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僧人的稱呼都有什麼呀
一般一個寺廟里只有一位是和尚,其它的全是比丘或比丘尼
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出家男眾名為『比丘』,出家女眾名為『比丘尼』。比丘是梵語(印度古典語),義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惡,凈命等義。尼是梵語中女聲。俗稱比丘為『僧人』。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義為眾,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處稱為眾(舊譯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並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規定。其出家者統稱為『沙門』(舊稱『桑門』),義為止息一切惡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傳入中國,於是沙門也就成為出家佛教徒的專用名稱了。世俗也稱比丘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語,若用梵文典語則是『鄔波馱那』,義為親教師,與習俗所稱師傳相同。世俗又稱比丘中的知識分子為『法師』,意謂講說經法的師傅。其中比丘,沙門二詞多用於文字;僧人,和尚多用於口語。至於彼此稱呼,對一般僧人則稱某某師,對上層人士稱某某法師,對寺院住持稱某某和尚。蒙藏地區稱僧人為喇嘛,相當於漢族地區所稱和尚,也是師傅的意思。俗稱比丘尼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漢語。世俗也稱比丘為『大僧』,而稱比丘尼為『二僧』;或稱比丘為『首堂』,而稱比丘尼為『二堂』。這些稱呼都不見於經論,只是流行於民間而已。
在家男眾稱為『優婆塞』;在家女眾稱為『優婆夷』。優婆塞是梵語,義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親近奉事三寶。優婆夷義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稱在家佛教徒為『居士』,這是梵語『迦羅越』的義譯,原指多財富樂的人士,就是居積財貨之士,轉而為居家修道之士的稱呼。
佛教信徒願求出離家庭、獨身修道是要經過一定手續的。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中國從漢唐到現在,由於地理和時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規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請求作為自己的『依止師』。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侶說明情由,徵求金體意見,取得一致同意後,方可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之剃除須發,並為之授沙彌戒(沙彌戒有十條),此人便成為『沙彌』。沙彌是梵語,義為勤策男,言其當勤受比丘的策勵;又有息慈之義,謂當息惡行慈。沙彌最小的年齡是七歲,依止師對弟子負有教育和贍養的責任。俟其年滿二十歲時,經過僧侶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之授比丘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此人便成為比丘。受比丘戒滿五年後,方可以離開依止師,自己單獨修道,遊行各地,居住各寺院中。在印度沒有度牒、僧籍或寺籍制度。沙彌戒和比丘戒都是個別人單獨受,不得集體同受。比丘戒最多許三人同時受,至於女子出家同樣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彌尼戒(沙彌尼戒也是十條)。至年滿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戒有六戒),成為『式叉摩那尼』,義為學法女。經兩年後,至年滿二十歲,先從比丘尼、後從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條)。這叫做二部受戒,成為比丘尼。當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後,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據自願,從師受菩薩戒,但不是必須受的。
佛法傳入中國漢族地區以後,唐宋時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項勞役,垂發而不剃發,可以從師受沙彌戒。等政府規定度僧的時日來到,經過政府的甄別,或經過考試及格,得到許可,給與度牒,並指定僧籍隸屬於某寺院,然後方取得僧人的資格,可以剃度為僧。此後再等機會前往政府許可傳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師也由政府指定。凡是不經政府許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發的僧尼,沒有寺籍,名為私度,要受到懲罰。到了宋初,年滿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規定被忽視了。常有七八歲的人便受比丘戒。至於菩薩戒仍是隨比丘的自願,可以隨時從師受,或者不受。
這種程序到了元代完全廢弛了。明末開始規定『三壇同受』的制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請求一位比丘為『剃度師』,為己剃發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師的僧籍屬於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屬於這個寺院,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屬於子孫寺院(俗稱小廟),而叢林寺院是不開僧籍的。遇到某一叢林寺院公開傳戒時(小廟是不許可傳戒的),前往該寺,在若干時日中先後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同時領取政府的度牒,而僧籍卻不由政府指定了。到乾隆時廢止了度牒,便只由傳戒的寺院發給戒牒而已。
現在蒙藏地區出家的程序,一般還是實行接近佛陀時代的比較原始的辦法,也沒有度牒和僧籍的問題。
在家人信仰佛教,願意成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優婆塞、優婆夷也要經過一定手續。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條件是受持三歸,就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是投靠的意思。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於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導行持。這里所謂歸依佛,不是歸依的生身,而是歸依佛的道德品質;所謂歸依法,就是歸依趣向涅盤的方法;所謂歸依僧,應是歸依佛所教導的大菩薩、大阿羅漢等。受持三歸,要經過一定的儀式,即請一位法師依照《三歸儀軌》為自己說明三歸的意義。自己表示從此以後,盡自己的一生歸依三寶。如是便成為優婆塞、優婆夷。與受三歸同時,或若干時以後,可以進而從師受五戒,其儀式也是請一位法師依照授五戒儀軌為已教導,自己表示一一遵守,便成為五戒優婆塞、優婆夷。隨著自己修學的進步,到一定程度,可以進而從師受菩薩戒,也是要請一位法師依照授菩薩戒儀軌為己教導,自己一一遵守,便成為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受持三歸主要是歸依佛法僧,請師只是為了證明。如果認為請某法師為自己說明歸戒,便是歸依某法師了,那就有失歸依三寶的真實意義。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須發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別。比丘應蓄的衣服,根據佛教原始的規定,只有三衣,總名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條布縫綴而成的襯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條布縫綴成的上衣(平時穿著的);一件是『祖�%
㈡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叫「本煥」的老和尚有106歲,他的一生有什麼貢獻啊!
本煥長老,法名心虔,法號本幻,亦名本煥。俗姓張,名鳳珊,學名志山,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李集西張灣村。1930年在新洲報恩寺傳聖法師座下出家,同年四月八日到武昌寶通寺持松長老座下受戒。曾任韶關南華寺、韶關丹霞山別傳寺、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北黃梅四祖寺、南雄蓮開凈寺、南雄大雄禪寺、武漢新洲報恩寺、浠水縣斗方寺等寺住持。歷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長老入佛門80餘年,戒珠朗潤,道業精純,禪定功深,智慧如海,慈悲利物,本分接人,行化南北,法流天下,實乃法門典範,堪為四眾師模,人尊其為「佛門泰斗」、「百歲高僧」,良有以也。綜觀長老一生,有如下建樹,足堪仰懷:
一、為法忘軀,真修實證。長老師從禪宗高僧來果禪師、虛雲老和尚,參禪學道,心地有得,嗣法虛老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四代傳人。長老一生修行不輟,道念彌堅。曾三步一拜,朝禮五台;刺血寫經,燃臂為燭;施放焰口千台,超度抗日陣亡將士。耄耋之年,仍日課《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而不輟,數十年如一日。
二、廣建道場,安僧度眾。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長老重歸丹霞山別傳寺,雖年逾古稀,而不辭辛勞,先後主持恢復、重建丹霞山別傳寺、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北新洲報恩寺、黃梅四祖正覺禪寺、廣東南雄蓮開凈寺、大雄禪寺、江西奉新百丈禪寺等道場十餘座,興廢繼絕,斐然有成,功不唐捐。剃度傳法弟子數千人,歸依接引善信數十萬,緇素共仰,政教同欽。
三、行化南北,弘法傳禪。本煥長老重視將中國佛教文化傳播海外,赴香港弘法。訪問歐美和東亞、東南亞的澳大利亞、泰國、德國、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義大利、丹麥、梵蒂岡、日本等國;所到之處,廣結法緣。於90高齡之時,赴寶島台灣傳禪,親主禪七,傳授禪規,留有《禪堂開示》一冊,成為後人學禪規范。
四、慈悲濟世,關懷社會。長老一生實踐「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願大行,率先垂範,報四重恩,多次參加支援全國各地災區的捐款捐物活動,支持「希望工程」和殘疾人的社會福利事業,捐款累計數千萬元,得到了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界的贊揚。
以上所舉,僅為長老百年光輝人生之一斑。虛空有盡,大願無窮。長老功德,說不能盡。
㈢ 寺廟里的人怎麼稱呼
信佛後,進入佛門,正確的稱呼非常必要。佛門弟子之間的正確稱呼,體現了佛教的禮儀規范和如法恭敬。
在家人對出家人的稱呼
在家人皈依三寶,對僧人可統稱「師父」。對自己的皈依師,可稱恩師、師父。
在文字書寫中,應注意不要寫成「師傅」。「師傅」一詞,遠古即有,幾經演變,到現代,已經從專指老師,變為對世間各行各業、任何一個有技藝的成年人的稱呼,如工人師傅、司機師傅等。而「師父」一詞,亦師亦父,體現了對給予自己法身慧命僧人的恭敬,所以「師父」是佛門一直以來規范的稱呼與寫法。「老師」則多指傳授知識文化、科學技術等世間法,廣泛應用於世間教育等各個行業,不宜作為佛教稱呼。
對於寺院的執事僧,可稱呼執事名稱,如監院師父、知客師父等,或將僧人的法名加上師父二字,如對僧人「親某」,可稱「親某師父」。但不可稱「親某師」或「某師」,此多為僧人之間平輩或對晚輩的稱呼。
對寺院住持稱呼為「大師父」、對年齡小的沙彌稱「小師父」,都是錯誤的叫法。
出家人對出家人的稱呼
沙彌稱呼比丘,宜稱呼法名加師父二字;不宜稱「某師」。比丘之間,或沙彌之間,或比丘稱呼沙彌。
出家男眾為大僧,出家女眾為二僧。比丘、比丘尼為大戒師、大眾;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為小戒師、小眾。
在家人對在家人的稱呼
在家佛弟子之間,可在姓氏後加上居士二字,稱呼「某居士」,如王居士、張居士等。或統稱「師兄」。
不宜稱師姐、師弟、師妹等。不宜對佛弟子稱呼為「某菩薩」,更不可對雞狗等眾生稱呼為菩薩,如王菩薩、雞菩薩、小菩薩、老菩薩等。「菩薩」深具果徳法義,不可輕易呼之。
在家人自稱,不可稱呼自己為「某居士」。「居士」之號,含種種美德,自稱有自贊之嫌。
網名等別號不應使用佛菩薩或大德的名號及僧人形象。「釋」為出家姓,如非出家人,名字不能冠以「釋某某」。世間稱呼的「某姨」、「某哥」、「某姐」等,不宜帶入佛門。
㈣ 對出家人的稱呼
對出家人的稱呼無非兩種。
和尚可以叫做師傅,
道士就可以稱為道長。
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稱呼了。
㈤ 如何稱呼佛教出家人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一般而言,出家人分為幾類,如果是小師父,一般的和尚,我們稱呼就可以叫做師父,或者小師父;如果是年長的,也可以稱呼師父或者尊稱為老菩薩;如果是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您可以稱作老菩薩,法師,大師,禪宗的可以成為禪師,當然這里注意,法師必須是有修行的高僧才可以這樣稱呼的,當然尊稱的話可以這樣稱呼,嚴格意義上法師是有德行,有修行,有善根的善男子才可以這樣稱呼。
㈥ 出家人的稱呼有幾種
初出家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范師,梵語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㈦ 見到出家人應該如何稱呼
所謂佛法於恭敬中求,身為一個在家居士,對於出家師父的稱呼方式,皆有佛門中的規矩。因此身為佛弟子,都應該知曉對出家師父適當而得體的稱呼法,方能彰顯內心的恭敬,從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出家眾位列三寶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對象,又是殊勝福田。身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確地稱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話,失弟子之禮,折自身之福。
那麼見到出家人應該如何稱呼呢?
一、師父
通常的見到出家僧人(無論男、女),統稱為「師父」。這是最為普遍,也是最常用的,也可以說是對出家人最穩妥的一種稱呼。不論男女長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剛剛落發剃染的沙彌,既現清凈僧相,都理當受到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稱為「師父」。「師父」二字,與「弟子」之稱剛好相對,意思是如師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師,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對出家人最為親切的德稱,很尊貴的。
但是要注意,這里的「師父」不是社會上通常叫的「師傅」或者是「師付」,應該稱其為「師父」。因為出家為僧、尼,乃能舍欲辭親,剃發染衣,解無為法,為做沙門。在修行路上一步一步證到佛的果位,故而貴為人天之師。如對其稱呼「師傅」或稱呼「師付」,有貶義,為不敬!應該稱其為「師父」才是。
二、法師
法師,指精通佛法,依法為師,指導他人修行的出家人,標準是很高的。是佛門和社會上的統一尊稱,以示恭敬。因為出家為僧、尼,他(她)的使命就是續佛慧命,宣講佛法,普度眾生。出家人以弘法為家務,以利生為事業。也只有他(她)們才配得上稱為「法師」。
現在一般只要知見端正、受過大戒、規矩本份、懂得一些佛法教理的出家人,也都被尊稱為法師。對一寺長老,大德高僧,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稱「師父」、「法師」;而對一般出家人,為易區別,可加法名,稱「某某師父」、「某某法師」。
三、和尚
見到出家僧、尼,稱呼其為「和尚」的,這是對出家僧眾的最高尊稱。
「和尚」不僅是佛門內部對出家人的最高稱呼,也是社會上對出家人的最高尊稱。「和尚」一詞原從梵文,意思就是「師」。這個稱呼並非僅限於男子,有資格的出家女尼也可以稱為「和尚」,稱其為「和尚」本是尊敬。「和尚」的意思就是「師」,就是教授師、就是親教師。雖然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天之師的出家僧、尼,才能配稱為「和尚」,但是你能夠直呼出家僧、尼為「和尚」,其本身也是對出家人的一種尊重,和對三寶的敬仰與信奉。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家信眾見到出家僧、尼,不能直呼他(她)的法名與字型大小。佛門內部的互相稱呼都要在其法名後面加上「法師」二字,通常叫「某某師」或「某某法師」,或者乾脆叫「某某和尚」,卻不能直呼其法名或字型大小。所以在家居士與信眾,如果當面要稱呼出家僧、尼的法名時,一定要在其法名後面加上「師父」或「法師」,才為如法,才為恭敬。
如果是寫信或者是向他人介紹時,一定要尊稱其為「上下」才合適。如果是門內弟子和居士之間稱呼自己師父的法名時,一定要加「上下」二字。即稱呼其為「上某下某」和尚,才是尊重與恭敬,才是如法。
另外對於諸山方丈、當家師父,以及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有時尊稱他們為「長老」,這是佛門里的獨特尊稱。在家人可以效仿,尊稱他們為「長老」,或者尊稱他們為「老和尚」、「老法師」等,這些稱呼不僅是如法,亦顯得對三寶的恭敬。
對於年紀較大,德行較高的出家女尼,社會上有稱呼其為「師太」,如稱呼「某某師太」,或者直接稱呼其為「老師太」的,這些是佛門沿襲社會上其他宗門的一種習慣尊稱,並非是佛門定義。
對於密宗的喇嘛,稱其「喇嘛師父」、或者稱呼「上師」,至於「活佛」和「法王」是密教的特殊尊稱。
還有的信眾見到出家僧、尼,直呼「大師」的。這是妄稱,並非真實,不宜提倡。
「大師」一詞的稱呼,是社會上的氣功、武術界與其它藝術、學術界,各門派的流行稱謂,並非佛門禮儀。佛門里雖然也有稱某位大德為某某大師的(如弘一大師、太虛大師等),只是根據社會上的約定俗成,佛門而隨順方便罷了,亦非實相意義。
願佛門中人,都能夠如理如法去修學,尊師重道,精進修行,持戒念佛,阿彌陀佛!
㈧ 出家人法號有哪些
摘要 出家人的法號比如:觀敬、觀真、觀逸、普靜、普玄、普空、普廣、普慧、弘敏、弘智
㈨ 怎樣稱呼出家人
對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應該叫大和尚;對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叫長老、老法師、法師、師父,還有按照寺院執事叫,比喻:當家師、知客師、僧值師等等,或者統一叫法師也可以;對沙彌(沙彌尼),也應該叫師父。各位千萬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麼師兄師弟,否則罪過很大。背後或者書信,應該稱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師、上某下某師父等。 對出家人的稱呼:稱謂是一種禮儀,也是身份的代表。在佛門里,稱謂常是職務的代表,從中更透露出無限的佛法妙諦。大師:是大士、菩薩之意,有特殊才能者、傑出者、專家的稱呼。和尚:一寺之長稱和尚,是親教師之意。對於德高望重的尼師,則稱為和尚尼。法子當住持後才可稱「老」和尚。法師:以法為師,以法師人者。也是對出家僧眾的尊稱。師父:對一般出家僧眾的尊稱。上人:戒德懼尊的比丘、比丘尼稱之。阿者黎:即軌范師、模範師。是指能教授弟子、使他的行為端正合宜,而自己本身又能成為弟子的楷模師,所以也稱為導師。知客師:禪林中掌管迎送、應接賓館的僧眾。香燈師:寺中掌管佛堂的焚香、燃燈等工作的僧眾。一般信徒進入殿堂、即有香燈師招呼執香、禮佛。律師:指研讀修習律藏的僧眾。例如:僧佑律師、道宣律師、見月律師等。論師:原指研究論藏的修行人,後指能造論以闡揚佛法者。有名的論師如: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等。禪師:專門修習坐禪的僧眾,不限於禪宗,在天台、凈土宗中,也有修習禪坐的修行者。禪師必須要能契理契機,觀機逗教,才能引習禪者進入禪定。弘教師、弘講師:能夠弘揚佛法的僧眾。他們弘講、弘教的地點不限於寺中,凡有需要的地方,都能前去弘化,如學校、公司、機關團體及監獄等。
㈩ 歐洲有和尚不
【歐美佛教(Buddhism in America and Europe)】
佛教流傳於歐美,至今約有150年。但歐洲人最初對佛教的了解,則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時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佈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的本生故事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入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據《世界基督教網路全書》1982年的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餘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餘人,其中極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或僑民,分屬於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入歐美後,為了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在戒律和儀式方面有很多變化。
在歐美,佛學的研究,早於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已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後,他們為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為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參見:英國佛教),(參見:德國佛教),(參見:法國佛教),(參見:美國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