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二戰與英國和法國簽定了什麼條約

二戰與英國和法國簽定了什麼條約

發布時間:2022-09-01 00:29:22

❶ 二戰後簽訂了哪些和平條約

二戰後簽訂的條約主要有:

1、《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8月2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所秘密簽訂的一份協議。條約也稱為蘇德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

2、《蘇日中立條約》:1941年4月1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日本在莫斯科簽訂的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條約是在蘇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日本減少北方壓力而實施南進戰略的背景下,以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為前提簽訂的。

3、《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簽署。

4、《開羅宣言》:1943年11月27日,由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開羅發表,並在1943年12月1日以新聞公報形式發表的對日作戰宣言。

5、《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包括《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議》、《關於大連之協議》、《關於旅順口之協議》、《關於中蘇此次共同對日作戰蘇聯軍隊進入東三省後蘇聯軍總司令與中國行政當局關系之協議》等附件,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代錶王世傑和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簽訂。

6、 《雅爾塔協議》:1945年2月4日-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中簽訂的協議。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7、《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❷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0年中英簽訂什麼條約

你好,應該是《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英國兩個條約都介入了,但天津條約還有法國簽署。

❸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俄等國分別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分別是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俄等國分別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分別是《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3)二戰與英國和法國簽定了什麼條約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❹ 二戰,德國希特勒和法國什麼戰勝簽條約的

簽訂 《凡爾賽條約》。

1940年6月22日,德軍發起總攻,法國投降。

在的《凡爾賽條約》簽字之後,協約國又相繼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簽訂了《聖日爾曼和約》、同保加利亞簽訂了《納依和約》、同匈牙利簽訂了《特里亞農和約》、同土耳其簽訂了《色佛爾和約》。

這些和約統稱為凡爾賽體系。

(4)二戰與英國和法國簽定了什麼條約擴展閱讀:

談判過程

談判於1919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鏡廳開始。1870年德國取得普法戰爭勝利並統一德國後德皇曾在此舉行加冕儀式。來自38個國家的70名代表參與了談判。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俄國因於1917年和德國單獨媾和且布爾什維克取得國家政權也被排除在談判之外。

從1919年三月開始,談判由五個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日本)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的「十人委員會」主導,該機構組成復雜,矛盾重重,難以做出有效決定。

談判過程中日本和其餘各國外長先後退出十人委員會,實際上只剩「四巨頭」,後義大利因對南斯拉夫的阜姆(現里耶卡)的領土要求被拒絕也退出。

最終的談判由三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即英國首相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把持,義大利首相維托里奧·埃曼努爾·奧蘭多的作用微乎其微。

甚至不準德國參與條約討論。因為各國談判目標不一致甚至存在沖突,每個決定都是經過「不愉快的妥協」後才能達成。亨利·基辛格稱之為「美國式理想主義和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1919年4月29日由德國外長烏爾里希·格拉夫·馮·布魯克多夫-蘭祖率領的德國代表團抵達凡爾賽宮。5月7日德國代表團接受戰勝國提出的條件,內容包括將德國領土分割一部分給鄰國,戰勝國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等。

但因德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德國政府認為以上條件不公並提出抗議,隨即退出和會。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鮑爾為總理的德國新政府成立,在23日德國國會舉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條約者以237票比138票勝出,28日德國新外長赫爾曼·穆勒在和約上簽字。

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宣告成立。

❺ 誰能告訴我一二戰期間的國際公約並簡介內容

凡爾賽和約

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和約之一。全稱《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郊凡爾賽宮簽訂,1920年1月10日生效。簽字國有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漢志(今為沙烏地阿拉伯一省)、宏都拉斯、賴比瑞亞、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暹羅(今泰國)、捷克斯洛伐克、烏拉圭等戰勝國為一方,戰敗國德國為另一方。美國代表雖簽了字,但因參議院未批准該和約,故簽字無效。

和約包括15部分、440條約文和1項議定書。主要內容有:

①國際聯盟盟約。主要規定了國際聯盟的組成、宗旨,會員國的權利、義務以及有關建立委任統治制度的規章。

②關於德國的疆界。恢復1870年以前的德法邊界,德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的所有權、開采權歸法國所有;薩爾區的行政管理由國際聯盟負責,為期15年,期滿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德國在萊茵河以東50公里所劃界線以西領土內,不準保留或建築工事,不準留駐或集結軍隊;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領土連同各橋頭,自本條約實施後15年內均應由協約和參戰各國軍隊佔領;如德國忠實遵守本和約的條款,協約國軍應逐步縮小佔領區,5年期滿後從德國科隆地區撤軍,10年期滿後從科布倫茨地區撤軍,15年期滿後從美因茨地區撤軍;奧伊彭和馬爾梅迪劃歸比利時,並承認比利時對莫雷內的主權;德國與丹麥的邊界由石勒蘇益格北部邊境地區居民舉行公民投票確定(1920年2月石勒蘇益格北部劃歸丹麥);上西里西亞南部劃歸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獲得上西里西亞一部分、波茲南全部、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各一部分;但澤(今格但斯克)作為國際自由城市交國際聯盟管理,但在經濟上劃入波蘭關稅區,成為波蘭的出海口;波蘭政府負責但澤自由市的所有對外關系,並對在國外的但澤人提供外交上的保護;易北河、奧得河、涅曼河、多瑙河的指定河段為國際河道,基爾運河應永久開放,「所有與德國和好各國之軍艦、商船一律平等、自由地出入」。根據和約,德國領土共減少1/8。

③關於德國的境外權利和利益。德國將海外屬地的一切權利交與主要協約及參戰各國,其前殖民地按國聯委任統治制度被主要協約國瓜分:德屬東非大部(坦噶尼喀)讓與英國,多哥和喀麥隆由英法瓜分,盧安達和烏隆迪歸比利時,西南非洲由英自治領南非聯邦統治;德屬太平洋島嶼之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歸日本,新幾內亞歸英自治領澳大利亞,西薩摩亞歸紐西蘭。此外,和約還規定,取消德國在中國、埃及、賴比瑞亞、暹羅、摩洛哥、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的特權,但將它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和利益轉讓給日本。

④關於德國的軍事。解散德國參謀部及其類似組織;廢除德國義務兵役制;嚴格限制德國軍備的數量,陸、海、空軍總數分別不準超過10萬人、1.5萬人和1000人;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裝備;禁止擁有飛機和潛艇;海軍艦只最高限額為戰列艦、輕型巡洋艦各6艘,驅逐艦、魚雷艦各12艘;成立協約國監督委員會以監督上述軍事條款的實施。

⑤關於德國的經濟和賠償。德國關稅不得高於他國;戰勝國對德國輸入貨物不受限制;戰勝國成立的賠償委員會須在1921年5月1日前確定德國在30年內應付清的賠償總額;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德國應付清總值200億金馬克的賠償,可用黃金、商品、船隻、有價證券及其他物資支付;德國應負擔其境內外國佔領軍的維持費用。

⑥關於德國的戰爭責任和審判。組織特別軍事法庭,審判犯有「侵害國際道德及條約尊嚴」罪行的前德皇威廉二世;協約國及參戰各國有權對被控違犯戰爭法規與慣例的行為者交軍事法庭審判。

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了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巴黎和會,理應收回戰前德國在中國攫取的一切特權和利益,但和約卻規定將德國霸佔中國山東省的鐵路、礦山、電訊設備,膠州灣地區的租借地及其他權益轉讓給日本。這一屈辱性規定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引發了「五四運動」,迫使當時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和約》是在美、英、法、意、日等國操縱下締結的,是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掠奪性和約。它的簽訂加劇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和約而建立的凡爾賽體系雖然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關系,但無法解決它們之間的根本矛盾,從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
華盛頓會議及一系列公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英、日等戰勝國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於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 月6日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又稱太平洋會議。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團參加。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會議的繼續,其主要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彼此間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及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會議最後簽訂3個條約。1、《四國條約》。1 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關於太平洋所有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通稱《四國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各國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一旦遭受別國侵略行動的威脅時,締約國應協商採取有效措施。條約批准後,英日同盟即行廢除。2、《五國條約》。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5國簽訂《關於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即《五國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為5:5:3:1. 75:1.75。規定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區所佔有的島嶼的要塞一律維持現狀,不得建立海軍基地或新的要塞,但日本本土和附近島嶼夏威夷群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除外。3、《九國公約》。 1922年2月6日,出席會議的9國代表簽訂《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通稱《九國公約》。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給予中國完全無阻礙之機會,以發展並維持一有力的鞏固的政府;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這就確認了「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為列強對華政策的基本原則。

❻ 1856年至1860年,英國聯合法國簽訂條約是什麼

1856年至1860年英國聯合法國簽訂的跳躍是:《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1、《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是清咸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2、《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不列顛(英)帝國、法國、俄羅斯帝國(沙俄)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

歷史背景:

1856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迫使清政府於1858年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進一步攫取了大量的特權。1859年,英、法、俄三國分別派遣駐華公使,率領艦隊來華換約。清政府加強了天津、大沽的防務,准備在上海與英、法公使換約,以阻止公使入京。英、法拒絕在上海換約,於1859年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走清方指定的入京換約路線,強行突入大沽,結果被清軍擊敗。

❼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條約是什麼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

沙俄為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

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1856年戰爭爆發到1858年聯軍抵達天津附近海域為止簽訂《天津條約》。

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1858年爆發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到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為止。

(7)二戰與英國和法國簽定了什麼條約擴展閱讀:

1858年2月廣州的失陷和葉名琛的被俘並沒有讓戰爭結束,英法聯軍從海陸北上,炮轟天津大沽口,對北京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6月1日,咸豐皇帝被迫派出使者在天津與英法聯軍談判,此時,美國和俄國也湊上前來,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

在《天津條約》簽訂之前的5月28日,沙皇俄國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愛輝區)簽定的《璦琿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中國近代史一次性割讓領土最多的條約。俄羅斯的趁火打劫,恰逢其時。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毀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欣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❽ 1856年至1860年,英國聯合法國簽訂什麼條約

1856年至1860年英國聯合法國對中國進行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清王朝被迫與英國、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天津條約》是清咸豐八年(1858)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不列顛(英)帝國、法國、俄羅斯帝國(沙俄)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8)二戰與英國和法國簽定了什麼條約擴展閱讀:

背景

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䜣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中英《天津條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25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䜣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天津條約》,並簽訂了中法《北京條約》。英法聯軍隨即撤出北京。

❾ 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簽訂的條約較多,比較主要的有哪些?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1.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8月2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所秘密簽訂的一份協議。條約也稱為蘇德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2. 《蘇日中立條約》:

1941年4月1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日本在莫斯科簽訂的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條約是在蘇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日本減少北方壓力而實施南進戰略的背景下,以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為前提簽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3. 《大西洋憲章》:

1941年8月1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簽署。宣布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恢復被暴力剝奪的各國人民的主權,各國在貿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國家在經濟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毀納粹暴政後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國必須放棄武力削減軍備,解除侵略國家的武裝。

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4. 《開羅宣言》:

1943年11月27日,由中華民國 軍事 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開羅發表,並在1943年12月1日以新聞 公報 形式發表的對日作戰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5. 《蘇、美、英 三國 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協定》:

1941年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結束時發表的,規定盟國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實行“霸王戰役”計劃,發動“諾曼底登陸”的時間。確定在各戰場配合這一行動的作戰計劃。宣言的發表,對於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各國間的團結與合作,徹底擊敗德國,加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6. 《雅爾塔協議》:

1945年2月4日-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中簽訂的協議。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會議的某些協議未經有關國家同意,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 政治 和綏靖政策的傾向,嚴重損害了中國等國的主權、利益和領土行政完整。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7. 《波茨坦 公告 》: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 決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條約8.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代錶王世傑和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簽訂。包括《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議》、《關於大連之協議》、《關於旅順口之協議》、《關於中蘇此次共同對日作戰蘇聯軍隊進入東三省後蘇聯軍總司令與中國行政當局關系之協議》等附件,並互換了關於外蒙古問題的照會等。協同雙方在對日作戰的協作,蘇聯取得了在東北地區的一系列特權,並迫使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閱讀全文

與二戰與英國和法國簽定了什麼條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9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6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4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8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2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9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3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9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6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5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8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9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0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4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01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2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5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