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 英國 德國和 美國的關系怎麼樣
美,英,法,德都是北約成員國,也是軍事上的盟友,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雖說有時候會吵吵嘴,但是關鍵時候他們還是會站在一起的。
❷ 法,德,英三國關系如何他們與中國的關系又是怎樣
紀念9.18
仲秋節窗外傳來警報
凄厲的嘶鳴像魔鬼的嘲笑
這群健忘的人啊真是莫明其妙
剛接過家業就敢開始胡鬧
你爺爺的頭上我試過鋼刀
你家的院子里我留過屎尿
若不是因為我後院起火
早已經把你一口吞掉
太陽躲入雲里
月亮不來抱到
陰雲里傳來天公的忠告:
把你的餐桌換成供桌
羞辱的日子不應歡笑
告訴你 老天 我不領情
團聚的日子我定會把酒歡笑
不管杯中裝的是血是淚
該我喝時我定會一飲而盡
到它還時 你來觀禮
告訴太陽 告訴月亮
不 許 遲 到
九月十八風蕭殺
血淚如雨亦如刷
七十四年恥辱事
竟與吉慶喜相逢
堪笑世人啖月餅
不知月餅曾殺韃
倭寇欺我仇可忍
亡國不遠何來家
❸ 中國和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的關系如何
一句話概括中國對外關系
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只有一個美國):本來我們是敵對陣營的,要互相搞死,但我們建設性一下,還是可以商量商量的。
戰略互惠關系(只有一個日本):你的利益分配對我有好處?是嗎?真的嗎?我不信,你肯定要陰我!
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和法國,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來一起分配利益吧。
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和英國,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來一起分配利益吧,分配的時候都為對方著想一下
❹ 中國與英法德關系怎麼樣
一、中德關系(德語:Chinesisch-deutsche Beziehungen)指中國和德國之間的外交關系。
中德兩國從19世紀末開始進行直接的交流。剛剛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參加了八國聯軍。之後,兩國持續了大約30年的合作關系,直到阿道夫·希特勒聯合日本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國成為了敵對雙方。
二戰之後,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在冷戰中,西德屬於美國陣營,而東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屬於蘇聯陣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在同年10月27日承認其政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在1972年10月1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關系正常化。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中國繼續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保持友好關系。1990年,冷戰進入尾聲,兩德統一,兩國關系進入迅速發展階段。
二、中英關系:
兩國經貿合作呈多樣化發展趨勢。
英國在我優先發展的交通、能源、化工、機械製造領域及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同時也是我機電、紡織、化工、金屬製品、服裝以及初級產品的重要市場。英國對參與我西部大開發態度較積極,對華投資區域正逐漸從沿海向中西部內陸地區擴展。
中國企業赴英投資也呈上升勢頭。浙江滬杭甬高速、江西銅業、中國國航、大唐發電以及中石化五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倫敦交易所掛牌上市。
兩國交往密切,外交關系良好。
三、中法關系:
之前法中關系一直中國和西方大國中最好的,法國首先與我們建交。
主要因為法國之前奉行戴高樂主義實行獨立的政策與美國很多地方意見不合,所以和中國的關系一直相對較好。
但是歐債危機後法國實力進一步削弱而中國的實力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大大加強,而法國在經濟領域對中逆差始終很大,所以近年來關系趨緊,尤其是經濟領域的競爭,法國是歐盟主要推行的對中國進行貿易反制的國家。
中國最近的葡萄酒雙反明顯針對法國,歐洲國家要想彌合中歐貿易逆差只有開放高科技出口和軍購,這在歐盟中已經形成了對立意見。不過法中關系最終可以調和,不像美中關系無法調和。
❺ 英國.法國,美國的主要矛盾和關系是什麼
一樓的不懂不要想當然,中國與歐洲,美國萬里之遙,很多事情在中國大陸的主流民意中,有錯的很理譜的誤區, 所以不要誤導樓主.
小弟是倫頓大學SOAS國際關系大二在讀,簡單的說一下,不一定很完整,但不至於錯.
首先,今天的西方世界主要分為兩大陣營,
一:以美國為首,英國日本為輔助,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為環繞的"大西洋軸心"(Atlanticist Axis)
二:以法國為首,德國為輔,絕大多數歐洲大陸國家為環繞的"法德聯盟"(Franco-Germany Coalition)
英國是與美國關系最為密切的國家,今日世界的大多數秩序,尤其如地緣政治,經濟,等等,均由舊大英帝國在19世紀末 - 20世紀初一手塑造,並於20世紀中期轉交於美國,以繼續完善對西方自由主義有利的金融秩序等等. 因此,20世紀的世界秩序在西方又被稱為"英美世界新秩序"(Anglo-American New World Order)
英國與美國在80年代中期確認了"英美特殊關系"(British-American Special Relationship), 在"英美特殊關系"的保護下,英美兩國可以享有在對方國家獨一無二的市場及金融特權,"英美特殊關系"也同樣確保了英美兩國軍事科技的高級互換通道. 除了國家利益的高度吻合,英美兩國同時擁有高度吻合的文化,價值觀等等,因此,英美兩國的關系,用"骨肉相連"來形容,並不過分.
法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排在英,德之後,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法國擁有很多獨一無二的"通道",可以暗中操縱歐盟, 因此法國是歐洲大陸政治權力最為強大的國家,用英國前外交大臣米德李班的話說:"整個歐盟就像是法國的後院".
同時,法國是歐盟一體化最為主要的推動者,這一政策方針在根本上傷害了英國的國家利益,並威脅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簡而言之,在歐洲,美國一直在利用英國制約法國,而英國也同時在利用和美國高度親密的關系以維持英國在西歐強大的政治,經濟,及金融實力. 而法國則一直在利用自身暗中掌握歐洲大陸的籌碼,制約英美.
但由於英國畢竟是歐盟成員國, 同時自身實力較強大, 因此法國一直對英國有拉攏的姿態, 但同時法國又不願英國在歐洲過於強大, 以免威脅自身"歐洲聯盟領軍"的地位.
相比曖昧中帶有冷漠的英法關系,法國與美國的關系則較為惡劣. 法國與美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中常年明爭暗鬥,如在非洲事務,國際金融秩序,乃至文化領域.
但無論如何, 法國與美國的芥蒂縱使再深, 法,美兩國畢竟還都屬於"西方國家"這一大的整體, 在面臨恐怖分子,俄羅斯的重新軍事化, 和崛起中的中國,這一類外部環境的"共同敵人"的時候,通常法美兩國還是能夠肩並肩的站在一起.
❻ 抗戰初期中國同美國、英國、德國、蘇聯、法國的關系誰好誰不好呢
美國:為鼓勵日本人進攻蘇聯,對國民政府勸降。
蘇聯:當然支持中國,因為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日本。
德國:拉攏中國,不希望中國進入蘇聯的懷抱,對日本進行了譴責,但隨著戰略的轉變,38年年初,中德關系破裂,德國開始支持日本。
英國:以在香港和東南亞的利益為交換,英國開始還是支持日本人的。
法國:基本上是討好日本人的。
❼ 德國有沒有加入北約,他和英國、法國、美國、中國的關系如何
北約正式成立。目前北約共有19個成員國,它們分別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荷蘭、葡萄牙、盧森堡、冰島、挪威、希臘、土耳其、德國、西班牙、波蘭、匈牙利、捷克。後3個國家是今年3月12日剛剛加入的~~~~~~1949年4月4日,北約宣布成立
1955年5月5日,聯邦德國加入北約
1955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華約成立,民主德國為創始國之一
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統一
由於統一後的德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親美國一派,因此德國被認為是1955年5月5日加入北約,而民主德國一直是親蘇聯一派,因此從未加入北約。
可以確定德國實在1955年5月5日加入北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❽ 中國和英國的關系怎麼樣
大致和英國差不多吧,德國和英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上的觀點和中國很大不同,同時對於中國內部很多問題都指手畫腳的。還有一點,德國在1990年代積極推動東歐劇變和北約東擴,尤其是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支持前南斯拉夫分離的國家,這,事實上是嚴重損害中國海外利益的。當然由於德國在對經濟貿易方面相對於英法兩國更加務實(英法兩國間情況不同,英國是由於當地媒體對於很多貿易產生的經濟問題的浮躁態度,法國是由於自身經濟在歐洲國家的特殊性,不象其他西歐國家那樣依賴於貿易),所以,就德國人均對華貿易和對華提供技術轉讓的積極性,德國遠走在英國之前。
不過有一點,德國和英國一樣,和台灣政權都保持相當的距離,從不對台灣出售任何武器。同時,就反G傳統來說,德國也不如大多數美洲國家那麼強硬。
1972年聯邦德國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這在絕大多數美洲國家之前,在西歐大國,卻屬於相對較遲的一個。
附:
西歐大國和大陸建交時間表:
英國:1954年和中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72年升級為大使級外交關系。
法國:1964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義大利:1970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聯邦德國:1972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西班牙:1973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