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帆船有什麼特點

法國帆船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2-09-30 22:31:28

❶ 介紹一下帆船的知識

利用風力前進的船。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1660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長將一條名為"瑪麗"的帆船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舉辦了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帆船比賽。1720年愛爾蘭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樂部。1851年英國舉行環懷特島國際帆船賽。1870年美國和英國首次舉行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帆船分穩向板帆艇和龍骨帆艇兩類。穩向板帆艇輕快靈活,可在淺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型、470型、星型、托納多型等均屬此類,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龍骨帆艇也稱穩向舵艇,體大不靈活,穩定性好,帆力強,只能在深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暴風雨型、索林型等均屬此類。比賽在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為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之和評定總分,總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場計分方法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後續每個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因天氣不好未舉行。1900年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原為男女混合項目,從1988年奧運會起男女分設。

公元13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開始建造一種名叫「caravel」輕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漁船(fishingves鄄sels),由於性能良好,不久就廣泛應用於其他方面。迪亞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發現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發現新大陸,達·伽馬(VascodaGama)1498年穿過印度洋到達亞洲,麥哲倫(FerdinandMag鄄ellan)1519-1522年間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用的都是這種船。不應該忘記的是,歐洲人能夠造出這樣的船,與他們學了許多源於東方、尤其是中國的「長技」有關。

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第一件「長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鄄gularsail)。歐洲人原來使用的一直都是「橫帆」(squaresail),即橫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後(公元6世紀),由於受到印度洋、紅海和波斯灣地區阿拉伯人「獨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響,地中海地區的水手逐漸改用這種比較容易操縱的三角帆來代替橫帆。到公元9世紀,這一地區已經幾乎見不到橫帆的身影。附帶說說,盡管這種帆的發明權理應屬於阿拉伯人,但在歐洲它卻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歐洲人學去的第二件「長技」是「縱帆」(fore and aftsail),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使用這種帆了,但直到13世紀才被歐洲人學去。此前他們從阿拉伯水手那裡學去的三角帆雖然比較容易操縱,但仍然是橫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順風,在刮定向季節風(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風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歐洲海域就不大適用。縱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駛八面風」,只有「當頭風」不可行駛。不過到16世紀,由於想出了「調戧使斗風」的辦法,逆風也能行船了。所謂「調戧」,指的是調整船頭方向,把當頭逆風轉變成側斜風,這樣它就也能推動船隻呈之字形前進。

利用縱帆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能靈活調整船頭方向。在中國,那是通過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鄄der,全稱sternrudder,尾舵)來實現的。現在成語詞典收有「見風使舵」(或作「看風使舵」),那是一條來自「俗語」(vulgartongue)而非來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語,講的正是按照風向操縱舵來調整航向。它本無貶義,不幸的是現在往往被用指不講原則,隨風倒的圓滑、世故做法。古時舵字也作柂、柁、杕,東漢劉熙《釋名》解釋「船」字說:「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說:「舵,正船木也。」,又說:「杕,船尾小梢也。」這些文字記載都說明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舵,而考古發掘得到的用舵證據就更早了,廣東、湖北等地的西漢墓都出土過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傳到歐洲卻相當晚,大約是公元12世紀的事。此前歐洲人一直用側槳來控制方向,那遠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說是歐洲人學去的第三件「長技」。

學會使用三角帆、縱帆和舵以後,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風力了,這就導致桅與帆數目的增加,尤其是風帆數目的增加,因為使用多個比較小的帆,比使用單個大帆操作起來容易。「caravel」正是一種輕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桿,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掛橫帆,後桅(mizzen)掛三角縱帆。有的還立了第四根桅桿,也掛三角帆。還有一些船從船頭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掛一張小帆,並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頂帆(top鄄sails)。這樣就既能充分利用風力,有速度,又比較靈活,便於操縱,可以在各種風向條件下行駛。應該注意,吹在風帆上部的風,除產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還產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較小的時候有利於船隻航行,但如果升力過大,就有可能使船隻傾覆。使用三角帆和頂帆,可以減小升力,有助於船隻穩定航行。

歐洲人開始建造比較大的船,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在那裡掠奪大量財富之後。大約從16世紀中葉開始,西班牙組織了龐大的船隊,每年兩次往返於大西洋東西海岸之間,從美洲殖民地運回掠奪的財寶。根據官方統計,在1600年以前的大約一個半世紀里,上了稅運回西班牙的白銀超過18,600噸,黃金200噸;走私的數額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計了。除此以外,還有不少船隻在中途或因風暴、或因海盜襲擊而沉沒,隨之葬身海底的金銀當也不在少數。直到今天,它們仍然是世界各國尋寶人與打撈公司搜尋的重要目標。後來,隨著新大陸甘蔗、棉花、煙草種植園經濟的建立與發展,貨物運輸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隊運輸就更繁忙了,這裡面當然還不應該忘記與之相關的黑奴販運。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從15世紀開始有這項罪惡貿易到19世紀歐美各國正式宣布廢除,在西非海岸被裝上販奴船的黑人總數達1200萬,途中死亡了大約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陸的約有1000萬,由此不難看出其運輸量是相當大的。

為了保護運輸船隊免受海盜及其他國家船隻的襲擾,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種名叫「galleon」的戰船,它實際上是在「caravel」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多桅帆船。從1650年起,大西洋進入一個海戰頻繁的時代,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歐洲殖民國家以及「占島為王」的海盜(最著名的也許就是「加勒比海盜」),把大西洋變成了一個大戰場。這就大大刺激了戰船的發展,起初最大的戰船吃水量約為1500噸,但到1750年,2000噸的船隻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過2500噸的。船殼通常選用堅實的橡木板(oakplanks)製造,而且是雙層,總厚度可以達到46厘米,這就使造船成為一件非常耗費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艦「(皇家海軍)勝利號」(HMSVictory),所耗費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樹才能得到。後來同樣的技術也用於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國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號」(Mayflower),就屬於這種類型。在以蒸汽機為動力、螺旋槳為推進器的輪船出現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歐洲商船和戰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學會用帆(三角帆、縱帆)和舵都屬於集體行為,很難確定是在什麼時候、具體是誰從東方學到的,只有第四件「長技」(水密隔艙,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確定具體的引進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為英國皇家海軍造船的薩繆爾·邊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艙不但大大增加了船體強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處破損就水漫全船,難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艙,歐洲船舶可以說已經達到帆船時代的最高水平。

歐洲人從我們這里學去第五件「長技」,時間就更晚了,已經到鴉片戰爭之後。原來,在船型設計上雖然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利用了仿生學(bionics)原理,把船體設計成流線型,但模仿的對象不同;歐洲人模仿的是魚,而中國人模仿的是水鳥。這樣他們船體的最寬處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國船體的最寬處卻在中部靠後。後來的流體力學研究證明,中國人的做法更科學,因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魚那樣在水裡游,而是像水鳥(例如鴨和鵝)那樣在水與空氣兩種介質之間劃行的。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國的船那樣,把最寬處放在中部靠後的位置了。

在中國古代造船技術里,歐洲人沒有學去的大概只有櫓(scull)。中國早在西漢(約公元前1世紀)就開始用櫓了,劃槳需要把槳提出水面,既做虛功又浪費時間,而櫓是連續劃水的,用的是魚搖動尾巴前進的原理,所以有「一櫓三槳」之說。歐洲人很晚才開始考慮以中國的櫓來代替他們的槳,但由於不久後發明了推進效能更好的輪槳(paddlewheel),就沒再考慮用櫓的事。不過要指出,輪槳的真正發明者也是中國人,時間比富爾頓早了一千多年。《舊唐書·李皋傳》載:「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可見唐代(公元8世紀)已經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輪槳來代替用手劃動的槳。輪船在中國古代叫「車船」,根據現有記載,宋代岳飛與楊幺的水戰(12世紀),便是一次車船大戰。

總之,除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之外,我們對造船與航海技術還有許多重要貢獻。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五項技術里,四項都源於中國,而這些技術對他們帆船時代的造船與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已經是「後帆船時代」,除體育運動外,已經基本上見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艙、船體形狀這三項技術仍在繼續應用,而且毫無疑問還將一直應用下去。

yachting
藉助風帆推動船隻在規定距離內競速的一項水上運動。1900年第2屆奧運會開始列為比賽項目。帆船是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作為娛樂活動起源於16~�17世紀的荷蘭。19世紀英、美等國紛紛成立帆船俱樂部,1870年舉行了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比賽在開闊的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不少於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組織指揮採用國際旗語傳達命令,紅旗表示按順時針方向繞標,綠旗表示按逆時針方向繞標,P字旗表示5分鍾預備。航行中不按規定繞標,視為未完成比賽;碰撞標志,判罰繞該標志360°;碰撞他船,判罰原地旋轉720°;比賽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得分之和評定總分,總分最少者為優勝。每場計分方法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後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體分為龍骨帆艇和穩向板帆艇兩大類。龍骨帆艇船體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鐵舵,艇長在6.50~22米之間,穩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穩向板帆艇船體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動的穩向板,艇長在6米以下,輕捷靈活,可在淺水中航行。上述兩大類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長度、寬度、重量、吃水深淺、船帆面積和數量,駕駛人數等分為多種型號。歷屆奧運會比賽船型不固定,第9屆奧運會以前根據重量或長度分型,如0.5噸以下型、0.5~1噸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屆奧運會以後逐漸按多方面性能、數據劃分船型,不少型號還以設計者的國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蘭人型等等。最近幾屆奧運會主要有:①芬蘭人型為芬蘭人薩爾比設計,船帆標志「≈」,屬穩向板帆艇類,195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設計,船帆標志「Ω」,3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③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埃森設計,船帆標志「FD」,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60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④暴風雨型英國人普羅克特設計,船帆標志「T」,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⑤470型船身長4.70米,船帆標志「470」,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76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⑥星型船帆標志「☆」,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3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賽,1988年第24屆奧運會開始部分項目實行男女分開比賽。2000年第27屆奧運會除托納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個項目外,其他均男女分開設項。

❷ 帆船運動的魅力在哪裡

帆船運動的魅力在於:
1.挑戰自然,戰勝自然的勇氣和毅力。
2.鍛煉人的體魄、膽量和應變能力。
3.能享受大自然帶來的驚濤駭浪帶來的沖擊和風平浪靜的美好。
4.是速度與智慧的比拼,也是獨力與合作的共贏。

❸ 16世紀到19世紀,風帆戰艦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從單桅帆船到三桅帆船,甲板炮移到船艙之內,前者提高抗風浪能力,後者提高了火力。

❹ 來自法國的一個團隊設計了一艘帆船——能吃垃圾的船!這是什麼神奇發明

據了解這艘帆船能夠捕獲海洋中的垃圾,從而將海洋垃圾進行分類,最終達到凈化海洋的目的。這艘帆船的名字叫Manta,它的長度約56米,並且它依靠帆和電動渦輪機驅動航行,同時它還具有三張巨大的垃圾搜集網,能夠大面積的捕獲海洋垃圾。當Manta要捕獲水位較淺的海洋垃圾時,它就會出動兩艘小型船用以捕獲水位較淺的垃圾。總而言之,這艘能吃海洋垃圾的船如果能夠被各國廣泛的應用,或許海洋環境污染的問題能夠在未來的某一天得到解決。

我希望人類能夠好好愛惜地球的環境,因為這是孕養人類的地方,也是未來人類子孫後代生存的地方。

❺ 帆船有哪些性能

帆船是利用風力前進的船,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851年,英國舉行環懷特島國際帆船賽。1870年,美國和英國首次舉行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帆船分穩向板帆艇和龍骨帆艇兩類。穩向板帆艇輕快靈活,可在淺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型、470型、星型、托納多型等均屬此類,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龍骨帆艇也稱穩向舵艇,體大不靈活,穩定性好,帆力強,只能在深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暴風雨型、索林型等均屬此類。比賽在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為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之和評定總分,總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場計分方法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後續每個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因天氣不好未舉行。1900年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原為男女混合項目,從1988年奧運會起男女分設。

❻ 各位朋友們幫我談談帆船的象徵

帆船——自由、優雅與勇氣的象徵
有一種符號,隨時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不經意地便躍入我們的眼簾,而我們也早已習於它的存在而不會多看一眼。它會出現在紙盒上、廣告看板上、鑰匙圈甚或建築物的形狀上,有三個邊,各自彎成一道優美的弧形。講到這里,聰明的您可能已經猜到,它就是帆船的帆。而除了帆以外,各種圖片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在角落點綴著一兩艘帆船。當一個符號如此頻繁的被使用時,似乎已經成為某種精神圖騰,它所代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當美國人成功發射太空船到太空時,他們把這種載具稱之為 SPACE SHIP,但你可能跟我一樣曾經對此產生過疑惑,為何要用SHIP 一個如此落伍的名詞,而不是其它更炫的名字呢?

這一切疑惑,等到我接觸帆船以後,逐漸明朗了起來,原來 SHIP 這個名詞,並不是我們現代常看到的各種輪船或汽艇,而是古代那種曾經載滿所有人希望與夢想出發的『帆船』。
到底帆船有什麼魅力,在科技如此進步,所有舊事物都早被淘汰的情形下,仍然讓許多人魂縈夢牽、迷戀不已?

要探討這樣的魔力,我們必須回顧一下歷史。在十五六世紀以前,地球是圓是扁還不可知的時代,人類無窮的好奇心總會驅動著一些偉大的冒險家想盡辦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面對大海的多變與看似無邊無際的遼闊,這樣的探險往往是九死一生,有去無回的,但前仆後繼的勇士們從未止息過,而驚險的探險故事也永遠被流傳與歌頌著。在港口邊的酒吧里,可能總是會有一位老水手在搖曳的燭光中,邊飲著烈酒,邊吹噓他到過哪些無人知道的國度、歷經多少驚險事跡、看過多少奇禽異獸與令人無法置信的地理景觀。而聽故事的人莫不聽的手心冒汗、心眩神馳。這樣的情景,正是人類某種最可貴的特質所發酵形成的,那就是對未知世界的一種無窮好奇心與探索的慾望,而這正是人類賴以進步的一種生物原動力。這種血液,在每個人的體內流動著,只要一被唿喚,挑戰未知的野性就會騷動甚至沸騰。

當新世代來臨時,地球的神秘已被揭開,但人類的夢想與挑戰,也因帆船時代的結束而被封印在對它的懷念中。所以今日,只要血液里潛藏冒險精神的人一看到帆船,立刻就會被挑起潛藏體內深處的野性與悸動,期待乘風破浪去尋求一個屬於自己的冒險。

或許你會以為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駕著帆船航海已無什麼挑戰性可言。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大海上, 隨便一個小小的氣候變化,都可能掀起滔天巨浪。當你一葉扁舟航行於其間,面對著似乎可以撕裂一切的狂風,船隻在數層樓高的巨浪間拋上拋下時,人類就會領略到面對大自然時,自己是如何的渺小。在這生死交關之際,人跟神無比的接近,風平浪靜之後,航海者宛如歷經一場重生的蛻變,神性無比升華,領略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生命狂喜。

雖然帆船特殊特的構造一般都能讓你深入狂暴大海而全身而退,但這並非代表你能在大海上恣意而行,每種船隻都有它承受的極限,所以航海前必須審慎規劃航行路線及航行季節,並隨時接收氣象資訊,在風暴形成前即時脫離她可能的威脅范圍。所以,人類在大海中,會學會如何敬畏大自然,並如何生存下來。一旦你上了路,是無法回頭的,只能鼓起勇氣面對這一切。這種一再面臨恐懼害怕卻又成功通過考驗的喜悅,無疑的會對人的心智靈魂一再地凈化與提升。

而當風和日麗,只有自己一艘船靜靜的劃過碧海藍天時,一切如此寂靜,如此優雅與恬靜。每一道夕陽,都是如此神聖而庄嚴,每一個晚上的星空,都是如此的神秘與悠遠,您說,還有人能免疫於這種感動嗎?所以,帆船對人類,實在是一種致命吸引力,也難怪它會成為一種精神圖騰了。

動力船舶在相較之下,就完全無法令人領略這樣的感覺,相信即使我不多做分析,您也能體會其中的差異!

帆船另有一些構造上的特點,就是帆船隻靠風力便可前進,不必裝上龐大的燃料箱及內燃機(它還是有的,但小很多),如此便可騰出很多空間來存放遠航所需的飲水及食物,也可布置出基本的起居空間,所以它能成為一個您在大海上的家。

不靠燃油,除了可節省大量金錢外,也代表了全然的解放與自由,四海任我行,愛去哪裡便去哪裡,不用怕航行到那個無人地區沒地方加油,也不必擔心機械故障而漂流在大海之間。除此之外,帆船的構造因有壓艙龍骨,重心極低,像個不倒翁一樣,所以它比一般船隻更能適應惡劣海況而安然度過危機。這些都不是現代動力船隻所能擁有的優勢 !

❼ 為什麼歐洲人能造出漂亮的大帆船

http://www.greatgridlock.net/Sqrigg/squrig.html

直到15世紀,方形帆船都只有一張帆,同歐洲北部一樣。這些船是有船樓的。在船頭和船尾分別建造了兩個船樓(前樓和後樓)。在海戰中,這些船樓被用來進行進攻或者防禦。船樓同樣增加了船的容量。船尾的部分也成為了船長室的所在地。
巨大的主桅系在帆桁上以便於升降。使用吊帶和拴在桁末端的繩子,通過直接轉動底梁和滑環可以使帆繞著桅桿旋轉。雖然方帆在順分時能提供很好的動力,在逆風時,方帆不但沒用,反而會製造麻煩。
為了帆的操作性,帆緣――帆的側面――有帆腳索鏈接到從前船樓向外伸出的船首斜桅上。
桅桿頂端,或者叫「烏鴉窩」,是地中海船隻的古老特點。但是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作為瞭望台或者戰斗中弓箭手和狙擊手的平台,這個位置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這是一艘可以上溯到14世紀晚期的雙桅船示意圖。這艘船上,一根額外的桅桿從後船樓上伸出。但是,這種設計直到15世紀才得到普及。第二個桅桿掛的三角帆,就是後桅,直接用傳統地中海工藝製造。新的桅桿方便了駕駛,至少使得船隻更加便於迎風行駛。此時,這種船的外表已經比較類似克拉克帆船(carrack)了。地中海帆船的另一個改進是尾柱上舵的安裝(在歐洲北部,13世紀早期就開始用舵了)。在這之前,船隻使用的是兩個單獨的,掛在船側面的兩個像櫓一樣的舵,舵手只能在甲板下操作,在船隻已經增大的情況下同舵手交流十分困難。現在,只用一個舵連著舵軸,用一個控制桿就可以操作了。無論如何,操作帆船需要舵手和其他海員系統的配合。這一點一直持續到最後一隻帆船。
帆船史上最迅速的發展時代始於14世紀中期,橫向的方帆再次出現在地中海的時候。一千年前,地中海的橫帆就被三角形,從船頭向船尾衍生(縱向)的斜帆取代了。在歐洲北部的諸如齒輪之類的工藝傳入之後,十字軍將方形帆船帶到了地中海。這促使地中海開始製造相似的船。
北部歐洲和地中海的船之間,主要的區別是他們船身的製作方法。歐洲北部的船是鱗狀搭造的。船體的外殼一層搭這一層,船體的表面是鋸齒狀的。而地中海的船身是以平鋪法製造的,使用的是齊平的,光華的襯板。當15世紀,船隻的體形增大的時候,鱗狀搭造法就不再適用了,因為用這種方法製造的船不夠結實。――最大的用鱗狀搭造法製造的船,英國的Grace Dieu (1418)的失敗宣告了這種方法的終結和平鋪法的最終勝利。
克拉克帆船(CARRACK)
15世紀中期

我們對完善帆船出現以前的帆船發展的小小研究,到了克拉克帆船(CARRACK),才真正邁出了第一步。它不僅僅第一次把船樓結構並入船體,它同樣擁有了所有的基本帆船要素。這些要素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一直得到沿用。
克拉克帆船的特點在於它的船身結構。它的船尾是圓形的,用厚木板彎成,使得船的側面到舵軸成為一個弧線。前船樓直接位於船首上方,船首斜桅位於其上――這種布置自從人們第一次在戰船的船頭上安上船樓,就從來沒改變過。後船樓成為了船身的一個組成部分。
克拉克帆船(CARRACK)(在葡萄牙語中稱為「nao」,意思是船),是在探險時代中定型的運輸船隻。例如,麥哲倫,在1519年進行環球航行時所有的船都是克拉克帆船(CARRACK)。這種大型船舶為大量海員和物資提供了空間――可以帶很多貨物回家。
另一種在探險中被廣泛使用的船是斜帆的卡拉維爾帆船(caravel,意譯為小噸位輕快帆船),或者稱作斜帆卡拉維爾。也有不少卡拉維爾帆船安裝了橫帆,即橫帆卡拉維爾。克里斯多弗?哥倫布1942年駕駛的兩艘船都是橫帆卡拉維爾。與克拉克帆船(CARRACK)相比,卡拉維爾帆船(caravel)船身更矮,吃水更淺。由於克拉克帆船(CARRACK)龐大而容易搖晃,卡拉維爾帆船(CARAVEL)顯然更適合遠洋航行,雖然它容量會小一點。
帆船正在經歷一次巨大的發展。主帆增大了。為了強化帆的下角,在帆腳的中部增加了一排帆腳索。進一步的,一到兩張可以拆卸的輔助帆被加到了主帆的底部,當風速太高,這些部分可以拆掉。
人們為船加上了第三根桅桿――前桅。前桅最初的主要設計目的,並不是提高船的操縱性,而是增加新的動力。後來人們增大了前桅了前帆,在完善的帆船中,他們同主帆很相似。人們在船首斜帆只下又增加了斜杠帆。這個帆在德語中稱為「blinda」,因為它有效的遮住了人們向前的視線。
在15世紀晚期,主帆上方出現了上帆。最初,只是在頂端的旗桿上加一個帆桁,後來,人們在主桅頂部安裝了專門的桅桿和完整的帆,最後,前桅也裝上了上帆。
在克拉克帆船(carrack)的時代末期,有些船在上帆之上又加裝了單獨的桅桿和帆――頂桅和頂桅帆。
在有些大船上,後桅之後加裝了第四個桅桿(bonaventure,金山詞霸對這個詞的解釋是中世紀帆船上的第四根桅桿……【汗水】),掛斜帆。之後,後桅還上安裝過上帆甚至頂帆。後桅上的上帆和頂帆都是斜帆。這些帆的實用價值很值得懷疑,他們的使用恐怕也很少見。
地中海的船增加了繩梯橫索。這些橫向的「梯子」系在從側面支持主桅的船的橫桅索上。雖然繩梯橫索已經在歐洲北部的船上用了超過兩個世紀,在地中海,它們剛剛代替了繩梯。
在船帆船桅發生重大發展的同時,克拉克帆船(carrack)的噸位也增加了。16世紀的巨大戰船如葡萄牙的Santa Catarina do Monte Sinai,用亨利八世(皇家海軍的創立人)命名的Henry Grace à Dieu(1514)(通常被人們稱為「大亨利號」)和Mary Rose(1510,1536年改裝),(Mary Rose的網站:http://www.maryrose.org/)都映... 型帆船(galleon)的原型。
在艦炮上,鑄鐵取代了焊接的煅鐵。可以固定在架子上的後膛炮取代了裝在有輪子的小車上的前裝炮。這些都強化了艦炮的性能。16世紀出現的帶鉸鏈的炮門使得較低的,接近水線的甲板上也可以安置大炮,這增加了船上炮的數量。這些創新使得重炮戰艦的概念得以實現。(關於艦炮,可以參考《加農炮和大口徑短炮》:http://www.cronab.demon.co.uk/gen1.htm)
克拉克帆船(carrack)巨大的上層建築影響了船帆的操作,使得他們的航行相當有特點:高聳的船樓限制了帆可以使用的區域,同時使得船頭很重,在強風中很容易前傾――1545年,Mary Rose號超重行駛時發生過這種事故。在船航行過程中,船樓過高使得風拖著船走,使得下層的帆――主帆和前帆――受風面積減小。
無論如何,哥倫布的小旗艦Santa Maria毫無疑問的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克拉克帆船(carrack)。
16世紀中期
克拉克帆船(carrack)船身的形狀導致了它性能不佳,以至於,到了16世紀晚期,大型帆船(galleon)逐漸取代它成為了航海的主力。新的船身更長,長、寬、高之比由克拉克(carrack)帆船的3:2:1變為4:3:1。這種形態降低了水流的阻力,給了船更大的可操縱性和適航性。克拉克帆船(carrack)的圓形船尾也改成了更窄的,平坦的尾部。這樣,可以提供更多的浮力,更好的支撐後船樓的重量。
在後期克拉克帆船(carrack)上,過大的前後船樓影響了他們的航海性能。這也是最初的大型帆船(galleon)的特點。但是這些大型帆船把前船樓從船首稍稍後移,連帶著船首斜桅也後移了。克拉克帆船(carrack)前船樓比較招風而使船容易被吹翻的缺點,當大型帆船(galleon)後移船樓以後,已經不是那麼嚴重嚴重了。這樣,在航行過程中,大型帆船(galleon)就能更好的利用風力了。
大型帆船中,出現了船首。船首從前船樓前方伸出,在船頭以上,但是低於船首斜桅。船首的尖端一般較細,人們在上邊雕出了純裝飾性的船首像。遺憾的是,這個地方總被水手當作方便的地方,直到今天,海軍中把廁所仍然稱為「船首(head)」……
改進的大型帆船(galleon),1575年的Revenge的出現使得軍用帆船的靈活性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英國的大型帆船,減少了體積,降低了上層建築(人們把一些舊船多於的部分削減了,這被稱為「razed」,把這種船稱為「race-built」),使用更細長的船身,改進了帆,還增加了艦炮的射程。此時,西班牙還是維持著舊的戰術――接近敵人,進行接舷戰――這是從古羅馬海軍就開始使用的戰術。使用這種戰術的船攜帶著大量的水手,體形龐大;在艦上造了很高的船樓,這樣便於居高臨下,向對方的甲板射擊。當英國船遇上西班牙對手時,他們可以在對手射程之外打擊敵人,使對手甚至沒有機會登船。英國人用這種船和這種戰術於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關於這場戰爭的更多描述,請參見http://www.historybuff.com/library/refspain.html)
由於艦炮越來越重,船也需要增加容量,船身的結構發生了改變。船在水線附近很寬,但是上部逐漸縮小。這種設計可以使船上的重炮更接近中線,增加船的穩定性。當敵船靠近的時候,想進行登船作戰也更困難。荷蘭的船隻還特別設計了十分平坦的底部,這樣船隻可以在荷蘭海岸的淺水中行駛。
在船尾方面,特別是在較大的大型帆船(galleon)上,人們安裝了露天的迴廊,從船尾一直延伸到側面主桅的索具(橫桅索連接到船身的地方)。後來,從荷蘭的船開始,為迴廊,或者是迴廊的一段,加裝了屋頂。因為由了屋頂,他們變成了船長的廁所,後來成為了船長室的一部分。船尾迴廊,作為帆船尾部非常有特色的部分,一直沿用到19世紀。
人們為舵配上了垂直的控制桿,並給舵手開了一個窗口,這樣他們可以看見帆。這些改進使得掌舵更為便利。逐漸的,操縱桿被移到了甲板上,並配上了一個輪盤以方便操作。這種設置一直沿用至今。
在這段時間的帆具發展上,英國海軍最先使用了一個重要的改進。他們把帆切小,使得鼓起的大帆變成了比較平坦的小塊。這提高了船隻的航行性能也使得頂風航行更為方便。帆下方的輔助帆被應用在了前帆和下方的後帆上。
荷蘭人於1570年發明了可以降下的上桅,可以把它沿較低的桅桿降下,這樣兩根桅桿可以在甲板上並排安置。這個改革迅速擴散到其他國家,最後導致了上帆的增大而下部的帆變得更低更小。
17世紀初,人們把前桅後移,從前船樓上部的甲板上伸出,而在這之前,前桅是位於前船樓之前的。
在1620年左右,後桅的斜帆上方增加了一個方形帆――後桅上帆,取代了沒有實用價值的後桅上斜帆。採用這種布局的船稱為護衛艦(frigate),但這種帆船還不是之後出現的同名的戰艦。
同時,大型船仍然高聳的後船樓使得船首必須設置更多的帆。在船首斜桅的上方,人們把原先的旗桿演化為斜撐桅桿,加裝了一個橫帆。雖然使用起來很笨拙,這種帆直到延伸到前桅的船首三角帆出現才被取代。船首斜桅也被加裝了一個頂。事實上所有桅桿都有頂了,在每截桅桿的上部。
同輝煌的克拉克帆船(carrack)一樣,大型帆船(galleon)中也有不少有名的船。例如法國的Saint Louis(1626年建於荷蘭,作為法國海軍新發展的範例);瑞典的Vasan(1627)都採用了荷蘭的造船工藝(俄國、德國和丹麥同樣也使用了荷蘭的技術)。而1610年,著名的造船家Phineas Pett為英國建造了Prince Royal。三艘船都裝備了大量的艦炮,富麗的裝飾和雕刻。重炮的數量顯然超過了Vasan的負荷能力:1628年它進行首航時,由於上部過重,不久就沉沒了。333年之後,人們又把它打撈了起來,發現它保存的還相對完好。在維修過後,Vasan被一家專門的博物館收藏。(Vasan博物館的網址:http://www.vasamuseet.se/indexeng.html)
在大型帆船(galleon)之後的幾個世紀內,方形帆船的形式或者大致的外表,都或多或少直接由大型帆船(galleon)演變而來。當然,在總體布局,結構和帆上,後來者都有改進,但是它船樓的形狀,它尖尖的船頭,它桅桿的布局以及功能一直沿用到了最後一隻快速帆船(full-rigger)。
從世紀中期,擁有三層火炮甲板的戰艦(有三層甲板都滿載火炮)在歐洲海軍中出現。這種布局,軍艦的兩舷增加了更大的重量。因為較小的船很難進行這種布局,在年英國海軍部的《戰斗指示》(線型編隊也是它提出的)中,把戰艦按照噸位和用途明確分為了六級:

戰列艦:

?1級-有90門以上的炮,三層火炮甲板,主力艦隊旗艦
?2級-80門炮以上,三層火炮甲板
?3級-54門炮以上,兩層火炮甲板,是艦隊的主力

下面的級別被認為太弱,不能加入線型編隊:

?4級-38門炮以上
主要是單層火炮甲板的護衛艦(frigate),用來完成艦隊的雜務。例如偵察,運送船員,領航,巡 邏,俘獲商船等等。
?5級-18門炮以上
例如可以使用槳的輕巡洋艦(corvette)。
?6級-6門炮以上
艦隊小型的輔助或者傳遞信息的艦只。

伴隨著戰術的發展,船也得到了發展。在船尾的結構上,一百年前被放棄的圓形結構被重新採用。在較早的船上,因為外部的襯板和船緣是彎曲的,甲板也彎成了同樣的曲線。現在艦只採用了直的甲板,而襯板和船緣的曲線被炮門所打斷。
英國人建造的軍艦能帶很多炮,比法國船吃水深。這樣的船在較高的海浪中仍然能提供較好的設計平台。事實上,法國奪取英國的軍艦來擴充自己的艦隊時,他們把很多炮拆掉,以提高船的航行性能和靈活性。另一方面,法國軍艦過多的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很大程度的削弱了船隻的適航性。為了應付地中海可能的無風天氣,法國船還加上了重型的船頭和船尾武器。荷蘭的軍艦現對較輕,吃水較淺(由於荷蘭的地形),這使得他們的軍艦非常靈活,但是在戰斗中比較脆弱。
船腰(後甲板和前船樓之間凹下的部分,為了保護網,在16世紀這里用橫梁覆蓋,後來改成了木柵欄)連接了船的兩舷,留下的空間搭上了橫梁放置小船。
在世紀末,原來高高聳起,覆蓋了華麗的浮雕的船尾變得較低了,這樣在停船時船更穩定,航行中的操縱性能也更好。
在這個世紀初,帆具的改革就發生了。上帆繼續增大,最終超過了主帆。重新引入了可以收起的帆(最早在13世紀出現,16世紀早期曾經消失),這樣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天氣條件,使帆的使用更有彈性。在部分情況下,特別是商業艦隊中,更少的水手就意味著更多的利潤,船放棄了頂帆,而只使用主帆和已經增大了的上帆。
還有一個重要變化是,上帆和頂帆的不合理(同桅桿相比,帆桁的大小差異),逐漸減小了,所以在16世紀相對較小的頂帆迅速增大。這個改變一直持續到下個世紀。
人們引入了帆骨(雖然相似的設計至少一個世紀以前就開始使用了)。帆骨彎向從主帆桁和上帆桁伸出的特殊帆桁,使得人們可以展開更多的帆來推動船隻。
在軍用船上,人們開始使用支帆索。支帆索連到了從前方支撐桅桿的支柱上。他們最初連接在桅桿間的支柱上,後來,例如船首三角帆,連在船首斜桅上方的支柱上。由於吊帶和帆腳索已經使得支柱擁擠不堪,斜杠帆的出現更加劇了增加支帆索的難度,但是,在下個世紀末,支帆索已經占據了船上所有可能的支柱。
Phineas Pett於1637年製造的的偉大作品Sovereign of the Seas(在復辟後更名為Royal Sovereign)安裝了目前最完善的帆,甚至超過了新建的royal sail。在它的三層火炮甲板上安裝了100門炮,甚至在一個半世紀後的革命戰爭中都能在戰斗編隊中占據一席之地。
Sovereign是英國的第一艘擁有圓形的較低船尾的大型帆船(galleon),而法國和荷蘭一直到下個世紀才不再使用平的船尾,將船尾改成了圓形。
在這段時間,商船也有了重大的改進。荷蘭發明了弗魯特商船(fluyt),船身在水線附近很寬,越高越窄。這種布局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船的貨運量。但是腳窄的頂端同樣意味著只用教較少的船稅(船稅是由船的寬度決定的)……
商船通常攜帶著正常的帆,有上帆,在大船上甚至有頂帆。帶著各種各樣的炮。但是這些炮很少使用,缺乏設計練習經常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損失。
當然也有例外。同巨大的重武裝的商船隊一起,經常備有護航艦。護航艦通常有足夠的水手,火力也很充足。就像傳說中的西班牙寶藏艦隊,把財富從加勒比海殖民地和菲律賓帶回西班牙本土,國王的保險箱。
荷蘭東印度公司同樣也會派出重武裝商隊,從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將無價的香料運回歐洲。因為航程遙遠,兩次靠岸之間可能要持續一個月,船上生病或死亡的水手可能很多,船上會配備大量的水手。抵禦海盜和敵對勢力的攻擊也需要有足夠的人力。在戰爭時期,這些船會攜帶兩倍的戰艦。
快速帆船(full-rigged)
18世紀

在17 世紀巨大的發展之後,18世紀帆船的發展僅限於各種創新的更普遍的應用,和諸如在船的水下部分加上銅罩,防止水下生物的附著使得船隻減速。在較早的世紀,水線以下的船身被塗上了,例如,混合了牛油、硫磺、白鉛和碎玻璃來防治生蟲。經常在北部的海水中航行的船隻在船底塗了瀝青和焦油以防止污垢。
建造船身框架的技術得到了發展。之前的方法是把自然彎曲的樹頭對頭連接起來。到了18世紀,為了使框架更牢固,人們在連接處加入了重疊的接頭。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頂桅帆越來越普及的同時,這個時代的船帆家族也增加了幾個新成員。
在這個世紀早期,人們在船首斜桅上增加了一個下桁,在上面加裝了船首三角帆,取代了斜撐桅桿和船首斜桅下方的斜杠帆。但是斜杠帆的帆桁得以保留,用來固定纜繩。在這個世紀末,人們在船首三角帆的桅桿上再增加了一個下桁,加掛了一個三角帆。
掛斜帆的後桅,從14世紀以來一直倖免於改革,現在桅桿之前的部分被去掉,變成了非常有效的斜桁帆。雖然在較大的船上,多於的後桅桁得以暫時保留,在世紀中期以後,它們也被去掉了,代以一根斜桿直接連接到後桅的後部。產生於17世紀的荷蘭遊艇的水平的下桁被用來固定斜桁帆的底部。長長的下桁伸出了船尾,帆也跟著增大了。在一些船上,那根斜桿上方還加裝了斜桿頂帆。
在這個世紀末期,頂帆也出現在了後桅上(前桅和主桅都安裝了頂帆)。主要在快速帆船(firgate,這次既指護衛艦,也包括了快速帆船)上,安裝了大量的帆,快速帆船(full-rigged)誕生了。快速帆船(full- rigged)指的是擁有至少三個桅桿,所有的桅桿都有至少三張帆的船。通常的,在帆船術語中,為了區別起見,戰艦被稱為護衛艦(frigate)而商船被稱為快速帆船(full-rigged)。
早期的旗語相當簡單,只是把幾面旗幟按照預定的順序掛上特定的桅桿頂部(參見1775皇家海軍航海和戰斗指南http://pc-78-120.udac.se:8001/WWW/Nautica/Signalling/SFI(1775).html)。在1800年,皇家海軍建立了一套由11張旗幟組成的信號系統。當把這些旗幟按照固定的順序升起,他們可以拼出單詞或者很多預先設定的命令。
海軍艦炮的效果繼續提高,英國提高了火炮技術,增加了設計速度,為近距離的戰斗發明了重型大口徑短炮。
隨著炮數的增加,戰艦分級標准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戰列艦(ship-of-the-line;S.O.L.):
?1級-有100到130門炮
三層火炮甲板,高級艦隊司令旗艦
?2級-90到98門炮
三層火炮甲板,低級艦隊司令或者駐海外艦隊旗艦。
?3級-80門炮;強大的雙層火炮甲板軍艦
74門炮;雙層火炮甲板,艦隊的中堅力量,戰列艦(S.O.L.)中數量最多的戰艦。
64門炮;雙層火炮甲板,在這個時代晚期被劃出了戰列艦(S.O.L)的行列,在戰列艦(S.O.L.) 中是最小,也是最少的一種。

非戰列艦:
?4級-44~50門炮
單層或雙層火炮甲板,改裝(將過去的戰列艦上層甲板去掉,以換取更堅固的外殼和更好的射擊環境,但是靈活性仍然很差)船或者重武裝護衛艦。
?5級-32~40門炮
單層火炮甲板的標准護衛艦。
?6級-不到32門炮的軍艦

更小的船被用來送信或者護航:加裝了斜桁帆,在主桅上增加了帆的單桅帆船(sloop)或者雙桅船(brig),炮艇,等等。

英國一級戰列艦(S.O.L.)Victory在1765年下水,一直服役到1812年。在1805年的Trafalgar戰役中,Victory是 Admiral Nelson的旗艦。美國護衛艦(firgate)Constitution(1794)是美國海軍的「超級護衛艦」,雖然被訂為38到44門炮這一級,但是它實際上有兩層火炮甲板,更多的火炮。由於它有使用相當堅固的橡樹在側面加襯,它獲得了綽號「Old Ironsides」。事實上,1813年英國海軍部命令皇家海軍的護衛艦,除非和敵人數量比達到2:1以上,否則不要進行戰斗……
(英國政府Victory網站:http://www.stvincent.ac.uk/1797/Victory/index.html[/url])
(美國Constitution官方網站:[url]http://www.ussconstitution.navy.mil/)
在Trafalgar戰役之後只過了17年,皇家海軍裝備了蒸汽明輪戰艦Comet。這標志著海上作戰即將發生新的變化。戰役的50年後,軍帆船從海上徹底消失了。
與此同時,商用帆船的數量仍然被人們繼續使用到了20世紀,但是數量在逐漸減少。

❽ 帆船的寓意和象徵意義是什麼

帆船寓意著一帆風順,更代表著年輕人對未來的嚮往和拼搏精神。帆船在海洋上大風大浪,變幻莫測的環境下生存並前進,寓意著一個人不受困難阻礙,去奮斗,拼搏,象徵執著和勇氣。

帆船的結構包括:船體、帆(主帆、前帆、球帆)、桅桿、橫桿、穩向板、舵等。小配件有繚繩、卸克、斜拉器、滑輪等。是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作為娛樂活動起源於16-17世紀的荷蘭,從事帆船運動使人體魄強壯,意志堅韌,勇敢果斷,身心健康。

帆船是利用風力前進的船,是繼舟,筏之後的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按船桅數可分為單桅帆船、雙桅帆船和多桅帆船;按船型劃分有平底和尖底帆船;按首型分為寬頭,窄頭和尖頭帆船。

中國宋、元、明、清時代使用過的帆船有平底沙船,尖底的福船,廣船和快速小船鳥船,以及大型戰船樓船和運糧的漕船。帆船通常為單體,也有抗風浪較強的雙體船。帆船主要靠帆具藉助風力航行,靠槳、櫓和篙作為無風時推進和靠泊與啟航的手段。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帆船

❾ 中國帆船的硬帆和西方的軟帆的優缺點各有那些

1、西方軟帆:

優點:

吃風大,強項,所以面積可以大,速度和負載有很大的優勢,甚至相同的桅桿軟帆是另一個部分的部分,可以調整帆,根據情況的好處有利於海軍和避免岩石,二是如果有任何減緩小風暴也安全。

缺點:

操作復雜,人員龐大,提升時間長。自16世紀以來,西方大船的帆就由方帆、拉丁帆和斜桁帆組成。有許多模塊和復雜的程序。滑輪只能用來調整繩索,不能直接升起帆。在影片中,西方船隻上有這么多船員,其中80%以上實際上是在航行。

2、中國硬帆:

優點:

白牌操作方便,杜牌可通過滑輪吊裝,所需人員少,航行時間短,特別適合近海及內河貿易。

缺點:

1、由於只有一個支撐點,帆的面積是有限的,而大量使用的木質骨架也限制了吃風的能力。因此,航行速度非常緩慢,跨洋航行效率低,不適合海洋貿易和勘探。

2、中國硬帆的運載能力也較小,所以不能配備長槍用於海戰,只能配備陸地炮,而陸地炮不能配備多管炮。因此,不適合海戰。

3、硬帆只能升到頂部,不能根據情況調整帆力,不利於海戰和渡島群。

(9)法國帆船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帆船帆板的帆船安全須知:

1、先確定天氣、海流、水流、風向、潮汐等影響因素。

2、務實,航程規劃及船艇檢查。

3、切勿單獨行動。

4、穿著救生衣及安全索具,以防落水意外。

5、甲板行走時,應走在上風側。

6、預留救生支持管道。

7、衡量自己體力的負荷程度。

8、如遇難於水上漂流時,勿放棄風帆,以利救援。

❿ 急求各種帆船的介紹

利用風力前進的船。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1660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長將一條名為"瑪麗"的帆船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舉辦了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帆船比賽。1720年愛爾蘭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樂部。1851年英國舉行環懷特島國際帆船賽。1870年美國和英國首次舉行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帆船分穩向板帆艇和龍骨帆艇兩類。穩向板帆艇輕快靈活,可在淺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型、470型、星型、托納多型等均屬此類,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龍骨帆艇也稱穩向舵艇,體大不靈活,穩定性好,帆力強,只能在深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暴風雨型、索林型等均屬此類。比賽在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為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之和評定總分,總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場計分方法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後續每個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因天氣不好未舉行。1900年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原為男女混合項目,從1988年奧運會起男女分設。

公元13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開始建造一種名叫「caravel」輕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漁船(fishingvessels),由於性能良好,不久就廣泛應用於其他方面。迪亞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發現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發現新大陸,達•伽馬(VascodaGama)1498年穿過印度洋到達亞洲,麥哲倫(FerdinandMagellan)1519-1522年間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用的都是這種船。不應該忘記的是,歐洲人能夠造出這樣的船,與他們學了許多源於東方、尤其是中國的「長技」有關。

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第一件「長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gularsail)。歐洲人原來使用的一直都是「橫帆」(squaresail),即橫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後(公元6世紀),由於受到印度洋、紅海和波斯灣地區阿拉伯人「獨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響,地中海地區的水手逐漸改用這種比較容易操縱的三角帆來代替橫帆。到公元9世紀,這一地區已經幾乎見不到橫帆的身影。附帶說說,盡管這種帆的發明權理應屬於阿拉伯人,但在歐洲它卻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歐洲人學去的第二件「長技」是「縱帆」(fore and aftsail),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使用這種帆了,但直到13世紀才被歐洲人學去。此前他們從阿拉伯水手那裡學去的三角帆雖然比較容易操縱,但仍然是橫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順風,在刮定向季節風(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風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歐洲海域就不大適用。縱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駛八面風」,只有「當頭風」不可行駛。不過到16世紀,由於想出了「調戧使斗風」的辦法,逆風也能行船了。所謂「調戧」,指的是調整船頭方向,把當頭逆風轉變成側斜風,這樣它就也能推動船隻呈之字形前進。

利用縱帆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能靈活調整船頭方向。在中國,那是通過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der,全稱sternrudder,尾舵)來實現的。現在成語詞典收有「見風使舵」(或作「看風使舵」),那是一條來自「俗語」(vulgartongue)而非來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語,講的正是按照風向操縱舵來調整航向。它本無貶義,不幸的是現在往往被用指不講原則,隨風倒的圓滑、世故做法。古時舵字也作柂、柁、杕,東漢劉熙《釋名》解釋「船」字說:「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說:「舵,正船木也。」,又說:「杕,船尾小梢也。」這些文字記載都說明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舵,而考古發掘得到的用舵證據就更早了,廣東、湖北等地的西漢墓都出土過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傳到歐洲卻相當晚,大約是公元12世紀的事。此前歐洲人一直用側槳來控制方向,那遠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說是歐洲人學去的第三件「長技」。

學會使用三角帆、縱帆和舵以後,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風力了,這就導致桅與帆數目的增加,尤其是風帆數目的增加,因為使用多個比較小的帆,比使用單個大帆操作起來容易。「caravel」正是一種輕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桿,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掛橫帆,後桅(mizzen)掛三角縱帆。有的還立了第四根桅桿,也掛三角帆。還有一些船從船頭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掛一張小帆,並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頂帆(top鄄sails)。這樣就既能充分利用風力,有速度,又比較靈活,便於操縱,可以在各種風向條件下行駛。應該注意,吹在風帆上部的風,除產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還產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較小的時候有利於船隻航行,但如果升力過大,就有可能使船隻傾覆。使用三角帆和頂帆,可以減小升力,有助於船隻穩定航行。

歐洲人開始建造比較大的船,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在那裡掠奪大量財富之後。大約從16世紀中葉開始,西班牙組織了龐大的船隊,每年兩次往返於大西洋東西海岸之間,從美洲殖民地運回掠奪的財寶。根據官方統計,在1600年以前的大約一個半世紀里,上了稅運回西班牙的白銀超過18,600噸,黃金200噸;走私的數額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計了。除此以外,還有不少船隻在中途或因風暴、或因海盜襲擊而沉沒,隨之葬身海底的金銀當也不在少數。直到今天,它們仍然是世界各國尋寶人與打撈公司搜尋的重要目標。後來,隨著新大陸甘蔗、棉花、煙草種植園經濟的建立與發展,貨物運輸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隊運輸就更繁忙了,這裡面當然還不應該忘記與之相關的黑奴販運。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從15世紀開始有這項罪惡貿易到19世紀歐美各國正式宣布廢除,在西非海岸被裝上販奴船的黑人總數達1200萬,途中死亡了大約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陸的約有1000萬,由此不難看出其運輸量是相當大的。

為了保護運輸船隊免受海盜及其他國家船隻的襲擾,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種名叫「galleon」的戰船,它實際上是在「caravel」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多桅帆船。從1650年起,大西洋進入一個海戰頻繁的時代,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歐洲殖民國家以及「占島為王」的海盜(最著名的也許就是「加勒比海盜」),把大西洋變成了一個大戰場。這就大大刺激了戰船的發展,起初最大的戰船吃水量約為1500噸,但到1750年,2000噸的船隻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過2500噸的。船殼通常選用堅實的橡木板(oakplanks)製造,而且是雙層,總厚度可以達到46厘米,這就使造船成為一件非常耗費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艦「(皇家海軍)勝利號」(HMSVictory),所耗費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樹才能得到。後來同樣的技術也用於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國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號」(Mayflower),就屬於這種類型。在以蒸汽機為動力、螺旋槳為推進器的輪船出現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歐洲商船和戰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學會用帆(三角帆、縱帆)和舵都屬於集體行為,很難確定是在什麼時候、具體是誰從東方學到的,只有第四件「長技」(水密隔艙,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確定具體的引進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為英國皇家海軍造船的薩繆爾•邊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艙不但大大增加了船體強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處破損就水漫全船,難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艙,歐洲船舶可以說已經達到帆船時代的最高水平。

歐洲人從我們這里學去第五件「長技」,時間就更晚了,已經到鴉片戰爭之後。原來,在船型設計上雖然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利用了仿生學(bionics)原理,把船體設計成流線型,但模仿的對象不同;歐洲人模仿的是魚,而中國人模仿的是水鳥。這樣他們船體的最寬處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國船體的最寬處卻在中部靠後。後來的流體力學研究證明,中國人的做法更科學,因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魚那樣在水裡游,而是像水鳥(例如鴨和鵝)那樣在水與空氣兩種介質之間劃行的。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國的船那樣,把最寬處放在中部靠後的位置了。

在中國古代造船技術里,歐洲人沒有學去的大概只有櫓(scull)。中國早在西漢(約公元前1世紀)就開始用櫓了,劃槳需要把槳提出水面,既做虛功又浪費時間,而櫓是連續劃水的,用的是魚搖動尾巴前進的原理,所以有「一櫓三槳」之說。歐洲人很晚才開始考慮以中國的櫓來代替他們的槳,但由於不久後發明了推進效能更好的輪槳(paddlewheel),就沒再考慮用櫓的事。不過要指出,輪槳的真正發明者也是中國人,時間比富爾頓早了一千多年。《舊唐書•李皋傳》載:「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可見唐代(公元8世紀)已經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輪槳來代替用手劃動的槳。輪船在中國古代叫「車船」,根據現有記載,宋代岳飛與楊幺的水戰(12世紀),便是一次車船大戰。

總之,除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之外,我們對造船與航海技術還有許多重要貢獻。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五項技術里,四項都源於中國,而這些技術對他們帆船時代的造船與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已經是「後帆船時代」,除體育運動外,已經基本上見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艙、船體形狀這三項技術仍在繼續應用,而且毫無疑問還將一直應用下去。

藉助風帆推動船隻在規定距離內競速的一項水上運動。1900年第2屆奧運會開始列為比賽項目。帆船是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作為娛樂活動起源於16~�17世紀的荷蘭。19世紀英、美等國紛紛成立帆船俱樂部,1870年舉行了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比賽在開闊的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不少於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組織指揮採用國際旗語傳達命令,紅旗表示按順時針方向繞標,綠旗表示按逆時針方向繞標,P字旗表示5分鍾預備。航行中不按規定繞標,視為未完成比賽;碰撞標志,判罰繞該標志360°;碰撞他船,判罰原地旋轉720°;比賽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得分之和評定總分,總分最少者為優勝。每場計分方法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後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體分為龍骨帆艇和穩向板帆艇兩大類。龍骨帆艇船體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鐵舵,艇長在6.50~22米之間,穩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穩向板帆艇船體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動的穩向板,艇長在6米以下,輕捷靈活,可在淺水中航行。上述兩大類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長度、寬度、重量、吃水深淺、船帆面積和數量,駕駛人數等分為多種型號。歷屆奧運會比賽船型不固定,第9屆奧運會以前根據重量或長度分型,如0.5噸以下型、0.5~1噸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屆奧運會以後逐漸按多方面性能、數據劃分船型,不少型號還以設計者的國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蘭人型等等。最近幾屆奧運會主要有:①芬蘭人型為芬蘭人薩爾比設計,船帆標志「≈」,屬穩向板帆艇類,195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設計,船帆標志「Ω」,3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③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埃森設計,船帆標志「FD」,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60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④暴風雨型英國人普羅克特設計,船帆標志「T」,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⑤470型船身長4.70米,船帆標志「470」,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76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⑥星型船帆標志「☆」,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3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賽,1988年第24屆奧運會開始部分項目實行男女分開比賽。2000年第27屆奧運會除托納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個項目外,其他均男女分開設項。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

閱讀全文

與法國帆船有什麼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