亨利·克耶(Henri Queuille)1951年3月10日—1951年8月11日 激進社會黨
勒內·普利文(René Pleven)1951年8月11日—1952年1月20日 民主社會抵抗聯盟
埃德加·富爾(Edgar Faure)1952年1月20日—1952年3月8日 激進社會黨
安托萬·比內(Antoine Pinay)1952年3月8日—1953年1月8日 獨立者與農民國家中間黨
勒內·梅耶(René Mayer)1953年1月8日—1953年6月28日 激進社會黨
約瑟夫·拉尼埃(Joseph Laniel)1953年6月28日—1954年6月19日 獨立者與農民國家中間黨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Pierre Mendès France)1954年6月19日—1955年2月17日 激進社會黨
代理 克里斯蒂安·皮諾(Henri Queuille)1955年2月17日—1955年2月23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埃德加·富爾(Edgar Faure)1955年2月23日—1956年2月1日 激進社會黨
居伊·摩勒(Guy Mollet)1956年2月1日—1957年6月13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莫里斯·布爾熱-莫努里(Maurice Bourgès-Maunoury)1957年6月13日—1957年11月6日 激進社會黨
費利克斯·加亞爾(Félix Gaillard)1957年11月6日—1958年5月14日 激進社會黨
皮埃爾·弗林姆蘭(Pierre Pflimlin)1958年5月14日—1958年6月1日 人民共和運動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保衛新共和聯盟 這是第一次使用「總理」(Prime Minister)一詞,而不是「部長會議主席」(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反映了與共和國總統新的權力分享,他在此之前只有國家元首而沒有政府首腦。
米歇爾·德勃雷(Michel Debré)1959年1月8日—1962年4月14日 保衛新共和聯盟
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1962年4月14日—1968年7月10日 保衛新共和聯盟
莫里斯·顧夫·德姆維爾(Maurice Couve de Murville)1968年7月10日—1969年6月20日 國防共和聯盟
雅克·沙邦-戴爾馬(Jacques Chaban-Delmas)1969年6月20日—1972年7月6日 國防共和聯盟;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
皮埃爾·梅斯梅爾(Pierre Messmer)1972年7月6日—1974年5月27日 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
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74年5月27日—1976年8月26日 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
雷蒙·巴爾(Raymond Barre)1976年8月26日—1981年5月21日 獨立人士(附屬於法國民主聯盟)
皮埃爾·莫魯瓦(Pierre Mauroy)1981年5月21日—1984年7月17日 社會黨 弗朗索瓦·密特朗
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1984年7月17日—1986年3月20日 社會黨
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86年3月20日—1988年5月10日 保衛共和聯盟
米歇爾·羅卡爾(Michel Rocard)1988年5月10日—1991年5月15日 社會黨
埃迪特·克勒松(Édith Cresson)1991年5月15日—1992年4月2日 社會黨
皮埃爾·貝雷戈瓦(Pierre Bérégovoy)1992年4月2日—1993年3月29日 社會黨
愛德華·巴拉迪爾(Édouard Ballar)1993年3月29日—1995年5月18日 保衛共和聯盟
阿蘭·朱佩(Alain Juppé)1995年5月18日—1997年6月3日 保衛共和聯盟
利昂內爾·若斯潘(Lionel Jospin)1997年6月3日—2002年5月6日 社會黨
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2002年5月7日—2005年5月31日 人民運動聯盟
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2005年5月31日—2007年5月17日 人民運動聯盟
弗朗索瓦·菲永(François Fillon)2007年5月17日—2012年5月15日 人民運動聯盟
讓-馬克·埃羅(Jean-Marc Ayrault)2012年5月15日—2014年3月31日 社會黨
曼努埃爾·瓦爾斯(Manuel Valls)2014年3月31日—今 社會黨

② 貝當的職業道路是如何發展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貝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在馬恩河會戰中,他指揮一個步兵團打退德軍一個師的進攻,從而受到法軍最高統帥部的重視,被晉升為將軍。次年夏,他又被提升為法軍第2集團軍司令。

在1916年凡爾登會戰中,正當數十萬法軍面臨被德軍前後夾擊的危機時刻,貝當及時率援軍趕來,粉碎了敵軍的攻勢,保證了凡爾登戰役的偉大勝利。貝當因此成為了歐洲聞名的「凡爾登的征服者」,並於1917年被任命為法軍總司令。

1918年11月,貝當晉升為元帥,並出任法國最高軍事會議副主席和陸軍總監。

1934年2月,貝當出任杜梅格內閣的陸軍部長,涉足政界。任職期間,貝當沒有把握時機有效地提高法軍的作戰能力。1939~1940年,貝當出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1940年6月16日,貝當接任法國總理後,隨即向德國要求停戰。

③ 亨利·菲利浦·貝當的人物生平

1856年4月24日,貝當出生在法國加來海峽省的農民家庭。20歲時考進聖西爾軍校,畢業後以少尉軍銜在阿爾卑斯山服役。1888年,貝當進入法國軍事學院深造。1900年起,先後任國家射擊學校教官,軍事學院步兵戰術學助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貝當是步兵團的上校團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晉升為少將、中將和上將,先後任第6師師長、第33軍軍長和第2集團軍司令。1916年,貝當因凡爾登戰役的勝利而成為名噪一時的英雄。1917年5月,貝當取代尼維爾上將任法軍總司令。1918年11月,貝當晉升元帥。戰後,貝當先後擔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陸軍總監和防空總監等職。1934年2月,貝當出任杜梅爾格內閣的陸軍部長。任職期間,貝當沒有把握時機有效地提高法軍的作戰能力。1939—1940年,貝當出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1940年5月,德軍開始進攻法軍,作為永久性防禦工事的馬奇諾防線不攻自破。先後由甘末林和魏剛指揮的法軍節節敗退。貝當應召回國出任內閣副總理,成為主和派的領袖。6月16日晚,貝當奉命組閣,隨即請求西班牙政府充當法國與德國談判的中間人。次日,貝當下令法軍停火,從而使法國在同德國談判停戰和議和條件時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6月22日,法德停戰協定被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法德(當時法國是戰勝國)「停戰車廂」里正式簽字,法國(此時的法國卻成了戰敗國)被迫接受苛刻屈辱的停戰條件。法國分為兩部分,包括巴黎在內的3/5的國土歸德軍佔領,佔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南部和西部為自由區;法國的空軍、陸軍裁到10萬人;最重要的是,貝當政府必須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與德國「合作」。
1940年7月1日,貝當政府遷到維希,此後貝當領導下的法國一般稱為「維希法國」。1942年11月美軍在北非登陸後,德國即出兵佔領法國南部地區。此後的貝當完全成為傀儡。1944年8月20日,貝當等人被德國人從維希帶到洛克馬林根的霍恩佐倫軟禁起來。法國解放以後,1945年4月,貝當回國自首,接受審判。貝當以叛國罪被判處死刑,經戴高樂將軍特赦才改判無期徒刑。1951年7月31日,貝當死於囚禁地利勒迪厄島。
亨利·菲利浦·貝當於1856年4月29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加萊省的考奇拉退爾小鎮。他的父親是個農民,母親早逝,家境貧寒。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促使貝當立志做一個軍人。1875年,貝當中學畢業後考入聖西爾軍事學校;1878年畢業後,他進入山地步兵團任職,軍銜為少尉。1888年,貝當被調回聖西爾軍校,擔任軍事教官。因為農民的出身,他在軍界沒有任何背景,所以升遷很慢——少尉當了5年,中尉當了7年,上尉當了10年。1900年才升到少校軍銜,指揮一個營。1906年在國家射擊學校任教官,貝當工作極為勤勉,性格十分耿直。他曾拒絕出任步兵學校的校長,理由是他認為那些資深的軍官更合適這個職位。他反感一切陰謀似的活動,和政客的關系也極為惡劣,中尉貝當拘禁過服預備役的法國議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更是公開諷刺過當時的總統。最重要的是,當法國陸軍的領袖將軍們都痴迷地倡導攻勢至上主義時,貝當卻敢於獨自反抗這個潮流。貝當的思想要旨是僅當敵方防禦已經受到決定性的減弱時,才可以發動全面攻勢,而這種減弱的工作不能依賴步兵的生命,而必須使用一種高度集中的炮兵火力。這樣就又要求炮兵與步兵之間必須有密切配合。這種思想對頭腦發熱的軍人們無異於一帖清涼劑,後來的法國總統戴高樂當時就是貝當學說的信徒,他對貝當佩服的五體投地,所以畢業後就申請加入了貝當所指揮的第三十三團。貝當思想的正確性雖然被後來的大戰所證實,但卻被當時的決策者拋棄了。歷史沒有假設,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貝當的思想當時得以貫徹,那法國的損失將會大大地減少。1914年8月一戰爆發前夕,貝當僅為陸軍上校,任第三十三團團長,時年58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對剛剛批評了法軍紅褲子的貝當來說,不知是否應該算作是幸運的事。如果沒有它,貝當將會以一個上校的身份退役,成為一個普通的老人,而正因為有了它,才有了1940年後的不得已。戰爭爆發後,貝當由於其對部隊的傑出領導被提升為旅長,軍銜是准將。在1914年9月的馬恩河會戰中,貝當由於指揮得當,晉升為少將,任第六師師長。10月25日,貝當再次晉升為第三十三軍軍長。
1915年5月9日—16日,貝當在阿爾薩斯攻勢中,他率部突破了德軍的堅固防禦。6月,他受命擔任第二集團軍指揮官。9月25日-10月6日,雖然他的進攻由於德軍縱深防禦而失敗,但其炮火准備使德軍吃驚不小。
隨著德軍在凡爾登戰役初期進展順利,奧古斯特·迪巴伊將軍要求撤退,在後方休整的貝當所部於1916年2月24日被緊急調往凡爾登前線,接手堅守凡爾登要塞的職責。當貝當到任時,法軍情況已經糟到極點,防線多處被撕裂,一向被認為堅不可摧的堡壘也落入德軍之手。更要命的是,貝當到任次日就得了肺炎,不得不在病床上指揮接下來的戰斗。好在高燒中的貝當還是馬上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炮兵和後勤,才使得殘酷的戰斗能繼續下去。他提出了著名的防禦口號「他們不會通過」。另外,為了防止法軍士氣低落,貝當還說服霞飛採用部隊輪換制,所以幾乎所有的法國陸軍都經歷了這次殘酷的戰斗,積累了經驗。在他嚴厲的領導下,到他5月1日取代卡利將軍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之時,凡爾登已經轉危為安。而且作為接任他第二集團軍指揮權的尼維爾將軍的上司,貝當繼續對凡爾登戰局施加影響。4個月後,法軍在索姆河發動大舉進攻,德軍停止了對凡爾登的攻擊,凡爾登戰役勝利結束。貝當作為「凡爾登的勝利者」成為了法國的民族英雄,名揚世界。視為「法蘭西的救星」。
1917年4月,盲目的攻擊至上主義仍在法國延續。霞飛的繼任者尼維勒將軍發動的自殺式攻擊,被德國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擊潰,傷亡12萬多人,喪失士氣的法軍潮水一樣的潰退。指揮官的冷酷和士兵慘遭屠殺的消息瞬間傳遍全國。5月3日,法國陸軍發生大規模叛亂,陸軍部隊拒絕開往前線,只有少數的士兵還在前線奮戰,這成為了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黑暗的時刻。如果魯登道夫得到這一消息,發動大規模進攻,那戰爭就將結束。好在被俘的法國士兵都不是叛國者,他們對叛亂的事絕口不提。1917年的夏天,法國需要的不是勇氣和戰略造詣,而是威望。早在1914年的馬恩河時,貝當就已經親臨前線了,他總是和匍匐在德軍炮火之下的步兵同生共死,而不是像其他指揮官那樣遠遠的站在後面。士兵們知道哪位統帥不會將他們的生命視若草芥。1917年5月15日,「陸軍的醫生」貝當接任法軍總司令。他一上來就提出了「多用鋼鐵,少流鮮血」的口號,並親自下到每一個師中走訪——緩和士兵的不平心理,改革伙食和休假制度。就像後來二戰中蒙哥馬利做的那樣,傾聽士兵們的心聲,解決他們的困難。他用他的威望迅速地平定了這次叛亂,隨後又成功地發動了多次有限的攻勢,使法軍的士氣大振。貝當再次拯救了法國。
福煦於1918年3月就任盟軍總司令後,貝當接替他負責指揮所有的法軍軍隊,在西部前線最後一個月的艱苦戰斗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後策劃了埃納河-馬恩河(7-8月)和亞眠(8-9月)攻勢,協助約翰·約瑟夫·潘興實施聖米耶爾(9月)和默茲-阿爾貢(9-11月)攻勢。1918年11月19日,貝當因為其戰時的卓越表現被授予法國元帥軍銜。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貝當的威望達到頂點,福煦退休後,他成為了所有軍事思想的仲裁人,1920年,貝當被任命為法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22年1月,兼任法國陸軍總監,其間,1925-1926年指揮10萬法軍同西班牙一道鎮壓了摩洛哥里夫族人民起義。1931-1934年任防空總監和陸軍部長,極力主張修築馬奇諾防線。1939年任駐西班牙大使。1940年奉召回國,出任副總理,總理。
1934年2月-11月,貝當出任加斯東·杜梅爾格臨時政府的陸軍部長。隨著1936年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貝當不再隱瞞自己對公民政治的厭惡和對獨裁政府的支持。1939年,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1940年法國失敗後,馬奇諾防線的觀念倡導者貝當成了罪魁,並被說成思想消極僵化,這是不公正的。當時的法國千瘡百孔,其敗亡原因不勝枚舉,不能全推到貝當一個人身上。況且貝當實際上也並不保守,他平時十分注意學習,他很早就認請了新式空中武器的重要性,甚至比戴高樂更有資格被稱為法國近代閃電戰的先驅;他一直主張建立一個可以統一指揮各兵種的機構,並創建了一支進攻型的「威懾」空軍;他大力提倡馬奇諾防線,但是他並不主張將大部分的陸軍關在馬奇諾防線中,他經常強調應在距防線相當距離的後方,保持一支強有力的機動兵力以便應付任何德軍突破的情況——1940年5月,甘末林手中所缺乏的正是這樣的兵力。1935年他在演講時就闡述過制空權和裝甲部隊的重要性。
1940年5月,德軍開始進攻法國,作為永久性防禦工事的馬奇諾防線不攻自破。先後由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和馬克西姆·魏剛指揮的法軍節節敗退,國內政局混亂。保羅·羅諾總理為控制局勢,建立最廣泛的民族團結,羅致了國內的各種力量,貝當也應召回國出任內閣副總理。結果,在繼續作戰還是通過求和結束戰爭這個問題上,法國政府內部分為兩派,一派以雷諾總理為首,另一派以貝當元帥為首。
1940年6月,貝當宣布法國停火,同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組建與法西斯合作的維希政府並出任總理。要說一句的是,當1939年有人建議他競選總統時,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總統是戰敗後的元帥來充任的職務。」由此可見他投降時的悲涼心情。
在6月13日至16日為期4天的戲劇性討論之中,貝當公開而毫無保留地出來當了主和派的領袖。貝當向內閣宣讀了一份備忘錄,排除了在法國本土以外繼續戰斗的任何想法,而在本土以內他又堅信法國業已戰敗,剩下的只有設法締結一項體面的和約。貝當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口吻說,法國的復興不可能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來取得,而應是「祖國及其子孫承受苦難」的結果。停戰並不是對戰敗的懲罰,而是一個新的開端,即「保證不朽的法蘭西永世長存的一個必要的條件」。貝當甚至以辭職相威脅。16日晚,在迫不得已情況下,雷諾辭去總理職務,阿爾貝·勒布倫總統任命貝當組閣。
貝當發表廣播演說:「我把本人獻給法國,來減輕它的痛苦。」就在16日夜間,貝當即請求西班牙政府充當法國與德國談判的中間人。第二天,貝當下令法軍停火,這就等於承認放棄戰斗,從而使法國在同德國談判停戰與議和條件時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法國政府拒絕或商討敵方所提條件的任何可能性。1940年6月21日,希特勒親自來到1918年法國人接受德國投降的貢比涅森林接見法國談判代表團。22日,經貝當同意,法德停戰協定在當年的「停戰車廂」里正式簽字,法國被迫接受十分苛刻的停戰條件。法國分為兩部分,包括巴黎在內的3/5的國土(主要是北方工業區)歸德軍佔領,佔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南部和西部(主要是農業區)為自由區;法國的空軍、陸軍裁到10萬人;最重要的是,貝當政府要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同德國「合作」。
1940年7月1日,貝當政府遷到維希。10日,國民議會以569票贊成80票反對通過決議,授予貝當制定新憲法的全權。新憲法以「法蘭西國家」代替了「法蘭西共和國」,以「勞動、家庭、祖國」代替了自1789年繼承下來的「自由、平等、博愛」。貝當被授予「國家元首」的稱號並兼任總理,擁有召開國民議會、制定行政立法、指揮軍隊、任命或撤換部長等多種權力,幾乎比路易十四的權力還要大。當時在政府公報上發表的許多條例都是以君主政體的格式開始的:「本人,菲利普·貝當,以法國元帥、國家元首名義宣布。」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為往昔的聲名所累,一時得到了許多法國人的支持。其實在政治經驗方面,貝當是初出茅廬,很不成熟。貝當不是一個政治家,只得請皮埃爾·賴伐爾作為代理人。維希政權的第一時期從1940年7月10日至12月13日,可稱為貝當―賴伐爾時期。1940年10月24日,貝當和希特勒在都蘭的蒙都瓦列車車廂里進行會談。
此後,貝當聲稱,為了法國的「榮譽和尊嚴」,法國必須尋求對德合作政策。從此,「合作」兩字就像標簽一樣,烙在貝當的身上。應該指出,貝當礙於體面,和德國人的合作多少有些羞羞答答,不時使出他慣用的兩面手法。當他和賴伐爾赤裸裸的親德賣國行為發生嚴重的意見分歧時,1940年12月13日,貝當下令拘留他的「皇太子」(制憲法令規定,在貝當元帥去世後,由賴伐爾繼任),並且派一支可靠的隊伍把賴伐爾護送到他的私人住所里去。對於這個相當令人吃驚的事件,德國當局並不知道。於是,從1940年12月13日至1942年4月18日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二時期,稱為貝當―達爾朗時期。原海軍總司令達爾朗海軍上將變成維希政權的第二首要人物。貝當合作主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戰爭的進展和德國的勝利,或者相反地,同德國失敗的最初跡象密切相關的」。
貝當企圖在外交上採取中立和拖延政策,並曾與佛朗哥會晤,勸他拒絕德軍經西班牙開往北非。但賴伐爾在德國人的支持下於1942年4月19日重新執政,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三時期。這時又頒布了新的制憲法令:「法國對內和對外政策的實際領導權全部授予政府首腦(即賴伐爾),政府首腦由國家元首任命,並直接對國家元首負責。」實際上把貝當變成壁爐台上的一件小擺設。1942年11月8日,美軍在北非登陸。貝當命令在阿爾及利亞的達爾朗與盟軍配合作戰,同時又發布電文抗議盟軍登陸。法國人在阿爾及爾的抵抗是象徵性的,事實上已經向盟軍打開了北非大門。德國人因此認為停戰條款已經不起作用,因此於11月11日出兵佔領了法國南部地區,維希也變成德國人公開當家做主的地方了。
盡管如此,貝當的投降主義和合作主義,對法國喪失民族主權獨立,蒙受德國侵略者的欺凌和蹂躪,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貝當政治上的軟弱無能使他不能阻止賴伐爾之流徹底的賣國行為,有意無意地扮演著「合作」的主角。貝當鎮壓統治區內的任何反德活動。貝當提供原料、商品支付德國的佔領費用,從3億到5億,1944年7月又增加到7億。貝當在廣播中號召為德國招收勞工,設立強制勞動局。在德國出兵佔領法國南方時,許多法國人希望貝當離開維希,但是他沒有離開,仍然留在那裡,仍然忠於一個過於簡單的政策概念:在祖國受難的時候,不應該拋棄本國的土地和自己同胞。這是貝當個人的悲劇。
貝當在完全成為傀儡之後,仍然執迷不悟。1943年12月18日,貝當還寫信給希特勒表示:「今後佔領當局有權改變法國的一切法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時,貝當還在廣播中號召法國人民遵守秩序與紀律,服從德軍在作戰地區的任何指示。8月,戴高樂解放巴黎,貝當才悄悄燒毀自己的私人文件,派特使前往聯絡,准備和平移交權力,但遭到了戴高樂的拒絕。8月20日,貝當和他周圍的人被德國人從維希帶到洛克馬林根的霍恩佐倫的一座古老的城堡里,他的政治生涯就這樣奇特地結束了。盟軍攻入德國本土後,又將他們轉移到瑞士的一個小城鎮。德國投降前夕,窮途末路的貝當向法國臨時政府自首。
1945年7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開庭審判貝當。起訴書列出了貝當的5條罪狀:同德國簽署停戰協定,違背了法英同盟條約;配合德國,對英國和其他盟國採取敵對行為;同賴法爾一起,動員全國工業部門支持納粹德國進行侵略戰爭,並向德國輸出大批法國勞工;建立獨裁政權;私自允許德國控制本國領土。 89歲高齡的貝當在長達20多天的審判中一言不發,他的辯護律師則十分活躍,說貝當這些行為是無奈之舉,也沒有完全與德國合作等等。辯護律師還威脅法庭說,如果貝當被處死,國家將會面臨分裂的危險,法國人民也會感到痛心。旁聽的人們受到辯護律師的蠱惑,不停地為律師的辯護詞喝彩,以至於法官氣憤地大叫:「這個廳里怎麼全是德國人!」
1945年8月14日,判決出來了,貝當因犯通敵罪被判死刑,沒收一切財產,並且宣布他是「民族的敗類」。此外,法庭還認定他犯有「誤人罪」。許多正派的公民因為他過去是英雄而信任他,結果被引入歧途。這時,他當年一手提拔的戴高樂簽署了特赦令,改判終身監禁——就像1940年前貝當也在維希政府對戴高樂進行缺席審判的死刑判決書上簽署「不要執行」一樣。
隨後,貝當被囚禁於戴爾島的一座要塞,但是他在這里健康惡化得很厲害。1951年6月,他被轉往大西洋比斯開灣的耶島監獄。7月23日,貝當死於該監獄。在他成為法國的英雄和元帥的時候,貝當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生會這么結束。

④ 貝當的簡介

中文名稱: 貝當
生卒年: 1856~1951
國別: 法國

法國元帥。1878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1888年畢業於高級軍事學校,曾任該校戰術教官,積極主張防禦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任旅長、師長、集團軍司令,先後參加馬恩河會戰和阿圖瓦(1915)、香檳等戰役。

1916年2~5月,任凡爾登要塞司令,在帶有決戰性的凡爾登戰役中,固守要塞,戰功卓著。後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法軍總參謀長。1917年5月取代尼韋爾任法軍總司令。翌年晉升為元帥。戰後,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20~1930)。其間,一度兼任陸軍總監(1922年後),任內曾統率10萬法軍鎮壓法屬摩洛哥里夫人起義(1925~1926)。1931~1934年任防空總監、陸軍部長。力主構築馬奇諾防線 ,實行消極防禦。1939年出任駐西班牙大使。

1940年5月德軍大舉入侵法國後,先後任副總理、總理。主張對德投降。同年6月22日,同德國簽訂賣國的康邊停戰協定。後任親法西斯的法國維希政府總理。任內實行法西斯統治,鎮壓法國愛國力量。1945年以通敵罪被法國最高法院判死刑,後改判無期徒刑。1951年病死於約島。

閱讀全文

與貝當什麼時候不是法國總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