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開通聯邦國際賬戶
每個國家的規定都不一樣。以美國為例:2005年12月之前,美國政府還允許海外個人在美國開設個人賬戶。然而,由於911事件的影響,美國於2006年1月開始通過法律,禁止海外個人在美國開設個人銀行賬戶。但美國法律並沒有規定投行不能接受海外個人在美國開戶,以至於部分投行可以接受海外個人在美國開戶。申請流程:1。申請條件,a .中國合法公民,b .有穩定的地址(可以接收郵政郵件的地址可以不是郵箱,但是可以給自己發一封英文地址的信試試)。第二,填兩個PDF文件,填表,寄到美國。就用普通掛號信吧。等待4-6周後,會收到賬號和密碼。它是郵寄給你的。收到賬號和密碼後,你就可以在線登錄,查看你的賬戶信息,然後將你的美國賬戶添加到你的PAYPAL賬戶中。然後,大約幾天後,PAYPAL會向你的美國銀行賬戶存入兩筆小額資金(可能是0.17美元或0.48美元),以確認你的賬戶。你可以登錄網上銀行查詢具體金額,然後填入PAYPAL賬戶,激活你的美國賬戶。3.收到這張美國VISA卡後,必須在國內使用一次,或者取現一次,相當於國際激活。當然也可以在法國激活,在國內可以隨意消費,相當於中國的銀行卡,只是自動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有這個標志的ATM機在中國每個城市都有。當然,你也可以自己電匯資金到你在美國的賬戶,然後自己開支票給想付款的個人或外匯公司。這張白金VISA卡,不是信用卡,不能透支;只要你保證每年都有錢進出這張VISA卡,哪怕是一塊錢,那就沒有年費,而且VISA卡的密碼可以自己在網銀修改。
你好,我很高興。
② 法國是怎樣進入聯合國的
法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是與中國、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美國一起創立的。
五大常任理事國正式確立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蘇、中各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一座古老莊園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會議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解決了聯合國建立的主要問題。
會議在討論安理會的組成時,美國最初的方案是由4個常任理事國和7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後來又提出吸收法國作第五個常任理事國,接著又補充說,晚些時候還可能建議增加一個拉美國家為第六個常任理事國。經蘇聯代表詢問,美國代表說,拉美代表是巴西。美國堅持認為,巴西的人口、面積和資源使它有充分的理由加入常任理事國。此外,巴西在二戰中為反法西斯盟國的勝利作出了傑出貢獻。蘇聯代表葛羅米柯說,蘇方認為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暫時限定為四大國,以後法國加入後限定為五大國。英國代表也表示,希望理事會還是不要有第六個常任席位,並補充說,只要一突破增加法國作為第五個常任理事國這個框框,理事會就會受到強大壓力,就會有提出進一步增加常任理事國席位的要求。後來,美國代表又提出,應該將以後如何增加常任理事國的條款列入基本文件,但英國和蘇聯代表對此均持否定態度。最後三方一致同意,除法國之外不再增加常任理事國。
在1945年2月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與會各國作出在舊金山召開制憲會議的決定時,建議中國和法國同蘇美英一起,共同作為舊金山會議的發起國(當時法國已成立臨時政府)。中國政府接受了這一建議。法國同意參加會議,但決定不擔任發起國,因為法國認為它沒有參加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雅爾塔會議的協商,不能要求其他國家在沒有自己參與制定的憲章上簽字。
1945年6月26日,舊金山制憲會議圓滿結束,《聯合國憲章》正式簽署。憲章第23條明確規定: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為:美、蘇、中、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從此被正式確立。
③ 法蘭西共和體有幾個成員國
是法蘭西共同體吧?
法國與其已獨立和尚未獨立的殖民地組成的國家集合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經過長期侵略擴張建立起來的殖民帝國趨於瓦解。戰後,法國企圖重建殖民統治,由法國和海外省、海外領地、歸並地、歸並國組成法蘭西聯邦,取代法蘭西帝國。殖民地人民不斷掀起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成立法蘭西共同體代替法蘭西聯邦,法國總統任共同體總統,各成員國在內政、經濟方面有自主權,外交防務等方面仍受法國控制,所有海外領地可以自行決定加入共同體或獨立。1959年2月,共同體正式成立。除幾內亞獨立外,馬達加斯加、達荷美等所有海外領地均加入。1960年修改後的憲法規定,成員國獨立後仍可留在共同體內,其他獨立國家亦可加入共同體。同年,共同體的非洲成員國先後獨立,達荷美等6國脫離共同體。1961年其組織機構參議院解散,共同體日趨瓦解。至1980年尚有7個成員國,保持比較密切的經濟聯系。
大概就是這樣的.
④ 我想了解法國
法國(La France),全稱為法蘭西共和國,現在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摩納哥、安道爾和西班牙接壤,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隔海相望。法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因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安理會議案擁有否決權。法國亦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八國集團之一和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亦是《申根公約》的成員國。首都巴黎。
中文名稱: 法蘭西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France
簡稱: 法國
所屬洲: 歐洲
首都: 巴黎
主要城市: 巴黎,馬賽
國慶日: 7月14日
國歌: 馬賽曲
國家代碼: FRA
官方語言: 法語
貨幣: 歐元
時區: +1(夏時制+2)
國家領袖: 尼古拉·薩科齊
人口數量: 6380萬(2008年估算)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國土面積: 55.1602萬平方公里
國際電話區號: 33
道路通行: 右側通行
法國,全稱為法蘭西共和國,現在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五,其首都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盧浮宮博物館和巴黎聖母院譽滿全球,香榭麗舍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街,其地上與地下交通四通八達、非常方便,每天客流量達1300萬人。巴黎的標志建築——埃菲爾鐵塔像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恬靜的塞納河畔。在法國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馬賽,你可以造訪大仲馬在小說《基督山伯爵》里描寫過的監獄——奇伊夫堡。西南部城市波爾多釀酒歷史悠久,其葡萄酒馳名於世。特等「波爾多紅葡萄酒」列為世界葡萄酒「皇後」,一瓶百年陳酒在國際市場上可售3萬多美元。位於地中海岸邊的戛納,是一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小城,每年在此舉辦的戛納電影節熱鬧非凡,其頒發的金棕櫚獎被公認為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法國的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其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法國人天性率真,浪漫,喜歡大自然,有一半以上的法國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數量在3000萬只以上。
國旗
三色旗是法國大革命時巴黎國民自衛隊隊旗。白色代表國王,藍、紅色代表巴黎市民,是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的象徵。1946年憲法確認其為國旗。三色帶的寬度比為30:33:37. 國旗
國徽
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 法國國徽
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環帶飾品。
國歌
《馬賽曲》。這首歌作於1792年奧、普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危急時刻,表達了法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暴政的堅強信心和大無畏精神。歌詞原作者是魯日·德·里斯爾。1792年12月,《馬賽曲》被革命政府宣布為「共和國之歌」。到1795年,被國會正式通過定為國歌。(詳細內容請見下文)第一段大意: 前進,祖國兒女,快奮起,光榮的一天等著你!你看暴君正在對著我們舉起染滿鮮血的旗,舉起染滿鮮血的旗!聽見沒有?兇殘的士兵嗥叫在我們國土上,他們沖到你身邊,殺死你的妻子和兒郎。
使用貨幣
歐元、法郎
國花
鳶尾花
國鳥
高盧雞
國石
珍珠
國慶日
7月14日
國家格言
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法語,自由,平等,博愛) 人類發展指數
0.961 世界排名第八位(2009年)
面積
551,602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08年1月1日,法國人口估計為6380萬,其中本土人口6190萬,海外人口190萬。邊境有阿爾薩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巴斯克人、佛拉芒人等。通用法語。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他人信新教、猶太教、佛教等宗教。
國家元首
法國總統,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Flançaise 法國國家元首。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1958年制定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總統的職權主要有:任免總理、政府成員和其他重要官員;主持內閣會議,簽署會議的決定和法令;簽署和頒布法律;擔任軍隊的最高統帥,並主持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決定動用法國的戰略核力量;擔任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決定外交政策;委派駐外使節並接受外國使節;批准國際條約;行使赦免權;在同總理和兩院議長磋商後,有權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選舉;根據政府或議會兩院的建議,將某些重要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形勢需要時,與總理、兩院議長和憲法委員會磋商後採取必要的緊急措施。總統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理。新總統的選舉應在50天內舉行。 法蘭西共和國歷任元首(總統)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的國家元首不是國王,也不是總統,而是由先後稱為國民公會(1792年—1795年)督政府(1795年—1799年)執政府(1799年—1804年)的機構領導。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以後,國家元首稱總統(Président)。第二共和國只有拿破崙三世(稱帝前)一位總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後的歷任總統如下: 任次 中文名 法文原名 所處時期 生卒年 任職期 第三共和國 1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 Louis Adolphe Thiers 1797年4月16日-1877年9月3日 1871年8月30日—1873年5月24日 2 瑪利·埃德米·帕特里斯·莫里斯·德·麥克馬洪 Malie Edme Patlice Maulice de Mac-Mahon 1808年7月13日-1893年10月16日 1873年5月24日—1879年1月30日 3 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 Flançois Paul Jules Grévy 1813年8月15日-1891年9月9日 1879年1月30日—1887年12月2日 4 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 Malie Flançois Sadi Kalnot 1837年8月11日-1894年6月24日 1887年12月3日—1894年6月27日 5 讓·保羅·皮埃爾·卡西米爾-佩里埃 Jean Paul Pielre Kasimir-Pélier 1847年11月8日-1907年3月11日 1894年6月27日—1895年1月16日 6 弗朗索瓦·菲利·福爾 Flançois Félix Faule 1841年1月30日-1899年2月16日 1895年1月16日—1899年2月16日 7 埃米勒·弗朗索瓦·盧貝 Emile Flançois Loubet 1838年12月30日-1929年12月20日 1899年2月16日—1906年2月18日 8 克萊芒·阿爾芒·法利埃 Klement Almand Fallières 1841年11月6日-1931年6月22日 1906年2月18日—1913年1月17日 9 雷蒙·普恩加萊 Laymond Poinkalé 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 1913年1月17日—1920年2月18日 10 保羅·歐仁·路易·德沙內爾 Paul Eugene Louis Deschanel 1855年2月13日-1922年4月28日 1920年2月18日—1920年9月21日 11 亞歷山大·米勒蘭 Alexandle Milleland 1859年2月10日-1943年4月6日 1920年9月23日—1924年6月11日 12 皮埃爾-保羅-亨利-加斯東·杜梅格 Pielre-Paul-Henri-Gaston Doumelgue 1863年8月11日-1937年6月18日 1924年6月13日—1931年6月13日 13 保羅·杜美 Paul Doumer 1857年3月22日-1932年5月7日 1931年6月13日—1932年5月7日 14 阿爾貝·勒布倫 Albert Leblun 1871年8月29日-1950年3月6日 1932年5月7日—1940年7月10日 * 亨利·菲利浦·貝當 Henri Philippe Petain 維希政府(稱「國家元首」,而非總統) 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3日 1940年6月22日—1944年9月7日 *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 Charles Andlé Joseph Malie de Gaulle 自由法國(稱「自由法國元首」,而非總統)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 1940年6月18日—1944年…… 第四共和國 1 樊尚·奧里奧爾 Vincent Auliol 1884年8月27日-1966年1月1日 1947年1月16日—1954年12月1日 2 勒內-儒勒-古斯塔夫·科蒂 Lené-Jules-Gustave Koty 1882年3月20日-1962年11月22日 1954年12月1日—1959年1月8日 第五共和國 1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 Charles Andl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0日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l 1909年4月17日—1996年12月9日 1969年4月20日—1969年6月20日 2 喬治·讓·雷蒙·蓬皮杜 Georges Jean Laymond Pompidou 1911年7月5日-1974年4月2日 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l 1909年4月17日—1996年12月9日 1974年4月2日—1974年5月19日 3 瓦萊里·瑪利·勒內·喬治·吉斯卡爾·德斯坦 Valély Malie Lené Georges Giskard d'Estaing 1926年2月2日- 1974年5月19日—1981年5月19日 4 弗朗索瓦·莫里斯·阿德里安·瑪利·密特朗 Flançois Maurice Adlien Malie Mittelrand 1916年10月26日-1996年1月8日 1981年5月19日—1995年5月17日 5 雅克·勒內·希拉克 Jacques Lené Chirac 1932年11月29日- 1995年5月17日—2007年5月16日 6 尼古拉·薩科齊 Nicholas Salkozy 2007年5月7日-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異常豐富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面積:面積為55.1602萬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島)。法國三面鄰海,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間的西南地區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西歐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馬恩河(525公里)。 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 法國藍色海岸
氣候: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山區達1,500毫米以上。月平均氣溫:一月西部及南部4-7℃,東部及北部1-3℃;七月北部及西部 16-18℃,南部及東部21-24℃,大部分氣候溫和,環境優美,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 礦產:鐵、煤、鋁土儲量較豐富,還有鉛、鋅、鈾、鉀鹽等。森林覆蓋率26.4%。 海岸:法國藍色海岸是著名的海岸風光觀光地帶。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4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2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 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卑斯。 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汪。 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該領地的行政長官駐地——在法國海外省留尼汪島)。 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編輯本段國家歷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達到頂峰,法國也成為歐洲大國。但路易十四統治中後期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與外國戰爭不斷,消耗了大量國力,國家也開始走向衰弱。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1792年,立憲派(斐揚派)掌權。在此期間,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1944年,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解放法國。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只參加北約的一部分活動。並限令各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法國歷朝歷代及統治者 墨洛溫王朝(481——751) 克洛維(Klovis)一世 克洛塔爾(Chlothar)一世 希爾佩里克(Cilpelik)一世 克洛塔爾二世 達戈貝爾特(Dagobert)一世 克洛維二世 加洛林王朝(751——987) 丕平三世 查理(Czarles)一世 路易(Louis)一世 查理二世 路易二世 路易三世 卡洛曼(Karlomen) 查理三世 厄德(Eudes) 查理三世 羅貝爾(Lobert)一世 魯道夫(Ludolf) 路易四世 洛泰爾 路易五世 卡佩王朝(987~1328) 於格•卡佩 羅貝爾二世 亨利一世 腓力一世 路易六世 路易七世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 路易八世 路易九世 腓力三世 腓力四世 路易十世 約翰一世 腓力五世 查理四世 瓦盧瓦王朝(1328-1589) 腓力六世 波旁王朝(1589-1792) 亨利四世 路易十三 路易十四 路易十五 路易十六 第一共和國(1792~1804) 吉倫特派 雅格賓派 熱月黨 第一帝國(1804~1814) 拿破崙•波拿巴 波旁王朝(1814~1815) 路易十八 百日王朝(1815) 拿破崙•波拿巴 波旁王朝(1815~1830) 路易十八 查理十世 七月王朝(1830~1848) 第二共和國(1848~1852)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 拿破崙三世
編輯本段政治體制
法國是典型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的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國家政權帶有鮮明的階級性。 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根據全民公決結果,2000年6月改為5年,之前是7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
政黨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希拉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希拉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主席尼古拉•薩科齊。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並。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斗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lançois HOLLANDE)。 (3)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çais,簡稱UDF):議會第三大黨。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1998年合並成立統一政黨。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齊為首的部分黨員加入總統多數派聯盟,即後來的人民運動聯盟。現有黨員約4萬人。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現任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lançois BAYLOU)。 其餘政黨主要有: 法國共產黨(Parti Kommuniste Fl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 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 右翼:新法蘭西民主聯盟(Nouvelle 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ce)、保衛法蘭西運動(Mouvement pour la Flance)、社會共和論壇(Forum des Républikains Sociaux)、保 衛法蘭西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lance)。 左翼:綠黨(Les Verts)、左翼共和聯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左翼激進黨(Parti Radikal de Gauche)。 中間派:公民運動-共和派(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kain)。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kain)。 極左:工人斗爭黨(Lutte Ouvrière)、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 K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勞動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
司法機構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 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上訴法院所作判決的上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 K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並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司法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 1人,檢察官若幹人;上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幹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幹人。
⑤ 聯邦制國家有那些
阿根廷、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巴西、加拿大、科摩洛群島、衣索比亞、德國、印度、馬來西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奈及利亞、巴基斯坦、俄羅斯、瑞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委內瑞拉。
聯邦制國家由各個聯邦成員組成,各成員單位先於聯邦國家存在。聯邦成員國在聯邦國家成立之前,是單獨的享有主權的政治實體;加入聯邦之後,雖然不再有完全獨立的主權,但在聯邦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聯邦成員的主權仍受到法律的保護。具體有如下權利(但不一定全部享有)(1)制憲修法(2)維持區域完整(3)成員有各自的國籍(4)加入和退出的權利。在組成聯邦制國家時,聯邦成員國把各自權力交予聯邦政府,同時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內部事務的權力。聯邦憲法明確界定了聯邦政府統一行使的權力和各成員國的中央政府所保留的權力,即,聯邦的權力是來源於各成員國的參與。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現代聯邦制的國家,另外還有德國、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國也實行聯邦制。邦聯制在現代則一般是指一些國際間的區域組織,如獨聯體、英聯邦、東盟和美洲國家組織等。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歐盟是當今世界最成功的國家間邦聯組織,她越來越表現出超國家組織的傾向,許多人認為歐盟現在更像是一個聯邦,而非邦聯。邦聯還可能存在於某一國家,比如波黑,歷史上還有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邦聯,也實行邦聯制。原蘇聯則比較特別,名義上是實行邦聯制,而在實際操作上則更多地表現出聯邦制甚至是單一制的國家特點。
⑥ 英國有「英聯邦」,同是列強法國有「法聯邦」嗎
法國作為和英國對抗了幾百年的老牌殖民帝國,二戰後英國有英聯邦,法國其實也有“法聯邦”只是不那麼成功而已。因為“法聯邦”中缺乏像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這種比較“成功”的“前殖民地國家”,“法聯邦”以現在的眼光看上去更像是法國在扶貧。
早在列強瓜分世界時,法國就由於實力原因沒搶到多少好地盤,傳統殖民地大多在非洲西北部,但其依然是僅次於英國的超級殖民帝國。
在法蘭西共同體失敗後,法國就沒有再建立一個類似的體系,但依然存在著一個“法語國家組織”簡稱OIF,擁有57個正式成員國,20個觀察員國(韓國也是觀察員國)
⑦ 英聯邦大家都知道,法聯邦是怎麼回事
說起英聯邦,我們都知道這個組織的。1926年,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方面獲得獨立。自治領與宗主國以「共同忠於(英國)國王」而組成英聯邦,雙方權利平等,互不隸屬。大致的意思就是,你們以後該幹嘛幹嘛去,我不管你們。但是就只有一個條件,你要尊稱英國國王為自己國家元首就行了。說實話承認我是你老大,其他的沒有任何要求了。當時英國雖然不如之前,但是實力還在,所以幾乎所有的英國殖民地都加入英聯邦了,還有後來不是英國殖民地的也申請加入了。但是我們只知道這個英聯邦,當時還有一個法聯邦。
說實話,假如法國人不貪心的話就不會有這些事了,至少名義上法國還是有很多地盤的。在外交的影響上還是很大的。但是自己沒有這么大的實力還想管這么大的事,所以最後自食苦果了。
⑧ 中國怎樣加入英聯邦
你可以 穿上 阿凡提 上衣,帶上 阿凡提的帽子
+ 緬甸的 裙子 + 印第安的 臉譜 + 背上一把二胡,
就說是 英聯邦的 少數民族。