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大革命為什麼能掃盪歐洲封建勢力
法國大革命(法語:Révolution française,1789年–1799年)是一段法國乃至歐洲發生激烈的政治及社會變革的時期。法國的政治體制在大革命期間發生了史詩性的轉變: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過去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和平民的沖擊,傳統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民主思想代替。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後半期,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② 為什麼法國大革命推動了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
因為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對外擴張,把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傳播到被征服的地區,重創了當地的封建勢力,而拿破崙進攻西班牙、葡萄牙本土,打擊了兩國的殖民勢力,為拉丁美洲民族解放創造良好條件,而玻利瓦爾的民族解放思想也來自於法國所傳播啟蒙思想。
③ 拿破崙戰爭後,法國為何丟掉了歐洲老大的地位
第一,法國本來就不是歐洲老大,它和英國誰也打不過誰。歐洲各大國實力都比較均衡。
第二,法國沒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在歐洲的地位依舊很高。
第三,拿破崙雖然戰敗,但是他的失敗並沒有給法國帶來什麼屈辱。同盟國規定法國領土維持1790年的狀態,但即使是推回1790年,依舊也比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大的多,所以法國還是賺了的。
一般來說「拿破崙戰爭」僅指拿破崙一世時期歐洲戰爭。
法國開始失去霸主地位,主要是從拿破崙三世末期開始的,雖然拿破崙三世早期也頗有戰功,但是他最終兵敗色當,投降普魯士,讓法國損失非常嚴重。
但到此為止法國依舊沒有失去大國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表現不錯。
美國和歐洲現在瞧不起法國,主要是由於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實在丟臉,當德國入侵時,法國政府僅僅抵抗了38天就全面投降。並且還表現出親德的姿態。
因此,同盟國取得反法西斯勝利之後,非常看不起法國,在戰後美國提出的「世界警察」,也就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概念的名單中,僅有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完全沒有提出法國入選。
最後,法國憑借外交手段和聯合國為了平衡勢力的妥協,才終於進入常任理事國名單。但已經基本失去了世界上的話語權。
④ 為什麼拿破崙要與整個歐洲為敵
拿破崙要與整個歐洲為敵的說法值得商榷,事實上是整個歐洲與革命後法國為敵。
18世紀後期,除荷蘭外,各國仍處於君主專制統治下,尤其是法國的專制統治達到頂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歐洲各國出兵干涉。
1793年,奧、普、英、荷、西、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結成第一次反法聯盟,出兵進攻法國,遭法國民軍頑強抵抗。1797年,第一次反法聯盟解體。
1798年12月,英、俄、奧、葡、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俄軍進入義大利,打敗法軍。奧地利不僅奪回在義大利的領地,還企圖入侵法國。英軍對法各港口實施封鎖,並一度在荷蘭沿海地區登陸。雖然反法聯盟因內部分裂導致俄軍退出戰斗,但法國仍面臨大軍壓境、國內政局動盪的嚴峻局面。
在此形勢下,富有野心的拿破崙·波拿巴(1804年12月起稱拿破崙一世)於1799年11月上台執政。從此,法國進入一個新時期,即拿破崙時期。在該時期法國與反法聯盟進行的戰爭被稱為拿破崙戰爭。
反法同盟是1793年到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新興的資產階級法國而結成的同盟。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為了對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後的五次同盟則是為了對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⑤ 一戰後法國嚷著要嚴懲德國,為何卻遭到了英美的反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提出要嚴懲德國,但是美國和英國卻持反對意見。因為這三個國家的立場不同,雖然他們是協約國,但是更多的考慮各自國家的利益。打擊德國,獲利的只是法國,而美國和英國都不想法國獲利,所以提出反對意見。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這些所謂的協約國,表面上是協約國,但實際,都是在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罷了。
⑥ 法國為確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它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法國雖然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但已躍居第一號陸軍強國。簽於普法戰爭的恥辱和大戰中成為進攻目標的教訓,法國害怕德國東山再起,盡量想方設法削弱和肢解德國,以便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它的具體目標是:收復失地,把邊界推到萊茵河,索取巨額賠款,大量裁減德國軍備,奪取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它對土耳其在中近東的領土甚至小亞細亞的一部分也懷有領土野心,並且力圖插足和控制中歐和東南歐。法國這項分贓計劃的執行者,就是具有豐富外交和政治斗爭經驗、外號「倒閣能手」和「老虎」的總理克利孟梭。
⑦ 一戰結束後,法國為什麼對德國極力採取嚴厲制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苛刻的《凡爾賽合約》將昔日強大的德國,拆分的四分五裂,高額的戰爭賠款,以及限制軍隊規模,意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對其進行“閹割”。 殊不知,被羞辱到家的德國人,卻將所有的不滿情緒指向法國。
原來,作為戰勝國之一的法國,極力推崇對德國採取最嚴厲的制裁。究其原因,自然是兩國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尤其是普法戰爭後,深受《法蘭克福和約》的羞辱,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法國居然在歐洲找不到一個盟友。這是為什麼呢?
更關鍵的是,該《協定》是英國與德國的兩個盟國簽訂的協議。也就是說,英國承擔了援助兩個盟國抗擊俄國的全部責任,而德國卻置身事外,過的“逍遙自在”。至此,俾斯麥煞費苦心構建的孤立法國、迫使俄國保持中立的外交體系大功告成。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⑧ 究竟是什麼讓法國在20世紀屈尊與自己仇敵英國、德國合作呢
法國人以浪漫著稱於世,事實上法國人不僅浪漫,而且在追求大國地位上是不遺餘力的,執著靈活得讓你不敢相信,常常超出人們的想像。
法國兩次提出要與英國合並,都是從英國傳出來的,真相究竟如何尚未可知。或許這僅僅是法國一些政治家在處理國家危機的應急選項,表達某種合作的決心,並不能代表國家政策,而且民間也不知曉。但是,不管怎麼說,兩次想要與有世仇的英國合並,後又與死敵德國聯手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折射出法國人對追求大國地位的執著與靈活和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