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的農村如何勞作

法國的農村如何勞作

發布時間:2022-09-15 08:57:11

❶ 法國的農業情況如何

法國有一半人口從事農業,而其產量在西歐是最低的。生產過剩使價格下跌,因而又進一步降低了本來就較低的人均收入。失業的工業人口流回農村,雖在表面上掩蓋了失業的真實人數,但實際上卻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據估計,危機期間,法國農村中存在著一支為數達270萬的雇農大軍,許多失業者加入了這一隊伍,他們得不到一點失業補助金。大農場主和富農則趁機加緊對農業工人進行剝削,壓低他們原已少得可憐的工資,在農產品價格急劇下降而賦稅負擔加重的條件下,農民的物質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

❷ 在國外,農民是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和處境

2017-06-09 16:32

在中國,農村意味著貧窮和落後,住房、交通等等各方面都不便利,那麼國外的農村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看看吧!

英國農村

波特梅里恩:英國最美村莊

在英國,隨處可見美麗的村莊。你只需乘坐在各城市間行駛的火車上,就能看到它們一座又一座地從車窗前飛過。英國各地區的村莊風格各具特色,但是無論哪裡都不會缺少精緻美麗的小地方。通常情況下,英國的村莊都是由微小的定居點經歷了成百上千年的時間發展起來的。大部分村子都不乏矗立了七八個世紀的老建築——它們經常是教堂和酒舍。

瑞士農村美如畫

瑞士是發展農村經濟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瑞士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及別的地區,同時還採取了一系列鼓勵農村勞動力自願留在農村的政策。主要包括農業補貼、關稅及進口限額、購買剩餘農產品、道路建築、農村住宅更新等等。因此,在發達的交通運輸設施基礎上,非農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發展,大量的勞動力在中心城市以外找到了工作。長期以來,瑞士的城市化始終保持在低水平上,其小型企業遍布全國,製造業絕大多數集中在小鎮上,全國經濟實現了城鄉均衡發展。

雖然農業在瑞士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瑞士的農業人口也日益減少,但是,瑞士政府對農村地區的發展與建設卻一直沒有忽視。這主要體現在農村的生態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也正是由於一貫的重視,瑞士農村地區成為適合人們居住和旅遊的好地方。

瑞士鄉村風光的特色是:別致的小村落和農舍自然地分布在綠色的田野和山坡之上。瑞士人曾一度離開鄉村,到城市中去尋找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生活方式。但是現在,人們開始逐漸回歸自然,人們從城市搬到近郊居住的趨勢,蔚然成風。

法國農村

聽香水榭,鳥語花香,這里的空氣讓你呼吸一口就覺得香甜。法國農村確實逆天,但是更逆天的是他們完善的配套設施,超市、醫院、學校、圖書館、停車場、社區公園應有盡有。

另外法國農民的高福利也是另大家唏噓覬覦的。法國農民的收入相當於城市中產階級水平,與城市人一樣,農民通過每年繳納500歐元左右的醫療保險金,就可以得到「看病不花錢」的優惠。另外政府的大量財政補貼,也使得這里的農民可以低成本的改進自己的生產方式,提高自己耕作的機械化水平。在這里,農民60歲就可以退休了,自此就可以過上領取國家補貼,閑適富足的生活。

❸ 法國小農經濟現在還有沒有

法國小農經濟為什麼會長期大量存在

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中提到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並對法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造成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大革命時期頒布的法令和拿破崙頒布的《民法典》,為法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大量存在提供了政治、法律保障。在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專政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使農村中的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民公會頒布的法令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並按當地人口分配農村公有土地,使法國廣大農民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這樣,在全國范圍內大量廣泛地建立起小土地所有制,造成了小農經濟的普遍存在。拿破崙上台後,又頒布《民法典》,使在大革命中「新建立的小農土地所有製得到法律上的保障」。也就是說,法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大量存在具有法律依據。

第二,農村中異常猖極的高利貸活動,為法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大量存在提供了經濟庇護。大革命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法國小農並未擺脫貧困、破產的命運。在19世紀中期以前,幾乎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小農戶淪為無產者,更多的小農則瀕於破產,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盡管破產的現象非常嚴重,法國的小農經濟並沒有被摧毀。這主要是因為「法國農村中猖獗異常的高利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小農與土地分離的過程」。貧困的農民以土地作抵押向高利貸者借款,本來就是竭力保存自己的小塊土地。而當小農不能清償債務時,高利貸者寧願把已經破產而不能清償債務的農民仍然留在土地上,讓破產的農民繼續租種,以便繼續吮吸他們的膏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雅各賓派雖然比較徹底地鏟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礎,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小農土地所有制,但是,雅各賓派卻保留了革命前半封建的「對分制」地租。這種高額地租使土地分散出租比集中經營資本主義大農場更為有利可圖。同時,由於法國的銀行利息和工業利潤都很高,高利貸者往往把從地租收入中積累起來的資本投放到銀行和工商業中去,變成坐收地租和坐食利息的雙料寄生蟲,而不願去經營資本主義大農業。這就使得法國的小農土地所有製得以長期大量保存下來。

第三,中小企業的長期大量存在,為法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大量存在提供了勞動力保證。19世紀60年代,法國工業生產雖然居世界第二位,工業中雖然也出現了不少千人以上的大企業,但中小企業仍占很大比重。全法國有75%的企業是只有10名以下工人的小企業,將近60%的工人都從業於這些小企業。而且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手工工場,這些手工工場平均只有工人1.7名。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由於資本大量輸出和對德巨額賠款,影響到工業中採用新技術和更新設備所需的資金,中小企業大量存在的狀況得不到改變。到19世紀末,法國工業的大多數還屬於工人不足100名的小型和中型企業。紡織工業是法國最主要的工業部門,而紡織部門又多半使用女工和童工。因之,喪失土地的農民不能被工業部門充分吸收。加之拿破崙訂立的所謂「工人手冊制度」繼續有效(這種手冊由僱主保管,工人沒有這種手冊到哪裡都找不到工作)。這就為資本家迫害和刁難工人提供了一種合法依據。有的資本家不給被解僱的工人或是主動辭職的工人簽發手冊。從而,在工業和農業領域形成了大量潛在的過剩人口,他們也不得不忍受高額地租的剝削,租種一小塊土地來養家糊口。

此外,由於人口不斷增長,農民的土地也日益分成更小塊,而出現新的小農戶和細小農戶。所以,直到19世紀後半期,法國的小農經營不僅在農業中占絕對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有所增加。1862年,法國佔有土地1~10公頃的小農戶有244萬個,1882年增為266萬個,另外還有佔地不到1公頃的細小農戶有220萬個。到1893年,佔地不足5公頃的小農戶有400萬個,占農戶總數的71%。

總之,法國的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結果。

❹ 法國農業的類型及分布和區位條件

1、法國地形平坦,以平原為主,西歐平原大部分面積位於法國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為法國農業帶來豐富的耕地。

2、氣候適宜。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烈,水分足夠。

適宜葡萄和油橄欖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均勻,有利於牧草生產,對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中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有利於糧食作物成熟,所以適宜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

3、經濟及科技發達,靠近歐洲大市場。法國經濟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經濟基礎,且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歐洲市場對糧食作物求大,所以使法國成為西歐糧食出口最多的國家。

4、交通便利,有利農業發展。北靠大西洋,南臨地中海,且境內有方便的鐵路、公路及內河運輸,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

5、農業促進的政策。法國是工農業並重的國家,國家政策鼓勵農業發展。

(4)法國的農村如何勞作擴展閱讀

法國農業極度發達,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政府農業支持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為了發展農業,法國政府制訂的一系列政策。法國農村土地分散,農場規模小,不適應農業大發展的需要,戰後法國政府於50年代末期實施了土地集中政策。

❺ 勞動是最光榮的藝術真實!那些世界名畫里的《勞動者》

▲ 米勒原作《播種者》

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裡作畫,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這也是米勒第一次被官方沙龍所接收的作品,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工人農民等下層階級的反抗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向保守的官方沙龍對《播種者》作者一反常態,這或許是由於米勒在這幅畫中所刻畫的乃是時代中真實的個體,而不是他們之前所青睞的那些神話人物。 —— 勞動光榮

 

▲《拾穗者》1857年,讓.弗朗索瓦.米勒

83.5x111cm,布面油畫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繪於1857年,是一幅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畫面很簡單,三名農婦正弓著腰撿麥穗。從整體上來看,《拾穗者》是一幅「運動」的畫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動作,雖然是農民題材的作品,卻能感受到畫面帶給我們的美感。米勒的整體構圖嚴格按照黃金分割比來安排,黃金分割是公認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拾穗者》反映的是農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階層的一片汪洋中扔下了一塊石子,它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如實記錄生活,把現實中的細節搬進了畫作。


米勒出生於農民家庭,但從小熱愛繪畫,為了練習繪畫技巧,接觸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當時巴黎的很多畫家都為貴族工作,出現了許多貴族肖像畫,這都跟米勒的藝術追求背道而馳,最終他選擇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這里,他畫出了《拾穗者》。


19世紀70年代以前的法國農村,還處在封建宗法制度下,農民生活艱苦,富人階層卻無動於衷,法國報紙上曾有一篇文章寫道:「這三個突出在陰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後面,有農民暴動的刀槍和1793年的斷頭台。」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過真實,使人產生可怕的憂慮。


梵高很崇拜米勒,曾說:「在米勒的作品中,現實的形象同時具有象徵的意義。」



▲ 梵高《夕陽下的播種者》1888年


《夕陽下的播種者》屬於文森特後期的畫作。從這幅作品的色調上來說,一如既往的繼承了文森特後期作品炙熱的感覺,主體色調採用鈷藍和橙色的對比色調。這是太大膽的做法,對,他在人們眼裡一向是不可理喻的人!他身邊的人都懼怕這個紅頭發的怪物。整幅畫對比色調的拿捏度的精度要求高,而文森特在這一點上的准確度很精確,整幅畫彰顯給人明亮醒目的視覺效果。就是這樣的一個畫家,將他的畫作留給了整個藝術節,並成為一個桎梏,這種影響力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將來都給人們帶了震撼。


從文森特的內心來解讀,這幅畫具有「收獲季節」的含義,從事畫家這一行業的這些年來,他只得到了弟弟提奧的支持,因此他在內心深處渴望得到來自家庭和外界的支持和認可。拉大透視視角,除了美感上的需求,更給了人們在欣賞這幅作品之餘,對了遠方的世界有了更多所的遐想。這是否代表著文森特對於未來的翹首期盼呢。夕陽照耀散發的光芒採用了斑駁的筆觸,以及在西山將要日落之時,夕陽仍然陳浮現出完整光芒四射的狀態,更加堅定無疑的表達出來文森特的內心的吶喊——渴望生活!


狂熱,奔放,大膽,是《夕陽下的播種者》的定義。或者文森特對於人物的比例概念不如其他的畫家來的功底深厚,但他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種視覺的高端享受。要讀懂文森特,就要讀懂他的畫,而他的話有來自於他內心激昂自我以及對藝術的熱誠。



▲ 米勒 《晚鍾》 油畫 66 x55.6cm

1859年作 現藏於巴黎奧塞美術館


看到這對在田間默默祈禱的農民夫婦,我們彷彿也聽到了遠方依稀可見的教堂傳來的鍾聲:這「鍾聲」好象越來越大,傳得越來越遠…… 也許是這對佇立在農田裡剪影一般的農夫與地平線交叉的形式使人聯想到了庄嚴、神聖的「十字架」,從而,拉近了農夫、教堂與觀賞者的距離並強化了教堂鍾樓的「音響」感應;也許是由於日暮余輝的籠罩、屏息靜思的農夫和靜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襯;也許是由於畫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虛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傳出的「鍾聲」可以融為一體,好象觀賞者為畫中人、畫中景、教堂及教堂鍾樓里傳出的鍾聲也融成了一體……


這濃郁強烈的宗教情感,這凝重聖潔的宗教氣氛,這庄嚴、肅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貧樂道的基督徒形象,這深沉、悠遠、悲壯的詩意境界,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沒有在宗教境界修煉到一定程度,沒有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沒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眾的繪畫技藝,是很難創作出這樣的傑作的。


這外在粗陋、朴實,甚至木納、痴呆,而內心純凈虔誠、溫順善良的農民形象,不僅體現了米勒對農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體現了19世紀後半葉藝術家強烈的民主意識以及現實主義的求實精神。



▲ 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俄文名:бурлак на волге ,英文名:Volga River trackers)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於1870年至1873年間創作的一幅油畫,現收藏於聖彼得堡俄羅斯國立美術館。該畫描繪了在伏爾加河畔一組在沉悶壓抑的氣氛中奮力拉纖的纖夫群像,反映了俄國纖夫苦難的生活,寄託了畫家對下層人民群眾悲慘生活的同情,也藝術地體現了作者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



▲ 《贊省的割麥女人從田野歸來》

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維奇彼羅夫(1834-1882)

1874年,布面油畫,25.8×65厘米左下方簽名:1874 В. Перовъ1939年從莫斯科黑爾策爾處收藏


《梁贊省的割麥女人從田野歸來》 尺寸並不大,卻體現了畫家在若干造型問題上進行嘗試的努力。農婦經過勞累的一天從金色的田野回家,這個主題和真實的農村生活直接相關。同時,「道路」母題在俄羅斯藝術中非常流行,它直接關繫到人類存在的普遍話題,關繫到流浪、徘徊、生活道路等問題。畫面描繪了不同年齡的農婦,有些人靜靜地走著,有人則停下來沉思,聆聽大地母親的聲音。彼羅夫採用橫向構圖,人像產生有規律的節奏,割麥女人在收割的穀物中行走,給人留下動作緩慢、平穩的印象,讓畫面充滿音樂旋律,令人想起俄羅斯的民歌。(塔季揚娜尤堅科娃)



▲ 《拾麥穗的女人》

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雷歐·來爾米特)

1891年 畫布油畫


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法國,1844―1925年)作為19世紀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萊爾米特的聲望在創作這幅畫時達到了最高峰。他對現實主義繪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和許多同時代的畫家不同,萊爾米特從未放棄對繪畫技術的追求,他在紙上繪制的炭筆畫和膠彩畫成就斐然。


1890年,對官方美術沙龍感到失望的萊爾米特組織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建立了法國全國美術家協會。《拾麥穗的女人》在該協會的第二次年展中展出,獲得極高評價。



▲ 《聖佩爾山的割麥人》

萊爾米特 法國 1883年 畫布油畫

76.80×97.20厘米


1880年後,畫家用幾張大幅描繪家鄉聖佩爾山鄉親們生活和勞作的畫作參展並大獲成功,其中就有這幅《聖佩爾山的割麥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萊爾米特幾次將同樣的人物畫進作品裡,幾幅畫里的面孔完全可以辨識。這幅畫的割麥人就是一個名叫喀什米·德罕的農夫,沉重的勞作後正在休息,對身旁兩位粗壯農婦的交談不理不睬。


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1844―1925年),出生在法國皮卡第大區的埃納省,並在那裡生活了20年。這正是他眷戀農村生活,幾乎所有的作品都用來描繪農事勞作的原因。1874年在法國沙龍取得成功之前,他一直往返於法國和英國之間,靠賣畫為生。1880年後,他用幾張大幅描繪家鄉聖佩爾山鄉親們生活和勞作的畫作參展並大獲成功,其中就有這幅《聖佩爾山的割麥人》。



▲ 《第二次收獲》 杜普荷 1879年


不僅僅是米勒,田園風光也是法國畫家杜普荷的最愛, 這幅《第二次收獲》,作者用背影搭建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構圖,向人們傳遞著某種堅定和永恆的信息。



▲ 《篩麥婦》庫爾貝 131x167cm 1853年


1848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庫爾貝積極投身法國革命。在畫布上開始了描繪勞動人民的題材創作。從30歲往後的10年,是庫爾貝創作的高峰期。他成功塑造了一批勞動者的藝術形象,創作於1854年的《篩麥婦》就是其中的一幅。


穿紅色馬甲裙的年輕農婦是畫面中的主角。她背對著觀眾,跪在鋪在地上的白布上。她挽著一個方便勞作的發髻,露出修長曼妙的脖子,高舉著篩子的兩條手臂圓潤結實,露出的鞋底似乎告訴我們她可不是那些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富家大小姐。農婦沒有任何裝飾,卻有著無以倫比的健美。她身上的紅裙更彷彿一面歌頌勞動的旗幟,振奮著人心。


畫面左側系著頭巾、身著灰色衣裙的另一名農婦盤坐在白布上,細心地挑揀著麥粒。畫面右側的男孩翻開木櫃,正在搜尋著什麼。也許是按照媽媽的吩咐,幫著做家事吧。年幼的男孩穿著綠格子襯衫,臉蛋圓鼓鼓的,一副樂在其中的模樣。可以說,庫爾貝對整幅畫的樸素拿捏得十分精確。他沒有過分渲染貧困辛勞,而是將日常勞作表現得欣欣向榮、趣味盎然。


他這樣解釋自己的畫作:「藝術應放在較低的水平上。」他口中的「低水平」當然不是指畫畫的技法,而是說藝術家的目光應當聚焦於底層勞動人民的樸素之美,獻媚上流社會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返。



更多勞動油畫作品欣賞


❻ 法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是如何處理農業問題的

近代法國在小塊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發展農業資本主義的「革命範式」,不僅剪斷了農村資本主義發展的翅膀,而且嚴重地阻礙和拖延了傳統農業國轉向現代工業國的歷史進程。二戰結束後,法國農業資本主義轉型的主要途徑和特徵是家族化、商業化、資本化、區域化、專業化、產業化、公司化、社會化、合作化、農民職業化交織在一起,既保持了歐洲大陸地區農業生產的傳統特點,又順應了當今世界農業國際化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歷史經驗表明,改造小農經濟的根本出路在於打破它固有的孤立、分散、規模狹小、排斥資本聚集和現代科技應用的內生機制。

❼ 說一說在法國農村生活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特別安逸,不用擔心類似馬賽巴黎這種安全問題,小城市不會被壞人看上。時不時可以開車十幾分鍾去海邊散散步。對了,這里雖然亞洲人很少知道,但是對於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也算是旅遊聖地了。

❽ 法國特有的民風民俗

禮儀

今日歐美的許多禮儀出自法國。其中最為典型的,流行於歐美各國的尊重婦女的風尚,即所謂「騎士風度」,便是中世紀法國的創造。男子見面時,男子要待女子先伸出手後才能與之相握,如女子並不主動伸出手來,無握手之意,男子就應點頭鞠躬致意,而不可主動伸出手執意與女子握手。在男子初次見面時,女子可以不與男子握手,點頭致意即可。在人家做客或是在其他社交場合,若是婦女入室時,男子必須起立。如果進來的人雖是男子,但年齡和地位很高,這時在位的男子也應起立,女子則不必,只是在給她介紹男主人和主賓及年齡較自己大得多的婦女時才起立。在飯店一同就餐時,男子應走在前面為女士打開大門,幫女士把椅子挪好,坐定後,爭得女士的同意後方可開始點菜。餐畢,男子應請女士先行。與女子同乘小汽車時,女士先上後下。在法國,別人送禮時若是不收,是非常失禮的,而是應該立即表示感謝。若是別人親自交給你的禮物,應馬上打開來看,以示非常高興的。當別人誇獎你的衣服好看或是誇你能幹時,應該高興地說:「謝謝您的誇獎」等。法國人宴請賓客應提前數日發出邀請。一般來說,午宴的時間大約在12點半或1點,而晚宴則比較復雜:6點或6點半主人開始招待客人;7點或7點半賓主一起喝開胃酒;7點半或8點晚宴才正式開始。作為客人,法國人常常遲到。這是法國長期存在並延續至今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習慣。客人遲到主人是絕不會見怪的。但若是遲到的時間過長,應有充分的理由來解釋遲到的原因。無論如何不可提前赴約,因為這樣可能會給主人帶來不便,造成尷尬局面。法國人見面打招呼非常簡單,如果是在上午,見面時就說:「早上好」。下午呢,說聲「正午好」。當然還有「晚上好」等等。

服飾

衣服 清末民初,一般富家,男穿長衫、馬褂,女穿旗袍。一般農民、船工、石工、木泥作、釀酒師傅等體力勞動者,平日喜戴烏氈帽,穿對襟粗布短衣,著腰圍、褲管寬大、穿時須將腰身疊起團攏之「籠褲」(亦稱團團褲)。逢年過節或做客時方穿長衫,稱「袍子大布衫」。女穿大襟衣裳、籠褲與類似圍裙之青布襤。20年代後,城鎮男女開始著中山裝。1950年起,學生、幹部、工人中流行列寧裝。「文化大革命」期間,風行軍裝。1980年以後,服裝面料漸趨高檔,色彩款式日益多樣,西裝流行十分廣泛。
鞋襪 舊時,習穿布鞋,鞋底以破布層疊,薴麻線密縫。冬日於鞋底、鞋幫絮以棉花,稱棉鞋。50年代前,農民習慣以稻草或箬殼編制草鞋;以薄草編織薄鞋,於夏天作涼鞋;以毛竹爿削成鞋底,串以麻繩,縛於鞋幫,作雨鞋,俗稱「木的篤」;以木板作鞋底,前端橫釘闊寸許皮條,稱「木拖鞋」。童鞋,有於鞋頭貼虎頭圖案的 「虎頭鞋」及布條拼縫之「兜兜鞋」。
帽 俗以男子戴帽為多,老年女性偶有戴者。戴烏氈帽流行於舊山陰、會稽兩縣。烏氈帽以羊毛為原料製成,黑色、尖頂、圓邊、「畚斗」形。冬保暖,夏遮陽,亦可避雨,特受農民喜愛。小市民則以戴秋帽由為多,墮民亦有之。所不同者,秋帽「滴子」(帽頂之圓球)有紅黑之分,平民用紅滴子、墮民為黑滴子,諺日「秋帽烏滴子,墮民啦倪子」。
大腳布 雅稱「撩攪」。舊是,多為手工織機織造,後以機制白布縫成,寬60至70厘米,長1.5米左右,角端常綉小花,稱作「記認頭」。青年男女相悅,常綉贈此物。有民歌道:「三月桃花樹上紅,小弟撩攪姐來縫,兩頭挑起兩根龍,當當中央一隻鳳。別人問你哪個縫,你要講,蕭山縣里小裁縫……」。農民出畈勞作時均隨身系帶,既可擦汗,又作墊肩;洗浴洗腳,可圍可揩;走親趕集,可包可帶,用途極廣。今之青年農民,多用毛巾代替,但年長農民仍未棄用。

閱讀全文

與法國的農村如何勞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