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有什麼特色
法國繫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菜最主要特徵是對復合味調 料(沙司sauce)的製作極其考究,選料十分新鮮,甚至有許多菜是 生吃的。常用的烹調方法有烤、炸、氽、煎、燴、燜等,菜餚偏重肥 、濃、酥、爛,口味以咸、甜、酒香為主。肉菜中總伴有多種蔬菜配 伍。調味上酒的使用嚴守陳規,烹制什麼菜一定要用什麼酒。法國最 著名的美食極品是鵝肝醬,它與黑菌(松露菌)、黑魚子醬稱為食物三寶。法國人用膳時飲酒也十分講究,吃哪種菜配哪種酒。最上規格 的是吃哪一種菜,註定要用哪一家釀酒廠哪個年份釀造的哪個名稱的 酒,否則就不能稱為高規格了。一般在吃菜前先要喝一杯味美思酒或威士忌的開胃酒,吃魚時要飲酸干葡萄酒,吃肉時要伴飲紅葡萄酒等 。法國飲食在國際上尤其是歐洲食壇上好幾個世紀以來佔主導地位, 16世紀亨利二世和亨利四世相繼與羅馬聯姻,羅馬的食制、食風傳入 ,尤其相隨的宮廷烹飪名廚的精湛技藝,使法國在飲食上追求豪華, 注重排場,烹調技術等方面迅速精進。法國大革命使法國社會政治、 經濟發生巨變,豪門貴族的廚師都受雇於餐館。他們以烹調技巧相互 競爭,從而名廚輩出,遂使法國烹調技術趨於舉世無雙的地位。本世 紀60年代法國有些有威望的廚師掀起了新派法菜的潮流,提出「自由 烹飪菜」(Free-cooking)的號召,要一改以往法國烹飪太注重傳統 束縛,提倡隨著時代轉變,烹調也應有所改進,強調許多食品無須煮 得過久,用縮短烹飪時間去保留食物的鮮味,過於濃膩的菜逐漸減少 ,清淡的菜相應增多,進而贏得更多人的喜愛。
2. 歸納法國的主要經濟特點
法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同時又擁有國家干預經濟的歷史傳統。正因為法國經濟的這一特點,戰後法國政府選擇了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混合經濟」管理體制,全面地、大規模地推行國家經濟計劃成為法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突出形式」。自1947年起40餘年來,它已連續執行了九個國民經濟中期計劃,現在正在執行第十個計劃(1989~1992年)。70年代以後,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條件的變化,法國政府對計劃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
法國是經濟發達國家,國土面積55萬平方公里,為西歐最大的國家,人口5800萬人,其中,勞動力資源(達到就業年齡的人口)為2500萬人。法國目前的經濟與分配狀況有如下特點:
1.典型的混合經濟體制,國有企業改造循序漸進。
法國的經濟體制是一種典型的混合經濟體制,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就業人數2200萬人,其中,私有企業人員為1300萬人,在國有企業、政府和公共部門工作的人員為900萬人。由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深遠影響,法國擁有著為數眾多的國有企業,其比重在歐洲各國居首位。法國在80年代就探索對國有企業實行戰略重組,政府逐步放棄了私有化,以循序漸進的方法,對國有企業實行了股份制改造。目前,股份制已經成為法國絕大多數國有企業最基本的資產組織形式。
2.就業人口分布合理,但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2200萬就業者中,分布在第三產業的佔2/3,符合發達國家就業人數在三個產業間的合理配置比例。當今法國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有一個300多萬人的失業大軍,其中,長期失業的為100萬人,失業率高達12%。法國的高失業率給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是不容低估的,社會保障機構為此要支付一筆數目可觀的失業救濟金,結果使社會保險金本來就入不敷出的矛盾更加突出;許多年輕人由於遭受失業之苦而意志消沉;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徘徊不前。
3.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進了社會穩定。
在法國,其最低生活需要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共有三種人:一是沒有多少技能,從事最簡單勞動的那些人。他們受到法定最低工資的保護。目前,全國約有10%的人領取最低工資。二是失業者,約有200多萬人(不包括長期失業者),他們領取失業保險金。三是因喪失勞動能力、無工作等原因而沒有收入來源的人。這些人是長期失業者,現有100萬人。他們從社會救濟部門領取永久性的最低生活費。目前的標準是:2200法郎/月。最低生活費由國家財政撥款,其資金來源是個人所得稅。法定最低工資、失業救濟金和最低生活費三條保證了最低層社會群體的最低生活需要。盡管法國陷入了高失業的困擾,但社會基本處於穩定狀態,這不能不說是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4.中間收入階層擴大,兩極分化有所緩和。
中間收入階層擴大,是法國歷屆政府重視抓教育,使人們職位身份普遍提高的結果。幾十年來,法國的職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蘭領」減少、「白領」增加,多數人具有了中間層的職業身份。職位身份的提高,帶動了工資的提高。現在,企業沒有技能的普通工人越來越少,工人與工程師的工資差別也已從50年代的3.9倍縮小到2.6倍。中間收入階層擴大、工資收入差距縮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極分化。當然,高額累進徵收財產稅、個人所得稅,將一部分收入轉移給中低層家庭,也是促進分配狀況改善的重要原因。
3. 法國人的性格特點
法國人號稱紳士,浪漫,溫柔,彬彬有禮,斯文,女性主義。看看巴黎,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都市,就是法國人特點的結合。
法國人比較高傲,自以為是,呆板,懦弱,民族自豪感特強.
當然,正宗的法國人也非常的彬彬有禮,素質比較高,遵崇"女士第一".
而傳說中的浪漫我覺得用悠閑自在,無憂無慮,偷懶散漫來形容更加確切吧.
4. 法國有哪些特點
法國風土人情
交際習俗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面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只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 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5. 法國的文化特點
浪漫的法國給人印象最深刻,而現在法國人通過一系列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活動和展覽,呈現法國在多個領域的創造力。旨在改變法國在人們心目中的陳舊印象:法國不僅僅是一個擁有燦爛藝術和旅遊資源的文明古國,而且也是一個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的現代化國家。
當你置身法國尤其是巴黎時,你會感受到一種濃濃的、怡然自得的文化氣息。
法國的宗教氣氛,法國的繪畫、雕塑、音樂和建築,法國的哲學、文學和美學,法國的葡萄酒、香水和時裝,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以及敢於創新的精神,無一不是它豐富而充滿魅力的文化之組成部分。
法國以浪漫風情著稱於世。
這種情調彌漫在大街小巷的咖啡館、餐館里以及各式各樣的品牌店裡。而最完美詮釋法國風情的地方,莫過於香榭麗舍大街。在這條僅1.8公里長的大道上,人們能隨時感受到它的歷史文化積淀:協和廣場上的方尖碑、星形廣場上的凱旋門,有多少關於征服與被征服、光榮與屈辱的故事!
法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菜餚,到了西南部,沒有不吃肥鵝肝的;到了布列塔尼,沒有不吃生牡蠣的;到了馬賽,誰又不吃那大名鼎鼎的馬賽魚湯?法國的餐館小巧玲瓏、漂亮雅緻,店主盡量把餐館辦成充滿溫情的藝術場所。他們十分看重歷史承傳,注意保護歷史印記。
文化遺產是法國最豐富的旅遊資源之一。從巍然聳立的宮殿到質朴凝重的古堡,從價值連城的名畫到古色古香的傢具,沒有文化遺產,法蘭西文化定會黯然失色。法國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市區最中心的地方一定保持古老風貌。對市中心眾多的「文物樓」,市政府會按其建築特點和風格按級別保護,會定時整修。如果住戶想在樓內加一電梯或者改變一下窗戶,必須向政府申請,通常手續比普通樓房要麻煩得多。除了汽車和時裝不停的更新換代,法國人看起來一直生活在「過去」。
對於遠離城市的古跡保護,法國人追求自然和諧。記者所居住的地區有不少新石器時代人類留下的石頭建築和標志。據考古學家講,這些石頭的來歷和歷史都成了人類考古之謎。記者過去一看,才發現這些石頭就原汁原味往那兒一放,周圍既沒有什麼額外建築,也沒有欄桿,頂多在旁邊一塊牌子或者一個小木亭子上邊記著這些古跡的
簡歷
和引發的謎團。而其周圍不少綠地,政府就把它搞成「自然保護區」,一不允許人們在這些地方建築房屋,二不許人們在這里砍伐樹木,更不許打獵,這里屬於天然公園。
法國人想要保護的文化遺產不限於宮殿、教堂,而擴展到更多的歷史遺址和遺物,例如百年老廠、礦井等。第五共和國以來,每一位總統都有一項或多項「文化工程」。這些「總統工程」設計新穎,工程質量上乘,不僅為國民提供了高質量的文化設施,也為法國增添了嶄新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旅遊資源。
6. 法國有什麼特點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參考資料:http://www.elitefrance.com/french%20culture/history/french%20culture%20history_1.htm
7. 法國人的一般特徵
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義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8. 法國人有什麼性格特點
法國客戶特點
1、法國風土人情
(1)法國人喜歡交際,也很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2)法國人詼諧、熱情。面對好多事情,他們都喜歡開玩笑。所以如果要和他們相處,要知道只要保持該有的禮貌,法國人是很能開玩笑的。
2、與法國客戶談判需注意以下事項
(1)需要尊重法國禮儀,在談判中,切忌打聽法國商人的個人私事。
(2)法國人也許會堅持在談判中使用法語,所以請一個法語翻譯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學幾句法語會話,比如幾句問好、再見的法語,這樣就能在法國客戶面前留下親切的印象。
(3)法國人明顯地偏愛橫向式談判。這也就是說,他們喜歡先為協議勾劃出一個輪廓,然後再達成協議,最後確定協議上的各個方面。
3、法國人喜歡什麼禮物?
(1)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送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
(2)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法國人認為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9. 誰知道法國人有什麼特點,法國有什麼風俗
【民間風俗】
一、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二、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三、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國飲食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法國是香檳酒、白蘭地酒的故鄉。人們認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來年便要交厄運。法國人最愛吃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魚飲白葡萄酒,吃肉飲紅葡萄酒。香檳在葡萄酒中,是一種最美好的酒,因為它製造費時,過程繁雜,所以在價格上就不會很便宜,而且被稱為最富魅力的酒。在婚禮,接待,或正式餐會中固然必需,其他方面的用途也很廣,諸如佐食蚝、火腿、點心等。不過一般人都是以食物的類別,來決定其所該飲用何種味道的香檳。一杯冰涼的香檳,也是開胃的聖品,如果需要,可在酒里加塊糖和數滴苦精( BITTERS ),再加一片檸檬皮,就成了一杯香檳雞尾酒。此外,香檳還可以用於烹飪。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 400 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乳酪王國 」 之稱。
【習俗禁忌】
1、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
2、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3、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4、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
5、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關系一般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10. 法國人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法國人的性格特點是:
傲慢、清高、天生的優越感,喜歡標新立異,獨行其是,具有「走自己的路」之精神。熱衷新潮,追逐時髦,是法國人的秉性。
崇尚歷史,留戀古風,是他們的嗜好。性格好激動而不能持久、不夠深沉,能言善辯而思想行為充滿矛盾,倡導平等博愛,卻難擺脫自私與實用;崇尚勤儉,卻沒人願意因過多工作而犧牲享樂。
法國人的生活習慣:
1、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2、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3、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4、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5、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