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葛爾尼訪華的意義
從馬嘎爾尼訪華到中國加入WTO(朱學勤)
2004年8月4日 「南方周末」
這一歷史單元長達210年。要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把這些年發生的事情說清楚,幾乎不可能。即使穿黑格爾所言德國"七里靴",一步三十年,也不可能走出這一歷史沼澤。我只能嘗試以最簡略的方式,交代我對這一歷史單元的基本理解,即:兩個對子,四個國家,中國在這其間走過了一個"之"字形。
所謂兩個對子、四個國家,是從近代社會制度試驗與政治文化的類型對比而言:英美為一對,法俄為另一對,雙峰對峙,二水長流。我不認為從1946年5月12日邱吉爾致杜魯門電報第一次說到"一道鐵幕在俄國那一邊落下",到1989年蘇東巨變這一所謂的"冷戰時代"有多麼了不起。除了意識形態符號上有一點獨特色彩,它並不具有獨立於前後歷史的內容,相反,我認為,所謂"冷戰時代"只不過是上述歷史單元中一個距離我們最近的發展階段。與其關心那些意識形態符號,不如看一看另一個富有戲劇性的內容:這兩個對子中的傳棒與接棒,都是在戰場上分別完成。1783年,英國在戰場上失敗,卻把政治傳統的接力棒傳給了它的對手美國,後者把前者開辟的憲政方向推向深遠,制度文明走得更遠。無獨有偶,1812年,法國革命的最後階段――拿破崙帝國,也是被沙俄領頭的反法聯盟打敗。就在沙俄軍隊佔領巴黎其間,哥什克騎兵席天幕地,放馬香榭里舍大街,這支軍隊中的青年軍官則為法國革命的眩目色彩所激動,尋訪讓-雅克-盧梭的浪漫遺跡,下馬接受被佔領國政治文化的洗禮。再加此前彼得大帝改革強迫俄國脫亞入歐,實際上是脫亞入"法",整個俄國上層社會基本融入法語世界,以致於"一國兩語",彼得堡的領主下鄉收租子,領主說法語,農奴說俄語,誰也聽不懂誰。這樣的俄國在戰場上打敗了那樣的法國,實際上是打敗自己的精神之母,就此接過後者在政治上的接力棒――激進革命傳統,應該說順理成章,並不需要多麼獨特的想像。1812年的勝利者回國不久,果然發動俄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革命運動――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十二月黨人可歌可泣,就人格言,是歷代俄國革命者中最為令人尊敬的一代,但是他們的精神來自法國,則沒有疑義。此後前仆後繼的俄國革命,基本上是法國革命的後延,都是把自己的事業視為法國革命的接力賽。世界歷史如此相反相成,富於戲劇性,可能超過生活於這一歷史單元內所有文人的藝術想像之總和。馬克思曾言,"只有世界史才是最偉大的詩人",誠哉斯言!
最早發現英法對峙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不是我,而是法國人――托克維爾。150年前,托克維爾就發現英法兩國相互在暗中偷窺,悄悄較勁,他們之間的分歧,將決定此後文明的命運。我只不過順此思路,發現還有後來一幕,即他們的接班人都是戰場上的對手,他們是在戰敗時把手裡的歷史大棒傳給了勝利者。那麼,這兩根棒子有哪些不同呢?
通俗地說,問題可能從人性基本假設開始。英美這邊則要暗淡得多,具備所謂"歷史的幽暗意識"。他們至多隻能想到這一步:"因為人性是邪惡的,所以,民主是必須的;因為人性是善良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人心中最為柔軟的那一塊,他們不敢碰,更不敢設想能去兜底翻,以道德運動或文化革命刷新之,徹底改造之。他們至多隻敢在制度層面用心,鋪陳"繁文縟節",以監督掌權者人性之惡。法俄這一邊,有多少雙浪漫的熱眼,緊盯著人心中柔軟的這一塊,就有多少只"看得見的手"伸進去大膽攪動。"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最後都是"敢教靈魂換新天"。人性既能至善,人間也就能建天堂。倘若建設人間天堂的革命進程遭到阻抗,則阻力必來自最終根源――人性中私心之蒙蔽。英國在革命前只有一個弱啟蒙――啟蒙人的理性,是為了認識人之理性局限,人之本性無奈;美國革命之前則幾乎無啟蒙,1787年憲法並不是來自革命前積有啟蒙成果――國民性之改造,而是承認並肯定社會各階層利益分殊,在此基礎上摸索黃仁宇所謂"在數字化上的管理"。而法國革命則不然,之前不僅有強啟蒙,而且是長啟蒙,啟蒙是為了認識理性之無限,人性之至善。這就註定英美革命不浪漫,無審美,充滿妥協,尤其是它那有限革命論,從不敢有革命崇拜:不得已政治革命,則盡可能不觸發社會革命,已經進入社會革命,則萬萬不能深入至文化革命,革靈魂深處的命。英國革命以"宗教容忍法"結束,所謂"宗教容忍",在那個時代幾乎是精神自由的同意語。美國革命後則在憲法中規定人的精神狀態是公民的基本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徹頭徹尾的政教分離,政不歸咎於教,教不歸結於政。人心中最為柔軟的那一塊,"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法俄則不在制度層面用力,而是繞過制度,直逼人性,從政治革命到社會革命,最後一幕總要有文化革命,靈魂深處爆發革命,"不殺靈魂不剎戲"。早在我們中國"文化革命"之前,他們已經搞過不打引號的文化革命。如公元1794年,法國人把他們的雅克賓專政的深入發展,即稱為"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斷頭台瘋狂起落,羅伯斯比爾論證說:"沒有美德的恐怖,是邪惡的;沒有恐怖的美德,是軟弱的"。本-拉丹應該感謝法國政治文化,早在二百年前就准備好如此對稱的理論表述,足夠他今日受用。我們所熟悉的"文化革命"各類劇目,兩百年前的法國都已試過:包括改人名、地名,甚至撲克紙上四個花牌的稱呼,都有過革命化的改名。
幾乎與法國人轟轟烈烈搞文化革命同時,英國人派出一個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即1792年馬嘎爾尼,陰悄悄訪問中國。後者之歷史意義,不亞於前者,但是被法國革命的奪目烈焰遮蔽。馬嘎爾尼訪華,卑之無甚高論,也就是今天我們討論WTO時耳熟能詳的八個字:"自由貿易,協定關稅"。乾隆拒絕這八個字,是因為外夷不肯行雙膝下跪大禮,"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天朝體系和英國人開始搞的條約體系,是當時東西方兩個"世界體系"。世界2要求貿易自由,協定關稅,世界1則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雞同鴨講,雲里霧里。馬嘎爾尼退讓,但只能以單腿下跪為限。也不知道是少跪了哪一條腿,惹惱乾隆,鎩羽而歸,而中國則與當時正處於雛形的"WTO"失之交臂。乾隆"聖恩眷隆",只看重使團中最小的一個成員11歲的斯通,曾把這個虯發碧眼的西崽喚上龍膝撫弄,驚異不已。48年後,斯通參加英國議會有關是否與中國開戰的投票,毫不猶豫投下了贊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聽得懂炮艦的語言。從此有了令兩百年中國屈辱不已的鴉片戰爭。清華大學前歷史系主任蔣廷黻總結這一段歷史,言簡意賅:"1840年以前是我們對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後是人家對我們不公正"。世界1和世界2,其實也如幼兒園里的翹翹板,一頭高一頭低,二百年擺不平。
中國因此而落後,因落後而追趕,所幸方向還沒有選錯。馬嘎爾尼此一事件,不亞於中國二十五史中的改朝換代。它給近代中國破題,是"之"字形上面的那一點。"一點"之後的"一橫"是徐繼畲、林則徐開筆,所謂"開筆",也就是開眼正視而不是側目俯視那個世界2。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中國人基本上是以英美為師,曰船堅炮利,則以小農經濟參加世界軍備競賽,居然也能弄成"遠東第一艦隊"――北洋水師;曰政制改塑,也能建立"遠東第一共和"――"驅逐韃虜,建立合眾政府"。這兩項成就,是那"一橫"里的基本內容,當時超過日本,今天也不遜於我們這些後輩。這"一橫"里也有隱患。隱患多多,首推政制老邁,雖改制亦難起步。今日或可說其二:作為文化大國,這一國家的文化資源尤其是文學資源過剩,自然向文學之外漫溢,以文化或者乾脆以文學問政,不耐制度層面的積累和堅持,將初創共和起步階段的一時曲折歸咎於人心蒙蔽,逐漸發生文化決定論,產生文化革命的沖動。首作俑者可能要數粱啟超,所謂以小說改造人心,以人心改造政制,一害小說,二害人心,三害政制;繼起者也有胡適,"新文化運動"把注意力從政制轉向文化,悲情可憫,但也可擔憂處。
中國者,以文學思維問政之盧梭太多,以數學頭腦研製憲政之漢密爾頓太少。走到這個時候,法國人正在迷路,而我們卻摸到了人家門口。故而陳寅恪在那時就說:"西洋各國中,以法人與吾國人習性為最相近。其政治風俗之陳跡,亦多與我同者。美人則與吾國相去最遠,境勢歷史使然也"(見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清華大學1992年版第7頁)
看出這一弊端,說得剔膚見骨觸目驚心者,還不是中國人自己。是一個日本鬼子,甲午海戰時的海軍司令伊東佑亨,而且是在1895年給困於威海提督府的丁汝昌勸降書中說出:
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諳通變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由考試,考試必由文藝,於是乎執政之大臣,當道之達憲,必由文藝以相升翟(翟字加踢手旁);文藝乃為顯榮之階梯耳,豈足濟夫實效?
(王芸生主編:「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民國二十年大公報出版第2冊第197-198頁)
以文立國,中、法如出一轍。願聞其詳者,可參閱托克維爾名著「舊制度與大革命」第三編第一章,那一章起名也直白得可以:"到18世紀中葉,文人何以變為國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後果如何?"中國當然需要啟蒙,但是要中國啟蒙不走法蘭西之路,不把政治精英應該負責的具體責任,推卸為更為寬泛的文化原因,不去尋找"原因的原因的原因,才是原因",不因政制艱難,過一把"文化癮",則難上加難。"荊軻刺孔子",戴眼鏡的趙老太爺犯下錯誤,要打板子,找得到孔子,也找得到破氈帽下面的阿Q屁股。一個很形而下的"原因"是:土壤里文化含量太高,文人過剩,除了談文化,什麼都不會,於是只能在產生這一文化決定論的土壤上反噬文化,表面上是呼喚文化革命,強化文化之重要,實際上是強化他們的文化優勢。要這么多文人離開文化話題,那就無異於讓這么多人流離失所,誰也不忍心。由此,中國一旦啟蒙,必然是強啟蒙、長啟蒙,而且總是觀念第一、人性改造第一、文化革命第一,然後變成革命文化第一。將這一歷史單元里中國發生的災難全部歸咎於文人好談文化,與基本史實不合。文人之外,還有多少強暴因素插入?當有更多文章可說。但是,從今日可以總結的內部教訓而言,以大文化小文學干政,或雖不是文學青年,總不脫以文化論政,以文學問政,則是不能迴避的事實。法俄革命,其領袖階層中文學型小憤青之多,令洛克、漢密爾頓咋舌,也與其災難性後果成正比。但是若與中國相比,則小巫見大巫矣。
"一橫"之下的那"一撇",銳角向左急轉彎,發生於1919年。這一年巴黎和會上日本以退出國聯為要挾,威爾遜為此所動,將山東從德國交給日本,激起中國知識分子大轉向,難辭其咎。但是中國知識分子同時亦為蘇俄空言"撤銷對中國一切不平等條約"所惑,則有其上述內部教訓。兩個國際因素,加一個內部因素,使中國一個急轉彎,從英美為師折向以俄為師。這一"撇"之陡峻肅殺,以我之見,還不是別的,恰是從文化革命到"文化革命"!把後一個"文化革命"歸結為毛澤東個人的政治權謀,不公正,也不準確。肯定有這一因素,但絕不僅限於這一因素。應該承認,毛澤東是一個天才的軍事統帥、政治領袖,但他首先一個成功的文學青年,而且是五四型憤怒青年中最為成功的一個。他在那時飽吸文化革命的空氣,晚年對對人性改造有大膽播弄:"紅雨隨心翻作浪","六億神州盡舜堯"。至於"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催雨灑江天",這個"世界",當然是上述"世界2",這個"熱風",既與魯迅某一雜文集同名,也是他青年時代飽吸法俄政治文化的忠實比喻。恕我直言:毛澤東的一生是"紅燒頭尾",青年時代的文化革命理想與晚年的"文化革命"實踐,一脈相承。不是我不敬,而是有斯人所言為證。老人家晚年總結一生,對眾人贊賞不已的蓋世武功――"打倒蔣介石",一筆帶過,對眾人疑惑的"文化革命"則念茲在茲,一往情深。還可看他對斯諾最後一次所言:我僅僅改造了北京城附近一小塊地方,除此之外,還是老樣子(大意)。還不信,則可溫1945年重慶談判時發表的驚人詩篇:"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他是在意武功,還是"文"治?一旦"長纓在手",他要"縛"什麼,還不清楚嗎?至於魯迅,我不贊成以輕薄的語氣談論,而想以敬惜之情討論。毛公論迅翁,兩句話。第一句:"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沒有說錯。魯迅骨氣之硬,硬到當今魯學界無人望其項背。但是魯迅的"改造國民性",則是我無論如何也難以同意的。國民性者,全體國人之性也。人性能改造,精神世界裡還有什麼事務不可以攪動,不可以"改造"?"改造"一詞,凡五十年代過來之人當會有特殊驚悚,記憶猶新。但幾乎所有人都忘記,人之"改造",並不是新名詞,而是從五四以來就年年講、天天講、日日講的慣用詞。一個不能隨便說,一說就嚇死人的的紅色恐怖詞,就這樣習焉不察,積非成是,為整個社會接受,這確實需要啟蒙。第二句:"我的心與魯迅是相通的",也沒有說錯。相通處,不限於三十年代此一人在蘇區受王明排斥,彼一人也恰好在白區受周揚的閑氣。魯迅慧眼識人,讀毛詩第一眼,就說作者有山大王習氣。"山大王"很坦盪,亦誠實,1957年能坦述胸臆:魯迅如果還要寫,(繼續"改造國民性"),那就只能讓他蹲監獄,(請他被"改造")。魯迅是偉大的,但是魯迅不能以有人與他心靈相通而呼冤枉。兩人都是以改造國民性為己任,而且都是因改造不成黯然西去。
也容我說兩句大白話。其一曰:1919年以來的那一"撇",對知識分子而言,從文化革命到"文化革命",是"木匠造枷枷自家",以破除舊政教合一始,以入彀新政教合一終。我有一個令我尊敬的文學家朋友,曾經很認真地說:這世間,唯有人性看不夠。這也是誠載斯言!人性可以"看",而且"看不夠",這是一個文學家的事業,一輩子投進去都不嫌多的偉大事業,但是人性卻不能變,更不能改造,人改人,是要害死人的!風能改,雨能改,甚至國王也能改,唯獨人性不能改。教育是一回事,通過教育改變人的知識、觀念是第二回事,從教育到知識、觀念,再從知識觀念一變為改變人性,則是第三回事。這三個關口,尤其是最後一個關口,是不能一桿子插到底,節節打通的!我教齡二十五年,自認敬業愛業,但到今天還是愚不可及,遲遲疑疑,最終不敢接受的,就是教育界流行幾十年的那句豪言壯語: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怎麼也弄不懂,人的靈魂怎麼可以象工程師手裡的水泥、鋼筋那樣按照最新最美的圖畫,隨意設計、隨意揉捏呢?我不是工程師,也不敢做這樣的工程師,我害怕這樣的工程師。其二曰:從周口店到今天的中山大學,五十萬年過去了,"換了人間",換了二十五回了,人性有沒有變?衣食住行都在變,唯有人性沒有變。"人異於禽獸,幾稀?"千載之下,還聽得見孟老夫子那一聲嘆息。人類社會萬丈危樓,管它世界1還是世界2,都是打樁在這么一點"幾稀"物上。所有改造人性的努力,一開始可以讓人性痛哭而返,但最終是改造者頭破血流。就那麼一塊"柔軟的幾稀物",讓人沮喪,也讓人留有希望。套用一下前面那個句式吧:因為人性是不能改造的,所以人類沒有救;因為人性是不可能改造的,所以人類還有救!
1976年打倒四人幫,結束了向左轉彎那一大"撇",開始了一"撇"之下的這一"捺",我們今天還生活在這一"捺"里。當時的兩報一刊論證"一舉粉碎"之合法,總愛說那是"順應民心之舉"。何為"順應民心",不就是"順應國民性"嗎?順應那個從阿Q以來就屢教不改、改造失敗的"國民性"!如果說,1976年的"一舉粉碎",是在內政上結束那一"撇",那麼1979年的對越戰爭,則是在對外關繫上結束那一"撇"。那場戰爭從其它角度看去,可以討論處甚多,但從今天我們所涉的角度看去,這一仗實在是非同小可,可惜至今還不在歷史學家的視野。是否能這樣說,沒有這一仗,就沒有此後的中美關系,沒有世界2與世界1的重新彌縫?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一仗,就沒有1989年6月在那麼特殊的時期,老布希一方面宣布聯合世界2"制裁"中國,另一方面竟會冒世界2之大不韙,派特使克里斯托夫――200年後的馬嘎爾尼,密訪北京。
此後的中美關系,也就是中國與世界2,風雨飄搖,搖而未拔。我們今天生活在其中的這一"捺",確實反映漢字的美學特徵,逶迤多姿,"捺"出了那麼多曲折波動。打引號的"文化革命"結束了,不打引號的文化革命還沒有結束。君不見,各種改造國民性的運動還時有沖動?各種來自法國的後現代文化小時令還在遮蔽應有的體制改變?更有多少文學青年,滿懷多少文學憤怒,正在文學之外頻頻涌動?他們的情緒,就是他們的主義。
中國政府首席談判官龍永圖昨天晚上在電視里慨嘆,他為了中國加入WTO,談了15年,頭發都談白了。WTO是應該加入的,而加入的方式與時機,也應該容得下各種可商可議,尤其是農村、農民、農業這"三農"問題,更應慎重。中國的啟蒙也是需要的,但首先需要啟蒙的,可能是哪一塊軟地方不能"啟蒙",啟"不能啟"之"蒙",啟"啟蒙者"之"蒙"。而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視野里,15年也不算太長,漫長的是1792年以來的210年。從馬嘎爾尼訪華失敗,到今天加入WTO,竟然還是這八個字:"自由貿易,協定關稅",中國實在是一個磨煉人類耐心的好地方。210年過去了,有一個官員談白了黑發頭,有一個民族等白了少年頭。為了WTO,中國在兩個對子四個國家中走過了一個"之"字形,罄河東之竹難書矣,傾河西之墨難言矣!她能不能成為第五個國家,不結對,也能開出自己獨特的制度試驗呢?那就不是什麼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文化輪回了,恐怕首先是一個制度方向的選擇,走完今天這一"捺"。最好是在今生今世今年今月,加入WTO之後,再也看不見那第二個"之"字。
⑵ 對法國總統訪問中國.你有什麼看法
這只是國與國之間的禮節,法國大選剛剛結束,新總統要到各國走一遭,一次來告訴世界,我是總統。
還有一層的意思,就是新總統當選了,我實現自己的諾言,發展經濟,擺脫危機。所以,就帶著大批的資本家來到中國,和中國洽談合作生意的事項。
⑶ 在百年前,法國強塞給中國一地,有何意義呢
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且昏庸無能,在其他國家發展的時候,清政府仍驕傲自大,甚至還自稱天朝上國,將其他國家都視為蠻夷,最終清政府為其愚蠢的行為,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面對列強入侵,清政府或是消極應對或是無還手之力,在列強的逼迫下,清政府簽下了一份又一份不平等條約。在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少有的簽訂了一份平等條約,這一條約如今發揮了很大作用,那麼條約中的土地指的是哪裡呢。
簽了這么一個協議,但當時不受重視的協約,再後來卻發揮了極大作用,讓中國受惠,1991年,高登義受邀,前往北極綜合科考,他翻看了《北極指南》,在書上,高登義了解到了,《斯瓦爾巴條約》,他看了英文版的協議,此後眾人才知道,原來還簽過這樣一個條約,2001年時,高登義有機會前去斯瓦爾巴群島,進行考察和建站,在2004年,中國在此島上的新奧爾松,建立了黃河站科考站,此站是中國在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後,建立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能在北極建立一座科考站。
這極大的便利了中國對北極的考察,原來隨隨便便就簽下的協議,當時還覺得用處不大,誰能料到百年後的今天,讓我們享受到了好處,如果當初沒有加入協約,就不會有這么便利的條件了。
⑷ 高中歷史,中法建交對當時中國有哪些巨大意義
標准答案:
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國長期以來孤立中國的政策,對美國是一個沉重打擊。
希望你採納
⑸ 法國總統這個時候來訪問中國,什麼目的法國讓中國在利比亞損失慘重,他能負責嗎
怕中國不參加G20峰會,怕中國在這個時候抄他們後路,因為歐元要崩潰了,德國法國兩個主要大國紛紛來到中國,希望支持歐元這個體系。
⑹ 老外們訪問過中國之後,是怎樣評價中國的
老外們訪問過中國之後,是怎樣評價中國的?
文官 2017-12-16
這是真的。我簡直不敢相信。
當我打開手機,然後點擊...
Gmail應用程序——無法查看郵件!
谷歌翻譯——然而沒用!
環聊 應用程序——呼叫失效!
谷歌地圖——找不到回去的酒店
Uber優步——已經不可用
Google雲端硬碟、Chrome遠程桌面...
這讓一個習慣了西方人的生活變得非常困難 - 我討厭它。有時我會去香港過夜,所以我在大陸僅度過了一晚。
但有趣的是,大多數中國人並不介意這樣的防火牆。他們的所有App應用版本基本上都跟我們擁有一樣的版本 - 有時甚至更好。
以微信為例。它幾乎可以幫你做任何事情。聊天、購物、食物和更多。
他們有QQ和Google溝通,網路基本上都是Google做的。
10k次觀看· 158次評論
Torben Zenth丹麥歌手
中國在哪裡?
8.6k次觀看· 668次評論
(補充:The thing that struck me most was the unfettered capitalism. I』m old enough to remember things lik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and China was about as anti-capitalist as a country could be at that time. Now I see no signs of that. The country is developing faster than any other large country has ever done. The rate of change is breathtaking - it』s hard for those who haven』t been there to imagine.
最令我震驚的是中國是個完全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年紀很大,大到還可以清晰的記得上個世紀60年的文化大革命,當時的中國就像一個反資本主義的國家,但現在,我卻一點這樣的跡象都感受不到了。中國的發展速度比其他大國曾經發展的速度要快很多,發展的速度非常的驚人,是所有沒有到過中國的人所難以想像的。
China is incredible, one of amazingly enormous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heir culture is great, i enjoyed the historical places and buildings which are widely well-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Chinese language which is hard to learn, is still learned by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from all the world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Asian itself. Their economical and instrial power is growing rapidly in this current time.
中國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令人驚訝的大國之一。我比較喜歡世界聞名的歷史古跡,而他們的文化是偉大的。中國的語言非常難學,但還是有來自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學習,特別是亞洲人。他們的經濟和工業實力此刻還正在快速的增長。
According to a recent report, the top three most visited tourist destination countries are France, the US and Spain. China is the fourth and it is going up rapidly and will take over Spain soon.It means there are a lot, a lot, a lot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go to China for fun every year , so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ssible for the media to tell lies about China. I guess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the media has become somewhat more 「friendly 」towards China in recent years.
根據最近的一份報告,最受歡迎的旅遊國家前三名分別是法國、美國和西班牙。中國現在是第四名,並且很快就會取代西班牙變成第三名了。這意味著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歡去中國旅遊,所有現在媒體對於中國的現狀越來越不能造假了,我想這也是近年來媒體對中國「友好」的原因之一。)
⑺ 中法建交的戰略意義
在國際層面,中法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都主張捍衛多邊主義,促進自由貿易,維護文明多樣性,在應對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促進非洲發展等方面有著相同或相似立場,保持密切協調與配合,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經貿方面,中法務實合作以其戰略性獨樹一幟,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中國第一座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就是與法國合作建設的。文化上,中法兩個文化大國長期相互吸引、相互欣賞,文化交流成為兩國關系的一個突出強項。
過去,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為法國赴華投資提供了便利。現在,法方也承諾為中方投資提供便利,這體現了時代的巨變和中國快速發展對國際關系的重大影響。時代在發展,情況在變化,但中法的共同點沒有減少,還將進一步增多。
此次,雙方除商定繼續推進傳統的核電、航空等領域的合作外,還將大力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電動汽車和信息通信、高端設備製造、金融等新的領域挖掘合作潛力,打造中法合作新支柱,使兩國在新世紀、新時期成為更緊密和可持續發展的經貿合作好夥伴,以體現中法關系與時俱進的時代性。
(7)法國訪問中國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法國是首個同中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最新數據顯示,法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第3大投資目的國,中國是法國在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雙方經貿投資合作集中在能源、汽車、航空、醫葯等領域。
當前,中法關系發展迎來新機遇。兩國相繼完成國內重要政治議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法國則邁出了振興法蘭西新征程。
中法兩國是東西方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大國,雙方都十分珍視各自民族的寶貴遺產和精神財富,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這是中法構建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重要基石。胡主席對法國的成功訪問極大地鞏固和推動了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發展,把兩國關系恢復到新的應有高度。
因此,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訪問,將給歷史留下許多反思和回味。其中最重要之點是:國與國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才能使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政治體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國家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開展國與國之間的全面合作,並實現有利於全世界的繁榮共贏。
⑻ 法國總統薩科奇為什麼來中國訪問
他是耒看地形,准備轟炸。
⑼ 為什麼法國到處宣揚法語,甚至法國總統來到中國訪問還希望中國學習法語法語真的可以擁有和英語相媲美的
1、當年法國有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殖民地,最終這些國家獨立了,但是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法語,這些國家一共42多個(法語是42個國家、地區的唯一官 方語言或官 方語言之一),也就是說,世界上有42個國家的官 方語言是法語,而世界國家一共才二百個,也就是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國家說法語!
2、法語真的可以擁有和英語相媲美的地位嗎?
是這樣的,法語在全世界也不比英語差
法語是法語國際組織的42個成員國家和地區的唯一官 方語言或官 方語言之一;
法語是聯合國的官 方語言之一。法語還和英語一並被選作聯合國秘 書 處的工作語言。
法語是歐盟、非盟、國際法庭和奧林匹克運動等國際組織機構的官方語言之一。
聯合國將英語定為第一發言語言,法語為第一書寫語言。
3、法國希望中國學法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意味著旅遊、工作、貿易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