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什麼時候開始窮

法國什麼時候開始窮

發布時間:2022-09-17 20:32:42

1. 近日法國悲劇了。法國人是不是越來越窮了法國的窮人越來越多了法國人還是很傲慢的嗎

之前大學隨機到法語系的原因,在上學到後來上班接觸了1000個以上的法國人,在這之後徹底轉行...因為對法國人整體的印象很差。樓下還回答浪漫,我明確告訴你巴黎街頭的玫瑰花90%以上是外國人買的,奢侈品店很少有法國人光顧。普通法國人因為法國經濟下降,人口老齡,難民問題,稅收嚴重,已經到了基本生活都是問題的情況了。法國的人均收入在13000人民幣左右,在巴黎這種物價下,是非常困難的,還有很多稅收。目前法國人連之前熱衷的藝術投入都少了,減少了不必要的展覽會,音樂會,歌劇等。
法國,包括整個歐洲的不景氣,造成了法國人老停留在過去法蘭西輝煌的時代,法國人我不知道你們接觸的什麼樣,我接觸的整體傲慢,不守時,懶惰,吝嗇,甚至在我上學時部分來華旅遊的法國人(年長些)有侮辱中國人的語言出現,滿臉的鄙視,之前在巴黎出差時,大白天遇到了搶劫,我相信在巴黎待久了的人都知道。
所以回答樓主的話,法國人越來越窮沒錯,之前也很窮,關鍵人窮還志短...還高傲自大,覺得自己了不起...

2. 18世紀的法國社會經濟狀況

路易十五時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孫路易十五(1715—1774年)即位,年僅 5歲,由奧爾良公爵攝政。路易十五時期法國專制主義的危機公開暴露出來。路易十四去世時留下24億鋰國債,其中1/3已經到期,1715年國家財政純收入只有6900萬鋰,財政支出達到1.447億鋰,國家財政處於極大困難之中。1716年國家的財政赤字接近1億鋰。政府企圖以打擊投機與高利貸為名收取罰款,但只得到1000餘萬鋰。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奧爾良公爵起用約翰·勞進行財政改革。約翰·勞是位蘇格蘭銀行家。在1716年他創辦一所私人銀行,發行銀行券,這種銀行券在繳納國家賦稅時同現金一樣有效。1718年,約翰·勞的銀行,被宣布為國家銀行,信譽大為提高。政府和貴族們都用這種銀行券來清還自己的債務。約翰·勞還發行西印度公司股票,該公司享有對美洲進行貿易、殖民和種植銷售煙草的權利。這在法國引起投機的狂潮,由此成為暴發戶者大有人在。約翰·勞從此官運亨通,1720年升任為財政大臣。但是,這一改革由於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結果使法國的財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亂。1720年底,約翰·勞銀行發行的銀行券達30億鋰,而銀行的儲備僅有7億鋰。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兌換金銀的狂潮,約翰·勞出逃它國,銀行倒閉。許多持有銀行券的貴族、富商紛紛破產。盡管政府利用銀行券償還了大部債務,但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又恢復了舊的財政制度,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

1723年,路易十五親政,但國家財政未見好轉。路易十五荒淫無度,每年的宮廷開支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貴族集團效法宮廷生活奢侈。首相弗勒里曾一度改革財政,但終究無力挽救危機。下層群眾生活貧困,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化。

路易十五繼承了路易十四的擴張政策,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並退出所佔領的比利時、荷蘭等地。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法國遭到慘敗,失去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塞內加爾的商站。它在印度也丟掉了大片殖民地,僅留下了5個商站。七年戰爭使英國確立了殖民霸權,而法國的強國地位受到嚴重損害。長期的對外戰爭大量消耗了法國的國力,使法國陷入了專制主義的危機。

18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系 18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以及僧侶手中。佔全國人口 95%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法國東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但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里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僱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僱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盧昂、愛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對外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貨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重重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6世紀開始實行的包稅制和國債制度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通過包收國家各種捐稅、向國家放債,法國的金融資本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為富有的階層。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後,為了緩和其財政危機,用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使路易十一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遭到破壞,迫使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也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中,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業作坊無法過渡到手工工場。因為受到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於工匠和學徒的數目、生產規模以及技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訂的一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使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舉步維艱,加之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幣制等都有不同,從而導致各地商業聯系的困難。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為低下,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迭遭敗績,不僅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且丟失了許多海外市場。僅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佔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為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使工場主和商人所獲利潤大部分流入他們的手中,從而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這一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舊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國,仍保持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以及手工工場的僱工等構成了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竭力向人民宣傳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們守天知命,不做絲毫反抗。對於一切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則實行殘酷的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拚命地推行蒙昧主義。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須鏟除天主教會。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佔全國土地的1/10,僧侶也和其他的封建貴族一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高級教士大多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裡,過著與貴族一樣奢華的生活。但第一等級中的低級僧侶則大都出身於貧苦之家,他們收入菲薄,生活拮據,對高級僧侶抱有敵視態度,同情第三等級。

作為第二等級的貴族,分為兩個階層,一為「佩劍貴族」,一為「穿袍貴族」。所謂佩劍貴族主要指的是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中的大貴族大多遠離自己的領地,住在凡爾賽,靠領取年金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由於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中的要職。「佩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則長年居住在鄉間,盡管不能享受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但由於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中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貴族」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靠錢買來的。因此,大多出身於資產階級。「穿袍貴族」主要任各級法院中的法官,並可父子相傳。他們通過包攬訴訟榨取民財,同樣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劍貴族」歧視他們,也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因此,他們也對「佩劍貴族」心懷不滿。

第三等級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人、專賣商、銀行家等。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時他們還花錢購買爵位,成為「穿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是,由於政治上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財產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實保證,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干擾,因此他們反對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過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國王權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工場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們深受封建專制政府的欺壓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極力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中的共和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等。這些人既反對大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壓迫,又痛恨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無窮盤剝。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害怕革命會使無產者擺脫舊日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害他們的利益。

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向地主繳納地租,而且還要向地主交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交納所得稅(收入 1/20的土地稅)、人頭稅、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經過層層盤剝之後,農民所剩無幾,很難維持溫飽。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又恢復了農民修築道路和建造營房的徭役。地主則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還強占農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廣大農民更加貧窮困苦。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夜,法國2300萬農民中,競有150萬人淪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級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盡管第三等級內部各階層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這一問題上,則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級與國王為首的僧侶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決。

啟蒙運動 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是適應資產階級和廣大下層勞動人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需要而開展起來的。這是一些資產階級的思想家,為使人們從封建專制的禁錮和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而發動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他們激烈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以及教會的腐朽和反動性,指責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佔有了社會的全部財富,而別人卻呻吟在極端的貧困之中。他們反對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聖經》是編造出來的,顯聖奇跡則是教士隨意編造出來的謊言。他們宣揚個性解放,要求人所應有的全部自由。同時,啟蒙思想家論證了摧毀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張社會改革,並勾畫出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

啟蒙運動是在17世紀唯理主義思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理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是笛卡,盡管他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但他所提出的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啟示,用人的分析論證來代替對神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對於打破天主教會的精神和文化壟斷,有著重大的進步意義。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則代替權威和傳統的原則,提出對過去的一切,包括舊的傳統宗教和國家政體都要用理智加以研究和批判。這種理智和批判的精神,就是啟蒙運動最突出的特點。此外,啟蒙運動的發生,還受到18世紀在歐洲發展起來的自然權力說、社會契約說以及分權理論的影響。啟蒙運動在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法國革命不同於英國革命,完全拋掉了宗教的外衣,採取了公開的政治斗爭的形式。

啟蒙運動的先驅和創始者是伏爾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鳩(1689—1775年)。他們的學說反映了大資產階級的要求,屬於資產階級的溫和派,成為大革命時期大資產階級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指導思想。

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他的著作浩豐,涉及政治、哲學、文學、歷史以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學辭典》、《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伏爾泰無情地批判了作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提出了「消滅醜行」的口號,公開反對教會所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們的愚昧無知,以及社會上的種種弊病,指出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於天主教會的欺騙。他痛斥天主教會是「九頭鳥」,羅馬教皇是「騙子」。天主教教士是「文明的惡棍」。他在政治上主張仿效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主張將天賦人權交與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權,限制王權。但是,由於他站在大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思想上又經常處於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批判天主教會,但又認為社會不平等是不可改變的現象,一方面主張將「天賦人權」歸還人民,但又認為人民是「群氓」,沒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需要「聰明人」的監護。伏爾泰的社會政治觀點的兩重性,反映出大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斗爭中的曖昧和妥協的態度。

孟德斯鳩出身貴族,曾擔任過地方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著作有《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等。孟德斯鳩與伏爾泰一樣,在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專制方面極為堅決。在其著作中,無情地批判和嘲諷了天主教會和教會的殘忍和無能。同時,他也強烈反對特權階層的專制和殘暴。但是,他並不主張廢除王權,認為法國應該效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他的全部政治主張都體現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在這部著作中,孟德斯鳩認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便可限制王權,因此,沒有必要進行一場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一思想,後來被大革命中的君主立憲派所利用,並體現在《人權宣言》和1791年的憲法中。

在啟蒙運動中,代表中產階級的思想家是網路全書派和重農學派中的經濟學家魁奈。網路全書派的主要代表有狄德羅(1713—1784年)、霍爾巴赫(1723—1789年)、愛爾維修(1715—1771年)等人。由狄德羅主編的《科學、藝術與工藝網路全書》反映了他們的全部政治思想觀點,因此他們被人稱為「網路全書派」。網路全書派是16世紀法國革命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唯物論和無神論的代表。但是,他們的唯物論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他們認為自然世界是物質的,沒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他們通過出版網路全書,向人們傳授自然科學文化知識,以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謬,抨擊天主教會和教士的愚昧和殘暴,並指出宗教是用來抬高國王身價壓迫人民的。在論述社會現象時,他們運用機械唯物論的觀點,認為封建制度是不合人性的,而資本主義制度才是人類合理的政治制度。從這一觀點出發,他們提出應該將王許可權制到最小的限度,換言之,也就是實行君主立憲,但不必要採取革命的手段。魁奈(1694—1774年)是經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經濟表》等。他是第一個系統的理解和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餘價值問題的經濟學家。他極力推崇資產階級的經濟自由的思想,並創造性地論述了再生產的理論。

啟蒙運動中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是盧梭(1712—1778年)。盧梭出生於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的家中,早年由於家境貧寒,過著到處流浪的生活,深刻體驗了下層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他的思想較為激進和革命。其代表作主要有《愛彌爾》、《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礎》、《懺悔錄》等。盧梭認為,私有財產是人類不平等及一切罪惡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其著作中,他激烈地抨擊了社會上存在的貧富不均的現象。但是盧梭又不主張鏟除私有制,而希望通過保留小私有制達到經濟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和「主權在民」的理論。他認為,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自由平等,應按社會契約的原則建立國家。他針對路易十六提出的「朕即國家」的謬論,提出國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僕人,對不稱職的僕人,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撤換他。「主權在民」的理論是盧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則。盧梭與伏爾泰和孟德斯鳩不同,他極力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盧梭的思想對於後來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啟蒙運動中,還出現了一批反映下層人民群眾革命要求的思想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里葉( 1664—1729年)、瑪布里(1700—1785年)和摩萊里(生卒年不詳)等人。這批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帶有明顯的機械唯物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色彩。梅葉里在其代表作《遺書》中,痛斥了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是萬惡之源,並將教士、投機商人、官吏統統稱為「富足的懶蟲」,稱封建地主是「魔鬼」。他主張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應做有益社會的事,社會財富應由大眾共同享受。號召人民起來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摩萊里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提出應該消滅私有制,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但是他並不主張通過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而是認為只要消滅社會上的偏見和謬誤,就可以實現他的主張。瑪布里的觀點與梅里葉的觀點大致相同。他認為只有消除社會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罪惡。在其著作《論法制或法的原則》和《論公民的權力和義務》中,瑪布里描繪了他的理想共和國的圖景:在這個共和國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切人皆為兄弟,禁止佔有財產是這個共和國的第一法律」。但是,他又不切實際地提出,這一理想的國家,不能建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只能建立在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這種空想共產主義思想,正是當時社會上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對現實絕望心情的一個側面反映。

由於啟蒙運動,18世紀被稱為「啟蒙時代」。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而且是在更高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理性主義的旗幟下,啟蒙思想家們將封建專制制度的神聖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會,以及在這一神聖外衣掩蓋之下,封建統治階級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統統放在理性主義的天平上讓人們自己去思考和評斷,從而暴露出它的虛偽和欺騙性。啟蒙運動的哲學前提是社會應建立在自然法則之上。啟蒙思想家們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授的特權,那麼人就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幸福、生存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是任何人不可剝奪的。這種以人的自然權利來對抗和否定封建特權的思想,是啟蒙主義運動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啟蒙運動在提倡科學,反對蒙昧主義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同時,也是自然科學的狂熱的倡導者和宣傳者。啟蒙主義思想家對於第三等級的勝利滿懷信心,為未來的新的社會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從而為法國大革命的到來,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動員人民投身於革命,推動法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盡管他們的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階級派別的要求,但就整個法國革命的過程來說,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找到啟蒙思想家影響的痕跡。同時,法國的啟蒙運動,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3. 悲慘世界裡為什麼那時法國這么窮

因為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紀初,也就是1802年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歐洲經歷一場大規模戰爭。而且故事的主人工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民。主人公冉·阿讓是因為餓偷了一塊麵包,而麵包已經是當時人民的主要食物,而同時期的中國也就是清朝嘉慶時期,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底層人民不僅沒有食物,而且戰亂不斷,而且多次發生人吃人的慘劇。所以相比之下法國是當時歐洲乃至世界的強國,我們不能拿我們今天的條件和200多年前的法國比,要同時期的比較。

4. 大家來幫幫忙

法國由於同德國毗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間曾對德執行強硬政策,並保持戒備狀態。但由於從20年代中期起法國經濟持續衰退,政局一直動盪混亂。從1925年4月到1934年2月,法國政府換屆達17次之多,僅1933年內閣就更換7次。這樣的經濟、政治形勢,使得法國國力下降,對外政策難以保持連續性和堅定性,只好追隨英國對德、意執行綏靖政策。這種狀況使英法統治集團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擴張政策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而是試圖通過滿足侵略者部分貪欲的方法來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法國的和平主義思潮比英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法國雖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它的損失卻極為的嚴重,經濟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有340萬人死亡、失蹤或受傷。一戰的慘重傷亡給法國人心中造成了深深的創傷,並因此而形成了一種害怕流血、極力避戰的消極思想。戰後,法國人民害怕發生戰爭,堅決反對擴軍備戰,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與裁軍的方式來避免戰爭,正如法國前總理白里安所言「法國的貧窮經受不了新的戰爭」。這種和平主義思潮對軍隊也有很大影響。士兵們認為,軍事訓練是「不必要的事」,士兵酒精中毒現象特別嚴重。法國統治者利用群眾對和平的渴求,推波助瀾。達拉第在慕尼黑大出賣後也效法張伯倫,搞了個《法德宣言》。他回到巴黎後同樣散布和平主義濫調,也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達拉第萬歲」呼聲不絕於耳。
脅只能「息事寧人」、「妥協退讓」,進而為綏靖埋下了禍根。

1930年11月,法國烏斯特里克銀行宣告破產,標志著法國經濟危機的開始。接著,大批銀行與企業紛紛倒閉、破產,生產下降,失業人數激增。1930年12月失業人口還只有12000人,翌春猛增至5萬人。物價暴跌,資本輸出銳減,對外貿易萎縮。危機激化了法國的階級矛盾,使斗爭日趨激烈。廣大人民群眾為改善生活狀況,反對政府和資本家轉嫁經濟危機的後果展開了頑強斗爭。在城市,廣大工人和公務人員等主要是反對降低工資,要求取消間接稅。在農村,農民和農業工人也開展反對政府農業政策的斗爭。從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組閣到1935年5月議會選舉,法國共更換了8屆內閣,都因無力應付經濟危機先後下台,每屆平均任期不到4個月。其中,塔迪厄、賴伐爾各領導過3屆內閣,他們執政期間,法國政局出現向右轉的趨勢。他們對內採用緊縮政策向廣大人民群眾轉嫁危機,如縮減公務人員工資、減少各種撫恤金、補助金。同時卻撥出巨款幫助壟斷資產階級渡過難關,並且用秘密基金資助一些法西斯組織。對外繼續孤立和反對蘇聯,主張同德意接近和親善。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組閣時,公然主張建立「強力政權」,力主修改憲法,使國家機器能夠更好地適應壟斷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這一主張一出籠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譴責。在左翼力量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斗爭下,塔迪厄企圖消滅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實行公開反動統治的陰謀才未能得逞。

戰後,《凡爾賽和約》奠定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法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建立起了以之為中心包圍德國的小協約國體制。因而,法國成了英國最危險的競爭者。勞合·喬治曾強調說「法國是唯一可能給英國造成麻煩的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大資產階級和大官僚得到好處,在暫時的穩定「繁榮」中發了財。過上了奢侈淫逸、紙醉金迷的生活。巴黎成了豪華、富麗的代名詞。他們只求保住這一切,反對任何戰爭。再則,法國的馬其頓防線已建成,自認為高枕無憂。因此,法國在外交政策上一直追隨英國大搞綏靖政策,其目的就是避戰自保,力求自安,甚至不惜犧牲弱國的利益。

5. 世界倒數第一窮的國家是什麼

世界人均GDP排名倒數第一:剛果民主共和國(GDP-人均:300元)。

相關介紹:

剛果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Congo;法語:République Congo),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東、南兩面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彭,西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6公里,總面積為34.2萬平方公里。官方語言為法語。

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班圖人在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剛果王國。1880年10月3日,法國人正式佔領這片土地,開始殖民統治。1884-1885年,柏林會議上剛果河以西地區被劃為法國殖民地,即現剛果(布)。

1910年,剛果成為法屬赤道非洲四領地之一(另有加彭、查德、中非),稱中央剛果。1957年取得「半自治共和國」地位。1958年11月成為「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5日宣布獨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定名剛果共和國。

6. 歐洲 法國

路易十四的專制主義
1642年黎塞留死去後,年僅5歲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即位,但國家大權則由首相馬扎然掌握。
1648年,法國爆發了反對專制主義的「福隆德」運動。該年5月,巴黎高等法院聯合各地法院通過決議,要求國王撤回派往各地的監督官,國王如要公布新稅和其它財政法令時,須由法院審查登記,廢除人頭稅和包稅制,懲辦貪官污吏與不法銀行家,未經宣布罪狀,不得任意捕人,被捕者需在24小時內交法庭審訊。馬扎然下令逮捕高等法院中倡議福隆德運動的領袖。8月28日巴黎爆發了起義。法王與廷臣逃往聖日耳曼,而後調兵圍攻巴黎。1649年3月起義被孔德親王指揮的官兵鎮壓下去。1650年,又爆發了投石黨運動,該運動堅持了兩年,於1652年也被鎮壓。
1661年3月馬扎然去世,路易十四親政。法國專制主義進入鼎盛時期。路易十四凡事親躬,把國家權力集中於自己手中。宣稱「朕即國家」,「法出於我」,聲明不再需要首相,自己單獨行使王權。路易十四每周3—4天召開僅由3—5人組成的最高委員會處理國政。路易十四還建立了內政、外交、財政、陸軍與宗教委員會等機構,但這些機構只起咨詢作用,決定權仍操於路易十四之手。路易十四宣布教士會議必須聽命於國王,各大臣未經國王同意不得發出任何政令。1665年又宣布,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討論和表決國王的敕令。1664年他派出官員到各郡整肅地方官吏,完善監督官制度以加強對各郡的控制。到路易十四親政的後期,監督官成為代表中央政府常駐各郡的行政官員。
路易十四針對當時法律混亂的狀況,頒布了一系列新法律,即《民法》(1667年)、《水利森林法》(1669年)、《刑法》(1670年)、《商法》(1673年)、《海運法》(1687年),以及關於殖民地奴隸的《黑人法》(1685年)。路易十四憑借法治的手段有效地維持了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秩序。
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路易十四加快了軍隊建設。法國軍隊的人數由其執政初年的8萬增至統治末年的38萬人。將軍中大批平民出身的有才幹者提升為將軍,既而又封為貴族。對一些具有反叛傾向的貴族則採用削弱軍權的辦法,並將他們置於負責陸軍的國務大臣和他任命的監督官的監視之下。軍隊因此完全置於國王的控制之下。路易十四為了與英國海軍對抗,在布列斯特、羅什福爾等地建立5個海軍兵工廠。1681年,法國已有戰艦近200艘,海軍1.1萬人。路易十四還開辦了幾所炮兵學校,培養炮兵指揮人才,並在軍隊中建立炮兵團。
路易十四採取了重商主義經濟政策。這一政策的堅決推行者是其財政總監讓·巴蒂斯塔·柯爾伯(1619—1683年)。柯爾伯首先整頓財政,監督收稅官吏,力求收支平衡,一年之內就使國庫從虧空轉為盈餘。柯爾伯主張,要使法國富強,必須使對外貿易順差,以增加國家的黃金儲備,為此必須鼓勵國家工商業的發展。柯爾伯推行保護關稅政策,以保護本國工業。他鼓勵在法國生產威尼斯式的鏡子和花邊,英國式的長襪,荷蘭式的呢絨,德國式的銅器。他招聘外國工匠,給企業主以專利和各種補助。在柯爾伯執政時期,開辦了45家手工工場,使手工工場增加到113家。柯爾伯制定手工工場條例,對不合格產品給以懲罰。他取消國內關卡,改善道路,開鑿運河。他創辦壟斷公司,包括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利凡特公司、北方公司,給這些公司以貿易壟斷權,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柯爾伯竭力擴大海軍,爭奪海上霸權,以期建立一個法蘭西世界帝國。他修造了1000多艘軍艦和商船,並改造了馬賽、羅什福爾、勒阿佛爾等港口設備。在柯爾伯執政時期,法國擴大了海外殖民地,在印度佔領本地治理,在北美佔領了路易斯安納,在非洲佔領了馬達加斯加沿海、塞內加爾河口一帶。
這個時期也是法國頻繁進行對外擴張戰爭的時期。由於法國工商業在路易十四時期得到飛速發展,從而為法國的對外戰爭准備了充分的物質基礎。路易乘德意志和義大利處於四分五裂狀態,西班牙與葡萄牙開始衰落,英荷相互交戰之機,先後發動了對西班牙的戰爭、與奧格斯堡同盟(荷蘭、奧地利、勃蘭登堡)的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等。
持續的對外戰爭消耗了法國的大量財力和人力,臃腫的官僚機構開支浩大,貴族生活奢侈,國力不斷消耗,國民的賦稅負擔越來越重,專制主義的法國開始迅速衰落。
路易十五時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孫路易十五(1715—1774年)即位,年僅 5歲,由奧爾良公爵攝政。路易十五時期法國專制主義的危機公開暴露出來。路易十四去世時留下24億鋰國債,其中1/3已經到期,1715年國家財政純收入只有6900萬鋰,財政支出達到1.447億鋰,國家財政處於極大困難之中。1716年國家的財政赤字接近1億鋰。政府企圖以打擊投機與高利貸為名收取罰款,但只得到1000餘萬鋰。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奧爾良公爵起用約翰·勞進行財政改革。約翰·勞是位蘇格蘭銀行家。在1716年他創辦一所私人銀行,發行銀行券,這種銀行券在繳納國家賦稅時同現金一樣有效。1718年,約翰·勞的銀行,被宣布為國家銀行,信譽大為提高。政府和貴族們都用這種銀行券來清還自己的債務。約翰·勞還發行西印度公司股票,該公司享有對美洲進行貿易、殖民和種植銷售煙草的權利。這在法國引起投機的狂潮,由此成為暴發戶者大有人在。約翰·勞從此官運亨通,1720年升任為財政大臣。但是,這一改革由於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結果使法國的財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亂。1720年底,約翰·勞銀行發行的銀行券達30億鋰,而銀行的儲備僅有7億鋰。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兌換金銀的狂潮,約翰·勞出逃它國,銀行倒閉。許多持有銀行券的貴族、富商紛紛破產。盡管政府利用銀行券償還了大部債務,但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又恢復了舊的財政制度,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
1723年,路易十五親政,但國家財政未見好轉。路易十五荒淫無度,每年的宮廷開支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貴族集團效法宮廷生活奢侈。首相弗勒里曾一度改革財政,但終究無力挽救危機。下層群眾生活貧困,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化。
路易十五繼承了路易十四的擴張政策,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並退出所佔領的比利時、荷蘭等地。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法國遭到慘敗,失去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塞內加爾的商站。它在印度也丟掉了大片殖民地,僅留下了5個商站。七年戰爭使英國確立了殖民霸權,而法國的強國地位受到嚴重損害。長期的對外戰爭大量消耗了法國的國力,使法國陷入了專制主義的危機。
18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系
18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以及僧侶手中。佔全國人口 95%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法國東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但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里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僱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僱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盧昂、愛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對外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貨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重重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6世紀開始實行的包稅制和國債制度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通過包收國家各種捐稅、向國家放債,法國的金融資本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為富有的階層。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後,為了緩和其財政危機,用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使路易十一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遭到破壞,迫使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也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中,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業作坊無法過渡到手工工場。因為受到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於工匠和學徒的數目、生產規模以及技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訂的一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使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舉步維艱,加之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幣制等都有不同,從而導致各地商業聯系的困難。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為低下,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迭遭敗績,不僅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且丟失了許多海外市場。僅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佔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為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使工場主和商人所獲利潤大部分流入他們的手中,從而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這一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舊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國,仍保持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以及手工工場的僱工等構成了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竭力向人民宣傳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們守天知命,不做絲毫反抗。對於一切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則實行殘酷的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拚命地推行蒙昧主義。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須鏟除天主教會。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佔全國土地的1/10,僧侶也和其他的封建貴族一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高級教士大多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裡,過著與貴族一樣奢華的生活。但第一等級中的低級僧侶則大都出身於貧苦之家,他們收入菲薄,生活拮據,對高級僧侶抱有敵視態度,同情第三等級。
作為第二等級的貴族,分為兩個階層,一為「佩劍貴族」,一為「穿袍貴族」。所謂佩劍貴族主要指的是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中的大貴族大多遠離自己的領地,住在凡爾賽,靠領取年金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由於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中的要職。「佩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則長年居住在鄉間,盡管不能享受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但由於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中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貴族」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靠錢買來的。因此,大多出身於資產階級。「穿袍貴族」主要任各級法院中的法官,並可父子相傳。他們通過包攬訴訟榨取民財,同樣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劍貴族」歧視他們,也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因此,他們也對「佩劍貴族」心懷不滿。
第三等級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人、專賣商、銀行家等。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時他們還花錢購買爵位,成為「穿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是,由於政治上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財產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實保證,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干擾,因此他們反對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過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國王權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工場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們深受封建專制政府的欺壓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極力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中的共和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等。這些人既反對大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壓迫,又痛恨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無窮盤剝。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害怕革命會使無產者擺脫舊日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害他們的利益。
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向地主繳納地租,而且還要向地主交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交納所得稅(收入 1/20的土地稅)、人頭稅、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經過層層盤剝之後,農民所剩無幾,很難維持溫飽。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又恢復了農民修築道路和建造營房的徭役。地主則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還強占農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廣大農民更加貧窮困苦。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夜,法國2300萬農民中,競有150萬人淪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級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盡管第三等級內部各階層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這一問題上,則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級與國王為首的僧侶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決。
啟蒙運動
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是適應資產階級和廣大下層勞動人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需要而開展起來的。這是一些資產階級的思想家,為使人們從封建專制的禁錮和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而發動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他們激烈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以及教會的腐朽和反動性,指責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佔有了社會的全部財富,而別人卻呻吟在極端的貧困之中。他們反對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聖經》是編造出來的,顯聖奇跡則是教士隨意編造出來的謊言。他們宣揚個性解放,要求人所應有的全部自由。同時,啟蒙思想家論證了摧毀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張社會改革,並勾畫出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
啟蒙運動是在17世紀唯理主義思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理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是笛卡,盡管他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但他所提出的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啟示,用人的分析論證來代替對神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對於打破天主教會的精神和文化壟斷,有著重大的進步意義。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則代替權威和傳統的原則,提出對過去的一切,包括舊的傳統宗教和國家政體都要用理智加以研究和批判。這種理智和批判的精神,就是啟蒙運動最突出的特點。此外,啟蒙運動的發生,還受到18世紀在歐洲發展起來的自然權力說、社會契約說以及分權理論的影響。啟蒙運動在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法國革命不同於英國革命,完全拋掉了宗教的外衣,採取了公開的政治斗爭的形式。
啟蒙運動的先驅和創始者是伏爾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鳩(1689—1775年)。他們的學說反映了大資產階級的要求,屬於資產階級的溫和派,成為大革命時期大資產階級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指導思想。
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他的著作浩豐,涉及政治、哲學、文學、歷史以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學辭典》、《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伏爾泰無情地批判了作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提出了「消滅醜行」的口號,公開反對教會所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們的愚昧無知,以及社會上的種種弊病,指出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於天主教會的欺騙。他痛斥天主教會是「九頭鳥」,羅馬教皇是「騙子」。天主教教士是「文明的惡棍」。他在政治上主張仿效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主張將天賦人權交與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權,限制王權。但是,由於他站在大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思想上又經常處於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批判天主教會,但又認為社會不平等是不可改變的現象,一方面主張將「天賦人權」歸還人民,但又認為人民是「群氓」,沒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需要「聰明人」的監護。伏爾泰的社會政治觀點的兩重性,反映出大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斗爭中的曖昧和妥協的態度。
孟德斯鳩出身貴族,曾擔任過地方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著作有《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等。孟德斯鳩與伏爾泰一樣,在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專制方面極為堅決。在其著作中,無情地批判和嘲諷了天主教會和教會的殘忍和無能。同時,他也強烈反對特權階層的專制和殘暴。但是,他並不主張廢除王權,認為法國應該效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他的全部政治主張都體現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在這部著作中,孟德斯鳩認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便可限制王權,因此,沒有必要進行一場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一思想,後來被大革命中的君主立憲派所利用,並體現在《人權宣言》和1791年的憲法中。
在啟蒙運動中,代表中產階級的思想家是網路全書派和重農學派中的經濟學家魁奈。網路全書派的主要代表有狄德羅(1713—1784年)、霍爾巴赫(1723—1789年)、愛爾維修(1715—1771年)等人。由狄德羅主編的《科學、藝術與工藝網路全書》反映了他們的全部政治思想觀點,因此他們被人稱為「網路全書派」。網路全書派是16世紀法國革命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唯物論和無神論的代表。但是,他們的唯物論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他們認為自然世界是物質的,沒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他們通過出版網路全書,向人們傳授自然科學文化知識,以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謬,抨擊天主教會和教士的愚昧和殘暴,並指出宗教是用來抬高國王身價壓迫人民的。在論述社會現象時,他們運用機械唯物論的觀點,認為封建制度是不合人性的,而資本主義制度才是人類合理的政治制度。從這一觀點出發,他們提出應該將王許可權制到最小的限度,換言之,也就是實行君主立憲,但不必要採取革命的手段。魁奈(1694—1774年)是經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經濟表》等。他是第一個系統的理解和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餘價值問題的經濟學家。他極力推崇資產階級的經濟自由的思想,並創造性地論述了再生產的理論。
啟蒙運動中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是盧梭(1712—1778年)。盧梭出生於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的家中,早年由於家境貧寒,過著到處流浪的生活,深刻體驗了下層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他的思想較為激進和革命。其代表作主要有《愛彌爾》、《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礎》、《懺悔錄》等。盧梭認為,私有財產是人類不平等及一切罪惡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其著作中,他激烈地抨擊了社會上存在的貧富不均的現象。但是盧梭又不主張鏟除私有制,而希望通過保留小私有制達到經濟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和「主權在民」的理論。他認為,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自由平等,應按社會契約的原則建立國家。他針對路易十六提出的「朕即國家」的謬論,提出國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僕人,對不稱職的僕人,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撤換他。「主權在民」的理論是盧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則。盧梭與伏爾泰和孟德斯鳩不同,他極力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盧梭的思想對於後來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啟蒙運動中,還出現了一批反映下層人民群眾革命要求的思想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里葉( 1664—1729年)、瑪布里(1700—1785年)和摩萊里(生卒年不詳)等人。這批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帶有明顯的機械唯物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色彩。梅葉里在其代表作《遺書》中,痛斥了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是萬惡之源,並將教士、投機商人、官吏統統稱為「富足的懶蟲」,稱封建地主是「魔鬼」。他主張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應做有益社會的事,社會財富應由大眾共同享受。號召人民起來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摩萊里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提出應該消滅私有制,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但是他並不主張通過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而是認為只要消滅社會上的偏見和謬誤,就可以實現他的主張。瑪布里的觀點與梅里葉的觀點大致相同。他認為只有消除社會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罪惡。在其著作《論法制或法的原則》和《論公民的權力和義務》中,瑪布里描繪了他的理想共和國的圖景:在這個共和國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切人皆為兄弟,禁止佔有財產是這個共和國的第一法律」。但是,他又不切實際地提出,這一理想的國家,不能建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只能建立在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這種空想共產主義思想,正是當時社會上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對現實絕望心情的一個側面反映。
由於啟蒙運動,18世紀被稱為「啟蒙時代」。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而且是在更高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理性主義的旗幟下,啟蒙思想家們將封建專制制度的神聖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會,以及在這一神聖外衣掩蓋之下,封建統治階級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統統放在理性主義的天平上讓人們自己去思考和評斷,從而暴露出它的虛偽和欺騙性。啟蒙運動的哲學前提是社會應建立在自然法則之上。啟蒙思想家們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授的特權,那麼人就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幸福、生存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是任何人不可剝奪的。這種以人的自然權利來對抗和否定封建特權的思想,是啟蒙主義運動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啟蒙運動在提倡科學,反對蒙昧主義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同時,也是自然科學的狂熱的倡導者和宣傳者。啟蒙主義思想家對於第三等級的勝利滿懷信心,為未來的新的社會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從而為法國大革命的到來,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動員人民投身於革命,推動法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盡管他們的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階級派別的要求,但就整個法國革命的過程來說,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找到啟蒙思想家影響的痕跡。同時,法國的啟蒙運動,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7. 18世紀法國的物價和生活水平

18世紀法國擁有海外殖民地,金銀從美洲留入法國,法國的財富是否因此增加?同時,歐洲各國又在加印紙幣,這兩者相互間會有什麼作用,會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再者,路易十六在軍事和財政上支援美國獨立戰爭加快了法國破產,放寬與英國的貿易使法國內工業產品泛濫,本國工業產品跌價,工人事業,這些對社會經濟有什麼影響?
18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系
18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以及僧侶手中。佔全國人口 95%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法國東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但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里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僱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僱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
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盧昂、愛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對外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貨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重重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6世紀開始實行的包稅制和國債制度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通過包收國家各種捐稅、向國家放債,法國的金融資本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為富有的階層。
但自路易十六即位後,為了緩和其財政危機,用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使路易十一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遭到破壞,迫使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也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中,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業作坊無法過渡到手工工場。
因為受到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於工匠和學徒的數目、生產規模以及技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訂的一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使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舉步維艱,加之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幣制等都有不同,從而導致各地商業聯系的困難。
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為低下,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迭遭敗績,不僅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且丟失了許多海外市場。僅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佔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為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使工場主和商人所獲利潤大部分流入他們的手中,從而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
這一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舊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國,仍保持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以及手工工場的僱工等構成了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竭力向人民宣傳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們守天知命,不做絲毫反抗。對於一切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則實行殘酷的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拚命地推行蒙昧主義。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須鏟除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佔全國土地的1/10,僧侶也和其他的封建貴族一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高級教士大多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裡,過著與貴族一樣奢華的生活。但第一等級中的低級僧侶則大都出身於貧苦之家,他們收入菲薄,生活拮據,對高級僧侶抱有敵視態度,同情第三等級。
作為第二等級的貴族,分為兩個階層,一為「佩劍貴族」,一為「穿袍貴族」。所謂佩劍貴族主要指的是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中的大貴族大多遠離自己的領地,住在凡爾賽,靠領取年金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由於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中的要職。
「佩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則長年居住在鄉間,盡管不能享受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但由於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中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貴族」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靠錢買來的。因此,大多出身於資產階級。「穿袍貴族」主要任各級法院中的法官,並可父子相傳。他們通過包攬訴訟榨取民財,同樣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劍貴族」歧視他們,也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因此,他們也對「佩劍貴族」心懷不滿。
第三等級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人、專賣商、銀行家等。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時他們還花錢購買爵位,成為「穿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是,由於政治上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財產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實保證,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干擾,因此他們反對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過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國王權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
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工場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們深受封建專制政府的欺壓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極力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中的共和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等。這些人既反對大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壓迫,又痛恨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無窮盤剝。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害怕革命會使無產者擺脫舊日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害他們的利益。
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向地主繳納地租,而且還要向地主交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交納所得稅(收入 1/20的土地稅)、人頭稅、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經過層層盤剝之後,農民所剩無幾,很難維持溫飽。
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又恢復了農民修築道路和建造營房的徭役。地主則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還強占農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廣大農民更加貧窮困苦。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夜,法國2300萬農民中,競有150萬人淪為乞丐。
因此,在第三等級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盡管第三等級內部各階層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這一問題上,則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級與國王為首的僧侶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決。

8. 法蘭西第一帝國曾經無比強大,為何卻在1812年開始走向了衰落

法蘭西第一帝國曾經無比強大,但是因為他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在1812年開始走向了衰落。其實它衰落完全是因為政治策略的原因,對外擴張加劇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財政壓力。在政策的引導下經濟情況急劇下降。所以造成了曾經無比強大的法蘭西,在他最鼎盛的時期走向了衰落。

一個越戰越強的法蘭西帝國,卻在它的統治達到鼎盛的時候,很快就走上了末路,拿破崙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決策,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維持霸權的戰爭吃掉了法國太多的勞動力。除了徵兵之外,戰爭造成的平民死亡、殘疾都加劇了這一情況。此外,新擴張的領土盡管替法國本土分擔了壓力,但同時也意味著要付出更多財政用於鎮壓反叛和維持漫長的戰線。

9. 十七世紀法國的貧民區大概在哪裡

當時法國比較貧窮的地方是常年經受半世紀義大利戰爭之災的普羅旺斯省

10. 歷史啊!1760年至1825年,法國社會的狀況 誰告訴我呀

法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空想社會主義者。1760年10月17日生於巴黎一貴族家庭。早年受啟蒙運動影響,曾參加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1781年在約克鎮任炮兵上尉。1803年發表《一個日內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主張應由科學家代替牧師的社會地位。聖西門擁護法國大革命,主動放棄伯爵爵位。為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學說,傾注了畢生精力。
1805年聖西門開始著書立說。他雖然常把人類歷史的發展看作先驗的人類理性的發展,但又認為社會變革是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現存制度只是從封建制度轉向理想制度的一個過渡階段,並初步意識到經濟狀況是政治制度的基礎。聖西門承認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在發展的總過程中,每一次新舊社會制度更替,都是歷史的進步。
聖西門認為法國革命不僅是貴族和市民等級之間的斗爭,而且是貴族、市民等級和無產者之間的斗爭。他指出這次革命只產生了新的奴役形式,即「新封建制度」。他預言,舊的社會制度必將為理想的實業制度所代替。
聖西門設想的未來的理想制度是一種「實業制度」。在實業制度下,由實業者和學者掌握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權力;社會的唯一目的應當是盡善盡美地運用科學、藝術和手工業的知識來滿足人們的需要,特別是滿足人數最多的最貧窮階級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勞動,經濟按計劃發展,個人收入應同他的才能和貢獻成正比。不承認任何特權。在理想社會中,政治學將成為生產的科學,政治將為經濟所包容,對人的統治將變成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由於歷史的局限性,聖西門把從事產業活動的資產者看成是和工農一樣的勞動者或「實業者」。並寄希望於統治階級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國王和資產者會幫助無產階級建立實業制度。這就使得他的社會主義學說不能不流於空想。
1825年5月19日聖西門逝世於巴黎。主要論著還有《寓言》(1819)、《新基督教》(1825)、《論實業制度》(1820—1821)、《實業家問答》(1823—1824)等。

閱讀全文

與法國什麼時候開始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