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視機上不同國家所用的不同制式是什麼意思,
1.正交平衡調幅制——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簡稱NTSC制。採用這種制式的主要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
2.正交平衡調幅逐行倒相制——Phase-Alternative Line,簡稱PAL制。中國、德國、英國和其它一些西北歐國家採用這種制式。
3.行輪換調頻制——Sequential Coleur Avec Memoire,簡稱SECAM制。採用這種制式的有法國、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
但是隨著節目來源的增多,如衛星電視、激光視盤和各種錄像帶,近年市場上出現了多制式電視機和背投,如2制式、4制式、11制式、17制式、21制式和 28制式等。這里所說的制式既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PAL、NTSC、SECAM彩電三大制式,也不是黑白電視體制,而是說電視機用多少種方式接收。如2制式是指既能接收我國內地電視圖像和伴音,又能接收香港電視圖像和伴音;28制式能接收6種電視廣播、8種特殊錄像機放像、7種激光視盤放像和7種有線電視系統。
大家知道,世界上有13種電視體制,三大彩電制式,兼容後組合成30多個不同的電視制式。但根據對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僅使用其中的17 種:8種PAL,2種NTSC,7種SECAM。使用最多的是PAL/B、G,有6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NTSC/M,有54個國家和地區使用;SECAM/K1,有23個國家和地區使用。所以多制式電視機都不是全制式,但只要能接收PAL/D、K、B、G、I,NTSC/M,SECAM /K、k1、B、G、制式,就能收到世界上80%以上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節目。
除此之外,多制式背投還能接收激光視盤和多制式錄像帶播放的節目,做到一機多用,非常方便。為了實現背投的多制式接收,背投內要設置許多新電路。多制式背投的解碼也不同於一般背投,這是由於三種彩色電視的編碼方式、副載波頻率不同,所以在解碼前要設置三種制式識別和轉換電路。一般根據場頻不同先把NTSC 制和PAL、SECAM制分開,然後再根據SECAM制調頻行輪換制和PAL制隔行倒相制識別SECAM制和PAL制。這些制式識別工作均在集成電路內進行,一般背投都會自動識別,當然也可以用手動強制其執行某種制式
『貳』 世界上有哪些廣播電視體制各體制有何特點代表國家分別有哪些
當前世界上存在哪些不同的廣播電視體制? I、國有國營 國家擁有並直接經營的電台、電視台。主要特點:資產為國家所有,政府直接領導和管理,領導成員由政府任命,業務方針由政府規定,業務活動受到政府的監督;經費大部分靠國家撥款,有的輔之以受眾繳納的視聽費用以及廣告費用。實行這一體制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多數發展中國家,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營台。II、國有公營 這是國家所有但由公司自主經營的電台、電視台。主要特點:資產為國家所有,但是電台電視台保持相對獨立性,作為「特殊法人」存在和運作,;根據法律規定,組成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進行領導管理,其成員有較廣泛的代表性;政府依法加以規范和監督,但具體業務由電視台電台自主進行;經費來自視聽費、國家撥款,有的輔以廣告收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許多公共台實行這一體制。 III、社會公營 分為兩種:一種是社會各界經營管理的,一種是某個公眾團體經辦的。他們一般都是獨立的法人單位,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在法制范圍內獨立的進行業務活動和經營管理,經費靠視聽費或者各界資助,政府外補,個別地輔以廣告收入。國家依法在宏觀上進行調控管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某些公共台實行這一體制。IV、私有私營 這是私人獨資、合資或組成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的廣播電視企業。其資產為私人所有:在法制范圍內自主經營,自行決定業務方針,國家只在宏觀上加以調控管理;通常以贏利為目的,實行商業化經營,廣告為其主要經濟來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許多這樣的私營電台、電視台。V、公私合營 這是國家和私人合營資或者合辦的廣播電視機構,所謂合資,是指共同出資組成股份公司經營管理;所謂合辦,通常是由國家興建並經營廣播電視設備,私方租賃這些設備製作並播送節目,不論合資或者合辦,國家通常處於主導地位。
『叄』 西方各國廣播電視體制的不同特色和優缺點
就廣播電視機構本身而言,目前國外主要有如下幾種體制類型:
1.國有國營。這是國家擁有並直接經營的電台、電視台。其主要特點是:資產為國家所有;政府把它作為國家事業單位直接進行領導和管理;領導成員由政府任命,業務方針由政府規定,業務活動受政府的監督;經費大部分靠國家撥款,有的輔之以受眾繳納的視聽費以及廣告費。
實行這一體制的有原先的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及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國營台。例如,原來的蘇聯設有直屬部長會議的國家電視與廣播委員會,統一領導地方各級電視與廣播委員會和全國廣電事業;中央、加盟共和國、地方(邊疆區、州)三級辦台,這些台都是國家事業單位,經費主要靠國家撥給;中央台不播廣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的廣告收入。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的廣電格局有了很大變化,但是全俄國家電視和廣播公司仍然是國有國營的官方機構,下設俄羅斯電台、俄羅斯電視台、俄羅斯大學電視台,並和幾十個地方台聯結成網。在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的全印廣播電台、印度電視台,均為隸屬於政府新聞和廣播部的國營機構,壟斷全國的廣電事業。印度尼西亞政府新聞部管轄的印度尼西亞廣播電台和印度尼西亞電視台,也是獨家經營廣電事業的國營機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完全國有國營的廣電機構已經很少了,但是各國的對外廣播電台幾乎都是政府直接管理和控制的,這幾年有些國家還創辦了官方的對外電視台(如美國的世界電視網、德國的德國之聲電視台等)。
2.國有公營。這是國家所有但由公司在社會各界參與下自主經營的電台、電視台。主要特點是:資產為國家所有,但電台、電視台保持相對獨立性,作為「特殊法人」 存在,實行企業化管理和運作;根據法律規定,組成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進行領導管理,其成員有較廣泛的社會代表性;政府依法加以規范和監督,但具體業務由電台電視台自主進行;經費來自受眾繳納的視聽費和國家撥款,有的輔以廣告收入。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公共台一般實行這種體制。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日本廣播協會(NHK)就是這樣。BBC是根據「皇家約章」特許經營廣電的公共企業,最高領導是董事會,其成員包括各政黨和社會各界代表,以及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地區代表,由政府提名,國王任命。董事會決定公司的方針、政策,並任命總經理主持日常工作。政府內務大臣受議會委託監督公司的經營政策和節目內容,向公司簽發執照,但公司有依法自主經營的權利和業務上的獨立性。NHK是依據日本廣播法設立的特殊法人。最高機構為經營委員會,其成員由首相經國會同意後任命的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經營委員會任命會長,並由他組建理事會,負責日常業務工作。政府責成郵政大臣監督NHK的活動,但是NHK在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的同時,享有編輯自由、表達自由,其業務活動不受任何非法的限制和干涉。
3.社會公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聯合型的,由社會各界聯合經辦;一種是團體型的,由某個公眾團體經辦。它們一般都是獨立的法人單位,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在法制范圍內獨立地進行業務活動和經營管理。經費有的靠視聽費,有的靠各界資助和政府補助,有的還輔以廣告收入。國家依法在宏觀上進行調控管理。
實行這一體制的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某些公共台。例如德國的公共台屬於第一種,即聯合型的。德國各州的地區性廣播電視台,由當地社會各界共同組建和管理,它的權力機構廣播委員會由各界社會團體代表、州議會各黨派代表、州政府代表組成,制訂大計方針,選舉業務監督機構管理委員會,任免主持行政事務的總經理,批准財務預決算。這些地區性廣播電視台後來聯合組建了兩個全國性電台和一個全國性電視台(ARD)。1961年各州聯合創辦的全國性頻道電視二台(ZDF),也實行類似的體制。它的最高機構電視委員會成員廣泛,包括聯邦政府、各州政府、各政黨的代表,各宗教團體、工會組織、僱主協會、報界組織、慈善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代表;由電視委員會選舉產生的管理委員會成員也來自10多個黨派團體。又如美國的公共廣播電視,一般屬於第二種,即團體型的。美國廣電業基本上是商業台的天下,但是美國也還有1200多座公共電台、300多座公共電視台,這些公共台不以盈利為目的,旨在為公眾提供教育和服務,其創辦者有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門、高等學校、社會團體等。這些台不播廣告,經費來源於經辦部門籌集、企業和受眾的捐助、國會撥款以及其他自行開辟的財源。美國國會在1968年專門成立了公共廣播公司(CPB),作為全國性的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國會對公共台的撥款,協調公共台之間的關系,並且組建公共電視網,組織各台教育和文化節目的製作與交流。
4.私有私營。這是私人獨資、合資或組成股份公司經營的廣播電視企業。主要特點是:資產為私人所有;在法制范圍內自主經營,自行決定業務方針,國家只是依照法律調控管理;通常以盈利為目的,實行商業化經營,按市場規律運作,廣告為其主要經濟來源。
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許多這樣的私營台。例如在美國,這種私有私營的商業台要佔全國廣播電視台的4/5以上,它們在商業運作中激烈競爭,不斷兼並集中,從而形成一些大的壟斷企業。目前最有影響的廣播電視企業為全國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廣播公司(ABC)、福克斯廣播公司(FBC),它們分別同各地的地方台聯結成網,控制了全國絕大部分廣播電視市場。在日本,私營廣播電視的受眾數量大致上和NHK相當,最大的四家私營企業東京廣播公司(TBS)、日本電視廣播公司(NTV)、全國朝日廣播公司(ANB)、富士電視公司(Fuji TV)都已形成全國性的廣電網,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歐洲和其他西方國家,私營的商業廣播電視80年代以來大有發展,有的已和公共廣播電視平起平坐,有的已佔全國廣電業的主導地位。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主要國家的廣播電視台,大部分都是私有私營的;亞洲、非洲等地的商業台這些年也在不斷地發展增多。
5.公私合營。這是國家和私人合資或合辦的廣播電視機構。所謂合資,是指共同出資組成股份公司經營管理;所謂合辦,通常是由國家興建並經營廣播電視設備,私方租賃這些設備製作並播送節目。不論合資或合辦,國家通常處於主導地位,其基本特點是既實行商業經營,又保持國家在機構內部的調控制約。
這種體制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存在。例如法國的新頻道電視台(Canal Plus)便是由公私合營的哈瓦斯廣告集團和另外一些私人股東合資建立的;法蘭西國際電視台(CFI)則是由國家控股的合資公司——法國廣播金融公司創辦的。俄羅斯1995年將原先蘇聯的全國性廣電機構改組為「俄羅斯公共電視公司」,國家擁有51%的股份,其餘股份出售給民間企業,該公司也就成了公私合資的機構。另外,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也有類似的公私合資的體制。至於公私合辦的方式,則以英國的商業廣播電視最為典型。英國的商業廣播電視在1992年前都由獨立廣播局(IBA)管轄。IBA是依據廣播法組建的國家管理機構,其職責有二:一是建造和經營全國廣播電視發射設備,二是通過業務合同對私營廣播電視公司進行管理。這些私營公司分設於全國各個地區,經IBA批准獲得所在地區播放廣播電視的許可證,然後自製節目,租用IBA的發射設備播放,IBA則在審批許可證、出租設備的過程中對這些公司的業務方針、節目內容以及插播的廣告進行監督。1992年起,IBA的職能分別由新設立的獨立電視委員會(專管電視)和無線廣播局(專管廣播)代替,但是國家出設備、私營公司出節目這一公私合辦的體制不變,而且還有新的發展。
上述各種體制類型,都是植根於各國特定的社會制度,在各國廣電事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實踐表明它們各有利弊,對此各國輿論界常有評述。
『肆』 法國新聞傳媒發展的歷史、政治背景和特點;1980年代之前的新 聞傳播狀況,為什麼 1000字左右
在法國新聞史上,獨裁控制和爭取新聞自由的斗爭一直伴隨著法國傳媒業的歷史進程。
一、中世紀的法國新聞業
中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農業國,強大的封建王朝中央集權,使得封建時代的法國報業收到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從15世紀中葉到法國大革命(1789年)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全國只有3份國王欽定的報紙:《公報》(1631年5月在巴黎出版)、《學者報》(1666年1月在巴黎創辦)、《文雅信使》(1672年3月創開於里昂)。通過這些報紙,封建王朝控制了新聞、文學、科學方面的思想傳播。
隨著啟蒙運動的開展,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思想大解放。廣大愛國文人,日益不滿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反對之聲日益囂張。而專制政府對新聞業的獨裁控制,也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18世紀著名劇作家博馬舍曾經在他的名劇《費加羅的婚禮》中諷刺這種對思想的控制:「只要我的寫作不談當局,不談歌劇院,不談別的戲園子,不談當權人物,不談有聲望的群體,不談任何一個有點小小地位的人,經過兩三位檢察員的審查,我可以自由付印一切作品。我因為想利用這個可愛的自由,所以宣布,要出版一種定期刊物,我給這個刊物起的名字是《廢報》。」‚
啟蒙運動的思想浪潮不可抵擋,政府終於妥協。1777年元旦,法國第一份日報《巴黎日報》創辦,也經批准出版,但主要刊登一些社會新聞。
二、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新聞業
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思想處於高度解放狀態,新聞業也得到蓬勃發展。然而歐洲大陸中心的農業大國法國,其商品經濟並不發達。而經濟基礎決定了法國這次為爭取人權解放的運動,無論從政治和從思想上來講,都是不徹底的。從思想上來看,小農意識「自私、狹隘、保守、封建」的思想滲透法國人心甚至連最前線的革命人士也不例外。「人權的解放」在付諸行動的時候難免成為空談。
一早已註定的法國大革命的失敗,使法國新聞業的蓬勃也只是曇花一現,然而其對後世的影響確無法忽略。
這個時期,法國的文化思潮受啟蒙運動影響,以「自由、平等」為核心,新聞媒體作為文化的宣傳工具,決定當時法國新聞宣傳的核心是人權的解放。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並發表了舉世聞名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歷史書上大多簡稱為《人權宣言》)。該宣言第11條規定:「思想與言論的交流乃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任何公民均享有言論、著作和出版自由。但在法律限制內,須對濫用此項自由負責任。」《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具有法律效力。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條文規定公民的新聞出版自由,是法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之一。它直接影響了當時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產生,影響了整個世界傳媒業的發展,為新聞自由奠定了法律基礎。從《人權宣言》提出以後,任何現代國家都不能迴避言論出版自由。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各種鼓吹革命的報刊風起雲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馬拉創辦的《人民之友報》(1789年9月在巴黎出版,1792年改名為《法蘭西共和報》)。馬拉不斷撰文揭露資產階級貴族的兩面性以及叛變傾向,最後遭人暗殺。
三、大革命後到19世紀末的法國新聞業
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英國的崛起,動搖了法國歐洲大陸霸主的地位。從1792年4月開始,法國捲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先後與奧地利、普魯士、英國、西班牙、義大利諸邦國對壘,戰爭延續了20餘年。內外戰爭的沖擊,使法國經濟受到巨創。法國需要國內的暫時安定。隨著大革命的失敗,拿破崙軍事獨裁、波旁王朝復辟。法國文化也從輝煌走向暫時的衰落。表面看似倒退,而文化的解放卻已成事實。這個時期法國的文化處於休養階段,而新聞業亦是如此。
在長達90餘年的時間里,新聞自由一直受到摧殘。而科技文化的發展卻不容忽視。為之後法國新聞業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四、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二戰結束的法國新聞業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科技、經濟的發展,全世界范圍陷入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掠奪與瓜分之中。伴隨著經濟掠奪而來的,是文化的掠奪。而文化的掠奪,反映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科技的迅猛發展。戰爭的需要、政府的支持,促使通信技術不斷革新、交通運輸產業迅猛發展,給法國新聞業的發展提供了科技保障,不僅促進了法國新聞業的發展,更造成了法國新聞業此時期的輝煌。
1835年,查理·哈瓦斯創辦哈瓦斯通訊社,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通訊社。
1922年11月,法國郵電部在埃菲爾鐵塔上設立電台,定期播放節目,由此揭開法國廣播事業的序幕。
1938年開始定時播放少量的電視節目。二次大戰後,戴高樂政府接管了國內所有廣播電視,取消私營廣播,建立了長達30年之久的國營廣播電視系統。在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民營體制、英國的公營體制、法國的國營體制構成廣播電視的三種模式。
五、二戰後至今的法國新聞業
法國的新聞媒體,「是西方各國中……最年輕的媒體」ƒ。法國現在的所有報刊、電台、電視台絕大多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創辦。
二戰帶給法國文化巨大的沖擊。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法語為載體的法蘭西文化面臨嚴重的危機——來自以美國為首的外界工業文化的攻擊。20世紀美國成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好萊塢電影的風靡,占據了法國電影市場,最重要的是美式英語已經成為全球通行的語言,法國語言除了在奧委會還有一席之地、仍以第一語言出現外,在普通情況下卻很少用來交流了。美國的飲食也進軍了巴黎,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隨處可見,使法國這個「擁有365種乳酪的國家」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
而從18世紀以來就未曾安定過的法國,戰後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採取休養生息的策略。為了維護法國的文化影響力,政府不得不對法國文化採取操控,利用對外經濟文化援助努力維系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大國地位,「法國在對外文化政策上是不遺餘力的」。而新聞業做為文化事業的一部分,法國政府未曾放棄過對其的控制。
戰後的法國政府對報紙和廣播電視長期實行二元政策。對報紙,法國政府歷來推行多元主義原則,鼓勵多鍾報紙、多鍾聲音,鼓勵報業之間展開競爭,但對廣播電視,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之。
1940年,德軍攻佔巴黎以後,當時法國的報刊要麼投降,要麼跟隨維系傀儡政權。1944年夏,法國解放以後,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臨時政府規定,凡在敵占區出版15天以上的報紙永遠不準再出版,原先的報紙幾乎全部關閉。所以,目前法國的各新聞媒介除個別報紙外,其歷史最長的也不會超過63年(到2007年底)。
法國的廣播電視自1944年法國解放以後,政府宣布接管所有廣播設施,1945年又頒布法令,禁止私營的商業廣播,電視台也同樣如此。廣播電視在長達35年時間里,雖然其體制有些微調,但始終由政府主控。直到1982年7月議會通過《視聽通信法》,允許開辦民營電台,1985年政府又宣布開放商業電視,1986年希拉克當選法國總統,再次修改法律,通過《傳播自由法》,政府不再掌控新聞業,允許商業性廣播電視自由發展。當時政府所掌握的電視一台、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六台全部轉型,一台、五台、六台公開招標轉讓給法國大公司,二台、三台、四台轉為公共頻道。至此確立了公私並舉的雙軌制運作模式。
目前,法國聞名於世的新聞機構是法新社和威望迪公司。此外,有250家日報,6家電視台(即電視一台、五台、六台為私營,二台、三台、四台為公營),另有1000家左右電台。
『伍』 比較英美兩國廣播,電視,傳媒體制的特點
英美廣播電視體制差異的原因
一、概念
廣播電視體制是一國廣播電視事業賴以建立和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結構方法。廣播電視體制主要取決與國家對廣播電視事業進行管理的法律和行政規定,特別是廣播電視事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它也包括廣播電視媒介機構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路線、方針、政策。
由於廣播電視的種種綜合特徵,使得對它的管理非常復雜。
這段摘自《中外廣播電視史》(郭鎮之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因為沒有在較權威的著作當中找到專門的「體制」概念的學術性地而系統的解釋,只能藉助於詞典的釋義。
在英文中的「system」或「frame」譯為「體制」,《劍橋美國英語辭典》(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中「system」的解釋為「order」、「a way of doing things」、「a particular method of counting、measuring or weighing things」,繼而引申為「unfair laws and rules that prevent people from being able to improve their situation」;
現代漢語詞典當中,體制則解釋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隸屬關系和權利劃分等方面的具體體系和組織制度的總稱。
漢語詞典中這個定義很難給予我們幫助,是因為它繼續使用的是「體系」「制度」等等的概念,這些僅僅是「體制」的同意名詞。而郭鎮之提出「廣播電視體制」概念的時候,她所需是給予那些「組織、形式、結構、方法」以一個的總體的命名,便於指稱此類。用我們這個國家所熟悉的政治場合用語就是「路線方針政策」。她繼而寫到:從本質上區分,廣播電視體制可以分為公法制、商營制和國營制,作為應對概念內涵的外延。
詞彙、命名或者概念,時常在運用的過程當中產生某些無意識地卻顯要的改變。「system」顯然蘊含了某種消極的和限制的意義,而在中文中的「體制」一詞應當被理解為中性的。並且許多運用這個概念或者說詞彙的人都感覺到一種由便利而帶來的親切感,尤其是喜好將對於世界的理解抽象化的人。
關於「體制」的概念是容易引起偏見的,我們如果直接進入英美體制差異的原因,便默認或者模糊這種偏見。看看我們的解答,無非就是民族性格和文化背景等等諸如此類的原因,或更深入地去解釋這些民族個性和文化背景之間的差別又是如何產生的。這種努力其實是避重就輕的。這是因為「體制」本身就是一個足夠抽象的概念,【我感覺它不僅是通過「總稱」這種簡單的(量的)抽象方法,還在它的使用過程中被置入肯定與否定(質的)或能動和受動(關系的)?】我們對世界的把握通常是把握同一性和抽象性,而無法把握住現實和雜多,並且我們認為雜多通常是無意義的,低級的,只有普遍性是經過了人類的思維得到的,因而也是富於意義的高貴的。就好像用人的習慣來解釋人的行為,而我們把一個人比較慣常的做法的選擇成為「性格」,這彷彿對一個民族而言也是適用的。但是人的習慣並不是在任何情境之下都能夠發生作用的,所以我們要解釋一個人的行為便要理解他的行為所處的情境。當然並不是忽視人的習慣,相反,習慣將被視為一中重要的參考。而且多數的情況下,特別是對與民族而言,民族的行為常常比一個個人更少情緒化或者說偶然,所以用民族性格作為民族行為的解釋似乎總顯得合理。
但是,只要我們能放下一些無來由的優越感和自負,各種把握方式之間並無高低之別。既然我們對與民族性格的方面已經看得足夠明白了,那麼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看看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使得英美的廣播電視體制上產生差別的重大的選擇的時刻。
二、問題
課本上寫到:在廣播誕生的初期,任何一個國家的廣播體制和政策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廣播應當對社會承擔那些使命,提供哪些服務?一般公眾如何能夠利用這個新媒介,又怎樣接入媒介的活動?媒介機構享有的自由有多寬泛,其限度在哪裡?等等。廣播管理的問題也面臨多種抉擇:廣播對人民的服務究竟應該由資本進行市場運作,還是由國家監督賦稅支持?媒介的權力是由國家直接操縱,還是由公眾團體共同分享?當廣播媒介過分活躍時,政府要擁有壓制它的手段;在它不夠積極時,要考慮推進它的途徑。
所有的問題歸為一點,為了媒介生存與發展,政府對資源分配做怎麼的規定。簡單說,所有權和運營方式。對這問題的不同的規定,導致了所謂「體制」的差別。繼而我們可以說,正是民族的性格決定了針對這些問題的規定,這樣我們的問題和我們的解答才合理關聯起來。郭鎮之雖然說各個國家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來做出規定的,她還是覺得有提出「體制」這個概念的必要。即使在我看來這些「經驗」是值得看重的,抽象的「體制」概念在這些實際問題提出之後便顯得軟弱無力。我們可以把「英美廣播電視體制的差異的原因」改寫為「英美在面對廣播電視媒介的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問題時的應對如何差別」。只不過顯然前一個問題不在時間之內,而後一個問題則顯然要使用過去時態。看起來,人們想擺脫時間束縛的願望是多麼強烈。應對上的差別很簡單的,英國選擇的是公共資金承擔公共服務,美國則選擇商營。
三、歷史上的、媒介和政府的活動(以廣播行業為例)
(一)、美國
早期的廣播就像任何一種新生技術一樣經歷過一個短暫的無政府狀態,而美國早期的廣播原本也是大家都可以自由使用的廣播,但是由於廣播媒介技術本身的限制,也就是頻率的相互干擾導致了1912年的《無線電法》的頒布,照其規定美國商務部通過無線電使用執照(許可證)有權控制無線電頻率的使用。
此時的「媒介」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媒介,主要的就是在政府支持下成立的RCA(美國無線電公司)和院校辦的教育電台、教會和政府電台。其中RCA是通訊工業(電器公司)巨頭合資企業,電台的發展意味著通信和電信製造業的產品和服務有了更加廣闊的出路,因而RCA帶有明顯的商營特性;而教育電台、教會和政府電台卻對廣播技術主要抱有文化功能的期望,因而教育電台、教會和政府電台體現公營特徵的媒體。這兩種具有不同特徵和期望的媒體都獲准進入無線電資源使用,但是對廣播經費的來源問題上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1、廣告
對經費的來源,也相應地有兩種選擇:一、從各州稅收中支付、由市政撥款或建立公共基金;二、廣告。
當1922年,在紐約建立的WEAF電台提出「廣告」作為電台的商業資助形式時,人們才恍然意識到廣播媒介的巨大商業潛力。WEAF電台將廣播視為一種形式的公用電話,而在空中出售廣播時間,不得不說是一項天才的創意。(我們不能想像佔有資源而不將其分配,那是對上帝智慧的巨大浪費)雖然WEAF電台被批評利用公共資源追求私人利益,但是當時的美國商業部長胡佛卻鼓勵了WEAF電台的做法。
如此獲得了自立的生存,商營電台之間便形成了共同的行業和利益。希圖與商營廣播選擇不同的道路而生存的非商營廣播力量(主要是教育廣播電台),當商營廣播不斷從政策上獲得庇護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的情勢之下,受到的壓力日益增加。時下管理廣播行業的聯邦無線電委員會FRC對公共廣播和私營廣播地位之間的失衡狀態完全無力扭轉。公營廣播也面對著獨立於商營體系或者與之合作的選擇。
2、合作
在這種壓力下,非商業廣播者希望推行改革。我很懷疑所謂「廣播體制非商業改革」是否真實可信,因為政府和廣播行業的中堅力量已經選擇的商營的道路,如果這種「改革」是持有非商業理念的廣播者僅僅限於在法律上對美國商營廣播的挑戰,而在實際操作上最多不過是通過政府部門的建議和勸說來實現一些實際收效甚微的「合作廣播」,管理部門怎樣算得上是推行過「改革」?
政府方面和較為強大的商營廣播網很明白,處理頻率這種稀缺的資源,在競爭中必定有一方利益犧牲,不可能憑借慷慨來解決所謂的公共事業問題或說國家問題。公營廣播力量如果矢志獨立於商營廣播而又要分享頻率資源和要求節目經費的話,他們的對手所做的事情不過是道義上承認他們,而在操作上孤立他們。
但無論如何,廣播行業發展的兩中截然不同的道路:商營和公營之間有過調和的契機,那時的美國管理部門面對廣播行業內商營和公營的合作的信念也是十分欣賞的。三十年代的美國廣播行業動盪和激烈爭論,公營廣播和商營廣播都有過顧慮,因而在1931—1932年出現了兩者合作的高峰期,不過隨著「合作」的日漸式微,重要的差別就此產生,因為當時在英國,對廣播商業主義和壟斷行為的批評剛剛導致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私營組織改為公共廣播。
3、結果:商營壟斷
從三十年代起,美國商營廣播壟斷的局面便一直延續下來。
(二)、英國
同樣是標榜自由與法治的國家,英國的廣播電視事業的體制沿革卻是與美國有著戲劇化的差別。
1、商營
192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經由郵電大臣的授權成立之時,恰恰也受到美國廣播行業早期發展的一些影響和啟示,從而避免所謂美國式的頻率混亂。BBC由6家大電器製造商和數家小電器公司得聯合組建,他們辦廣播節目的目的就同美國的RCA一樣是為了銷售無線電器材,且同樣是得益於政府的扶持。商營BBC在政策上無與倫比地受惠,廣播經營權是獨家的,政府特許BBC收取收聽許可費,雖然按照規定不能播出廣告,但可以播出廠商贊助的節目。
有一種誤解,認為商營即意味著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分權」。這一點導致了美國式的平民民主與英國式的對權威的服從之間的不同。「在美國,平等自由不僅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交往中,同樣的也表現在人們結成的團體與協會之中。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商業間的自由競爭的傳統也促使美國的媒介十分自然的遵守了這一約定俗成的習慣。」或者是「平等自由成為了美國人心中的不朽精神圭臬」。
我不得不說,這種結論是欠考慮的,部分歷史的結果與我們想像當中的這個歷史當中民族性格相切合,我們以為完全是民族性格在起作用。實際上在針對廣播電視體制起源的這個問題上,很顯然不論在英國或是在美國,首先獲得資格進入市場的團體,即使是商營性質的,但也都無一是受到政府的扶持並且享有壟斷權力的,歷史上根本沒有出現過廣播市場的自由競爭或者什麼「分權」,更無從談自由平等這些精神理想。更有價值的問題則是,為什麼政府起初賦予了媒介壟斷權力,同時又能維持媒介間的競爭,給新媒體以發展成長的空間,而保持媒介行業的活力。如此才能不再糾纏於媒介所有權,而是著力於媒介的效率。
2、公營
公共廣播體制的確立原因很簡單,商營BBC招致廣泛敵意。公營BBC的建立得益於一位重要人物,彼時BBC的總經理約翰·里斯。他代表廣播機構意欲脫離無線電器材製造商:應使廣播免於商業機構和郵電部門的控制,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社會性的、宗教性的和民主性的節目體系,使廣播服務超越利潤和娛樂的狹窄視野。
1926年12月31日,商營BBC改組成為公營BBC。公營BBC首次獲得十年特許權,於1927年開始廣播,其後壟斷英國廣播業超過四分之一世紀。
3、委員會
商營轉向公營,其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商營BBC招致廣泛敵意。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重視專業委員會在決策過程中的咨詢和建議作用。為了檢查商營BBC的合理性而專門成立的有塞克斯爵士領銜的咨詢委員會認為,電波頻率是公共資源,在授權時……公益團體經營。而在美國發生爭論的三十年代,根據《1927年無線電法案》建立的聯邦無線電委員會(FRC)則直接是一個獨立的聯邦管理機構,而不再由國會來負責批發執照。比起塞克斯委員會這樣獨立於行業的咨詢委員會,顯然FRC則更多的關心行業利益。
針對這種情況,人們會說,由貴族領銜的委員會的建議對英國政策選擇的影響如此之大,顯示出英國式的決策風格和民族個性。英國人生性保守,相當尊重傳統,相當的高傲與自負;英國人頗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並常緬懷其光榮歷史,重視具有藝術和文化內涵的休閑生活。 就整個社會而言,上流社會的貴族與巨富階級、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之間的界線劃分與階級意識仍相當明顯。等等。
對此,只提出一點注意,在英國的傳媒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它的雅俗分明十分明顯,尤其是報紙。這個數據我們可以拿到的,在其他國家的情況也都類似,嚴肅的高級報紙發行量永遠夠不上大眾報刊。我們也可以說,英國人再保守再尊重傳統再高傲自負,也不影響其中部分受眾選擇庸俗化的大眾傳播媒介,或者說在解釋大眾報刊發行量較嚴肅報刊更大的問題至上,英國的民族性格就沒有說服力。
(三)、小結
以上是以廣播為例,行業興起初期,媒介與政府活動的簡單回顧,其中各種力量的傾向和選擇都是很明顯的。針對電波頻率這種特殊的資源,國家的管理辦法應該說對行業的發展影響至深。如果再談到電視體制,我們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來回顧,在歷史當中多方力量的矛盾和努力都是鮮活的並且現實的,我們在注意到民族性格因素以外,也應該去了解現實的歷史。即使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當中,民族的命運就等同於歷史。這個結論如果再深入到行業史,我也不知道還能不能適用。
『陸』 簡述西方廣播電視管理體制,以國家為例說明
美國的規制模式
美國廣電傳媒業公共規制先後經歷了准備、發展、改革二個階段20世紀40年代以前是公共規制的准備階段,主要為公共規制體制的建立做法律准備美國旱期的憲法修正案第一條款所倡濘的表達自山的思想,在1927年聯邦無線法和1934年聯邦通信法中得到充分體現,隨後成立了美國最初的政府規制機構聯邦通信委員會,這標志著美國完成了公共規制的制度准備20世紀50至60年代是美國公共規制體制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電視媒介迅速普及,商業電視網的市場規模獲得巨大發展,繼《藍皮書》之後發表了《關於節目政策的文書》,提出著名的「地方主義原則」,該原則日後成為美卜}廣播電視政策的重要支柱20世紀70至90年代則是美國全而調整規制政策大力推進公共規制改革的階段。
美國的公共規制體制具有四方面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公共規制具有分權制約性,表現在以國會和聯邦法院為代表的立法規制、司法規制,與FCC為代表的政府規制之間形成了分權制約的關系,這體現了二權分立的制度特徵第一個特點是政府規制機構採取獨立委員會體制,FCC是直屬於政府的、合議制的委員會體制,在決策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時具有行政權淮立法權和准司法權准立法權是指在憲法和國會立法的基礎上,根據《聯邦行政程序法》制定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規制條例和行業章程准司法權亦稱准裁決權,指規制機構對一般性行政案件擁有裁決權,FCC還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委員會來自各方而的專家組成,這可以提高規制的效率第二個特點是公共規制目標的多元性,即多樣性、競爭性和公共性的統一多樣性是指廣電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要具有多樣性,以保證「思想市場」的自山度;競爭性是通過規制制度和競爭制度來限制過度壟斷和壟斷權力的濫用,以促進廣電傳媒業的效率;公共性是指服務的普遍性和公正性第四個特點是公共規制的系統性表現在既有旨在約束媒體行為的行為規制,也有優化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的結構規制;既有針對電視網的網路規制,也有針對性很強的有線電視規制和公共廣播電視規制,從整體上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公共規制體系
日本的規制模式
日本對大眾媒介的法律規制可追溯到1893年的《出版法》和1909年的《新聞紙法》戰後日本的廣播電視法律規制是在1950年頒布電波二法的基礎上確立的,隨後設立了日本最旱的廣播規制機構—電波監理委員會這一獨立的行政委員會不久被郵政省的電波監理審議會所取代,後來在郵政省內又形成了以兩局兩會為主體的政府規制體制從2001年起變為由總務省直屬機構行使政府規制職能的體制
日本廣電傳媒業的公共規制體制具有以下特徵:第一個特徵是公共規制目標具有雙重內涵,即多樣性和平衡性的目標性和多樣性,是指廣電媒體必須反映社會輿論和政治生活的多樣性,另一方而媒體必須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平衡性包括兩個方而:一是在媒體的表達自由與受眾的接收自由之間尋求平衡,正是在公營媒體與民營媒體之間尋求平衡公共規制的多樣性目標和平衡性目標是為了保證廣電服務的普遍性和公正性
第二個特徵是以政府規制和立法規制為主導,自主規制為補充的公共規制體制日本的政府規制職能是由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的政府部門與實行合議制的政府委員會來共同承擔的,嚴格說屬於混合型的政府規制體制與政府規制有關的制度有廣電許可制度、行政指導體制、電波監理審議制度建立法規制體系由憲法、民法、刑法、社會法、經濟法的相關條款和電波法、廣播電視法等行業法律構成,由它形成對廣電媒體和政府規制機構的雙重約束日木建立自主規制制度是依據這樣一種理念:對於公營媒體來說,自主規制是r}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必要保障;對於民營媒體來說,自主規制是兼顧「公共性」與「營利性」、實現社會貢任的重要保障自主規制主要通過行業自律組織及其所制定的規章、公營媒體和民營媒體內部的自律性機構及其規章來實現
西歐各國的規制模式
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歐各國基本上以公共廣電體制為主導,西歐26個國家中存在商業廣電媒體的國家只有4個,它們是英國、義大利、盧森堡和摩納哥從20世紀80年代起西歐各國陸續向一元廣電體制轉變,隨著商業廣電媒體在西歐各國陸續有了合法地位,具有現代特徵的公共規制體制也相繼在西歐各國建立起來
西歐各國的現代公共規制體制與美國、日本模式相比,最大特點是在政府規制和法律規制之外設有獨立規制機構據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調查,在被調查的40個歐洲國家中有28個國家設立了廣播電視的獨立規制機構,共設立了42家這些機構體現了歐洲過去一直崇尚的「社會公共性」原則
西歐各國在政府、立法、司法規制之外建立獨立規制機構還有其深刻的內部根源,廣電傳媒業的公共規制屬於公共產品,公共選擇理論證明了這種公共產品有立法、司法、行政等國家組織來提供具有較高的效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公共產品都要由國家來提供,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國家的公共產品佔有很大的比重,在西歐各國己經建立了政府規制體制的條件下,為了彌補由政府失靈引起的公共規制失效,由獨立規制機構分擔一部分公共規制職能,這對於具有特殊功能的廣電傳媒業來說也是一種合理的制度安排
總之,西歐各國的公共規制功能是由立法機構、司法機構、政府機構和獨立規制機構共同分擔的,這樣就可以通過各類機構之間的制約關系,保證公共規制目標不出現大的偏離,從而體現出「社會公共規制」這一特點
『柒』 電視機的三大制式的優缺點分別是什麼
電視機的三大制式分別NTSC、SEXAM、PAL。
1、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制是最早的彩電制式,1952年由美國國家電視標准委員會制訂。它採用正交平衡調幅的技術方式,故也稱為正交平衡調幅制。美國、加拿大等大部分西半球國家以及中國的台灣、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均採用這種制式。其優點是解碼線路簡單、成本低。
2 、SECAM制,SECAM是法文的縮寫,意為順序傳送彩色信號與存儲恢復彩色信號制,是由法國在1956年提出、1966年制訂的一種彩電制式。它克服了NTSC制式相位失真的缺點,採用時間分隔法來傳送兩個色差信號。使用SECAM制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法國、東歐和中東一帶。其優點是在三種制式中受傳輸中的多徑接收的影響最小,色彩最好。
3、 PAL(Phase Alternation Line)制,它是當時的西德在1962年制訂的彩色電視廣播標准,它採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調幅的技術方法,也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點。西德、英國等一些西歐國家,新加坡、中國大陸及香港、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採用這種制式。其優點是對相位偏差不敏感,並在傳輸中受多徑接收而出現重影彩色的影響較小,是最成功的一種彩電制式,但電視機電路和廣播設備比較復雜。
『捌』 美國廣播電視事業的性質是什麼與法國對比是怎樣的
美國電視業是私營電視或者說是商業電視的典範。
法國的電視業是國有公營電視為主的,上世紀80年代開開始開放私營電視。
『玖』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的特點
兩個特點:
1、《1990年廣播法》:1992年正式施行。新廣播法的基本意圖是要開放廣播電視市場,創設更為自由的競爭環境,以促進廣電事業的繁榮,同時要求切實保證節目質量。
2、英國是公共廣電和商業廣電共存。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國廣播電視事業的中堅,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視公司。在行政和財政方面受政府和議會的制約。在文件規定的范圍內又有自主經營的權利和業務上的獨立性。
(9)如何看待法國電視體制擴展閱讀: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注意事項: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至1996年12月,使用40種語言,每天累計播音約108小時,其中漢語普通話每天播出6小時30分,廣州話1小時45分鍾。發射總功率現已達29,169千瓦,單機最大功率短波為500千瓦,中波為1000行瓦,使用頻率262個。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內發射台5座,國外發射台27座(包括部分租用和合用的發射台),分設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和中美洲等地。
『拾』 液晶電視接收制式PAL/NTSC/SECAM是什麼意思
PAL是中國和英國等的電視制式,SECAM是前蘇聯(俄羅斯)制式,NTSC是美國、日本等電視制式。三種的主要區別是將色差信號頻譜線插入亮度信號頻譜空隙中所採用的方法不同,選錯了制式電視圖像就是黑白的。
NTSC應用國家:美國、加拿大、台灣、日本韓國等
SECAM用國家:法國、東歐和中東
PAL應用國家:西德、英國、中國大陸、澳大利亞等
電視節目的視頻信號是一種模擬信號,由視頻模擬數據和視頻同步數據構成,用於接收端正確地顯示圖像。信號的細節取決於應用的視頻標准或者「制式」--NTSC(美國全國電視標准委員會,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PAL(逐行倒相,Phase Alternate Line)以及SECAM(順序傳送與存儲彩色電視系統,法國採用的一種電視制式,(SEquential Couleur Avec Memoire)。
簡介
由於使用的制式不同,存在不兼容的情況。就拿解析度來說,有的制式每幀有625線(50Hz),有的則每幀只有525線(60 Hz),前者為PAL制式,後者是北美和日本採用的標准,統稱為NTSC。
另外,NTSC標准還規定視頻源每秒鍾需要發送30幅完整的圖像(幀)。假如不作其它處理,閃爍現象會非常嚴重。為解決這個問題,每幀又被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262.5行。一部分全是奇數行,另一部分則全是偶數行。顯示的時候,先掃描奇數行,再掃描偶數行,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圖像顯示的穩定性,減少閃爍。目前世界上彩色電視主要有三種制式,即NTSC、PAL和SECAM制式,三種制式目前尚無法統一。我國採用的是PAL-D制式,因此在我國使用的液晶電視至少要兼容PAL-D制式。一般液晶電視都兼容以上的電視制式,但購買前最好再確認一下。
解析
PAL,NTSC,還有SECAM,這是全球現行的三種模擬技術彩色電視的制式。所謂制式,就是電視台和電視機共同實行的一種處理視頻和音頻信號的技術標准,只有技術標准一樣,才能夠實現電視機的信號正常接受。猶如家裡的電源插座和插頭,規格一樣才能插在一起,中國的插頭就不能插在英國規格的電源插座里,只有制式一樣,才能順利對接。
彩色電視機的圖像顯示是由紅綠藍三基色信號混合而成,三種顏色信號不同的亮度構成了繽紛的彩色畫面。而如何處理三基色信號,並實現廣播和接收,需要一定的技術標准,這就形成了彩色電視的制式。目前,全球范圍內存在有三種模擬技術的彩色電視制式,即NTSC制(又稱N制,或美國制式)、PAL制(又稱帕爾制或西德制式、英國制式)、SECAM制(又稱塞康制或法國制式)。制式的區分主要在於其幀頻(場頻)的不同、分解率的不同、信號帶寬以及載頻的不同、色彩空間的轉換關系不同等等。
NTSC
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制是最早的彩電制式,1952年由美國國家電視標准委員會制訂。它採用正交平衡調幅的技術方式,故也稱為正交平衡調幅制。美國、加拿大等大部分西半球國家以及中國的台灣、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均採用這種制式。其優點是解碼線路簡單、成本低。
SECAM
SECAM制,SECAM是法文的縮寫,意為順序傳送彩色信號與存儲恢復彩色信號制,是由法國在1956年提出、1966年制訂的一種彩電制式。它克服了NTSC制式相位失真的缺點,採用時間分隔法來傳送兩個色差信號。使用SECAM制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法國、東歐和中東一帶。其優點是在三種制式中受傳輸中的多徑接收的影響最小,色彩最好。
PAL
(Phase Alternation Line)制,它是當時的西德在1962年制訂的彩色電視廣播標准,它採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調幅的技術方法,也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點。西德、英國等一些西歐國家,新加坡、中國大陸及香港、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採用這種制式。其優點是對相位偏差不敏感,並在傳輸中受多徑接收而出現重影彩色的影響較小,是最成功的一種彩電制式,但電視機電路和廣播設備比較復雜。
但問題還是有更復雜的一面。因為黑白電視發明在前,彩色電視發明在後,當彩色電視出現的時候,黑白電視仍在廣播,新的彩電一定要能夠兼容黑白電視信號才有市場,所以,當各國開始彩電廣播的時候,都一致認為要能夠接收黑白電視信號並播放由彩色顯像管顯示的黑白圖像,這就涉及了黑白電視制式的問題。其實黑白電視的視頻部分只播送一個亮度信號,畫面是由不同區域的亮度形成的。黑白電視制式的主要規范是圖像和伴音的調制方式、圖像信號的極性、圖像和伴音的載頻差、頻帶寬度、頻道間隔、掃描行數等等。目前世界各國所採用的黑白電視制式有:A、B、C、D、E、F、G、H、I、K、K1、L、M、N等,共計13種,其中A、C、E已不採用,三種彩電制式加上10種黑白電視制式,就形成了約39個電視制式組合。
准確標識一種電視制式,是由彩電制式+/+黑白制式而成,如我國內地採用的是PAL/D、K制,香港採用PAL/I制。內地和香港雖然彩電制式一樣,但由於黑白制式不一樣,所以還是不能完全兼容接收,用內地電視機看香港電視,伴音是雜訊,圖像也有一些干擾,像調諧不準的樣子。
電視的制式是從拍攝記錄節目信號時就開始的,所以電視台、錄像帶、錄像機、影碟片、影碟機也都是有制式的。過去,我們的電視機只能有一種制式,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電視機的主電路晶元可以做得很小,為了接收方便,上世紀90年代起,全球研製生產了全制式彩電,就是什麼制式的電視信號都能接收和播放,並且能自動判斷制式自動切換電路。目前我國銷售的全制式電視機,基本是N制和PAL制全能的,並不包含SECAM制,這是因為法國、東歐和非洲等SECAM制地區的節目內容很少,而這些地方輸出的電影會主動提供N製版本,為了降低造價,全制式的電視機和影碟機往往不含SECAM制。如果你想包羅萬象,就得買真正全制式的電視機,就是三種彩電制式加上10種黑白電視制式共39個電視制式組合的電視機。
順帶說,數字電視也是有制式的,目前主要有2種,即美國ATSC和歐洲DVB。我國的數字彩電制式並沒有制訂,大約明年可以出台,據說中國數字制式傾向於歐盟的標准,但又不同。所以現在國內市場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適合中國的全數字彩電,因為我國連制式都沒有制訂出來,哪來的合乎國標的數字彩電呢?
三大制式
目前彩色電視共有三大制式:
正交平衡調幅制——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簡稱NTSC制。採用這種制式的主要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
正交平衡調幅逐行倒相制——Phase-Alternative Line,簡稱PAL制。中國、德國、英國和其它一些西北歐國家採用這種制式。
行輪換調頻制——Sequential Coleur Avec Memoire,簡稱SECAM制。採用這種制式的有法國、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
但是隨著節目來源的增多,如衛星電視、激光視盤和各種錄像帶,近年市場上出現了多制式電視機和背投,如2制式、4制式、11制式、17制式、21制式和28制式等。這里所說的制式既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PAL、NTSC、SECAM彩電三大制式,也不是黑白電視體制,而是說電視機用多少種方式接收。如2制式是指既能接收我國內地電視圖像和伴音,又能接收香港電視圖像和伴音;28制式能接收6種電視廣播、8種特殊錄像機放像、7種激光視盤放像和7種有線電視系統。
大家知道,世界上有13種電視體制,三大彩電制式,兼容後組合成30多個不同的電視制式。但根據對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僅使用其中的17種:8種PAL,2種NTSC,7種SECAM。使用最多的是PAL/B、G,有6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NTSC/M,有54個國家和地區使用;SECAM/K1,有23個國家和地區使用。所以多制式電視機都不是全制式,但只要能接收PAL/D、K、B、G、I,NTSC/M,SECAM/K、k1、B、G、制式,就能收到世界上80%以上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節目。
除此之外,多制式背投還能接收激光視盤和多制式錄像帶播放的節目,做到一機多用,非常方便。為了實現背投的多制式接收,背投內要設置許多新電路。多制式背投的解碼也不同於一般背投,這是由於三種彩色電視的編碼方式、副載波頻率不同,所以在解碼前要設置三種制式識別和轉換電路。一般根據場頻不同先把NTSC制和PAL、SECAM制分開,然後再根據SECAM制調頻行輪換制和PAL制隔行倒相制識別SECAM制和PAL制。這些制式識別工作均在集成電路內進行,一般背投都會自動識別,當然也可以用手動強制其執行某種制式。
錄像機的制式
錄像機的制式(錄像機的面板上都有標明),以便讓廣大消費者能清楚的驗證賣家的描述是否真實,錄像機的制式可分為:
1:全制式
(PAL-D/K 中國、PAL-I 香港、PAL-G 德國/新加坡,電壓220-240伏;NTSC-3.58 日本/美國/韓國、NTSC-4.43 台灣省,電壓100-120伏;MESECAM/SECAM 俄羅斯/法國,電壓220伏;)適應於全球各地使用,電壓是自動調節的100-240伏;
2:多制式
(PAL-D/K 中國、PAL-I 香港、PAL-G 德國/新加坡;再加上簡單NTSC播放和線路錄制功能,電壓大多是自動調節的100-240伏)使用地區要分清楚;
3:單制式
(PAL-D/K 中國、PAL-I 香港、PAL-G 德國/新加坡、電壓是220伏)這款機器的使用范圍有限;還有一款單制式-----日本仔本土機(NTSC-3.35日本/美國/韓國,電壓是100-120伏)這款機器只能在該地區使用,在中國是沒法正常接收和錄制到有線電視節目和正常的聲音,只能播放NTSC的錄像帶,也有人將它改為220伏的,但不管如何更改,都是不能收錄我國的有線電視節目的。
NTSC與PAL制式的轉換
關於視頻和音軌在Pal與NTSC制式之間轉換的一些理解。
首先關於視頻:
對電影來說,DVD-NTSC在存儲視頻時使用了「2:3Pull-Up」的方法,使24楨的視頻轉換成30楨的視頻,但是24楨的視頻和轉換後30楨的視頻的播放時間都是1秒。而Pal制的視頻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被裝載到DVD中去,這樣由於Pal系統的楨速是25楨,所以原本電影視頻是每秒鍾播放24楨,到了Pal制的DVD中每秒就播放了25楨,在總楨數是一定的前提下,Pal制的視頻實際上在播放時間上會變短4%!這就說明了同樣一部100分鍾的電影,在NTSC上播放還是100分鍾,而放在PAL上播放就變成96分鍾了。
其次關於音頻:
由於PAL制的視頻比原始影片短,所以為了使聲音與視頻同步,聲音也必須變短。那聲音怎樣變短呢?自然是加快聲音的播放速度了,效果可以類比磁帶快放,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聲音的聲調會變高。Pal的音頻就是這樣一個「快放」的過程,只不過這個聲音速度的變化只有4%,音調失真不會特別嚴重。
那麼如果把時間較短的PAL制音頻集成在時間較長的NTSC視頻里,為了實現音畫同步,該聲音就必須慢放4%,由於這一過程需要重新采樣,就會造成音質有一定的下降,這就解釋了PAL的音軌不宜與NTSC視頻集成的原因。
補充:
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在改變聲音播放速度的同時,可以對聲音的音調進行一定的補償,而使其聽起來不失真,目前已經有免費軟體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是這個過程也是有損的,至於會對音質造成多大危害,就見仁見智了。
PAL與NTSC制式的轉換問題:
1、 PAL制式是每秒記錄25幅畫面;
2、 NTSC制式是每秒記錄30幅畫面;(兩種制式的畫面的掃描線也不同);
3、 DV格式既不屬於PAL制式也不屬於NTSC制式,但它確實分為25幅畫面/秒和30幅畫面/秒兩種版本;
4、 透過鏡頭,PAL制的TRV-900記錄的是25幅畫面/秒,而NTSC制的TRV-900記錄的是30幅畫面/秒 ;
5、 從數字埠(1394埠),TRV-900(其它數字攝像機也相同)既可記錄25幅畫面/秒信號,也可記錄30幅畫面/秒;
6、 從模擬輸入口,TRV-900隻能記錄與攝像機制式相同的模擬信號(PAL制式或NTSC制式);
7、 如果你將一個PAL制式攝像機拍攝的DV帶在一個NTSC制式的TRV-900中播放,它會輸出一個非標準的、帶有NTSC3.58彩色編碼的25幅畫面/秒信號。大多數電視機都可以很好地播放出來,但錄像機無法記錄。如果通過數字埠(1394口)輸出,則它輸出的將是標準的PAL版DV信號;
8、 反之,如果你將一個採用NTSC制式記錄的DV帶,在一個PAL制式的TRV―900攝像機中播放,它將輸出一個NTSC4.43或PAL制式彩色編碼的非標準的30幅畫面/秒信號(取決於攝像機的菜單設置)。大多數電視機都可以很好地播放出來,但錄像機無法記錄。如果通過數字埠(1394口)輸出,則它輸出的將是標準的NTSC版DV信號;
9、 沒有一種攝像機可以將幀數(即每秒畫面數)或每幅畫面的掃描線轉換過來。這一點是理解問題的關鍵,即當攝像機遇見其它制式標准時,它需要不同的晶體振盪器去處理不同的制式信號(3.58(NTSC)或者4.43(PAL和NTSC4.43))。但攝像機只能有一種晶體振盪器;
10、TRV900將以其自有的格式從PC卡埠記錄靜像。即如果我在PAL制攝像機中放入一盤NTSC制式記錄的DV帶,並從一幅JEPG格式文件中加入數秒鍾的錄像,那麼這幾秒鍾的錄像將以PAL格式記錄下來。
如果你通過IEEE-1394記錄或回放,那麼你只是在進行一個純粹的數字文件傳遞。因而不存在格式轉換問題。如果原來是PAL制的,拷貝後仍是PAL制。如果原來是NTSC制的,拷貝後仍是NTSC制。不管你是用什麼制式的攝像機。
如果你有一種制式的模擬信號,想轉換成另一種制式,你需要一個專門的影像轉換盒才行。如果你有一種制式的數字DV信號,想轉換成另一種制式的DV信號,則可以採用軟體進行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