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馬奇諾返現有什麼武器

法國馬奇諾返現有什麼武器

發布時間:2022-09-27 08:49:35

① 關於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 (Maginot Line)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以法國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命名。

法國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的研究始於1919年。1925年制定了在邊境構築獨立築壘地域配系的計劃,1927年決定先在其東北邊境構築梅斯、勞特爾和貝爾福3個獨立的築壘地域(前兩個築壘地域在有的文獻資料中也分別稱為洛林、阿爾薩斯築壘地域),並於1928年開始施工。由於德國重振武裝,法國朝野強烈要求加強法德邊境設防。1929年12月馬奇諾任陸軍部長,經他努力,法國國會於1930年通過了沿東北部邊境修建綿亘防線的巨額撥款。於是,防線即全面展開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個工程耗資達60億法郎,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鑒於A.希特勒德國1935年吞並了薩爾區,1936年佔領了萊茵蘭,法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E.達拉第遂於1937年決定從馬奇諾防線北端,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築達拉第防線,並對馬奇諾防線進行加強,工程一直進行到1940年5月德軍對法國發起進攻時為止。

馬奇諾防線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泛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公里)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公里)組成。工程構築以梅斯和勞特爾兩個築壘地域最強。薩爾泛濫區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礙和沼澤地構成的,1935年以後才開始構築工事,設防最為薄弱。下萊茵築壘地境以萊茵河、羅訥河�菜茵河運河為天然屏障,僅在萊茵河沿岸地區構築了由永備射擊工事組成的支撐點。在梅斯和勞特爾築壘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構築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結合、適於環形防禦的綜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葯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接,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彈兩發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置了通電鐵絲網。

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

現在用來意指看似表面堅固,實際毫無價值的東西。

② 什麼是馬奇諾防線在說什麼話時可以用到這各名詞

馬奇諾防線 (Maginot Line)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 以法國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命名。 法國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的研究始於1919年。1925年制定了在邊境構築獨立築壘地域配系的計劃,1927年決定先在其東北邊境構築梅斯、勞特爾和貝爾福3個獨立的築壘地域(前兩個築壘地域在有的文獻資料中也分別稱為洛林、阿爾薩斯築壘地域),並於1928年開始施工。由於德國重振武裝,法國朝野強烈要求加強法德邊境設防。1929年12月馬奇諾任陸軍部長,經他努力,法國國會於1930年通過了沿東北部邊境修建綿亘防線的巨額撥款。於是,防線即全面展開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個工程耗資達60億法郎,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鑒於A.希特勒德國1935年吞並了薩爾區,1936年佔領了萊茵蘭,法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E.達拉第遂於1937年決定從馬奇諾防線北端,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築達拉第防線,並對馬奇諾防線進行加強,工程一直進行到1940年5月德軍對法國發起進攻時為止。 馬奇諾防線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泛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公里)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公里)組成。工程構築以梅斯和勞特爾兩個築壘地域最強。薩爾泛濫區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礙和沼澤地構成的,1935年以後 才開始構築工事,設防最為薄弱。下萊茵築壘地境以萊茵河、羅訥河�菜茵河運河為天然屏障,僅在萊茵河沿岸地區構築了由永備射擊工事組成的支撐點。在梅斯和勞特爾築壘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構築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結合、適於環形防禦的綜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葯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接,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彈兩發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置了通電鐵絲網。 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 現在用來意指看似表面堅固,實際毫無價值的東西。

③ 巔峰時期的德軍看到馬奇諾防線為啥也要繞道

在二戰歷史上,馬奇諾防線的名聲可不太好。作為一條法國耗費無數人力物力修築的防線,最終卻沒能發揮一點兒作用,德國人從其他地方繞道進攻法國,讓馬奇諾防線成了一條無用的擺設。

但實際上,馬奇諾防線到底有多牛,估計很多人心裡都沒數。


僅僅在馬奇諾防線內部,就能駐扎十幾個師的兵力,雖然二戰爆發時沒有修建完成,但裡面依然部署了好幾個師的兵力。

當年德國閃電戰進攻法國的時候,進行過無數次戰術推演,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越過馬奇諾防線,為此德國才繞遠路從側面進攻法國。當時德國還組建了17個師組成了一個集團軍,在馬奇諾防線發動佯攻,以牽制馬奇諾防線內的兵力,足見這條防線的堅不可摧。

④ 二戰中讓法國顏面掃地的馬奇諾防線到底有多牛

馬奇諾防線 (Maginot Line)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以法國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命名。
馬奇諾防線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泛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公里)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公里)組成。工程構築以梅斯和勞特爾兩個築壘地域最強。薩爾泛濫區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礙和沼澤地構成的,1935年以後才開始構築工事,設防最為薄弱。下萊茵築壘地境以萊茵河、羅訥河�菜茵河運河為天然屏障,僅在萊茵河沿岸地區構築了由永備射擊工事組成的支撐點。在梅斯和勞特爾築壘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構築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結合、適於環形防禦的綜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葯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接,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彈兩發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置了通電鐵絲網。
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了作用。
現在用來意指看似表面堅固,實際毫無價值的東西。

⑤ 請告訴我馬奇諾戰役的細節,不是解釋馬奇諾防線的構造,而是這個德國突破馬奇諾防線的具體內容

馬奇諾防線僅防禦法德邊境。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6月,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現在用來意指看似表面堅固,實際毫無價值的東西。

⑥ 什麼是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永備築壘配系。因法國陸軍部長A.馬奇諾為修建該防線從國民議會爭得巨額撥款,所以世稱馬奇諾防線。防線的使命是:在與德國發生戰爭時,保障法軍堅守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阻止德軍入侵,並為全國進行戰爭動員和軍隊的戰略展開贏得時間。修建經過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即開始研究其東北邊境地區的設防問題。由於法國軍界對奉行進攻還是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有分歧,因而對是否修建防線問題持有不同的意見。直到1924年還沒有作出修建防線的決定。1925年,法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從進攻的戰略思想出發,批准了邊境防禦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即在東北邊境地區構築若干獨立的永備築壘地域作為防禦和節約兵力的一種手段,築壘地域之間的地帶不設防,在那裡集中部署主要兵力。一旦爆發戰爭,立即越過萊茵河向德國展開進攻。1927年9月成立了築壘地域建設委員會,具體制定了構築梅斯、勞特和貝爾福3個獨立築壘地域(前兩個築壘地域在有的文獻資料中分別稱為洛林、阿爾薩斯築壘地域)的計劃,並於次年開始施工試點。由於德國違反《凡爾賽和約》,秘密重整軍備,因此法國主張沿東北邊境地區建立綿亘防線的呼聲趨於強烈。1929年12月,馬奇諾出任陸軍部長。經他努力,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1930~1934年防線工程撥款法案,防線即全面展開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個工程耗資達60億法郎,土方工程量約1200萬立方米。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平均每千米正面達15個。鑒於希特勒1935年合並薩爾區並恢復徵兵制,1936年3月重新佔領了萊茵蘭,比利時又於同年10月廢除了與法國的軍事聯盟,法國遂決定重新審查其邊境防禦計劃。1937年副總理兼國防部長E.達拉第視察了法國邊境之後,法國決定從馬奇諾防線北端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築「達拉第防線」,並對馬奇諾防線進行加強。工程施工一直進行到1940年5月德軍進攻法國時才停止。概況及工程構築特點 馬奇諾防線自隆吉永沿法國與盧森堡、德國接壤的整個邊境直至瑞士方向上的貝爾福,綿延約390千米。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泛濫區、勞特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梅斯築壘地域掩護法國最重要的布里埃-蒂翁維爾工業區。這里地勢較為平坦,易攻難守,因此工事構築最為堅固。勞特築壘地域位於薩爾河與萊茵河之間,控制著普魯士軍隊1870年入侵法國時的路線。兩個築壘地域之間為薩爾泛濫區,這里多江河障礙和沼澤,便於造成泛濫。1935年以後才開始構築工事,設防最為薄弱。下萊茵築壘地境位於萊茵河西岸,以萊茵河和羅訥-萊茵運河為天然屏障,僅在萊茵河沿岸地區構築了若干由永備射擊工事組成的支撐點,用以防止德軍渡河。貝爾福築壘地域封鎖汝拉山脈與孚日山脈之間的貝爾福山口,可阻止敵人經瑞士西北部入侵。馬奇諾防線基本上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千米)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千米)編成。保障地帶內設置有以多列防坦克樁砦為骨幹,與地雷場和防步兵鐵絲障礙物相結合的障礙物配系,在前哨陣地掩護下,能起到遲滯敵軍進攻的作用。主要防禦地帶包括戰斗警戒陣地、主要防禦陣地(法國稱之為「抵抗陣地」)和後方支援陣地以及阻滯陣地。主要防禦陣地的基礎是工事群。工事群由坑道連通的若乾地面工事組成,其規模視所在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條件而定。在梅斯和勞特築壘地域最重要方向上的大型工事群,稱為「綜合工事群」(圖1),如哈根堡綜合工事群、霍赫瓦爾德綜合工事群。綜合工事群正面約1200米,縱深達1500米,守備兵力為1100~1200人(圖2)。中等工事群相當於營抵抗樞紐部,守備兵力為500人。小型工事群的守備兵力為200人。工事群周圍有樁砦、地雷場以及防步兵鐵絲網掩護(有的工事群內還構築有防坦克壕和崖壁)。工事群內主要工事之間因有坑道連通而形成有機整體,能獨立進行環形反坦克防禦。在工事群之間還配置有由側防暗堡組成的支撐點,供野戰部隊防守用。其任務是對障礙物進行火力掩護和封鎖友鄰工事群的接近地。工事群的地面工事,主要有各種射擊工事,如鋼筋混凝土穹窖式或裝甲炮塔式火炮、機槍工事,裝甲迫擊炮工事,裝甲機槍帽堡工事(見裝甲帽堡)以及觀察帽堡工事等。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和安裝的。主要武器類型有75、120、135毫米火炮,25、37毫米反坦克炮,50、60、81毫米迫擊炮,雙聯裝機槍等。裝甲炮塔式工事的炮塔能旋轉360°,部分工事的炮塔為升降式,炮管平時觀察不到,射擊時才伸出地面。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射擊工事的頂蓋厚度達3.5米,炮塔裝甲厚度30厘米,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彈兩發直接命中和1000千克炸彈的轟炸。工事群通常設有人員出入口和補給品出入口。出入口安裝有裝甲密閉門和建有自衛工事。工事群的坑道,位於地下20~90米深處。主坑道寬6~8米,高3~6米;支坑道寬2~3米,通過垂坑道與地面工事連通。坑道工事包括指揮通信中心、人員休息室、彈葯庫、給養儲藏室、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補給的彈葯可由電動車經內部地下鐵道運進,通過升降機送到地面射擊工事的彈葯室內。圍繞升降機還設有螺旋梯以應急需。馬奇諾防線以其獨具特色的工事群和在工程上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而著稱於世。評價 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國軍隊不得不考慮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軍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法軍防禦,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防線後方,使其失去了作用。防線陷落的根本原因,除法國在政治上實行綏靖主義的錯誤政策外,還因為法國拘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事思想,在戰爭指導上犯了嚴重錯誤。它實行消極防禦,片面強調防線的作用,不重視裝甲兵和航空兵的發展,缺乏戰略預備隊。加之在判斷德軍進攻方向和估計德軍進攻能力的問題上,完全沒有預見到德國裝甲兵和摩托化步兵在良好的工程保障條件下能夠通過阿登山脈進攻法國。另外,馬奇諾防線的左翼,因達拉第防線工程薄弱而得不到可靠的掩護。馬奇諾防線本身也存在弱點,主要是沒有形成較大的戰役縱深,工事只適合消極防禦的需要,不能保障守備部隊廣泛機動和適時出擊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奇諾防線的大部分工事被保存下來用作軍事倉庫或用於經濟目的,少數工事群被開發成旅遊點供遊人參觀。

⑦ 二戰時,法國修建了馬奇諾防線,正常人都知道繞道,為什麼還要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德國戰敗了。在巴黎和會上,戰勝國的列強們蜂擁而上,爭相瓜分德國的利益。德國失去了海外的殖民地,還喪失了大片的國土,背負上巨額的戰爭賠款。這嚴重傷害了德國人的民族感情,復仇的情緒在德國人的心中愈演愈烈。當時有一位政治家評價巴黎和會最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說,這不是停戰的和約,而是二十年的休戰書。

這樣,在很短的時間里,德軍的裝甲集群就突破了英法的防禦,將英國遠征軍和法軍一部包圍在了敦刻爾克。雖然英軍最終乘船撤退,可是它的武器裝備損耗殆盡,一時失去了戰鬥力。而法軍的防線漏洞百出,無力再抵抗德軍,只得投降。

馬奇諾防線是法軍落後的軍事思想的產物。正是無視坦克、飛機在戰爭中的運用,無視新的軍事思想,法國才保住陳舊的防禦思想,修築了馬奇諾防線。

⑧ 什麼叫馬其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 (Maginot Line) 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1877~1932)。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於法國東方所設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於造價昂貴,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後援。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且比利時反對在法比邊界修建防線,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馬奇諾防線 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泛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公里)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公里)組成。工程構築以梅斯和勞特爾兩個築壘地域最強。薩爾泛濫區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礙和沼澤地構成的,1935年以後才開始構築工事,設防最為薄弱。下萊茵築壘地境以萊茵河、羅訥河、菜茵河運河為天然屏障,僅在萊茵河沿岸地區構築了由永備射擊工事組成的支撐點。在梅斯和勞特爾築壘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構築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結合、適於環形防禦的綜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葯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接,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的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置了通電鐵絲網。


馬奇諾防線規劃與設計目標:

⑨ 馬奇諾防線的馬奇諾防線」的背後

普法戰爭後遺症---「大規模進攻」理論的慘敗
有人說,法蘭西民族自從拿破崙之後就再也沒有出過一個軍事奇才,此話雖有偏頗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法國自拿破崙王朝潰滅之後一直處於一種較為動盪的社會狀態之下,普法戰爭的慘敗曾給了法國人一個重整軍事理論和思想的契機,在背上沉重的民族恥辱的十字架後,法國人一心為了復仇將「大規模進攻」理念奉為經典的軍事思想,同時將軍人的榮譽感上升到了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軍不但輕視野戰炮兵的火力掩護,還迂腐的認為步兵在德軍機槍和大炮的打擊下跑步前進都是對軍人榮耀的一種侮辱。在付出了數以十萬計的生命為代價後,法國人終於逐漸務實,摒棄了那些可笑的理念。最終,在盟友的幫助下艱難地打敗了宿敵德國。
缺乏軍事理論創新----「克隆」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
由於一戰初期法國鼓吹「大規模進攻」帶來的慘重損失,以及後來數次防禦戰役中的巨大成功,使大多數人都認為未來的戰爭形態不會脫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種類型,因此一戰中取得的經驗被法國人完全保留下來——「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日後法國人利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改進並發揚光大,最終將這一「完全防禦」的軍事思想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法國人的軍事思想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從「完全進攻」變成了「完全防守」。馬奇諾防線便是這種軍事思想的最佳實踐。說到法軍的這種軍事思想,不能不提凡爾登戰役,這場戰役是法國人面對強敵勇於犧牲、堅持到底獲得勝利的民族精神的象徵,是法國人在一戰中最大的驕傲。從這場戰役中得來的「熾盛火力結合堅強防禦」的經驗在日後的戰斗中被屢屢實踐,並從中得出「炮兵開路、步兵佔領的進攻新方式」,日後為法軍奉為教條,並在二戰爆發後被不折不扣機械式的執行到底。「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成為法軍最新軍事思想和行為准則後,所有的一切皆圍繞其展開作業。法國人特別注重火力掩護下的固定防禦,野戰條件下的部隊機動被忽視,作戰條令和訓練大綱都不鼓勵部隊進行冒險性進攻,盡可能在戰場上「避免與敵人發生遭遇戰」,在預定防禦陣地上用「旺盛」的火力對來犯之敵進行打擊成為法軍的作戰原則。
軍事領導層的短視----保守派的勝利及新武器作用的弱化
當政治家們准備給德國強加一個懲罰性和平條約以阻止他再度威脅法國時,法國軍隊開始考慮採取何種軍事措施在未來可能的入侵中保衛法國。當時軍隊高層分成兩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福煦元帥--- 一戰結束時的盟軍最高指揮官,他認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德國一旦再次威脅法國,法國應該立刻發起一場跨過萊茵河的進攻。另一派則宣稱上次大戰中特別是凡爾登會戰的經驗證明了堅固的永備防禦工事和要塞的優越性,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它們能給攻擊部隊造成巨大的損失。他們認為法國最好能有一系列要塞構成的戰略防線抵禦入侵直到盟國能提供援助,以聯合封鎖來扼殺德國。法國卻選擇了後者,結果使法國走上了亡國之路。這也再一次說明了,將自己國家的安全交給別人是靠不住的,是多麼荒唐可笑。
法國軍事領導層的短視還體現在對新式武器的使用上。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而一戰中嶄露頭角的新兵器坦克和飛機,被法國人可笑的定義為步兵和炮兵的支援工具,有些法國將領固執的認為飛機的作用就是給炮兵指示目標,而坦克的活動范圍必須圈定在己方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進攻只能在炮兵完全摧毀敵方防禦之後才能由步兵發起,坦克必須掩護進攻的步兵。這些在日後成為笑柄的概念,在當時被深深鐫刻在法軍官兵的頭腦中,以至於當他們突然面對超越自己認知度的一種全新概念的戰爭時才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凡爾登的英雄貝當元帥,也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坦克和飛機不能改變戰爭的形態和進程,法國的安全,主要建立在邊境上連綿不斷的要塞工事上」。
「完全防禦」軍事思想形成的群眾基礎---法國人民對和平的渴望
一戰結束後,法國這個名義上的戰勝國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北部省份被戰爭摧毀,國家背上沉重的戰爭債務,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另外,人口因素上的考慮也為防禦學派增添了砝碼。一戰戰後的人口統計表明法國只有4000萬人口,德國有7000萬,而且德國的出生率更高。因為戰爭的影響,法國在1930年後5年將面臨嚴重的兵役人員短缺現象。殘酷的一戰令普通法國人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既然國恥已雪,不願再戰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勢」的軍隊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麼可貴,誰還願意主動發起戰爭呢?正是在這種「過和平日子」思想的驅使下,消極防禦的思想也在軍隊中蔓延開來。
「完全防禦」軍事思想的標志----馬奇諾防線的形成
在戰爭爆發前,馬奇諾防線的修建是法國人的一個驕傲,這個歐洲最為龐大的工程項目將築城技術發揮到了極至,法國人將國家安全完全寄託其上並非毫無道理。如此一條堅強的防線,完全斷絕了敵人從側翼迂迴的可能性,只有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才可能達成突破,法軍在使用少量兵力守備防線的情況下可以調集盡可能多的預備隊對來犯之敵進行痛擊,這是多麼快意的事情啊!很顯然,法國人也並不完全認為馬奇諾防線牢不可破,也有用機動預備隊對來犯之敵在突破後進行反突擊的准備,貝當元帥就認為「必須要有高度機動之兵力准備封閉突破口,或對突破防線之敵進行兩翼夾擊的作戰」。在法國人的理念中,突破馬奇諾防線的敵軍必將遭到慘重的損失,在法軍機動兵力的打擊下,敵軍的進攻必定會遭到失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樂觀,英國陸軍的一位軍長,艾倫·布魯克爵士在1939年末和1940年初曾經兩度參觀馬奇諾防線,在日記里寫下了他的感想:「不用懷疑,馬奇諾的整個觀點是天才的設想。但是!它只給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認為法國本來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把錢花在機動防禦的裝備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飛機和更多的裝甲師,而不是把錢扔進地下……馬奇諾防線最危險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鋼鐵防線後面的感覺,一旦這種感覺被打破,法國的戰斗意志將一起被粉碎。」不幸的是這名英國人的擔憂恰恰成了事實:1939年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之後,布置在前線的法國部隊根本沒有臨戰前的緊張氣氛,從前線到後方的法國人一致認為德國人必然會在馬奇諾防線面前撞得頭破血流,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輕松的戰爭」。他們整日里無所事事,既不作戰,也幾乎不訓練,更不用提操練那些聽都沒聽說過的步坦協同、空地協同戰術。法國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無用處的野戰工事,以及享受後方提供的豐富全面的娛樂設施,直到被德軍突如其來的攻勢打得一敗塗地。
應該說,馬奇諾防線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完成了預先的目標,保護了其負責的邊界。它的存在是德國決定通過比利時和荷蘭進攻的重要原因,阿爾卑斯山區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擋住了義大利的進攻。另一方面,盡管防線發揮了作用,但法國和其盟友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公眾將馬奇諾防線沒能拯救法國視作失敗,但真正失敗的原因是法國最高統帥部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軍事思想已經嚴重落伍的結果。

⑩ 為什麼二戰法國修建了強大的馬奇諾放線,卻不放守旁邊薄弱的比利時,這么致命的弱點法國怎麼看不出來

法國也試圖在法國和比利時的邊界,也修建類似的工事:有錢嘛!
但比利時不願意,畢竟,修煉那麼多炮台、碉堡,指向了比利時,需要比利時的統一。
比利時也許是害怕戰爭,也許是不想在大戰中選邊站。但因為他的反對,法國的確沒有修建。
結果,就是二戰的悲劇了。
應該說,從根本上說,試圖依靠靜態的防線防禦,本身就是落後的軍事思維。二戰是坦克【閃擊戰】的天下,大量的坦克飛速推進,消滅一切攔阻的力量,最終將敵人的步兵集團分割。
坦克縱隊,就彷彿切割乳酪的長刀,切開步兵集團,然後毀滅對方的炮兵、後勤線,接著,讓自己的步兵解決對方的殘兵。
已經是一種動態的進攻,而法國,依舊將坦克當做一種步兵支援的武器,這本身是落後的。
法國的坦克不落後,但零零散散的配給給了團營的步兵,當做火力支援,軍事思維太落後。
相反,德國的坦克也不比法國先進,但集中起來,一次性沖擊,閃擊戰一度無敵。
總結:因為比利時的反對。
根本原因:一戰那種靜態的防線,已經落後於二戰的軍事思維。

閱讀全文

與法國馬奇諾返現有什麼武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