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柏拉圖認為真正的美是什麼
《大希庇阿斯篇》作為西方第一篇討論美的文章,區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提出了「什麼是美」這個問題,預設了「美有本質」,規定了西方古典美學的方向。
蘇格拉底和大希庇阿斯確立了討論的前提(肯定所討論的「美」是「某種存在的東西」)的同時,又點明他和大希庇阿斯在討論有關美的定義的根本區別是: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什麼是美」,而大希庇阿斯所回答的卻是「什麼東西是美的」?也就是說,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般的美,使所有美的東西成其為美的那種本質,而大希庇阿斯所理解的則是可感的、具體的、個別的美的事物。
全篇對話,集中討論了由大希庇阿斯和蘇格拉底各自提出的七個有關美的定義,又由蘇格拉底一一批駁掉了,最後感嘆:「美是難的」。
第一個定義:「一個美的少女就是美」
第二個定義:「黃金就正是這種美」
第三個定義:「子女替父母舉行隆重的喪禮」
第四個定義:「得體就是美」
第五個定義:「有用就是美」
第六個定義:「有益的就是美」
第七個定義:「美就是由視覺和聽覺產生的快感」
❷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美,到處都有!」波濤洶涌是雄壯的美後面3句是什麼
後面三句是: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奧古斯特·羅丹是19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奮工作,敢於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走自己的路,他善於吸收一切優良傳統,對於古希臘雕塑的優美生動及對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梁,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
(2)法國人認為什麼是美擴展閱讀
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
對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時期)最後一位雕塑家,也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第一位雕塑家。一隻腳留在古典學派的院子里,另一隻腳跨過了現代主義學派的門檻。可以說,羅丹在古典時期鍛煉了成熟有力的雙手,不受傳統束縛的創作精神,開啟了新時期現代雕塑的大門。
❸ 法國的人文特點
一般禮儀
1,法國商人往往相當拘禮和保守。
法國當地人對其他任何人,包括其他地方的一些法國人,說法語的方式都感到走樣,聽不入耳。
2,約會與准時
事先約會是慣例。准時赴約是禮貌的標志。
3,款待與饋贈
被邀請到某人家裡作客是難得的,即使已相識很久。不過,若有這類邀請的話,給女主人送上鮮花或巧克力之類小禮品將是受歡迎的法國人注重烹調藝術,因此中午和晚上的兩餐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忽視。
4,交談
要迴避個人問題、政治和金錢之類的話題。
(3)法國人認為什麼是美擴展閱讀:
人口
法國全國總人口6600萬(2014年1月1日),其中法國本土6390萬,2013年法國人口增長率為0.4%。通用法語。居民中64%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蘭教,3%信奉新教,1%信奉猶太教,28%自稱無宗教信仰。(2009年《十字報》調查數據)
民族
法蘭西民族是由多個民族混合構成的,除了主體法蘭西人外,邊境地區還有阿爾薩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佛拉芒人、巴斯克人等少數民族,大約佔了總人口的7.9%。
❹ 在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是什麼"有哪些主張具體內容是什麼分別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之處
古今中外哲人對「美是什麼」的追問和回答可謂是五彩繽紛、光怪陸離,我們不妨就中外美學史做一個簡單的鳥瞰式的回顧:
讓我們先看一下西方哲人的追問和理解:畢達哥拉斯說:「美是和諧」;蘇格拉底說,美即有用; 亞里士多德說,美在「秩序、勻稱、明確」 ;中世紀的神學家們認為,美在「上帝之光」; 布瓦洛認為,美與真、善的相統一; 鮑姆嘉通認為,美在於完善 ;休謨認為,美在於觀賞者的心裡 ;博克認為,美是物體的屬性 ;狄德羅說,美是關系;康德說,美在於自由的鑒賞 ;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柏格森說,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觀化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克羅齊說,美是成功的表現;立普斯認為,美是移情;布洛認為,美在距離;桑塔耶納說,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貝爾說,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對美的本質的追問,是對人類審美現象的終極意義的哲學探尋,歷代哲人一直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可惜「美是一項最難以捉摸的特質,它是那樣的微妙,以致看起來好像是在快要抓住它的那一剎那間又給它逃跑了」。(1)
美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正式提出與探討,始於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和詭辯派學者希庇阿斯別開生面的對話,提出了「美是什麼」的問題。在對話中,他區分了「美本身」( 即「什麼是美」)和「美的事物」(即「什麼東西是美的」)。一般人(包括希庇阿斯)在回答「什麼是美」的問題時,只是列舉美的事物,如 「美的小姐」、「美的母馬」、「美的豎琴」、「美的湯罐」之類,而沒有涉及「美本身」。他認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顯得美的質料或形式,不是某種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不是恰當、有用、有益等價值,不是由視覺或聽覺引起的快感,等。但撥亂卻未反正,關於「美本身」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結論,最後他只好宣布:「美是難的」。
柏拉圖所說的「美本身」是在《斐德若篇》中提出的:如果在美自身之外還有美的事物,那麼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它分有了美本身。(2)「美本身」是使這無數美的事物成為美的事物的根據,是無數美的事物共有的本質。
由此,柏拉圖「美是什麼」的嚴肅提問和「美是難的」的庄嚴回答,開啟了西方美學史對美的本體的探索和美的本質的追問的艱難歷程。可以說,兩千多年來的西方美學史就是不斷重答柏拉圖之問的歷史。
❺ 康德對於美有著什麼樣的看法
康德認為美是純主觀的情感判斷,美的本質在於非功利性。他說道,美的花朵,美的傢具,美的風景等的理想(典範)是不可想像的。但是一個附庸於一定的目的的美,譬如一座美的住宅,一顆美的樹,美麗的花園等等也無理想可以表象。建築一方面為「感情真相的藝術」,另一方面又「鬆散自由地像在空洞的美那裡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康德對於建築是否具有美,是否是藝術是困惑的。這是一種「二律背反」。
❻ 法國的文化習俗
法國的文化習俗:
不可以在屋子裡撐開雨傘。
不可以搖動裝著硬幣的錢包讓硬幣敲擊作響。
陽台上除了種花不可以放其他的東西。
長棍麵包不能反過來放。
❼ 法國人眼中的中國美女是什麼樣子的
與中國朋友溝通,我沒有很大的語言障礙,中國朋友往往會很好奇地問我關於法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我聽到的問題,一般都大同小異。其中,女孩子常常會問:「為什麼外國人所喜歡的中國女孩,都不是很漂亮呢?」我對這種說法有不同的意見。
首先,眾所周知,認為一個人是否漂亮是非常主觀的,其標准會因人、因時間、因地理、因時尚而異。比如說,唐朝的大美女楊玉環是一位身材比較豐滿的女人,依現代的標准而言,也許不能算是大美女:假設她今天參加選美比賽,很可能會名落孫山吧!但是她符合的是當時的審美觀。
現在如果拍楊貴妃的電視劇的話,我猜導演挑選扮演女主角的演員,大概會選擇現代人覺得身材很好的———就是比較窈窕、並不非常豐滿的年輕明星吧?由此可見,美不美確實沒有絕對的標准。這樣說來,中國人與歐洲人的審美觀有不同之處,有什麼奇怪呢?
其實,歐洲人的審美觀也不一致。法國人、德國人、英國人眼中的美女,類型不一。德國人評為美的女性,義大利人可能會覺得長得很一般。我是法國人,實在無法替其他歐洲朋友說話,只能從法國人的立場談談對美女的看法。
我記得,念高中的時候,常常會跟男同學討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什麼樣的。我們也常常會參照一些女明星的樣子,認為自己喜歡的女性應該長得如何如何。
似乎多數法國男人比較喜歡金發女郎。我猜,部分原因是受到著名女演員碧姬·巴鐸(BrigitteBardot)的影響吧。這位現在已經60多歲的女性,在當紅的時候引領著法國的時尚,對女性影響很大。我母親曾經跟我說,那一代的女性,常常會把自己的頭發染成金黃色,會學「碧碧」的發型。碧姬·巴鐸當時是一位身材很豐滿,很性感的女性。
但法國男人也有喜歡「棕發派」的。這些人的看法是,金發女性乏味,沒有個性。比較能代表這種美女的演員有義大利的吉娜·羅洛布麗吉達(GinaLollobrigida,在著名的影片《巴黎聖母院》里扮演愛斯梅拉達)。她的一頭棕發曾讓一代男性瘋狂。這位女明星也有著「魔鬼般的身材」。
與此同時,法國男人為什麼又會喜歡看上去小巧而柔弱的亞洲女性呢?這可能有幾種原因。一來,對歐洲人而言,遠東文化燦爛,是一個非常神秘而有魅力的地方。我們對這個地區的女性感到非常好奇,甚至會認為亞洲女性有自己國家女人無法媲美的地方。對曾經在東南亞殖民的法國人而言,東南亞的女性更有吸引力。在很多現代小說、電影里,常見到法國男主角與印度支那的女性之間產生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例如《印度支那》等電影。我們的前輩中,凡是在印度支那生活過的人,好像都有美好的回憶。我們雖然在那裡有很痛苦的經歷,也打過敗仗,但是整體來說,一提到當時越南的西貢(即今日的胡志明市)、柬埔寨的金邊,法國人心中都會產生一種特別的好感。我1992年去柬埔寨的時候,也曾親自體驗了那裡神秘的魅力。
在我們的印象中,亞洲女性非常溫柔、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法國70年代末吸收了很多來自越南等國的難民,因此我念初中以及高中的時候,班上一般都會有東南亞的少女。而她們往往是男同學追求的對象。我因為喜歡上其中一位,還幾乎與「情敵」打起來。
比較起來,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法國女性缺乏一點女人味,不夠溫柔。這大概是我們「大男子主義」的思想在作怪。法國女人很理直氣壯地要求與男人平等,但是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往往會忘記女性應該具備某些獨有的魅力。常常有朋友問我:法國女郎的美是世界聞名的,你為什麼偏偏喜歡中國女孩呢?我的回答是:我總覺得中國女性比較有女人味,令人喜歡,比較「聰明」,又很愛漂亮,重視自身的打扮。相比起來,法國一些女性則比較乏味,穿著、打扮比較隨便,在自己外表上所花的錢比較少。(這絕對不代表所有法國男人的意見,希望我的女同胞不要太生氣了。)至於說法國男人所喜歡的中國女性未必漂亮,除了上述的美的主觀性和相對性,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法國人可能不那麼重視外表。應該說,我們在看一位女性時,會兼顧內在與外在的美。或者說,一個女人的內在美對我們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而一旦被一個人的內在美吸引上,便「情人眼裡出西施」!我個人的看法也是:一個女性的外在美雖有不容否認的重要性,但是內在美更加重要。而我還有個「偏見」,外表很漂亮的中國女性,往往會比較任性,像個傲慢的公主,叫人難以接受。(當然,我也希望漂亮的中國女「異胞」原諒我的直言不諱。)
《環球時報》 (2001年02月20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