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口罩的發明來源於誰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
古時候,宮廷里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污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後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蒙口鼻。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記述他生活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其中有一條:「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自己的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
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活的必備品。席捲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奪走了大約五千萬人的性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禦病毒。
20世紀中後期,口罩的大規模使用次數明顯頻繁。載入史冊的歷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數次扮演著重要角色。
1897年3月,德國人美得奇介紹給大家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後,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使用時翻過來罩住口鼻就可以了。但是,這種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極不方便。後來又有人想出用帶子系在耳朵上的方法,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口罩。
1910年,中國哈爾濱爆發東北鼠疫,時任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醫生發明了「伍氏口罩」。
2003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潮,一場「非典」幾乎令口罩一度脫銷,各大葯店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人們爭相搶購口罩。
2009年,在繼2004年的「禽流感」之後,「甲型H1N1流感」讓口罩大軍再一次出現在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的鏡頭前。
2013年PM2.5空氣危害概念的出現,引發公眾對空氣污染問題的重視,使得口罩等防護用品在霧霾天氣期間甚為暢銷。
2020年2月7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毒供應中心,30餘名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利用醫用包裝無紡布、器械用吸水紙、N95熔噴過濾布等材料動手製作口罩。
2021年1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0年在出口的主要防疫物資中,中國口罩出口2242億只,相當於為中國以外的全球每個人提供了近40隻口罩。
質量監管:
2021年2月11日消息。為保障人民群眾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節,春節前夕,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和國家葯監局四部門聯合發文,對深入推進口罩質量監管進行了再部署、再加強,要求各地堅持監管和服務並重,強化生產源頭控制,注重流通領域監督檢查,對制售假冒偽劣口罩等違法行為露頭就打,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加強口罩質量幫扶,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促進口罩質量提升。
四部門要求各地高度重視,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採取有力措施,為人民群眾提供防疫用品安全保障,服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分類:
適合不同場景(2張)
N系列:防護非油性懸浮顆粒無時限
R系列:防護非油性懸浮顆粒及汗油性懸浮顆粒時限八小時
P系列:防護非油性懸浮顆粒及汗油性懸浮顆粒無時限
有些顆粒物的載體是有油性時,而這些物質附在靜電無紡布上會降低電性,使細小粉塵穿透,因此對於防含油氣溶膠的濾料要經過特殊的靜電處理,以達到防細小粉塵的目的。所以每系列又劃分出了3個水平:95%、99%、99.97%(即簡稱為95、99、100),所以共有9小類濾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口罩
❷ 口罩是誰發明的
口罩是法國的化學家德羅齊爾發明,早期口罩多用於化學實驗室。
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自己的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口罩對進入肺部的空氣有一定的過濾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在粉塵等污染的環境中作業時,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口罩可分為空氣過濾式口罩和供氣式口罩。平面口罩分為:棉布口罩、無紡布口罩、高分子材料口罩、活性炭粉濾芯口罩、活性炭纖維氈墊口罩。
(2)法國口罩來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口罩使用注意事項:
口罩應該堅持每天清洗和消毒,不論是紗布口罩還是空氣過濾面罩都可以用加熱的辦法進行消毒。具體做法是:
1、清洗。先用溫水和肥皂輕輕地揉搓紗布口罩,碗形面罩可以用軟刷蘸洗滌劑輕輕刷凈,然後用清水洗干凈。請注意,千萬不要用力揉搓,因為如果紗布的經緯間隙過大就失去了防阻飛沫的作用。
2、消毒。將洗干凈的口罩放在2%的過氧乙酸溶液中浸泡30分鍾或在開水裡煮20分鍾或放在蒸鍋里蒸15分鍾,然後晾乾備用。這種方法適用於紗布口罩和碗形面罩。
3、檢查。再次使用前,應該仔細檢查口罩和面罩是否仍然完好,對於紗布口罩和面罩都可以採取透光檢查法,即拿到燈前照看,看看有沒有明顯的光點,中間部分與邊緣部分透光率是不是一致,如果有疑問就要更換新的。
4、換新。不論怎樣,面罩和口罩在清洗3至7次以後一般就要更新,質量特別好的口罩可以清洗10次。活性炭吸附式口罩要注意定期更換活性炭夾層,如果活性炭夾層是不可更換的,用過7至14天就要更換,這種口罩是不能清洗後再重復使用的。
❸ 最早的口罩出現在什麼時候口罩又是如果發展到今天的
任誰也不會想到,在平日里壓根沒多大存在感的口罩,竟然在今年以“C位出道”的方式,第一次受到了那麼多人的關注。
可你不會想到的是,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首次出現了和口罩防護作用類似的“口罩”,但在那個時候的類口罩物可不是用在醫學防護上的。
今天就來簡單談談口罩,作為人類重要防護用品的發展歷程。
1,高貴的“口罩”公元前六世紀時,波斯的拜火教的教義里規定著世俗的氣息是混濁不潔的,因此在舉辦重大的宗教以及祭祀活動時,教士往往需要用布塊包著面部才能參加。
這也應該是人類史上最早出現的“口罩”。
不過這個時代的“口罩”,和後世的防護作用是八桿子都打不著,更多的還是一種代表著身份高低的象徵,往往只有貴族、教士才有資格使用。
而除此外,在中國元朝時也有類似的“口罩”出現過。
在元朝皇帝進餐的時候,所有需要接觸到菜餚的侍應以及大廚都需要在口鼻處蒙上一種黃金線和蠶絲織成的絲巾,這是為了避免侍應呼出來的氣息污染到菜餚,這應該也是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口罩雛形。
不過不管怎麼樣,這個時代的所謂“口罩”雖然也有著防護的作用,不過並非是用於醫學用途,更多的還是一種權貴階級的身份象徵,代表著和普通人身份差異的象徵。
2,鳥嘴醫生的面具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盛行時期,許多直接和病人有過接觸的醫生,被感染上鼠疫的概率極其大,這也就導致了和鼠疫作戰的醫生不斷減少,敢前往疫區行醫的醫生,早已被判了死刑。
再這樣下去可不行啊,畢竟中世紀懂點醫學知識的人可沒有多少,而這個時候鳥嘴面具就這樣誕生了。
1619年,法國皇帝路易十三的御醫Charles de Lorme為了減少醫生感染的概率,發明了一套防傳染的醫生服裝。
這套“鳥嘴套裝”的作用其實很多:口鼻處用皮做成尖尖的鳥嘴形狀,裡面塞滿了各種香料和葯材乃至香水,當時醫生認為這能有效的阻隔帶有病毒的空氣;而眼睛處往往配有紅色的玻璃,這能避免患者的體液觸碰到眼球部分;而高大的禮帽則能避免和鼠疫患者接觸過近,長袍和披肩往往是用皮革製成,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並且醫生往往不會用手直接接觸病人,而是用手上的長棍進行檢查。
就算到了現代,仍然有部分地區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採用了這種“伍氏口罩”,伍連德醫生絕對是中國現代醫生的一個偉人,他直接推動了中國現代醫學的建立。
從公元前六世紀的紗巾發展至今,現代口罩已經有了更加嚴格的標准,如美國的KN標准以及歐洲的EN標准,但不管是哪種標準的口罩,都算得上是人類史上最重大的發明之一。
❹ 世界上第一個口罩誰發明的
口罩的英文叫respirator,意思是人工呼吸器。它的歷史可追溯至1世紀。
當時羅馬的著名作家老普林尼,在他的網路全書中說,用動物的膀胱皮來保護羅馬礦山工人,以使其免受氧化鉛紅塵的侵害。
16世紀,義大利神奇全才達芬奇提出,用一片細布浸水之後,捂住口鼻,可以保護士兵免受有毒粉末的傷害。
經過這些先賢的啟蒙,1785年,終於有人發明了人工呼吸器,他就是法國的化學家德羅齊爾。他本是一生獻身「載人自由氣球」的發明者,但在研究氣體的過程中發明了呼吸器。
如今,他念茲在茲的載人氫氣球已成為歷史,但無心插柳的呼吸器卻一直流傳下來,更新迭代,成為人類不可須臾或缺的健康保護用品。
不過,那時的呼吸器外觀與現在有天壤之別。1799年普魯士的一個采礦工程師介紹,他們用的呼吸器是一種整個套在頭上的袋子,袋子下端圍繞緊密貼合脖子。
使用時,穿著者會佩戴上一個空氣壓縮罐,向呼吸者提供空氣,同時有閥門可以呼出用過的空氣。
到了1848年,呼吸器才有了現在口罩的雛形,這個里程碑式的改造者,就是美國人哈斯萊特。
❺ 口罩是誰發明的
口罩的英文叫respirator,意思是人工呼吸器。它的歷史可追溯至1世紀。
這兩個造型酷似
它的工作原理是,用一個單向閥門做機關,控制呼吸氣流,呼入的空氣經由過濾器之後呼入人體口鼻,過濾器形式多樣,有濕羊毛,有木炭或石灰,也可以用棉纖維等,根據不同使用環境而定。
這種直接罩到口鼻上的口罩,因其便捷和高效而獲得世人稱贊,他因此獲得了空氣凈化器專利。哈斯萊特式口罩經久不衰,直到1970年代美國還在生產使用。
然而,輕便有輕便的好處,也有其缺點,那就是面對大量有毒氣體時,微薄的空氣過濾器不夠使。
20多年後,歐洲化學家又發明了能過濾大量有毒氣體的防毒呼吸器,不過它太過笨重,前後如背了一個葯桶,只能在極端條件下使用。
1909年的防毒口罩
口罩發展到這個階段,你就會發現,其實他的本質作用就是用來過濾、防毒的,早期的口罩基本是防毒面具的職能。
到了19世紀末,人們才將口罩用於醫療防護領域。1897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後來人們用六層紗布縫在衣領上,用的時候一翻就罩住口鼻了。這就是現代醫用口罩的雛形。
再後來,人們把口罩直接掛在耳朵上,不用一隻手一直按著紗布了,這就是今天口罩的樣子了。
❻ 口罩的由來和歷史
COVID-19 冠狀病毒疫情的一個標志性符號是口罩。它是如何成為 21 世紀最重要的醫護保健設備的?人們很早就用簡易的口罩去遮住臉部。1720 年的馬賽爆發了鼠疫,當時的繪畫就顯示人們用布圍住臉去處理屍體,雖然鼠疫主要是通過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傳播。此時還沒有細菌病毒之類的概念,人們以為瘟疫是腐化的空氣。這種理論促使一種臭名昭著的口罩設計。17 世紀的醫生會戴著形似鳥嘴的口罩,其邊緣的孔腔內裝有香料,人們認為這可以幫助避開瘟疫的氣味。現代生物學的出現使得腐化空氣的瘟疫
理論逐漸消失。醫生從 1897 年開始佩戴外科口罩。口罩還沒有設計去過濾空氣中的病毒或病菌顆粒。而這也並非是今天的外科口罩的設計重點。醫生佩戴外科口罩主要是為了防止手術過程中噴嚏或咳嗽產生的飛沫落在患者的傷口上。1910 年的秋天,滿洲爆發了鼠疫。這種瘟疫的死亡率高達 100%,感染者會在 24 到 48 小時內死亡。中國和俄羅斯展開了科學軍備競賽,想要尋找瘟疫根源並阻止其擴散。清政府聘請了名叫伍連德的醫生領導這項工作,伍出生在馬來西亞的榔嶼,在劍橋學醫,還很年輕,也沒什麼名氣。在對一名受害者進行屍檢之後,伍確定瘟疫並非是通過跳蚤傳播,而是通過空氣。他隨後擴大了當時的外科口罩的使用,對其進行了改良,使其能更牢固的包住臉部。他的發明是一項突破,但部分同行對此持懷疑態度。一名法國醫生對瘟疫通過空氣傳播的說法不以為然,他沒有戴口罩去了處理瘟疫的醫院,2 天後他就死於瘟疫。伍的口罩迅速流行起來。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疫情伍 的口罩已是眾所周知。今天流行的 N95 口罩是其的派生物。
❼ 降低員工防護成本/幫助醫療機構 PSA的法國工廠將生產醫用口罩
據悉,標致雪鐵龍集團(PSA)旗下的法國米盧斯工廠將從8月份起生產醫用外科口罩。從本月起,將對該項目的團隊進行系統的培訓,官方推算每月可生產口罩1000萬只。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PSA集團對於員工所需要的防疫成本開支加大,所以通過自主生產口罩來降低部分花費。生產的口罩可以滿足PSA員工的需求,還可以為其他醫療機構提供幫助。據了解,PSA集團的口罩生產設備來自於法國的製造商。
目前,受全球疫情影響,許多車企紛紛加入到轉產口罩的隊伍當中。今年2月份以來,先後有許多主機廠如:比亞迪、廣汽、上汽通用五菱等企業紛紛生產口罩,以應對疫情下防護設備不足的問題,解決醫療物資短缺的情況。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❽ 口罩是誰發明的
口罩是伍連德發明的。
1910年一場震驚世界的瘟疫,從貝加爾湖向南傳播到我國東北地區,伍連德被任命為「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為了防止疫情,他設計了一種用雙層紗布製作的口罩,以此阻止細菌的傳播,從而快速的阻止了瘟疫的蔓延。
這種在當時被廣為應用的口罩,被命名為「伍氏口罩"。憑借著口罩和其他一系列舉措,他僅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鼠疫,伍連德從此名揚天下。
注意事項
使用時長
從人的生理結構來看,由於人的鼻腔黏膜血液循環非常旺盛,鼻腔里的通道又很曲折,鼻毛構起一道過濾的「屏障」。
當空氣吸入鼻孔時,氣流在曲折的通道中形成一股旋渦,使吸入鼻腔的氣流得到加溫。有人測試表明,在將零下7℃的冷空氣經鼻腔吸入肺部時,其氣流已被加溫至28.8℃,這就非常接近於人體的溫度。如果長期戴口罩,會使鼻黏膜變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故不能長期戴口罩。
口罩只能在特殊的環境中戴用,例如在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當然,在野外行走,為抵禦風沙和寒冷,或在有空氣污染的環境中活動,是需要戴上口罩的,但時間不宜過長。此外,在流感流行季節,去可能存在大量病原菌的公共場所,也該戴上口罩。戴口罩只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方法之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❾ 口罩的來歷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