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一戰中,當法國和俄羅斯聯盟打德國的時候,當時各國有多少士兵,又是怎麼俺怎麼樣的路線進攻的德國。
1914年戰爭爆發前各國常備陸軍:
英國 160,000 733,500
法國 777,000 3,780,000
德國 812,000 4,500,000
俄國 1,400,000 5,971,000
奧匈 800,000 3,350,000
義大利 300,000 1,251,000
1914年總動員後陸軍總額:
英國 733,500
法國 3,780,000
德國 4,500,000
俄國 5,971,000
奧匈 3,350,000
義大利 1,251,000
法國為進攻德國准備的計劃稱為「第17號計劃」 核心思想是從南路重點進攻德國,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北路以防守為主,如果有在德國先破壞比利時中立的情況下(法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則向東北方向發起攻擊穿過比利時、盧森堡在阿登山區迎戰德軍。
俄國的作戰計劃是分兩路:一路進攻東普魯士,另一路進攻奧匈的加利西亞,從而緩解西線的壓力。
但事實上德國猜到法國人的意圖,在阿爾薩斯和洛林死守頂住了法國的進攻,然後進攻比利時,繞過了法軍的防線,一路逼近巴黎才被擋住,之後戰線一直在法國北部。俄國由於軍隊建設的落後,動員緩慢,攻入東普魯士後很快被打的落花流水,之後一直在東線處於劣勢。
2. 為何一戰時德軍沒能像1870年那樣秒殺法軍
一戰時法國的福熙元帥採用了「一線固守」戰略戰術。德軍在開展時也是想要速戰速決的,因此在戰爭開始採取炮步協同,交叉火網,使火力得到充分發揚,大幅突破法軍防禦地幅。法軍採取土工作業,採用地下防線,堅固工事,因為定性為固守防禦,所以後勤方面佔有一定優勢。德軍雖然在戰初突破法軍陣地,但也同時拉長了自己的戰線,兵員以及後勤補給無法到位。
德奧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一定程度上破壞歐洲政治制衡,而協約國力量逐漸龐大,加之德國內政混亂(還有革命運動),致使失敗。
1870普法是兩國戰爭,普軍在數量、炮兵裝備和戰斗訓練方面佔有巨大優勢,我記得索普的理論後勤學曾提到過,開展兩年前毛齊就提出了詳細的對法作戰計劃,後來開戰時就按照那個計劃進行,時間上還有縮短,可見德軍先進的戰略戰術,長期蓄謀准備
3. 一戰時期法國大將霞飛是如何帶領法國完成絕地反擊的
身為一戰時期法軍總指揮的霞飛之所以能夠完成對德軍的絕地反擊其實與他的作戰風格不無關系,從一戰的整個歷程以及二戰來看,霞飛的作戰風格都是據守消耗對方力量然後進行防禦反擊,而正是因為他的這種作戰風格恰恰是一戰時期德軍最為懼怕的一種戰術。所以最後霞飛成功完成了絕地反擊。
而之後霞飛又去凡爾登會戰,剛開始也是因為他的指揮失誤導致差點大敗虧輸,最後通過出色的防守阻擋了德軍的進攻,消耗了德軍大量的軍隊,也使德軍因此無法實現自己的戰略,最終因為支撐不住而戰敗。至此霞飛的絕地反擊圓滿落幕。
4. 一戰後法國修建的一堵牆(還是炮塔),是防止德國越過的,後來二戰被打過來的,牆叫什麼
馬奇諾防線(英語:Maginot Lin,法語:Ligne Maginot,德語:Maginot-Linie)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馬奇諾(1877~1932)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份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Thionville。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於法國東方所設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於造價昂貴,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後援。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電車通道。
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刻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5. 法國300萬大軍,為什麼只擋了德國38天
在歷史上,巴黎永遠不會陷落,這是法國很自豪說出的一句話,這句話還有一個解釋就是法國屬於已經習慣了投降。
二戰一開始,德國為了復仇,瘋狂的向法國軍隊進攻,而法國卻在消極避戰,躲在馬其諾防線中不敢出戰,令他們沒預想到的是,德國的軍隊主力穿越阿登森林直逼法國境內,出其不意的攻入到法國境內,法國境內軍力空虛,直接宣布投降了
6. 法國是如何實現阻止德國的
法國本可以利用戰爭初期的這種有利態勢,採取斷然措施,在西線對德國實施大膽突擊,即使不能根本扭轉戰局,起碼可對德軍起到巨大的牽製作用,從而大大減輕德國對波蘭的壓力,阻止德國速戰速決目的的實現。
7. 法德世仇四,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是法國的雪恥之戰
法德兩國一直都有摩擦,普法戰爭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為了世仇,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主戰場,最後德國戰敗,法國一雪前恥。
為了報復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戰敗,法國主張嚴懲德國。一戰後,簽訂了對德國極為嚴苛的《凡爾賽和約》,條約要求德國割地賠款,德國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凡爾賽合約》並沒有採納法國瓦解德國的建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以法國等國為首的協約國打敗,並且簽訂了苛刻的條約,法國一雪前恥。
普法戰爭法國所受的屈辱在一戰後已經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