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管鉉樂《牧神的午後》作者是誰
法國印象派作家德彪西<Claude Debussy>根據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的詩歌寫成的管弦樂曲
『貳』 《牧童的午後》的作者是/
斯特芳·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和散文家。《牧神的午後》 (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著有《詩與散文》、詩集《徜徉集》等。
其中長詩《希羅狄亞德)(1875)、《牧神的午後》 (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馬拉美生於巴黎一個官員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父親和姐姐相繼離開人世,只是在外祖母的懷中得到一些關懷。中學時代,馬拉美迷上了詩歌。
1862年,馬拉美開始發表詩歌,同年去英國進修英語。次年回到法國。
1866年,馬拉美的詩歌開始受到詩壇的關注。1876年,《牧神的午後》在法國詩壇引起轟動。此後,馬拉美在家中舉辦的詩歌沙龍成為當時法國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龍,一些著名的詩人、音樂家、畫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如魏爾倫、蘭波、德彪西、羅丹夫婦等等。因為沙龍在星期二舉行,被稱為「馬拉美的星期二」。
1896年,馬拉美被選為「詩人之王」,成為法國詩壇現代主義和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袖人物。
http://ke..com/view/67196.htm
『叄』 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牧神的午後》的作者是於睫。
作家於睫小說《牧神的午後》。文章始終貫穿著《牧神的午後》這首縹緲柔軟的歌曲。以小提琴專業學生於睫,齊歌的愛情為主線,從依賴到痛入骨髓的愛戀,從遺憾到奮身一搏的毀滅,不長的文章卻寫得動人心魄。猶如《牧神的午後》飄盪的水紋之下暗潮湧動。
(3)牧神午後是哪個法國樂曲家創作的擴展閱讀:
《牧神的午後》——L'Apres-midid'un Faune。我和我那些管弦系的同學一樣,深愛這首德彪西(Claude
Debussy)的管弦樂作品。我們喜歡重復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那句名言:假如在臨死之前有可能再聽音樂的話,我要聽《牧神的午後》。
和他們不同的是,我的生命已和這部管弦樂序曲緊密結合,樂曲中的每一個音符都牽動著我身體中的每一根神經,控制著我血管中流動的每一滴血。
『肆』 牧神午後前奏曲的作曲家簡介
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出生在聖日爾曼昂萊。他的父親是個小商人,曾參加過巴黎公社武裝起義。德彪西從小隨父母學習音樂,十一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畢業後,任俄國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音樂教員,並隨她出訪過許多國家。1884年,德彪西因創作大合唱《浪子》成功而獲得羅馬獎金,被送往羅馬深造。
德彪西早期作品繼承浪漫主義傳統創作的手法。自從他接觸俄羅斯「旨力停車」作品,並在「萬國博覽會」上聽到東方音樂之後,深受啟發。後來,他對印象主義繪畫及詩歌發生興趣,決心在音樂上創造新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和印象派繪畫手法相似,即是用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種氣氛或反映人對某一自吹自擂接觸時頭腦里產生的印象。他把和聲作為豐富色彩的一種手段,經常省略三和弦,多用九和弦、全音音階、七和弦的平行進行和四度、五度的空泛音。他還有意識地沖破常規節拍,用比較自由的節奏、寬廣的音域。在德彪西的創作中,注重色彩性,布局十分細膩,從而擴大了音樂的表現手段。在德彪西的影響下,很多作曲家接受了他的觀點,象拉威爾、杜卡都是印象樂派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的作品主要是鋼琴曲,管弦樂不多,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牧神午後前奏曲》、《意象》、《夜曲》、《大海》,《前奏曲集》等。此外,他還作有論文集《克羅士先生》等。
1918年3月15日,德彪西在巴黎死於癌症,享年五十五歲。
在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伍』 牧神的午後 德彪西
《牧神的午後》是德彪西最早的不朽名作,這首前奏曲作於1892—1894年,1894年12月22日由古斯塔夫·多萊(Gustave Doret, 1866—1943)指揮首演。此曲為馬拉美的同名詩而作,原計劃還要寫間奏曲、終曲,此曲完成後,因已囊括了馬拉美詩的內涵而放棄了原計劃。馬拉美的詩描述西西里島上,半人半羊的牧神午睡方醒,女妖玫瑰色的肌膚彷彿在他眼前飄動。牧神順這感覺追溯幻境,正想折葦笛吹奏時,突然見遠處山泉旁草叢里,有雪白的肌膚在閃動,葦笛聲徐緩悠揚,驚起泉畔的水鳥,女妖也紛紛潛入水中。牧神追趕過去,發現腳旁有兩個意態慵懶的女妖正旁若無人地躺在那裡。牧神抱起兩人,隱入薔薇叢中,女妖若隱若現,無所謂地心不在焉,牧神覺得手中的獵物四肢無力卻不易抓住,「竟然不知陶醉地歡喜欲淚」。最後獵物逃脫,牧神卻浮現擁抱美神維納斯的幻影,身心疲憊下來,伏倒在熱沙土上,再次要瞌睡。詩作最後是「再見了,絕世美人,我望著你那移動的身影。」德彪西自己解說,他的這首作品是針對馬拉美詩最後一行而作的闡釋。「這首前奏曲,可以說是將馬拉美的美麗詩篇自由地予以詮釋而成,可是並沒有涵蓋全詩的意思。或者可以說是以馬拉美的詩串連成背景,烘托出牧神的種種慾望與幻想在午後郁熱的暑氣中蠢蠢欲動的情景。這以後,牧神因追逐逃遁的女妖而陷於極度的疲勞狀態,然後昏然沉睡過去。在夢中,他感覺大自然的一切為他所擁有,也就是說,他的幻想在夢境中實現了。」此曲是在半音階階進波狀起伏的藤蔓形音型主題基礎上,加入不同和聲潤色的10段變奏,也可把第一至第三部分(主題呈示+兩個變奏)為呈示部,第四、五、六部分為發展部,第七部分為歌調形式的中間部,第八部分為結尾部。也就是說,此曲和諧地融合了奏鳴曲式、變奏曲式和歌調形式。
『陸』 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牧神午後的作者是「克勞德·德彪西作曲」。
克勞德·德彪西,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牧神午後前奏曲為管弦樂曲,作於1892-1894年,取材於馬拉美的同名詩作《牧神午後》。 該曲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經典作品。
(6)牧神午後是哪個法國樂曲家創作的擴展閱讀:
德彪西的作品主要是鋼琴曲,管弦樂不多,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牧神午後前奏曲》、《意象》、《夜曲》、《大海》,《前奏曲集》等。此外,他還作有論文集《克羅士先生》等。
在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牧神午後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義作品,可以認為,德彪西通過這一音詩而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因而此曲被後人譽為"德彪西的第一顆管弦樂定時炸彈"。
德彪西這位現代音樂的創始者,開發了任何音樂家都沒有發現過的、奇怪的音的世界。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用的就是這些在空氣中聽不見其振動的音。他為了讓所有的人們都聽見,大膽地敲響了那些人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聽見了的聲音。
由於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牧神午後前奏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勞德·德彪西
『柒』 德彪西的《牧神午後》的背景故事
它是根據法國象徵派詩人馬拉美(Smallarme,1842一1898)的同名詩篇而作。該詩描繪牧神在亞平寧山和煦的太陽下打噸,後被一群奔跑的仙女所驚醒,發生了一幕心醉神迷的故事,以至牧神自身都不能確信她們是虛是實,是真是幻的朦朧、飄忽、神秘的事件和意境。
『捌』 《牧神午後》這曲子表現的是哪個故事
<<牧神午後>>是法國浪漫主義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作,是一首交響詩,作於1894年,根據法國詩人馬拉美(1842--1898)一首詩的原意,描繪牧神(羅馬神話中一種半人半山羊的神祗,以山野草原為其領地)在亞平寧山和煦的太陽光下打盹,後來被一群奔跑的仙女所驚醒的情形.
作者原本擬寫一組作品,以本曲為序曲,但是沒有完成.
這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義作品.
『玖』 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牧神午後的作者是「克勞德·德彪西作曲」。
克勞德·德彪西,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牧神午後前奏曲為管弦樂曲,作於1892-1894年,取材於馬拉美的同名詩作《牧神午後》。該曲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經典作品。
(9)牧神午後是哪個法國樂曲家創作的擴展閱讀:
《牧神的午後》——L'Apres-midid'unFaune。我和我那些管弦系的同學一樣,深愛這首德彪西(Claude
Debussy)的管弦樂作品。我們喜歡重復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Ravel)那句名言:假如在臨死之前有可能再聽音樂的話,我要聽《牧神的午後》。
和他們不同的是,我的生命已和這部管弦樂序曲緊密結合,樂曲中的每一個音符都牽動著我身體中的每一根神經,控制著我血管中流動的每一滴血。
『拾』 前奏曲《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牧神午後前奏曲》,這首夢幻一般的交響詩《牧神午後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義作品,可以認為,德彪西通過這一音詩而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因而此曲被後人譽為"德彪西的第一顆管弦樂定時炸彈"。從這個標題可以知道,他的音樂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馬拉美的著名詩篇《牧神午後》啟發而寫的。雖然這首短小的音詩以其異國情調的旋律和難以捉摸的和聲使許多聽眾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驚奇的是,它獲得了普遍的贊賞,始終是作者最膾炙人口的管弦樂傑作之一。
德彪西的世界充滿了朦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無言的激情、發人深思的象徵、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語還休的言詞,他的印象派音樂正如同一時代的印象派繪畫那樣,用鮮艷的色彩玩著光與影的游戲。
樂曲的開始部分,簡單而無伴奏的長笛所吹出的旋律,彷彿是畫布上刻畫得十分分明的線條它顯然是表現了詩人馬拉美筆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調。牧神親自吹奏的那懶洋洋而變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溫暖的天鵝絨般的圓號與木管聲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豎琴聲中。樂隊的色彩纖麗而細膩,弦樂分聲部奏出輕輕顫動的震音。整個音樂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陽光明媚,暖氣襲人,微風吹拂,牧神昏昏欲睡,夢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