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院士是什麼含義
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首先院士不是學位稱呼,我國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有院士這個稱呼院士,他是經過兩院的評選出來的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研究或造詣很深的科學家。
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在建園後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後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此後,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傑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院士在中國,原來成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現在的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文院士。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3月,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上述81名院士中,包括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目前全國的兩院院士已有1000多人。
院士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截至目前,中科院有院士676位。2003年增選了58位院士,他們的平均年齡是自1991年院士增選工作制度化以來最低的一次,年齡最小者37歲。
中科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先要推薦院士候選人,然後進行學部評審和選舉。 推薦候選人有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兩個途徑,不受理本人申請。
每位院士最多推薦2名候選人。2003年增選時,要求65歲以上的候選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方為有效。
學部評審要進行兩輪,第一輪評審產生初步候選人,第二輪評審產生正式候選人。從2003年起,第一輪評審全部採用通信評審。評審院士們通過閱讀被推薦人的有關材料,獨立判斷,行使選舉權利。
然後就是選舉,由各學部常委會組織本學部院士對本學部的正式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人半數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增選名額,根據獲得贊同票數依次入選,滿額為止。如遇有獲得贊同票數相同而超過增選名額時,則對票數相同者再投票表決,以增選名額為限,取票數多者入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03年新當選的院士包括兩名女性,她們是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血研所的陳賽娟。新院士平均年齡62歲,60歲以下的佔35%,50歲以下的佔9%,其中年齡最小的44歲,他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歐進萍和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至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總人數達到663名,其中女性36名,平均年齡為69.6歲。
博士
【釋義】:
1、學位中最高的一級。前蘇聯有副博士的學位,比中國多一級。
2、古時指專精某種技藝的人。例:茶博士、酒博士。
3、古代的一種傳授經學的官員。
說明:中國還有「博士後研究生」,並不屬於學位,因此,即使是博士後,也統稱為「博士」。
【「博士」的由來 】:
「博士」最早是一種官名,始見於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傳授學問,培養人才。漢武帝時,還設立了五經博士,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漢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置一博士,故稱五經博士。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有「公儀休者,魯國博士也,以高等為魯相。」
秦朝時,博士官掌管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到了唐朝,把對某一種職業有專門精通的人稱之為「博士」,如「醫學博士」、「算學博士」等。而宋朝,則對服務性行業的服務員也稱為「博士」。據《封氏聞見記》「飲茶」條記載:「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秦始皇時代,由於獨裁殘暴,引發了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農民軍攻城占府,消息傳到了皇宮里,荒淫無能的秦二世胡亥召集大臣商議對策。眾皆奏說,應該趕快發兵,鎮壓農民起義。可是唯獨叔孫通這個人發現皇帝臉色不悅,於是便見風使舵低聲恭維地說,皇帝英明,仁愛四方,威嚴可敬,那些犯上作亂者成不了什麼氣候,這事何必驚動皇上呢?皇帝聽了叔孫通的話,更加狂妄高傲起來,把提建議的人抓起來,而對叔孫通大加獎賞,並晉升他為「博士官」。
「博士」指獲得高級學位的學術性高級人才 這句話不對啊.就算這人不是學術性的,是做生意的,有博士學位照樣是博士;有碩士學位的學術性高級人才,還是不叫博士。
是指獲得了「博士」學位的人。
學位體系是:學士——碩士——博士。由低到高。(如果不僅僅是學位,則順序為:學士(本科畢業中合格者)——碩士——博士——博士後)。在美國,攻讀本專業的博士後,可能會被授予Ph D,直譯過來為哲學博士。
一些「博士生」(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人)也被稱為博士,這是對他們恭維的稱呼,其實他們還不應稱作博士的。
中文名稱: 博士
外文名稱: Doctor\PhD:Doctor of Philosophy
博士的稱謂,在我國古代有幾種涵義。作為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徐慎《五經異義》:「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學問高深,尤精《尚書》。到了漢文帝時,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書》二十八篇。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賈誼,十八歲能誦《詩》、《書》,二十歲博通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為博士。漢朝大儒董仲舒,從小勤奮讀書,有「三年不窺(花)園」的美說,由於學識淵博,被景帝舉為博士。
秦代至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漢代博士為太常屬官,官秩為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代武帝採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到了唐代,設置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另有律學博士、書寫博士、算學博士,府學、州學、縣學博士之稱,均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學傳授儒經學官的專稱。如魏晉以後,常任用精於禮儀的人為太常博士,掌宮廷禮儀;任用通曉音律的人為太樂博士,掌宮廷祭祀享宴作樂歌舞;任用精通醫術的人為術醫博士、醫葯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歷、卜筮之術的人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歷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專掌天文、歷法、占卜等事。
博士的選用,西漢和東漢以前採取征拜和薦舉的辦法,而且有一定的標准,正像《漢書·成帝記》中所說的那樣,博士須是「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到了東漢,任博士還須經過考試,只有精通《易》、《書》、《孝經》、《論語》的人,方能被薦為博士。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情況,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有稱為博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這種情況,多見於江浙一帶。博士生導師應是本學科學術造詣較深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學,科研人員,其學術水平在國內本學科領域內處於前列,在某些方面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培養研究生的經驗,至少培養過兩屆碩士研究生.能堅持正常工作,擔負起實際指導博士生的責任.有協助本人指導博士生的學術隊伍;培養的研究生質量較好;有課程教學經歷,承擔過或正在承擔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或碩士生課程.
對年青的教授(1972年以後大學畢業)申請擔任博士生導師,除具備上述條件外,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至少要培養過一屆碩士研究生或在國內外協助指導過博士生的學位論文.
具體要求如下:
從事基礎性研究的教授
近五年來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不少於8篇(第一作者或本人指導的研究生為第一作者)或正式出版過學術專著.所發表的論文或專著曾被同行多次引用或曾獲得過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的獎勵.
目前承擔有國家或部(省)級的重點科研項目或攻關項目,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或其他有重要價值的研究項目,在研的經費不少於3萬元(個別基礎研究項目不少於1.5萬元).
從事工程技術研究的教授:
近五年來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不少於5篇(第一作者或本人指導的研究生為第一作者),或正式出版過學術專著,或有重要的技術成果.發表的論文或專著曾被同行多次引用或曾獲得過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的獎勵,獲省部或國家級成果登記2項或發明專利(授權)2項.
目前承擔國家或部(省)級的重點科研項目或攻關項目,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或其他重要價值的研究項目,在研的經費不少於6萬元.
說明:
對於主持經費在30萬元以上的重大基礎性研究項目,或主持經費在60萬元以上工程技術研究重大項目,或曾獲國家二等獎以上項目的主要成員,上述要求可適當過寬.
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如《Nature》,《Science》及列入SCI,EI的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第一作者或本人指導的研究生為第一作者),對其發表論文的篇數要求可酌減.
上述指標中的著作,成果只考慮有足夠證據的主要貢獻者.
1983年5月27日,我國首批博士誕生。
❷ 院士的標準是什麼,也就是說,怎麼樣才能被稱為院士
中科院院士的標准和條件為: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增選採取院士直接推薦和部門按照組織系統推薦的方式,不受理本人申請。院士增選過程包括推薦候選人、通訊評審、公示、會議評審、選舉等環節,有效候選人和初步候選人名單要向全社會公布,有效候選人的相關材料都要進行公示,全部過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❸ 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是什麼
院士。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3)法國的院士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制度由來
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
在建園後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後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
此後,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傑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❹ 博士後上面有院士,院士上面有什麼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排序為:院士、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學士。
(4)法國的院士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1、院士起源
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
在建園後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後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
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此後,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傑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2、院士選舉程序
國內標准: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均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❺ 法國的布封的簡介
布封 (1707—1788)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孟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原名喬治·路易·勒克來克,因繼承關系,改姓德·布封。少年時期就愛好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1728年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後,又學了兩年醫學。1730年,結識一位年輕的英國公爵,一起游歷了法國南方、瑞士和義大利。在這位公爵的家庭教師、德國學者辛克曼的影響下,刻苦研究博物學。1733年,進法國科學院任助理研究員,曾發表過有關森林學的報告,還翻譯了英國學者的植物學論著和牛頓的《微積分術》。1739年,當上了副研究員,並被任命為皇家御花園和御書房總管,直到逝世。 布封任總管後,除了擴建御花園外,還建立了「法國御花園及博物研究室通訊員」的組織,吸引了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礦物樣品和標本。布封利用這種優越的條件,畢生從事博物學的研究,每天埋頭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終於寫出三十六冊的巨著《自然史》。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綜合了無數的事實材料,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破除各種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逐出去,這是布封對現代科學的一大貢獻。他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地球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指出地球與太陽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球是冷卻的小太陽;地球上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植物和動物,最後有了人類;人類的進化不是如聖經《創世紀》所說的,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幹。布封觀察、研究大地、山脈、河川和海洋,尋求地面變遷的根源,開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尤其在物種起源方面,他倡導生物轉變論,指出物種因環境、氣候、營養的影響而變異,對後來的進化論有直接的影響。達爾文稱他「是現代以科學 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物種起源》導言)。《自然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中關於動物活動形態的描繪尤富於藝術性。作者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各種動物的一幅幅肖像,還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傾向。 1749年,《自然史》的頭三冊一出版,就轟動了歐洲的學術界。由於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學堡壘的巴黎大學神學院指控為「離經叛道」,要求給以「宗教制裁」。布封被迫寫信給神學院聲明自己「無意『反駁』聖經」,並保證將來出版《自然史》第四冊時把這封信刊在卷首。後來他在《自然史》中,為了掩蔽神學家的耳目,經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對人說:「只要把這名字換掉,擺上自然力就成了」。實際上仍舊堅持他的唯物主義立場。 《自然史》各冊的陸續出版,不斷給布封帶來更大的聲譽。1753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入院時發表的著名演說《論風格》,是一篇經典的文論。他針對當時文壇上那種追求綺麗纖巧的風尚,呼籲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近人,提出「風格即人」的名言,強調思想內容對藝術形式的決定作用。1777年,法國政府在御花園里給他建立了一座銅像,座上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和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才」。這是布封生前獲得的最高榮譽。
查看全部2個回答
人才引進計劃,「英才」落戶計劃
關注英才的人也在看
人才引進計劃,人才引進計劃,多年服務團隊渠道穩定...
lt.tjlantujiaoyu.com廣告
天津落戶_2019年新政策專業咨詢指導
天津落戶-專業咨詢機構,先落戶後付費...
免費咨詢-更多詳情;
weitan239.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法國作家布封的簡介
布封(1707~1788),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孟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原名喬治·路易·勒克來克,因繼承關系,改姓德·布封。布封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並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僕,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土。
723 瀏覽8007 2017-09-02
布封簡介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生於蒙巴爾。曾任法國皇家植物園園長,1733年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740年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是進化思想的先驅,主張物種的可變,提倡生物轉變論,提出了「生物的變異基於環境的影響」原理。提出「緩慢起因」論。創立了新地質年代學。最重要的著作是《自然史》。
布封於1753年6月23日當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補已故院士桑思總主教蘭格·礙·熱爾日的遺缺;8月25日舉行入院式。因演說內容是談風格,所以後人稱之為「論風格的演說」。
1078 瀏覽13618 2017-11-27
布封的簡介
布封(1707~1788),亦作布豐。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孟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原名喬治·路易·勒克來克,因繼承關系,改姓德·布封。布封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並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 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他寫的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僕,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布封的《馬》被選入七年級第29課,《松鼠》被選入小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0課課文,滬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十七課課文。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十五課。 (5)法國的院士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代表作 1、三十六冊的巨著《自然史》。作者是布封。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綜合了無數的事實材料,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破除各種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逐出去,這是布封對現代科學的一大貢獻。 他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地球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指出地球與太陽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球是冷卻的小太陽;地球上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植物和動物,最後有了人類。 2、《松鼠》這是一篇說明文,也是一篇描寫大自然中的小動物的文學作品。 通過對松鼠的形態、顏色、用途等方面的細致描寫,勾畫出了這種小動物漂亮的外貌、馴良的習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愛的特點。 說它是說明文,因為它是一篇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旨在說明松鼠外貌(形態與顏色)、習性(馴良與乖巧)、用途(肉、毛、皮)、繁殖能力及其他特點。說它是文學作品,因為它不同於一般的說明,它是將自己細致入微的觀察與研究的結果,用文學語言准確、生動地表達出來,給人以一種藝術享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布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然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松鼠》
136 瀏覽6375 2019-07-27
法國布封的代表作是什麼
《自然史》三十六卷 《馬》《松鼠》《天鵝》等
82 瀏覽625 2017-11-25
作者布封的簡介
1707—1788)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孟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原名喬治·路易·勒克來克,因繼承關系,改姓德·布封。少年時期就愛好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1728年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後,又學了兩年醫學。1730年,結識一位年輕的英國公爵,一起游歷了法國南方、瑞士和義大利。在這位公爵的家庭教師、德國學者辛克曼的影響下,刻苦研究博物學。1733年,進法國科學院任助理研究員,曾發表過有關森林學的報告,還翻譯了英國學者的植物學論著和牛頓的《微積分術》。1739年,當上了副研究員,並被任命為皇家御花園和御書房總管,直到逝世。
布封任總管後,除了擴建御花園外,還建立了「法國御花園及博物研究室通訊員」的組織,吸引了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礦物樣品和標本。布封利用這種優越的條件,畢生從事博物學的研究,每天埋頭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終於寫出三十六冊的巨著《自然史》。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綜合了無數的事實材料,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破除各種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逐出去,這是布封對現代科學的一大貢獻。他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地球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指出地球與太陽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球是冷卻的小太陽;地球上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植物和動物,最後有了人類;人類的進化不是如聖經《創世紀》所說的,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幹。布封觀察、研究大地、山脈、河川和海洋,尋求地面變遷的根源,開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尤其在物種起源方面,他倡導生物轉變論,指出物種因環境、氣候、營養的影響而變異,對後來的進化論有直接的影響。達爾文稱他「是現代以科學 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物種起源》導言)。《自然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中關於動物活動形態的描繪尤富於藝術性。作者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各種動物的一幅幅肖像,還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傾向。
1749年,《自然史》的頭三冊一出版,就轟動了歐洲的學術界。由於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學堡壘的巴黎大學神學院指控為「離經叛道」,要求給以「宗教制裁」。布封被迫寫信給神學院聲明自己「無意『反駁』聖經」,並保證將來出版《自然史》第四冊時把這封信刊在卷首。後來他在《自然史》中,為了掩蔽神學家的耳目,經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對人說:「只要把這名字換掉,擺上自然力就成了」。實際上仍舊堅持他的唯物主義立場。
《自然史》各冊的陸續出版,不斷給布封帶來更大的聲譽。1753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入院時發表的著名演說《論風格》,是一篇經典的文論。他針對當時文壇上那種追求綺麗纖巧的風尚,呼籲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近人,提出「風格即人」的名言,強調思想內容對藝術形式的決定作用。1777年,法國政府在御花園里給他建立了一座銅像,座上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和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才」。這是布封生前獲得的最高榮譽。
布封介紹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勃艮第省的蒙巴爾城。貴族家庭出身,父親曾為州議會法官。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26歲入法國科學院。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1753年被法蘭西學院接受為院士。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並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他根據大量的實物標本作推論,反對「權威」的臆說,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為後來的科學家引路。經他解釋的宇宙里沒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決定他周圍的一切。
作為科學家,布封頗受詆毀,作為文學家,卻受到普遍的頌揚。他寫的《自然史》,筆鋒富於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詩,他對獅、虎、豹、狼、狗、狐狸的獵食,海狸的築堤,用形象的語言,作擬人的描寫,生動活潑,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
布封在法蘭西學院入院儀式上的講演《風格論》中提出,一個作家必須將自己的思想載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為他人所掠奪,而垂於久遠。思想是公物,而文筆(即風格)則屬於作家自己,科學在不斷進步,科學論點肯定要被新的研究成果超過,而文章風格卻是後人無法代替的。法語中一般所說的「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就是從布封的名言「風格是屬於個人的」中引申而來的
《法國文學史》對布封的評價
布封以卷帙浩繁的《自然史》而聞名。資產階級文學史家根據氣質、性格等次要原因,把布封視為與啟蒙運動作家「截然不同」「游離於18世紀之外」的作家。但是,從布封所宣傳的唯物宇宙觀、重思想內容的文藝思想,以及屬於人文主義傳統的社會政治理想來說,他與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完全合拍的。他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以他自己的方式進行工作,但他的貢獻匯入了啟蒙思潮這一時代精神的主流。他的《自然史》,以其基本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巨大的規模,和狄德羅主編的《網路全書》有某些相似,當然,其戰斗性遠遠不能和《網路全書》相比。
布封生於法國勃艮第省蒙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父親是法院的推事,以繼承關系獲得封地,成為一個穿袍貴族。布封從小受教會學校的教育,但他愛好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中學畢業後,他還學過法律和醫學。1723年,他結識了一個年輕的英國公爵,一同在法國南部、瑞士和義大利游歷。他在這個公爵的家庭教師、德國學者辛克曼的影響下,開始研究博物學。1732年,他回巴黎以後,勤奮學習,刻苦鑽研,1733年進入法國科學院,翻譯了英國學者關於植物學的論著和牛頓的《微積分術》。1739年,他擔任皇家御花園的總管,一直到他逝世。他利用御花園的條件,畢生進行博物學研究。1748年,他開始寫作《自然史》,他在幾個助手協助下,辛勤地進行工作,每天埋頭著書,數十年如一日。最後,完成了36冊的巨著。
《自然史》的頭三冊出版後,由於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世界的起源,被巴黎大學神學院斥責為「離經叛道」,險遭「宗教制裁」。布封採取了妥協的態度,恭敬地寫信給神學院,聲明自己「無意『反駁』聖經」,但此後,他在《自然史》中仍堅持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這部論著在布封生前就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1753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他入院時發表的那篇演說,就是著名的《風格論》。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但它的語言優美,又不乏藝術的形象描繪,因而也有文學價值。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等幾大部分,對整個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描述和解釋,清除了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如在地球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問題上,它離宗教之道、叛《創世紀》之經,描寫從太陽分裂出來的火團如何冷卻為地球,地球上物質如何變化而有了植物與動物,最後有了人類;人類的發展也不是像聖經所說,是由於亞當、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而是在生產斗爭中增長了才智。在整個《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逐出去,這是《自然史》的一大貢獻。由於布封堅持以唯物主義解釋世界,而且,他進行研究是根據大量的實物標本得出結論,反對先驗主義的臆斷和猜測,因此,他在科學上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創見。他是現代地質學的先行者,他關於生物的描述,對後來的進化論有直接的影響,在物種起源方面,達爾文稱他為「現代以科學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
布封是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宣傳者。在他所描繪的世界圖景里,上帝不是主人,主人是人;一切不決定於上帝,而是決定於人的雙手。他這樣熱情洋溢地唱著人的頌歌:
憑著他的智慧,許多動物被馴養,被駕馭,被制服,被迫著永遠服從他了;憑著他的勞動,沼澤被疏干,江河被防治,險灘急流被消滅,森林被開發,荒原被耕作;憑著他的思考,時間被計算出來,空間被測量出來,天體運行被識破;憑著他的由科學產生出來的技術,海洋被橫渡,高山被跨越,各地人民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個個新大陸被發現,千千萬萬孤立的陸地都置於他的掌握之中;總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打上了人力的印記……大自然之所以能夠全面發展,之所以能逐步達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樣完善,這樣輝煌,都完全是藉助於我們的雙手。
這種熱烈的贊頌,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自然史》中有文學價值和較高的藝術性的,是對動物的描繪。布封不是用完全客觀主義的態度去介紹這些動物,而是帶著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它們畫像,因而描寫生動具體、饒有興味。在他筆下,小松鼠善良可愛,大象溫和憨厚,鴿子夫婦相親相愛。布封還往往把動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以某種人格,馬像英勇忠烈的戰士,狗是忠心耿耿的義仆,都受到布封的贊揚;啄木鳥像苦工一樣辛勤勞動,得到作者的同情;海狸和平共處、毫無爭斗,引起他的嚮往;他把狼比喻為兇殘而又怯懦、「渾身一無是處」的暴君,他把天鵝描繪為和平的、開明的君主。布封通過資產階級人性論的眼光,將動物擬人化,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觀點,表現了他
❻ 什麼叫院士院士是怎麼個來歷
中國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問題
中國近現代科學是移植西方近代科學而發展起來的,院士制度也不是中國固有的產物。從19世紀中葉西方近代科學進入中國,到院士制度的建立,足有一百餘年。中國近現代科學發展如此緩慢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政府對科學支持不力。
清朝末年,盡管有識之士早就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西學格致救國」,清政府中的高官也倡導「借法自強」,但直到清朝覆亡,中國並沒有建立自己的國立科研機構,甚至也很少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科學發展也沒有納入政府的計劃。在中國這種中央集權的國度,社會中層組織力量極為薄弱,如果不仰賴政府的強有力支持,科學就很難有發展的機會[郝劉祥、王揚宗,2004]。正是因此,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蔡元培、李煜瀛等推動成立的中央研究院(1928年),採取了法國科學院模式,是具有研究實體的國家科學院。中央研究院通過設立一系列研究所,開展科學研究,帶動中國科學事業的職業化;進而從全國學術精英中遴選出聘任評議員[1],於1935年成立評議會,使之真正成為全國最高學術機關。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的成立是中國科學建制化的一個重要成就。聘任評議員的資格和遴選堅持了嚴格的學術標准和選舉程序,從而保證當選的評議員都是國內的頂級學者。評議會的職能(決定學術方針;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交流;推舉院長候選人等),使之起到指導和聯絡全國學術研究以及保障學術研究之獨立性的重要作用[陳時偉,2003,頁191]。正是在此基礎上,由第二屆評議會主持,於
1948年完成了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的選舉。
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的選舉時值內戰正酣、民/怨沸騰之際,有識之士對於選舉能否順利公正進行不無憂慮,然而結果則出乎意料地成功。推究其原因,或許正是由於嚴峻的國內局勢,使來自學術之外的政治等因素的干擾反而降到了最低限度,這是一次完全由學術界自主的選舉。同時,評議會設計了周密的推薦和選舉程序[2],充分體現民主和公開公正,評議員以學術貢獻為標尺,尊重同行評
議意見,從而確保了選舉的順利進行。
中研院首屆院士選舉是現代中國學術界自主選舉學術精英的一個典範,標志著中國的學術建制已逐步走向成熟[郭金海,即出]。首屆院士的選出,使中研院的體制趨於完善。
❼ 院士是個什麼職務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在建園後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後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
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此後,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傑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 深專家。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7)法國的院士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中國院士的選舉程序
(一)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推薦候選人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為有效。對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推薦,僅適用此款。
(二)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必須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對候選人進行評審和選舉。評審必須堅持標准,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選舉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二分之一。
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選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當選,滿額為止。選舉結果分別由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檢查確認,經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審議批准後,以書面形式向全體院士通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院士
❽ 歷史上法國的名人有哪些
1、路易-阿道夫·梯也爾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常被稱作阿道夫·梯也爾Adol-phe Thiers1797.4.15—1877.9.3),),法國政治家、歷史學家,奧爾良黨人。早年當過律師和新聞記者。
七月革命後,先後擔任內閣大臣(1832年,1834年—1836年)、首相。(1836年)和外交大臣(1840年)之職。以後還擔任過立憲議會議員、國民議會議員等職。
1871年—1873年,梯也爾擔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首任總統,在梯也爾的政治生涯中,他留給各國人民最深的印象是,充當了殘酷鎮壓巴黎公社的罪魁禍首。
2、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國小說家,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生於法國中部圖爾城一個中產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學校學習。
巴爾扎克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他之前,法國小說一直未能完全擺脫故事的格局,題材內容和藝術表現力都有一定局限。
巴爾扎克拓展了小說的藝術空間,幾乎無限度擴大了文學的題材,讓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彷彿與文學的詩情畫意格格不入的東西都能得以描繪。他借鑒了其他文學題材的特點,把戲劇、史詩、繪畫、造型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入小說創作中,在西方文學史上第一次如此巨大的豐富了小說的藝術技巧。
3、穆瓦桑
法國化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1852 年 12月28日生於巴黎,1907年2月20日卒於同地 。1872年入弗雷米實驗室當助手 ,並旁聽化學家 H. S. C. 德維爾和 H.J. 德布雷講課。
1874年畢業於高級職業學校。1877 年獲自然科學學士學位。1879年通過葯劑師考試後任葯學院實驗室主任,同時任農藝學院物理助教。1880年獲博士學位。1880 ~ 1883年任巴黎葯學院助教和高級演示員,1886年任無機化學教授 。900年任巴黎大學無機化學教授。
4、愛彌爾·左拉
愛彌爾·左拉(法語:Émile Zola,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與領袖。
1840年,左拉誕生於法國巴黎,主要創作作品為《盧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該作包括20部長篇小說,登場人物達1000多人,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錢》等。
左拉是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
5、查利·奧古斯丁·庫侖
查利·奧古斯丁·庫侖(1736 --1806),法國工程師、物理學家。1736年6月14日生於法國昂古萊姆。1806年8月23日在巴黎逝世。主要貢獻有扭秤實驗、庫侖定律、庫倫土壓力理論等。同時也被稱為「土力學之始祖」
通過精密的實驗對電荷間的作用力作了一系列的研究,連續在皇家科學院備忘錄中發表了很多相關的文章。
1785年,庫侖用自己發明的扭秤建立了靜電學中著名的庫侖定律。同年,他在給法國科學院的《電力定律》的論文中詳細地介紹了他的實驗裝置,測試經過和實驗結果。
❾ 請問德布羅意是不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看到請回復
德布羅意當然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他提出的粒子波動的理論是量子力學的開始。
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Louis Victor,Duc de Broglie,1892.08.15—1987.03.19)出生於迪耶普,法國理論物理學家,波動力學的創始人,物質波理論的創立者,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192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32年任巴黎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33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由於德布羅意的傑出貢獻,他獲得了很多的榮譽。
1929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彭加勒獎章,同年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2年,獲摩納哥阿爾伯特一世獎。
1933 年,德布羅意成為法國科學院的院士,也是科學院從1942 年開始的永久秘書。
1933年10月12日,他榮膺法蘭西學術院第一席位的院士。那時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佔領法國期間,很多院士或者過世,或被俘虜,學術院無法達到選舉所必需的最少二十位人數。但因這是特別時期,在參與的十七位院士都一致投贊成票的狀況之下,學術院接受了這選舉結果。
1934年就被遴選為院士的哥哥摩里斯,在學術院歷史中,尚無前例地代表全院,歡迎路易成為新院士。
1942年以後任數學科學常務秘書。
1938年, 因為德布羅意在理論物理學的傑出貢獻,德國物理學會頒給他最高榮譽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1952年,由於德布羅意熱心教導民眾科學知識,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授予他一級卡琳加獎 (Kalinga Prize) 。
1953年,當選為倫敦皇家學會的會員。1956年獲法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金質獎章。
1961年,榮獲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勛章。
他還是華沙大學、雅典大學等六所著名大學的榮譽博士,是歐、美、印度等18個科學院院士。
❿ 院士的標準是什麼,也就是說,怎麼樣才能被稱為院士
在科學技術領域有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均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一)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推薦候選人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有效。對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推薦,僅適用此款。
(二)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必須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外籍標准
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以下簡稱外籍院士)。選舉外籍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選舉,每位院士推薦1名候選人,獲得不少於5名院士的推薦為有效。
外籍院士由全體院士實行無記名投票選舉,其選舉工作與院士增選工作同年進行。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院士總人數的二分之一,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當選。外籍院士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有建議權;
可應邀出席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中國科學院學部贈送的有關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權;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國國籍後,可直接轉為院士或資深院士,並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