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色佛爾條約的條約內容
1920年8月10日,菲利特與另外三名代表於法國的色佛爾與協約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內容如下:
恰塔爾加線以西割予希臘,另外綏克至布哈尼耶以西主權暫歸土耳其,五年後(1925年)以公投決定是否並入希臘;
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亞美尼亞;
包括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兩旁的「海峽地區」成為非軍事區,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
原屬奧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區領土割予英、法兩國,成立新的保護地。其中卡拉塔施及馬爾丁以南歸敘利亞,摩蘇爾以南歸伊拉克;
奧斯曼必須廢除徵兵制,全國兵力不得超過45,000人,且不得有重型武器及空軍、海軍,亦不可以有大型商船;
奧斯曼帝國所得的稅收優先支付戰爭賠償及協約國佔領軍隊費用;
恢復治外法權。即使將來有任何政權繼承奧斯曼帝國,治外法權仍然適用。土耳其人民入籍於任何一個協約國後,即受治外法權保障,毋需再向奧斯曼政府繳稅;
如條款的執行情況不合協約國之意,伊斯坦布爾將被佔領。
2. 色佛爾條約的介紹
《色佛爾條約》一譯《塞夫勒條約》。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3. 凡爾賽體系在歷史上是如何記錄的
德國和約簽訂後,戰勝國立即與德國的戰時盟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1919 年9月10日,協約國與奧地利簽訂了《聖日耳曼條約》。條約確認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一克羅埃西亞一斯洛維尼亞王國的獨立及其疆界;規定奧地利廢除徵兵制,陸軍不得超過3萬人;賠款數額必須在30年內付清。協約國又同保加利亞在巴黎近郊的納依簽訂《納依條約》,規定:西色雷斯交給戰勝國代管;保加利亞必須廢除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2萬人;償付4. 45億美元的戰爭賠款。而後,戰勝國在凡爾賽的特里亞農宮與匈牙利簽訂了《特里亞農條約》。根據條約,匈牙利只剩下了原來國土的28. 6%,陸軍限額為3. 5萬人,賠 款22億金法郎。
1920年8月10日,在巴黎近郊的色佛爾,戰勝國與土耳其蘇丹政府簽訂了《色佛爾條約》,這一條約使土耳其失去了 4/5的領土.財政經濟由戰勝國監督。以上這些條約同《凡爾賽和約》、《國際聯盟盟約》一起形成了一個互為聯系的條約體系,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使這些地區的 政治、經濟、軍事活動又重新納入了列強所控制的軌道,這一體系被稱為「凡爾 賽體系」。華盛頓會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爭霸的是英、法、俄、日、德、美六國。戰後,德國敗北,沙俄消亡,法國則忙於醫治戰爭創傷和處理歐洲事務。 因此,在亞太地區便形成了英、美、日三國角逐爭霸的局面。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主要矛盾是美、日矛盾。大戰期間,日本趁歐美國家忙於戰事之機,奪取了德國在中國和太平洋上的殖民權益,形成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事實上的獨霸局面,從而加劇了列強間的利害沖突。美、英、日三國在亞太地區展開的激烈爭斗,主要表現在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上。美國看出要在海上獲得優勢,還需要花 些時間,便想通過外交途徑來制約競爭對手。
4. 《色佛爾條約》包含哪些內容
1910年8月10日,協約國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同土耳其素丹簽訂了《色佛爾條約》。這項對土和約把埃及和整個阿拉伯半島劃歸英國統治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等地被英、法瓜分,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君士坦丁堡及其近郊外,全部割讓希臘。條約只准土耳其給素丹設700名衛隊,保留35000名憲兵,還規定協約國有權對其財政進行監督。色佛爾條約使土耳其失去80%領地,並淪於殖民地的地位。
5. 色佛爾條約的定義
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
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斗,是為土耳其獨立戰爭。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最後戰勝,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政權,並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
因此色佛爾條約成為巴黎和會各條約中唯一沒有切實執行而被完全取代的條約。
6. 與土耳其有關 的色佛爾條約到底怎麼回事
色佛爾條約》 一譯《塞夫勒條約》。土耳其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劃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敘利亞和黎巴嫩劃為法國委任統治地;土耳其在歐洲的大部領土主要由義大利和希臘瓜分;黑海海峽由國際共管;土耳其武裝力量被限制在5萬人以內;其財政經濟接受戰勝國的監督。
以《凡爾賽和約》為主的一系列條約構成戰後歐洲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即凡爾賽體系,在戰後長期影響著歐洲國際關系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同土耳其蘇丹政府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土耳其喪失約五分之四的領土,土耳其的財政經濟和關稅,接受英法意建立的財政委員會監督。還規定對土耳其的軍事限制。《色佛爾條約》是協約國旨在滅亡土耳其的條約,使土耳其完全喪失了獨立國家的地位。
條約簽訂後,因土耳其人民的反抗而未能實施;後為《洛桑條約》所替代。1920 年8 月10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一譯《塞夫勒和約》。土耳其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劃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敘利亞和黎巴嫩劃為法國委任統治地;土耳其在歐洲的大部領土主要由義大利和希臘瓜分;黑海海峽由國際共管;土耳其武裝力量被限制在5萬人以內 ;其財政經濟接受戰勝國的監督。
7. 以《凡爾賽和約》為主的哪些條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在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槍殺案5年後的1919年6月28日,和平條約在法國簽訂,凡爾賽條約正式結束這場戰爭。
1921年7月,美國會兩院通過共同決議,宣布結束對德戰爭,同年8月25日美德簽訂和約。
1919年9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宮簽訂對奧和約,稱為《聖日耳曼條約》。11月27日,在巴黎近郊納伊簽訂對保和約,稱為《納伊條約》。協約國扼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後,於1920年6月4日在凡爾賽的特里亞農宮簽訂對匈和約,稱為《特里亞農條約》。1920年8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對土和約,稱為《色佛爾條約》。
以《凡爾賽和約》為主的這一系列條約,基本構成戰後國際關系、主要是歐洲國際關系的新體系,通常稱為凡爾賽體系。這一系列條約的條款是極為苛刻的,是對戰敗國人民肆無忌憚的掠奪。
8. 什麼是凡爾賽
凡爾賽原指法國貴族宮殿,現指一種精神,感覺自己是個優雅貴族,現常用來指那些朋友圈貴族。即文案先抑後揚,自問自答,要不經意的炫耀自己的想要炫耀的東西,也就是不經意的裝B,然後文字還要顯得自己很苦惱很不高興的樣子。
凡爾賽是法國巴黎的衛星城以及伊夫林省省會,曾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行政中心。凡爾賽位於巴黎西南15千米處,為一座藝術城市,境內的凡爾賽宮屬法蘭西藝術的明珠,宮殿、花園壯觀精美,內部陳設和裝潢富藝術性,底層為藝術博物館。
這里也是法國領導人會見外國元首和使節的地方。是巴黎郊區的商業和服務業中心,並有會議城市和衛戍部隊駐軍營地的特殊職能,設有軍隊、醫院和軍事院校。城市北部為商業和手工業區,南部為貴族居住區。
(8)法國色佛爾在哪裡擴展閱讀:
從內容上講不僅是法蘭西宮廷,而且是國家的行政中心,也是當時法國社會政治觀點、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它是歐洲自古羅馬帝國以來,第一次表現出能夠集中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專制政體力量。
當時,路易十四為了建造它,共動用了三萬余名工人和建築師、工程師、技師,除了要解決建造大規模建築群所產生的復雜技術問題外,還要解決引水、道路等各方面的問題。可見,凡爾賽宮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當時法國經濟和技術的進步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從藝術上講,凡爾賽宮宏偉壯麗的外觀和嚴格規則化的園林設計是法國封建專制統治鼎盛時期文化上的古典主義思想所產生的結果。幾百年來歐洲皇家園林幾乎都遵循了它的設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