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軍服都有哪些種類比如什麼禮服,常服。。。
軍人穿著的制式服裝的通稱,是軍隊的識別標志之一,也是國威、軍威和軍人儀表的象徵。遠在 17世紀時,隨著正規軍隊的建立,軍服成為軍隊服裝的正式名稱。法國軍隊最先使用了軍服的概念,法國也是實現軍服式樣統一較早的西方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昌起義時,穿著國民革命軍的服裝,系紅領巾以示區別。從早期的工農紅軍開始,便有了自己的服裝,主要為灰色中山裝,戴八角帽。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的軍服為土黃色,八路軍和新四軍為灰色,也為中山裝,戴直筒圓頂帽,衣領標有軍銜。國共內戰時期,國軍士兵軍服顏色仍為士黃色,軍官改為大檐帽,系領帶配軍銜。解放軍帽子改為扁平帽,胸前佩帶「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的胸章。1950年解放軍統一了服裝式樣,為開襟式,大檐帽,服裝顏色陸軍為綠色,空軍為上綠下藍,海軍單衣為上白下藍,冬服為全藍。
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軍服分為禮服和常服,軍官戴大檐帽,男士兵戴船形帽,女士兵戴無檐軟帽。1965年取消軍銜制後,全軍官兵一律改服「六五」式軍服,佩帶紅五角星帽徽、紅領章,戴解放帽。1985年夏季起,全軍改著「八五」式軍服,佩帶裝飾性肩章,領章上加綴五角星,戴大檐帽。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制後,全軍統一穿著「八七」式軍服。目前,「九七」式新一代軍服已在駐港部隊試穿。
隨著軍隊建設的發展,軍服更著眼於使軍人能在各種條件和環境中自如地行動,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和保證身體的健康。從製作軍服所用材料的質量,軍服的結構、樣式、顏色以及其他性能等方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相比,均有了重大的改觀。軍服的根本作用是適應戰爭的特殊環境,有利於作戰。在炮火硝煙中沖鋒,軍服必須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在槍林彈雨中沖殺,軍服必須具有防彈的特殊功能;在江河湖海中作戰,軍服要有一定的托浮和防水作用;在現代偵視器材的監控下行動,軍服必須具有一定的防偵視「隱身」能力;在核、化、生條件下戰斗,軍服必須具有防原子輻射、防化學沾染、防細菌侵害等用途。另外,軍服還應具有美觀、防寒御冷、調溫、調濕、調氣等功能,以保證人員在各種氣候條件下作戰。所以評價軍服的水平,不僅看軍服的質量和數量,更必須看軍服的防傷害功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和是否便於行動等因素。現代軍服的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禮服、常服和作訓服三大類。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七」式軍服,具體區分為軍常服、軍禮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類。美軍也將軍服劃分為常服、禮服和工作服,其中包括:冬、夏季穿著的不同厚度和材料的軍眼,在辦公室內、參加社交活動和在野外執行任務等不同場合穿著的軍服。蘇聯解體前的軍服,包括隊列禮服、非隊列禮服、節假日禮服,隊列常服、非隊列常服,野戰服,輕便服,工作服等。
② 現代各國軍裝都不如二戰時期德國軍服漂亮嗎
毫無疑問,毫無爭議,二戰時的德國軍服,前無古者,後無來者,根本無法超越。
你如果是個二戰德國的愛好者,愛屋及烏,那麼說不好看你接受么?
就我個人的話,我是不認同二戰的德軍制服比現代制服漂亮的,它畢竟是半個多世紀前的懷舊式審美罷了,不過是距離產生的美。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得不到什麼切實解答的,德國軍服漂不漂亮,全是基於個人審美情趣和思想觀念產生的觀點。
不少人看待二戰德國,完全是帶著一種朦朧的迷醉去看的,腦子中被納粹的外包裝燒的焦糊一片。這很正常,當年納粹在制服上的確是頗下了番功夫的,好讓更多的民眾和青年被忽悠進坑裡。
從設計上來說,德軍制服確實帶有一種濃烈的硬朗風格,傳承自普魯士的傳統元素與納粹不斷強調的鐵血元素被糅合在一起,在略顯古板陳舊的基底之上,又重新煥發出新的冷冽氣質。
不過,我們也不要將之吹過頭了,服裝設計是門科學,多一點少一點影響很大。納粹服裝在裁剪上其實中規中矩,真正提味兒的是那些鷹徽、勛章、武裝帶和雞零狗碎配件,將之扒光的話,這些制服不值一提。
比如解放軍的軍裝,基底採用的是很寬松的中山裝樣式,其實與當年的德國軍裝差異不是很大,共性很多,但解放軍的軍裝崇尚樸素實用,早年也花不出錢給軍人修飾外觀。
後來國家發展了,能用在制服上的錢更充裕了,也有了專門的整體設計和包裝,對用材用料、視覺傳達都上了心,制服馬上就來了個大變樣。
上圖是1984年的三軍儀仗隊,制服只能說筆挺,純靠人的氣質去壓陣。
到了新世紀以後,這畫風就越變越不一樣了,這身難道還比不得那些納粹老古董?
俄羅斯也是一樣,二戰莫斯科保衛戰時的蘇軍是這副德行。
然後變成了這副樣子。
仗快打完又變成了這副樣子。
冷戰時繼續變,越來越洋氣。
解體以後,俄羅斯雖然不復甦聯的盛氣,但在外包裝上也沒有落下。
作戰服上,現代軍裝已經遠超納粹軍裝,無論是功能還是外觀,現代軍裝都更威武,更美觀,在實用中透著時代感。
上圖是美82空降師的,這身虎皮不用我科普了吧?
上圖是我軍在國慶閱兵時的照片,我相信沒人會說這身不如二戰那些東西吧?
現在的德軍也比二戰的祖輩顯得時髦多了,單論漂亮,德斑怎麼可能輸呢。
老了的東西就是老了,除非人類一點都沒進步。
當年漂亮,現在再穿起來,總覺得怪里怪氣,重點與那時審美不一樣。
那時能做到最好,也是國力使然,面料考究,精心獨到,因而影響巨大,直引得各國多所借鑒,包括當年國軍,也是多所參照,當然面料和式樣,終竟雲泥。
漂亮當然有原因,大致說來三條:
一是做到了量體裁衣,以人來定製(專指軍官),當然會合體貼身,可得以體現一種美感,並且貫徹得到位徹底。現在被人戲稱為死也要體面的普魯士穿著,雖為戲言,但不得不說有傳統以借其間的。如果說沒有美軍裝的寬松,二戰德軍裝在帥氣中倒有不少古板。是思想要求,亦為傳統儼然,因是說什麼國家什麼樣的軍裝,端地不錯。
二是設計精心。包括配飾也相當精美,如五粒銅鈕扣燦然,勛章大小,比例協調等,與軍裝能做到點綴作用。此外收腰墊肩的獨到,為方便更多的機械操作,上衣下擺更短,尤見做工的獨到,暗綠色穩重大方等,總之大有關聯。軍裝發展在二戰,常服、禮服、作訓服、作戰服等,已經應有盡有。
三是面料講究,冬裝以羊毛為主,混以人造纖維;夏裝是混紡的棉質材料,那正是屬於工業發達國家皮革、毛呢和棉麻的時代,非強大的國力而不可及,何況是一心要稱霸世界的德意志法西斯呢,畢竟給他的士兵一套衣服,才能達到鼓舞士氣,為其更好賣命的目的。
個人感覺還是二戰德軍軍服好看
德國的軍裝有一定的 歷史 傳承,他們是繼承了普魯士軍裝也有歐洲文明的一部分,德國的軍裝與整個歐洲的軍裝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歐洲軍裝對於當今世界的一些男裝設計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現在很多男裝的設計靈感都是來源於德國的軍裝,可以看出來德國軍裝的設計在當時有非常大的影響。每年還會出版一些關於定製軍裝的一些書籍,還對軍裝制服的樣式、版型與尺寸,甚至還包括製作工藝與配件圖片做詳細的介紹,讓一些手藝非常高的裁縫到部隊里來為戰士們量身定製軍裝。這些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就是體態要優雅、得體與大方,就算是在戰爭中,也要保持一種優雅,根據這個理念,德國就將軍裝也就設計得非常的優雅、得體,所以在二戰的時候,從各國的軍裝來看,只有德國的軍裝看起來非常漂亮。
德國的好帥
說二句,二戰時期的德國軍服,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比美。就德日美英俄法中爾言,德國軍服稱世界最美,也具有一定的震攝力。冬裝的外罩,將軍以呢子大衣為主,軍官,士兵以的卡布,凡呢丁布料風衣為主,頭戴帽徽的大檐帽和領章,在加上嚴陣以待,訓練素質,鐵的紀律,有模有樣的德軍也是能數得著的。
除了德國的軍服,也就所美國軍服了。日本的士兵軍服很不好看,特別是士兵帽子上的兩根飄帶就是地獄招魂翻,真是難看極了。論二戰時期的軍服質量,可以說中國共產黨領的紅軍軍服質量最差。這是有當時的物資貧困,常年內戰,又很少外援所決定的。
解放軍服
現在就不一樣了,論軍服,任何國家都是以最好布料做軍服,作為國家表現。模樣的改革也以最體面,最威嚴,最方便,大多都把禮儀服,訓練作戰服分開,以最適宜軍隊為上策。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務,在世界上應堪稱一二,不論是型態上,儀表上,動作上,再加上訓練有素可以說無國可比,無軍可贊。以中國 的閱兵儀式上就可體現一切。
不覺得德國軍裝有多好看,個人覺得二戰時期美國軍裝最好看,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沒單獨空軍服),或者是常服禮服還是作戰服。其軍裝給人一種正義之師的感覺,二戰結束後好多國家的軍服設計都模仿的美國,包括中國國民黨,也仿照美軍軍服制訂了新軍裝樣式,也蠻帥的。現在美軍最新式的軍裝基本還是二戰時期的設計,可見其真的很受歡迎。
當然啦,現在的軍事家,也沒有能超過二戰德國的呀。
現在審美觀不一樣,所以有些人覺得還是以前德國軍服好看。
③ 軍服的軍服材質
圖片和正文內容無關~內容由於比較難搜集,來源於貼吧博主的簡介~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
西周是青銅台鑄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西周初年開始實行「國人」當兵的制度。《周禮.春 官.司服》詳細記載了周天子、諸侯的各種冕服,其中的韋弁服是為「兵事之服」。西周軍隊中還沒有武官,天子及諸侯就是軍隊的統帥,他們出征所穿韋弁服,就 是專用戎服。帥與兵的戎服區別只在與兵的裳要比帥的短些(以便於奔跑);衣裳簡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 疇。
東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
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銅鎧甲。戰國後期,出現 了鐵制鎧甲。春秋戰國時期的戎服開始採用深衣。深衣是一種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衣服。黃河流域的不少諸侯國已經開始創建騎兵,騎兵的出現必然要改變服裝, 於是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便成為了戎服。
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 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另外,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 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 足穿靴或履。
兵的首飾有四類。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第三類為帽。第四類是發髻。靴履也有四種,根據形象 定名為高統靴、方口翹頭履、方口齊頭履、方口尖頭履。靴和履都用帶縛於腳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帶用皮革做成。帶用帶勾系接。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 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
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 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 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
東漢時期,武吏還有在平巾幘外加沙冠的習慣。漢代戎服外一般束兩條腰帶,一條為皮製,一條為絹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為主,有圓頭平底、月牙形頭 等樣式。
漢代是我國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春秋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軍、兵種和戰略戰術也不斷復雜,於是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軍事家,形成了實際上的專職武官。
區別官兵身份的不僅是服飾,還有軍服上的徽識。軍服上標出徽識在先秦時代已有制度。漢代的徽識,主要有章、幡和負羽三種。章的級別較低,主要為士 卒所佩帶,章上一般要註明佩帶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屬部隊,以便作戰犧牲後識別。幡為武官所佩帶,為右肩上斜披著帛做成的類似披肩的飾物。負羽則軍官和士卒 都可使用。騎兵在漢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歸功於馬鞍、馬鐙的發明。
魏晉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
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 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褲則為大口褲。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
冠飾主要有武冠、鶡 冠、卻敵冠、樊噲冠、幘、幅布和帢等。軍人一般都穿圓頭靴,靴尖不起翹。鎧甲和戎服外均束帶。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 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
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 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元(公元1279年至1368年)
元朝之所以能東征西討,依靠的是一支強大的軍隊,蒙古主力軍全部是騎兵,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而且還配有火器,尤為突出的是甲 胄。甲身全部用網甲製成,外表用銅鐵絲綴滿甲片,內層用牛皮為襯,製作十分精巧。
元代的戎服在建國之初無論將帥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飾——質孫服。蒙古式 戎服的冠是帽和笠。蒙古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政權,爭取漢族上層人士、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支持,在各方面都遵行漢法。
定都北京後,朝廷制定百官的禮服、公 服,大都採用漢制。公服與宋代相同,武士的戎服是唐宋形成的式樣。平時一般都穿靴。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 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
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 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
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 「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明(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明代的甲胄絕大多數是用鋼鐵製造的,技術十分先進,種類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歷史 上最完備的,而軍戎服飾的等級差別也最明顯。武官九品以上有四種官服:朝服、公服、常服和賜服。除常服使用較普遍外,其餘三種都屬於宮廷服飾,不屬戎服范圍。
穿常服時要戴烏紗帽,常服和賜服雖也不屬於戎服范圍,但常服作為武官的品級制度經常要穿戴。明代軍人在穿戎服時,即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帽為 紅笠軍帽。冠有忠靜冠、小冠等。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 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 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明代的下級軍人一般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
清(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作戰時只穿戎服或綿甲,根本不穿鎧甲。盔在清代重新改稱胄,胄分官胄、隨侍胄、兵胄幾種。清代中後期鎧甲廢棄不用後,戎服成了軍隊的唯一服飾。戎服都是滿族衣裳。
清代的武官有朝服、蟒服、補服、行袍等幾種服飾。補服如明代的常服,以胸背上的補子區分文武官的品級。行袍為武 官的戎服,其形制與蟒服相同。官服的冠飾與袍服一樣,文武相同。
士兵的戎服要簡單的多,上身穿對襟無領上袖短袍,下身穿中長寬口褲,上衣外面一般還要罩一 件馬褂。士兵的冠飾有暖帽、涼帽、頭巾和氈帽等幾種。
清軍的軍官一般穿靴,士兵穿雙梁鞋或如意頭鞋。清代的腰帶有朝帶、吉服帶、常服帶、行帶等幾種。清代 中後期,由於久無戰事,天下太平,統治集團上層日益驕奢淫逸起來,再加上固步自封、閉關自守的封建意識作崇,居然堅持「騎術乃滿洲之根本」的愚蠢政策,放 棄對現代科學技術和兵器的研製,使國防力量迅速衰弱。
新軍軍服雖然仍然參雜很多舊色戎服,但無疑是中國近代軍服的開始。舊式戎服從歷史舞台上完全消失,則是在滿清皇朝被推翻以後。清代一般 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
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 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 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 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④ 現代各國軍裝都不如二戰時期德國軍服漂亮嗎
德國元首曾經說:"軍服一定要帥,這樣年輕人就會義無反顧的投軍效勞。"二戰以來,德國軍隊曾經在戰場之上所向披靡,事實證明,軍服漂亮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德國軍服為何能成為二戰最好看軍裝呢?主要是製造商不簡單,且其至今仍是全球品牌。
1939年到1945年,世界上的61個國家與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戰場上硝煙彌漫,各國軍隊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盡全力。
德國軍服全部採用優質的布料製作,服裝質量有著嚴格保障。德國軍裝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人們的推敲,它不僅外表美觀,更兼具了實用性。戰場上士兵們的一舉一動都不應該受到軍服的限制。
除了合身的軍裝之外,德國的軍裝設計師還為士兵們的配飾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德國軍隊最低級的軍官都配備有著名的百達翡翠手錶。戰場之上,每個人都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灰頭土臉,德國士兵們卻依舊保持著體面。
從對手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心理落差是致命的。德國軍隊士氣高漲,對手早已經疲憊不堪,一場不戰而勝的戰爭,一場高明的攻心之戰。戰爭勝利的核心,是德國體面美觀的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