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法國的資料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法國歡度國慶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140萬(2003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參考資料:http://www.elitefrance.com/french%20culture/history/french%20culture%20history_1.htm
B. 國慶手抄報資料
上下五千,重山萬水,若海文韻,繁星人傑,更有半個世紀來龍吟東方,升騰寰宇,翱於世界變幻風雲之中,何其壯哉的中國啊!
遠憶商周,渺茫微光,亦是一番盤古開天地後的豁然,想到這里,總不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一陣。彼有希臘群英,此有春秋百家,若說遠隔萬里,古中國的軍隊無法在幾千年前威震世界,那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國先哲,也足以讓東方人的智慧照亮半個世界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秦皇東南征,始成東方巨龍之形。彈指一揮間,直到近代屈辱百年,中國人在自己的歷史中沉澱了一層一層血與淚。風急雨緊,縱是我中華披星戴月走過的幾十個世紀的閱歷,也只能冠個雨果稱為「睡獅」的名號沉眠百年,百年......
五十六年前的那個十月一日,那個五十六年來為億萬華夏子孫共慶的日子,五千年的中華古國睜開年輕的眼睛,猛醒於太平洋西岸,呼吸著久違的青春。嶄新的中國誕生在世界波瀾之中......
縱橫古今,俯覽萬里,看我中華大好河山之壯麗,五千文化之異彩。說雄奇,吾有西嶽的重巒疊峻;說秀美,吾有黃山的雲松石峰;說肅威,君不見紫禁城裡柱廊門檐;說別致,君不見蘇州園林中描山畫水。濃彩黃河,淡色西湖,北有黑土森林,南有青山綠水,東有汪洋無垠,西有大漠孤煙。和我中華論人傑:文有李太白,武有孫武子,自夏建朝,多少出類拔萃之人物在中華大地一展才華:和我中華論地靈:嘉峪山海,長城內外,千秋各有。更兼青藏屋脊接天露,東南平川拾海珍。我中華有如此山嶽河流,我中華是如此人傑地靈,哪還有理由讓我不去愛她?哪還有理由讓吾輩不去為她奮發圖強?中國,傲立世界的泱泱大國,有千萬理由,更有千萬力量昌盛繁榮。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曹操煮酒品英雄時的豪氣直透雲霄,動及龍魂....
中國不應再伏於層浪之中了,中國不能再聽世紀潮聲而不聞了!唯有騰然而起,怒上九天,看日月共升,觀群星齊舞,才對得起我們無比優秀的列祖列宗,才對得起我們每個活著的人腳下的壯美河山,才對得起養你我長大的一草一木,才對得起一生下來就刻在我們胸前的三個字------中國人。
十月一日, 又是祖國的生日,十月一日,又是外族矚目,國人傾情的一天。你若見奧運健兒之颯爽,你若聞中華國歌之雄壯,若你我是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中國之少年,除了一篇祝辭外,是否該更想想:我的祖國今在何處,我的祖國應往何處......
中國,願你長青,願你長盛
歷史不能忘記
1939年9月1日,德國不宣而戰地侵入波蘭領土,揭開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雖然二戰結束至今已近六十年,但提起二戰許多人仍不陌生。但在他們眼裡,二戰也許只是德軍的閃電戰、諾曼底登陸的空前規模、中途島會戰的寡勝多以及馬其諾防線。他們很少意識到這是慘絕人寰的戰爭,二戰在他們看來猶如一個古老的傳說,已沒多少實際意義。其實二戰至今仍能給我們許多警示和教訓。
俾斯麥曾經說過:「愚人說他們從經驗中學習,我則寧願利用他人的經驗。」事實上,製造戰爭遠比和平來得容易,因為戰爭只要單方動武即可,而和平的締造卻需要雙方同意。從某種程度上講,侵略者也喜歡和平,那樣他們就可以不勞而獲了。
國家建設需腳踏實地,切忌粉飾太平。李德哈特曾說:「歷史的最大價值就是提供警告。」二戰時的義大利便是例子,義大利的海陸空訓練和裝備不夠,僅是為了表演,所以才會出現在戰場上屢戰屢敗的現象。
任何國家都必須把國家安全列為第一優先的考慮,立國於世必須重視國防,萬不可對和平存在幻想。二戰中處於中立的挪威遭到了德國的摧殘便說明了這個事實。
作為國家安全的基礎,政治因素最重要。經濟固然是立國之本,但立國之本不僅局限於經濟。有人認為,只要有財富便可,但大量的事實表明:沒有國家,財富只是一種沒有保障的存在。二戰時,猶太人雖然有財富,但仍然逃不了進集中營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政治是財富的靈魂,而主權是財富的基礎,是最大的政治,國家主權是國家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權利的最根本的保障。如果一味認為有財富就夠了的話,那麼看看二戰前夕的法國和海灣戰爭前的法國和科威特便是最好的例子吧。
一個國家只有政治制度健全,行政效率高,政治家不分黨派都尊重國家利益,公而忘私,整個民族發奮圖強,不惜犧牲,那麼這個國家才不會受到欺凌。
祖 國 頌
上下五千,重山萬水,若海文韻,繁星人傑,更有半個世紀來龍吟東方,升騰寰宇,翱於世界變幻風雲之中,何其壯哉的中國啊!
遠憶商周,渺茫微光,亦是一番盤古開天地後的豁然,想到這里,總不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一陣。彼有希臘群英,此有春秋百家,若說遠隔萬里,古中國的軍隊無法在幾千年前威震世界,那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國先哲,也足以讓東方人的智慧照亮半個世界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秦皇東南征,始成東方巨龍之形。彈指一揮間,直到近代屈辱百年,中國人在自己的歷史中沉澱了一層一層血與淚。風急雨緊,縱是我中華披星戴月走過的幾十個世紀的閱歷,也只能冠個雨果稱為「睡獅」的名號沉眠百年,百年......
五十六年前的那個十月一日,那個五十六年來為億萬華夏子孫共慶的日子,五千年的中華古國睜開年輕的眼睛,猛醒於太平洋西岸,呼吸著久違的青春。嶄新的中國誕生在世界波瀾之中......
縱橫古今,俯覽萬里,看我中華大好河山之壯麗,五千文化之異彩。說雄奇,吾有西嶽的重巒疊峻;說秀美,吾有黃山的雲松石峰;說肅威,君不見紫禁城裡柱廊門檐;說別致,君不見蘇州園林中描山畫水。濃彩黃河,淡色西湖,北有黑土森林,南有青山綠水,東有汪洋無垠,西有大漠孤煙。和我中華論人傑:文有李太白,武有孫武子,自夏建朝,多少出類拔萃之人物在中華大地一展才華:和我中華論地靈:嘉峪山海,長城內外,千秋各有。更兼青藏屋脊接天露,東南平川拾海珍。我中華有如此山嶽河流,我中華是如此人傑地靈,哪還有理由讓我不去愛她?哪還有理由讓吾輩不去為她奮發圖強?中國,傲立世界的泱泱大國,有千萬理由,更有千萬力量昌盛繁榮。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曹操煮酒品英雄時的豪氣直透雲霄,動及龍魂....
中國不應再伏於層浪之中了,中國不能再聽世紀潮聲而不聞了!唯有騰然而起,怒上九天,看日月共升,觀群星齊舞,才對得起我們無比優秀的列祖列宗,才對得起我們每個活著的人腳下的壯美河山,才對得起養你我長大的一草一木,才對得起一生下來就刻在我們胸前的三個字------中國人。
十月一日, 又是祖國的生日,十月一日,又是外族矚目,國人傾情的一天。你若見奧運健兒之颯爽,你若聞中華國歌之雄壯,若你我是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中國之少年,除了一篇祝辭外,是否該更想想:我的祖國今在何處,我的祖國應往何處......
中國,願你長青,願你長盛
時光如流水般逝去,我們偉大的祖國已點燃了她的第55枝生日蠟燭。這55年的風雨中走過的路,淌過的河,已不計其數。這55年裡,我們有輝煌,也有失落,雖說成長之路是曲折和漫長的,但我們有決心,也有信心。我們一定能夠長大。
「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華夏5000年的文明史,創造出多少燦爛的文化。使我們躋身於世界民族的前列。可是,在1450年之後的540至今,中國,CHINA,沒有,再也沒有出現在這部歷史的畫卷上!1450年、1840年,相隔390年後,中國的國門終於被外國人用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製造的大炮轟開了!它帶來的是100多年的血和淚。終於在194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舊貌換新顏。結束了一切。我們有了新的開始。
由於「前車之鑒」,使我們的政黨有了一個新的不成文的規定:「一切不要用靜的眼光看待事物。」
中國的科技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可謂「處處開花,萬鳥齊鳴。」化學方面:化學家侯得榜發明了侯氏制鹼法。把我國的制鹼業抬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科技航天方面:航天業在60年代初建,到了90年代就有了自己的航天系列,農業方面:水稻專家袁隆平發現了用雜交的方法提高水稻的產量,使我國的農業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還有許多,許多……
這一切的一切證明我國的綜合國力在增強。可是歷史的傷痕是難以抹滅的。其中遺留下來的其中包括我們的寶島—台灣。它時時牽掛著億萬中華兒女的心。曾有一首《我的中國心》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願望。大家渴望台灣盡快回歸祖國,共慶祖國的55歲華誕。
當五星紅旗在政府大廈上冉冉升起的時候,我們肩並著肩,用我們的雙手彈奏為我們偉大祖國譜寫的新樂章。
我們目前雖然相距遙遠,但我們的思想感情依然融合在一起,我們的心在一起。
我們同是龍的傳人,情系一顆心。
C. 英國人如何看待光榮革命,法國人如何看待大革命,美國人如何看待南北戰爭
都叫光榮革命了,英格蘭人肯定以為自豪呀。
法國大革命,雖然現在人看,都知道本可以不死那麼多人,本可以不那麼來回來去的殺,可當時法國是第一個,又有誰能做到更好呢。法國的國慶節現在也還是來自於大革命的,可見法國人還是認可大革命的積極性的。事實上確實是,因為前面沒有經驗,法國也相當於犧牲自己的很多人命去給後面的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實踐的例子
美國比較自由,沒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各種觀點大量存在,官方也比較實事求是。道義上本來南方是占優勢的,錯就錯在南方的奴隸制。美國南方民風相對東北部和西海岸而言保守,現在也還是。南北戰爭中聯邦軍還首開總體戰攻擊平民。肯定會有南方人仍然認為南方是對的,可怎麼樣呢,要知道現在美國的公民很多都是後來移民過去的,參加過戰爭的人的後裔只是現在美國人的一部分。對於多數人而言這些都不重要,發生了就是發生了,雙方各有各的動機各有各的理由,絕大多數人並不會愛好歷史和哲學
D. 初中歷史小論文,500字
國慶節資料: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各國國慶節由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國慶節歷史由來 :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三個梗概,最後一個能長點,可以自己在前後加上一些套話,視你們老師情況而定
諸葛亮一生失知多少?
梗概:諸葛亮從隆中出山之後,成為劉備集團軍事和人事方面的主要掌權人員之一。作為一個軍師,諸葛亮在大政方針即戰略方面成功地指導了弱小的劉備勢力,從無立錐之地到坐擁西川,諸葛亮做得十分成功。但是作為一個人事方面的主管,諸葛亮在調解荊州派和川派之間的矛盾,以及提拔人才方面,做得不盡如人意,這是炎漢後期的發展力不足原因之一;作為一個託孤臣子,諸葛亮在對待新君方面顯得稍微有些越權。人無完人,諸葛亮仍然不失為三國時期著名大臣之一。
蜀吳聯盟解體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梗概:主要應當是荊州問題。荊州富庶,在戰略上又是四戰之地。從內部講,炎漢的方面大將關羽在執行聯盟政策方面,理解不足;同時吳國方面也不願意放荊州這個最具發展潛力的地盤,同時越江向徐州方面發展對吳國的軍隊來說有些力不從心,只能向西,對炎漢展開攻擊。外部的原因是魏國在赤壁失敗之後,在長江一線保持了壓迫但是不攻擊的態勢,使得吳漢聯盟不再那麼迫切,解體成為可能。
漢光武、曹操、隋文帝比較
梗概:光武結束了王莽之亂和綠林赤眉的起義,這個功績是有水分的。必須看到當時並沒有結構性的社會變更的需要,社會動亂更多的是由於王莽混亂的執政思想引起的。所以光武乘勢而起,在農民起義者沒有最基本的政治目標和軍閥多居邊地的情形下迅速統一天下。在統一之後,光武的執政奠定了了東漢後二百年的基業。
隋文統一更多是世勢的要求。北方的統一和楊堅在北周的高位,讓他的功績變得容易了一些。但是他和統一北方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相比,他活得更長一些(宇文邕統一後一年死,朝政迅速被楊堅把持)。另外他的兒子在統一事宜上也算承志。楊堅在政務上的成就要比光武強一些。
至於曹操,出身不如楊堅之高位,西園一校尉爾;家世不如劉秀之正統,閹宦假孫,極為底下;更遇亂世,眾人皆起。在這種基礎上,統一北方的功業讓人除了佩服以外無話可說。在屯田和引進人才的舉動上,要比劉秀水平高多了。(至於《讓縣自明本志令》,其實還是吹噓的成份居多。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下《讓縣自明本志令》,建安十六年正月庚辰,天子報:減戶五千,分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植為平原侯,據為范陽侯,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方四十一日爾,就把封給自己的三縣一點不漏的轉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鄙視他!)
綜上所述,考慮到初始條件和社會環境,曹操在功績上完全可以比美光武和隋文,甚至猶有過之。
但是在歷史影響上,曹操就比不上這兩位了。
光武的東漢雖然在歷史上稱不上盛世,但是也是二百多年的大統一。這是實際的影響。在心理的影響上,光武給以後的王朝遺民做了一個好例子。比如南明的弘治,估計也想像光武一樣,復祖業吧。
隋文的稍微差一些,但是考慮到隋唐之間的動亂是一個表層的,不涉及社會結構變更的戰亂。那麼說他的統一直接導致了接下來的唐的統一,也是不為過的。
曹操么,在統一方面的影響就接近於無了。司馬氏的長期掌權讓曹操在實際政治上的影響變得無足輕重。倒是後世在不停地給他畫白臉,這影響有還不如沒有。
E. 時事評論你如何看待國慶國內游強勢復甦」
疫情之後的第一個國慶長假剛過去,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被國內旅遊新聞「刷屏」了。「簡直就像過年一樣!」這是眾多遊客及旅遊業者對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的直觀感受。根據最新數據,假期前七天接待國內遊客6.18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543.3億元。國內旅遊業恢復超八成,已走出疫情帶來的陰霾,正處於強勢復甦中。
去年的黃金周七天內,中國出境遊人數超過700萬人次。而今年這個情況,自然不會再有人選擇出境游。大家也紛紛把出遊的經費用在了國內,小眾精緻游、私家定製游成了大家的選擇,大西北、西藏、雲南這樣的長線游也很受歡迎。
對比蒸蒸日上的國內旅遊市場,出境游卻第一次在國慶長假交了白卷。特別是現在歐洲多個國家出現疫情反彈,美國的確診病例已經突破700多萬例。以往長假國人熱衷選擇的出境游目的地日本、韓國、泰國、歐洲等地,這些國家的旅遊市場可謂是十分慘淡。
外國遊客大幅減少重創了日本旅遊業,以往中國遊客最愛的葯妝店松本清利潤下降四成,不得不關閉了50多家門店。就連奈良鹿的日子也不好過。按照以往放長假的時候,遊客們買鹿仙貝能把那邊的鹿給喂到吃撐趴地,就是送到嘴邊也吃不下了。疫情影響之下,遊客減少了很多;這些鹿習慣了人類投喂,無法適應現在的環境變化。部分鹿就因為沒有人類的投喂而變得瘦骨嶙峋。
除了日本,亞太地區的泰國也是中國遊客最多的目的地之一,今年各項遊船和觀光業務也十分不景氣。以往遊客密密麻麻的海灘、水上市場等地現在空空盪盪,很多商家都已經處於難以為繼的艱難階段。就連靠著做中國人生意的當地導游,也開始考慮另謀出路,不然真的難以維持生計。
遠在法國巴黎也一直是中國人歐洲游最愛打卡的置頂城市。光是2019年,就有1500萬的中國遊客到法國玩,年消費額可以達到28億歐元。在巴黎逛街,到處都是中國人的隊伍。在盧浮宮排隊的隊伍更是像蚊香一樣盤著金字塔層層圍住,密不透風.....現在的盧浮宮卻能享受包場待遇,就連奢侈品櫃台的櫃姐們都在抱怨沒客人來太無聊。
世界各國都受到了此次疫情的影響,中國遊客的消失讓他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難。外媒表示,此次黃金周將是檢驗中國經濟的重要標准之一。從黃金周國內旅遊市場的火爆就可以看出,相比其他依舊為疫情困擾的國家,中國的經濟已經走上了正軌,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恢復了正常
F. 能詳細的嗎法國的文化!!急~~~~~~O(∩_∩)O謝謝~~~~~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i貼吧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QQ空間
人人網
豆瓣
MSN
對我有幫助
13回答時間:2011
G. 你知道美.法.等國家國慶節的日期和來歷說說看
國慶節(National Day)是一個國家政治性最濃重的節日。但是,各國的國慶節的名稱以及日期的確定都不盡相同。
從名稱上說,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稱"國慶節"或"國慶日"的有中國、法國等約40個國家;稱"獨立日"或"獨立節"的有美國、墨西哥、菲律賓、緬甸等約60個國家;稱"共和日"或"共和國日"的有南斯拉夫、扎伊爾、冰島等國家;稱"革命節"的有原蘇聯、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稱"聯邦成立日"的有瑞士;稱"聯合日"的有坦尚尼亞;還有的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和"巴基斯坦日。"
從日期的含義上說,全世界包括我國在內,約有30個國家以建國日為國慶節;有的是以憲法頒布日為國慶節,如聯邦德國;有的以革命起義日為國慶節,如法國;有的則以國家元首生日為國慶節,如日本、泰國、荷蘭、丹麥、英國等國。有趣的是,這些國家隨著國王、天皇或女王的更換而改變國慶節的日期。
一般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國慶日,但是,尼泊爾、瑞典、烏干達(Uganda)、幾內亞(Guinea)共和國和丹麥卻有兩個國慶節。在尼泊爾,一個是"國家民主日"(2月18日),一個是國王的生日;在瑞典,一個是"國旗日"(6月6日),一個是國王的生日;在古巴,一個是"解放日"(1月1日),一個是"全國起義日"(7月26日);在烏干達,一個是"獨立日"(10月9日),一個是"第二共和日"(1月25日);在幾內亞共和國,一個是"宣布共和日"(10月2日),一個是"人民戰勝侵略紀念日"(11月22日);在丹麥,一個是"憲法日"(6月5日),一個是女王生日。
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國慶節是聖馬利諾的國慶節。遠在公元301年,聖馬利諾就把9月3日定為自己的國慶節,至今已有很長的歷史。
美國國慶節的來歷
美國國慶節的正規叫法是「 獨立紀念日」,它是美國的主要法定節日之一,日期為每年7月4日,以紀念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它標志著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和英國正式分家,走向獨立建國的道路。
法國國慶節的來歷
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1880年,7月14日被正式確立為法國的國慶日,法國人每年都要隆重紀念這個象徵自由和革命的日子。這一天的夜晚成為歡樂的海洋,法國的標志埃菲爾鐵塔為火樹銀花所映襯。
人們通常認為,法國國慶日的正式確定是1789年,其實不然。雖然為紀念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這一光輝的日子,曾一度將1789年的7月14日作為國慶日。但1814年封建王朝復辟後,宣布7月14日為「國恥日」和「殺人犯的節日」。1870年,共和國恢復,1879年,共和黨人成立了政府,議會由凡爾賽遷到了巴黎。翌年6月,法國議會正式通過法令,將1880年7月14日定為法國的國慶節,直至今日。
H. 法國的資料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職;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職;國民議會議長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2年6月當選。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290萬 (2006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移民人口為9.5萬人。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 (右圖 )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諾曼底登陸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2003年7月法國民議會通過的參議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參議員任期由9年縮短至6年,2010年總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選一半。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巴 黎 歌 劇 院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鋼鐵、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已近枯竭,預計於2005年關閉所有煤礦。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3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1.1%,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2%。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耕地面積5491.9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葡萄酒享譽全球,酒類出口佔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國時裝、法國大餐、法國香水都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法國旅遊勝地——埃維昂>>> 世界最高的橋梁——米約大橋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歷史悠久的法國咖啡文化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人道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較大的有331家。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