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農業的類型及分布和區位條件
1、法國地形平坦,以平原為主,西歐平原大部分面積位於法國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為法國農業帶來豐富的耕地。
2、氣候適宜。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烈,水分足夠。
適宜葡萄和油橄欖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均勻,有利於牧草生產,對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中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有利於糧食作物成熟,所以適宜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
3、經濟及科技發達,靠近歐洲大市場。法國經濟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經濟基礎,且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歐洲市場對糧食作物求大,所以使法國成為西歐糧食出口最多的國家。
4、交通便利,有利農業發展。北靠大西洋,南臨地中海,且境內有方便的鐵路、公路及內河運輸,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
5、農業促進的政策。法國是工農業並重的國家,國家政策鼓勵農業發展。
法國農業極度發達,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政府農業支持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為了發展農業,法國政府制訂的一系列政策。法國農村土地分散,農場規模小,不適應農業大發展的需要,戰後法國政府於50年代末期實施了土地集中政策。
❷ 說一說在法國農村生活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特別安逸,不用擔心類似馬賽巴黎這種安全問題,小城市不會被壞人看上。時不時可以開車十幾分鍾去海邊散散步。對了,這里雖然亞洲人很少知道,但是對於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也算是旅遊聖地了。
❸ 法國立法保護鄉村「感官遺產」,哪些東西屬於被保護之列
法國議會在1月21號通過了一部“保護和界定法國鄉村感官遺產”的法律條文,認為法國農村的雞啼聲、鳥叫聲、教堂傳出的鍾聲、牛糞散發的氣味、牛身上的牛鈴聲、草地里蚱蜢和樹上蟬的鳴叫聲、以及法國鄉下拖拉機發出的噪音、田地里農用機械運作發出的聲音等,都應該視為法國農村的自然文化遺產,寫入環境法規屬於被保護之列,讓各地法院在處理類似相關糾紛時有法可依。
立法保護鄉村感官遺產最後當地法院判退休夫婦敗訴,並且賠償費索的訴訟費用和名譽損失費總共1000歐元。由於莫里斯公雞案的出現和影響力,也促進法國議會加快了保護鄉村遺產的立法程序,並且要求各地方政府清晰界定當地的鄉村自然遺產,對此許多法國官員和民眾表示贊揚,認為這是法國鄉村社區的勝利,有了法律條文的支持後,法國農村也能保持真正的鄉村面貌,發生類似的民事糾紛也能更快地解決了。
❹ 亞洲村落特點 歐洲村落特點
農民對選定其聚落的地點以及形成聚落的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既有環境條件的作用,也有文化背景的差異。我們可以根據農村聚落的密集程度上的差異分成三類:密集型農村聚落,分散型農村聚落,半聚集型農村聚落。現分述如下;
(一)密集型農村聚落
農村聚落是指從事農業勞動的人聚居的村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農村。世界上農村的規模大小差別極大,有三五家聚居的小村,單戶形成的獨家村莊,也有幾十、幾百人到數千人的大村。村中的房子按使用狀況分為農民住房、儲糧的庫房、工具棚、畜圈,這些建築物聚集形成村落或農庄。在村落以外,則是大片農田、牧場或草地。
在歐洲、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許多地區,人口密集地區的農村多是密集型村落。這些農業地區,由於開發的歷史比較久遠,農村的人口是逐漸增長起來的,聚落也是逐步擴大的,所以村落大而緊湊;但是村落的房屋排列大多雜亂無章,村中的道路是曲折無序的。這種現象充分反映了在發展過程中是聽其自然,而缺乏計劃的結果。在中國、印度等國,這種類型的農村聚落常見,可以稱為不規則密集型村落。有的村落,人口和農舍較多,但卻形成了有規則的,按一定形式排列的村落。大體上有三種類型。
①
街道式村落(
street village
),即沿一條大道的兩邊排列著一家一戶的農舍,彼此相連,形成一字長蛇陣,農舍後面是長條形的農地。這種街道式村落在歐洲斯拉夫人為主的東歐各國的農村比較流行。
②
圍繞村中心的綠地成環形的農村,環形綠地村落(
green village
)。其特徵是每戶農民的房舍都有規則地圍繞著村中心的綠地大體呈環形排列,其中心的綠地是村子的公共用地,可以用作牧場或草坪,也可以用作教堂的建築用地。歐洲北部、西北部以及英國很多平原上的村落都屬於這種類型。美國東北部的農村也常有這種類型的,因為那裡的居民大多是從英國移去的,保持了西北歐的傳統。
③
彼此直角相交的棋盤式的農村。這種類型大多是有計劃地建設農民住宅而形成的類型。但也有由於其他原因而產生的,如美國猶他州的摩門教徒聚居的農村就是這種類型。
農舍的集聚,其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在自然因素中,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在缺水的乾旱地區,沙漠邊緣地區與石灰岩地區,農村多形成於水源的所在地,有的利用地面水,有的利用地下水。我國新疆農村多位於沙漠地區邊緣,山區水源的出口處。但是水分過多的地方,如沼澤、濕地和易受水淹的地區,村落常常選擇在高處,或人工壘起的高台上,以避免潮濕和遭水淹造成災害。
在社會原因中,從歷史上看,考慮比較多的是安全問題。為了防止盜匪的搶劫,農民往往願意聚集在一起,以壯大自己增強防禦能力。這樣的村子多設在便於防守的地點,在地形上多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並在村落周圍築牆成寨,以保安全。一般說來,這類村落比較大。相反,在比較安全的地方村子就比較小。
另外,促使農民聚集成較大村落的還受血緣關系、宗教習俗與土地制度的影響。在我國南方宗族勢力比較大的地區,因為住在不同宗族的村子裡容易遭受其他宗族的欺侮,所以促使相同宗族的農戶聚集在同一個村子裡。美國摩門教徒的農村則是宗教習俗影響聚集的極好的例子。在我國,土地改革以後,實行土地國有,鼓勵集體生產,為加強生產的管理,也鼓勵分散的小村落聚集成較大的村落。
(二)分散型農村聚落
與密集型農村聚落相反,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農村的分布表現為分散、孤立的特點。這類農村,大多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這些國家和地區是歐洲移民在占據的大片荒野上進行殖民活動而建立的家庭農庄。由於當地地塊的劃分以一平方英里為單位,所以這些孤立的家庭農庄間的距離至少一英里。在這些地區,驅車過往,只見一家一戶的農庄,不存在許多農戶聚集在一起的密集型村落。在日本、印度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農村聚居形式雖以密集的村落占重要地位,但也有孤立的農庄分散其間。在我國南方水稻種植地區,除密集的村落外,也有為了便於水的管理,而在成片的水田中出現獨家農舍。不過,這些農舍所管理的水田數量不多,彼此相距較近。
在歐洲一些原來的密集式的村莊,由於土地破碎,每戶擁有的土地分散塊多,不利耕作。為此,政府調整分散地塊,實行合並,以利於改善耕作條件。這樣,每戶農民的地塊數目減少,土地比較集中。為減少從農舍到農田之間的往返距離,象丹麥、瑞典等國家,在上個世紀就有意識地鼓勵農民從村子裡搬到其土地附近居住。這種孤立的村落雖便於提高勞動效率,但由於失去了與原來的密集型村莊中形成的社會生活的聯系,也帶來某些不便。在工業化國家,隨著機械化的發展,更加促進這種獨家經營式的農場,農村的聚落出現分散與變小的趨勢。
使農村聚落分散的條件,根據以上情況,大體有以下幾點:首先是農村地區比較安寧,這樣農民就不需要為求得安全而犧牲經營與管理上的效益;其次是農民家庭彼此間沒有血緣上、宗教上或其他方面的聯系;第三是土地以家庭為經營單位,土地集中分布在住地周圍,相連成片,第四,在建立農庄時沒有其他條件的限制,如用水容易,排水方便。
(三)半聚集型農村聚落
那些既不屬於密集型農村聚落,又不屬於分散型農村聚落,而兼具有這兩方面特徵,居於中間狀態的農村聚落,可稱為半聚集型農村聚落。
這種類型中,最為普遍的是小村莊,這種村莊的戶數不多,各家彼此排列得也不太靠近。這類村子的戶數多的不超過十幾戶或二十戶,少的不過三五戶人家。這類農村有的是受自然條件限制,有的則受社會原因的制約。例如,在山區,耕地面積不但少,而且比較分散,有的地方甚至供水受到限制。由於這種原因,村子就不可能大。另外,如在新開發的地區,由於人口少,土地比較遼闊,村子也很小。可以把這種小村落看作是它正處於初期發展階段。
另一類型是幾個居民點,彼此相距較近,但並不相連,同時共有一個名稱,而且屬於同一個行政管理單位。這可以稱作鬆散不規則的村落。造成這鬆散的原因往往與村中的人具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如宗族、宗教、習俗、歷史等的不同,彼此不願住在一起。例如,在印度農村中,
「
不可接觸的
」
階層的人就是由於歷史上形成的種姓制度,使他們無法與其他階層的人居住在一起,所以這階層的人多住在分離的小聚落中。
在半聚集型農村聚落中,還有一種類型,可以稱為長條型農村聚落。這種類型的農村是沿著一條交通線排列的。交通線可能是水道,也可能是旱路。兩邊排列的農舍,雖然在外形上有些像街道式農村聚落,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左右的農舍,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這種鬆散的長條型村落有時可延伸好幾英里。這種鬆散式分布的聚落在法國的農村中很多,成為法國農村聚落的特徵。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這些法國人的後裔居住的地區,農村就是這種類型的聚落,農舍沿著聖勞倫斯河和密西西比河岸延伸,而農田地塊的延伸方向與河流的流向垂直,向兩邊一直延伸出去。在距河的兩邊一定距離建一條與河流平行的道路,在道路的兩邊又形成第二個長條帶型村落。如果地形條件許可,就會形成與河流平行的若干個長條型村落。這種類型的農村與法國的土地繼承習俗有關,因為遺產中的土地在諸兒子間均分,所以長條的土地就分成相等的地段。這樣,村落就由若干幾個條帶構成。
❺ 法國的農業情況如何
法國有一半人口從事農業,而其產量在西歐是最低的。生產過剩使價格下跌,因而又進一步降低了本來就較低的人均收入。失業的工業人口流回農村,雖在表面上掩蓋了失業的真實人數,但實際上卻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據估計,危機期間,法國農村中存在著一支為數達270萬的雇農大軍,許多失業者加入了這一隊伍,他們得不到一點失業補助金。大農場主和富農則趁機加緊對農業工人進行剝削,壓低他們原已少得可憐的工資,在農產品價格急劇下降而賦稅負擔加重的條件下,農民的物質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
❻ 法國有什麼鄉村氣息濃厚,特別具有田園美感的地方
吉維尼,這個小鎮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因莫奈的花園而聞名。到了此處宛若到了世外桃源,瞬間被各種各樣、美輪美奐的繁花異草包圍著。
❼ 在國外,農民是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和處境
2017-06-09 16:32
在中國,農村意味著貧窮和落後,住房、交通等等各方面都不便利,那麼國外的農村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看看吧!
英國農村
波特梅里恩:英國最美村莊
在英國,隨處可見美麗的村莊。你只需乘坐在各城市間行駛的火車上,就能看到它們一座又一座地從車窗前飛過。英國各地區的村莊風格各具特色,但是無論哪裡都不會缺少精緻美麗的小地方。通常情況下,英國的村莊都是由微小的定居點經歷了成百上千年的時間發展起來的。大部分村子都不乏矗立了七八個世紀的老建築——它們經常是教堂和酒舍。
瑞士農村美如畫
瑞士是發展農村經濟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瑞士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及別的地區,同時還採取了一系列鼓勵農村勞動力自願留在農村的政策。主要包括農業補貼、關稅及進口限額、購買剩餘農產品、道路建築、農村住宅更新等等。因此,在發達的交通運輸設施基礎上,非農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發展,大量的勞動力在中心城市以外找到了工作。長期以來,瑞士的城市化始終保持在低水平上,其小型企業遍布全國,製造業絕大多數集中在小鎮上,全國經濟實現了城鄉均衡發展。
雖然農業在瑞士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瑞士的農業人口也日益減少,但是,瑞士政府對農村地區的發展與建設卻一直沒有忽視。這主要體現在農村的生態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也正是由於一貫的重視,瑞士農村地區成為適合人們居住和旅遊的好地方。
瑞士鄉村風光的特色是:別致的小村落和農舍自然地分布在綠色的田野和山坡之上。瑞士人曾一度離開鄉村,到城市中去尋找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生活方式。但是現在,人們開始逐漸回歸自然,人們從城市搬到近郊居住的趨勢,蔚然成風。
法國農村
聽香水榭,鳥語花香,這里的空氣讓你呼吸一口就覺得香甜。法國農村確實逆天,但是更逆天的是他們完善的配套設施,超市、醫院、學校、圖書館、停車場、社區公園應有盡有。
另外法國農民的高福利也是另大家唏噓覬覦的。法國農民的收入相當於城市中產階級水平,與城市人一樣,農民通過每年繳納500歐元左右的醫療保險金,就可以得到「看病不花錢」的優惠。另外政府的大量財政補貼,也使得這里的農民可以低成本的改進自己的生產方式,提高自己耕作的機械化水平。在這里,農民60歲就可以退休了,自此就可以過上領取國家補貼,閑適富足的生活。
❽ 血親復仇、家族械鬥,19世紀的歐洲農村有多兇殘
因為是在19世紀,而且還是在歐洲的農村,所以是相當的兇殘的。為了在當時的貧窮的環境下生存,為了在家族中爭取利益,也有為了爭取不屬於自己的利益的,人們所做的事情是非常的殘忍的,可以說是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
因為政府對於農村的放任的態度,導致農村大多數都是家族的存在。而在家族之中,為了奪取家財而發生械鬥的情況也是司空見慣的。19世紀的農村兇殘程度可以說是讓人感到一陣毛骨悚然了。惡棍,騙子,流氓,賭棍在那時都是常見的人物,國家的法律在這里就好像是形同虛設一樣。
由此可見,貧窮和生活的壓力會讓人變成什麼樣子,只有農村和城市的經濟一起發展,才會避免這種情況。
❾ 國外的農村是什麼樣子的
一位中國規劃師背上行囊奔赴歐洲,歷時3個月,深入法國、英國、葡萄牙、義大利等10個歐洲發達國家,進行了100個樣本的農村調查。
他眼中的歐洲鄉村是怎樣的?
「生態農村」成為共識
這位規劃師葉齊茂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澳大利亞皇家規劃院成員。2003年他離開生活10年的澳洲,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工作。
2004年,他在北京郊區進行了「百村調查」;2005年,他在具有代表性的11個省份進行全國版「百村調查」;歐洲之旅是葉齊茂「百村調查」的第三章。
從飛機窗口向下看,無垠的淺綠色田野、牧場和山川中鑲嵌著星星點點深綠色的簇團,在這些簇團中依稀可見五彩繽紛的樓宇。灰白色的道路蜿蜒地把這些簇團串在一起,然後,再向著遙遠的天邊延伸。
「真美!」即使在如詩似畫的澳大利亞生活了10年,葉齊茂依然贊嘆不已,從巴黎戴高樂機場上空進入歐洲,直到飛離倫敦的希思羅機場告別歐洲,「始終被綠色包圍著」。
鳥瞰歐洲大陸的村莊,它們彷彿就是綠洲中的一員,「沒有留下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跡」。無垠的田野和牧場,總會在一些樹林邊戛然而止,而樹林深處也有人家。從維也納出發,沿阿爾卑斯山的北坡橫跨奧地利和德國的巴伐利亞地區與黑森地區,道法自然的村落隨處可見,峰迴路轉處總有一些散落的村莊,絲毫沒有喧賓奪主,彷彿它們本來就是群山的一部分。
無綠不成村——這是葉齊茂對他走訪的歐盟10國100村最精練和直接的評價。「與綠色對象占據的空間相比,建築、道路、設施、車、人和動物所佔的全部空間不會超過10%。」
在義大利北部的一個村莊,高低錯落有致的房屋呈現在眼前,讓看慣了中國農村正在陸續建設的積木式建築的葉齊茂心曠神怡,盡管這個村莊也不少新建的房屋,但看不到進行大刀闊斧的大規模農村建設,而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周遭的環境,所做的無非是在原有建設用地上的再開發而已,沒有一棟新造的房屋顯得鶴立雞群。
「歐盟的農村社區建設不是完成時而是正在進行時,不過,建設方式正在從工業化向生態化轉變。」葉齊茂介紹說,歐盟的農村發展政策圍繞著「最好地利用自然的和文化的資源」、「改善鄉村生活質量」、「增加地方產品的價值」和「發揚已有的技術和創造新技術」4個主題,來調配資金支持歐盟農村社區的發展。
到2004年底,參與歐盟農村發展「領導+」項目的15個歐盟國家的農村社區有892個,選擇「最好地利用自然的和文化的資源」的農村社區最多,佔34%,在德國、法國、比利時、奧地利、荷蘭、義大利、英國,這個數字甚至超過40%。不難看出,歐洲人對「生態農村」理念有著強烈的認同感。
法國、英格蘭、比利時和德國的國土面積的90%至今仍然為農田、草場和森林,即使像荷蘭這樣高度城市化的國家,建設用地也僅為13%。可以預測,由於歐洲人口的衰退,在今後數百年裡,這種狀況不會出現重大的變化。
歐洲農村正在死而復生
說到歐洲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葉齊茂的調查結果可能要顛覆很多國人「想當然」的固有認知。
以英格蘭農村社區為例,28%沒有社區活動中心,29%沒有社區辦公室;43%沒有郵局,在英格蘭,郵局承擔許多政府和金融機構委託的業務,幾乎是與外界進行正式聯系的唯一渠道,而那裡至少有50萬個家庭離開最近的郵局2公里以上,約占家庭總數的1/6;49%沒有從事義務教育的學校;83%沒有村裡的醫療診所;75%沒有有規律的公共交通服務,在英格蘭,大約50萬個農村家庭沒有小汽車,約佔1/6;42%村莊沒有任何商店,70%沒有雜貨店;99%沒有就業中心。
數字固然枯燥,但是這一連串的數字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英格蘭的農村地區人口不僅在經濟收入上相對貧困,而且面臨著公共服務設施的短缺和分配不公、利益沖突、社會分化的現實。在英格蘭,農業群體的自殺率在所有職業群體中最高。
但是,令葉齊茂驚訝的是,「89%的鄉村人口還是不願意離開農村,而51%的城市人口希望住到農村去。」
這並不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葉齊茂同樣用數字說話,他在「歐洲百村調查報告」里寫道:100%的農村社區處於廣袤的綠色開放空間之中,由綠色邊緣包圍,通過綠色網路聯系起來;100%的農村社區集中居住區內實現農業生產活動與生活分開,集中居住區周邊的農業戶仍然保留農業生產活動與居住一體的傳統方式;100%的農村社區建設了集中的雨水排放系統,住戶自備了家庭化糞池和污水處理系統,使用衛生廁所,糞便由市政當局集中處理;100%的農村社區生活垃圾市政當局集中收集和處理……
「盡管我們見到的多瑙河未必像施特勞斯所描述的那樣藍,萊茵河未必清澈,尤其是塞納河和泰晤士河還是有些令人失望,然而我們在那裡見到的鄉村小溪總是清澈見底的。」葉齊茂說,農村社區之所以是歐洲人的居住理想,原因就在這里。
100個村莊走下來,葉齊茂幾乎沒有見到一個白色的垃圾袋,路邊甚至連一堆垃圾也沒有看到過,而在每個住戶的門口卻不無例外地擺放了兩個垃圾袋。「在那裡的農村社區,沒有看到一個在我們這里司空見慣的農村茅坑。」在英國的農村社區,葉齊茂不時能看到諸如「隨意亂倒垃圾是犯罪,此類行為將記錄在案」的告示。而在國內調查時,葉齊茂發現,「不超過三個社區,在我們的農村社區的路邊溝邊准能找到白色垃圾。」
「沒有這些設施,那裡的農村社區也不會綠起來,但是這些設施如果無約束地擴張,又將打破綠色的邊界。」葉齊茂把諸如道路、供水系統、污水排放系統、垃圾處理設施等那些滿足人的生活需求的社區性基礎設施稱為「灰色的東西」。
葉齊茂所到之處,「灰色的東西」都相當完善,「沒有這些設施,一個農村社區也不會存在。」不過,工業革命時期,這些單純的功能主義的「灰色的東西」的建設方式造成了新的環境問題和安全問題。1980年代,隨著環境保護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如果居民隨意填埋垃圾或用水泥鋪裝宅院,任意延伸社區性基礎設施以擴大居住土地使用面積或提高土地價值,都會被視為犯罪,受到起訴。
葉齊茂發現了一個可喜的變化,在一些村莊社區,老區部分的路常常是兩車道,寬為6米,道路的佔地面積自然很大,而那些村莊新近開發的路僅為3米。葉齊茂還見到了新近建設的各類供人行和自行車行走的小道,這類道路與日常的交通無關,只是考慮人們日益增長的步行鍛煉、安全和接近自然的需求。「通過減少道路的總長度和寬度來減少道路整體鋪裝面積,是近年歐洲農村社區內部道路設計的一大進步。」
「在歐盟的這些國家,新的城鄉差別正在浮出水面,不過,這次是倒過來的,城市不如農村,農村社區沒有城市裡的垃圾濁水、人聲鼎沸、交通擁堵、非人的建築尺度,只有綠色、鳥語、各式各樣的標志、與人的尺度相適應的建築尺度,歐洲農村正在死而復生!」
文脈主義刮遍歐洲農村
也許,歐洲農村從來就沒有瀕臨死亡,它們只不過在二戰後,歐洲各國忙於恢復和發展城市經濟的大背景下沉寂了幾多歲月。然而,恰恰因為歐洲沒有像美國人那樣大規模發展高速公路,讓城市無盡蔓延,農村社區才得以長期採用傳統的建設方式和建築材料自我維持,從而傳承了它們各自的歷史的視覺特徵。
從國別上講,葉齊茂走訪的10個國家的農村社區的視覺特徵都非常明顯,「很容易區分每個國家的農村社區。」歐洲農村幸運地躲過了工業革命時期功能主義建築思潮的泛濫,記錄下了時空的痕跡。
葉齊茂看到,農村社區住宅的建築風格依然如舊。
獨門獨院的村舍式住宅仍然占據了農村社區住宅的90%;而新型的連體式成排別墅式住宅不到5%。在一般村莊里,原汁原味的老住宅雖不多見了,老住宅的門窗也已經換新,立面塗上了新材料,有的還多出了停車棚,延伸出來新的房間,但是,大部分住宅在外形、尺度、磚木結構,45度的坡屋頂和屋頂閣樓等仍然沒有改變。
市場機制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歐洲住宅市場上,老住宅要比新住宅貴,鄉村住宅要比城裡單元樓貴,老鄉村住宅要比新別墅式鄉村住宅貴。因此,市場推動人們盡可能維護和更新舊住宅,而不是五年八年就推倒重建。」葉齊茂介紹說。
葉齊茂看到,農村社區住宅的多樣性依然如故。
除了新近開發的連體式成排別墅式住宅外,幾乎找不到一個外形和尺度完全一樣的住宅,每座住宅都有個性。古老的住宅、教堂、水井,不管是否已失去效用,都完好無損地保存著。「這些建築不可能使用標准圖紙,不可能完全依靠鋼筋水泥和採用大規模工業建築方式來建造。」
葉齊茂看到,農村社區的標志性建築依然如舊。除了英國的農村社區以外,在歐洲大陸上的9個國家裡,教堂仍然是一個農村社區的標志性建築,它高於所有居住區的其他建築。
葉齊茂看到,農村社區的社會氛圍依然質朴。在那裡,看不到令人卻步的寬馬路,也見不到沿街排列的巨大的商業廣告、金色的商業門樓、商店、減價廣告、懸掛著各類商業標志的立桿。人們可以在5-10分鍾之內步行到田野和小溪,也可以與鄰居隔牆交談。開放空間,羊腸小道、田野和牧場仍然是那些農村核心居住區的背景。
「歐洲農村社區的視覺特徵是外觀的,也是文化的和歷史的。」葉齊茂評價道,歐洲人不能想像,在農村社區建設整齊劃一的成排工業化住宅,沿著那裡的街道開設商店、旅店、餐館或者麥當勞快餐店,「歐洲人恐怕是當今世界上最堅決的歷史文化保護主義者。」
視覺特徵意味著許多事情,它們表達了人們希望他們的世界和他們自己應當是什麼樣的,這些歷史的特徵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一道沒有色彩卻有時間的歷史邊界。歐洲人非常擔心被別的文化吞噬掉,現在他們協調一致地抵制美國人的文化,歐洲人在他們的農村最好地實現了歷史文化的整體保護。
如今,這些老歐洲的農村社區模式已經成了一種榜樣,不僅歐盟要把這種模式推廣到新歐盟國家,而且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新城市規劃的倡導者常常把歐洲農村社區的現存模式移植到美國,作為他們設計城市社區的基本模式。
在義大利法布日奇的一個農村廣場,葉齊茂被文藝復興時期所留下的依稀可見的文化痕跡所震動,被古樸風雅的民俗風情所驚嘆,被舊村落廣場的復古氣派所吸引。然而,當地人告訴葉齊茂,這個廣場是近年來才恢復的,30年前這里被修建為停車場,對村莊歷史文化氛圍的和諧性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讓葉齊茂感到佩服的是,當地政府有「亡羊補牢」的氣魄和遠見。
1970年代村莊改造時,舊村落廣場被鋪上水泥,變成了停車場。當時並沒有考慮到這種做法對環境特別是對村莊歷史建築環境的破壞。幾十年來,這里的村莊人口急劇減少,村莊萎縮,地方居民的生活質量顯著下降。這時,他們感到了當時急於現代化的錯誤。「好在這些地方只是變成了停車場,如果都蓋上了房子,或者摧毀了那些老建築,今天就不可能再恢復了。」葉齊茂感嘆道。
30年後的今天,舊村落廣場又恢復了原來的地面鋪裝和植物狀態,恢復周邊傳統建築的特徵,拆除了1970年代以後建設的街道公共設施。更新後的小廣場再一次成為地方居民集會場所和社區方便小店的集中地,同時增加了村莊社區的通告欄,並在那裡舉行一系列社區文化活動。「這些場所把不同的人和活動結合在一起,為人們相互間的聯系提供了可能,以形成共同利益,構成了一個社區的『社會資本』。」
從被恢復舊村落廣場這個案例,葉齊茂看到,歐洲人正在努力還原400多年工業革命洗滌前的農村社區面貌。「自然資源或地域文化都是『社會資本』,它們在提高農村社區生活質量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資金所不可代替的。」葉齊茂頗為感慨。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著名古城布魯日,自然景觀、建築風貌和原汁原味的美食佳餚吸引著不少遊客,社區居民沒有對景點 「再加工」和「包裝」,而是極力維護古城原有的風情和韻味。「如果布魯日沒有周圍傳統的鄉村景觀作為背景,它也就只是一個室外的博物館而已。」
根據歐盟在2000年的統計,葉齊茂走訪的老歐盟10國有1.8萬個布魯日這樣有特殊價值的自然景觀場所,大約占據了老歐盟國土面積的17%。這是文脈主義在歐洲的綿延和勝利。
❿ 在國外,農民是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和處境
這個國外比較籠統,還是要區分一下的,簡單的區分成發達國家的農民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民。
綜上所述,國外農民的社會地位和處境要區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比較,農民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處境是完全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發達國家的農民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普遍都是中等的。而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社會地位低,其生存環境也是比較嚴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