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方性解放史和性解放概念是什麼樣的
在性行為上完全拋棄傳統道德觀念約束的主張和實踐。又稱性自由或性革命。20世紀前期開始於西方的一種性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革。
性解放,最初是反對性別歧視,爭取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社會地位和政治經濟權利的女權運動,同時要求改變基督教禁止離婚的戒律,主張婚姻自由。此後,從這些合理要求逐漸演變為對宗教性道德的全面否定,認為性交是人人都應有的與生俱來的自由權利,性行為是個人私事,只要雙方自願就可以發生兩性關系。性行為不應受與婚姻有關的道德和法律的限制,他人和社會對此無權干涉。性自由者反對一切性約束,主張性愛和情愛分離,性和婚姻分離,否定童貞和貞潔觀念,提倡婚前和婚外性行為,要社會接受試婚和同居。一些極端的性自由者不僅主張娼妓合法化,甚至認為亂倫也不應受到指責,更不應受到法律制裁。
性解放的出現有其深刻、復雜的社會根源和特定的歷史背景。19世紀,歐洲受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時代嚴厲的宗教性禁錮影響極深,對童貞和貞潔的要求非常苛刻,婦女受到嚴重歧視;嚴格的終身一夫一妻制,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也不準離婚;手淫被認為是褻瀆神靈的罪惡;不準談性,不準進行與性有關的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為此,人們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壓抑。S.弗洛伊德正是在這種社會條件下觀察到大量神經症患者和精神病人都與性壓抑有關,因而形成其泛性論學說。這一學說對於性自由的萌現有著重要影響。羅素的婚姻革命觀則是針對不合理的宗教性禁錮而產生的較為嚴肅的婚姻變革學說,對早期的性解放起過積極的作用。
促使性解放改變性質的一個重要消極因素,是昆蟲學工作者A.C.金賽對美國社會男女人群性行為的調查報告。金賽採用的調查方法違背了統計學的基本原理,調查結果偏差性很大,片面地把主要存在於性行為放盪不羈和不嚴肅的人群中鮮為人知的背離性道德狀況,誇大為整個美國的普遍現象。追求性本能自由滿足是源自原始人類的天性,但是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不可能不對個體的性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性對於人類的生存繁衍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個體的性行為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社會規范,整個社會就會處於無序狀態。金賽的調查報告以誇大了的數字,將這一人類歷史上從未絕過跡,當時又有所增加的秘密公諸於世。遮羞布一旦被揭去,人們又為誇大的數字所震動,因而更多的人不再約束自己,也不再對違反傳統觀念的性行為感到羞恥和罪惡,這就加速了性自由的發展。作為一名曾經從事昆蟲學研究的動物學家,金賽始終無視人的社會性,他離開人類社會行為的整體性,而僅僅從本能的單一角度出發,把社會人的性行為與動物性本能的發泄等同起來,籠統地和不加分析地把宗教性道德完全視做對人性的不必要約束,實際上是把人和動物等同起來。
此外,青黴素廣泛用於醫治當時的主要性病梅毒和淋病取得了特殊療效,激素類避孕葯的出現,乳膠避孕套質量的提高,均消除和減輕了人們對婚前和婚外性行為引起性病和懷孕的顧慮;兩次世界大戰使歐美國家人口性比例嚴重失調;世界性青春期發育提前和婚齡推遲造成的龐大性飢餓人群;西方個人至上的價值觀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在性行為上缺乏社會責任感;生產力發展,消費資料豐富促成的追求享樂和縱欲的潮流等,都成為加劇性解放蔓延的重要因素。1968年開始於法國大學校園的「五月風暴」作為性解放頂峰的標志,使性解放狂潮迅速席捲西歐、北美,並影響到許多發展中國家,使大量年輕人的性行為完全處於混亂狀態,「性解放」一詞至此已完全失去婦女解放的主要內涵。
性解放使西方社會離婚率激增,大量家庭解體,單親家庭和非婚生兒童增多,家庭教育職能明顯削弱,青少年犯罪現象激增。80年代,美國每年有100萬以上的少女懷孕,其中40%成為少年母親;英國50%的兒童為非婚姻產兒。這些就是這種嚴重後果的表現。最為嚴重的是,性解放引起全球范圍的性傳播疾病蔓延,性病發病率驟升,流行的性病種類增多,歐美70%以上的成人患過性病,直至出現威脅人類生存的世界性艾滋病大流行。性解放造成的嚴重消極後果已經使西方社會重新審視性道德的重要性,因而正在出現性道德回歸的趨勢,表現為要求青少年婚前禁慾,保持嚴格的一夫一妻的兩性關系,有些國家還出現了提倡童貞的少女貞潔運動。
性解放:在性行為上完全拋棄傳統道德觀念約束的主張和實踐。又稱性自由或性革命。20世紀前期開始於西方的一種性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革
性解放,最初是反對性別歧視,爭取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社會地位和政治經濟權利的女權運動,同時要求改變基督教禁止離婚的戒律,主張婚姻自由。此後,從這些合理要求逐漸演變為對宗教性道德的全面否定,認為性交是人人都應有的與生俱來的自由權利,性行為是個人私事,只要雙方自願就可以發生兩性關系。性行為不應受與婚姻有關的道德和法律的限制,他人和社會對此無權干涉。性自由者反對一切性約束,主張性愛和情愛分離,性和婚姻分離,否定童貞和貞潔觀念,提倡婚前和婚外性行為,要社會接受試婚和同居。一些極端的性自由者不僅主張娼妓合法化,甚至認為亂倫也不應受到指責,更不應受到法律制裁。
性解放的出現有其深刻、復雜的社會根源和特定的歷史背景。19世紀,歐洲受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時代嚴厲的宗教性禁錮影響極深,對童貞和貞潔的要求非常苛刻,婦女受到嚴重歧視;嚴格的終身一夫一妻制,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也不準離婚;手淫被認為是褻瀆神靈的罪惡;不準談性,不準進行與性有關的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為此,人們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壓抑。S.弗洛伊德正是在這種社會條件下觀察到大量神經症患者和精神病人都與性壓抑有關,因而形成其泛性論學說。這一學說對於性自由的萌現有著重要影響。羅素的婚姻革命觀則是針對不合理的宗教性禁錮而產生的較為嚴肅的婚姻變革學說,對早期的性解放起過積極的作用。
❷ 法國大革命的局限性是什麼
⑴為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和輿論的准備
⑵用理性的光輝映照出一個民主、科學的光明時代。
⑶其最重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它對人本身的一種徹底解放的主張:①人身的解放,②思想的解放。
⑷留下充滿個性的浪漫主義
❸ 嫁給法國人有哪些好處
其一,由於意識差異所帶來的在兩性關繫上的巨大分歧;
眾所周知,法國人崇尚自由且天性散漫,從不拘泥於小節。比如在某一個場所邂逅,以法國男人的眼光來評判一個女人,只有一個標准:她是否迷人?至於她是否名花有主或是已婚,自己有沒有家庭......這些我們認為的障礙完全是法國男人腦中的浮雲。在他們的觀念里,只要你是一個女人,他是一個男人,然後你們相互吸引,就已足夠,可以光明正大的交往,而各自的老婆和老公也絲毫應該不以為意。所以,法國人的婚外情可謂泛濫。然而,我們的中國女人呢?雖然現在強調解放天性成為獨立的新女性,但畢竟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在我們的骨子裡已經根深蒂固,再開放的女人最終還是要有一個歸宿一個家庭。而夫妻雙方的忠誠一定是這個家庭保持穩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當不羈的法國藍遇上傳統的中國紅,結果不言而喻。
如果你攤上這樣一個法國老公,要麼你也去過同樣放浪不羈的生活,要麼你能視而不見習以為常,要不只有自己暗中垂淚黯然神傷......在中國人的意識里說好聽點是浪漫,說直白一點是沒有責任感。但你還無法指責,因為在他完全沒有這樣的概念,反而他還會覺得無辜。或者你還抱有一絲幻想會有輿論的影響來改變這種情況,那更加是不可能的。法國總統薩科齊緋聞不斷,但寬容的法國人民反而為自己的國家領導人有這樣的魅力和精力感到高興和欽佩。SO,你還能說什麼呢?!
其二,由於價值觀不同而引發的家庭糾紛;
在中國人的概念中,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延續了很多年的模式。雖然現在男女平等的思想越來越被放大和推崇,但作為一名男性,相對的承擔較多的家庭經濟責任還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然後在法國男人的心目中卻全然不是如此。如果你們組建了一個家庭,小到柴米油鹽醬醋茶,水電等日常開銷,大到孩子教育等大額支出,你和你的法國男人都需要各自承擔一半兒,所謂西方人盛行的AA制原則在這里表露無遺。哪怕是他收入不菲而你的收入只能勉強度日,分攤家庭開銷的模式也都大抵如此。我相信在絕大多數中國女人心裡,和自己同床共枕的人還要這樣精打細算毫釐必爭,有多少人能夠說自己真正不在意呢?!
其三,由於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沖突;
法國人經常會自我感覺良好,不管有沒有文化的都擅長拿「文化」來說事,他們大都以自己的民族為驕傲,同時認為自己個性鮮明觀點獨到。法國喜歡教育全世界,法國人也毫無例外有著這樣的愛好。「中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很一致,沒有自己的思想。」這是在一家法國媒體上出現過的句子。其實不然。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外柔內剛,因為中國的文化講究「以和為貴」的中庸之道,表面上不喜歡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真正與好為人師的法國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矛盾自然會與日俱增並逐步升級成民族間的沖突。
說了這么多,其實並不是在這里詬病法國人,而是從我朋友的生活經歷中給很多一心想要沖出國門嫁給老外的姑娘們提個醒。涉外婚姻固然新奇而浪漫,而為自己婚後的現實生活多考慮幾分才是更重要的。愛情輸得起,婚姻輸不起。法國男人輸得起,中國女人輸不起。任何東西,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❹ 法國大革命為什麼如果復雜、曲折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波瀾起伏、曲折復雜的資產階級革命。封建勢力的頑抗及他們與英國及歐洲封建君主的勾結,廣大人民之一再奮起斗爭——這一切呈現出資產階級革命史上最雄偉、壯麗的驚心動魄的圖景。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革命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並且以自己的革命行動推動了革命前進,影響了革命的立法,爭取到一系列民主成果,從而在革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由於人民群眾的推動,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經歷了立憲派統治,吉倫特派統治及雅各賓專政的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雅各賓專政是革命最深入、最徹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不但擊敗了外國干涉軍,平定了反革命叛亂,從而保衛了革命,不但徹底消滅封建制度在農村的統治,用民主方式解決了農民土地問題,而且在對敵斗爭中還使用了「平民方式」。因此,法國大革命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超過了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下期的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之所以如此深入徹底,固然是人民群眾推動的結果,但是也與下面幾個情況有關:首先,在革命前夕,資本主義與封建關系之間的矛盾,發展到比英、美革命前更為尖銳的地步;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之間的斗爭特別劇烈,法國勞動人民,特別是農民在封建主的剝削壓迫下所受的苦難也特別深重。壓迫愈甚,反抗亦愈烈;革命開始後,法國受壓迫的城鄉廣大勞動人民以更大的積極性投入革命斗爭,因而革命的徹底是必然的。其次,領導革命的法國資產階級也比英、美更為成熟,他們長時期受啟蒙思想熏陶,有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宏偉目標。再者,在革命爆發後,法國資產階級面臨的是比英、美革命時更為強大的敵人:貴族僧侶階級(與英國不同,法國貴族沒有分裂出新貴族)與歐洲反法聯軍勾結在一起共同干涉法國革命。因此,法國資產階級便不能不聯合人民。資產階級既然與人民建立聯盟,就不能不滿足人民的革命要求,實行比較深入的社會經濟改革。
誠然,法國大革命的結果,不過是用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但是,這次革命的偉大的歷史意義是不容懷疑的,它不僅為法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而且它也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有力地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及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可以說整個19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度過的。因此,馬克思稱這次法國大革命是「歐洲范圍的革命」,「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
❺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那麼同樣是西方大國,法國為什麼沒有實行君主立憲制呢而是實行總統制!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即兼有總統制和議會制的特點,總統在表面上受到議會更多牽制,但實際上權力比居於總統制中的美國總統更大。其主要特點是總統凌駕於三權之上,議會權力受到多方面限制,設立政府總理職位。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是以憲法上最高實力機關出現,在整個國家機構中處於主導地位,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所在。憲法賦予法國總統的職權分為兩類:一般權力和特殊權力。總統的一般權力包括人事權(任命總理和根據總理建議任免政府其他成員)、立法權(公布法律)、行政權(主持內閣會議討論和決定政府的各項重大的方針政策)、司法權(總統保證司法獨立)、軍事權(總統為軍隊的最高統帥)、外交權(派遣駐外大使及特使並接受外國大使及特使)、發布咨文權等。總統的特殊權力有三項:解散國民議會的權力,舉行公民投票的權力,行使憲法第l6條規定的非常權力。總統在行使這些特殊權力時均不需要任何副署,這就是說,總統可以獨立地、自由地行使這三項特殊權力。這三項特殊權力是第五共和國總統權力擴大的突出表現。1958年的法國憲法規定,總統由選舉團間接選出。1962年,修改後的憲法規定,總統由全體公民直接普選產生,這進一步加強了法國總統的政治地位。戴高樂指出:「選舉總統的人民已經把國家不可分割的權力完全賦予總統。除了由總統授予並維護的權力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權力。」[1]從解散國民議會、任命政府總理、保證司法獨立等權力中,可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是凌駕於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上。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議會實行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議會是法國的立法機關,兩院共同行使立法權、審批國家預算權和監督政府權,但這些權力都受到了諸多限制,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在立法權方面,第五共和國的議會只對憲法所列舉的事項擁有立法權,所有屬於政府制定行政法令范疇的問題,議會均不能進行立法。法國現行憲法第38條規定:「政府為實施綱領起見得要求議會授權它在一定時期內以法令對於通常屬於法律范圍內的事項採取措施。上述法令經征詢行政法院意見後,由內閣會議予以制定」。可見,政府為實施其施政綱領,還可要求議會委託立法,即要求議會授權其制定法令。這是擴大行政權力,縮小立法機關權力的一種表現。在財政方面,財政審批權本應是議會的傳統權力,然而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財政法案提交給國民議會後,若議會兩院在70天內未能作出答復政府就可以法令的形式頒布使之生效。在監督政府方面,議會的質詢權和彈劾權也受到重大限制。在第三、第四共和國時期,有辯論的質詢結束後,要進行投票表決,如表決結果為不信任,政府便要倒台;在第五共和國,質詢辯論後不再進行投票表決。當然,國民議會可以通過一項不信任案,迫使政府辭職,但是,憲法對此作了極嚴格的規定,致使議會的彈劾權難以行使。這些限制性規定進一步保證了內閣的穩定。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設立了總理這一職位,總理作為政府首腦,具有三項作用。第一,工具作用,總理實際是總統行使職權的工具,使其能集中精力關注大政方針,穩定地處於國家權力體系的中心。第二,中介作用,總理是總統與議會的中介,這是「半總統制「的核心特點。一方面,總理由總統任命,具體貫徹總統的大政方針。雖然這一任命是有限的,只能任命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也不能任意干涉總理的具體施政,但總理依然要對總統負責;另一方面,政府雖不從議會產生,但總理卻要對議會多數負責,實際是為總統的政策向議會多數承擔政治責任,起到一種緩沖作用,因而保證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也鞏固了總統的地位。第三,「保閣」作用,議會雖可實行倒閣,但其主動權卻在總理手中。因為第五共和國憲法沒有明確規定內閣組成後總理必須立即向國民議會報告施政綱領,以至於自1962年開始,政府再也沒有報告過施政綱領,通常只提出一項高度原則的政策聲明,即使如此,也不進行信任表決。[2]總統和總理的職位分屬兩人,並且兩個職位都握有實權,這樣就會出現「左右共治」的情況。「左右共治」即總統和總理兩個職位分屬於左翼和右翼兩個政黨,如1986年3月一1988年5月,總統是左翼的密特朗,而總理是右翼的希拉克。
從上述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享有廣泛的實權,既有解散議會的權力,不受議會的直接制約,又有任命政府總理的權力,而且還可控制最高法院,實際上總統的權力凌駕於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上。第五共和國的政府總理由總統任命,但同時又要對議會負責,實際是處於總統和議會之下,負雙重責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半總統半議會」政治制度的優點是,權力相對分散,不易於導致專制和專權,總統握有一定的實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其缺點是,行政權力的分散使得政府權威較弱,不利於國家管理,而且「左右共治」現象又導致了政黨間的爭權奪利,損害了政黨的形象,也不利於社會問題的順利解決。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最終走上了半總統半議會制的道理,究其原因,在於法國政治制度形成過程中,受到了自身的小農政治文化、啟蒙運動帶來的理性主義思潮以及獨特的民族性格的影響。
在18、19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在英國,資本主義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基本上還是蟄伏在封建的社會結構中;在法國,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經過多次反復,小生產者由此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小農經濟成為當時法國普遍的一種生產方式。在法國,小農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對抗的夾縫中得以生存下來,且數量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成為「法國社會中人數最多的一個階級」[3]。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形成了特有的小農政治文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小農階級社會自主意識弱化。馬克思指出,小農由於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同其他階級不同,所以他們形成一個階級。但是,「由於各個小農彼此間只存在有地域的聯系,由於他們利益的同一性並不使他們彼此間形成任何的共同關系,形成任何的全國性的聯系,形成任何一種政治組織,所以他們就沒有形成一個階級」[4]。小農的這種階級狀況使得他們不可能形成任何先進的民主要求,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而只能把自己對民主的追求依附於其他階級,一定要別人來代表自己的利益和願望。其二,崇拜權威。資產階級的皇帝拿破崙所實行的土地分割政策在當時使農民擺脫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壓迫,所以拿破崙的形象在小農階級心目中十分高大,以至於使小農們對拿破崙的崇拜可以延續並轉移到他的侄兒路易·波拿馬身上。他們相信,只要路易·波拿巴當上總統,登上皇位,就能取消一切捐稅,並「將會把一切失去的福利送還他們」[5]。在這種對權威的盲目崇拜下,國家由此成了一切社會關系賴以存在的中心點,而掌握國家權力的人也就成為了全社會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自主意識弱化而又崇拜權威的小農政治文化為第五共和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建立提供了條件,第五共和國總統的權力集中而強大,可以凌駕於三權之上,與小農政治文化中的崇拜權威心理有著密切聯系。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權力的超然源於小農政治文化中崇拜權威的心理,而議會權力的削弱則主要是受到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17世紀,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法國思想家們高舉「理性主義」的旗幟,批判封建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挾擊中世紀的神學教條,清掃封建社會的傳統與愚昧,要求建立一個合乎理性的社會和國家。理性的啟蒙思想及其宣傳,實質上是資產階級為向封建統治者奪權、確立資本主義制度而在意識形態領域內所進行的輿論准備。其中,對第五共和國半總統半議會制度的確立影響最深的是盧梭的公意思想。在盧梭看來,公意是永遠正確的。因為惟有公意才能按照國家創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來指導國家的各種力量;它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它沒有也不可能有與構成主權者的個人的利益相沖突的任何利益,它不可能損害共同體的全體成員,也不可能損害任何個別的人。因而,公意是其他一切意志的惟一規范。[6]盧梭還認為,判定一個意志是否符合公意的惟一辦法就是召開人民大會,通過投票進行表決。因此,他提倡實行直接民主制,反對代議制。而第五共和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突出表現正是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總統,公決重大法案);議會權威下降;總統權力集中強大、地位穩定超脫並只對選民負責。可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確立受到了盧梭公意思想的深刻影響。
法蘭西獨特的民族性格在其政治民主發展中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於民族成分的復雜與多樣,法蘭西民族性格也呈現出復雜和對立的特點。正如羅丹所說:「法國天性,是理想主義的,形而上學的;它既迷戀抽象,又深切關心真實;它注重實際,卻又能迅速發揮大膽的創造精神;它思考著宇宙,然而永遠只以全人類的名義說話;它極為敏感,因而也極易塑造;它無限溫柔,甘心使自己的力量拜倒在文雅纖弱的腳下,表現出它的騎士精神和風流本色;它又是極度靦腆,不得不為自己的過分溫柔蒙上一張諷刺的面罩,從而又顯示出彈唱故事及演出鬧劇的本領」[7]可見,法國人好幻想,熱中抽象理念,追求完美理想的實現,於是非常情緒化,沖動、狂熱,不安現狀,求新求變,但又缺乏實幹才能,往往熱鬧一陣之後見無實效,很快便茫然不知所為,轉而又尋求權威以建立新的秩序。這種復雜而又矛盾的民族性格在政治文化領域則表現為感性與理性的對立和統一、沖突和平衡。第五共和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正在這種對立統一的突出體現:在感性方面,法國人民由於對第四共和國政體的強烈不滿而對制度改革充滿激情,這種激情鼓舞了改革的進行,最終確立了半總統半議會制;在理性方面,法國人民在經歷了第二、第三與第四共和國的多次失敗嘗試之後,總結教訓,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了半總統半議會制。因此可以說,第五共和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是法蘭西民族感性與理性精神的結合。
❻ 法國為什麼那麼多革命也不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因為社會主義是烏托邦,不可能成功的發展。實際上法國大革命成立巴黎公社,就和社會主義差不多,但因為不切實際,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其內部又斗爭不斷,只好破產滅亡。社會主義國家也普遍如此,內斗不停,禍害人民,最後不得不改革和轉軌。
❼ 法國人做事慢,為什麼法國還是這么強大
因為整體工作效率比較高,機制合理。是社會與國家管理多年積累的經驗。另外,其18-20世紀對外擴張、侵略及對其殖民國家資源的掠奪也為法國經濟發展做了良好的鋪墊,打下了基礎。
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該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鋼鐵、汽車、建築為其工業的三大支柱。法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法國工業三大支柱。
❽ 法國大革命前期還較有規律,後期為什麼會完全失控
法國大革命前期還較有規律,後期為什麼會完全失控?
現在已有定論英國革命是徹底的。在以前以階段斗爭為綱時代確有那種提法,從解放生產力角度英國革命掃出了本國資產階級發展的障礙。而法國資產階級的內耗顯然證明其架構的生產關系不能適應並促進生產力發展
另之另,以國力論成敗,蒙元無疑是當時的藍星極權,可有人斗膽敢與漢唐相提並論么?
❾ 法國大革命時期 為啥不解放君主立憲派就不能更好的發展金融資產階級啊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從階級力量對比來看,封建勢力還大於資產階級的勢力,資產階級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資產階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便是一種妥協的產物。
❿ 法國性解放時期是何時的事,為什麼會發生
性解放,最初是反對性別歧視,爭取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社會地位和政治經濟權利的女權運動,同時要求改變基督教禁止離婚的戒律,主張婚姻自由。1968年開始於法國大學校園的「五月風暴」作為性解放頂峰的標志,使性解放狂潮迅速席捲西歐、北美,並影響到許多發展中國家,使大量年輕人的性行為完全處於混亂狀態,「性解放」一詞至此已完全失去婦女解放的主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