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第一個女總統
1980年6月30日
芬博阿多蒂爾成為世界首位民選女總統
1980年6月30日,從北極圈邊緣一個僅有二十三萬人口的國家,傳出了一則轟動世界的新聞: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劇院經理維格迪絲-芬博阿多蒂爾在大選中擊敗了所有對手,當選為冰島總統。
消息之所以引起轟動,並不是由於當選者人微而平步青雲,主要是因為這位獨占鰲頭者乃是冰島1944年獨立以來第一個由人民選舉出來擔任總統職務的女性,還因為她是世界上第一個民選女總統。
賀電、賀函象雪片似地飛向雷克雅未克。外國報刊、通訊社、電視台的記者蜂擁到這個「火與冰的國家」采訪新當選的女總統。年屆半百的芬博阿多蒂爾容光煥發,神采飛揚。她興奮而激動地對記者們說:「我十分自豪。這件事不僅在冰島,而且在全世界都是男女平等的里程碑。」一時間,冰島女總統成了男女平權和婦女解放的象徵與先鋒。冰島總理在賀詞中說,「她的當選將激勵婦女參政。」挪威駐冰島女大使在本國報上撰文,稱芬博阿多蒂爾當選為總統「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有些報刊文章認為,冰島女總統的出現「標志著男女平等權斗爭的轉折」。
芬博阿多蒂爾生於1930年4月15日,父親芬博伊-索爾瓦德松是冰島大學的教授。母親愛麗克斯多蒂爾是護士,長期任冰島護士協會主席,1961年曾率冰島護士代表團訪問過中國。芬博阿多蒂爾十九歲高中畢業後就赴法國求學,在巴黎大學學了四年以戲劇為主課的法國文學。回國後,當了五年圖書管理員。以後又在冰島大學學習英文和英國文學,接著又去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瑞典大學深造,專修戲劇。學成後在雷克雅未克中學和大學教法文和法國戲劇史。其間,她還在國家旅遊局當過導游,在電視上教過法文,1972年起,她擔任雷克雅未克市劇院的經理,一直到當選為總統。
這位女總統從年青時代起,就積極參加反對擴軍備戰的和平運動。她曾出席過在蘇聯和中國召開的和平會議。她每年都參加反對美國在凱夫拉維克設立軍事基地的遊行。
這次總統競選有四名候選人。有人就抓住芬博阿多蒂爾反對美國軍事基地和反對冰島加入北約這件事,攻擊她是「共產黨」,企圖以此來嚇唬擁護她的選民。但芬博阿多蒂爾對此毫不在意。她針鋒相對地反駁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共產黨員。如果謀求平等和正義就是共產黨員的話,那我就是共產黨員。」
競選是相當激烈的。四位候選人周遊全國,拜訪選民,在工廠、農庄、旅館等公共場所舉行集會,發表演說,極力抬高自己,打擊中傷別人,頗有美國總統競選的色彩,這在冰島總統選舉史上是空前的。芬博阿多蒂爾毫不隱諱地宣稱,她反對各種軍備競賽,主張把軍備省下來的錢用來支援發展中國家和改善本國人民的生活,強調要維護冰島的文化和婦女的權利。結果她竟然獨占鰲頭,使其他三位候選人空忙了一場。
冰島是議會制國家。總統的職務主要是禮儀性的。國內重大的政治、經濟、外交事務都由議會決定。總統最重要的職務是簽署議會通過的法案;在政府發生危機時,物色領導政府的人選,或下令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待新議會產生後,提名委託政黨領導人組閣。芬博阿多蒂爾當選後表示,她雖然反對在冰島設立外國軍事基地,但她「尊重議會的決定」。
她在當選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進一步表明了她的政治立場。她形象而風趣地說:「我渾身都貼滿了共產黨標簽,不用包裝就把我寄往莫斯科,在那裡,人們會張開雙臂歡迎我。但是,一旦我談論自由,他們准會送我進精神病院。」
芬博阿多蒂爾的總統官邸座落在一個小半島上的白色農家大院。門前沒有警察保衛,她和一位九歲的養女在一起。她是冰島歷史上第一個領養孩子的獨身女性。
女總統平時不出頭露面,但必要時,她就積極地為她的國家利益而奔忙。1982年2月中旬,芬博阿多蒂爾總統應邀對大英帝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1965年以來冰島國家元首第一次訪英。訪問獲得圓滿成功。1976年冰英「鱈魚戰」的陰影一掃而光。英國女王破天荒授予女總統一枚十字勛章。
Ⅱ 有哪些比較有名女性政治家呢
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政壇中,越來越多地閃現著女性的身影:咱們的鄰國韓國有了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在4月9日舉行的秘魯全國大選中,盡管因沒有一位候選人取得半數以上選票而不得不於此後一個月再次進行選舉,但"全國團結"競選聯盟女總統候選人路德斯·弗洛雷斯的選績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3月26日舉行的烏克蘭新一屆議會選舉中,季莫申科領導的政黨表現不俗,得以與其它兩個政黨簽署結盟議定書,以形成議會多數派和組建聯合政府;已執政數月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處理大國關系方面很漂亮地踢出前三腳後,現正著手對最困難的國內經濟問題使出手段;也是執政不久的賴比瑞亞總統瑟利夫一番周旋之後,終於將前總統泰勒送上法庭……
此外,還能拉出一長連名單:孟加拉國總理齊亞、愛爾蘭總統麥卡利斯、菲律賓總統阿羅約、芬蘭總統哈洛寧、紐西蘭總理克拉克、莫三比克總理迪奧戈、智利總統巴切萊特……可謂群星燦爛,奪目生輝。
近年來,特別是近兩年來,世界舞台上擔任國家領導人的女性政治家不斷增多,已經產生抓人眼球的焦點效應。有人做過統計,上世紀50年代全世界僅有1位女性擔任國家領導人,60年代增為3位,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分別增至7人、11人和20餘人。2002年曾有數位女性出任國防部長:在拉法蘭總理為首的法國新政府中,55歲的阿利奧特·瑪麗出任國防部長,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國防部長;此外,於當年走馬上任的哥倫比亞、智利、挪威和巴哈馬等國國防部長均為女性。有人因此預言21世紀將成為"她世紀",更有人斷言世界正在回到人類遠古的母系時代。姑且不論這些預言是否成立,21世紀初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的幾位女性"含金量"確實很高:默克爾是德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巴切萊特是智利歷史上首位女總統;瑟利夫不僅是本國,也是整個非洲大陸歷史上首位女總統。繼美國出現第一位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第一位黑人女國務卿賴斯之後,關於美國可能出現第一位女總統的議論又成為眾多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為世界級的女性政治家,其身世、歷煉、升任途徑依各自國家歷史、文化、制度差異而每每不同。南亞、東南亞國家出現過甘地夫人、布托夫人、班達拉奈克夫人、庫馬拉通加夫人、阿基諾夫人、梅加瓦蒂及齊亞、阿羅約等多位女政治家,她們的一個共同點即都帶有濃厚的家族傳承和"歷史補償"特質。北歐與紐西蘭雖天各一方,但其社會制度安排及文明發展進程均給予婦女從政以相當寬松的環境,使得一批熱心公益的傑出女性得以更無障礙地出類拔萃。例如紐西蘭立法、司法、行政最高權力均為女性掌有。探其歷史,早在1893年,紐西蘭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婦女選舉權的國家,而美、英兩國給予婦女同樣權利的時間則分別為1920年和1928年。最後是一些完全靠自己在政壇上打拚出來的"鐵娘子"型女政治家。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以色列前總理梅厄夫人當然是典型代表人物,德國現總理默克爾及正在打拚不已的"美女總理"季莫申科身上"鐵氣"也很重。
無論以何種途徑成為各自國家的執政者,人們在觀察世界范圍內的女性政治家凸顯現象時,至少可以悟出以下三點。第一,這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發展和男女平等社會公正訴求得到部分實現的成果。二戰後世界已經維持了半個多世紀大體和平的局面,加之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動,絕大多數國家面臨著的主要問題不是"金戈鐵馬"而是"強國富民",客觀上為女性政治家施展才能智慧提供了空間。全球化浪潮帶來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地球村的變小和信息效應的放大,憑借這股浪潮,婦女解放運動火助風威,使得整個世界從理念、觀念乃至運用手中選票的實際運作中對婦女參政變得愈發寬容。從這個意義上說,較之世界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當今婦女地位確實提高了許多。其次,對這一世界政壇現象的評價宜冷靜客觀,不可過度渲染。從整體上看,全球婦女地位的根本性改善仍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不乏反復與斗爭。那些不利於女性政治家成長的陳腐觀念、微妙的政壇"潛規則"和根深蒂固的傳統因襲從來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更不必說個別女性政治家走上最高權位與該國婦女地位的根本性提高之間無法劃等號。最後,沒有新聞才是最好的新聞。或許當整個世界都對婦女當政現象不再大驚小怪時,才是婦女地位真正提高和男女平等夢想真正實現之日。套用一句俗話,當今人類社會距此目標仍是"任重道遠"。
天生男女,各有玄妙,女性掌權更加耐人尋味。她們走到今日,必有過人之處。她們走向明天,必有嚴酷挑戰。較之男性政治家,她們必然飽受白眼和紅眼的挑釁;即使是她們中的成功者,也必然經歷社會輿論對其始則堅拒,繼而遲疑,隨之默許,爾後觀察,漸漸首肯,終獲欽慕的苦辣酸甜;她們必須擁有更加堅韌的承受能力才能自立於政壇之險惡;她們的執政過程必然每日如履薄冰,無數件抉擇要求她們每日體驗著"度"的把握:如何發揮親和力但不失優柔,如何保持敏銳感但避免嚴苛,如何立身堅忍但不失於僵硬,如何堅定守經但不失於適時權變。
無論如何,越來越多的女性政治家走上權位,畢竟是一首標明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嘹亮奏鳴曲。
Ⅲ 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十位女性
英吉利天鵝——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丹麥雪鹿——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荷蘭泰駒——女王貝婭特麗克絲
愛爾蘭玉兔——瑪麗·麥卡利斯從美麗開始
菲律賓烈豹——秀外慧中阿羅約
芬蘭丹貂——哈洛寧
紐西蘭閨鶯——海倫·克拉克
世界第一位女總統——伊薩貝爾·庇隆
印尼冰象——冷艷女人梅加瓦蒂
美利堅之鷹——未來角逐者希拉里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他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聯邦的元首」。1926年4月21日生於倫敦,原名為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英國溫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自幼在皇宮內接受教育,主修憲法史和法律。她在歷史、語言和音樂方面有造詣,能流利地講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參加英國本土輔助部隊,接受駕駛和維修摩托車的訓練。1947年7月9日,她與遠房表兄、希臘和丹麥親王菲利普·蒙巴頓中尉(現為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訂婚,同年11月20日結婚。
伊麗莎白二世於1951年開始代表英王喬治六世出席各種正式場合。1952年2月6日國王逝世,她繼承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2003年12月,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愛德華七世醫院接受臉部和膝部外科手術。醫生切除了女王臉部的一塊壞皮與左膝蓋中的破碎軟骨。
女王是英國世襲國家元首,除英國外,女王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新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元首。
伊麗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長子查爾斯王子為王位繼承人、次子安德魯、三子愛德華、女兒艾麗斯·路易絲公主。
伊麗莎白二世於1986年10月訪問中國,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華訪問的國家元首.
瑪格麗特二世(MargretheII)1940年4月16日生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曾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憲法和哲學,在英國劍橋大學格頓學院學習考古學,在奧爾胡斯大學、巴黎大學、倫敦經濟學院學習過。她在1953年的法律規定女性後裔可以繼承王位的情況下成為合法的王位繼承人。1972年1月登基,成為丹麥歷史上第二位女君主。
女王性格開朗,興趣廣泛。在考古、美術和文學方面頗有造詣。1967年6月,她同法國伯爵亨里克在哥本哈根結婚,並育有二子:王儲腓烈特(Frederik)王子和約阿希姆 (Joachim)王子。
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威廉明娜·阿姆加德 (Beatrix WilhelminaArmgard)1938年1月31日生於巴倫,朱麗安娜女王和貝恩哈德親王的長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母流亡加拿大,戰後返回荷蘭。
1948年其母朱麗安娜繼承王位後,她成為荷蘭大公主和王儲。1956年入國立萊頓大學,1959年獲法學碩士學位。1961年獲博士學位。1966年3月10日與比自己年長12歲的德國克勞斯親王結婚。1979年任國際兒童年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1980年4月30日登基繼承王位,成為荷蘭第六代君主。
貝婭特麗克絲女王愛好繪畫、雕刻、音樂和和騎馬。1996年5月獲得德國亞琛市的卡爾獎,被譽為堅定的、熱情的歐洲人。她和丈夫克勞斯育有三個兒子。長子威廉·亞歷山大被立為王儲。
瑪麗·麥卡利斯 (Mary Mcaleese) 1951年6月27日出生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一個天主教家庭,1973年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次年獲律師資格。她在愛爾蘭國家廣播電台當過記者和主持人,曾任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常務副校長和該校法律研究院院長。麥卡利斯1997年10月31日當選為愛爾蘭第八任總統,11月11日宣誓就職。她是愛爾蘭歷史上第一位來自北愛爾蘭的總統和第二位女總統。2004年10月,由於無人報名與即將任滿的麥卡利斯角逐總統職位,她順利連任 。
麥卡利斯待人熱情、平易近人,喜歡手工編織,與丈夫馬丁·麥卡利斯育有兩女一子。
麥卡利斯1997年5月曾作為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教授訪華。2003年10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她是第一位訪華的愛爾蘭總統。
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 (Gloria Macapagal Arroyo) 1947年4月5日生於菲律賓邦阿西楠省,是菲律賓前總統迪奧斯達多·馬卡帕加爾的女兒。她曾就讀於阿桑普申中學。1968年到華盛頓喬治敦大學學習。回國後,阿羅約繼續深造,先後獲得馬尼拉大學協會經濟學碩士學位和菲律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阿羅約曾在大學里任教。
1986年2月,馬科斯下台後,阿羅約進入新總統阿基諾夫人的內閣,歷任貿工部部長助理、副部長。阿羅約1992年和1995年兩度當選參議員。1998年5月當選副總統,兼任社會福利與發展部長,2001年1月就任菲律賓第14任總統。在2004年5月舉行的大選中獲勝連任總統,6月30日宣誓就職。
阿羅約的丈夫何塞·米格爾·圖亞松·阿羅約是一名律師和商人,他們有三個子女。
阿羅約曾於2000年以副總統身份訪華,2001年10月以總統身份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4年9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1943年12月生於赫爾辛基的塔里婭·哈洛寧是一名法學碩士,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她愛好園藝、美術、游泳和戲劇。1979年當選議員,2000年2月6日當選為芬蘭歷史上首位女總統。她是一位從政25年的職業政治家,曾任芬蘭司法部長和外長。
政治專家們說,她的性別對她獲勝有利。哈洛寧在第二輪競選中擊敗了前總理埃斯科·阿霍,她獲得成功是因為她說服了右翼黨的女性投她的票而不投本黨候選人的票。
芬蘭前駐華盛頓大使亞科·洛涅米說:「一向非常保守的芬蘭女性都支持這位左翼社會黨候選人。」一位芬蘭記者證說:「她是一位出色的外交部長,非常務實。」
哈洛寧認為,作為總統,她的部分職責是幫助芬蘭人在全球化這個令人困惑的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避免芬蘭社會對全球化進程產生太多的懷疑。
在對外關系方面,哈洛寧支持芬蘭現行的外交路線,堅持芬蘭軍事不結盟政策,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和歐盟擴大。國內政策方面,哈洛寧認為:為了確保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充分就業,需要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質。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實行財富公平合理的分配,防止貧富兩極分化。哈洛寧當初競選的主題是加強北歐的社會福利建設,尤其是加強民主和社會公正。她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北歐的社會福利思想。但我認為它是正確的。」此外,哈洛寧對人權和少數民族問題的關注也將慢慢顯露出來。環境也是她關心的問題之一。她說:「我將為我一生奉行的價值觀而奮斗。」
作為第一位女性總統她非常注意為芬蘭的女性做出榜樣。她說:「我接到的來信中不僅有成年女性,也有小女孩。我希望我的所作所為能對她們有所激勵
紐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引起媒體的強烈興趣。她總是親自拎著兩個黑色大提包,像個女教師。同樣被媒體寄予了濃厚興趣的還有她的學者丈夫彼得.戴維斯。
有新聞說,彼得擅長走總統府的「後門」,據說他曾向克拉克的高級私人秘書推薦好友擔任政府官員。克拉克總理當即辟謠,並斥責那些要對她的家庭進行惡意誹謗的人。她為丈夫辯白,彼得是個學者,他心裡沒有政治陰謀。有妻如此,彼得倍感自豪。政治女性婚姻幸福的本來就少,像海倫這樣「愛護」丈夫,大膽體現妻子忠誠與溫柔的就更少。若選最美妻子,彼得一定會大聲說出海倫的名字吧?!
自共和制度興起以來的近二百年間,總統職務一向為男人所獨霸。只是到了20世
紀70年代,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觀。1974年 7月,阿根廷總統胡安·多明戈·庇隆因病
逝世,他的妻子、共和國副總統伊薩貝爾·馬丁內斯·德庇隆根據憲法繼任總統。於
是,庇隆夫人便成了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統
迪雅·帕爾瑪塔·梅加瓦蒂·斯迪雅瓦蒂·蘇加諾普特麗(梅加瓦蒂·蘇加諾 Megawati Soekarnoputri)1947年1月23日生於中爪哇日惹,她是印尼獨立運動領導人、前總統蘇加諾的長女。曾就讀於萬隆班查查蘭大學農業系和印尼大學心理學系。
1987年,梅加瓦蒂被選為印尼民主黨中雅加達區支部主席,同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993年和1996年,她兩次當選印尼民主黨總主席,後因受蘇哈托的排斥、打擊退出該黨。1998年10月,梅加瓦蒂創立印尼民主斗爭黨並任總主席。1999年6月,她領導的民主斗爭黨在大選中獲勝,同年10月她當選副總統。2001年7月23日,印尼人協特別會議通過了罷免總統瓦希德的決議,同時任命梅加瓦蒂為印尼第5任總統,總統任期至2004年,梅加瓦蒂成為印尼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梅加瓦蒂和丈夫陶菲克·基馬斯育有2子1女。
1991年10月,梅加瓦蒂曾隨印尼議會代表團訪華。2001年10月到中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2年3月,梅加瓦蒂作為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夫人之一,希拉里是第一位在白宮生活的職業婦女,第一位通過競選贏得公職的總統夫人。她身上具備種種即便是男人也望而生畏的優點:高智商、洞察力、公眾影響力、堅定的信仰等等。變不可能為可能。誰又能保證她不會在2008年成為美國總統呢?本書是希拉里的個人傳記。講述她特立獨行、鋒芒畢露的學生時代,她與柯林頓的婚戀故事,她在通往白宮的路上以及當上第一夫人之後的種種表現,特別剖析了她對丈夫柯林頓誹聞事件的寬容和她自己的政治野心
Ⅳ 德國女元首默克爾和法國未來的女總統勒龐誰更厲害勒龐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希特勒,她的政治主張類似希特勒
肯定是勒龐,而且我跟你說,默克爾肯定會下台,最近她領導的政黨在柏林地方選舉遭到慘敗,極右翼政黨則取得成功,歷史性地進入了柏林市議會。歐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德國和法國,民眾呼聲紛紛向極右翼政黨靠攏,就是因為當年默克爾軟弱的難民政策,導致現在歐洲局勢混亂,犯罪率激增,那麼自然崇尚遣返難民、關閉邊境口岸、加強移民政策的極右翼政黨會獲得民眾青睞。而相同的情況也很有可能發生在美國身上,現在很多美國人會選擇川普而不是希拉里,正是害怕美國變成下一個歐洲。
我覺得你說勒龐會不會變成第二個希特勒,我認為這是不大可能的,極右翼政黨只是在難民問題上比較激進(而且這是法國和德國兩國國內形勢所迫造成的),並不會瘋狂到對一個種族發起屠殺。以我個人觀點來看,如果極右翼政黨執政,作為一名在法國的留學生,我會有所擔心未來簽證或是長期居留證的簽發,但是如果能有助於減少難民湧入歐洲或是強制遣返難民,那麼我還是支持的,因為說實話,歐洲現在有太多太多拿了法國德國身份,不學無術,不工作只會吃喝玩樂,靠國家救濟的難民,社會治安的確不好,矛盾也日益凸顯。
Ⅳ 現在世界上有哪些有名的女政客
英拉·西那瓦,泰國前總理,國防部前部長。
參考:
福布斯2012全球權勢女性榜權勢榜
前20名
安格拉·默克爾(1德國) · 希拉里·黛安·羅德姆·柯林頓(2美國) · 迪爾瑪·羅塞夫(3巴西) · 梅琳達·蓋茨(4美國) · 吉爾·愛博松(5美國) · 索尼婭·甘地(6印度) · 米歇爾·拉沃恩·奧巴馬(7美國) ·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8法國) · 珍妮特·納波利塔諾(9美國) · 雪莉·桑德伯格(10美國) · 奧普拉·溫弗瑞(11美國) · 盧英德(12美國) · 艾琳·羅森菲爾德(13美國) · lady gaga(14美國) · 弗吉尼亞·羅曼提(15美國) · 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基什內爾(16阿根廷) · 烏蘇拉·伯恩斯(17美國) · 梅格·惠特曼(18美國) · 昂山素季(19緬甸) · 瑪麗亞·達斯·格雷卡斯·席爾瓦·福斯特(20巴西)
第21—100名
瑪麗莎·梅耶爾(21美國) · 安妮·斯威尼(22美國) · 黛安·索耶(23美國) · 安吉拉·布拉利(24美國) · 蘇珊·沃西基(25美國) · 伊麗莎白二世(26英國) · 朱莉婭·吉拉德(27澳大利亞) · 南希·佩洛西(28美國) · 阿里安娜·赫芬頓(29美國) · 英拉·西那瓦(30泰國) ·
Ⅵ 法國大選,瑪麗娜·勒龐會成為首位法國女總統嗎
法國總統大選投票已經展開,兩位候選人分別是現任總統馬克龍和「國民聯盟」候選人勒龐。不過按照法國最新的民調顯示,現任總統馬克龍擁有比國民聯盟候選人勒龐更大的優勢。
根據最新一期的民調顯示,馬克龍的支持率在53%-55.5%之間,勒龐的支持率在44.5%-47%之間。顯然馬克龍的支持率領先對手勒龐10至14個百分點,雖然馬克龍)接受法國BFM電視頻道訪問時說,民調都無法准確預測最終的結果,但是從法國民眾對於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來看,馬克龍的勝算顯然更高。
要知道在第一輪投票中,第三位的「不屈法國」黨候選人梅朗雄獲得了21.95%的選票。而支持梅朗雄的選民不少是青年人,他們手中的這部分選票最終投向誰將會取決於誰會當選法國新總統。不過梅朗雄似乎更願意支持現任總統馬克龍,這也讓勒龐可能面臨最終失敗的命運。不過最終法國總統選舉鹿死誰手,或者還會有何變數,我們還將拭目以待
Ⅶ 世界各國有哪些國家有過女總理或女總統
這個很多啊,像德國,英國,法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有過女總統或者女總理!
Ⅷ 請介紹一下法國的賽戈萊娜·羅亞爾
於擊敗了法國社會黨其他候選人,極有可能在明年5月成為法國首位女總統。
對於風頭正勁的女總統候選人塞戈萊娜·羅亞爾,法國媒體已經不再滿足於稱呼她為「美女政治家」了,而是把她比成了一杯雞尾酒,「一杯用美麗、直率、實乾和叛逆調配而成的誘人的雞尾酒」。
她的聲音很輕柔,輕柔得根本就不像一名政客,實際上,她身上沒有任何一處能讓你將她和政治聯系起來。
穿著一套得體的蘋果綠西服套裙、橙色的亮眼襯衣、及膝的皮質長靴,她正優雅享受著由牡蠣和燜鴨組成的美妙午餐。談到她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的可能性時,她溫柔地笑了:「這很有意思,對法國來說,這絕對是大件事。」
實際上,「大件事」正在上演。
53歲的塞戈萊娜·羅亞爾、4個孩子的母親、法國左派第一大黨社會黨推舉的總統候選人,她很有可能在明年春天進行的總統大選中笑到最後。在此前進行的各項民意調查中,羅亞爾一直穩居榜首,遙遙領先於其他政治家。羅亞爾對此非常滿意,在接受《巴黎競賽畫報》采訪時,她說:「這是法蘭西民眾第一次願意在總統大選中把票投給一個女人。」
是的,法蘭西已經做好了迎接一位女總統的准備,那麼,塞戈萊娜·羅亞爾呢?她做好准備了嗎?
「我們需要向全世界展示一個美麗的法蘭西」
她的美貌正在征服整個法國
在被問到是否已做好成為希拉克接班人的准備時,羅亞爾激動地說:「我會成為合適人選。經歷了去年的騷亂、今年3月的全國遊行,我們需要向全世界展示一個美麗的法蘭西。」
向全世界展示美麗正是羅亞爾所擅長的。在法國版《男人幫》評選的「2006年世界最性感女性」中,羅亞爾高居第六,她甚至超越了好萊塢明星詹尼佛·洛佩茲(第34位),成為首位入選《男人幫》年度性感女性的首位政界人士。社會學家喬治·舍托希納對羅亞爾的評價是:「她善於利用自己的美貌。她總是穿淺色衣服——從來不穿深色。她經過精心打扮的妝容也很淡,只是為了增亮她的臉色。她總是穿裙子,很少穿褲子,發型也非常年輕,你怎麼想得到她已經超過50歲了。此外,她也很在意自己的聲音,總是保持一種溫柔而性感的語氣。」
美麗已經成為了羅亞爾的武器。近年來,羅亞爾以優雅的形象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封面,她在電視節目中侃侃而談,她還開設博客,與所有法國人對話。
不管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甚至包括羅亞爾本人,都相信,溫柔的女性特質正是她成功的關鍵。「現在法國政壇正發出改變信號,」羅亞爾解釋說,「當男政治家一再失敗,人們會想,好吧,也許我們該嘗試一下讓女人來掌舵了。」
「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去驅走民眾的恐懼感。」
當然,美麗並不是她的全部
羅亞爾目前是普瓦圖-夏朗德省省長,她是法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的女省長。比起誇誇其談,羅亞爾更願意挽起袖子干實事,她的座右銘是「我們得看看哪些行得通,哪些行不通」。在普瓦圖-夏朗德省,羅亞爾注重環境問題、改善教育系統、提倡為殘疾人、女性和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去年3月,當法國面臨禽流感威脅時,羅亞爾大力提倡吃雞肉:「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去驅走民眾的恐懼感。」她要求自己的支持者每周吃兩次雞肉,還有「鵪鶉!鴨子!鴿子!」
米歇爾·勒梅蒂對羅亞爾印象深刻,在參加了某次午宴後,他詫異地發現自己面前站著一位漂亮女士——羅亞爾。私下裡,羅亞爾批評擔任農業聯盟主席的勒梅蒂在應對禽流感時不夠強硬,她敦促他作出改變:「農民們入不敷出,他們需要援助。你必須表現得更強悍!」說這話時,羅亞爾的嗓音依然那麼溫柔。
當然,羅亞爾所做的並不僅僅是敦促別人。她曾對歐盟要求所有乳酪必須採用巴氏消毒法的做法強烈反對。於是,她穿上了一套藍色的農婦裝,出現在愛麗舍宮的花園中,手上還拎著一個裝滿乳酪的竹籃。羅亞爾的裝扮招來反對黨的一片奚落,但贏得了民眾的信任,也讓無數攝影記者為之傾心。
「只要德國人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
批評往往來自狹隘的女性偏見
社會黨是法國第一大左翼黨派,而羅亞爾又是一名高調的鬥士,這無可避免地為她樹立了許多敵人,男性對手尤其討厭她。
「她的確很美,也表現得現代而開放,」中右翼議員多米尼克·克萊門特說,「但是我們必須讓事實說話,華美的包裝瓶里一無所有。」
有時候,羅亞爾也會失去耐性。在最近一次市政會議上,當自己的發言一再受到中右翼議員亨利·里奇蒙德的干擾時,羅亞爾的笑容沒了,她把雙臂交叉在胸前,打斷了他。她尖刻地說:「很好,謝謝你的發言,我想你已經說完了。」
「她是一個獨斷專行的女王,不需要傾聽,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里奇蒙德悻悻地說。
不過,更多的批評聲來自她的女性身份。法國依然是一個男性佔主導地位的國家,羅亞爾競選總統的決定在政壇掀起了波瀾,甚至在社會黨內部也發出不同聲音。
「女人當總統,誰來看孩子呢?」社會黨人、前總理洛朗·法比尤斯說。
「總統競選可不是選美大賽。」另一名社會黨人、文化教育部長雅克·朗說。
羅亞爾從容應對批評,但她絕不打算放棄作為女性競選總統的權利。實際上,羅亞爾在國際上擁有許多同盟軍。今年1月,羅亞爾沒有出現在前總統密特朗逝世十周年的紀念儀式上,這讓社會黨十分惱火。羅亞爾飛去了智利,慶祝米歇爾·巴切萊特當選為智利總統,巴切萊特來自智利社會黨,更重要的是,她也是一位女性。羅亞爾也曾多次表達對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柯林頓的仰慕,希拉里有望成為首位美國女總統。
近鄰德國的變化更讓羅亞爾振奮,安吉拉·默克爾去年當選為德國總理。羅亞爾笑著說:「法國有一句諺語,人們總說:只要德國人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
「為什麼,我們不進行另外的嘗試呢。」
是的,法國正在選擇另一個可能
在退役炮兵團長雅克的八個孩子中,羅亞爾排名第四。1953年9月,羅亞爾出生於塞內加爾,從小就生活在父親的軍事化管理下。雅克希望把兒子培養成法國的忠實僕人,女兒則應該成為本分的家庭主婦。
羅亞爾並沒有實現父親的願望。她就讀於法國行政學院,這里被稱為「法國總統的搖籃」。1982年,羅亞爾開始擔任總統秘書處特別顧問。純真的少女很快吸引了所有人,她被稱為「愛麗舍宮的公主」,甚至密特朗總統都對這個梳著馬尾辮的小姑娘留下深刻印象。1988年,羅亞爾當選為議員。
羅亞爾知道如何在家庭和事業之間保持平衡,她熟練地把工作融入到生活之中,包括女人必須經歷的懷孕和生產。羅亞爾試圖在兩個世界都做到最好,她願意釋放自己的女性光輝。她也樂於扮演一位為家庭犧牲一切的母親,她享受自己的主婦地位,這讓法國的女權主義者十分惱火,但羅亞爾並不在乎。
在過去17年的11次競選中,羅亞爾10次取得勝利。現在,她有機會幫助社會黨在2002年丟掉議會選舉後,在總統大選中重新取得勝利。《巴黎競賽畫報》4月的民調顯示,70%的法國人認可羅亞爾,53%的法國人認為她「有總統風范」。最近的民意調查也顯示,羅亞爾比其他法國政治家得到更多的支持。
那麼,她真的有信心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嗎?
羅亞爾的回答是:「男人們裝成是萬事萬物的專家,但這絕非事實。為什麼,我們不進行另外的嘗試呢?」
[主角]
塞戈萊娜·羅亞爾1953年9月生於塞內加爾,有4個孩子。1978年—1980年,於巴黎政治研究學院和法國行政學院就讀,主修經濟學。
羅亞爾從1982年到1988年一直擔任總統秘書處特別顧問,並於1992年3月當選法國社會黨議員。1993年當選為社會黨法國領土部第一秘書。
羅亞爾曾三次擔任法國政府部長。1992年4月-1993年3月,擔任法國環境部長;1997年7月,擔任法國教育與科技部長;2000年3月-2002年5月,又被指定為法國婦女和家庭部長。2004年,成為普瓦圖-夏朗德省省長。
[背後的男人]
曾與愛侶爭奪提名
在競選總統的道路上,羅亞爾曾遇到了一個致命的個人問題:她的同居男友、她四個孩子的父親——弗朗索瓦·奧朗德恰好是社會黨的黨魁,同時也是黨內總統候選人之一。經過協商,奧朗德決定放棄競選總統,全力支持女友。
羅亞爾與奧朗德是在國家行政學院學習時結識的,兩人在一次次的討論中被對方所吸引。至今,他們已共同生活了25年,並育有4個孩子。不過,他們沒有結婚,維系關系的是法國常見的「同居合同」。
奧朗德在法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雖然從未在法國政府任職,但他多年來一直擔任社會黨的黨魁,1997年他成為社會黨第一書記,在法國選民當中都擁有一批支持者。
去年11月,羅亞爾與奧朗德幾乎是同時宣布了競選總統的打算,讓奧朗德尷尬不已的是,女友風頭更勁,人氣遠勝自己。
當時,羅亞爾曾表示,她和奧朗德正在考慮結婚的事,她將和奧朗德商量,最後由誰參選比較好。不過,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她表現出了自己的「獨立性」。「我們畢竟不是夫妻。如果我獲得提名,我將做好准備。」她說。奧朗德也說:「我不會阻止塞格琳出名,那樣做很荒謬。法國人都能看到她的能力。」
最終,奧朗德宣布退出競選,嘗試向「成功女士背後的男人」轉型。
Ⅸ 法國第一任女總統是誰
還沒有過
Ⅹ 世界上有多少個女總統
全世界有26位女性當過總統(代總統除外),至今還有9位在任。就任時年紀最輕者39歲,最老者達79歲。 1、世界第一位女總統是阿根廷的伊莎貝爾.貝隆夫人,1974年7月1日至1976年3月24日在任,就職時43歲。 2、世界第二位女總統也在南美,即玻利維亞的利迪亞.蓋萊爾.特哈達夫人,1979年11月17日至1980年7月18日在任,就職時53歲。 3、世界第一位直接民選女總統、歐洲第一位女總統是冰島的維格迪斯.芬博阿多蒂爾。1980年8月1日至1996年8月1日在任,當選時50歲,連任四屆。 4、歐洲第二位女總統是馬爾他的阿嘉莎.巴巴拉,1982~1987年在任, 科拉松.阿基諾夫人[3]當選時59歲。 5、亞洲第一位女總統是菲律賓的科拉松.阿基諾夫人,1986年2月25日至1992年6月30日在任,當選時53歲。 6、亞洲第二位女總統是斯里蘭卡的錢德里卡.班達拉奈克.庫馬拉通加夫人,1994年11月9日舉行的大選中,庫馬拉通加夫人當選為斯里蘭卡總統,成為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1999年12月,她在總統選舉中再次當選。當選時49歲。 7、北美第一位女總統是海地的艾爾塔.帕斯卡爾.特魯洛夫人,1990年3月13日至1991年2月7日在任,就任時47歲。 8、東歐的第一位女總統是前東德的薩賓娜.伯格曼.普爾夫人,1990年4月5日至10月2日在任,當選時44歲。 9、東歐第二位女總統是拉脫維亞的瓦伊拉.維基耶.弗賴貝加夫人,1999年6月當選為拉脫維亞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在2007年6月20日議會秘密投票選舉中再次當選總統。當選時61歲。 10、北美第一位民選女總統是尼加拉瓜的比奧萊塔.巴里奧斯.德.查莫羅夫人,1990年4月25日至1997年1月10日在任,當選時59歲。 11、愛爾蘭第一位女總統瑪麗.羅賓遜夫人,1990年12月3日至1997年9月12日在任, 瑪麗.羅賓遜夫人當選時46歲。 12、愛爾蘭第二位女總統瑪麗.麥卡利斯夫人是世界上惟一懂編織技藝的總統。1997年11月11日至今在任,當選時46歲。她憑個人才華和在民眾中享有的崇高威望,成為愛爾蘭的民選總統。 13、非洲第一位女總統是蒲隆地的西爾維.金尼基夫人,1993年10月27日至1994年2月5日在任,就任時41歲。 14、非洲第二位女總統是賴比瑞亞的露絲.聖多.佩里夫人,1996年9月3日至1997年8月2日在任,就任時57歲。 15、厄瓜多第一位女總統羅莎莉亞.阿特亞加,1997年2月9日至11日在任,時年40歲,是在位最短的女總統。 16、蓋亞那第一位女總統珍妮特.賈根夫人,1997年12月19日至1999年8月11日在任,當選時77歲,為年齡最大的女總統。 17、瑞士第一位聯邦女主席露特.德萊富斯,1999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在任,時年60歲。 18、巴拿馬第一位女總統米蕾婭.莫斯科索夫人,1999年9月1日至2004年在任, 米蕾婭.莫斯科索夫人就任時53歲。 19、芬蘭第一位女總統塔里婭.卡里娜.哈洛寧,2000年3月1日至今在任,當選時56歲。 20、進入21世紀的第一位女總統是菲律賓的格羅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夫人,2001年1月20日至今在任,就職時53歲。 21、印尼第一位女總統梅加瓦蒂.蘇加諾普特麗,2001年7月23日至今在任,就職時54歲。 22、2006年1月15日,巴切萊特作為智利執政聯盟總統候選人參加大選並獲勝,成為智利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同年3月11日宣誓就職,任期4年。 23、2006年1月就職的賴比瑞亞女總統約翰遜-瑟利夫。 24、2007年7月21日對於印度現代史和婦女運動史來說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印度選舉委員會於當日宣布,在兩天前舉行投票的印度第十三屆總統選舉中,以國大黨為首的執政聯盟推舉的候選人普拉蒂巴·帕蒂爾以明顯優勢在選舉中獲勝,成為印度獨立60年來首位女總統。 25、2007年12月10日阿根廷當選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在阿根廷議會宣誓就職,成為阿根廷歷史上第一位民選女總統。在同年10月28日舉行的阿根廷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克里斯蒂娜贏得了45%以上的選票,擊敗眾多競選對手獲勝。 26、立陶宛新任總統達利婭·格里包斯凱特2009年7月12日宣誓就職。現年53歲的格里包斯凱特在今年5月進行的立陶宛新一屆總統選舉中獲勝,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任女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