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何英王愛德華八世會自願放棄王位
在電視劇中常常會有「愛美人不愛江山」這樣的劇情,但現實中似乎很難看到這樣的現象。但是在1936年12月11日,英王愛德華八世卻做出了這樣的舉動,在放棄王位的同時,還與一個離過兩次婚的平民婦女結婚了。這一度引來了人們的好奇,英王愛德華八世放棄甘願王位真的是因為愛情還是因為其它的緣故?
而且因為政治風暴的緣故,沃麗絲的存在引來了各種的誹謗和咒罵。在這樣的正罵聲中,沃麗絲退縮了,寫信給愛德華八世要求分手。但是愛德華八世卻說:「即使因為和你在一起,我一無所有,我也沒有怨言,比起你來王冠、權杖和御座都不重要。」由此看來,愛德華八世真的是因為愛情而放棄榮耀至上的權利。
2. 百年戰爭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1340年6月,英國海軍在埃克呂斯大敗法國海軍,掌握了制海權達數十年之久,進而獲得把軍隊和給養順利運往大陸的保障。1341年,百年戰爭的戰場向南轉移到布列塔尼。1342年,經教皇調停雙方一度短期停戰。在1346年8月的「克雷西之戰」中,英軍使用了一種秘密武器——弓箭,這成為該戰役勝利的關鍵。這種弓箭名為「大弓」,弓身以5英寸長的紫杉木製成,每分鍾能連發10~12枚長7碼、射程200碼的箭支。愛德華三世故意讓軍隊放慢進攻速度,引誘法軍來攻,等法國鐵騎來到大弓射程內時,他下令發射利箭,大批的法國騎兵倒下。於是,英國人很快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並佔領了法國的門戶諾曼底。不久,愛德華三世繼續北上,經過11個月的圍攻佔領了法國的重要港口——加萊。
正當愛德華三世躊躇滿志地准備對法國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在歐洲流行起來,打亂了戰爭的進程,加之法國內部政局混亂,雙方不約而同地偃旗息鼓,百年戰爭進入了短暫的間歇期。
將近十年的休戰之後,1356年戰爭又起,這次戰役就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普瓦提埃戰役」。這次戰役宣告了在歐洲大陸歷經近500年的封建騎士軍事制度的徹底失敗。1360年5月8日,兩王締結《布勒塔尼和約》,其主要內容為擴大英王在法國西南部的領地,英王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戰爭暫告結束。
1364年,法國國王約翰二世去世,其子查理即位,稱查理五世(1364年—1380年)。查理五世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並以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從1368年開始,趁著英國瘟疫大流行的機會,查理五世開始逐步收復法國的大片失地。1372年,法國的艦隊又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了西北沿海海域。到1380年,法軍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狹窄的一隅。這樣,整個戰爭的態勢發生了有利於法國的變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氣收復全部失地時,卻突然離開了人世。1380年繼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個精神病人,無法治理國家,更不用說帶兵打仗。這給了英國人很好的喘息機會,但此時的英國仍陷入瘟疫之中,無力反撲,戰爭進入僵持狀態。由於瘟疫一時難以控制,1396年,雙方停戰,締結了一個為期28年的停戰協定。
1411年,法國統治集團內部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這給了英國以可乘之機。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親率六萬大軍從法國諾曼底登陸,在加萊東南的阿贊庫爾會戰中大敗法軍,並在與其結成同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法國被迫與英國在1420年5月21日簽訂了《特魯瓦和約》。和約宣布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擔任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不料,英王亨利五世和法王查理六世於1422年突然先後去世。亨利五世的兒子亨利六世雖然根據條約繼承了法國王位,但他不過是一個剛滿十個月的嬰兒。而這時,查理六世的兒子也在法國南部宣布即位,史稱查理七世。於是法國出現了兩王並存的局面,戰火重新燃起。
1428年,英軍再度入侵法國,很快佔領法國北部,開始大舉進攻法國的戰略要地——奧爾良城。這是法國南北交通的戰略重鎮,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此時,一個拯救法國的英雄出現了,她就是法國人民千古傳頌的奧爾良姑娘——聖女貞德。
貞德是一個平平常常的農家少女,整天牧羊,連最簡單的字母都不認識。但是,國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衛祖國的消息使這個偏遠農村的小姑娘異常激動,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拯救多難的祖國。1429年初,英軍圍困了巴黎南面的奧爾良城。消息傳來,貞德感到這正是自己為祖國獻身的時刻。她一再請求父母和叔叔帶她去見當地的法軍隊長,叔叔為她的熱誠所感動,帶她到了軍官面前,並最終見到了太子查理。貞德稱自己受到神的委託要把英格蘭人趕出法國。太子被她的虔誠所打動,任命她為救援軍總指揮,率法軍4000人去解奧爾良之圍。貞德率軍馳援奧爾良守軍後,法軍士氣大振,1429年,法軍在奧爾良西北部的帕泰取勝。新法王查理七世於次年2月17日在蘭斯大教堂加冕,使《特魯瓦和約》失去意義。
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斗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後以四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英國人指控貞德為巫婆異端,於1431年將其在魯昂集市廣場上當眾以火刑處死。貞德的精神,喚醒了法蘭西民族共同心理意識和抗戰的熱情,法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1436年法軍收復了巴黎,1450年奪回了諾曼底。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百年戰爭至此結束。
3. 黑王子的重要事件
1330年,愛德華三世推翻其母伊莎貝拉與情夫摩德莫的統治,掌握了實權。
1346年8月,愛德華三世以要求繼承法國王位的名義入侵法國,16歲的黑太子隨父並肩作戰。其間發生著名的克雷西(Crecy)之戰,法國騎兵組織了15次沖鋒,均被黑太子指揮的長弓手擊退,英軍大勝。在戰後清理戰場的過程中,愛德華三世父子發現了法國盟軍波西米亞老國王的屍體,此人是個盲人,但是作戰異常勇敢。太子被他的精神感動,摘下他頭盔上的羽毛裝在自己頭盔上,同時,將他的箴言「我服命」(I serve)作為自己的口號。太子此舉又進而感動了愛德華三世,他認為這是他兒子壯麗人生的開端。
1356年9月,黑太子率1800英軍掃盪法國,從波爾多(Bordeaux)出發,越過加龍河(Garonne)到達法國中部,深入勞瑞谷地(Lorre Vally)。在他返回格斯肯尼(Gascony)的過程中,遭遇法王「好人約翰」率領的8000法軍攔截,雙方在普瓦捷(Poitiers)展開大戰。盡管法軍在人數上占據明顯優勢,仍然沒能擺脫克雷西之戰的命運,再一次遭到英國長弓手的痛擊。結果法軍大敗,法王約翰被俘並被押至倫敦。
1360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和法王約翰簽訂布萊提格尼條約(Bretigny),在得到法國大片土地後,放棄索要法國王位。同年根據布萊提格尼條約,黑太子受封法國阿基坦(Aquitaine)公爵。英法之間戰爭告一段落。
黑太子同時熱衷於西班牙事務,支持殘忍的佩德羅(Pedro the Cruel)為卡斯提利亞國王。此舉不僅失敗,而且損失巨大。
1369年,太子希望能通過在阿基坦徵收新稅來彌補西班牙失利的損失,遭到領地民眾的嚴重抗議。阿基坦人厭惡黑太子的殘忍好戰,感情上與新任法王查理五世接近,於是向查理五世提出訴求。由於受到布萊提格尼條約的限制,查理五世僅要求黑太子在法國議會上解釋他的行為。但是黑太子給予的答復是,他將率領6萬英軍參與法國議會辯論。於是英法戰爭又起。
此次戰爭淪為對法國平民的搶劫與屠殺,愛德華三世父子向來所稱的「為了騎士精神的榮耀」徹底宣告是個謊言。而在這次戰爭中,黑太子由於在西班牙感染疾病,不能騎馬,只能被抬著輾轉於法國的一座座城市。
1370年,黑太子指揮英軍在法國利穆贊省(Limousin)首府利摩日(Limoges)展開大屠殺,他令城裡所有男女和孩童都站在他的面前,觀看他們被英軍殺戮。
在一系列倒行逆施之後,黑太子疾病加劇返回英國,法國的事務由其弟蘭開夏公爵約翰岡特接手。他沒能扭轉英國在法國的頹勢,法國上下在查理五世的帶領下展開大規模收復失地的斗爭,而英軍在轉戰過程中損失一半兵力卻毫無進展。
隨著國外的失敗,英國國內也爆發危機,一方面因為黑死病,一方面因為長期戰爭導致的農民、平民負擔加重。1370年,英國議會分裂為兩派,一派奉黑太子為代表,成員主要是平民,他們中很多人曾是出色的長弓手;一派以約翰岡特為代表,成員主要是各地貴族。國王愛德華三世已經盡顯老邁之態,失去對政局的控制。黑太子由於疾病而無法參與政治斗爭,他過著一種比武和狩獵的騎士平凡生活。這些使得約翰岡特成為政局的實際控制者。
約翰岡特的統治不能順利展開,因為其兄的影響力太大。1376年,平民在議會發起反對約翰岡特的斗爭,約翰岡特黨人被判有罪。但是,在判決即將宣布前一刻,「平民的偉大捍衛者」黑太子去世。
1379年,老邁的愛德華三世去世。王位由黑太子的長子波爾多的理查繼承,稱理查二世,時年十歲。
1380年,法王查理五世去世,查理六世上台。由於英法國王都處於弱齡,兩國休戰。
理查二世繼承其父殘忍、嚴苛的性格,同時與其父一樣愛好奢華和排場。他在位期間沒能處理好與議會的關系,特別是與約翰岡特的關系(他流放約翰岡特之子亨利波林布魯克,後者處處與他作對)。理查殘忍的統治遭到舉國痛恨。
1399年,亨利波林布魯克迫使理查在倫敦塔退位,亨利隨即即位,稱亨利四世,因此創立蘭開夏王朝。退位的理查被囚禁在蘭開夏郡,不久被亨利派人暗殺。這場於14世紀中後期開始的黑太子與約翰岡特的斗爭,到了15世紀終於以約翰岡特之子亨利四世的繼位而告結束。
4.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勃艮第是在什麼時候撤出法國的
勃艮第是法國的一部分,不可能撤出法國。
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趁查理六世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英軍於阿金庫爾戰役大敗法軍。10月與勃艮第公爵結盟,佔領法國北部,法王查理六世無力抵抗。
1435年勃艮第背棄英王,重新與法聯合,促使法軍轉入大反攻。
勃艮第, 西歐歷史地區名,各歷史時期所指各異。多用指除十七和十八世紀法國勃艮第省外,另擁有其他廣大領土的兩個王國和一個公國。在汝拉山脈和巴黎盆地東南端之間,為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和羅訥河之間的通道地區。
勃艮第王國一般作為一個半獨立的實體,但是在法蘭克王國內部,它的話語權一般很小。到後來,勃艮第甚至被合並於紐斯特里亞王國(次級王國之一),但是勃艮第仍然保持了自主權。到了加洛林王朝時代,勃艮第在統一的帝國之下直到凡爾登條約的簽訂。
5. 英國王室啥時候停止自稱法國國王的啊
亨利八世的時候。亨利八世和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會晤時,為表示對弗朗西斯一世的尊重,主動放棄了法國國王的頭銜。
6. 英法百年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1328年卡佩王朝告終,瓦洛亞王朝登上歷史舞台,第一任國王為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他統治時期,英法爆發了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英法兩國爭奪領地的斗爭由來已久。近因是法王想收復英國在法國的最後一塊領地亞奎丹,而英王愛德華三世則借口自己是腓力四世的外孫,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以法國王位繼承糾紛為導火線,終於引發了英法「百年戰爭」。
然而,除王位繼承糾紛外,百年戰爭的爆發還有其他更深刻的原因。首先是領土糾紛,英國的兩個統治王朝〔諾曼底王朝(1066—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1399年)〕都是來自法國的封建主,因而在法國大陸擁有大批領地。腓力二世統治時期剝奪了英王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但英王仍佔領著法國西南部的不少土地。只要領地沒有被完全剝奪,英國王室就仍抱有在法國大陸擴張勢力的野心。法英沖突的另一個問題是佛蘭德爾問題。佛蘭德爾地區城市發達,各城市的毛織業當時名列歐洲之首。毛織業的主要原料羊毛,大部分來自英國,城市與英國的經濟聯系十分密切。但是,在政治上,佛蘭德爾伯爵是法國國王的附庸。14世紀上半葉,佛蘭德爾伯爵極力從經濟上搜刮城市,政治上壓制城市自由,雙方矛盾非常尖銳,伯爵求助於法國國王鎮壓城市反抗,城市市民則在政治上傾向於英王。
所有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導致了英法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一百多年(1337—1453年),史稱百年戰爭。
1337年,英王、法王相互向對方宣戰。同年英國向佛蘭德爾進軍,英王愛德華三世派艦隊佔領加桑德堡壘,百年戰爭正式爆發。1340年英國海軍打敗法國海軍,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年在克勒西戰役中主要由英國自由農民組成的弓箭手,在少量炮火的配合下,打敗了素稱「法蘭西之驕傲的花朵」的法國騎士。在軍事史上,這次戰役標志著騎士制度開始走向沒落。1347年英軍佔領法國海濱重鎮加萊。1356年,普瓦提埃戰役爆發,由英王長子「黑太子」(因其披甲黑顏色而得名)統率的8000英國軍隊,打敗了4萬余法國騎士,法王約翰二世(1356—1364)及其幼子和大批法國貴族被俘。1360年兩國簽訂《布列提尼和約》,法國承認英王以國王而非法王附庸的身份佔有法國的大片領土,英王則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並規定法國須交300萬克朗以贖回法國國王及被俘貴族。
7. 愛德華是如何獲得普瓦捷大捷的
獲得普瓦捷大捷的黑王子
黑王子愛德華是愛德華三世的長子,1330年6月15日生於牛津郡伍德斯托克。愛德華三世加封他為切斯特伯爵、康沃爾公爵、威爾士親王,均為王儲專用稱號。此外,他於1348年被愛德華三世授予第一代嘉德騎士團成員。「黑王子」的綽號,是由於他穿戴黑色盔甲而得名。
愛德華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英軍最著名的指揮官之一。1346年,愛德華參與指揮了英軍獲勝的克雷西戰役。1356年,愛德華指揮了他最出名的戰役:普瓦捷戰役,他與父王配合大勝法軍,俘虜了法王約翰二世。
1356年8月19日,黑王子將長弓手呈V型排列於兩翼,其餘騎兵全部下馬排為3個防禦隊,除了一支精銳騎兵隱藏在英軍背後的樹林中。英軍左翼是一條河,右翼黑王子用隨軍輜重大車堵塞了唯一的道路。清晨,法軍發起進攻。克利門率領300名敢死隊員首先沖進高地的小路,接著,第一、二梯隊依次跟進。騎士在丘陵荊棘中不便行走,全部下馬步行。伏在叢中的英國弓箭手猛烈射擊,法軍陷於進退維谷的困境。法王約翰大怒,親率主力發起沖擊。黑太子也派兵增援前線,兩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黑太子命勇將加布特爾率弓箭手100人,騎兵60人,潛入摩佩爾奇村附近,突襲法軍左翼。法軍兵多勢眾,抵禦正面攻擊的英軍漸漸不敵,黑太子親自沖到陣前,揮劍拼殺。英軍弓箭用盡,弓箭手改用短刀,全部投入肉搏戰。兩軍血戰,勝負難分。正在這時,加布特爾率領的突擊隊突然出現在法軍左側,法軍不知道這股部隊有多少兵力,瞬間潰不成軍。法王拚死沖殺,試圖力挽狂瀾,但被黑王子俘虜。此役,法軍陣亡2500人,加上受傷者總計傷亡5000餘人;而英軍傷亡總數只有1600人。隨後,黑王子押解法王、王子腓力和法王兩個兄弟以及大批法國貴族俘虜,撤回波爾多。1360年5月,英法兩國於布列丁尼締結和約,主要內容是,英王放棄法國王位和諾曼底的主權要求;法王將波亞圖、阿基坦、加斯科尼和加來諸地方割讓於英國;英國允許法國以300萬金幣贖回約翰二世。後來由於法國無力繳納贖金,約翰二世又被押回英國,1364年死於獄中。
1371年1月,愛德華返回英格蘭,並於1372年末正式放棄公爵稱號。此後他過著打獵、比武的騎士生活。1376年愛德華在威斯敏斯特去世,葬於坎特伯雷。
8. 歷史上,英法兩國國王、王子征戰不休,原因為何
戰爭是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引發戰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到一點就是利益問題;當雙方的利益無法通常正常手段調和時,戰爭就是最後的解決手段。英法百年戰爭的表面原因是兩國王室的繼承人選擇問題,深層原因在於兩國的主權與領土糾紛,導火索則是羊毛貿易。
1337年 - 1453年英法兩國戰戰停停,時間長達116年,最終以法國獲勝結束,通常認認英國是放侵者,而法國是反抗入侵者。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了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國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英法百年戰爭大體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英國入侵法國,法軍戰敗,最終雙方達成布勒丁尼和約:法國割讓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法王支付300萬金幣的補償款;愛德華三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聲索。
第二個階段法王查理五世反攻英軍收復失地,英軍戰敗後退守沿海區域,最終雙方達成新協議:英國在法國的領土僅保留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
第三個階段英王享利五世趁法國內亂,再次入侵法國,逼迫法王查理六世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特魯瓦條約: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有權承繼查理六世死後的法國王位,法國已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1422年,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同年去世,兩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度交火。
第四個階段聖女貞德引導法國軍隊收復了奧爾良城,並開始反攻英國;14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國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據點。值得一提的是聖女貞德在後來的反英戰斗中被法國封建主出買,以四萬法郎的價格賣給了英國人。1431年5月29日上午,聖女貞德在備受酷刑之後,在盧昂城下被當作女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
9. 奧爾良解圍戰
巾幗英雄救法國的奧爾良解圍戰
1420年 4月,英軍征服諾曼底,逼近巴黎。法國被迫於 5月31日接受《特魯瓦條約》,失去半壁江山,承認英王亨利五世為法國王位繼承人。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與法王查理六世先後去世。英王室宣布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兼任法國國王。當時,法國太子查理雖然已控制著法國的中部和南部地區,但並沒有正式繼承王位。1428年 8~10月,沙里斯保和薩佛克伯爵先後率英軍進攻法國通往南方的戰略要地奧爾良城,守城法國軍民頑強抵抗,英軍屢攻不克,沙里斯保伯爵陣亡。隨後,薩佛克伯爵採取長期圍困戰略,在奧爾良周圍構築堡壘,堡壘之間挖掘塹壕,切斷奧爾良與外部的聯系,並不斷增加圍城兵力。至1429年初,奧爾良守城軍民幾乎糧盡援絕,危在旦夕。奧爾良一旦失守,整個法國就要落人英國人之手。太子查理准備放棄法國逃亡西班牙。
正當法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法國東部多姆列米村一位年僅17歲的農家姑娘貞德挺身而出,向太子查理請戰。太子任命她為救援軍總指揮,率法軍4000人於1429年 4月27日出發去解奧爾良之圍。救援軍以僧侶為前導,邊走邊唱贊美歌。貞德頂盔掛甲,騎著白色戰馬,腰間佩帶神劍和小斧,右手持短槍,左手高舉大旗,上寫著「耶穌,瑪利亞」,並繪有基督的肖像,以此象徵她是神遣來的救國天使,英姿颯爽,其後是騎兵和弓箭兵,最後是輜重隊。貞德乘英軍在雷雨之夜疏於戒備之機,強渡盧瓦爾河,進入奧爾良城。5月4日,貞德率軍出城一舉攻克英軍聖羅普堡壘,極大地鼓舞了法國軍民的士氣。貞德的出現使英國人大為震驚。5月5日為耶穌升天節,貞德命令停戰一天。6 日,貞德率軍再次出戰,連克奧古斯等數個英軍堡壘。法軍士氣空前高漲。7 日,貞德率軍5000人向英軍據守在河南岸的托里斯堡壘發起進攻。該堡壘工事堅固,周圍塹壕很深,必須攀登雲梯才能登上彼岸。貞德在進攻中不幸中箭,從雲梯上掉進壕溝,險些被英軍俘虜。貞德包紮好傷口,繼續率軍進攻。英軍見貞德在陣前復出,以為她真的有「神奇」的力量,不少人都嚇呆了。經激烈戰斗,法軍終於攻克托里斯堡壘,佔領了南岸全部要塞,控制了通往南門的交通。英軍見大勢已去,被迫撤軍。被英軍圍困達 7個月之久的奧爾良城解圍了,貞德被譽為「奧爾良姑娘」。
奧爾良之戰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點,從此戰局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7 月16日,貞德率軍解放蘭斯,次日在蘭斯大教堂正式為太子查理舉行加冕儀式,使其正式成為法國國王。
10. 為什麼伊麗莎白一世也是法國女王
伊麗莎白一世不是法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女王。
20世紀50年代法國前總理居伊·摩勒一度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並,接受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合並後國家的元首。 時任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委婉拒絕了這一提議。不久之後,摩勒再度提議,希望法國加入以英女王為元首的英聯邦,不過最後也沒有成事。
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是始於1340年,歷任英王自稱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的歷史事件,而該主張直至1801年才告落幕。除了1360至1369年和1420至1422年間,歷任英格蘭君主,包括《1707年聯合法案》通過後的大不列顛王國君主,都宣稱自己擁有「法蘭西國王」或「法蘭西女王」的稱號。
英王對法國王位的主張,最先由英王愛德華三世在1340年提出。當時英格蘭的貴族也多是法國諾曼人的後代,而愛德華自己正是法國諾曼人的後代,其母親法蘭西的伊莎貝拉正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妹妹。因此愛德華三世在其法王舅父駕崩後,作為其最近的男性血親,宣稱自己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並藉此發動英法百年戰爭。
愛德華三世更在1340年開始自稱為「法蘭西國王」,開啟了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的第一頁。愛德華三世繼續沿用「法蘭西國王」稱號直至1360年5月8日,英法兩國簽訂《布雷蒂尼和約 (Treaty of Brétigny)》,英王放棄法王稱號以換取更多法國的土地。但1369年兩國敵意在此萌生,愛德華三世再次啟用「法蘭西國王」的頭銜,以至其後代一直沿用到1420年5月21日簽訂《特魯瓦條約》,英國承認法王夏爾六世的合法地位,但夏爾六世承認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為其繼承人,剝奪夏爾六世兒子王太子夏爾的繼承權。亨利五世便以「法蘭西太子兼攝政王自居。
亨利五世和夏爾六世在1422年的兩個月內相繼駕崩,亨利五世年幼的兒子亨利六世登基成為英法兩國的國王,成為歷任英王當中唯一一位有名有實法國國王,僅非自稱。
隨著英王亨利六世1453年起的精神失常和隨後而至的玫瑰戰爭,英國王室無暇主張其法國王位繼承權,並幾乎失去所有在歐陸的領地,唯成功固守法國北部的加萊,直至1558年共有8位英王以「法蘭西國王」或「法蘭西女王」之名,統治加萊.
16世紀英法關系依然緊張,吉斯公爵弗朗索瓦麾下的法軍在1558年1月7日攻陷加萊,瑪麗一世和其妹伊麗莎白一世,繼續沿用法蘭西女王的稱號,縱使伊麗莎白一世在1559年的《卡托-康布雷齊和約》放棄對加萊的主權。
法國大革命在1792年9月21日推翻了君主制度,第一共和國取而代之。在1797年的里爾和會上,法國代表要求英王放棄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作為講和條件之一。
而1800年聯合法案將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合並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王國之時,英王喬治三世決定放棄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並去除了王徽上的百合花飾,並在1802年的《亞眠和約》正式承認法蘭西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