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文學有哪些傾向

法國文學有哪些傾向

發布時間:2022-01-31 02:23:41

⑴ 法國文化好受歡迎,這種文化有什麼特性

法國人在交際場所與顧客相見時,-般以揮手為禮,美少女和女性也常施屈膝禮。在男人和女人,女士中間碰面時,她們還常以親臉頰或全瓷貼面來替代相互之間的揮手。

法國人大多信仰天主,次之才算是新教、東正教和伊斯蘭。她們覺得「13」這一數據及其「星期五」全是不吉利的,乃至能從而引起哪些禍患。假如你對中年婦女叫法「老婆婆」,他們是很不耐煩的。法國人還避諱男生向女性送淡香水,由於這有太過啪啪和心懷不軌之嫌。她們還不願意他人探聽她們的政治傾向、薪資待遇及其本人的私事。假如第一次見面就送禮物,法國人會覺得你不當人際交往,乃至覺得低俗。

法國女賓有化妝的習慣性,因此一般不熱烈歡迎服務生為他們送香巾。法國人在同顧客交談時,總喜愛互相站得近一點,她們覺得那樣看起來更加親密接觸。她們鍾愛雄雞,覺得它不僅有觀賞性和經濟價值,也有司晨啼曉的作用,因此它還可以作為「光輝」的代表,並奉為國鳥。她們還十分鍾愛鳶尾花,覺得它是自身中華民族的自豪,是權勢的代表、我國的標示,並敬為國花。

⑵ 18世紀的法國文學,按不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分為哪3種流派

18世紀的法國文學,按不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可分為3種流派,一種是貴族階級的文學;一種是資產階級的現實主義寫實暴露文學;第三種是資產階級啟蒙文學,它是18世紀文學的主流。

⑶ 近代法國文學是什麼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興起。啟蒙運動的代表是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他們常以哲理小說宣傳啟蒙思想。盧梭主張返回自然,小說《新愛洛綺斯》等表現出浪漫主義先兆。

法國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復辟與反復辟的曲折斗爭,決定了法國浪漫主義具有更為鮮明的政治色彩。夏多布里昂和斯塔爾夫人的創作分別代表著法國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的貴族傾向和民主傾向。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的《基督教真諦》(1802年)鼓吹基督教的復興,但對美洲叢林和大草原的奇異風光以及古代廢墟賦予抒情色彩的描寫,成為浪漫主義文學中異國情調和描繪廢墟美的範例。

作為一個沒落貴族思想情緒的體現者,他曾用自己的作品《阿達拉》煞費苦心地論證了基督教、上帝、靈魂不死等等問題,在表現世俗愛情與宗教信仰的矛盾時,誇大宗教的力量,同時他又把這個殉教故事寫得纏綿悱惻,情感動人。

在另一部小說《勒內》里,他塑造了法國大革命後一代貴族沒落青年的典型——勒內。在勒內身上所表現出的「世紀病」,實際上就是沒落貴族階級孤獨頹唐、悲觀厭世的精神病。「世紀病」也是在法國大革命後所建立的新制度下產生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現實強烈不滿的產物。

具有民主傾向的斯塔爾夫人(1766~1817)在自己的文論著作《論文學》(1800年)、《論德國》(1813年)中肯定了浪漫主義文學;在書信體小說《黛菲妮》(1802年)中,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見。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善寫愛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年)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篇之作。

另一位詩人阿爾弗雷·德·維尼(1797~1863)以寫哲理詩著稱。他的《古今詩集》(1826~1837)、《命運集》(1864年)宣揚孤傲堅韌精神,表現出不滿現實、悲天憫人的思想。在他的後期詩作里,對未來的憧憬處處可見。龔斯當、賽南古、諾蒂埃等作家的小說,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秩序確立後,人與社會矛盾對立從而要逃向大自然的主題。

雨果是法國新一代浪漫派的領袖。他的《〈克倫威爾〉序言》是浪漫主義向古典主義發起總攻的宣言書;其劇本《歐那尼》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在斗爭中大獲全勝。他遵循藝術美醜對照原則塑造人物形象,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誇張的手法來使自己的理想世界與現實中的丑惡相對立。

女作家喬治·桑(1802~1876)從創作婦女問題小說到社會問題小說,再發展到寫田園小說。《康素愛蘿》(1842~1843)在18世紀歐洲黑暗醜陋的現實背景中,塑造了一個不慕虛榮、不畏強暴的女歌唱家形象。《安吉堡的磨》(1845年)反映了作者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魔沼》(1846年)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園小說,贊美了生活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農村田園生活里的善良質朴的農民。

阿爾弗雷·德·繆賽(1810~1857)的詩歌感情真摯,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1836年)塑造了一個「世紀病」形象沃達夫。

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1855)的詩歌和小說、大仲馬(1802~1870)的歷史小說均是浪漫主義文學中的佳作。

浪漫主義運動在法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和戲劇,都出現了許多傑作,將歐洲浪漫主義運動推向高峰。

19世紀中期,特別是30和40年代,法國文學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這種繁榮至少體現在二個方面:

第一,浪漫主義文學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相互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830年雨果所寫的戲劇《歐那尼》演出成功,盤踞在法國舞台上達200多年之久的古典主義戲劇從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表現人的正常激情和對生活真實渴望的浪漫主義戲劇,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同年,司湯達的《紅與黑》正式出版,標志著一種完全不同於先前的、批判和揭露現實丑惡的創作方法誕生了。

第二,這一時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大多都經歷過浪漫主義的創作階段,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浪漫主義文學所特有的激情;而浪漫主義作家因受到批判現實主義日益彰顯的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也加入了對現實黑暗不滿的批判意味。兩者的交相呼應,使法國這一時期文學成為了世界文學園地的一朵奇葩。不過,就時代的先鋒意識而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則無疑是這一時期的主流文學。

法國19世紀30年代的現實主義文學承繼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充溢著人文精神的批判意識傳統。從拉伯雷的《巨人傳》中,人們會清楚地體認到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對宗教愚昧的批判,以及對社會弊病的針砭。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直接思想淵源是18世紀啟蒙思想家對現實的思考與認識,從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到伏爾泰的《老實人》,從狄德羅的《修女》到盧梭的《新愛洛伊斯》,我們都可以看出啟蒙思想家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指責和控訴。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們要做的工作是將這種批判建立在更廣泛的領域中,表現得更為激烈,觀察得更為細微。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前期代表作家主要是司湯達、梅里美和巴爾扎克。他們創作的共同特點是都受到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如巴爾扎克還親自參加了標志著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登上法國劇壇的「歐那尼」決戰。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存在著強烈的激情,故事情節多帶有較強的戲劇性。但是這3個作家在創作中卻又具有各自鮮明的特色,在以文學為武器批判法國社會弊端的前提下,司湯達多從政治角度介入生活,巴爾扎克多從經濟角度介入生活,而梅里美則多從倫理道德和人性角度介入生活。

⑷ 法國人文主義文學有哪兩種傾向

法國人文主義文學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傾向,一種是以(「七星社」)為代表的貴族傾向。

⑸ 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

一是細節的真實性
要有真實的細節描寫,用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主義作品是以形象的現實性和具體性來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讀者如入其境,如見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
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徵。可以說,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區別於自然主義的標志。生活現象是紛紜復雜的,如實記錄生活,不過是照相師的手藝;現實主義則要求作者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人物與事件,經過個性化和概括化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環境。正如恩格斯說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
作者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別地說出來。法國文學史家愛彌爾·法蓋解釋說:「現實主義是明確地冷靜地觀察人間的事件,再明確地冷靜地將它描寫出來的藝術主張。……要從幾千幾萬的現實事件中,選擇出最有意義韻事件,再將這些事件整理起來,使之產生強烈的印象,」這同恩格斯所說的「除了細節上的真實之外,現實主義還要求如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義基本一致。
如果我們不把現實主義簡單地理解為各種真正藝術所固有的現實性,而是理解為單獨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寫的原則和藝術方法的話,那末,在西歐來說,現實主義的形成,一般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從文藝復興的現實主義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批判現實主義,其中又有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現實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以描寫人物生動的豐富的感情,慾望和感受而著稱它表現出人類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純潔,而且富有詩意。但在分析社會關系方面又不及啟蒙時代的現實主義。後者具有更多的社會性和分析性,強調創作要有明確的社會目的和思想教育作用。

⑹ 法國,英國和俄國的現實主義文學各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1、法國現實主義文學

早期階段特徵:脫胎於浪漫主義,具有批判的鋒芒,但未探尋社會的發展方向;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面,塑造奮斗者和反抗者類型等的人物形象。

中期階段特徵:對資本主義批判與暴露的主題弱化,追求客觀化、科學化的描寫。

後期階段特徵:對資本主義批判與暴露的主題繼續弱化,追求客觀化、科學化的描寫進一步深化,短篇小說藝術達到完美程度。

2、英國現實主義文學

最先描寫勞資矛盾,揭露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政治欺騙,正面描寫工人的生活和斗爭.善於描寫「小人物」的命運,在改革中表現小資產階級的痛苦掙扎和個人奮斗。具有溫和的人道主義和濃厚的改良主義傾向。女性文學異軍突起。

3、俄國現實主義文學

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反映強烈的時代精神,表現新的主題,塑造新的主人公形象;洋溢著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

多種文學流派並存,競相發展並迅速交替;不同風格的藝術形式在相互影響中走向綜合,現實主義作為主潮也表現出多種形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蘇聯文學的審美原則和基本創作方法;作家藝術思維發生重大變化,把現實形象描繪與理性思考融為一體。



(6)法國文學有哪些傾向擴展閱讀

現實主義文學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力求使藝術描寫在外觀上、細節上符合實際生活的形態、面貌和邏輯;注重典型化方法的運用,力求在藝術描寫中,通過細節的真實表現生活的本質,規律;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傾向較為隱蔽。必須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愚民謊言等謊言。

在藝術手法上,現實主義文學繼承和發展了18世紀英國小說、法國啟蒙運動文學和俄國諷刺文學的傳統,同時也借鑒了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某些藝術經驗,但又有很大的革新。

在人物刻畫方面,現實主義作家不但善於通過環境和生活細節的具體描寫來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力求深入細致地揭示出人物內心的矛盾變化。

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而發展變化。

在文學藝術領域,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主要傾向是源遠流長。但作為一種比較自覺的文藝流派,現實主義通常是指19世紀30年代以後在歐洲文學藝術中取代浪漫主義而佔主導地位的一種主要文藝思潮和運動。

⑺ 法國文學的學說種類

19世紀的法國社會處在一種極其動盪不安的歷史時期,不斷高漲的工人運動終於導致七月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波旁王朝。七月革命以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1831年和1834年爆發的里昂工人大起義,表明工人階級已經正式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力量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七月王朝的建立打破了絕大多數人對法國大革命所抱有的幻想,失望和不滿成為社會的普遍的情緒,工人和下層人民不斷舉行罷工、遊行和暴動。1848年,巴黎工人和革命群眾舉行的武裝起義,一舉推翻了七月王朝,資產階級共和派掌握了政權。1870年巴黎公社革命爆發,從而形成了法國近代史上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斗爭的新高潮。在意識形態領域,法國出現過很多各不相同的社會政治理論和哲學思想流派,如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觀念論、唯靈論、折衷主義、實證主義等,這一切無論是在題材、主題、還是在文學觀點和方法上,都為19世紀法國文學中各種流派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和思想基礎。
1.浪漫主義文學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在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主義制度,在文藝上反對古典主義,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表現出鮮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以1801年夏多勃里昂發表中篇小說《阿達拉》為開始的標志,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801年至1830年為第一個階段,又稱前期浪漫主義,主要作家有斯塔爾夫人、拉馬丁、維尼、雨果等。從1830年到40年代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同第一個階段相比,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更加關注歷史的、民族的、社會的主題,表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和社會烏托邦傾向。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在戲劇、詩歌、小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作家有雨果、繆塞、喬治·桑等。法國浪漫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實際上從四十年代就開始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它在喬治·桑的創作中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而在雨果的創作中,則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即使到了20世紀初期,仍有不少作家堅持浪浸主義傳統。為了保持每一講內容上的完整性,《外國文學》(三)不具體講授有關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具體內容,請參閱《外國文學》(二)的浪漫主義文學部分。
2.現實主義文學
在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文學創作方法的兩大思潮,一般來說,浪漫主義在19世紀上半葉佔主導地位,而現實主義在19世紀下半葉佔主導地位。在法國,雖然現實主義直到19世紀中期才被作為美學原則提出來,但是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文學就在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等作家倡導下開始發展。法國的現實主義作家反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學院主義風氣,提倡作家客觀地、無偏見地觀察事物,堅持文藝作品必須反映現代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反映和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不使用藝術手段美化或歪麴生活,也不迴避生活中平淡無奇或消極黑暗的場面。在19世紀中葉,現實主義文學在法國形成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聲譽的文學家和文學作品。這一派作家堅持文學反映現實的傳統,採用真實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大膽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現實,如斯丹達爾、梅里美、巴爾扎克、福樓拜、莫泊桑等。斯丹達爾是法國第一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在《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文藝應象一面鏡子的觀點,強調文學必須關注和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和矛盾。這部作品最早提出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綱領,被認為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第一篇宣言。在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巴爾扎克是最傑出的代表,所取得的成就最高。福樓拜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從前期批判現實主義向後期自然主義過渡的人物,主張可以不加選擇地把丑惡的生活現象原原本本地描寫出來,對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人物作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莫泊桑用尖刻的筆觸諷刺生活中的各種欺騙行為和各類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用詼諧的筆調揭示人性的弱點和普通人心靈中的不幸,用冷靜真實的描寫展現社會道德的敗壞和為追逐財富而不擇手段的卑鄙行徑,對被壓迫的下層群眾寄予深深的同情,熱情歌頌他們高尚的精神品德,使他成為法國19世紀下半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3.自然主義文學
19世紀下半葉,在法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自然主義文學思潮。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它出現在巴黎公社以後;然而實際上一些自然主義的原則早在五、六年代法國作家福樓拜和龔古爾兄弟的文學創作中就曾有所表現。自然主義文學實際上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極端形式,是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片面發展,它追求單純的事實,反對對生活做任何概括、提煉和綜合,把人視為只受生物學和病理學支配的自然人,不承認人也是社會的人。正由於自然主義不能從根本上劃分社會與自然的本質區別,因此,在文學創作中自然主義文學一味盲目地追求事實的真實性,認為只要真實地描寫了事實,文學作品就是成功的。這種傾向主要在著名作家左拉的創作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自然主義作家主要有龔古爾兄弟、左拉和都德。
龔古爾兄弟是指茹爾·德·龔古爾(1830--1870)和埃特蒙·德·龔古爾(1822--1896),他們創作的最大特點是在認真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摹寫真實的細節,代表作品主要有《夏爾·德馬依》(1860)、《修女菲洛梅娜》(1861)、《勒內·莫普蘭》(1864)、《翟米尼·拉賽特》(1865)、《瑪耐特·薩洛蒙》(1867)、《翟維賽夫人》(1869)等。龔古爾兄弟總是有意將科學研究的方法與藝術創作的方法捏合在一起,在進行人體素描和人性解剖時,總是象某種特殊醫生一樣,把主人公的命運和行為歸咎於某種病理現象,使一種命運過程變成了一種疾病史,一種心理缺陷史。正是這種傾向使他們的作品始終達不到對社會進行典型概括的歷史高度。
19世紀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是左拉。他受到龔古爾兄弟作品的影響,在小說中把人物表現為帶有原始動物傾向的自然軀體,認為小說創作只是對這種受生理學支配的自然人的情慾和本能作某種臨床研究。他曾專門著文論述自然主義理論。但是左拉在作品中仍然對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從而使他的自然主義小說中透露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傾向。
4.巴黎公社文學
巴黎公社文學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歷史事件為基本題材,廣泛涉及到巴黎公社革命時期的法國社會現實。鮑狄埃(1816--1887)是巴黎公社文學的傑出代表,他創作了大量革命的詩歌,帶有鮮明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傾向。他用滿腔的政治熱情反映和謳歌巴黎公社革命這一歷史的英勇悲壯的一幕,創作了代表無產階級革命者心聲的最偉大詩篇《國際歌》(1871)。他在長詩《巴黎公社》(1876)和《熱月的女兒》(1883)中熱情歌頌了巴黎公社社員們的偉大壯舉,同時尖銳諷刺了法國第三共和國時期社會存在的各種醜陋與虛偽的現實。巴黎公社文學的其他作家還有詩人克萊芒(1836--1903)、小說家瓦萊斯(1832--1885)、克拉德爾(1835--1892)等。
5.早期象徵主義文學
象徵主義文學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即早期象徵主義文學和後期象徵主義文學。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為早期象徵主義文學,以魏爾倫、蘭波、馬拉美為代表;20世紀初至40年代為後期象徵主義文學,以瓦雷里、里爾克、葉芝、艾略特為代表。象徵主義文學最初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它是對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哲學和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的反撥。象徵主義文學的先驅是波德萊爾,但其影響可以追溯到美國的艾德加·愛倫·坡。
波德萊爾(1821--1867)於1840年發表的十四行詩《應和》主要表現波德萊爾的應和理論,即自然中的萬物之間、自然與人之間、人的各種感官之間、各種藝術形式之間,都相互有一種隱秘的、內存的、應和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又發生在一個復合的統一體中。這首詩以18世紀瑞典哲學家斯威登堡的神秘主義、18世紀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應和論為基礎,把大自然表現為一座廟宇和向人們傳遞信息的象徵的森林,揭示人的各種感官之間的應和關系,被稱為象徵派的憲章。他於1857年出版的詩集《惡之花》是象徵主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為後來象徵主義形成流派在創作實踐和理論上奠定了基礎。
繼波德萊爾之後,魏爾倫、蘭波和馬拉美發展了由波德萊爾開創的新一代詩風,並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形成了象徵主義的詩歌流派。1885年至1895年間,一些詩人聚集在馬拉美位於巴黎羅馬街的寓所里,定期舉行星期二茶話會。參加這個以馬拉美為中心的文學團體的作家都是當時和後來的著名詩人,他們因為理查德·瓦格納最先在音樂和詩歌之間並後來在其他藝術之間建立起聯系,就選擇瓦格納作為保護神,並以瓦格納的名字創辦了第一份象徵主義的雜志《瓦格納雜志》(1885-1888)。1886年,詩人勒內·吉爾發表《言詞研究》,馬拉美在為作品寫作的前言中對波德萊爾以來的詩歌創作的新特點、新成就給予了肯定。1886年9月,年輕詩人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被稱為象徵主義詩歌宣言的論文《文學宣言--象徵主義》,在理論上對象徵主義運動進行了總結,對象徵主義詩歌的基本創作原則作了闡述。1889年,青年詩人莫里斯發表象徵主義重要理論著作《近期文學》,進一步闡述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美學思想。至此為止,法國早期象徵主義詩歌已經成為法國文學中的文學主流,並對整個歐美文學產生了廣泛影響。
90年代是法國早期象徵主義文學走向衰落的時期。1891年5月,發表象徵主義宣言的莫雷亞斯宣布同象徵主義詩人魏爾倫和馬拉美決裂。同年9月,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封信,宣布象徵主義已經死去和法國新羅曼司詩派的誕生。由於以莫雷亞斯為代表的一批詩人脫離象徵派,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潮流已接近尾聲。1895年,以完美為理想的古典主義詩歌開始回潮,文學雜志發表的詩歌又開始追求藝術形式的和諧與完美。1898年馬拉美的逝世是法國早期象徵主義文學發展階段結束的標志。

⑻ 中世紀法國文學的基本特徵

根據語言和文學將法國分為兩部分
法國和其地理與政治一樣,在它的中部從東到西劃一條線,便可以根據語言和文學將法國分為兩部分:在地域上,南方要稍小於北方;在語言和文學上也同樣如此。北方的文學占據了優勢地位,而南方卻日趨衰亡。今天,只有從南方布洛溫斯的一些詩人身上還能看到文學的流風余韻,他們的詩作體現出了一種愛國主義的獻身精神。近代名望最高的布洛溫斯詩人是菲特烈·米斯托爾,布洛溫斯文學在中世紀達到它的頂峰,在12到14世紀這段時期內,布洛溫斯文學融合了其西邊的西班牙文學和東邊的義大利文學的成分,從而在燦爛悠久的歷史上孕育出了歐洲最絢麗、也最具吸引力的文明。
當時的詩人都是「吟遊歌手」
當時的詩人都是「吟遊歌手」,這個詞具有「發現」和「發明」的意思。法語中的trouver(看出)和英語中的treasure-trove(發現的財富)都和這個詞有關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吟遊詩人(troubadour)並不是那些在歌劇中穿著華麗衣服,彈著吉他的民謠歌手(wandering minstrel),他們是一個紳士、騎士、貴族甚至是一國之君,他們創作著韻文和詩,把音樂當作一種高貴的技藝。吟遊詩人的等級是帶有排斥性的,只有那些證明自己在詩歌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才智,並且能夠做出優秀的歌曲的人才會被承認是吟遊詩人。但另一方面又表現得非常民主,因為一個社會地位很低的人也能夠贏得這一為很多人覬覦的榮譽。那些不是吟遊詩人的貴族會出錢資助這一韻詩和歌唱的藝術,在自己的庄園中宦養一些真正的詩人,或者熱情款待那些從其他貴族庄園中過來的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的主題是抒發歌頌愛情。
大部分的歌曲都得以保留下來,這些歌曲有時候非常簡單卻感人肺腑,接近於人們自然的歌聲;時而又高亢細膩並富有深沉的哲思。詩人們在發明歌曲的新形式上相互競爭,在相對古老的形式中注入新的內容。同時吟遊詩人還創作並保存了許多長篇敘事詩,今天看來,散布於歐洲的許多浪漫小說或許也是他們的傑作。布洛溫斯游吟詩人的藝術成就主要是建立在封建庄園的基礎上,直到今天,還有百位以上的布洛溫斯游吟詩人仍然有機可尋。然而到了13世紀之後,南部貴族們在戰爭中衰敗下來,吟遊詩人變得無所依靠,人們再也聽不到他們的吟唱。在西班牙和義大利,他們也逐漸消失了。
一個更加持久和連續的生活賦予給了法國北部地區的詩歌(和散文),正因為如此,法國的文學才會在好幾個世紀里都在歐洲占據著統治地位,而且有著一個一千多年來都不間斷的傳統,直到最近被一個年輕詩人所打破。與布洛溫斯的吟遊詩人作品相對應,北方文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treuvere上。相對於南方吟遊詩人的創作,treuvere的創作更為專業化,而不像前者那樣帶有被貴族們所供養的門客色彩。最為重要的是,從文學的觀點來看,他們對敘事、故事、生活和音樂更感興趣。其結果是當南方成為保留了上千年的歌曲之鄉的時候,而北方則成為敘事性浪漫小說之鄉。盡管法國的抒情詩很早就開始繁榮並且永不衰竭,但布洛溫斯的歌手們還是創造出了優秀的敘事作品。
最早的詩是具有一種豪邁遒勁風格的chansondegeste(記功詩)——含義是戰功(或冒險)頌歌,主人公通常是騎士或者極為忠誠的英雄。Chansondegeste雖然是敘事詩,但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愛國色彩。一般情況下,chansondegeste是取材於法國歷史的,但有時也取材於諸如亞歷山大大帝一類的偉人及荷馬和維吉爾神話中的一些英雄人物,還有一些則來自於不列顛的關於亞瑟王及其騎士的傳說。這些卷迭浩繁的chansons最先是用韻文寫成的,後來又用散文將其寫成浪漫小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人們對傳奇人物冒險經歷的自然需求,這種需求和今天的人們對各種流行小說和雜志的需求是一樣的。除了那些把古代的只言片語也視為珍奇的學者,現代人一般對這些故事過目即忘,因為在今天看來這些故事著實是有些乏味的。但在上百篇的chasons中,仍有兩三篇傑作,比如我們都知道的《羅蘭之歌》。羅蘭是查理曼大帝的一個騎士,在西班牙打了敗仗從比利牛斯山脈撤退時戰死。即使在最後關頭,他也拒絕向查理曼吹響救援的號角,最後與他的兄弟奧利維一起壯烈戰死。實際上,純潔的羅蘭最終是在向神挑戰並與神戰斗,因而極為悲壯。
和其他的法國詩歌一樣,直到一百年以前, chanson才被重新被發現,並被多次編輯,翻譯成近代的法語和英文。羅蘭的故事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一直都在被人改編,它在義大利極為流行,成為了阿里奧斯托的傑作《瘋狂的羅蘭》的創作主題。這個故事直到變換成散文體,在其他國家的影響變得衰弱時,它才為英國人所熟悉。在這個巨大的英語和法語圈中,英國人所熟悉的,並不是查理曼大帝,而是我們在前一章中一帶而過的亞瑟王。
早期的法國詩人們將他們的天賦用於對那些傳說故事進行改編與創作,瑪麗·德·弗朗斯和克雷蒂安·德·特羅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兩位。瑪麗·德·弗朗斯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英國所度過的,作為亨利二世的門客,瑪麗·德·弗朗斯住在其庄園中。在那裡,所盛行的文化都是法國式的,就連國王也是普洛溫斯的公主。從弗朗斯的《藝妓》(lais)中,我們可以窺見具有童話色彩的特里斯丹和蘭法爾的影子。弗朗斯是一位純真的詩人,不太顧及故事的形式和技巧,但同時,他卻非常內行地意識到了自己的職責。近代的研究家們傾向於認為詩歌並不存在一個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早期的」詩人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那樣幼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沒有所謂早期的概念的,因為他們的創造也有非常豐富的積淀,幾個世紀以來,他們追趕著自己的先驅,從中吸取近代投資所無法企及的活力。瑪麗的《藝妓》現在已經有了多個譯本,以及一些解釋和研究文稿。在英譯本中,一些非常有趣的,隨意的意譯,出自於19世紀詩人阿瑟·奧肖內齊的手筆。
對亞瑟王故事的發展和演變做出過重大貢獻,具有重要地位的詩人是克雷蒂安·德·特羅,他從12世紀後半葉就一直住在查理曼的宮廷里。他創造的《里昂的騎士》、《埃里克和愛尼德》,以及關於蘭斯洛特的故事《馬車騎士》、《特里斯丹和琦瑟》和《帕西法爾》等不僅是法國早期敘事詩的精華,同時也成為我們在馬婁里的英譯本中所看到的後代散文體故事的素材。我們在後面還要談到克雷蒂安·德·特羅在德國文學史上的重大影響。
除了浪漫小說中涉及到的亞瑟王和其他英雄人物之外,在眾多毫無價值的作品中,還有三種詩值得注意,其中有些傑作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離奇的想像力。第一種是「詩體故事」(fabliau),這是一種以動物為主角的寓言,長盛不衰的《伊索寓言》,以及現在我們哄小孩睡覺時所講的兔子的故事都屬於這一類。將這些相關的故事編成一個集子,便出現了《列那狐的故事》,在英語中的對應物則是喬叟的《修女的故事》,在他的故事裡,狐狸不再聰明狡猾,不再獲勝,如《伊索寓言》一樣,將這樣的形象轉化為失敗者的形象。在晚期的法國文學中最偉大的寓言作家是拉·封丹,他並不是取材於中世紀的作品(事實上,直到19世紀,中世紀的那些作品仍然不被人重視),更多的時候,他以古典作品為素材,憑借其敏銳的諷刺和豐富的想像力進行創作。中世紀的這些詩體故事都只是些簡單的動物寓言,並非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一個透視和素描,從中透射出反映人性特徵的幽默之光,?緱攔?摹獨?澩笫濉罰╱ncle Remus)中的那樣。
帶有寓言式的道德說教
第二類則與此不同,帶有寓言式的道德說教,在這類作品中。角色都是抽象出來的美善、邪惡、愛、恨、嫉妒等等。其中的代表作是《玫瑰的羅曼史》,這是一篇關於愛、勇敢的長詩,並且從中吹拂著一股帶著諷刺的微風。由於騎士道、社會規則以及莊重的禮儀等方面的原因,中世紀的人們都喜歡放聲大笑。《玫瑰的羅曼史》以認真而又略帶戲謔的態度忠實地描述了那個時代的特徵,在這方面,相對於其他作品來說,它是最重要的。更為難得的是,雖然它是由兩個未曾謀面的詩人先後完成的,但這部長詩卻出奇地維持了風格的統一與完整。在13世紀的上半葉,吉約姆·德·洛里斯完成了整部詩篇的上半部。下半部則是在二十年後由讓·德·默恩完成的。默恩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詩人,他的創作並不僅僅以愛情為創作題材,大部分內容涉及到中世紀時期的社會思想,他的眼光頗具前瞻性。法國最為犀利的批評家之一,蘭森博士說,從這位詩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正在發育的東西,一種萌動著未來的東西。因為那時生命,是整個民族的生命。喬叟翻譯了《玫瑰的羅曼史》中的一個片斷,對於其他署有他的名字的其他翻譯文稿,學者依然表示懷疑。詩歌沖擊了中世紀里保持了三個世紀的幻想,是對中世紀思想的許多方面和整個人性的解放。對於這部作品的歷史地位,我們不容置疑。而至於它給我們帶來的閱讀快感,則是另一方面的問題。當這部作品被賦予了詼諧幽默的筆法以及詩一般的意境時(類似於埃德蒙·斯賓塞的《仙後》一般的意境),近代的讀者並不能像中世紀的先祖那樣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部長篇的道德寓言。
中世紀第三種非常重要的詩體是抒情詩
中世紀第三種非常重要的詩體是抒情詩,不管是在創作的種類還是寫作的數量上,它都顯得很繁盛。雖然有的抒情詩依然有跡可尋,但大部分都是佚名之作,作者隸屬於社會上的各個階層。有的學者將他的學識與音樂相結合,試圖用他們的作品來改進文學及其語言的品味和形式,有的是貴族,熱愛藝術而親自創作。在那些日子裡,甚至國王們都是很好的歌手。在這些皇族歌手中,迪波爾特斯四世最具有代表性,他會記得其他具有歌唱才能的君王,英格蘭的理查德一世、蘇格蘭的詹姆士一世、西班牙的「博學之王」阿方索十世等等,都具有詩歌天賦。另一方面,詩歌之花也並不僅僅開放在貴族的花園中。許多普通人創作的流行詩作更加貼近生活,就像所有國家的民間歌曲一樣,它們表達了最基本的感情、墳墓、同性戀、輕佻和激情飛揚的心境。
傅華薩的《編年史》是一部14世紀的騎士浪漫小說,也是當時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幾乎記載了「法國、英國、蘇格蘭和西班牙」將近一個世紀的全部的歷史,這比浪漫小說更加讓人振奮,它是對當時代的一個偉大的刻畫。傅華薩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他永遠都在以強烈的好奇心觀察著這個世界,並將其所見所聞加以記錄。他的文筆活潑清新而且真實客觀,這使他不僅成為了一名著名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托馬斯·格雷說他是「未開化時代的希羅多德」。在伯納斯伯爵將它翻譯成為英文之後,它還在16世紀成為了英國文學的一部分。同時傅華薩也是一個擁有高超技巧的小詩人,但他所生存的年代卻是散文的世紀,直到他的下一個世紀,抒情詩才在法國大行其道。在傅華薩之後,法國散文的發展才開始趨於全面,盡管他的記述有些繁瑣和零亂,然而卻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可以算是那些世紀中法國散文的代表。
與法國,尤其是與法國南部文學——布洛溫斯的文學創作有著親密聯系的,是西班牙的文學。法國有《羅蘭之歌》,西班牙也有民族英雄史詩《西德之詩》。所謂「西德」(Cid)是一位反抗摩爾人的領袖人物,他的真名叫做羅德里格·迪亞斯·德·比瓦爾,「西德」是阿拉伯語中「王」的西班牙語的音譯。正如羅蘭以及其他的半歷史人物角色,「西德」的偉大業績成了傳奇的主題。富於智慧的塞萬提斯通過他的一個角色之口說:過去歷史上確實存在過「西德」這樣的人,但是書中所描述的他的所作所為卻值得我們懷疑。(這既是對文學也這是對歷史所作的一個中肯的論斷,在閱讀中世紀小說時,我們最好記住這一點)。在西班牙之外,「西德」也是一個大受歡迎的偉大角色,比如法國劇作家皮埃爾·科內耶就以他作為其悲劇傑作的創作主題。

⑼ 法國文學巨匠有哪些

新年伊始,法國便出現了巨大的文學「書潮」,各出版社推出了621部小說和其他文學作品,其中有許多是大作家的作品,而據法國《圖書周刊》透露,去年的「秋季書潮」才出版了614部此類作品。

長期以來,法國出版界往往在每年9月前後大量出版小說,其目的是競爭10月底開始陸續揭曉的龔古爾獎等幾大文學獎,從而形成了法國特有的「秋季書潮」現象。根據傳統和不成文的規定,法國的文學大獎往往頒給未成名或名聲不大的作家,且得過獎的作者一般不再得獎,所以,許多著名作家都避開了這一出版「檔期」,以免尷尬,因為被推薦上去再被刷下來畢竟面子上不好看。

為了給大作家們提供新的空間和平台,近年來,法國出版界逐漸開始在年初製造新的「書潮」,之所以選在年初,是因為剛過完聖誕,人們的求知慾、工作欲開始煥發,購買力也相對較強,但最主要的,還是迎接每年3月中旬舉辦的法國最大的圖書博覽會——巴黎圖書沙龍,而且,年初出書,作為新書銷售的時間相對較長。法國和中國一樣,12月出版的新書,到了次年1月就成了「舊」書了。

在今年新出621種的文學圖書中,法國原創小說為420種,其中處女作55種,外國翻譯小說195種,其餘為散文和文學評論。這批小說的一個共同傾向是「回歸敘述」,許多作家不愛再玩先鋒派手法,而更多地注重小說的情節和故事,他們通過兩個相反的方嚮往現實主義靠攏:一是寫異國故事和歷史故事,二是反映當今國內的社會現實。

三位龔古爾獎得主同時推出了新書:安德烈·馬基納《等待著的女人》,寫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在高加索地區的一個「寡婦村」內,一個名叫維拉的女人執著地等待二戰中失蹤的丈夫,30多年來,這個「強烈渴望幸福的女人」拒絕誘惑,無視現實,滿懷希望地等待那個也許早已不存在的男人。她為什麼有如此堅強的信念和毅力?追求幸福為什麼卻要與孤獨為伴?馬基納試圖從政治和哲學上來回答這個問題。小說主題深刻,文筆老練,法國評論家據此而評價說:「馬基納已成為一名經典作家。」

剛來中國參加過文化交流活動的帕特里克·格蘭維爾推出了一部具有獨特風格和幻想色彩的懸念小說《奧萊莉的喜悅》:2040年,老太太奧萊莉把她的家人聚集到法國和西班牙邊界的一座巨宅中慶祝她的百歲生日。40年前,即2000年,那裡曾發生過一場因愛情而導致的血案。生日那天,這位仍充滿熱情和魅力的百歲老祖宗,向家人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她邀請了一位要為40年前的血債進行報復的陌生女人。於是,奧萊莉的妹妹梅拉妮、外孫女愛瑪以及他們的孩子及其孩子的孩子,都將迎接奧萊莉為了自己的喜悅而一手導演的好戲:在唇槍舌劍的對話和驚心動魄的對戰中慶祝她的100歲生日。小說採用多角度敘述的方式,讓讀者跟隨著奧萊莉、梅拉妮、愛瑪等人視野,從不同的角度進入這個故事,猜測奧萊莉所設置的謎。小說的懸念很足,把一個仇殺故事寫得撲朔迷離,妙處橫生,它帶給讀者的不是血腥和恐怖,而是充滿哲理的思考。

讓-克里斯多夫·呂芬的《格羅巴利亞》是一部帶有政治理想、試圖干預社會制度的幻想小說,「格羅巴利亞」(Globalia)顯然從Globe(地球)一詞變化而來,被作者用來暗指我們這個世界,但書中寫的是21世紀末的故事,那時,人類歷史結束了,生命中與人性有關的一切,如慾望、性別、沖突、特點、衰老也隨之消失,從而開始了一個「無世界」或「無地域」。在這個新世界中,民主和市場化取得了勝利。由於不斷地使用外科手術,人人都永葆青春。法律允許公民在形體上擁有異常權,所以有錢人都讓醫生給自己增加器官。每個人都可以從標準的文化檔案庫中得到資料,給自己創造一個身份。在這個民主的天堂中,自由是強制性的,如果某人得了反自由病,他便成了邪惡的象徵,成了頭號的公敵。如果出現了人類歷史的痕跡,解決辦法非常簡單,只需在電腦隨意選擇「對」或「錯」。

以《第一口啤酒和其他小樂趣》聞名的暢銷書作家菲力蒲·德萊姆和黑人女作家瑪麗·恩迪埃分別也推出了中短篇小說集《盜版錄音》和《我所有的朋友》;兩位文學新人的處女作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克萊爾·克羅斯寫了一本1400頁的小說《白》,另一個叫斯塔雷的年輕人用「城市語言」寫了一本號稱是「現代武功歌」的《戴迪布拉科》。此外,3月份巴黎圖書沙龍之前,法國瑟伊、「中國藍」等出版社將推出許多譯成法文的中國小說。

閱讀全文

與法國文學有哪些傾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