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二戰法國為什麼會崩潰

二戰法國為什麼會崩潰

發布時間:2022-09-13 05:05:45

『壹』 第二戰時期法國故事

脆弱的同盟

1940年5月10日,德軍發動「西線戰事」,這一次炸彈直接落到了法國人的頭上,英法同盟也開始面臨真正的考驗。5月15日,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即驚呼,防線已被突破,敗局無法挽回。

次日丘吉爾趕到巴黎,氣急敗壞地申斥法方作戰不力,並表示英方除派出少量空軍外,已無能力再提供其他支援。5月20日,魏剛接替甘末林出任法軍總司令。6月10日,所謂魏剛防線又被突破,次日,丘吉爾再次趕到法國,建議法方即使在正規軍完全潰敗後,也應開展游擊戰,遭到時已出任副總理的貝當嚴詞拒絕。

6月13日,即巴黎陷落前的一天,丘吉爾來到都爾,和法國領導人作最後一次會晤。此時英國在法國僅有一個步兵師、一個裝甲師和匆匆趕來的一個加拿大師,均不足以成大事。不久它們又都全部撤走,於是在歐陸遂無英國的一兵一卒。

(1)二戰法國為什麼會崩潰擴展閱讀:

二戰中的法國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貳』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解體原因

政治制度的軟弱無力,是導致第四共和國迅速解體的根本原因。
二戰結束後,法國政界圍繞著國家的政體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1945年10月,法國舉行了戰後首次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絕大多數公民主張放棄1875年憲法,重新制訂一部新憲法。但到底制訂一部怎樣的憲法才合適呢?當時身為臨時政府首腦的戴高樂將軍,極力反對在法國實行多黨制與議會制,認為這樣將導致國家政權的軟弱無力。他主張通過全體公民投票表決通過一部新憲法,建立總統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由總統獨攬一切大權,以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但當時的現實又使戴高樂無力實現自己的主張。在抵抗運動中崛起的法國共產黨、社會黨和人民共和黨,在1945年10月的制憲議會選舉中獲得許多選票和席位,成了議會中的三大政黨。戴高樂雖為政府首腦,但在議會中沒有力量。而制憲議會中的各黨派不贊成戴高樂的主張,它們要求建立擁有最高權力的議會,成立一個多黨議會制的共和國。戴高樂的主張也未能得到法國人民的支持。罹遭戰爭苦難和德國法西斯壓制的法國人民,戰後渴望自由,要求開放和自由爭論,對於加強政府權力的主張存在著強烈的抵制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又「不可避免地要回到議會主義的老路。」
1946年10月通過的新憲法是第四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基礎,但這部憲法並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法國人民雖然不贊成戴高樂的制憲主張,可是對新憲法草案也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10月13日的公民投票,有900多萬選民贊成新憲法草案,但投反對票的人數也相當多,接近800萬人,而且棄權人數與投反對票的人數幾乎相等,超過了全體選民的30%。戴高樂在批評該憲法草案時指出,法國選民的態度是「三分之一的法國人聽天由命,三分之一的法國人反對,三分之一的法國人根本不了解」。
同年11月10日舉行了第四共和國第一屆國民議會選舉,結果棄權者占選民的21.9%。從這兩次公民投票的情況可以看出,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從一開始就未能得到絕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和擁護。
1946年的憲法規定,法國的政治體制為多黨議會制。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組成。國民議會議員任期6年,由各省市間接選出。議會實權在國民議會,國民議會是一個常設機構,政府沒有任何權力干涉國民議會的會議。國民議會有立法、批准條約、通過預算、授權總理組閣、推翻內閣以及與參議院共同選舉總統等許可權。總統提名總理人選,但須經國民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總統任期7年,可以連選連任,但其職權極為有限。正如戴高樂所說,總統「僅僅限於擔任顧問和代表國家。」憲法還規定,政府必須嚴格對議會多數派負責。對於解散議會,憲法作了種種限制,諸如在一屆議會任期開始後的18個月內不得解散議會,解散議會須由部長會議執行,議會解散後政府也必須進行部分改組並由國民議會議長擔任臨時政府總理等等。因此,第四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權力中心既不在政府總理,也不在國家元首總統,而是在國民議會。第四共和國成了一個典型的議會制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第三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
既然國家權力中心在國民議會,那麼國民議會的情況怎樣呢?國民議會由各種代表不同階級或社會集團利益的政黨組成。法國黨派眾多,也從來沒有一個穩定的多數派。第四共和國時期主要有6個實力幾乎相等的政黨或政治集團,即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社會黨、以廣大天主教徒為主要社會支柱的人民共和黨(基督教民主黨)、代表廣大工人階級利益的法國共產黨、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激進社會黨(簡稱激進黨)、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人民聯盟以及傳統的保守派。此外,還有一些小政黨,如民主社會主義抵抗聯盟、布熱德派、自由共和黨和獨立派等。與英美等國不同,法國各政黨歷史比較短,加之內部的分裂以及所代表利益的狹窄性等,因而它們「在整個社會中並沒有生過根,也得不到支持」。在國民議會的選舉中,不少選舉代表的棄權就說明了這一點。由於沒有哪一個政黨在議會中占絕對多數,各黨派對政府提出的政策各執己見,很難取得一致的看法,議會往往因無休止的爭論而處於癱瘓狀態。國民議會的多黨存在,決定了內閣通常由若干不同的黨派混合組成。由於內部的意見分歧和互相傾軋,內閣隨時有可能被一次簡單的投票所推翻,「而這些投票往往只能表達那些迫不及待想當部長的人們的慾望」。1946年戴高樂下野後,法國制憲會議中的三大政黨共產黨、社會黨與人民共和黨簽署了三黨共同組閣協議,開始了三黨聯合執政時期。不久,三黨聯合走向破裂,共產黨被逐出政府。之後,開始了「第三種力量」執政時期。第三種力量即中間派力量,包括社會黨、激進社會黨和人民共和黨等,它們既反對左翼的共產黨,又反對右翼的法蘭西人民聯盟,主張在兩者之間建立中間派勢力的聯盟。但中間派的構成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它是「各種利益集團組成的很不穩定的聯合」。1950年2月社會黨退出政府,加入反對派行列。人民共和黨在1951年選舉中遭慘敗,「第三種力量」分崩離析。這樣,勢均力敵的各個黨派之間的相互爭斗使國家的權力中心國民議會陷入無休無止的爭吵之中;同時,各黨派之間不斷的分化與聯合,致使政府內閣頻繁地更換。
政府因受到議會的嚴格制約,很難放開手腳,制訂一整套國家的長遠規劃,並使這些規劃付諸實施。因此,那些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如學校、住宅、交通以及社會福利等,被政府積壓下來,推遲解決。對於那些有關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等重大問題,政府因害怕處理不善而導致議會的攻擊,往往採取駝鳥式的規避政策。蓋伊政府曾公開提倡「無所作為」的處事方針,企圖繞過困難,而不是正視矛盾,解決問題。議會多黨制嚴重限制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對此,僅作了40天總理的埃德加·富爾深有怨言。他指出:「對政府首腦來說,議會制實在是無法忍受的,……他所執行的政策很少是他自己的政策。也就是說,他所執行的政策只不過是他在想得到的和怕砸碎一切之間尋求的折中方案。」
政府的行政能力受到限制,成堆的社會、經濟、政治與外交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政府於是成了整個社會尤其是反對黨攻擊的靶子。內閣的更迭只是緩和不滿情緒的權宜之計,無助於國內政治危機的根本解決。
當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日益明顯地暴露出它的弊端之後,法國社會各階層和各種政治勢力紛紛要求政治改革,1946年憲法於是成了眾矢之的,修改憲法的提案在議會中一個接著一個地提出來了。1954年12月和1958年3月兩次對憲法進行了修改,擴大了總統的職權。但原憲法的基本內容仍被保留下來,議會多黨制的實質沒有改變。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前曾批評國會議員:「如果你們不考慮政府的權力、尊嚴和職責是絕對必要的,那麼,我可以預言,你們這樣下去,遲早會有一天要對自己所選擇的道路痛感後悔莫及」。第四共和國的歷史證明了戴高樂的這一預見。 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和財政狀況的不斷惡化,是造成第四共和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二戰期間,法國國民經濟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經濟損失達1萬4千多億法郎,相當於戰前法國3年的全部生產總值。1945年初的工業生產總值不及1938年的一半。
經濟的衰竭造成法郎貶值,物價飛漲,商品奇缺,人民生活極度困苦。戰後戴高樂臨時政府未來得及擺脫經濟的困境,給第四共和國留下了一道經濟難題。
對第四共和國來說,解決國內經濟問題理應成為政府的首要任務。然而第四共和國歷屆政府幾乎均把對外政策放在首要位置,輕視了國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當然,在第四共和國初期,政府通過制訂經濟發展規劃、企業的「國有化」、並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等,使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增長。但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的存在,經濟危機不斷困擾著法國。1952至1953年的經濟危機使法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5.8%,危機高潮的失業人數達21.7萬人。
1958年3月開始的一次經濟危機又使工業生產下降了5%。
除了無法擺脫的經濟危機外,第四共和國還面臨著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與財政危機。政府因滿足工人和政府雇員增加工資的要求,以及重建軍隊和進行耗資巨大的殖民戰爭,造成國家財政支出的空前增長。而國民經濟總收入遠遠趕不上預算支出的增長速度,國家的財政赤字迅速增加。1947年的預算支出為90億法郎,財政赤字為22億法郎;1957年的預算支出為554億法郎,財政赤字增加到102億法郎。
為了彌補預算收支的不平衡,政府不得不通過馬歇爾計劃的貸款並向美國大量借款,動用國家的黃金儲備,並大量發行貨幣造成通貨膨脹,同時大力增加稅收。這些措施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經濟後果:法郎不斷貶值,物價飛漲,國家瀕臨財政破產和經濟崩潰的邊緣。1948年1月,法郎對美元的官方比價從1美元兌119.1法郎變為214法郎,法郎貶值44.4%。50年代以後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國際收支的大量逆差和國家儲備的枯竭,法郎再次大量貶值。1958年6月宣布法郎對美元的法定匯率為1美元換420法郎,貶值16.7%,同年12月再次貶值14.9%。
法郎的貶值引起了物價的飛漲。據估計,50年代法國消費物價年平均增長率達5.9%。
由於工資增長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加上名目繁多的稅收,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於是,抗議政府經濟政策並要求改善生活水平的工人罷工和農民反抗運動此起彼伏。1947年4月5月,雷諾汽車公司工人舉行了抗議政府經濟政策的大罷工;1948年秋發生了煤礦工人的大罷工;1950年,70多萬五金工人堅持罷工一個多月;1953年8月,因抗議政府的退休政策,400萬工人舉行了大罷工,使全國陷入癱瘓狀態。與工人罷工運動同時,農民反政府的運動也迅速開展起來,「中小農戶變成了富足社會的抗議者」。
1953年10月,法國40多個省的農民拒絕向政府提供農副產品,以抗議工農業產品之間日益擴大的價格剪刀差。除工人和農民的反抗外,城市小資產階級因不堪政府沉重的稅收和壟斷資本的壓榨,對第四共和國也感到不滿。始於1953年的以反映城市小資產階級利益為主的普扎特運動曾震動整個法國社會。
經濟與財政危機不但激化了社會矛盾,加劇了社會的動盪,而且使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明朗化,進而引起了政治危機。第四共和國幾乎歷屆政府的垮台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它的經濟政策及財政狀況有關。1957年5月,居伊·摩勒政府就是因為它的經濟和財政政策遭到其他黨派的激烈反對而倒台的。 外交政策的失誤尤其是大規模的對外殖民戰爭,直接促成了第四共和國的滅亡。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的實力遭到嚴重的削弱,由昔日的世界強國降為二等國家。美國和蘇聯在戰後成為全球范圍內實力最強大的超級大國,美蘇爭霸世界的格局逐步形成,國際關系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作為已降為二等國家的法國,如何及時調整自己的政策以適應新的國際關系格局,這是法國在戰後所面臨的最根本的外交問題。可是,第四共和國的外交政策不是根據世界和歐洲形勢的新特點、新情況而制定的,它因不甘屈居二流國家的地位,不願拋棄歷史傳統,明知不再是一流國家,但仍企圖發揮全球大國作用。於是,國家不得不把過多的精力置於不切實際的外交目標上,從而忽視了國內成堆的經濟、社會問題。因為實力不足,法國的外交處處被國際事態牽著鼻子走,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
第四共和國的外交失策主要表現在它的非殖民化問題上。與英、荷等國一樣,法國曾是一個殖民大帝國,在海外擁有許許多多的殖民地和保護國。二戰後,殖民地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空前高漲。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法國,其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削弱,要維持對殖民地原有的統治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第四共和國與英國在非殖民化問題上採取的比較明智的態度不同,它不顧客觀現實,把殖民帝國的完整性當作恢復大國地位的一張王牌,結果遲遲跳不出老殖民主義的圈子,逆非殖民化的歷史潮流而動,以致陷入殖民戰爭的泥沼中不能自拔。1946年10月法國制憲會議通過的新憲法對殖民地問題作了規定,法國雖然放棄了「法蘭西帝國」稱號而代之以「法蘭西聯邦」,宣稱法國與殖民地在「權利、義務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聯邦,並把殖民地分成海外省、海外領地、聯系成員國和歸並地4類,但它再次肯定了宗主國法國對領地的支配地位,其殖民帝國的性質並未改變。對此,法國歷史學家米蓋爾批評道:第四共和國政府「把法蘭西聯邦這條隨時都會沉沒的破船勉強維持在水面上。他們既想延長聯邦的壽命,又沒有足夠的軍事、財政和外交手段」。
然而,殖民地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已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強大歷史潮流。在印度支那、非洲的馬達加斯加、摩洛哥、突尼西亞與阿爾及利亞等地,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法國殖民者對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進行了瘋狂和野蠻的鎮壓。殖民者的野蠻行徑,只能激起殖民地人民更大的憤怒與反抗。在殖民地人民的頑強斗爭下,法國軍隊節節敗退,損失慘重。1954年,法國在印度支那戰爭中最後失敗。根據《日內瓦協議》,承認印支獨立,法國勢力退出印支三國。1956年3月,法國政府又被迫先後承認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的獨立。同年11月底,法國與英國在蘇伊士運河的冒險遭到失敗。尤其是1954年開始的阿爾及利亞戰爭,使法國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法國的非殖民化成了一次「痛苦的、令人沮喪的和泄氣的經歷」。
大規模的對外殖民戰爭,加劇了法國的財政危機。由於連年的殖民戰爭,第四共和國軍費開支不斷增長:1947年為2,310億法郎,1947年增加到3,700億法郎,1953年高達5,380億法郎。
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本來捉襟見肘的法國財政狀況更加惡化,財政赤字迅速增加。從1947年至1957年10月,法國財政赤字增加4倍左右。
對外殖民戰爭及其失敗,進一步加深了第四共和國的社會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對於殖民地問題,法國國內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兩種對立的態度:廣大的法國人民和法國共產黨主張讓殖民地獨立,反對政府推行殖民政策;右翼與中間派勢力則主張繼續保留對殖民地的統治。隨著殖民戰爭的一連串失敗,不僅法國人民和各左派力量更加不滿政府的殖民政策,連統治階級內部也相互指責,企圖推卸戰爭的責任,內閣危機於是頻頻發生。
對外殖民戰爭大大地削弱了法國的國際地位,特別是在歐洲和大西洋聯盟內的地位。許多國家紛紛譴責法國的殖民政策,要求法國政府尊重殖民地人民民族自決的權利,讓殖民地獲得獨立。與法國同屬西方聯盟的美國,為了與老牌殖民帝國爭奪在亞洲和非洲的利益,打著「反殖民主義」的旗號,推行新殖民主義,不贊成法國的強硬殖民政策。而且,由於美蘇冷戰,美國極為關注在西歐的冷戰陣線力量。而對外殖民戰爭須將法國資源的很大一部分轉用於殖民計劃,致使法國國內實力空虛,這不符合美國加強西方聯盟實力抗衡蘇聯的目的,由此造成了法美之間的緊張關系。但為了擺脫殖民戰爭的困境,法國不得不進一步從經濟、軍事上求助於美國,從政治、外交上依附於美國,並降為美國的「二等夥伴」。法國人民反對美國的干涉和控制,要求政府結束殖民戰爭。由於統治者的一意孤行,第四共和國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
對外殖民戰爭的失敗,還引起了軍隊對政府的不滿,軍人干預政治的現象由此日益嚴重。到第四共和國後期,巴黎政府已無法控制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軍隊。許多保守的軍官認為,法國軍隊在印度支那的失敗,是因為政客們「拆了他們的台」,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是對法國軍隊的「出賣」。
他們指責政府軟弱無能,要求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1958年5月,駐阿爾及利亞的殖民主義分子在軍隊的支持下發生叛亂,宣布成立救國委員會,要求成立以戴高樂為首的救國政府。在巴黎新上任的弗林姆蘭政府對叛亂束手無策,第四共和國此時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在第四共和國危機四伏的最後時刻,立志重返政壇的戴高樂將軍適時擔當了第四共和國的掘墓人這一重要角色。在國內極端殖民主義分子的要求下,戴高樂於1958年6月初組織了新內閣。戴高樂上台後,一方面,他違背了殖民主義分子的意願,花了約4年時間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讓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另一方面,著手第五共和國的創建工作。1958年9月28日,公民投票結果批准了戴高樂提出的新憲法草案。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宣告成立。1959年1月,戴高樂正式就任第五共和國總統,第四共和國就這樣壽終正寢了。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在其政權的頻繁更迭中艱難地度過了它12年短暫的歷史。考察第四共和國迅速解體的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一個國家、一個政府採取何種性質的政治制度,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而定,否則將給國家甚至政權本身造成致命的危害。被資產階級吹捧的議會多黨制並非適用於所有的資產階級政權,當議會權力過分膨脹而嚴重阻礙國家的行政權力時,這一制度的弊端也就顯而易見了。歷史本來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議會多黨製造成了法國政治的混亂,內閣危機頻頻發生。然而,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廢墟上建立的第四共和國,未能吸取前車之鑒的教訓,幾乎如法炮製了第三共和國那種軟弱無力的議會多黨制。理所當然,它難免重蹈第三共和國之覆轍。1958年,主張建立強有力的總統制的戴高樂的重新上台,實際上是法國當時客觀形勢的要求。其次,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是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發展的基礎。第四共和國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以及因政府頻繁更迭引起的搖擺不定的經濟政策,導致法國社會各階層普遍的不滿,從而造成社會動盪,加劇了政治危機。第三,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時代不同,自兩次世界大戰以來,亞非拉殖民地人民已經覺醒起來,他們要求徹底擺脫帝國主義的殖民枷鎖,建立主權國家,發展民族經濟,這股洪流誰也不可阻擋,任何維持殖民統治的企圖註定要遭到失敗。事實證明,海外殖民地對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對外殖民戰爭消耗了法國的元氣,加深了法國的政治危機,直接導致了第四共和國的崩潰。

『叄』 二戰一開打,具有歐洲最強悍的陸軍的法國就全線敗亡,為何這么不經打

因為法國爆發經濟危機,整體綜合實力後退,根本就沒有實力跟德國對打,加上最關鍵的是法國人都主張和平,不想要打仗,所以德國拿下法國是非常正常的。



等到德國來攻打法國的時候,就想跟德國談判,國內的政客還是一味支持談判,想要和平解決,不想跟德國干一場,把德國人徹底趕出去法國。法國最後失敗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整個法國都沒有戰斗的意志。

『肆』 二戰法國淪陷的原因

1,嚴重低估德軍的戰鬥力。法國當時候認為德國1933到1940這幾年時間的軍備擴充不可能跟他這個老牌歐洲強國對抗。
2,過分自信。還是老問題,迷戀馬奇諾防線,沒有大戰略的考慮局勢。
3,神跡般的策略。到現在很多研究員也不明白,1939年9月3日 英法對德宣戰,到1940年德國進攻,這段時間竟然英法兩軍無作為,甚至連前線的後勤中心,重炮都隨便放在明顯的位置,士兵不操練,將軍們沒有去研究策略。不知道是過分自信,還是直接是傻,反正我認為是後者。
4,沒有利用1500多公里的縱深進行重新部署。巴黎盤地,東部平原有利德國裝甲集團的前進,但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這些地方無疑是理想的緩沖地帶,但法國直接在攻佔巴黎後就投降,比較可惜
題外話:很多人認為當時德國戰鬥力非凡,實際上是有吹噓成分,當時法國戰役,德國動員136個師(其中27個師未預備隊,10個裝甲師跟4個摩托化師),2500多坦克,3700架戰機。而西歐聯軍135個師 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並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斗。兵力相當!重點是,盟軍把大部隊都放在東部德法交接處,跟法比交接處。假如當時在德國進行戰役前期的時候,法軍從側翼進攻,並守住馬斯河防線,則德軍極可能全軍覆沒!但盟軍沒有捉住機會,導致全線潰敗。導致德國紅色計劃(法國本土作戰計劃)基本順利進行

『伍』 法國在一戰表現不錯」到了二戰為什麼會不堪一擊

法軍在二戰中的表現雖然還算不上是「不堪一擊」,但至少在二戰初期很糟糕卻也是事實~
個人認為這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一戰後,法國認為德國是戰敗國,且其受到多國(各種條約的)制裁和限制,很難再較短時間內「東山再起」,所以放鬆了警惕;二是法國也跟其他西方列強一樣,在二戰爆發前,試圖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先去對付蘇聯),所以在戰爭准備上並不充分;三是法國的軍事思想在一戰後一直停滯不前,幾乎沒有什麼發展。而德國卻「痛定思痛」,在戰略、戰術上敢於標新立異,比如將裝甲部隊集中使用、創造出了「閃電戰」等全新的戰法。這些「新玩法」一旦付諸實施,可謂是令法國措手不及、瞠目結舌!~四是法國斥巨資打造的(主要用來防範德國的)「馬奇諾防線」在實戰中形同虛設。德軍繞過「馬線」,直驅法國心腹之地,導致法軍瞬間崩潰!~

『陸』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瞬間戰敗

法國一直傾向於防禦體系,因為法國屬於民主國家,因為人民討厭戰爭,所以軍事方面側重於防禦而不是進攻(從肯花國家幾年的收入去費時間建立馬奇諾防線就看得出)
盟友英國雖然很強大,但那是指海上,英國是老牌海軍國家,海軍很強,但陸軍卻並不重視(畢竟英國是島國),法國陸軍一直看著波蘭被德國消滅而躲在馬其諾防線後,紀律逐漸鬆散,加上過度信任馬奇諾防線,陸軍幾乎沒有士氣可言,整天都是聊天打牌來消磨時間,他們的英國盟友也認為德國消滅波蘭後要花上一些時間來准備力量再次進攻,但德國就是在3個月的短期整頓後就發動了入侵法國的計劃。
法國的防禦方向一直是和德國接壤的國土,而德國確實用一些部隊進攻馬奇諾防線來吸引法軍的注意力,然後從最讓人意想不到比利時國土中最不適合坦克通行的山區通過坦克,並包圍了在比利時境內以及法國邊境的盟軍部隊,而馬奇諾防線內的盟軍因為德國的攻勢,而不敢派遣援兵去營救被圍部隊,一直堅守馬奇諾防線,這樣就給德軍進攻盟軍部隊形成了天然的可分割包圍的機會
法軍和英軍一直認為防禦就向一戰的塹壕戰一樣以完備的防禦體系可以拖垮德國的進攻,並使德國陷入持久戰。所以法國甚至沒有組建戰略預備隊。但德國卻不像一戰那樣使用步兵和騎兵作為主力,而是用一隻被認為是輔助步兵的坦克擔任主攻,以坦克的高速度穿插到敵人後方,完成對敵人的合圍。
主要原因是:馬奇諾防線的作用被誇大了,成為了法國人甚至盟軍的心理支柱,當德國從比利時踏入法國領土,並從後方攻克馬奇諾防線時,盟軍士兵就在心理上受到了影響,加之法國人的自信導致沒有組建戰略預備隊(備用部隊,正規部隊被殲滅後可以立刻上戰場的准正規部隊)當大量的盟軍在比利時,馬奇諾防線被圍,遭到俘虜時,法國基本就沒有受過訓練的正規部隊了,後來集結地都是沒有正規訓練的民兵部隊,就算還有一些正規部隊,他們因為盟軍大部隊被包圍俘虜,馬其諾防線被攻克,盟友英國丟下他們狼狽的從敦刻爾克跳跑這些事情弄的沒有了戰意,每個士兵都開始了絕望,認為法國已經敗了,德軍的皮靴蹋上法國首都巴黎,士氣高昂的經過凱旋門時。所有的法國部隊都認為抵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條而開始意志崩潰了

『柒』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上迅速潰敗的主要原因是

主要是因為法國憑借馬奇諾防線採取消極防禦方針。一戰後,法國就籌備修建馬奇諾防線,限制德國軍備,防止德國東山再起,對德國有警惕。二戰發生八個多月後,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軍潰敗

『捌』 二戰時期法國失敗的原因 德國進攻的具體情況 法國方面的防禦部署

首先說明,全是手打

1.法國人當時根本就不相信德國人會進攻法國!德國的武器已經被沒收了,就像兩個男人,一個左手手裡拿著火神沖鋒槍(法國人當時還是相信法國陸軍是無敵的,而從當年的數據來看,法軍的軍隊武器確實是世界頂尖的,當然,不要看結果),右手拿著防爆盾牌(馬其諾防線)另一個赤手空拳,就給他幾把菜刀(德國只有十萬陸軍,沒有重武器),誰想到他回家自己竟然把菜刀融了組裝成坦克了!(希特勒在一年之內生產了3500多輛坦克,2000多架飛機,可見很厲害啊)換做你你信不?
2.這個時候離一戰已經過去了20年了,該退伍的早就退伍了,而新兵蛋子多是沒經歷過戰爭年代的人,換做是我我看見內臟漫天亂飛的戰爭我也害怕啊,德國人呢?他們已經被洗腦了,就像蘇聯一樣
3.德國人的戰略真的是相當得狠!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再打個比方,china要列印度,正常人都想得到的是china的快反部隊從西藏翻越喜瑪朗雅山脈去進攻印度,所以印度軍隊都布置在山脈另一側,誰想到china居然從廣西出兵利用裝甲部隊先把東南亞所有中立國都滅了直接穿插攻打新德里,這個和二戰時德國的做法是很相像的,法國人根本沒想到德國人這么狠,敢把中立國都滅了大迂迴作戰攻打法國,當然,德國後來成為世界公敵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4.當時德國國力確實已經比法國強了,當時世界生產總值中,美國37%,德國14%,英國12%,法國10%,所以如果真的是面對面1v1的話,還是德國勝率大,打仗打得就是國力么

『玖』 二戰時,法國為何如此短的時間戰敗法國當時陸軍世界第一啊。

閃擊戰這種先進的戰法,依靠坦克和飛機、最初提出的是英國人富勒,而德國是最先採用這種戰法的,因此世界主要大國都有進行閃擊戰的硬體基礎(坦克、飛機),而二戰初期,法國的沒有意識到這種作戰的優越性,思想保守,被德國擊敗,因此法國是輸在作戰思想上。

其後其他大國很快就會學會這種戰法,假設再給法國一次機會,法國也不會盲目固守馬奇諾,因此法國足以同德國在歐洲一爭高下,法國也是擁有優良軍事傳統和經驗的國家(想想當年的拿破崙軍隊是多麼的訓練有素,只是在戰略上不及英國老道,被英國組成聯盟所絞殺),因此軍事思想落、盲目自滿才是法國戰敗的主要原因。

法國當年的作戰思想要比德國落後20年,還停留在一戰期間法國擊敗德國的自滿當中。不僅僅是法國,英國也是這樣,丘吉爾的回憶錄曾經提到:裝甲車輛能夠抵抗炮火兵力,能夠一天推進100英里,無論在法國還是在英國,對於這種新事實的後果幾乎都完全缺乏有效的了解。

『拾』 二戰時,擁有240萬軍隊的法國,為什麼僅僅支撐了40天便被滅國

西線戰事開始後,德軍總共投入了137個師,盟軍總共投入了135個師(法國94,英國10,比利時22,荷蘭9)。武器方面,德軍有3824架飛機和5820輛坦克,盟軍擇優3800架飛機和3100輛坦克。

從實力上看,2支軍隊應該屬於勢均力敵的,但是戰爭結果卻大大超出讓人們的想像。從1940年的5月10日到6月20日,短短的40天時間,法國卻崩潰了,陸軍共陣亡82000人,被德軍俘虜的則有154萬7000人。

1940年6月22日,法國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法國如此迅速的戰敗,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略判斷失誤,沒有積極備戰,有150萬軍隊都是臨時徵集的農民,另外就是堅固的馬奇諾防線竟然沒有派上用場等等。

一、法國戰略判斷失誤,致使倉促迎戰

法國和英國雖然都是一戰中的戰勝國,但是法國的勝利完全是慘勝。一戰的西線戰場主要在法國境內,對法國的經濟破壞很大。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同樣波及法國,法國經濟遭受重創。在這樣的復雜環境下,法國對德國一再忍讓。德國收回萊茵河地區、吞並奧地利等行動,法國均保持沉默。在德國入侵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時,英法兩國再次讓步,以至於德國一口氣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德國進攻波蘭之後,作為波蘭名義上的盟友,雖然英法兩國也向德國宣戰。但是兩國一直按兵不動,兩國希望德國繼續向東去進攻蘇聯。不過此時蘇聯與德國已經達成了默契,德軍主力開始掉頭進攻西歐各國。英法兩國均毫無准備,屬於倉促迎戰。

法國為了防禦德國,耗費巨資修建了一條馬奇諾防線。這道防線本身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由於法國戰略上的失誤,使這道防線成了二戰中的笑柄。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德軍想從正面攻破這道防線不是不可能,但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不過這道防線有一處致命的瑕疵,由於比利時的反對,法國沒有把防線延伸到海邊。德軍先使用戰略欺騙戰術,引誘英法兩軍精銳力量進入比利時。隨後30多萬德軍穿越阿登森林,長驅直入殺進法國。這一行動成功的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後,法軍沒有任何的防備,一時之間大敗虧輸。隨後,德軍開始向法國縱深挺進,法國始終未能組織起第二輪防禦。

二、法國軍隊准備不足,主和派上台形勢艱難

由於戰爭突如其來,法國軍隊毫無准備。為了抵抗德軍,法國政府臨時徵集了150萬軍隊。但是問題來了,法國擁有堆積如山的軍服和糧食,但是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著新徵集的150萬軍隊。法軍坦克的性能更勝德軍一籌,但是法國空軍的戰鬥力十分低下。法軍坦克在進攻的途中被德軍戰機襲擊,此後法國失去了抵抗德軍的最後家底。法國軍隊的總兵力有240萬,但那150萬是連槍都拿不穩的新兵。經過一系列的戰斗,有戰鬥力的法軍部隊消耗殆盡。德軍兵臨巴黎城下時,法軍數量還有170多萬,但這些軍隊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為了減輕國家的損失,法國政府宣布向德國投降。巴黎成為不設防的城市,德軍在巴黎進行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

法國投降的主因是因為主和派上台。法國總理雷諾是一個標準的抵抗派,但是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和副總理貝當等一大批人都主張向德國投降。總理雷諾在政府中孤掌難鳴,最終宣布辭職。在此之後,貝當成為法國總理,這位一戰時的法軍英雄卻主動向德國求和。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將一戰時德國簽訂投降書的車廂從博物館拖了出來。德軍浩浩盪盪的進入了法國,他們發現了法軍倉庫中堆積如山的戰爭物資,但武器數量確實不多。為了徹底削弱法國,法國領土被一分為二。法國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全部被德國佔領,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則有維希傀儡政權控制。法軍將領戴高爾逃往英國,在英國倫敦組成了流亡政府。

閱讀全文

與二戰法國為什麼會崩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1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1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