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帝國時代3的問題
LZ你好,我雖然不是什麼高手,但1V1滅專家還是壓力不大的。分享給樓主一些心得。
如果不會玩的話,建議用土耳其練手。法國新手用還是有壓力的。日本雖然易用,但操作和歐洲八國大不相同,且前期不強。
打電腦和與人對戰不一樣。打電腦只要用好快攻RUSH,就很好對付。盡量不要和電腦拖到後期。後期電腦經濟起來了就很難對付。
土耳其農民自動生產,省去了不少麻煩。兵種種類少,質量高。前期只需要蘇丹親兵和奧斯曼炮兵的搭配即可。
基本流程是:發現時代農民開箱子,開完後留一個農民造一個房子,其他農民全部打獵,造房子的農民造完後也去打獵。等食物夠800了馬上選擇升級下一個時代,升級選項選擇400木。升級好後拉農民開木箱,殖民第一卡發700木,升殖民馬上造起一個兵營,兵營出親兵。700木到了後開完農民造炮廠,炮廠出奧斯曼炮兵。其餘木頭造幾個房子。此時農民要分配一些去採金。兵營和炮廠同時出兵,保證親兵比炮兵多一些,讓親兵頂在前面吸收傷害,炮兵在後面輸出。殖民第二卡發700金子,主要是奧斯曼炮兵耗金子多。有了十幾個兵就馬上沖對方家。後面要不斷出兵。對方農民進城鎮中心了,部隊後退到城鎮射程之外,與後續部隊匯合後再打。如果有二十多個親兵就可以考慮拆了對方的城鎮中心。打的時候注意炮兵要盯著對方的步兵打。反騎和拆遷主要交給親兵。殲滅對方前期的小股部隊後,後面對方就出不了多少兵了。很快就能取得勝利。
發卡順序:3農——700木——700金(或6親兵/3輕騎)往後隨意
這是土耳其流程。
法國的特點是法農的強大。4.5速度,0.4遠防,180血,攻擊無起手。不僅是農民,還是戰斗單位。法國法農的強大決定了法國防RUSH能力很強,但RUSH能力不強。日本沒玩過。日本殖民實力不強,到了堡壘之後才強。
B. 帝國時代3 後期強國
關於後期強國
分析:歐洲八國普遍後期都較為強勢。較為均衡的軍事實力以及強大的經濟實力。歐洲各國由於市場科技的增幅,經濟卡片齊全,再加上工業之後的雙工廠,普遍擁有著較強的後期戰力。而三土著主要傾向於前期,易洛魁和AZ都是殖民強國,蘇族是堡壘OP國。不過三土著在殖民就有了優秀的戰鬥力,加上兵種造價低,屬性優良,集結快的優勢。三土著再堡壘之後軍事實力依然不容小覷,但經濟上逐漸落後於歐洲各國,後期逐漸疲軟。亞洲三國差異較大,印度可謂OP中的OP,前期就有了強大的實力,但後期戰依然實力超強。中國前期脆弱,但後期戰力一流。日本也是後續逐漸增強的國家。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歐洲篇
NO.1真正的後期強國:法國
從經濟上看,法國擁有特色農民——獵人(森林酷民)。0.4的遠程防禦,4.5的移動速度,更高的初始血量,無起手的攻擊,使得法國農民再前期不僅僅是個農民,還是個有一定戰鬥力的結實的散兵。這就是為什麼法國是難以在殖民被RUSH的國家,只因為法國農民實在太肉。雖然法農攻擊並不高,但他的存在使得法國面對前期強國 能屹立不倒,安然發展至後期。操作好法農,法國支持到後期就不是難事。除此之外,法農採集效率是普通農民的1.2倍,卻只佔1人口,這種經濟優勢再後期會逐漸顯現。法國前期軍事實力並不強,但後期就大不相同了。這就不得不提法國另一種特色兵種——胸甲騎兵。胸甲給無數新手留下了深刻印象,似乎是無敵的兵種。高血量、高攻擊、2格攻擊范圍。但實際上,堡壘時代的胸甲性價比並不高,但工業後的胸甲實力就上了一個台階。純種動物的卡片增加了胸甲建造效率和減少造價,得益於法國齊全的騎兵加強卡,胸甲戰力才真正強大。要注意,由於改版的原因,純種動物卡片不再減少胸甲的人口佔用,因此胸甲始終占據3人口。所以工業或帝王時期的胸甲海足夠讓每一個對手瘋狂,只是實戰中對手不會給你真正發展到後期的機會。
總結:法國是真正的後期強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只是要達到這種結果實在是太難。因此實戰中法國大多選擇打堡壘,限制了胸甲的作用。因此法國的強大在對戰當中難以顯現,而殖民戰後堡壘戰的法國只是個普通國家。
NO.2後期經濟強國:英國
英國擁有特色建築:庄園住房。每建造一個贈送一個農民。這使得英國爆房子BOOM在前期和後期都相當給力。英國的刷農速度是驚人的,甚至比多TC的葡萄牙更明顯。而且爆房子的成本並不算高。再加上完善的經濟加強卡,眾多的農卡,畜牧業三巨頭之一的英國絕對是十四國當中一流的經濟強國。除此之外,英國吃海能力也是十分出眾,無論是陸戰還是海圖,英國都能游刃有餘,總能取得領先對手的經濟優勢。在海戰方面,離岸援助卡片使得英國海上力量無懼鷹炮的威脅。
但英國在後期並不像法國那樣強大,原因在於軍事。英國殖民軍事啟動較慢,其本國兵種也並無類似胸甲這種超強單位。長弓兵雖然擁有變態的射程和較高攻擊,但操作困難,生命值不高。再加上並無強大的傭兵卡,導致英國到了堡壘時代軍事爆發也是平平。工業時代並無歐洲各國普遍擁有的強悍的加農炮,只是以雞肋的火箭炮取而代之。英國陸戰的軍事實力不強是顯而易見的。
總結:英國的經濟是歐洲各國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即使放眼十四國,除了中國恐怕也無人能出其右。其海戰實力也是超強的。
NO.3理論上的後期強國:葡萄牙
為什麼這么說,因為這是微軟給葡萄牙的設定。葡萄牙前期既無農卡,也無資源流卡,前期經濟慘不忍睹。但多TC的優勢彌補了經濟上的劣勢。葡萄牙的經濟優勢體現在多TC刷農上。但刷農要想起到超越別國的優勢需要很久。因此葡萄牙是後期最早滿農的國家之一。農民多的優勢自然不必多說。葡萄牙吃海能力也是超強,但並不具備英國那種強大的海戰實力。正如以為網友所說:葡萄牙陸戰是渣,在海圖是神。有一定道理。
葡萄牙在軍事上很像英國,也沒有一兵超強的單位。葡萄牙散兵血量低攻擊低,難以操作;管炮生命值低且對步兵及建築並無加成,是很難用的炮兵;加上並不強的輕騎兵,導致葡萄牙即使到了後期也沒有多強的爆發。葡萄牙真正值得一提的是RG火槍和RG龍騎。但火槍加強卡性價比不高不說,而且都在工業,也正印證了葡是後期國這一特徵。20射程的龍騎騷擾有餘,戰力不足。葡萄牙真正強大的兵種也就在於堡壘時代的5馬穆魯克和5浪人了。一旦這兩張傭兵卡用完,葡萄牙軍事上幾乎一無是處。
總結:前期脆弱,後期不強,UP國帽子始終摘不掉,這就是葡萄牙,活脫脫是帝國2的維京穿越來的……
NO.4堅挺的老毛子:俄羅斯
其實俄羅斯常見的戰術是打殖民。特色建築碉堡結合了哨塔和兵營的功能,不僅能接受船運,躲農民,還支持5個人口,本身還有30點初始攻擊力,是性價比頗高的建築。俄羅斯殖民戰比較常見,因為俄羅斯堡壘爆發力不強。俄羅斯步兵成批製造,-20%血,-25%造價。尤其是10個一造的俄國散兵(俗稱垃圾兵),在殖民是相當惡心的兵種。為什麼說俄羅斯是後期強國?因為俄羅斯有完善的經濟加強卡,3農一造的優勢。這些特點在前期不僅沒有優勢,反而對俄羅斯的經濟帶來不小的負擔。但到了後期這些都會變成巨大的生產力。俄羅斯軍事優勢是什麼?人多!俄羅斯兵種屬性普遍糟糕,但變態的建造速度和驚人的數量彌補了這些缺陷。後期能秒刷的火槍甚至能建造堡壘!1人口的哥薩克造價低,數量足。猥瑣的沙皇騎兵正面垃圾,但屠農、砍炮、拆遷能力變態。俄羅斯成批造兵,前期對經濟的壓力大,但後期性價比可謂超群。
總結:俄羅斯前期後期都有可觀的實力,但選擇打前期往往比較有利。
NO.5偽後期強國:荷蘭、德國
為什麼說這兩個國家呢?因為很多同學誤以為這兩國後期強勢,其實並非如此。這兩國有個共同點:堡壘爆發強國。殖民都不強,後期也逐漸失去優勢。
看荷蘭:能造銀行,無限造錢,在堡壘時代經濟不可謂不強,但僅此而已。堡壘時代的經濟優勢並不等於會延續下去。荷蘭的銀行一個就要投入700多資源,只相當於3.5個農民的初始採金效率,其實不那麼劃算。而最重要的是,荷蘭農民造價為金子,且上限為50,其他國家為99.這意味著後期荷蘭經濟會和其他國家越拉越大。除此之外,荷蘭軍事也很弱,不僅是殖民。荷蘭沒有火槍,殖民反騎幾乎主要靠卡發的8XX。堡壘之後的手槍騎兵,造價合理,但屬性不敢恭維。荷蘭另一個RG兵種就是長戟。但長戟是雞肋這眾所周知。荷蘭幾乎只能選擇堡壘爆發這一個道路。但即便如此,堡壘的荷蘭和德國、中國、蘇族這些堡壘OP國相比也是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看德國:也是沒火槍。卡片大多贈送德國騎兵。德騎總是很多,因此德國殖民後期騷擾屠農能力一流。但德國殖民除此之外在軍事上沒什麼優勢了。德騎正面戰斗能力畢竟不強。但堡壘時代的德國爆發力是驚人的。雖然沒2炮,但德國堡壘的兵卡是超強的。再加上幾張傭兵卡,德國堡壘戰鬥力沒幾個國家能抗衡。德國的經濟也是很好,主要得益於馬車這種特色農民。但並不代表德國堡壘之後能繼續有優勢。德國兵種的造價很不平衡,明顯傾向於黃金。德騎造價50肉100金,戰車造價150肉150金,雙手和散兵造價也是明顯耗黃金。後期作戰,如果金礦被對方封鎖,對德國是個大麻煩。德國工業時代兵卡也並不那麼強。
總結:這兩個國家都是堡壘國家,之前和之後都沒多大優勢。
二、亞洲篇
NO.1富甲天下:中國
這是天朝真正引以為傲的地方。220的高人口上限,其他國家人口上限均為200.中國帝王時代可以通過技巧將農民上限飆至119.真正的農民最多的國家。經濟加強卡齊全,自動免費造兵的頤和園,自動生產資源的瓷塔,俄國領事館出的工廠讓中國成為歐洲國之外唯一一個可擁有工廠的國家。中國大後期的經濟是頂尖的,只是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工業時代的舊漢改革,舊漢軍生命值和攻擊提高100%,造價提高50%,讓本來如同蝦兵蟹將的舊漢軍一躍成為精兵強將。中國堡壘時代的爆發力也是頗強。經濟起飛之後源源不斷的兵種讓對手頭疼。堡壘出現的頗為強悍的雙騎彌補了中國反騎的弱勢。對中國來說,上了堡壘,之後的日子就好過了。中國殖民的戰鬥力是極弱的,所以作為中國玩家,跑步奔向共產主義吧!!
總結:堡壘之前和之後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
NO.2自給自足:日本
日本農民不能打獵,只能吃果子。農民上限75.但日本特色住房神社(俗稱廁所)能自動緩慢生產資源,也就是說每個廁所都是個小銀行。日本和尚的打寶能力很強,且能建造廁所。使得農民能全力發展經濟。且農民由於不用打獵都在家裡,使得日本防騷擾能力很強。所以日本也是新手易用的國家。日本殖民的實力不算很強,但到了堡壘時代,得益於廁所和農民,經濟是極好的。再加上日本兵種素質極高,讓天朝實在汗顏。日本堡壘的實力是很強的,即便到了後期,日本的經濟和軍事也是足夠變態。
總結:微軟真心是力挺日本……
三、土著篇
NO.1差強人意:阿茲特克
其實土著國哪個也不適合打大後期。靠譜一點的也就是AZ了。AZ打後期,作為經濟上講還是可以的。AZ擁有全帝國3最多的農卡,其他經濟加強卡也是足夠變態。火舞暴祭祀,然後跳超生舞幾乎相當於3TC的刷農速度。要說軍事,AZ大後期也沒太值得一提的兵種。倒是有FI骷髏海的戰術,如果對手沒有足夠防備,真可謂所向披靡。阿茲特克基本套路就是打殖民,再往後經濟雖然跟得上,但軍事爆發力也是平平。
總結:說道後期大戰,也就AZ好那麼一點
最後,其他國家怎麼樣呢?
1前期強國,後期乏力:易洛魁、土耳其
2前期強力,後期一般:印度
3堡壘一波:蘇族
4屌絲國:西班牙
LZ,夠詳細了吧……
C. 為什麼奧斯曼帝國在維也納戰敗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1,軍事方面
(1)西歐的軍事改革
在三十年戰爭中,由於瑞典軍隊優秀的表現與強大的戰鬥力,使得西歐的很多國家開始仿照瑞典的古斯塔夫改革,建立屬於國家的常備軍,對於火炮的戰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所以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方面的戰鬥力有很大的提升。
(2)奧斯曼的火炮不足
在奧斯曼圍攻維也納的戰役中,奧斯曼軍隊有130門野戰炮與19門中口徑炮。而神聖羅馬帝國這邊守軍就有370門火炮,所以奧斯曼的火炮數量不足
(3)維也納的死守
在圍攻維也納之前,奧斯曼首先攻佔了維也納南部的佩希托爾茨多夫。但是佩希托爾茨多夫是在投降後被奧斯曼軍隊屠殺的。這讓維也納的守軍選擇了死守到底,拒絕投降。
(4)優秀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與強勁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在維也納戰爭中的及時趕到扭轉了戰局。在維也納戰役中,他率領了歷史上最大的騎兵沖鋒,共18000名騎兵,3000波蘭翼騎兵打頭,一舉沖垮了奧斯曼的防線。此役過後,揚.索別斯基被稱為了波蘭雄獅。
(5)奧斯曼的軍隊組成復雜
除了奧斯曼自己的軍隊外,還有自己附庸國摩爾達維亞與特蘭西瓦尼亞的軍隊,克里米亞韃靼部落的騎兵以及反哈布斯堡的匈牙利叛軍。但是韃靼騎兵拒絕聽從命令,而其他軍隊的戰斗里實際較弱,只能靠奧斯曼自己的軍隊。
(6)奧斯曼戰術指揮失當與軍隊嘩變
在援軍到達之時,奧斯曼的軍隊統帥大維齊爾Merzifonlu Kara Mustafa Pasha選擇了分兵,一部分抵抗援軍的到來,另外一部分則繼續圍城,希望在波蘭援軍到來之前攻下維也納。然而不僅城沒攻下來,並且防線也被打破。奧斯曼軍隊圍城損失了20000士兵,又在波蘭軍隊下損失15000士兵。這也直接導致了這位統帥撤退後被蘇丹默罕默德四世下令裂肢處死。
然而這並沒有改變奧斯曼軍隊的節節敗退的現狀,在布達佩斯戰役(Battle of Buda)失去了匈牙利原首都後,在1687年莫哈奇戰役(Battle of Mohács)中奧斯曼更是慘敗,神聖羅馬帝國僅以600士兵的生命就使得奧斯曼損失了10000的士兵
連續的失敗讓奧斯曼的士兵滋生了不滿,指揮官因為畏懼被憤怒的士兵所殺選擇直接逃走。蘇丹自己的軍隊:近衛軍(Janissary)與近衛騎兵(Sipahis)在下層軍官自己的指揮下直接向伊斯坦布爾進軍。最終奧斯曼的廷臣與軍官決定直接廢黜現在的蘇丹默罕默德四世,改立蘇萊曼二世。
但是這並不能解決奧斯曼帝國的混亂,最終在1697年塞爾維亞的森塔戰役中(Battle of Zenta),奧斯曼犯了致命的錯誤,他們選擇了橫渡蒂薩河。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抓住了奧斯曼的失誤,對渡河的奧斯曼士兵發動了奇襲,土耳其的士兵擁擠在橋上成為了火炮最好的靶子。整場戰爭成為一場屠殺,30000奧斯曼士兵戰死,其中有10000是淹死的,而神聖羅馬這邊僅損失2000士兵,僅有400人戰死。
這場戰爭最終強迫了現任蘇丹穆斯塔法二世簽訂了卡爾洛維茨合約(Treaty of Karlowitz),奧斯曼放棄了匈牙利與特蘭西瓦尼亞。
2,外交方面
(1)奧斯曼等待了15個月,給了奧地利外交空間
奧斯曼為了避免第一次圍攻維也納的失敗,即冬天圍城,等待了15個月。這使得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了足夠的時間尋求足夠的盟友和將大本營遷出維也納。在這期間,教皇宣布成立神聖同盟(Holy League),奧地利與波蘭建立攻守聯盟。奧斯曼實際為自己挖下了一個更大的坑
(2)奧斯曼樹敵太多
在1663-1683,奧斯曼連續向波蘭與俄羅斯開戰,這使得兩個國家對於奧斯曼的警惕提升。而且由於在波蘭土耳其戰爭中戰敗的波蘭,一反之前瑟姆的低行政效率。眾所周知波蘭的貴族的民主,如此低下的效率,但是由於奧斯曼的威脅,盡然很快的組成了一支大軍並且加入了神聖同盟。
(3)俄羅斯的中途加入
俄羅斯與奧斯曼在黑海的國家利益有很大的沖突,俄羅斯一直渴望獲得黑海的入海口,但是奧斯曼卻控制著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部落。而且更不巧的是,在1682年簽訂的俄土20年合約,1683年新的沙皇就繼位了,而且還是俄羅斯史上最偉大,最有雄心的彼德大帝。彼得大帝得知奧斯曼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之後,立馬撕毀了停戰條約,加入了神聖同盟,與原本的老仇家波蘭聯手。這是俄羅斯第一次積極介入歐洲的聯盟。但是對於奧斯曼來說,卻是一個噩耗,這意味著奧斯曼將受到三方的壓力。
(4)法國牽制的失敗
實際上,奧斯曼進軍歐洲必須要利用法國牽制神聖羅馬帝國。同理法國要想進軍神羅,也需奧斯曼的進攻。太陽王路易十四自然了解這一點,在1688年他趁奧地利對付奧斯曼的時機機攻打低地區域。但是他忽略了一點,曾經西班牙足夠強勢,整個歐洲對哈布斯堡充滿了敵意,所以法國可以利用瀆聖同盟牽制哈布斯堡家族。但是在如今,法國自己是歐洲的霸主,在1678年法荷戰爭中蠶食大量的低地領土已讓所有的敵意都匯聚在法國的身上,如今的趁火打劫更是讓整個歐洲不滿。
在1686年,以奧地利為首的國家就建立了針對法國的奧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erg)。在1689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加入後,大聯盟(Grand Alliance)就此建立。在1688年,法國趁火打劫的行為直接引發9年戰爭,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勃蘭登堡(後來的普魯士),瑞典,葡萄牙,巴伐利亞王國,薩伏伊公國,薩克森公國,巴列丁奈公國加入對法戰爭。就算是實力再強的法蘭西也無法抗衡整個歐洲,在1698年法國不得不歸還洛林公國並且放棄萊茵河以東的土地。由於法國觸了眾怒,奧地利也能夠專注於對付奧斯曼。
3,政治方面
(1)近衛軍的墮落
奧斯曼的近衛軍(Janissary)一直是土耳其人的驕傲。近衛軍一直是通過Devşirme的方式進行篩選的,奧斯曼在攻佔的基督教省份中,獲得8-18歲的基督教奴隸男孩(因為穆斯林是不能成為奴隸的),讓他們信奉伊斯蘭教,遵守土耳其的傳統,並且用嚴厲的訓練訓練出來的屬於蘇丹自己的衛隊。這些近衛軍甚至是不能結婚的甚至留鬍子的。雖然出身是奴隸,但是這些近衛軍還是會有自己的薪水,而且表現優異的近衛軍甚至可以進入宮廷任職並且給予一等公民的地位。在這樣制度下,土耳其的近衛軍保持著優秀的戰鬥力。
然而近衛軍的制度使得奧斯曼多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近衛軍。而且近衛軍的晉升制度使得越來越多近衛軍進入宮廷,獲得了巨大的權力。他們開始攫取更多地特權與權力,蘇丹也不得不屈服。漸漸的近衛軍開始允許結婚生育,留鬍子,並且讓自己的後代有權利進入到軍隊,這樣就使得近衛軍不得不擴招。擴招的代價就是原本的嚴格訓練沒有了,精英的戰鬥力也急劇下降。在大突厥戰爭的莫哈奇戰役後,近衛軍甚至違背了對蘇丹的絕對忠誠,向伊斯坦布爾進軍。他們也開始干涉與拒絕改革,最終架空了蘇丹,導致奧斯曼政局的崩壞
(2)連續的王位變更與王權的衰落
在1683年到1699年的戰爭的16年中,奧斯曼就換了4任蘇丹
默罕默德四世,統治時期1648-1687,在位39年,因為戰敗被軍隊廢黜(於1693年死於51歲)
蘇萊曼二世,統治時期1687-1691,在位4年,病逝(死於49歲)
艾哈邁德二世,統治時期1691-1695,在位4年,因為連續戰敗憂傷,染病去世(死於52歲)
穆斯塔法二世,統治時期1695-1703,在位8年,因為想要重振蘇丹的權力,在埃迪奈爾事件後被廢黜(同年去世,死於39歲)
連續的蘇丹變更使得王權進一步衰落
值得提一句,維齊爾是指伊斯蘭國家的宰相。在默罕默德四世在位期間,他給予了維齊爾巨大的權力,以至於他後來自己都被新任命的維齊爾給廢黜了。
4,經濟方面
(1)大航海時代,奧斯曼的商業地位下降
原本在發現新大陸與跨越好望角之前,歐洲諸國與遠東,印度地區的貿易必須通過紅海。可以說阿拉伯帝國的繁榮也是由於處於商路之中。在16世紀,奧斯曼占據了這個重要的貿易路線,這給奧斯曼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提升。但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商人為了減少奧斯曼的抽成,選擇從南非的貿易路線而非從紅海的貿易路線,來自新大陸的貿易也很少直達奧斯曼帝國,這使得奧斯曼的收入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是,發現了新大陸,土地這一稀缺資源的增加使得歐洲的國家得以突破馬爾薩斯陷阱,人口的增長速度以及人均財富得以提升。而奧斯曼無法享受這一紅利
(2)通貨緊縮
奧斯曼的通用貨幣是叫做akce的銀幣,但是隨著奧斯曼帝國內部人口增長,收入增加,國家支出增加,對於貨幣的需求增加了。然而由於銀礦的缺乏,奧斯曼缺少足夠的貨幣最終導致嚴重的通貨緊縮。然而由於歐洲的國家發現新大陸,來自新大陸的銀礦補充了歐洲的貨幣數量,使得歐洲的國家迎來了良性的通貨膨脹,奧斯曼的經濟實力進一步下降。
(3)對於Avariz稅與Timar的濫用
奧斯曼帝國有一種Timar的支出,即蘇丹將某一領地的稅收作為獎賞送於某人,這些受賞賜者一般都是軍人。然而由於為了讓軍人效忠,奧斯曼大肆獎賞timar,導致巨大的財政支出。為了彌補支出,奧斯曼不得不進一步對外擴張以獲得更多的領土來封賞timar,然而這樣需要更多的士兵與對於士兵的timar,形成了惡性循環。不過這種Timar制度在16世紀有了明顯的緩解
但是Avariz稅是奧斯曼帝國在戰爭或者緊急狀況下向民眾收的稅,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征稅。之後奧斯曼將這些家庭劃分為更大的組別avarizhane,每個組別里有很多家庭,然後實行包稅制(tax farming)。即中央政府現決定在這里收多少稅,然後由地方的收稅官進行收取並且上交。
但是後來由於帝國連年的戰爭,導致財政緊張。原本作為緊急狀況與戰爭時期的Avariz稅竟然成為了帝國的經常項目。加之,奧斯曼帝國官僚的腐敗以及地方的橫征暴斂,使得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受到影響,叛亂增加。
總而言之,就是奧斯曼原本內部就很多問題,只不過因為持續擴張與持續勝利掩蓋了問題。當慘敗之後,這些定時炸彈全部爆炸,導致多米勒骨牌效益。
D.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法國的迫害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編輯本段]戰爭的背景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國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的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能夠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其中由法國來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就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給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的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的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只好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給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因此也使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還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更加的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毀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熄滅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編輯本段]戰爭的過程
E. 帝國時代3中哪個國家比較好對付法國
不能用日本、阿茲特克、德國、俄國、奧斯曼
最好用蘇族、印度、荷蘭
法國後期牛、經濟一直強、軍隊多樣性,很難打,要瞬秒它,最好一波進攻就成功、可以用炮兵大隊;騎兵海;輕騎+遠程步兵或者用60人以上的重型步兵(血厚、攻擊高也行)進攻。不建議使用傭兵。注意敵人的堡壘可能有三座。
F. 奧斯曼帝國與歐洲聯軍的戰斗
1396年,他們組成了一支龐大的十字軍,參加者除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領導
的匈軍、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軍隊外,還有來自英、法、意、德、捷等國的騎士,總數
在6—10萬之間。十字軍分兩路進攻奧斯曼國土,9月初在尼科波爾會合,准備攻佔該城。
24日,土軍在此以南4—5公里處佔領陣地,把步兵配置在高地上,並以木柵掩護,輕騎
兵在步兵之前,重騎兵位於高地之後。十字軍紀律敗壞,傲慢輕敵。法國騎士不待整個
軍隊做好戰斗准備就向土耳其弓箭手展開猛攻。土弓箭手故意後撤,將法國騎兵引入步
兵陣地,使其遭受重大損失。爾後,土重騎兵由兩翼夾擊法國騎士,將其擊潰,接著又
各個擊破其餘部隊,大敗十字軍。被俘的近萬基督徒除重金贖回24人外均被殺害。尼科
波爾戰役鞏固了奧斯曼在多瑙河以南的統治
G. 奧斯曼土耳其如何對付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戰
有兩個原因
1,十字軍東征攻破君士坦丁堡,帶回大量的拜占庭物品,使得歐洲知識界了解拜占庭文化。當時的拜占庭藝術文化遠比西歐的先進,西歐知識界出現對拜占庭所代表的正統希臘羅馬文化的崇拜。奧斯曼土耳其對拜占庭大舉進攻,使得很多拜占庭人才流入西歐,給知識界注入了新的血液。
2,文藝復興前的歐洲因為經濟、文化的發展,知識界有強烈的意願沖破天主教會的控制。天主教控制社會的重要手段就是按他們的需求對《聖經》進行解釋和藝術創作。類似於中國儒家言必「先王」、「聖人」。拜占庭文化的正統性使其成為知識界對抗教會的有力武器,知識界也利用拜占庭文化要素對《聖經》進行藝術創作和解釋。
H. 奧斯曼帝國在14世紀,國力要強於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為什麼沒有向法國擴張領土呢
奧斯曼土耳其14世紀根本就剛剛崛起而已,其已經非常努力向拜占庭所在的東南歐進攻了。【結果15世紀初,也就是1402年,這個奧斯曼土耳其東邊遇到了帖木兒。】
法國根本不與其接壤,海軍也沒發展,它拿什麼去越洋殖民?
I. 帝國時代3亞洲王朝克製法國
【奧斯曼帝國】是克制大多數國家的王者。你把蘇丹親兵(要很多,但最多不要超過一個分隊人數50)拉到後面,前面放輕騎兵沖鋒。如果敵人有炮,別怕,拉一點輕騎兵繞到敵後去砍(最好先知道敵人有炮做好准備最好你也准備10來門火炮,不是有一種馬拉炮嗎?很快加入戰場),蘇丹親兵專門對付對方騎兵,噼啪,一輪齊射死一個,哈哈哈哈哈哈哈^O^【輕騎兵是肉盾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