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代史上法德之間為什麼矛盾那麼大拜託各位了 3Q
歷史太深了這里國家的矛盾 ⒈ 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德矛盾就開始形成,當時普魯士聯合奧地利、英國、西班牙等國組成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大革命進行干涉,自此,法德矛盾開始形成。 ⒉1870年,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對法國宣戰,爆發了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割讓出了阿爾薩斯—洛林給德國,並且賠償了50億法郎,法德矛盾開始激化。 ⒊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隨著經濟、政治的發展不平衡加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當時的法國各階層要求法國東山再起,報仇血恨,德國深恐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軍備戰。法德矛盾尖銳,雙方加入不同的軍事集團對抗。因此在當時雖然英國將德國看成本國最大的威脅,但是德國並沒有把英國當成最主要的敵人,而是將法國當成最主要的敵人 ⒋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進攻法國,在馬恩河,凡爾登和索姆河展開大戰。 ⒌在凡爾賽會議上,法國要求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國,使之成為永久的二等國,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洛林,索取了最大限度的賠款,並且取得了德國薩爾煤礦的開采權,瓜分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 ⒍20世紀20年代,法國主張嚴格執行凡爾賽和約,削弱德國,並同比、波、捷等國結成同盟,共同防禦德國。 ⒎1923年,法國因為德國拒絕賠款,聯合了比利時出兵佔領了魯爾工業區,法德關系緊張。 ⒏1925年,通過洛迦諾公約,法國改善了同德國的關系。 ⒐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西斯上台,積極對外侵略擴張,法對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 ⒑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遭到德國的進攻,1940年6月,法國投降。 ⒒二戰後法國同英、美、蘇三國對德國及其首都柏林實行分區佔領。 ⒓聯邦德國成立之後,與法國共同組成歐共體,與法國的關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Ⅱ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和德國的關系很不好
沒法好。
拿破崙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滑鐵盧之戰就差一口氣的時候 毀於普魯士布呂歇爾的趕到。
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帝國,不用提了,直接被普魯士俘虜,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引為奇恥大辱。
一戰因為東線沙俄的崩潰而導致重點集中在西線,西線很大部分是在法國國土上,因此法國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壞。
一戰最後德國撐不住崩潰了,法國出於戰勝疊加復仇,都對德國進行了百般羞辱(當然做得太過分的結果就是一戰德國又還給了法國一次羞辱)
因此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多的是利益沖突,法德之間完全就是世仇的關系。
英法當然也是世仇,但是歷史這個東西時間長了就會被利益沖淡,但是法德之間的世仇還很新,傷口都還在流血就加了新仇,於是新仇舊恨一起來,誰都看誰不順眼。
Ⅲ 法國和德國的歷史恩怨
法國和德國的歷史上經歷了三場戰爭,即1870年普法戰爭、1918年一戰和1939年二戰,最後隨著歐共體的成立而和解,具體詳情如下:
1、普法戰爭
1852年,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解散了一切政黨,並加冕稱帝自稱拿破崙三世,成為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締造者。
隨後幾年裡,德意志的著名邦國普魯士在國王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完成了三次王朝戰爭,從丹麥、奧匈帝國出拿回了自己想要的領土,並通過1870年的普法戰爭成功打敗法國。
俘虜了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第二帝國就此垮台。普法戰爭的後果極為嚴重,法國混亂不堪。法德邊境地區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被迫割讓給了普魯士。
普魯士通過阿爾薩斯和洛林,將自己的魯爾區相聯合,煤鋼合一,國力大大發展。更有甚者,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竟然在次年選擇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了德意志帝國的成立,還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
在其他國家的王宮里,宣告了自己國家的建立,而且這個國家還割讓了自己國家的土地,拿走了大量的戰爭賠償,殺死了自己的軍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此刻的法國沒有任何能力跟強大的德意志帝國抗衡,他們只能默默發展,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舉反攻。他們一等就是四十八年。
2、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作為戰勝國對處於戰敗地位的德國獅子大開口,要求了大量的戰爭賠償,要求德國歸還佔領了四十八年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還要求德國解體所有的軍用飛機和設施,還不讓德國擁有超過十萬的陸軍。不僅如此,在法國接壤的土地上建立了裝備齊全火力猛烈的馬奇諾防線,以此抵擋德國。
德國元氣大傷,但法國如此強硬的手段不僅沒有給予德國反省的可能,反而在全德國人民的心中播下了復仇主義的種子。他們只是在默默地等待一個人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的野火燎原。
3、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德國用閃電戰閃擊波蘭,一個月後華沙淪陷,波蘭覆亡。德國在攻陷波蘭後立馬掉轉槍頭兵鋒直指法國。
在傑出將領曼施坦因的帶領下,德國人北上橫掃波蘭和挪威,越過了「飛鳥都無法逾越的阿登山區」,繞過了馬奇諾防線,將法蘭西平遠變成了檢驗閃電戰的試驗場。
6個星期後,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潰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被徹底從地圖上抹掉。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再次受到了 審判。
但此刻的法國再也沒有曾經那種報復性的要求了,因為戰爭的受害方永遠都是兩個,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4、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法德握手言和
1958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建立,法德終於放棄了百年恩怨,握手言和,共同為人類的發展而努力。
(3)法國德國矛盾為什麼比較深擴展閱讀:
法國德國歷史上曾是一個國家
幾千年的歐洲土地上,當中有個日耳曼蠻族。有三大蠻族分別是耳曼、斯拉夫人、凱爾特人。法蘭是一支部落 ,西羅馬帝國被打敗,逐漸擴大了實力的法蘭克人。
481 年,部落酋長繼續由克洛維擔任,他開始竭盡全力的擴大實力,日耳曼的大部落給打敗了,匈人、柔人也沒逃過此難。
在那個時候,西羅馬國家的殖民地佔領了歐洲大部分領土,為了清楚余黨,帝國統治者斷斷續續的跟法蘭克部落進行戰斗。
486 年,完全把高盧地區給佔領,法蘭克王國建立了。到了751年,侏儒管涌部長篡奪了王位,法蘭克的稱號被繼續延用。公元800年的時候,查理繼承皇位後經常向外擴張,而且規模非常大。
查理大帝在世界歷史上有很大名氣,打仗樹立了他的名氣。根據記錄,查理在世侯發起了53次戰役。東征西討,從而使得領土得以翻了一番,從而被稱為查理曼。
當時,德國和法國沒分家,法蘭西的領土還包括荷、比、奧、意。因國土面積的擴大,滅亡禍根便從此埋下了,內部矛盾因言語不通,各自經濟不同的發展而產生。
查理死了,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稱王。後來虔誠者路易死了,他的三個兒子禿頭查理,洛塔爾,路易繼位。就此,中國帝王就比歐洲國家聰明,皇位只能一個人繼承。
而他們卻三個人一起繼位,於是他們相互之間便開始征戰,法蘭克帝國從而不斷內亂。最後導致法蘭克,不斷戰爭。
三兄弟以及他們的後代,他們覺得這樣打來打去,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就開始商討,另外劃分區域。簽訂了凡爾登條約是在843年,把帝國分成了三份。
法蘭克帝國從此一分為三,最後演變成法,德 ,奧,瑞,意幾個國家。
Ⅳ 有誰知道歷史上的法國和德國為何是政治宿敵
法國自古以來一直對德國持敵視狀態,加上宗教的因素,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始終敵視信奉新教的德國
早在歐洲的三十年戰爭的時期,法國的實際當權者,紅衣主教黎塞琉就致力於防止德國統一,在他的不懈努力和陰謀之下,德國變成了一堆分裂的國家
隨後,在法國拿破崙上台之後,又屢屢侵入萊茵流域,使用各種手段防止德國統一
等到普魯士打敗法國,統一德國之後,大家的梁子就更深了,法國將注意力完全放在這個崛起的鄰居身上,一心想著雪恥,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此後是一次大戰,主戰區又在法國,把法國打得一塌糊塗
好不容易一戰勝利了,法國人歐提出了苛刻的對德條件,被譽為這不是和平,而是一次20年的和平
而且法國派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區,想盡辦法扶植其他小國,包圍德國。大家的仇越來越深
接著是二戰,德國佔領法國
轉機在於二戰之後,戴高樂拉攏德國組成歐共體,一起排擠英國,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從這時候大家的關系算是有所好轉
Ⅳ 法國、德國矛盾的由來
在沒有德國的時候就打得一塌糊塗,普魯士和拿破崙那也是打得一塌糊塗,後來法國大革命,德國支持法國貴族,讓法國資產階級政權恨德國人,再後來殖民地的分配讓德國皇帝不爽,發動了一戰要重新劃分殖民地,結果一戰打得一塌糊塗,魯爾區的割讓讓德國人記恨,法國記住了割讓阿爾薩斯。然後是二戰又打得一塌糊塗。
差不多不打的時間就是二戰之後到今天。這么說起來,他們倆的矛盾主要就是因為做了鄰居。要是把日本扔到法國現在的地理位置,這兩個二戰戰敗國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惺惺相惜,,日本和德國的對掐肯定會更加精彩,哎呀,真的很期待呢。
Ⅵ 現在的法德親如兄弟,為何歷史上法國卻總是跟德國過不去
很長一段時間,德國處於一場四分五裂的政治動盪之中。直到工業革命爆發後,由於靠近波羅的海,北部的普魯士才成為連接中歐和西歐的貿易中心。它的力量繼續積累,與奧地利處於平等地位。為了擴大他們的地理權力,其他國家將不可避免地求助於一些位於中歐和德國的國家的想法。那是因為德國統一威脅法國維持歐洲大陸霸權。普法戰爭後,不僅德國實現了統一,而且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也被德國取代。在政治統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德國迅速進入民族主義階段,並迅速崛起成為歐洲強國。然而,德國走上了戰爭之路,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Ⅶ 「北約死沒死不知道,德法兩國先吵起來了」,這兩國為何吵架
德國與法國作為北約的兩個重要組成國家,德國與法國之間的關系對於北約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是德國與法國之間的關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完全取決於兩國之間的利益關系,所以德國與法國有著利益沖突也是非常正常的。
德國與法國在歷史上就有著頗深的淵源。在普法戰爭中,法國占據了德國部分領土。普法戰爭的失敗也在德國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在後來的二戰之中,德國作為侵略國,也對法國發動了戰爭。兩個國家之間,有著歷史上不斷的對抗與緩和,這樣的歷史淵源也使得法德關系時緩時緊。
Ⅷ 為什麼法國和德國是歷史上的宿敵
因為德國的前身德意志地區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因而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這就是後來的歷史事件——普法戰爭。
1866年的普奧戰爭的勝利嚴重威脅到法國在歐陸的霸權。關於法德兩國的關系,其實尚未至戰爭階段,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曾回復法國稱德法兩國仍應展開會議商討阿爾薩斯等地的歸屬,而俾斯麥斷然拒絕了會議,使拿破崙三世十分憤怒,因而挑起普法戰爭。
(8)法國德國矛盾為什麼比較深擴展閱讀:
公元800年,法蘭克人首領查理曼建立了東自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義大利,北至北海的龐大帝國。查理曼死後,他的三個孫子在公元843年通過《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由此形成了後來的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三國的雛形。
本是同根生的法國和德國在千年之後成為歐洲大陸上一對難以化解的宿敵,兩國的恩怨持續百年之久。1995年4月27日,德國統一後的總統羅曼·赫爾佐克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舊址舉行的紀念集中營解放50周年集會上發表演說,提醒全體德國人絕對不要忽視或忘記法西斯德國犯下的罪行。
在演說中,赫爾佐克向全世界表示:法西斯德國寫下的一段殘害人類的黑暗歷史,永遠是德國的羞恥。
Ⅸ 德國和法國有什麼世代恩仇
沒錯,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大致就是今天的「德意志」、「法蘭西」和「北義大利」。
其實法國的世仇是奧地利(勃艮第繼承問題、帝國領土問題)和英國(詳見百年戰爭)。
那麼德意志和法蘭西,一開始的矛盾在哪?
1、阿爾薩斯洛林到底是誰的?奧地利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法蘭西說這地是法國的。其實這地一開始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後來法蘭西幾次佔領,再通過條約啊、聯姻啊,直至劃入法國版圖內。嗯,屬於法國也合乎情理。但問題就在,後世的德意志和法蘭西都認為阿爾薩斯洛林是自己的,麻煩了。
2、普法戰爭,法國想恢復在歐陸的霸權,所以法國在受到挑釁後,主動出擊進攻德意志地區。但實際上,德軍的戰鬥力很強,法國沒討到好。法國被反攻回本土。但是,普魯士軍隊在進入法國之後,完全是在侵略了。而後的合約,法國要賠50億法郎,德國拿回阿爾薩斯洛林(又是這兒),50億法郎賠完之前德軍佔領北方六省。普魯士順利通過戰爭的方式,聯合了德意志各邦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聯合不了的早踢出去了(奧地利)。而且是在法國的王室宮廷凡爾賽宮,建立帝國,表示新生的德意志取代了法蘭西在歐陸的地位,狠狠的踐踏了法國。
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希望讓德國肢解,英美不同意。並且法國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以懲罰德國。隨後法國雙一次得到阿爾薩斯洛林了,法國還想要薩爾地區,薩爾工業發達,國聯託管此地,工業交給法國來開發,薩爾的環境被嚴重破壞。後來通過公投,薩爾還是回到德國,儼然一片狼藉。
4、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雙一次拿回了阿爾薩斯洛林,而後隨著帝國的覆滅。法國叒一次得到了阿爾薩斯洛林。就再也沒變過了。
順便說一句,其實反法同盟有普魯士不新鮮,普魯士那三個腓特烈國王,都是有著「優良傳統」,說白了就是誰給錢幫誰,甚至有可能把這錢就給黑了。而且英國牽頭組織同盟,英國掏軍費啊。再者對於當時普魯士來說,盟友就是用來出賣的,關鍵要賣個好價錢。所以為什麼法國總理在一戰後說「德意志帝國生於不義,死於恥辱」呢,歷史上太缺德。當然,普魯士自然也坑過法國。
Ⅹ 歐洲列強之間的三對基本矛盾和原因
(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來已久。普法戰爭中,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皇帝被俘,德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在法國引以為驕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爾賽宮鏡廳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戰後,法國被迫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支付了50億法郎的賠款。法國從此失去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這些對法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復仇主義思想彌漫在整個法國。德國被法國視為最大的敵人。德國深怕法國崛起和復仇,拚命擴充陸軍,試圖壓製法國。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其常備軍增加到89萬,並有可以廣泛利用的預備役兵員,軍隊中軍官成分所佔比例很大,這就使德軍可能在戰時迅速擴編。德軍在技術裝備上也佔有優勢,特別是它擁有大量的野戰重炮。此外,德國稠密的鐵路網,使它能夠迅速實行內線調動,更好地掌握戰場機動權。由於擴軍備戰,德國的軍費開支也從1899年的9.3億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億馬克。 法國的備戰活動開始也較早。在德國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後,法國緊跟著發明了75毫米野炮裝備陸軍。1913年,法國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常備軍增加到80萬。1914年的軍費開支達到15億法郎,佔全部預算開支的38%。法德兩國為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已是磨刀霍霍了。
(2)英德矛盾。英國傳統的外交政策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希望歐洲大陸上出現強國對峙的局面,便於自己插手歐洲事務。英國首相帕默斯頓曾說過:「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國家利益。」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朋友和敵人是經常變化的:當拿破崙稱雄於歐洲時,法國對英國構成了最大的威脅。英國組織了七次反法同盟終於打敗了拿破崙,消除了法國的威脅;拿破崙失敗後,俄國成為歐洲強國,對英國的霸權構成挑戰,英國於是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了昔日的盟友俄國,又消除了俄國的威脅。普法戰爭後,歐洲大陸法、德、俄、奧、意群雄並立,正是英國施展傳統外交政策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的好機會。英國同法國爭奪非洲殖民地,同俄國在東亞又有激烈的矛盾。本來英國同歐洲大陸諸國保持等距離外交,但隨著德國在殖民霸權、海上霸權兩方面都對英國構成了挑戰,英德矛盾就成為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主要矛盾。
(3)俄奧矛盾。俄國同奧匈帝國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巴爾干半島上的國家多為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與俄羅斯人同種同教,沙俄揮舞著「泛斯拉夫主義」的旗幟,以「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自居,向巴爾干滲透。而奧匈帝國一向把巴爾干半島看作是自己的勢力范圍。俄奧矛盾因為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而激化了,雙方也開始大力擴軍備戰。1913年奧匈正規部隊達到56萬,軍費開支達到5.83億克朗。在這一年,俄軍達到130萬人,沙皇政府還通過了新的擴軍方案,准備將常備軍擴充至230萬人。1912年俄國陸軍預算已達5.72億盧布,海軍預算也達到了3.5億盧布。俄國與奧匈帝國的爭奪,使巴爾干半島的各種矛盾更為激烈和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