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沙特爾主教堂有哪些特點
法國沙特爾主教堂(chartresCathedral)原來是9世紀建的羅馬風教堂,在毀於一場大火後,於1194~1260年重建。從外部看,西側正立面,比例和諧,但是風格迥異的兩個塔樓,明顯地不對稱。在雙塔之上是聳立的錐形塔尖,直刺雲霄。
2. 誰能幫我找一下法國幾個文化遺產的資料
法國的世界遺產
法國歷史上曾被羅馬帝國統治,公元9世紀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路易十四統治時期(1643-1715)是法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根據最新公布的《世界遺產名錄》,法國共有28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26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1項(與西班牙共同擁有)。
世界文化遺產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 聖米歇爾山位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海岸外2公里的一座小島上,山高約78米。山頂上的修道院建築群始建於公元8世紀初,建築風格朴實無華,是歐洲著名的基督教古跡。其中的大教堂為歐洲哥特式建築中最古老、最傑出的建築之一。聖米歇爾山上還珍藏有數量可觀的名貴書籍,有"書城"之雅號。為方便教徒前來朝拜,1875年在聖米歇爾山與大陸之間修築了一道海堤。
沙特爾大教堂 沙特爾大教堂位於法國北方的沙特爾城,始建於9世紀,是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教堂內有170幅以《聖經》為題材的彩色玻璃窗畫,被認為是13世紀玻璃窗畫中最完美的作品。
凡爾賽宮及其庭園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西南12公里處的凡爾賽鎮,由路易十四於1661年下令建造,1710年竣工後成為路易十四的皇宮。凡爾賽宮佔地面積達111萬平方米,其中園林面積約為100萬平方米。宮內有大小宮殿及各類廳、室500餘間。整個建築群集中體現了路易十四所追求的豪華、尊貴和威嚴。凡爾賽宮的庭園,是歐洲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1833年,整修後的凡爾賽宮被辟為國家歷史博物館。
韋澤萊大教堂
位於法國東部勃艮第地區的一座小山上,始建於1120年。該教堂內用棕色和白色拱石砌成的中殿,被認為是羅馬傳統的優美典型。19世紀時,該教堂已破損不堪,後來法國政府花了20多年時間對其進行了修繕。
韋澤爾峽谷岩洞群里的岩畫 韋澤爾峽谷位於法國南部。在長達40公里的峭壁上,有147處岩洞。除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動物化石外,還在25個岩洞里發現了一些史前岩畫。尤其是拉斯科岩洞的岩畫更為奇異,技法或繪或刻,或刻繪兼施;其所表現的打獵場麵包括了約100種動物,形象栩栩如生。韋澤爾岩洞群被公認為迄今發現的最重要的史前人類文化遺址之一,洞內的岩畫是現存的最精彩的舊石器時代的藝術作品。
楓丹白露宮及其園林
位於巴黎東南65公里處的塞納河左岸的楓丹白露森林之中。"楓丹白露"的法文原意是"藍色的泉水",因當地有一眼小泉而得名。楓丹白露宮始建於1137年,最初為國王的狩獵行宮;後經過擴建,成為法國的王宮之一,如拿破崙(1769-1821)就選楓丹白露宮為第一皇宮。楓丹白露宮的建築工程由法國建築師完成,而內部裝飾由義大利藝術家負責,因此融意法兩國風格於一體,形成了建築藝術上著名的"楓丹白露派"。在楓丹白露宮中還有一座中國館,裡面陳列著中國明清時期的繪畫、金玉首飾、牙雕、玉雕等上千件藝術珍品。
亞眠大教堂 位於法國北部的亞眠城,是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始建於1152年。教堂兩側各有一座60多米高的不對稱的塔樓;教堂內有126根精美的石柱和許多色彩斑斕的玻璃窗,猶如一座藝術殿堂。此外,教堂內外還有4000多件木雕和石雕作品,生動地再現了《聖經》中的幾百個故事,被稱為"亞眠聖經"。
奧朗日城的古羅馬劇場和凱旋門
奧朗日城位於法國東南部。該城的大劇場建於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公元前27-前14年),是目前法國境內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帝國時代的大劇場之一,至今仍是演出歌劇和舉辦音樂會的場所。
位於澳朗日城北亞格里帕大道上的凱旋門,是為紀念古羅馬將軍愷撒的戰功而於公元前1世紀建造的。凱旋門上有精美的浮雕,描繪了愷撒率領羅馬軍團戰斗的情景。
豐特奈城的西多會修道院
豐特奈城位於法國東部。豐特奈修道院是歐洲最古老的天主教西多會修道院之一。它坐落在埃戈雷維山谷的深處,始建於公元1119年。
亞克-塞南皇家鹽場遺址
位於法國東北邊境,1779年投產。該鹽場是建築大師克勞德·尼古拉斯·杜勒(1736-1806)的傑作。鹽場的中心是經理樓;廠房圍繞經理樓,呈半圓形。生產時,海水通過400米長的木製管道流進車間,然後用巨大的木桶進行加工。
南錫城的斯坦尼斯拉斯廣場、卡里爾廣場和阿利揚斯廣場 南錫位於法國東北部,是洛林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南錫老城建於公元前11世紀。16世紀又在老城南面建了一座新城。新老城區由一道城牆分隔。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岳丈、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當年被俄軍追捕而亡命法國時,路易十五將洛林地區讓給他統治。1752年,斯坦尼斯瓦夫授意在南錫新老城區的交界處,為路易十五建造一處"國王廣場"(即今日的"斯坦尼斯拉斯"廣場)。該廣場的面積為1300多平方米,顯得豪華壯觀,是18世紀城市建築的傑作之一。南錫城的卡里爾廣場和阿利揚斯廣場,在城市建築史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加爾橋
位於法國南部尼姆市的加爾河上,始建於公元前20年左右,是古羅馬人為解決從50公里以外的尤塞斯向尼姆城供水而建造的水利工程。橋高50米,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輸水渠,下層在中世紀時為人行道。此橋被認為是羅馬帝國初期集水利工程與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典範。
斯特拉斯堡城
斯特拉斯堡位於法國東北部,中世紀時是歐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城中的哥特式大教堂竣工於15世紀,用紅色岩石構築,高142米,教堂內外飾滿精美的雕像,是斯特拉斯堡的象徵。該教堂的龐大的天文鍾設計奇特,人們只要投入一枚法郎硬幣,便有幾個身著古裝的真人般大小的機器人出來敲鍾報時。斯特拉斯堡的古老街區仍舊保持著中世紀的風貌,尤其是多種木結構的民居極富地方特色。1988年,為紀念斯特拉斯堡建城2000周年,法國曾發行一枚斯特拉斯堡城徽郵票。
巴黎:塞納河兩岸地區
塞納河是法國最負盛名的一條河,全長776公里,由東向西注入英吉利海峽。巴黎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在城區中緩緩流過的塞納河。令人嘆為觀止的眾多古典和現代建築,大都集中在長約13公里的塞納河南北兩岸。
古都巴黎是法蘭西文化的發源地,曾為人類文明史寫下過光輝的篇章。1951年,法國為紀念巴黎建城2000周年,發行了一枚巴黎城徽郵票。巴黎擁有許多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跡。埃菲爾鐵塔高320米,是巴黎的象徵。拿破崙於1806年為炫耀武功而建的凱旋門,是世界上形體最大的凱旋門。凱旋門周圍的星形廣場有12條放射狀的大街,其中包括香榭麗舍大街。建於18世紀初的愛麗舍宮坐落在香榭麗舍大街,1879年起成為共和國總統府。宏偉壯麗的盧浮宮原為王宮,18世紀改為國立美術館。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於1977年落成,是一座現代化的藝術博物館。始建於1163年的巴黎聖母院,坐落在塞納河的西岱島上,被雨果譽為"巨大石頭的交響樂"。昔日巴士底獄的所在地,如今矗立起一座紀念碑。SPAN>
世界文化遺產
蘭斯聖母院教堂 位於巴黎東北的蘭斯市,建於13世紀。這座教堂以形體勻稱、裝飾纖巧而著稱,是法國最漂亮的哥特式教堂。由於在法蘭西王國時期(888-1792),國王的加冕儀式常常在蘭斯聖母院教堂舉行,因此該教堂曾被稱為"最高貴的皇家教堂"。此外,蘭斯市的聖雷米修道院和聖安東尼十字宮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布爾日大教堂 位於法國中部,始建於1195年,歷時60多年才完工。它與沙特爾大教堂一樣,是法國第一批哥特式建築,為同種風格建築中的佼佼者。中世紀時,該教堂曾在法國的基督教事務中擁有很大的權力。
阿維尼翁古城區
阿維尼翁城位於法國東南部。13世紀末,羅馬政教各派別之間斗爭激烈,直接威脅到教皇的安全,因此,教皇克雷芒五世於1309年將教廷遷到阿維尼翁城。此後的94年間,這座鮮為人知的小城竟成為歐洲天主教徒們朝拜的聖地。
阿維尼翁的古城牆建於14世紀,全長4300米。城內的聖貝內澤大橋建於12世紀,是歐洲中世紀的傑出建築之一。坐落在羅納河畔的教皇宮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築,始建於1334年,佔地約1.5萬平方米;先後有7位教皇在此居住。教皇宮分舊殿和新殿兩部分。舊殿朴實無華,屬羅馬建築風格;新殿富麗堂皇,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教皇宮現為收藏中世紀藝術品的博物館。
卡爾卡松古城
中世紀的歐洲,常常以某個封建領主的宮殿或城堡為中心,在其周圍修建教堂、廣場、市場和房屋街道等公共設施,形成城市;又因戰事頻繁,城市周圍多建有城牆、護城河、吊橋等防禦設施。位於法國南部的卡爾卡松就是這樣一座典型的中世紀要塞城市,它保存著歐洲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堡。17世紀後,卡爾卡松逐漸荒廢。19世紀重建後,成為旅遊勝地。
法國的"朝聖之路"
中世紀時,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基督教徒,每年從法國(或經過法國),前往西班牙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城朝聖。在法國境內共有4條朝聖的支路它們最終匯合在一個跨越法、西邊境的山口--龍塞斯瓦列斯山口。在法國"朝聖之路"沿途的城鎮,都建有規模不同的教堂,負責接待和照料朝聖者。這一朝聖活動促進了沿途地區宗教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里昂老城
里昂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分為老城和新城。老城位於索恩河的右岸,古時是漁村,15世紀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絲織品產地之一,17世紀曾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古色古香的老城區,依然呈現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狹窄的街道,彎曲而起伏;大部分民居為紅瓦屋頂,極具特色。建在弗爾布愛爾山頂上的白色的聖母教堂,高281米,是里昂老城具有象徵意義的景觀。1933年,在里昂發掘出一座希臘-羅馬式露天劇場。1957年,法國以這座露天劇場為圖案,發行了1枚"紀念里昂建城2000周年"郵票。
聖埃米里翁小鎮的葡萄園
世界上大部分的葡萄酒產自法國。位於法國西南部的波爾多是法國和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產區之一。而波爾多地區的聖埃米里翁小鎮,因其特有的石灰質土壤,釀造出的紅葡萄酒更是無與倫比。小鎮依山而建,其轄區總面積為78.46平方公里,其中67.5%是葡萄園。此外,小鎮上有18處景點被法國評為有價值的歷史古跡。其中一座完全在石灰岩中鑿成的教堂,是歐洲最大的獨石教堂,其建造歷時3個世紀(公元8~11世紀)。
盧瓦爾河流域:敘利至沙洛訥
盧瓦爾河全長1005公里,是法國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中央高原,在布列塔尼半島注入大西洋。盧瓦爾河流域是法國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兩岸有許多歷史遺跡,最多的是城堡。其中敘利城至沙洛訥城的一段,全長140公里,這一區域的城堡尤其具有典型意義。例如昂布瓦斯城堡,是義大利的建築藝術家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二建造的王宮;布盧瓦城堡,曾是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十分喜愛"的王宮;舍農索城堡和阿宰勒里多城堡也都曾是弗朗西斯一世的王宮。該地區最著名的城堡,當屬尚博爾城堡。1981年,這座城堡曾被單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尚博爾城堡是弗朗西斯一世於1519年下令建造的,整個工程歷時150年,直到路易十四時期才全面竣工。它位於一座面積約870公頃的大花園的中心,主樓高128米,城堡內共有房屋440間。尚博爾城堡被認為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藝術的頂峰。
法國的文化遺產除上述外,還有以下4項:阿爾勒城的古羅馬建築和羅馬式建築;聖薩萬-絮爾-加爾瑭伯教堂;南運河;中世紀商貿城市普羅萬。
世界自然遺產
科西嘉島的吉羅拉塔灣、波爾多灣與康多拉海岸自然保護區
科西嘉島位於法國東南方的地中海中,形似一個挑起拇指的拳頭;面積8720平方公里,是法國最大的海島。吉羅拉塔灣、波爾多灣與康多拉海岸自然保護區,位於科西嘉島的中西部海岸,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2平方公里的海面)。保護區內的地質結構比較復雜,已經歷過兩次明顯的火山活動周期。海岸邊巨大的赤斑岩峭壁和玄武岩石柱,鬼斧神工,頗為壯觀。保護區內生長著豐富的植物,棲息著銀鷗、冠羽鸕鶿、游隼等多種鳥類。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雙重遺產
比利牛斯-珀杜山
比利牛斯山脈是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的界山,是歐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脈。山脈呈東西走向,長約435公里,一般寬80~140公里。其中以珀杜山峰(海拔3352米。為中心的方圓306平方公里的地區,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該地區有湖泊、瀑布、裸露的岩層、冰川和峽谷等多種地貌。考古中發現,從舊石器時代起,當地就有人類生活的遺跡。該區域內有亞地中海植被、麻類植被、山區植被、亞高山植被和高山植被等5種植被,生活著熊等野生動物800多種。
西班牙和法國分別於1918年和1967年在各自的轄區內建立了國家公園。法國於1971年為比利牛斯山國家公園發行了郵票。1988年9月,法、西兩國簽訂了共同保護這一地區文化與自然遺存的合作協議。
3. 沙特爾大教堂是哪個國家的
沙特爾大教堂,坐落在厄爾——盧瓦爾省會沙特爾市的山丘上。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沙特爾大教堂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沙特爾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和中世紀基督文明輝煌成就。基督教傳入前,在沙特爾的代表就建起了這座教堂。它與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博韋大教堂並列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 沙特爾大教堂是在同一地方建造的第六座教堂。始建於1145年-1165年之間,是一座哥特式建築。大教堂深130.2米,長方形的跨間寬16.4米,四分拱頂高達36.5米,帶有側廊式耳廊,每個耳堂作為出入口。教堂的3座聖殿分別與3座大門相通。祭台與聖殿之間的祭廊上面有描繪耶穌和聖母瑪利亞生平的浮雕。在18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教堂擁有一尊受人崇敬的懷有耶酥的聖母木雕像。 教堂西面正門入口是一組三扇的內凹尖拱大門。門西側原先有24尊圓柱雕像,現存19尊,是1145年-1155年間的作品。教堂有兩個高低不同令人矚目的尖塔,其高度均超過91米,構造簡單。其歷史可追溯到12世紀30年代。另一座則構造精巧。
滿意請採納
4. 中外廟堂建築的藝術風格和形成原因
舉例說明
山西懸空寺(北魏) 懸空寺坐落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里恆山下金龍口西崖的峭壁上。恆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號稱「北嶽」。懸空寺就建在恆山腳下的金龍峽上,距大同市約80公里。根據《恆山志》的記載,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晚期(約公元6世紀),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瞭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後經歷代多次重修,具有了相當的規模,是中國現存極為罕見的一座高空建築,被譽為「建在絕壁上的危樓」。 全寺所有的建築均高掛在恆山之麓的峭壁上,與崖壁呈90度角垂直而立,崖頂呈倒懸之勢,抬頭望去,整個建築宛如被粘貼上去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寺坐北朝南,面對恆山,上載危岩,下臨深谷,建築紅牆灰瓦,錯落有致,凌空展開,若雛鳳欲飛。全寺建築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開,漸次增高,有如蟠龍貼伏於崖壁之上,共有大小殿堂樓閣四十餘處,分為三組。山門內為一座雙層樓閣,院內兩座危樓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山門兩側是兩座方形耳閣為鍾鼓樓。這組建築以三官殿為主體,是供奉、祭祀道教之所,殿內幾座塑像都是墨面烏眉、衣袖帶風,似有飄飄欲仙之意。中間一組的建築是以三聖殿為主體,這是釋迦牟尼的「佛國」,殿內佛像端莊正坐,兩旁弟子拱手侍立,給人以出世之感。最後一組建築是以三教殿為主體,三教殿是全寺最高的建築,為三層檐歇山頂九脊,殿內供奉儒家之祖孔子、道教之祖老子和佛教之祖釋迦牟尼像,可謂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教信仰、思想文化之大成,不同文化直接在此相碰撞。 懸空寺的建築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施工大膽。其方法是先在山崖上鑿出水平的洞眼,然後在洞眼內安設木樑挑出崖外,再於挑出的木樑上鋪板立柱,構築各種形式的梁架、屋頂等,凡是挑出的殿堂樓閣,周圍都安設欄桿。當遊人從山上往下看的時候,還可以看見一些挑出崖壁較遠的殿堂樓閣之下有一根根撐頂在半崖的凌空木柱,這是為保證殿閣的安全而增設的。從全寺來看,南北高低錯落,中隔斷崖,有飛架的棧道相通,曲折回環;梁架上下呼應,廊欄左右相接,疏密相宜,渾然一體。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視,懸崖若虹;隔峽遙望,如壁間雛鳳欲飛。正如古人在棧道絕壁上題刻所雲:「公輸天巧」。有詩贊曰:「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 懸空寺內還有用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手法塑造的大小儒、道、佛像78尊及各種碑刻題詠等珍貴文物。
法國凡爾賽宮鏡廳(17世紀) 阿爾杜特.芒薩爾(法國) 獨特的凡爾賽宮建築群從1682年至1787年是法國政府的所在地,它使法蘭西王國在世人眼中,在政治與文化上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起初,這里是國王路易十三打獵用的行宮,路易十四因嫉妒尼古拉.福凱的沃.勒.維貢的華麗城堡而決定擴建這座行宮。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分三個階段完成。從1661年至1665年,畫家勒布倫和建築師勒沃滿足於進行一些裝飾性的工作。從1668年開始,隨著路易十四對王室作用的思考,工程也更加宏偉了。1690年,阿爾杜特.芒薩爾成為權力極大的工程總管。除了屋頂的式樣是阿爾杜特.芒薩爾設計的之外,他還規劃了鏡廳。那是一個長72米、寬10.6米、高12.8米的長廊。17扇窗子俯瞰花園,對面牆上裝有巨鏡與之相對,全是當時能夠製作的最大的鏡子。這里有勒布倫作的畫,都是奉承路易十四在1661到1678年間的統治的。這些頌揚國王的藝術增添了皇位上的光環。這就是路易十四刻意要追求的。
西班牙阿蘭布拉國王行宮 阿蘭布拉宮象徵著在西班牙的中世紀末葉的伊斯蘭文明的強大與雍容華貴。牆壁上精雕細刻的抽象文字和圖案充分表現了摩爾人的藝術。從1238年起,這座9世紀的小型要塞逐步變成了富麗堂皇的宮殿,直至該城於1492年重新被西班牙人佔領。宮殿由圍繞米爾特人的院子的兩個互相連接的部分組成,院子中間是一個巨大的長形水池,水池中是造型優美的獅子噴泉。阿蘭布拉宮同樣以周圍花園的絕妙組合而聞名於世。
古希臘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 雅典古衛城呈大平台狀,比現今雅典城高出100米,是抵禦外來侵略的理想場所。從公元前起,幾千年來的城民們就在此躲避戰亂、抵抗侵略。從6世紀起,古衛城成了專門的祭祀場所。雅典娜女神節時,人們為雅典城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公元前480年古衛城慘遭波斯人洗劫。其後,貝里克利完全重建了衛城。主要建築有衛城山門、神殿門廊、雅典神廟、 女神柱及帕特農神廟。衛城最宏偉的建築是為雅典娜女神所造的帕特農神廟。該廟是在貝里克利的指示下,由建築師伊可狄諾斯承建的。建築是白色大理石的,充滿了陶立克柱風格,面積適中(70米?0米)。它的雕刻裝飾出自菲第亞斯之手。外門廊由46根枝子支撐著一條陶立克式中楣框架和許多三角楣支撐的兩面山牆。在這條中楣框架上人們可以看到雕刻著希臘神話中眾神栩栩如生的形象。 6世紀起,帕特農神廟成了聖母堂。1687年,一枚炸彈將聖母堂嚴重炸毀,因為聖殿居然成了儲存火葯桶的倉庫。之後,自1688—1749年,這里成了清真寺。不幸的是1802年,聖地又遭洗劫。現在人們只能到大英博物館去欣賞她那大量的珍品奇跡。而今,人們已很難想像當初用藍、紅、棕、金……描繪、裝飾的神廟多麼的多姿多采、萬紫千紅。
印度蓮花教堂柯里亞(印度) 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一座教堂,造型像一朵盛開的白蓮花。整個建築高33.5米,由9個白蓮花瓣形的殼體覆蓋而成,內設1200個座位。建築物用白色大理石和白水泥裝飾。在東方國家,白蓮花象徵神聖和純潔,而9個花瓣隱喻世界上九大宗教。瑞士聖加侖修道院大教堂 重建於公元816—837年阿伯特格茲伯特時期的聖加爾女修道院,完美地再現了卡洛林王朝時期修道院的建築風格。在其巴洛克式的藏品中,保存有珍貴的手稿,部分手稿書寫於羊皮上,這就是最初的建築構想。 祖.桑特.加侖是中世紀的一個地方,它以在這里潛心修煉的修道士的名字命名。早在666年,他的墳墓就是人們朝聖的地方。因為他的機智、虔誠、博大精深的言論錄,種種傳奇色彩的經歷和民間流傳的故事,人們為他這位雲游天下的愛爾蘭修道士修建了這座廟宇。現在,個別的損毀寺院已經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修道院社區。
法國沙特爾大教堂 沙特爾大教堂位於法國沙特爾城,是法國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大教堂坐落在一個土山丘上。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門和其壯觀宏偉的羅馬尼斯凱像、早期的珠寶光彩的玻璃裝飾的窗戶,無一不是12世紀法國建築史上的經典傑作。沙特爾大教堂部分始建於1145年,1194年遭遇火災,26年後重建,是標準的法國哥特式建築。它高大的中殿呈純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門廊展現了12世紀中葉精美的雕刻,12、13世紀的彩色玻璃閃閃發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那麼非凡卓越,堪稱經典傑作。16世紀,北面的教堂遭雷擊後被傑汗德.博斯修復。1836年,第三次大火毀掉了教堂木製的屋頂。於是金屬屋頂代替了木製屋頂。 現存沙特爾大教堂的主體建築重建於1194年,1264年竣工。保留了原來西門廊和三個正門上的12世紀時期的雕刻藝術作品。大堂有3個聖殿,分別與三座大門相通,象徵耶酥不同時期的活動與生活。中殿長130米,正面寬16.4米,高達32米,是法國教堂中最寬的中殿。其兩側分別有一座互不對稱的尖塔式鍾樓,其獨特的建築格局最為引人注目。南側鍾樓是早期法國哥特式的八角形建築,建於1145—1170年間,其風格莊重朴實;北側鍾樓始建於12世紀初期,但當時沒有建造尖塔,這個火焰式鏤空尖塔於16世紀才開始建築,其風格精巧而華美,塔頂高為111米。大教堂的西部正門是一組三扇深凹進去的尖拱大門,門的兩側原有24尊圓柱雕像,現存19尊。三扇大門的中門即「主門」。大堂北側大門旁的雕像是聖母和《舊約》中的人物,南側大門旁的雕像則是耶酥基督一生的描繪與寫照。祭台與中殿之間是美麗的祭廊,建於16—18世紀,上面是描繪耶酥與瑪利亞生平的浮雕。此外,無數較小的雕像遍布於教堂各處。沙特爾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國哥特式雕刻藝術的典型作品,其特點是形體修長、姿態拘謹,雕像以其頭部前仰後合、左顧右盼來生動地表現人物的神態和動作。 1600年以來,沙特爾大教堂一直是重要的朝聖中心,同時也是祭祀聖母瑪利亞的聖地。遠處觀看,兩個不對稱的尖塔特別醒目。走進教堂,又會被教堂中細膩的雕刻、精美的繪畫所折服。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看到羅馬建築常用的青藍色向哥特式的多彩形式的演變過程。「沙特爾風格」曾經風靡於歐洲各地,成為後來許多著名教堂的樣本;教堂自身也成為法國著名的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 今天,宗教的任職儀式還在這些中世紀教堂里舉行,然而,隨著占據統治地位的商業寺廟的興起,原本壯觀的大教堂黯然失色 ,但從許多方面來說,人們依舊傾心於哥特式建築的創新、奇特及在中世紀建築史上的非凡地位。
中國天壇祈年殿 天壇建於15世紀上半葉,它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部,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聖地。祈年殿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其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其設計之精、建築之巧、風格之奇。在世界古建築中實屬罕見。 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這里舉行,名為天地壇。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方澤壇,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里專門用於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 天壇佔地面積273公頃,略小於頤和園,相當於故宮面積的近4倍。整個建築布局呈「回」字形,分為內外壇兩部分,各有壇牆相圍。外壇牆總長6414米。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皇帝前來祭祀時進出的大門,都是後來開辟的。內壇牆3292米,北面圍牆高大,均為半圓形;南邊的圍牆較低而呈方形。天壇的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南有圜丘,北有祈年殿。南北兩壇之間由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米多的「丹陛橋」相連接,組成了一個完整、壯觀的建築群體,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極為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人類智慧在古建築中的體現。而在天壇的各種祭祀,既是崇拜上天的隆重儀式,也是帝王藉以顯示自己至高無上、至尊至貴的一種方式。 圜丘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等。欄板望柱用漢白玉砌成,壇圓形三層,壇面砌九重石板,符合上天共有九重的傳說。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及九的倍數)。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充分顯示了「天」的內涵。皇穹宇在圜丘以北,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的處所。正殿及東西廡房圍於圓牆之內,由於內牆面平整,聲音可沿內弧傳遞,故俗稱迴音壁。另外在皇穹南台階前還有3塊奇妙的迴音石。 天壇內還保存有大量的祭祀用品、祭祀服飾等珍貴文物,是研究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寶貴歷史資料。
古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巨大的陵墓建築物,其起源毫無疑問地可追溯到馬斯塔巴式墳墓。馬斯塔巴是一種低矮的長方形墳丘,它四壁傾斜,設有祭台,在它狀似斜井的底部修整出墓室。最早的金字塔就是馬斯塔巴逐漸擴大演變而成的,薩卡拉的金字塔足以表現出這一點。這一金字塔是於公元前2800年,為狄戎賽法老修建的,也是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最古老的金字塔。這種墓地的工程建築逐步變化、改進,最終採用金字塔形狀,像吉薩金字塔那樣,其規模和技術都達到了完美的程度。在距吉薩城8公里的地方,在一片高原上,從東北向西南一列排開,聳立著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座金字塔,各個塔壁十分光滑,它們是:凱歐普斯(亦稱胡夫,最高,137米,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凱佛蘭(亦稱哈夫拉,136米)、馬凱內努斯(亦稱門卡拉,66米)。和諧的比例、雕鑿的科學及巨大的石塊的砌築都充分表達出對墓葬建築的深入研究。 國王凱歐普斯的宏偉金字塔,建於公元前2650年,穩固地屹立在一片大平原上,它高137米,底座長230米。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建築,總共使用了六百萬噸的原材料,每塊巨石體積約2立方米,重3-4噸。據推測,為了搬運如此巨大的石料,埃及人在金字塔工程周圍用土堆起斜坡,在上面鋪以圓木棧道。隨著工程不斷升高,土坡也越堆越高,直到金字塔工程竣工,再把土坡棧道清理干凈。凱佛蘭和馬凱內斯金字塔內部都有兩個墓室。與之不同的是凱歐普斯金字塔內有三個各不相鄰的墓室:一個在地底下,另一個在金字塔基部,最後一個在金字塔重心坐標的位置上。盡管設計師們為了保證陵墓的神聖的不可侵犯性而發揮了極其豐富的想像力:用巨石制的狼牙山門堵住狹窄的過道;為掩人耳目把金字塔的人口用白灰砌抹得天衣無縫,但是,各石棺中的木乃伊已是所剩無幾。
烏茲別克的卡梁清真寺及神學院 卡梁清真寺及神學院位於中亞名城、歷史上盛極一時的伊斯蘭文化中心——布哈拉。布哈拉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許多建築古跡都能追溯到中世紀甚至更早。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一系列紀念布哈拉建城2500年的活動,並將一些文物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卡梁建築群由一系列建築組成。卡梁清真寺1121年由卡拉罕王朝統治者阿爾斯蘭汗建造,成吉思汗大軍入侵時燒毀,今天我們看到的卡梁清真寺重建於1514年。寺內有方形院落,四個平頂涼亭,周圍是圓頂迴廊,共有288個圓頂,裝飾華麗。1127年阿爾斯蘭汗又建造了卡梁宣禮塔。塔高45.6米,基部圓周9米,上部6米,內有磚梯通往頂部。它高聳在城市中央,從很遠的地方就能望到,曾經是疲憊的沙漠旅行者的燈塔。它的高大、宏偉象徵著伊斯蘭教的尊貴和富有。塔半腰刻有阿爾斯蘭汗和工匠巴科的名字。此塔不僅具有召喚祈禱的功能,布哈拉汗還曾利用它執行死刑——將罪犯從塔頂扔下去。
河北正定隆興寺 隆興寺位於河北正定縣城東門里街,是中國現存時代較早、布局較為完整的大型寺院,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並改名為隆興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銅鑄菩薩,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寺院佔地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體建築都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存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 位於中軸線前部的摩尼殿,始建於北宋皇拓四年(1052年)。建築風格十分奇特,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四面正中各出抱廈,重檐九脊歇山頂,遍覆布瓦,又有綠琉璃瓦剪邊,建築的形式富於變化,主次分明,在中國宋代建築史上還僅此一例。殿內四面牆壁繪有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明代壁畫,至今色彩依舊十分的艷麗,如同初始一般。正中的佛壇上供奉著五尊金裝泥塑佛像,其中釋迦牟尼、阿難、迦葉佛像為宋代原塑,其餘兩尊為明代增建寺院時所置的遺物。北壁扇面牆背面為別致的彩色泥塑須彌山,其間飛奔著各種珍禽異獸,正中端坐著一尊觀音,頭戴寶冠,胸臂裸露,圓潤豐滿,雙手撫膝,一足踏蓮,一足踞起,表情閑逸自如、楚楚動人,突破了傳統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風,是明代泥塑藝術的佳作。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葉教堂(19世紀) 愛沙尼亞 位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著名的教堂山上,建於19世紀末,是塔林俄國化的標志。當時俄國化的浪潮席捲了由德意志上層管理的波羅的海沿岸省份愛沙尼亞,於是統治者建立起這座建築。
5. chartres意思
沙特爾大教堂,坐落在法國厄爾——盧瓦爾省省會沙特爾市的山丘上。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沙特爾大教堂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英文名稱: Chartres Cathedral
6. 有哪些著名的大教堂
1.聖索菲亞大教堂:座落在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2.聖路易大教堂:位於美國新奧爾良法區的傑克遜廣場
3.聖約翰大教堂:紐約聖約翰大教堂,為美國主教制教會(聖公會)主教座堂。世界第三大教堂。位於紐約曼哈頓第110 街和第113 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這是一座建築時間最長的教堂。
4.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完全體現世俗風格的宗教建築.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的西北角,它是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不計其數。
5.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教堂位於義大利威尼斯市聖馬可廣場東面。它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同時也是集拜占庭式建築、伊斯蘭式建築和文藝復興式各種風格於一體的綜合建築藝術的傑作。
6. 聖家族大教堂:坐落在巴塞羅那市中心的聖家族教堂,這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宗教名勝之一。
7.沙特爾大教堂:沙特爾大教堂位於法國沙特爾城,是法國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大教堂坐落在一個土山丘上。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門和其壯觀宏偉的羅馬尼斯凱像,早期的珠寶光彩的玻璃裝飾的窗戶,無一不是十二世紀法國建築史上的經典傑作。
8.殘廢軍人收養院新教堂:建造在巴黎市中心的殘廢軍人安養院,是為了表彰「為君主流血犧牲的人」。
9.朗香教堂:。朗香教堂的設計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譽為20世紀最為震撼、最具有表現力的建築。
10. 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大教堂(LaCatedraldeMexico)是墨西哥最大的和最主要的天主教堂,也是美洲屈指可數的著名教堂之一。位於墨西哥城索卡洛廣場北側。
7. 世界著名的大教堂有哪些
德國科隆大教堂、法國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和義大利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在西方,每到一個國家,那些輝煌、耀眼、極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建築大多是些各具特色的教堂。推開西方教堂之門,不難發現,在那裡,教堂不僅僅是建築藝術的體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在國家文化的深刻內涵。
巴黎聖母院
地點:法國巴黎
風格:早期哥特式
關鍵詞:劃時代
巴黎聖母院興建於12至14世紀,是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的主要代表,有作家形容它重如大象,輕如飛蛾,是法國建築史上的傑作。正面一對60餘米高的塔樓,巍峨而壯觀,上面有內容豐富、精美絕倫的反映宗教題材的雕刻。走進大教堂光線驟然暗淡下來,教堂內高大寬敞而幽暗,頓時讓人產生一種庄嚴肅穆的感覺,彷彿進入一個與世隔絕的境地。
作為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巴黎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而教堂內部則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
聖彼得大教堂
地點:梵蒂岡
風格:巴洛克式
關鍵詞:最大
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的聖彼得教堂,據說它將教堂建築藝術的精華集於一身。教堂中央直徑達42米、高度達138米的圓形穹頂,是巴洛克式建築的典型標志。
聖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僅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還在於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家與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大師們的共同傑作———教堂中擺有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雕塑名作《母愛》、貝爾尼尼雕塑的《聖水缽》等。而教堂大廳上別致的穹窿大圓屋頂,則是米開朗琪羅晚年的建築傑作,直到他去世後26年才由其他建築家繼續完成。抬頭仰望,圓頂的內壁頂上有色澤艷麗的鑲嵌畫和玻璃窗,觀賞的遊人彷彿獨立在天穹之下。
瓦西里教堂
地點:俄羅斯莫斯科
風格:俄羅斯式
關鍵詞:洋蔥
舉世聞名的莫斯科紅場是以莫斯科代表建築「瓦西里教堂」為主景,配景由反映俄羅斯歷史、文化、民俗、藝術等雕塑組成。瓦西里教堂看上去像一座仙境般的城堡,盡管它現在僅作為博物館,但其明快的色調、洋蔥形的穹頂以及紅色的磚石,都表明它是一座基督教堂。
教堂的原名是「代禱教堂」,但直至俄羅斯聖愚瓦西里被埋葬在教堂墓穴後,它才以「瓦西里教堂」的名字聞名於世。大教堂實際上包括9座教堂,其中間的塔樓高33米,環繞四周的8座小教堂由一高高升起的長廊連接在一起。中間的一座大教堂被8座略小一些的教堂拱圍著,人們從外面看到的是這些小教堂的塔樓,每個小教堂的頂部形態各異。
米蘭大教堂
地點:義大利米蘭
風格:以哥特式為主
關鍵詞:多元化
米蘭大教堂是義大利米蘭的重要地標。整座建築物融合哥特、文藝復興、新古典等多種建築風格,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狀構建而成,四周有數百座尖塔成林,和高達108公尺的主塔相襯,仿如相互扶持,伸向藍天,展現了哥特式建築的特色。
對哥特式建築迷而言,它是裝飾精緻的傑作:「用大理石寫成的一首詩」。僅教堂外部就用了2245尊雕塑、135個尖頂、96個怪獸狀滴水嘴和約1公里長的窗花格。不管從那一個方向看,米蘭大教堂呈現的壯麗風貌及豐富的歷史內涵,都很令人感動。
1,2科隆大教堂
地點: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清倫州
風格:中晚期哥特式
關鍵詞:最完美
素有歐洲最高尖塔之稱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萊茵河畔,是中晚期哥特式建築的典範。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說,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於1248年左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整個建築建造前後整整持續了632年,是歐洲建築史上建造時間最漫長的建築物之一。
雄偉的哥特式建築,有輕盈雅緻的教堂內景,教堂中央是兩座與門牆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高16l米,是全歐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著的無數座小尖塔與雙尖塔相呼應。教堂內有10座禮拜堂,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43米,中廳部跨度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廳。
聖馬可教堂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
風格:基於拜占庭式
關鍵詞:雨果
雖然一部大文豪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讓巴黎聖母院名垂千史,但據說位於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才是雨果口中的「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
始建於829年的聖馬可教堂,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亦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一座非常優秀的建築,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它原為一座拜占庭式建築,15世紀加入了哥特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17世紀又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如欄桿等。它的五座圓頂據說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
世界十大教堂
巴達里亞大教堂
巴黎聖母院
比薩主教教堂
坎特勃雷大教堂
傑洛尼莫許修道院
聖地牙哥教堂
聖家贖罪堂
米蘭主教教堂
烏斯賓斯基聖母升天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8. 請問這是什麼教堂
你說的是法國著名的天主教堂沙特爾大教堂。
夏特爾大教堂即 沙特爾大教堂 。
沙特爾大教堂,全稱沙特爾聖母大教堂,法文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坐落在法國厄爾-盧瓦爾省省會沙特爾市的山丘上。是法國著名的天主教堂, 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門和其壯觀宏偉的羅馬尼斯凱像,早期的珠寶光彩的玻璃裝飾的窗戶,無一不是十二世紀法國建築史上的經典傑作。它與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博韋大教堂並列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
概述:
【名稱】沙特爾大教堂
【類別】建築、教堂
【年代】公元12世紀
【風格】哥特式
所屬洲:歐洲
所屬國:法國
列入名錄年份:1979年
文化遺產:哥特式教堂建築,具有一個飾以突紋的拱頂和多扇飾有精美浮雕的大門,以及南北兩個鍾塔、達2000平方米的彩繪玻璃窗。
意義:法國12-13世紀哥特式建築的典範。
歷史事件:
1145年始建教堂。
1194年遭遇大火。
1260年被重建,路易九世親臨落成儀式。
1507年雷電擊毀了北尖塔,重新修復。
1594年亨利四世加冕。
1836年大火燒毀了鉛制的屋架。
1840年生鐵制的屋架建成,屋頂由銅製成。
地理位置:
沙特爾(Chartres)是「法國糧倉」博斯Beauce的首府,沙特爾位於一個山丘上,
在厄爾河左岸(Eure)。沙特爾是一座古老的中世紀小城,鎮中心有一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的沙特爾大教堂(Cathedrale de Chartres),沙特爾教堂的建築根基是菲爾貝爾(Fulbert)主教時期(11 至12世紀)的羅馬教堂。
建築風格:
沙特爾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是標準的法國哥特式建築。
沙特爾大教堂建築風格
它高大的中殿呈純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門廊展現了12世紀中葉精美的雕刻,12、13世紀的彩色玻璃閃閃發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那麼非凡卓越,堪稱經典傑作。沙特爾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和中世紀基督文明輝煌成就。基督教傳入前,在沙特爾的代表就建起了這座教堂。它與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博韋大教堂並列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
建築構造:
沙特爾大教堂是在同一地方建造的第六座教堂。現存沙特爾大教堂的主體建築重建於公元1194年,公元1264年竣工。保留了原來西門廊和三個正門上的12世紀時期的雕刻藝術作品。大堂有3個聖殿,分別與三座大門相通,象徵耶穌不同時期的活動與生活。中殿長為130.2米,正面寬16.4米,四分拱頂高達32.5米,帶有側廊式耳廊,每個耳堂作為出入口。是法國教堂中最寬的中殿。教堂的3座聖殿分別與3座大門相通。
其兩側分別有一座互不對稱的尖塔式鍾樓,其獨特的建築格局最為引人注目。
南側鍾樓是早期法國哥特式的八角形建築,建於公元1145年至1170年間,其風格莊重朴實;北側鍾樓始建於12世紀初期,但當時沒有建造尖塔,這個火焰式鏤空尖塔於16世紀才開始建築,其風格精巧而華美,塔頂高為111米。
大教堂的西部正門入口是一組三扇深凹進去的尖拱大門,門的兩側原有24尊圓柱雕像,現存19尊。是1145年-1155年間的作品。三扇大門的中門即「主門」。因其門楣上有表現基督的雕像,基督是萬王之王,故而得名。教堂有兩個高低不同令人矚目的尖塔,其高度均超過91米,構造簡單。其歷史可追溯到12世紀30年代。另一座則構造精巧。
大堂北側大門旁的雕像是聖母和《舊約》中的人物和聖母。,南側大門旁的雕像則是耶穌基督一生的描繪與寫照。
祭台與中殿之間是美麗的祭廊,建於16-18世紀,上面是描繪耶穌與瑪利亞生平的浮雕。在18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教堂擁有一尊受人崇敬的懷有耶穌的聖母木雕像。 此外,無數較小的雕像遍布於教堂各處。沙特爾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國哥特式雕刻藝術的典型作品,其特點是形體修長,姿態拘謹,雕像以其頭部前仰後合、左顧右盼來生動的表現人物的神態和動作。
大教堂里里外外、共有1萬多尊用石頭和玻璃製作的塑像。其中一件珍寶是一扇12世紀的窗子,被稱作美麗的玻璃制的聖母瑪麗亞。
教堂除了擁有古老的聖母木雕像外,還擁有聖·安妮·瑪麗的母親的頭顱和一件據稱為聖母生耶穌時所穿的衣服,現保存在一個聖盒內。教堂有超過2000多平方米的170多個彩色玻璃窗,瑰麗奇巧,以藍色和紫色為主調,被公認為12世紀-13世紀玻璃藝術最完美的典型。
法國南部地區是洞穴藝術比較集中的地區,也是歐洲史前美術最重要的發源地。洞穴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繪在岩洞深處的壁畫,以動物形象和狩獵場面為題材。同時還包括一種人體浮雕,這種浮雕常被雕鑿在露天的石窟中。栩栩如生和豐富多彩的岩洞壁畫,反映了史前藝術的卓越成就。
功能演變:
公元1600年以來,沙特爾大教堂一直是重要的朝聖中心,同時也是祭祀聖母瑪利亞的聖地。遠處觀看,兩個不對稱的尖塔特別醒目。走近教堂,又會被教堂中細膩的雕刻、精美的繪畫所折服。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看到羅馬建築常用的青藍色向哥特式的多彩形式的演變過程。「沙特爾風格」曾經風靡於歐洲各地,成為後來許多著名教堂的樣本;教堂自身也成為法國著名的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
今天,宗教的任職儀式還在這些中世紀教堂里舉行,然而,隨著占據統治地位的商業寺廟的興起,原本壯觀的大教堂黯然失色 ,但從許多方面來說,人們依舊傾心於哥特式建築的創新、奇特及在中世紀建築史上非凡地位。
教堂規模很大,融合了12世紀的羅馬風格及中世紀的哥特式風格,教堂旁有兩座高聳的塔樓,左邊為哥特式,右邊為羅馬式,看起來是一種不平衡的美感,沙特爾大教堂部分始建於公元1145年,原本屬於羅馬式建築,於1194年毀於火災,全村不分尊卑,努力重建,此時風格轉向哥特式,而保留了舊有的羅馬式鍾樓,與改建後的哥特式塔樓左右相望,饒有趣味。
盡管沙特爾教堂遭受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它還不失是這一時期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之一。16世紀,北面的教堂遭雷擊後被傑汗德·博斯修復。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毀掉了教堂木製的屋頂。於是金屬屋頂代替了被燒毀的木製屋頂。
歷史意義:
公元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了由基督教統治的中世紀時代。從藝術史的角度講,
中世紀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終止,前後長達一千多年。在這漫長的一千年裡,基督教稱為治理國家的精神支柱,整個歐洲完全處於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處於被桎梏的狀態,古希臘和古羅馬所流傳下來的燦爛文明則幾乎完全衰竭,以致於後來崇尚古典藝術的人都稱中世紀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的基督教文明完全取代了原來的地中海傳統,教會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權威和組織者,藝術也完全為宗教服務,非寫實的、教條的、充滿宗教色彩的藝術風格主宰了中世紀的美術,而古典的自然主義風格和所有古典文明成為歷史上光輝的一頁。
大教堂被稱為「石砌聖經」,歷經多次宗教戰爭、法國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絲毫無損,大教堂一直超然於亂世之外,因此被稱為「理性之寺院」,可見其在法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羅丹甚至稱它為法蘭西的衛城。
裝飾雕像:
建築是中世紀藝術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個宗教狂熱的時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幾乎都是作為建築的一部分出現的,內容所表現的完全是宗教故事或《聖經》中的人物。
法國是中世紀後期哥特藝術的發源地,沙特爾教堂便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教堂上大量的裝飾性雕像也是哥特雕塑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堂門側的立柱上,雕刻有許多站立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表現聖經中的先知和聖徒,有的是表現皇帝和皇後,體現了政教合一的思想。這些大門側柱上的石雕,雖然有著中世紀典型的被拉長的身材和呆滯的目光,但也表現出人物的個性,動作也有所變化。其中以教堂南牆的《四聖徒像》最為出色,這是聖經中四個不同時代的聖徒形象,都以圓雕的形式出現,神態生動,富有個性,形體比例也比同時代的其他作品准確,他們服裝的質感也被雕刻家們細膩地表現出來,有很強的質感。所有這些雕像都有著安靜、平和的神態,體現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強的宗教感染力。
12世紀初,法國皇權開始擴大。阿伯特·蘇歇(Abbot suger)大主教作為路易六世的主要顧問,在促使君主政體與教會間建起緊密的聯盟上,起過重要的作用。教會把法國主教(及其控制下的城市)置於國王身邊。由於蘇歇幫助君主政體實現其政治目的,國王始肯把發展宗教事業納入國家計劃,從此蘇歇在教會的威信被絕對化。這座建於8世紀的教堂,在1145年,由於教堂的主教與蘇歇接近,開始共商重建的大事。五年後,夏特爾教堂的西門不幸被大火燒毀,第二次重建是在1194~1220年。重建後就風格上看,它是繼巴黎聖母院之後為最成熟的一座哥特式建築。尤其是它上面的大量裝飾雕刻,在西歐所有的哥特式教堂中也是最優秀的作品。這里是教堂南門的裝飾雕刻。作為人像柱雕,起始於古希臘藝術的盛期,在中世紀教堂的建築上,這種雕刻常在哥特式建築物上見到。沙特爾教堂的南牆上這四個聖徒形象風格上接近羅馬晚期的肖像雕刻傳統,但具有中世紀的審美特性,雕像全部以圓雕形式表現,這四個屬於不同歷史時期的使徒形象,神態都很生動、富有個性,形體比例也較正確,它們遠勝於早期羅馬式的肖像雕刻,是建築雕刻中的藝術珍品。
玻璃窗:
在12至15世紀,法國全境建造了60多座大教堂,大多是哥特式建築。在中世紀,作為城市解放和財富的紀念碑,教堂建築正處於鼎盛時期。這種教堂已不再是原先那種純粹膜拜神靈的場所,也不是古代的軍事堡壘,而是市民公共生活的聚會中心,是市民生活所需的大會堂。舉凡市民的婚喪大事,都要去教堂里舉行。於是,建築物為適應新的宗教時期人們的心理要求,把它裝綴得更富感情色彩,出現了不少哥特式建築的藝術形象-----雕刻裝飾、彩色玻璃窗、地面鑲嵌圖案、飛升的肋券結構等等。這種奢侈的建築追求也遭到大封建領主的頑固反對。11至12世紀之交的法國大主教聖伯納,就曾下令禁止在他主持的最有勢力的西斯庭教派的修道院教堂里採用上述裝飾,也不許建造鍾塔。所以,一種建築風格的形成,有時也伴隨著矛盾與斗爭。法國的哥特式教堂,就密切反映著大封建主與王室之間的思想斗爭。
10至12世紀的羅馬式教堂的拱頂太厚重,不僅浪費石材,窗子也開得很小,內部昏暗,外觀封閉,給人以窒息感。而哥特式的結構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使用骨架券作拱頂,十字拱形成一種推架式。既省材料,側推力也減輕,建築物頂部大大
沙特爾大教堂彩繪玻璃
升高。二、用獨立的飛券在兩側凌空越過側廊的上方,飛券落腳在側廊外側的牆垛上,擴大了中廳的側高窗面積。
三、所有狹長的窗戶以彩色玻璃作鑲嵌,使室內光線炫目,增強教堂的神秘感。人在寬長的主殿前,面對金綉銀綴的祭壇,燭光前的受難耶穌像,仰望高聳的飛券肋拱,它們象一簇簇飛箭,集中在屋頂,使人頓覺有升騰之感。沙特爾教堂就以其華麗的彩色玻璃窗和裝飾雕刻為最富特色。這扇玻璃窗就在教堂南側唱詩席一面的牆上。
法國教堂中以彩色玻璃窗著稱者,以沙特爾大教堂、蘭斯教堂和亞眠主教堂為首。此扇彩色玻璃窗最富特色,它用18幅畫面來襯托中間一幅貝依·弗里埃爾聖母畫。兩側各7幅,中間主圖以下4幅,分別敘述耶穌的事跡,其中也有最後的晚餐,聖母領報等主題,總稱為《耶穌傳》。中間的聖母頭戴皇冠,目光端莊肅穆。色彩調配富有對比性(一般只用紫、紅、藍、黃),富麗堂皇,美不勝收。此扇窗是12世紀哥特式彩色玻璃畫的傑出作品。
景色特點:
沙特爾所在的伯斯地區向來有「法國谷倉」之稱。在一大片麥田的田園風光中,聳立著兩座極為耀眼的尖塔,這正是沙特爾大教堂。凡是對西洋建築和宗教有興趣的人,都應前去一看。沙特爾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傑作。11世紀時由費爾貝爾主教下令興建,12 世紀末遭大火燒毀,在重建過程中不斷擴建,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式樣已是第6代了。內殿設有雙重迴廊,立有l75座雕像,正面大門稱為「國王之門」,門上有雕刻極為精細的塑像。著名的彩繪玻璃共有176片,總面積2700平方米,登場人物多達5000人以上,幾乎都是十二、三世紀的作品,有「沙特爾藍」之稱(使用一種獨特的藍色原料)。大教堂左側是展示「哥白林織」的美術館,後側的「呂希貝庭園」可眺望厄爾河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