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十七世紀法國宗教、王權與戲劇之關系
古典主義思潮是十七世紀歐洲主要的文學思潮。它形成和繁榮於法國,隨後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古典主義以笛卡爾的唯理主義作為哲學基礎,提出了要運用「純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
在這一段時期里,受古典主義的影響產生了許多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戲劇。而古典主義戲劇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法國。法國戲劇的代表有: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劇、莫里哀的戲劇以及波瓦洛的戲劇理論著作《詩的藝術》。
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思潮和戲劇的關系其實是互為表裡的。戲劇是一種表現方式,它可以表現和反映文學思潮,是古典主義的一種載體。而古典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又潛移默化地將自己滲透到戲劇中去,成為戲劇行動的指引和原則。
在十七世紀那個政治思想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古典主義思想和戲劇天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戲劇並不是古典主義紓解自己情緒和觀點的唯一渠道,例如弗朗索瓦_6_1德_6_1馬萊布的詩歌[ ]也是展現古典主義神思的重要手段。因此,這里便不將戲劇作為載體的方面加以闡述了,而是通過另一方面來探討他們之間的關系,即:古典主義思潮對戲劇的影響。
古典主義思潮對戲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古典主義影響了戲劇的題材。古典主義強調對君主的效忠,歌頌英明的國王,把文學和現實政治結合的非常緊密。這就決定了有大量的戲劇是歌頌國王賢明,或者由國王充當矛盾的裁決者和調停人。這類的代表作有:莫里哀《偽君子》。除此之外,古典主義作家還敢於揭露社會上的惡習和弊端。這就產生了描寫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的戲劇作品。代表作:莫里哀《貴人迷》。當然除了描寫現實的作品之外,還有繼承古希臘戲劇題材的作品,例如:讓_6_1拉辛《安德羅馬克》和《費德爾》。
第二、古典主義影響了戲劇的形式。古典主義戲劇從古希臘古羅馬中汲取了藝術的形式,但比較之下也已經大不相同了。古典主義悲劇已具備現代戲劇的形式,有一定的幕數,適宜於在一定的時間內演出。它們遵守「三一律」,即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整一。在語言上,古典主義戲劇主張語言准確、精煉、華麗、典雅,表現較多的宮廷趣味。例如:高乃依的悲劇多一點雄健,拉辛的悲劇多一點柔情,但都很雅緻。在人物塑造上類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應該保持其本性」。古典主義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單一。
第三、古典主義影響了戲劇的精神內涵。古典主義宣揚理性,要求克制個人的情慾。布瓦洛指出:「首先必須愛理性:願你的文章永遠只憑理性才獲得價值和光芒。」古典主義主張藝術反映真實生活,而理性則是最高真實和美的裁判。這種真實強調理性,排斥感情。例如:高乃依《熙德》中的羅德利克,糾結於為父報仇的責任和施曼娜的愛情之間,最終感情斗不過理智,和羅德利克的責任觀念相較,愛情終究是次要的。他不能放棄為父報仇的責任,以致喪失他的榮譽,因此最後殺死了他的父親的仇敵,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以上便是古典主義思潮對戲劇在總體上的影響。但是古典主義對戲劇的影響最終還是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和理論家的著作中。
高乃依是是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他善於表現贊美英雄主義和唯理主義的悲劇題材。代表作品有:《美狄亞》、《熙德》、《賀拉斯》、《西拿》等。
拉辛是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後期的代表作家,他著重反映的是宮廷生活的陰暗面和個人的情慾,是心裡悲劇大師。代表作品有:《安德羅馬克》、《費德爾》、《阿達莉》等。
莫里哀是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他在歐洲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偽君子》、《恨世者》、《慳吝人》等。
波瓦洛,代表作:《詩的藝術》,其中第三章特別重要,涉及了悲劇的定義。規律和發展歷史,喜劇的發展歷史、范圍以及和悲劇的區別,這為古典主義戲劇的提供了理論基礎。
波瓦洛認為,悲劇是對一種事物的摹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要有熱情,在人們心中激起恐懼與憐憫的情感,而不是賣弄修辭技巧,大發枯燥冰冷的議論。它應該及早點題,不要糾纏費解,拖拖拉拉。它只應表現一個故事,並在一個固定的地點和一天時間內完成。這就是古典主義戲劇創作法則最主要的內容之一的三一律。這一條法則是古典主義戲劇創作的金科玉律,然而它的影響卻不限於古典主義作家。
作為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理論家,波瓦洛特別強調理性和自然的重要性,力圖把古代的文藝理論和當時為君主專制統治服務的唯理主義的哲學思想結合來,藉以建立適合自己時代需要的文藝理論和美學原則。當然,古典主義的理論是經過長時期的發展而來的,其中如三一律和不容許悲劇與喜劇混合在一起的規定等等,也不是古代文藝理論家的原意。波瓦洛的貢獻在於集古典主義全部理論之大成,並加以新的論述,使其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
我個人對於古典主義思潮對戲劇的影響還有一個大膽的看法。我認為古典主義是對歷史的反叛,它只是借用了更遠的歷史(古歷史)去反抗離那個時代的更近的歷史(近歷史)。因為當下的生活與近歷史有極大的相似性,而人們又不滿當下,想要尋求變革,於是人們就反對近歷史以此來改變現狀。而古歷史又是人們生活的源頭,並且真實存在過,有合理性。於是,人們便願意用過往去反抗昨天,從而改變今天影響明天。其實,無論是古典主義思潮的產生還是戲劇的變革,它們都只是充當了生活變革的一個工具,人們特別是社會精英只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去改造當下。人們後來又提出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等觀念。它們雖然內容上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充當了同一種工具,就是那把破除窠臼變革社會的斧頭。
㈡ 法國宗教戰爭是怎麼回事 以及產生了什麼影響
法國宗教戰爭(les Guerres de religion),又名胡格諾戰爭。16世紀40年代,加爾文教開始在法國傳播,稱為胡格諾教。法國南部的大封建貴族信奉加爾文教,企圖利用宗教改革運動來達到奪取教會地產的目的。他們與北方有分裂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貴族有深刻利害沖突,最終演變成長期內戰。連續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對抗,對十六世紀的法國造成了破壞。
㈢ 法國宗教戰爭
法國的宗教戰爭:
16世紀的法國,不具備宗教改革的條件,沒有形成真正的宗教改革運動和新教派。早在14世紀,法國國王就控制了教會,到16世紀初,法王成為教會的最高首腦。法國王權強大,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但仍堅持天主教信仰,反對宗教改革。16世紀法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南北兩大貴族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西歐宗教改革的旗號,發動了一場宗教戰爭。因此,法國的宗教改革表現為新、舊教貴族之間的武裝沖突。從16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路德派和加爾文派先後傳入法國。南方各地的手工業者和僱工,紛紛改信加爾文教。加爾文派在法國稱為「胡格諾」。「胡格諾」一詞源於德文,意為日內瓦宗教改革的擁護者。胡格諾教徒得到資產階級和中小貴族的支持,形成胡格諾貴族集團。北方大封建主則以天主教為中心形成天主教貴族集團。16世紀下半期,胡格諾和天主教兩大集團之間進行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宗教戰爭。16世紀末,法國國王宣布天主教仍為國教,但允許信仰新教。
簡單答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法國宗教戰爭經歷了什麼重大事件,導致了什麼後果
1570年,締結聖日耳曼和約,這個和約滿足了胡格諾派的許多宗教要求和政治要求。胡格諾派竭力加強自己的勢力,這引起了天主教派的激烈反抗。
1572年8月23日夜,天主教派在巴黎製造了一起大規模屠殺胡格諾派的慘案,從而導致了兩次新的宗教戰爭的爆發。
㈤ 19世紀的法國遭遇了哪些宗教變革
十九世紀時期英法關系一直相對緊張,從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就種下兩國交惡的種子。
法國在19世紀時新教系加爾文宗進入,並開始滲透,但同時天主教,路德宗,清教以及一些小的分支均存在,並沒有說什麼大規模的宗教變革
以上原創
㈥ 法國大革命前後存在的宗教壓迫
古人雲:「時事造英雄」,世上有的話,地上就有這事。 法國大革命前後存在的宗教壓迫的時期,正是達爾文出版「生存競爭」的《物種起源》時期。不過話得從頭講起;
1831年達爾文剛剛從劍橋大學神學院畢業的一位虔誠基督徒,正好費茨羅伊船長需要一名男子做伴。在導師J.S.亨斯羅(J.S.Henslow)推薦下,26歲的達爾文紳士以「伴隨」身份參加同年12月份英國海軍南美航行的帆船 「小獵犬號」在船長的餐桌旁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有機會得著收集生物標本為目的,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無報酬的業余博物愛好者航海探險,後來還榮幸地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條件使達爾文十分清楚,成名成家就在眼前。加上如赫胥黎等一幫同樣想標新立異、一舉成名的朋友們的大力支持。
當時又處於歐洲宗教界呼聲四起的黑暗教皇時期;《聖經》但以理書12章7節:……「要到一載、二載、半載,打破聖民權力的時候,這一切事就都應驗了。」這3年半即1260日,指中世紀公元538年到1798年的1260年黑暗的教皇權統治時期的預言;腐敗、專制的天主教集權制度下;法國南部開始運作審判所,僅在1823年到1846年之間,教皇各州的200,000人就被判處了死刑、終身監禁、流放或者刑苦役,還有另外150萬人受到監視審查。在這一班披著宗教外衣的政治皇權野心家的執掌下,上帝《聖經》中真正的「愛」、「善」在人們的眼中完全被抹黑了。
1520年12月初,德國基督徒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領袖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將純正的基督信仰剛從腐敗、專制的天主教集權里拯救出來、基督聲譽尚在恢復、「根基」尚在搖動的時代里。已知當時是非多多的世界多個國家人們的憂患心態,許多國家出現了多神論、特別一直敬拜一神論「孔孟之道」的道德轄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已經到了門有門神、灶有灶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的迷信高峰。人們厭惡陳舊落後的封建迷信、道德的約束,正在尋找一種改變陳舊現狀的新理論、新道德。達爾文的學說正好迎合了當時這種政治需要,也可以說,這位以「生物學家」表像的政治家達爾文當時是做了一件很好的事。
又碰上當時大英帝國又正是經過產業革命之後的憲政「母國」,正處於膨脹階段。海盜活動隨著「合法化」私掠許可證的出現,作為國家工具來加強海軍,海上霸主英國,就是靠著一群海盜起家的。提到古代海盜,立即會想起當過英國皇家海軍總司令的「御用海盜」德雷克。有人曾露骨地說:全英國就是一大群海盜,伊麗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盜頭子。
1588年消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7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
「日不落帝國」的臣民慣以「優勝者」的資態睥睨全球。在達爾文出版其《物種起源》之前,英國早就有人公然發表和達爾文的理論顯然同出一轍的「生存競爭,勝者統治」一類言論。許多渴求已久的「生存競爭,勝者統治」的斗爭哲學等待和引誘著達爾文「適者生存」的政治理論去迎合它。
更巧的是;從公元15世紀起英國的社會卻提倡民眾公開發表自己的言論,自然給達爾文為自己製造「英雄」創造了條件。因當時困惑於人的能力和上帝的權威之間的許多人,盡至神學人士、科學家、 哲學家,特別是政治家們,以極大的心理支持和理論左證。
卡爾•馬克思就親筆題字在他的第二版《資本論》上, 贈送給達爾文, 稱自己是達爾文的忠實仰慕者。
世界特出的政治家恩格斯就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推崇備至,尤為欣賞「人類起源於古猿」的假說,並對其作了幾點重要的補充。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還說「火的使用,使人最終脫離了動物界」。
已經50歲的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將近20多年的查找,就在當時已發現的化石標本中找不到一具可視為過渡型的化石、無法證明自己的論文真實性的情況下。一個很講究證據的達爾文把《物種起源》壓縮成三分之一左右發表了。
真道基本被人抹黑的年代,人們無從得到生物的真起源。一個知道真起源的虔誠基督徒、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的皇冠隨手可得的達爾文,根據當時斗爭的需要,才會把人帶到離真知還有一半路的無動力的大沙漠、生物自己生出自己的──「自然選擇」不可知論來。因為是沙漠,只有看見腳印就是路,所以到今天自然選擇「進化論」還只是叫「科學」。
當時在影響力極大的恩格斯等政治家們推動下,「人類起源於古猿」的假說就成了定論,使人們以為我們的祖先千真萬確的是猿猴火速傳遍全球,當時誰曾理會它猴變狗變
《達爾文進化論》76頁文章中,達爾文主義自己也承認:是「時代的必需」;隨著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時代到來,「進化論」成為必需。對於信仰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本家來說,「自然淘汰」、「適者生存」、「生存競爭」無疑是新的武器,用來對抗主張弱者立場的社會主義者和不喜變化的保守主義者。達爾文「進化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和列強對殖民地的支配提供了正當化的理論支持。
一個包著政治斗爭哲學的「生物學」,就這樣迎合了許多渴求已久的人們走到了一起, 把達爾文推上了非常受人尊敬的「英雄」寶座。「進化論」 則不再需要邏輯上、生物學上、考古學上或任何其它學說的更令人信服的證據,成為不可質疑的公理了。這是歷史的事實,即使現今的達爾文主義領袖圈裡,真正的科學家們也是公認的。
2010年5月20日《參考消息》第7版轉載美國國立費米加速器實儉室的物理學家報告說:……同時還將預示著人類可能會對自身存在作出解釋。
真正的科學家誰曾理會過人類自身存在就是「猿猴」變的呢? 稍有頭腦的人,誰會說達爾文「進化論」就是「科學」呢?
㈦ 新教對法國的影響有哪些
亨利四世通過1598年的宗教寬容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5月,西班牙同法國議和。胡格諾戰爭自此結束。
胡格諾戰爭的結束,使法國王權得到振興。戰爭期間,巴黎和外省的高等法院經常抵制王命,各地貴族不同程度地恢復了「自由」特權,如征稅和募兵。內戰的結束和亨利四世的勝利,有助於重振王權,為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復興創造了條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蘇利的協助下進行了全面整頓和改革,使工商業和農業迅速繁榮起來,國庫由空虛變為充盈。亨利死後,路易十三的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徹底鏟除了貴族的獨立勢力,建立了以王權為核心的地方管理體系,實現了中央對地方較為嚴格的控制。
「南特敕令」雖然保留了胡格諾教派的一些特權,但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基督教歐洲國家實行宗教寬容政策的第一個範例。教皇克萊芒八世曾譴責「南特敕令極為可憎,它給予每個人以信仰自由,而這是世間最有害的事情」。這從反面表明了「南特敕令」對於解放人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局面具有「開天闢地」的影響。
㈧ 法國宗教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法國宗教戰爭的起因,一方面是導致封建剝削加劇,特別是在義大利戰爭的資本主義關系開始形成;另一方面是企圖削弱封建主政治權力的中央集權得到了鞏固。
㈨ 歐洲宗教改革對歐洲乃至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1.天主教的神權統治
(1)基督教的發展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是現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別;而基督教又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發展過程:公元1世紀產生;4世紀初期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11世紀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正教和天主教;13世紀初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
(2)中世紀天主教神權統治地位的確立 天主教進入全盛的主要原因有: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組織「十字軍東征」,加之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天主教進入全盛的主要表現:經濟方面,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各國土地的1/3,甚至更多。教會通過地產的收入、向民眾徵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搜刮錢財。建議學習時列舉以下幾個數字進一步說明其瘋狂的掠奪: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國榨取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德國錢幣名稱),這個數目比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幾倍,等於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21倍。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羅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紅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權凌駕於王權之上,教會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權力。教皇不僅掌握著教會的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還可以裁決各國俗界的糾紛,任意廢止各國的世俗法律,甚至決定各國皇帝和國王的廢立。在思想文化領域,教會占據著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它壟斷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社會生活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國家幾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 14、15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漸趨衰弱,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產生,天主教會所宣揚的「原罪」說和「救贖」理論,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加上教會弊端叢生,如買賣聖職、出售「贖罪券」、崇拜聖物、教會上層的腐敗墮落等,使得教會與各個民族、國王、貴族以及教會內部上下層之間的矛盾激化。
2.宗教「異端」 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資產階級開始了反封建斗爭,人們進行反封建斗爭主要採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
(1)中世紀的西歐各國,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們從生到死都和天主教會發生密切的聯系,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會的嚴格控制,新興資產階級還找不到更為先進的思想武器來批判封建主義。
(2)當時歐洲資本主義還不很發達,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紀,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他們便拋開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旗號,掀起了宣傳資產階級理想的啟蒙運動。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加爾文教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主張建立民主的教會,這些思想和資產階級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各地「異端」運動派別眾多、主張各有異同,掌握起來困難較大,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揭露了教會的奢侈腐化;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沒收教會的財產;《聖經》是高於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教權服從於世俗的權力。
(1)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 在各派異端學說中,規模較大而且影響較深遠的是法國南部和義大利北部的阿爾比派。他們以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城為中心開展活動,盛行於12~13世紀。該派教義主張善惡二元;反對天主教的儀式和組織,不承認教會的權力,譴責教會聚斂財富。其中又分為兩個教派:一為華爾多派,一為純潔派。華爾多派反對教會的奢侈生活,反對教會擁有財產,提倡簡朴的生活,主張平均貧富。純潔派則認為封建秩序和教會都是罪惡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張教徒以自身的純潔來同罪惡劃清界限。教材主要介紹了純潔派的一些主張。阿爾比派思想在人們中傳播迅速,引起教會的極大恐慌,遭到教會的鎮壓。
(2)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 約翰·威克里夫是英國牛津大學神學教授,他提出了激進的教會改革主張。他懷疑教會財產的正當性,提出應由國王沒收的主張;否認教皇擁有教會的最高權威;批駁對餐禮的傳統解釋;認為《聖經》才是高於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為了便於更多的人直接閱讀《聖經》,他首次把拉丁文《聖經》完整地譯成英文。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實踐拉開了基督教會內部改革的大幕。15世紀,約翰·胡司所倡導的捷克教會改革運動就是從威克里夫的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養分。
(3)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評 在歐洲各國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動影響最大。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學教授,歷任神學系主任、校長。1401年受神父職,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恆教堂教士。他受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響,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他反對天主教會盤剝捷克,嚴厲譴責教皇兜售贖罪券,反對教會佔有土地,要求取消教會地產;揭露高級教士的奢侈與殘暴,認為主禮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他們在彌撒儀式中應同領象徵聖體的面餅和象徵聖血的葡萄酒,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要求教會的權力服從世俗統治的權力;主張用捷克語舉行宗教議式,還將《聖經》從拉丁文譯為捷克文。胡司的上述宗教主張得到了捷克農民、市民和下層貴族的普遍支持,但卻引起了羅馬教皇和德國天主教會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誘騙胡司到會,將其逮捕。次年7月以異端罪用火刑處死。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極大義憤,由此而引發了捷克人民長達15年之久的胡司戰爭。
(4)宗教「異端」學說對宗教改革產生的影響 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願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向近代過渡的西歐 14~16世紀,西歐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的過渡,開始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了巨大的沖擊。
(1)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西歐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時間:14~16世紀;地點: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歐其他的一些城市。當新的經濟基礎產生後,作為舊上層建築的天主教會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如天主教會把從事商業貿易和發財致富說成是墮落行為,嚴重阻礙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2)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戰 中世紀時,天主教之所以勢力空前強大並占據支配地位,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封建割據嚴重,王權弱小。14、15世紀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各國統一的國內市場逐漸形成,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開始興起,他們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到15、16世紀,西歐的英、法、西班牙等國先後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並且出現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德國雖然分裂成許多諸侯國,但一些大的諸侯國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權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獨立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於王權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
(3)興起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形式對天主教會的腐敗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宣傳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慾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在1503年發表了《基督的戰士手冊》,強調信仰發自內心,而不在於外在的禮儀。1509年他撰寫《愚人頌》,對教皇和上層教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巨大沖擊。而在阿爾卑斯山以北,人文主義者研究了《聖經》的希臘文本,發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義並傳播開來,結果人們發現當代天主教會對於基督教教義所作的解釋及天主教會的整套組織制度及儀式,與《福音書》中的記載大相悖謬,從而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