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期刊雜志的期刊起源
期刊形成於罷工、罷課或戰爭中的宣傳小冊子。這種類似於報紙注重時效的手冊,兼顧了更加詳盡的評論。所以一種新的媒體隨著這樣特殊的原因就產生了。
其中最早出版的一本期刊是於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國人薩羅(DenysdeSallo)出版的《學者期刊》(LeJournaldesSavants)。
1704年,倫敦出版了第一種介於報紙和期刊之間的定期刊物,發行者是《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評論》,篇幅為四小頁,共發行九年。
美國最早發行的期刊是佛蘭克林的《美洲期刊》和《將軍期刊》,都是模仿英國期刊的月刊,同在1741年1月出版。
中國最早的期刊為德國漢學家郭實臘1833年7月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發行時間延續5年多,版式採用中國傳統書本樣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號紀年。
在最初,期刊和報紙的形式差不多,極易混淆。後來,報紙逐漸趨向於刊載有時間性的新聞,期刊則專刊小說、游記和娛樂性文章,在內容的區別上越來越明顯,在形式上,報紙的版面越來越大,為三到五英尺,對折,而期刊則經裝訂,加封面,成了書的形式。此後,期刊和報紙在人們的觀念中才具體地分開。
⑵ 雜志與期刊究竟有什麼區別
「期刊」是指任何一系列定期或不定期連續出版的刊物,它們通常以一定的刊名發行,以「年月日」,「年月」或數字標明卷、號、期數。市面上常見的期刊、雜志、叢刊、年刊等大都屬於國際標准期刊號的編號與編碼范圍。
「雜志」,又稱期刊,是一種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稱,並用期號連續不斷的形式,間隔地、不斷的出版。
「雜志」一詞,源自法文,本意是倉庫。
「雜志」的形成於罷工、罷課或戰爭中的宣傳小冊子。這種類似於注重報紙的時效的手冊,兼顧了更加詳盡的評論。所以一種新的媒體隨著這樣特殊的原因就產生了。
「雜志」這個詞第一次被用以稱為刊物,是1931年在倫敦出版的《紳士雜志》,後來就正式被沿用為雜志的通稱。在最初,雜志和報紙的形式差不多,極易混淆。後來,報紙逐漸趨向於刊載有時間性的新聞,雜志則專刊小說、游記和娛樂性文章,在內容的區別上越來越明顯。在形式上,報紙的版面越來越大,為三到五英尺,對折,而雜志則經裝訂,加封面,成了書的形式。此後,雜志和報紙在人們的觀念中才具體地分開。
雜志具有2個基本的屬性,即:出版周期與出版號
1,雜志的出版周期
按出版周期的長短,雜志可分為有周刊 半月刊 旬刊 月刊 雙月刊 半年刊 年刊等。
2,雜志的出版號
任何一種雜志以自己的「ISSN」(國際標准連續出版物號)進行出版。
-------------------------------------------------------
世界上最早出版的一本雜志是於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學者雜志》
法國為雜志之母,17世紀初發行的小冊子,出現於歐洲各書店。這種小冊子,內容是介紹法國的書店和書籍,很有點兒像書評。
1704年,倫敦出版了第一種介於報紙和雜志之間的定期刊物,發行者是《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評論》,篇幅為四小頁,共發行九年。
美國最早發行的雜志是佛蘭克林的《美洲雜志》和《將軍雜志》,都是模仿英國雜志的月刊,同在1741年1月出版。
雜志包羅萬象,有醫療衛生,農業科學,工業技術,哲學政法,社會科學,經濟財政,科教文藝,基礎科學等門類。
從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法國的《學者雜志》1665年創刊開始,雜志已經走過了340年的歷史。世界雜志業的發展對人類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伴隨著雜志的發展,因為追求理想和自由而獲得財富的人們在雜志業大量涌現出來。
早期英國的雜志內容,包括小品、詩、論文和其他各式各樣體裁的文章,真可以說是包羅萬象,與雜志一詞的本意名實相符。
⑶ 為什麼國外期刊的卷可以達到一百以上
卷一般是按年編集的,假如一本刊於2000年創刊,則2000年這一年之內出版的所有期就匯總為第1卷,2009年一年之內出版的所有期匯總為第10卷。
國外有些著名的期刊創刊歷史已經十分悠久,超過一百年以上。
1665年3月6日, 英國皇家學會出版會刊《哲學匯刊》(1665~ )。這份期刊與法國的《學者雜志》被世界各國專家公認為世界學術期刊的鼻祖。《哲學匯刊》後改名為《皇家學會哲學匯刊》,至今仍在出版。
還有像:
《巴黎評論》(1829~ )
《德意志周刊》(1874~ )
等很多長壽刊物。
它們的卷數自然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⑷ 法國近代報刊特點是什麼
一家報刊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且是在兩個戰場上的競爭 ,一個是讀者市場,一個是廣告市場。法國報刊是如何在這兩個戰場上拼殺的呢?適應 讀者需求的產品製作贏得讀者就是贏得市場,而且是雙重市場——新聞產品市場和廣告 市場。當然,這是難度很大的競爭。根據法國社會經濟調查所的統計,報刊消費在法國 家庭預算中被列入文化與娛樂開支中,這筆開支在法國家庭預算中僅佔5.7%,而報 刊消費只佔其中的13%。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法國家庭月收入10000法郎,只有 570法序用於娛樂;而在這570法郎中,只有75法郎用於購買或訂閱報刊。由此 看出,報刊在法國家庭消費中只佔很小份額。法國有近3000家報刊,都想最大限度 在爭取每個法國家庭中的這75法郎,其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報刊要穩住自己在消費 市場中的份額,就必須時刻注意消費者,最大限度大滿足讀者需求。所以,設計一份報 紙或期刊,定位很重要。要考慮讀者是誰、在何地閱讀、在何時閱讀、閱讀什麼等因素 。為了吸引讀者,法國報刊的編輯方針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的報刊似乎是辦給新聞業 看的,是從記者的感受出發,體現的是記者的文字才華,是記者通過報刊表達自己的觀 點,現在則是報刊向讀者提供他們需要的信息,盡力為讀者解決實際問題。翻開法國報 刊,可以看到「如何投資」、「如何解決孩子學習中的困難」、「如何求職」等專欄。 有些雜志甚至變化名稱以更貼近讀者。一本原名為《大眾科技》的科普讀物更名為《我 感興趣》,力求以興趣煽情,連接更多讀者。政治時事綜合報紙《解放報》開辟了「讀 者你」專欄,刊登的多是就業、投資、時裝、保健等實用信息。一份報紙,想要瞄準每 日乘坐地鐵上下班的「地鐵上班族」,其版面大小就要設計得便於在地鐵車廂中翻閱, 文章篇幅短,信息也應是休閑輕松的,無需這部分讀者投入很多注意力。法國的幾種電 視報刊,如《電視周報》和《電視雜志》,開本都比較小,文章短小精悍,內容通俗易 懂,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很適合在地鐵中迅速瀏覽。法國人喜歡園藝,愛在屋前房後 養花種草。園藝雜志在法國期刊市場向來看好,就是定位定得好。法國僅園藝雜志就有 七八家,各具不同特點。售價9法郎的《園藝雜志》,內容偏重於家居設計和大眾化家 庭裝修。這是一本以廉價佔領市場的期刊。售價27法郎的《我的花園,我的家》則用 精美的照片、高檔的紙張吸引讀者注意力。這是一本以豪華高檔氣派佔領中產階級讀者 市場的園藝雜志。售價19法郎的《實用園藝》,從實用技術入手,瞄準的是對園藝操 作感興趣的讀者。售價24法郎的《專業園藝》,提供的是育種、苗圃和園藝研究等專 業化信息。這是一本針對專業人員的學術性刊物。每本雜志特點各異,讀者群不盡相同 ,但目的是一樣的:爭取讀者和廣告客戶。就園藝雜志本身來看,涉及面窄,讀者絕對 數量可能不多,但並不意味著廣告客戶會少,恰恰相反,這類雜志因為針對性強,往往 是廣告客戶理想的目標市場。比如種子生產廠家就願意在《實用園藝》上刊登廣告,向 種子推銷商和種子用戶介紹自己的產品,而不願意在大眾刊物和綜合報刊上「無的放矢 」。方便讀者訂閱的發行和售後服務法國報刊不僅在產品製作方面盡量滿足讀者需求, 而且在發行和售後的服務方面也想方設法貼近讀者。法國報刊主要利用以下幾個發行渠 道:郵發——通過郵局發行;送報到戶——通過自辦的送報網路發送到戶;零售——通 過報刊零售商在報亭出售。這幾種發行渠道各有利弊。郵局發行費用低,但時效差。送 報到戶費用高,但可以保證訂戶每天早餐時能看上報紙,時效性強。零售展示性強,但 發行數量難以把握。一般來講,法國全國性報刊多採用零售,占其發行量的55%,郵 發佔10%,送報到戶則很少,只佔5%。因為全國發行訂戶分散在全國各地,不適宜 送報到戶。但地區性報紙多採用送報到戶方法。送報占其發行量的55%,零售佔30 %,郵發佔15%。這因為地區報紙訂戶集中,送報網點使用率高。法國報刊30%采 用送報到戶。送報到戶的含義就是在早晨7點以前把報紙送到訂戶家中。據調查,早7 點以前送達的報紙閱讀率最高,因為訂戶可以利用早餐時間瀏覽當天新聞,獲取自己感 興趣的信息。他們用完早餐去上班後,就不會再有時間翻閱報紙。而下午5點下班回家 後,會有電視、廣播等其它媒介提供信息,他們也不會再打開報紙了。另外,報刊的廣 告經營會對讀者心理有影響。廣告客戶一般願意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報刊發行量高的日子 刊登廣告,形成廣告分布不均衡,從而導致報紙頁數不均衡。星期一至星期四的報紙只 有20多頁,而星期六和星期日的報紙可達36至40頁。這給讀者一種心理暗示,好 像花同樣的錢買回不等值的商品。為了避免這種影響,有些報刊在發行量低的日子增加 專刊,一方面穩定讀者,一方面吸引廣告客戶。法國知名度很高的《世界報》每星期三 增出《招聘專刊》,就是為了彌補星期三發行量的不足。千方百計爭取廣告客戶在法國 ,報紙期刊售價往往低於成本。法國《世界報》成本為每份10法郎,而售價只有7法 郎。一些地區性報紙,成本為5法郎,售價為4法郎。其差價就靠廣告彌補。廣告可以 說是報紙雜志生存的命脈。有的評論家刻薄地說,報紙雜志賣力地吸引讀者只是為了讓 自己在廣告商那裡賣個好價錢。話雖然尖刻,卻形象表明了讀者和廣告的內在聯系。一 份報紙或雜志的讀者群增加,就意味著其廣告客戶有可能增多,同時也意味著其生產經 營資金增加,可以僱傭更好的記者和更出色的經營人員,更新技術裝備,生產出更好的 產品,吸引更多的讀者和廣告客戶,這就是報紙雜志夢寐以求的良性循環。據1992 年的統計,法國全年廣告費用達1224億法郎,廣告費佔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7 5%。法國工商企業平均每年用於廣告方面的經費支出基本穩定在營業額的1.4%和 投資額的21.9%。巨額廣告收入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然而,它的分配卻不是均衡 的。首先,它在各種傳播媒介間的分配不均衡。據1992年的統計,電視廣告分去2 9%。室外招牌廣告分走1214%,廣播電台拿去7%,電影廣告佔016%,剩下 的51%流入報紙雜志。即使在報紙雜志等文字出版業內部,廣告收入的分配也不均衡 。以1992年為例,法國的報刊廣告總收入中,全國性報紙廣告收入佔1012%, 地方性報紙佔1916%,期刊佔313%,專業技術報刊佔1719%,而以低廉廣 告為生的免費報刊佔19%。在同類報紙雜志內部,不均衡現象更加突出。法國目前有 近3000家報刊企業。68家是全國性報刊,其中6家囊括了這個領域80%的廣告 收入。還有兩千多家期刊,其中1319%的期刊掌握著該領域80%的廣告收入。對 報刊來說,要爭取到廣告客戶,不僅要注意讀者數量,而且要注意讀者質量,力求爭取 到更多的有效讀者。而廣告客戶則根據媒介的有效讀者選擇廣告載體。應該說,廣告要 佔有目標分散的大市場比較困難,而佔有目標集中的小市場相對容易,且投入少。法國 廣告收費標准參照報刊的發行量。這使發行量不高,但讀者群高、閱讀壽命長的雜志在 文字出版業獨占鰲頭,而受眾范圍很廣泛的綜合性報刊則日漸被削弱。所以,法國的期 刊比日報發展快,這同它們的廣告營業額上升有直接關系。 轉載於 http://www.cnw3.org/smth/JC/comment/newspaper/00000015.htm
⑸ 世界報刊的發展歷史主要分哪幾個階段
查了下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1450年,歐洲的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於是印刷的報紙開始發行.當時的報紙只是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時才發行.
1609年,德國率先發行定期報紙,雖是周報,但很快波及整個歐洲.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以上是發展歷史的幾個重要階段,以下是關於報刊的歷史走向.
報紙從誕生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時間書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中國在7世紀,唐朝宮廷內就發行過手寫的傳閱版,這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1450年,歐洲的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於是印刷的報紙開始發行.1493年,羅馬發行的報紙上刊登了哥倫布航海的消息.當時的報紙只是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時才發行.
1609年,德國率先發行定期報紙,雖是周報,但很快波及整個歐洲.世界上第一張日報在1660年發行於德國,法國1631年才出現報紙,而英國由於當時發生了政治事件,報紙才得以發行.美國的第一張報紙是獨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頓郵局局長發行的《波士頓通訊》.歷史發展到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報紙已在歐洲各國相繼發行,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和接受.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相對於封建社會的「小眾化」(貴族化)而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報刊已經具有了「大眾化」的傾向.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從而將資產階級報業帶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普通民眾為讀者對象的「廉價報紙」(亦即「大眾化」報紙)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報紙日漸迎合下層民眾的口味,且售價低廉,讀者范圍不斷擴大.然而,這一時期的「大眾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態,其發展也十分不穩定,與後來的大眾化報紙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這次飛躍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進步.19世紀大眾化的廉價報紙出現以後,尤其是19世紀末報紙的「大眾化」過程完成之後,報紙不再接受黨派津貼而轉為自由出版,獨立經營.報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聞檢查而享有了較為充分的出版權,采訪權和發布權.在內容方面,報紙以各類信息為主,盡可能的向讀者提供有關各項事務的信息,並給包括各界人士在內的廣大讀者以充分的言論表達自由.在此過程中,報紙作為「社會公器」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使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倡導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以貫徹.與此同時,經過自身的實踐,報界對資產階級言論自由的原則進行了補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由此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的發展.
再次,它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報紙產生於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之時,他以19世紀「大眾化」報紙的出現為起點,實行企業化經營,以降低售價,刊登廣告,擴大發行作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為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世紀之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逐漸形成.為了在競爭中勝出,商家採取各種手段推介產品,擴大銷售.在此過程中,作為大眾信息載體的報紙愈發受到他們的青睞.於是,發行量大的報紙就獲得了大量的廣告,而廣告又刺激報紙降低售價,擴大發行,贏得更多的讀者.這樣又能吸引更多的廣告,其結果是數額巨大的廣告費源源而來,成為報紙的一項主要收入.20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生產,資本集中過程的加劇,報紙上的廣告越來越多,廣告收入在報社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以美國著名的報紙《紐約時報》為例,報紙大量刊登廣告,大小廣告共占報紙總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總收入中,30%來自報紙的發行,70%來自廣告.廣告「養活」了報紙,成為它的經濟命脈;同時,通過刊登廣告,推銷產品,報紙又反過來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它啟動消費,平衡供需,促進市場的繁榮,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最後,報紙業的飛躍推動了新聞媒體的產業化.工業革命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報紙的商品屬性日漸突出,報業也由小生產的經營方式逐漸過渡到企業化管理,並日益成為一種有利可圖且利潤豐厚的資本主義行業.19世紀末,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報業資本迅速集中,出現了報業壟斷組織「報團」,由此形成了媒介產業化的格局.到了20世紀末,這些報業集團更是滾動發展成為財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國經營的媒介產業集團.例如,全球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公司在報刊,圖書出版,音樂,電影和有線電視等領域全面出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媒介的產業化是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反過來又促進大眾化報業的發展,使它擁有了更為雄厚的資金和更大的規模.這是因為,產業化是各種資源的優化和強化,它有助於報社更新設備,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有助於報紙的穩定售價,擴大發行,爭取更多的廣告;有助於報業經營者集中監控,統一管理.
報紙在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報紙的進一步「大眾化」以及互聯網的出現,報紙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發展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在現代,造紙要想發展,就要走品牌化戰略,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即「質量」.這樣才有利於報紙自身的發展.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報紙的質量呢?必須從報紙的權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廣度,和親切程度入手.
第一,報紙的權威高度.沒有權威,沒有高度,報紙的消息頂多是讀者飯後的談資,自然談不上什麼影響力了.如何提高權威高度?一是要做獨家新聞,以獨一無二來打造權威;二是作政府新聞,用政府的權威來提升報紙的權威;三是作原則新聞,實事求是,堅持觀點,用堅持正義來樹立權威.不因為廣告投放多就不批評報道,不因為沒有或少廣告投放就放肆批評,這樣必然使報紙提前進入衰退期.在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權威的話語權已經作為報紙的一種無形資產,成為構築報紙高影響力的重要砝碼.
第二,報紙的思想深度.隨著社會現象與社會思潮的多元化,社會信息流每年成幾何級數增長,從而干擾受眾的生活.更加復雜與節奏快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受眾更多的接受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也使受眾更多的需要信息服務.於是報社發布的新聞信息更容易成為讀者判斷某一事物或決定某一行為的材料依據.一次,報紙媒體要想有更大的影響力,不僅要成為讀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為讀者的思想源.誰能更好的,更豐富的提供思想的參考,誰更具有思想的深度,誰能將同一新聞事件分析的更透徹,誰就在讀者的心中達到最佳的影響力.
第三,報紙的信息廣度.信息量的大小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張報紙實力的象徵.近年來,國際國內「厚報」現象的流行真實的反映了讀者對報紙媒體信息量的需求趨勢.即便是專業報,讀者也希望從報紙上看到的專業信息盡可能的全面和豐富,甚至還要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這也決定和左右著報紙在受眾力中的影響力.
第四,報紙的親切程度.一篇報道,多用會議語言,空話套話連篇;一篇評論,專業詞彙迭出,故作高深,讀者看不懂;一個版面,一年四季一個模樣,面目可憎等,像這樣的熬制至少在感覺上就與讀者拉開了距離,就更談不上影響.報紙的影響力與報紙的親切程度密切相關,影響力影響的是人心,不從讀者的角度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用讀者善於接受的方式,排讀者容易接受的版面,就不能讓讀者感到報紙的親切,就影響不了讀者的心,自然談不上報紙的影響力了.
創建高質量的報紙,走報紙的品牌化道路是報紙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報紙的發展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給讀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從而促進報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以下是另外一個關於報紙起源的考證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過類似的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邸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可認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報」.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進奏院狀》,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報,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術印報大約出現在1450年的歐洲.報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經歷的報紙出現在1493年,是羅馬當時印製的第一份報紙.當時的報紙並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時才臨時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國出版了《艾維蘇事務報》,每周出版一次,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報紙.不久,報紙便在歐洲流行起來,消息報道的來源一般都依賴於聯系廣泛的商人.
日報首次發行於1650年,是德國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雖然只發行了3個月左右,但卻是世界上第一份日報.
報紙指以刊載新聞和新聞評論為主,通常散頁印刷,不裝訂、沒有封面的紙質出版物.有固定名稱,面向公眾,定期、連續發行.現在多數報紙每日出版一次或數次,也有每周出版幾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這種意義上的報紙只出現在現代社會,古代社會的「報紙」或不是紙質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連續發行,一定意義上也不是面向公眾的.
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新聞紙(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因為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是該報是單面印刷).「報紙」的英文一詞(Newspaper)最早出現於1665年英國第一家報紙《牛津公報》上.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現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但是日報成為報紙的主角,是在18世紀以後.日報的普及,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聞業得以成熟,因為日報的連續出版,對信息的採集和發送、印刷技術、新聞人員的素質和管理人員的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初期的報紙和雜志是混同的,有新聞,也有各種雜文和文學作品,簡單地裝訂成冊.對於這個時期的報紙和雜志,通常籠統地稱「報刊」,英國、法國、中國早期的「報刊」概念,便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英國和法國從18世紀起,報紙與雜志開始明顯地分離,中國在本土出現現代「報刊」後約二十年,報紙和雜志的分野得到明確.
報紙可以作為商品,也可以作為政治斗爭的宣傳品.歷史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報紙大多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官報時期、黨報時期和商業報紙時期.在官報時期,報紙對於封建王權來說.主要是政治斗爭的宣傳品,但對於特許經營報紙的出版商來說,它是一種通過出售而獲利的商品.黨報時期,相當多的報紙從屬於各個政黨或派別,為各自的利益作宣傳,但也存在較大的有明顯政治傾向的商業性報紙.19世紀中葉,美國、英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數報紙,每份報紙的價格便宜到只是本國貨幣的最小單位(美分、便士).當報紙面向下層公眾之時,它們開始最大限度地爭取公眾,以贏利為主要目的.於是,黨報時期結束,進入了商業報紙時期.
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發行量,報紙除了刊登新聞和強化新聞的平民化外,越來越多地增加了娛樂方面的內容.在與電子媒介的競爭中,報紙新聞的深度報道得到更大的重視.
大眾化報紙逐漸在報紙總體中占據了很大的份額,但是,以中上層公眾為讀者對象的所謂「高級報紙」也逐漸穩定下來,於是形成大眾化報紙、「高級報紙」各自的生存空間.前者發行量巨大,獲利較多,後者發行量有限,但在影響輿論和贏得聲譽方面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情形較為明顯的國家,例如英國、德國;而另一些國家,這種分野並不很清晰,例如美國、法國、日本.
⑹ 為什麼最早的期刊起源於法國,英國稍晚,但是英國卻流傳下來
這個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內因1,是中國的經濟不能夠達到管理報紙辦理報刊這種水平。2,封建王朝。但那些皇帝們對言論過度壓制。3,中國人缺乏辦報經驗,對言論不夠重視。人民思想受到束縛。知識分子並沒有比較遠見眼光。知識分子在那個時候基本上就屬於皇帝的奴僕。
外因1,外國人掌握著當時先進的印刷術。在這方面略勝我們。2,外國有辦報經驗,辦報歷史長。3,最早辦報的那一批人是宗教人士,目的是傳播宗教文化。4,外國經濟入侵中國。報紙對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5,清朝的皇帝壓制中國知識分子辦報,而不敢對外國人辦報有一分質疑。
⑺ 法國近代報刊特點是什麼
在經濟上,法國大多數廉價報刊廣告收入不足,一部分廉價報刊在競爭中夭折了,另一部分廉價報刊為了生存,開始接受政府或政黨津貼,喪失了獨立性。
在內容上,由於法國文化藝術氛圍濃厚,比之別國廉價報刊,法國的廉價報刊在報道社會新聞的同時,更加側重刊登文學、藝術方面的文章,以此作為獲取受眾的方法。
在政治上,由於法國當時政局動盪,老百姓更加關注於政治時局信息,這種情況造成法國各廉價報刊雖表面上「廉價報刊化」,但卻能過其較多的政治新聞和評論,顯現出較明顯的政治傾向性。
⑻ 法國三大主要雜志是什麼
《公報》(la Gazette)由泰·勒諾多( Renaudot,Theophraste)於1631年在巴黎創刊,期刊,每期4頁,主要刊登新聞,以國際新聞居多。最初作為高等法院的官方刊物,刊頭注雲:「地球上所有國王及強國的報紙」。勒諾多家族主持出版該刊前後達131年,1762年由外交部接辦;1780年,由書商潘寇克(Panckoucke.C)買下,1789年改為日刊,更名為《法蘭西報》(Gazette de France),至1915年停刊。該報歷史悠久,被譽為法國新聞史上最古老的里程碑,勒諾多因此被稱為「法國報業之父」。
1485年,法國最早的不定期報紙《喀爾五世侵犯盧昂記》在巴黎發行。
1631年,讓·馬丁和書商路易·旺多姆在巴黎出版了法國第一家新聞性周刊《普通新聞》(Les Nouvelles Ordinaires),只出版10個月即停刊。
《學者報》(Journal des Savants),1665年1月在巴黎創刊,原為周刊,1742年改為月刊。名為journal,但並非日報,由此形成法國的報業傳統,即刊登不重要消息的報紙以「gazette」為名,而正經報刊則金無足赤為「journal「。該刊由國會議員薩洛創辦,主要內容是介紹法國及歐洲各國出版的新書,科學、文化 界的最新動態等,以及對文學報告、作品的評價和對發明的評審,受法國科學院資助,一直延續出版至今。
《文雅信使》,1672年創辦於里昂,季刊。創辦人為國王寵信德維澤(Donneau de Vize),主要刊載政界及文學界新聞,不久,改以刊載文藝作品為主,實際成為給社交場合交談提供材料的雜志,內容從婚姻生活、沙龍閑話到訴訟案件、社會新聞和流行娛樂。1724年改名《法國信使》(Mercurie de France),由外交部贊助,成為巴黎最富權威的文學刊物。1788年由潘寇克買下。
⑼ 給一些法國《讀書》雜志的資料,越多越好,謝謝。
在向來以人文發達著稱的法國,歷史沉積深厚悠久,文化精英層出代興。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洋溢於文化界的活潑而寬松的氣氛,又極大地激勵著文藝家思想家放手創作,著書立說。因此,每一季度,法國都有幾千種圖書出版,發行流通於業已充盈的文化市場。與此相應,圖書評論也異常繁榮,按照評論對象和讀者指向的不同,分門別類地刊登在各種報章雜志上。在有全國影響的書評專門雜志當中,《讀書》是引人注目的一種,在讀者中影響頗大。
與《文學雜志》、《文學》、《批評》、《歐洲》等精英雜志不同,《讀書》把自己定位於普及性的書評讀物。它面向大眾,立足於一個新字,將最近出版的新書,盡快地評介給普通讀者,給這些前往書山覽勝的人們,開辟出一條捷徑。法國各家聲名赫赫的精英雜志,也都有相當篇幅提供給文評書評,但這些評論文章學術性很強,大半是教授寫給教授看,一般讀者若是沒學過符號學、闡釋學,不了解海德格爾、德里達,根本讀不成行。《讀書》雜志則盡量迴避這股高不可攀的學院氣,力求辦得清新活潑,平易近人,在精英文化和消費文化之間找到一條中間道路。《讀書》與精英雜志在指導思想上的這種不同,單從封面就可以看出:精英雜志的封面設計,大多樸素無華,純凈淡雅的底色上,僅印一個期刊名稱而已,若是混到其他刊物中,很不起眼,因而有一副孤芳自賞的架勢,隨你愛看不看。《讀書》雜志則不然,每一期封面都赫然登出知名作家的特寫彩照,並用醒目的紅字標出該期要目,擺到書店的架子上,好像在那裡招手叫著"快來快來",即使再粗心的讀者也不會錯過。精英雜志大多要去大學圖書館或者拉丁區的書店才能找到,而《讀書》則陳列在巴黎的每個街心報亭中,一年中重要幾期的招貼畫,甚至地鐵車站的廣告招板上都能看到。因為讀者面廣,發行渠道通暢,《讀書》作為文化刊物,在一般公眾中及在法國國外,知名度有時反要比精英雜志大。比如在我國知識界,就有很多人知道這本雜志,一家著名的人文雜志,在它為法國文化動態所設的專欄中,也直接以《讀書》上的文章為藍本,參照引據之間,給這本雜志蒙上了某種文化權威的色彩,這大約倒是《讀書》的編撰者們所始所未及的。
《讀書》創刊於1975年,每年出版十期,到2001年年底,正好出滿300期。雜志每期大約120頁,固定欄目很少變更,從創刊起一直延續至今,而各期之間,各個欄目的比重也大同小異,都有自己的一定之規。篇幅較長的專欄主要有:"訪談"、"調查"、"案宗"、"史料"、"作家世界"、"法國小說"、"外國小說"、"經典作品"以及"傳記"等等,以評論文學類書籍為主,旁及藝術、歷史、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各類人文學科,對科普讀物也時有介紹。"訪談"、"調查"、"作家世界"、"法國小說"等幾個欄目,主要介紹在法國轟動一時、灸手可勢的作家,評論他們最近出版的新作,是每期雜志用以招徠讀者的重頭戲。以2000年及2001年"訪談"專欄為例,雜志采訪的對象,有哲學巨子保羅·科利,有文學怪才米歇爾·伍雷白克,有文壇元老阿蘭·羅勃-格里耶,有政論宿將雷吉斯·德布雷等數人。這些大名鼎鼎的文化人出台助陣,本身就是雜志品位質量的一種保證。而每次采訪,都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有專題,有導向,力圖觸及當前文化界的核心和熱點。比如2000年10月289期采訪保羅·利科,是以他剛剛出版的《記憶歷史遺忘》一書為話題,探討惡、罪、正義、歷史等倫理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而2001年10月299期采訪阿蘭·羅勃-格里那,則是因為這位新小說主帥,在退隱近20年後,以一部《恢復》走迴文壇,重新成為法國文化視野的一個焦點。哲學家和文學家們的作品常常深奧復雜,寥寥幾行書評很難萃取精華,長篇大論又與雜志的風格旨趣相左,而"訪談"專欄開辟了一個對話空間,以交談這種人類最古老最基本的交流方式,邀請作者現身說法,深入淺出地表明見解,抒發感想,使讀者不見其人卻得聞其聲,親聆哲人文士們的關注所在,在直接和靈活上,實為其他書評體裁所無法比擬,確是一種得宜的編輯策略。
圖書市場每年出版的書籍成千累萬,書評雜志不能本本俱到,取此舍彼之間,自然隱含著價值評判。而為引導讀者購書讀書起見,雜志對它選評的各本書,常常要分一個高下優劣。《讀書》雜志也不例外,它把進入自己目錄的所有新作,分成佳、優、良、中、差、劣六檔,分別用四根羽毛、三根羽毛、兩根羽毛、一根羽毛、一根斷羽、兩根斷羽標識。近年《讀書》評論的傾向是品優不品劣,對待新書的態度,大率顯精華而隱糟粕,喝彩多而罵座少,所評圖書多列於三羽、二羽之間,打入斷羽是極為罕見的。在這種傾向品優的評論氣氛下。雜志定期刊登季度暢銷書榜,向讀者介紹各類圖書中賣得最好的前十二名,比如289期的最佳回憶錄排行榜,291期最佳外國小說,292期最佳連環畫,293期最佳藝術圖書,297期最佳日常實用書等等。這種新書排名活動的高潮,是每年12月-1月刊上的"年度二十本最佳圖書",由雜志編輯與知名評論家一道組成評委會,聚會在巴黎聖日耳曼廣場旁的雙丑咖啡館,對上一年度所有新書中的佼佼者,不分體裁類別地進行評選排次。1996年至2000年高居榜首的五部作品,分別是凱特·阿金森的《博物館的幕後》,蕾蒂·薩瓦里爾的《幽靈為伴》,米歇爾·伍雷白克的《基本粒子》,讓·艾什諾茲的《我去也》,和柳斯查爾德·卡布辛斯基的《烏木》。在入選《讀書》"年度二十本最佳圖書"中,文學作品受青睞,上面提到的五部作品中,前四種都是小說,而2000年度的二十頂桂冠,也被小說拿去一半,而剩下的一半,則由紀實報告,政論藝術圖書,哲學著作,回憶錄,字典工具書平分秋色。《讀書》這種年度和季度的評選工作,自然受到了圖書市場行情,新聞媒體宣傳,文學獎項頒布,以及文化時尚走向等多方面的影響,常不免夾些捧場媚俗的氣息在里頭,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年新書的真實價值,我們缺乏歷史距離,還很難做出判斷。但是,這個傳統從1975年雜志創刊起,一直延續到現在,卻實在不失為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法國文化界風雲起落的一個晴雨表。
在法國數量眾多的文壇雜志、書評雜志中,《讀書》既不追求高深人,又不流於浮泛,用大量有聲有色的書評文章,招來數量可觀的讀者,在文化前台能夠始終占據一席之地,其成功之處,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這本雜志最可貴之處,在於它的開放性。它以評論文學新書為要務,但同時向人文科學,向各行各業的文化產品敞開大門。它立足於當今巴黎文化,但又能把眼光放開,綜觀千年歷史,橫覽東西文化。因此,它的評論范圍非常廣泛,創造出一個異常豐富而混雜的多聲部空間,這在歐陸中心主義根深蒂固的法國文化界,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讀書》一期雜志之中,傳到讀者耳中的,有上個星期羅勃-格里耶在諾曼底鄉間別墅中的滔滔高論,有一千年前平安時代日本宮女在琵琶湖畔的淺唱低吟,有歐洲電視文化節目的象徵人物追憶他20年前對納勃科夫的一次采訪,有名不見經傳的電腦工程師講解他新開發的一套自動作詩軟體。《讀書》雜志的這種開放精神,使它在傳播文化評介文化上,很好地完成了媒體的連通功能,不僅為許多渴望獲得新知識、了解新觀點的讀者,建立了一個可以參照的坐標和向導,更替那些力圖推出新作家、新作品的出版社和文化機構,提供了一條走向公眾的途徑。據《讀書》主編皮埃爾·阿蘇里納介紹,各個出版社向雜志編輯部寄發的待評新書,每天都有20郵箱之多,這與它每期高達12萬冊的發行量一樣,大概都可以看作這本書評雜志獲得成功的一個標志吧。(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